第一篇: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教学设计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一、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应经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学习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应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同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好各项引导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引导学生建构新知的同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理念,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出阶段式问题,并以图片、Flash动画和文字结合的视觉媒体材料,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再层层深入思考、探索,最终获得意义上的建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STS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把科学、社会、技术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并加入生物学前沿知识的介绍,真正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课标的要求是:以单倍体、多倍体和转基因技术为例说明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本节课在教材上安排依次是杂交育种的方法与应用、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方法、特点、应用,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本节课的内容偏重于与实际生活生产的联系,是学生之前学习过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变异、植物组织培养等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可以为学生即将下一章要学习的生物进化以及生物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社会》第一章第三节《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繁殖》做好知识性和结构性的铺垫。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体验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激情,有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理科重点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学科基础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都较强,善于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平时生活中对本节课知识有亲身体验,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学习潜力很大。从知识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变异、植物组织培养等理论知识,而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展示法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育种的过程及实例,帮助完成理论知识的有效迁移。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的过程和特点;阐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方法、特点并能说出其应用;比较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过程与方法:
列举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生活日常现象的意识; 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方法、特点和应用 难点:多倍体育种育种的过程
【根据以上建立的三维目标,参照课程标准以及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方法、特点和应用。由于多倍体育种育种的过程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又涉及了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这一学生未曾接触过的科学知识,所以我将此部分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方法:
探究研讨法,辅之于多媒体教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本节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激活旧知,构建新知,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辅之于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实例,能够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八、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的搜集(主要是各种育种方式在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九、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的分析,并且达到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我把我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首先,我会让学生复习上节课中生物变异的类型,巩固已有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将生物变异在人为条件的控制下,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呢?这个问题,在得到学生肯定的答案后,我将结合PPT向同学们展示这样一个情境:有两个不同的番茄品种,一个是抗病、黄果肉的品种(ssrr),另一个是易感病,红果肉品种(SSRR),让同学们去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培养出一个既抗病又是红果肉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ssRR)?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在上述问题的驱使下,我会紧接着安排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本,寻找答案。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快速寻找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接着学生会提出可以运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转基因技术这四种方法可以实现选育的目的。
为了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小组的合作性,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就一种育种方法讨论“培养既抗病又是红果肉能稳定遗传的番茄新品种”的具体操作过程,并说明该育种的特点及注意点,最后派代表阐述实验过程。在各代表阐述完各小组观点后,我会引导学生对其发言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接着,我会结合PPT展示这四种育种方法的在生产生活中其它的应用实例,进行思维拓展,完成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的迁移。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能够主动地构建新知,完成新知识的学习。然后,我会向同学们展示多倍体育种的实例图片,引出多倍体育种的概念,接着我会播放一个利用多倍体育种方法培育无籽西瓜的视频,让学生先对多倍体培育方法有个直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我会提出3个问题: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什么?第二年中二倍体的花粉有什么作用?无籽西瓜为什么无籽?促进学生对无籽西瓜培育过程的思考,同时,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再看一遍视频,这次,我将边播放边讲解边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充分回答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多倍体育种的过程。接着,我将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多倍体育种的过程,以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锻炼学生表达交流能力。至此,通过课堂中的小组活动以及视频演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为了巩固知识,我事先准备了一组代表性的课堂检测题让学生完成,以检验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迁移和升华。同时,我也可以通过课堂检测题、学生课堂表现及今后的表现,来判断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第二篇:《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1.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可遗传的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第三篇:《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2课。在色彩斑斓的生物界中,遗传和变异既是互相矛盾的,又是互相依存的。“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这讲的就是变异现象。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指的是后代跟亲代之间总是有所区别,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比方说,父母和儿女之间以及儿女彼此之间,总有些差异,这就是变异。如果说是因为有了遗传现象,人类才能够把先进的形态和生理性状遗传下来,代代相传的话,那么也就可以说因为有了变异现象,人类才能够不断进化,产生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
教材也是和上一课一样,通过三个方面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界的变异现象: 1.通过观察比较一家人之间的不同来认识变异现象的普遍存在;2.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3.指导学生认识变异的种类。
在本课上课前(建议最好安排在上节课结束时),教师向学生发放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作出必要的解释。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有关生物变异方面的信息;
●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
●知道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的,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揭示课题)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姓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的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看来,我们大家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的,即使是照片上的双胞胎也有好多不同的特征呢。那么,我们全班同学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异呢?请各组完成桌上的调查表,作好记录。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评析】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思维,又有集中思维,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这里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验,使得探究活动在轻
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46页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同遗传现象一样,生物的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谚语说“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指的就是变异现象。人们对生物的变异现象还有一些有趣的利用呢。
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7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评析】通过以上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这个部分做容易流于形式,为了免于沦落为空洞的说教,我们就要寻找一些有
说服力的资料,让事实开口 “说话”,促使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不可遗传的变异:用眼不当,早成近视;车祸导致的后天残疾等。
2.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是因为生物的变异。
【评析】注意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希望教师结合教学进程和相关的教学内容,积极指导学生阅读、讨论。这对于提高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会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片断赏析
“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生:有的。
师: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我们村里有个样猪场,那里的一头老母猪生下的小猪,颜色不一样的,出了和它一样颜色的,还有花猪和黑猪呢。
师:有道理。讲的很好。
生:牛也是的,有的时候生的是母的,有的时候就是公的了。
师:你们认为,这是变异吗?
生:这个不是的。
生:无论生公的、母的都不算是变异的,要是生个不公不母的就是变异了。
(学生哈哈大笑)
师:你们别笑,姜伟说的还有点道理的。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上
46页的几组生物图片,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金鱼的颜色不一样。
生:鳍的形状也不相同。
生:我还见过一种水泡金鱼,眼睛两边有大水泡的。
……
【片断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要求是体会到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其实既然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就一定可以感知到大量的事实。如果由教师直接灌输给他们这样的观点和事实,他们往往会觉得不过尔尔,学得然无味。让他们自己来作出解释,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有利于教师掌握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可谓一举多得啊!
第四篇:高二生物《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
高二级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B.识记)。
2、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B.识记)。
3、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B:识记)。
4、人工诱导多倍体的育种上的应用及成就(B:识记)。
二、教学过程
步骤
一、导入:
报纸几日报道,在上海第五人民医院降生一猫叫综合症男婴,婴儿面容特殊:小头小脸、眼距宽、塌鼻梁、皮纹改变,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因哭声像猫而得名,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解放后全国有记载的仅20例。研究证明,这是因为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遗传病。为什么染色体部分缺失就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呢?
由本思考题,引出本节内容。
步骤
二、讲授新课
教师口述下列案例,引发学生对染色体变异的关注:(1)人的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患猫叫综合症。
(2)果蝇X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的重复,可使正常的卵圆形眼变为棒状眼。
(3)近日由杭州市中医院妇科专家对一位来自浙江的妇女检查发现,她的第9号染色体臂内倒位是导致她多年习惯性流产的病因。(4)如果人的第22号染色体和第14号染色体发生易位,会使人患惯性粒细胞白血病。
(5)如果女性少一条X染色体,记作45,X,患 综合症,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伴有蹼颈和肘外翻。(6)如果使萝卜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主根粗大产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所含的维生素C大约多了一倍。
老师: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染色体的变异包括哪些类型?染色体变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染色体变异可以分为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变异对生物影响大多数是有害的,因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步骤
三、学生展示与小组合作
(小组展示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进行方式:学生上台展示的形式,学生分别以纸绘制出四种染色体变异的形式,让大家通过图示的形式,熟稔结构变异的四种形式。(教师点拨指导)
高中生物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小组展示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教师:出示5幅图,让小组讨论其染色体组数依次是多少,并尝试总结其中的规律:
② ① ③ ④ 甲
乙
丙
丁
戊
答案:甲_____ 乙_____ 丙_____ 丁_____ 戊_____
小组:汇报结果,并且总结规律,不准确或者不完善的,教师补充完善起来。
(小组展示3)
在立足小组掌握了染色体组的概念后,小组开始探索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区分三个概念,并且举出实例,说出其中的实质区别。3分钟后,同学上台展示成果:(教师点拨:关键看发育的起点。)
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含配子染色体组数的是单倍体
二倍体及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小组展示4)
单倍体植株和多倍体植株的特点;学生小组展示,二者之间的区别,说明二者特点的应用。
(小组展示5)
探究单倍体育种思路:小组探讨,研究完成单倍体育种的思路:
种植植株→取花粉→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步骤
四、教师归纳总结与反馈训练
(1)教师归纳总结本节内容
(2)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如何表示?
(3)水稻有24条染色体配成12对,它的一个染色体组包含多少条染色体?
(4)你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应该完成多少条染色体的基因组作图和分析?为什么?
步骤
五、课堂检测:
学案检案部分选择和简答第一题
第五篇: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子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
关于变异种类牛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视频资源。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 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小资料
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选育新品种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方法。
(1)选择育种法:以自然变异为基础,根据个体的表现型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基因型,经过长期积累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2)杂交育种法:用不同品种杂交获得杂种后,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这种方法是广泛应用而且有效的育种方法。(3)诱灭育种法:是指人为地利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来诱导生物发生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的目标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4)单倍体育种法:常用于植物育种。一般指利用组织和细胞离体培养技术将植物的花药(花粉)、未受精的子房、胚珠进行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行育种的方法。这种育种的方法与常规的杂交育种的方法结合,可以提高育种效率。(5)多倍体育种法: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植物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多倍体植物。利用这种育种方法可以使种间不同物种杂交成功而获得多倍体新物种。
(6)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指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施工蓝图对基因进行操纵,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目的。具体来说,是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把人们所需要的甲种生物的基因(目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入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让引入的基因在乙种生物的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并正确的表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新的生物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