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
【教材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之前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就更容易理解本诗了。
【学情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新诗,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道路比喻人生之路,比较浅显,但因为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另外,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2、熟读《未选择的路》。
通过朗读,分析理解本诗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课型】
新授课。【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启思:
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未选择的路》,看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之路怎样的思考。
二、新授:
(一)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 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学生活动:
(1)了解。】
(二)朗读课文
1.学生听读。
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自主学习生字词。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绵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忧郁:忧伤,愁闷。
3.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4.分析诗歌的结构。【学生活动:
(1)听朗读,学生自由朗读。(2)识记理解字词。(3)识记生字词。(4)感知课文。】
(三)探究交流
【学生活动:
(1)合作探究。(2)交流。】
(四)研读赏析
1、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全诗共4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学生活动:
(1)(2)(3)
三、巩固训练:1、2、3、4、5、解释词:幽寂、延绵、荒草萋萋 作者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本诗主要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朗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1)解释词语。(2)讨论交流。】
四、小结
本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宋代大词人晏殊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也希望同学们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五、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课后进行搜集整理,另外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预习《十三岁的际遇》
B:课后进行搜集整理,另外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并谈谈你的理解感悟,字数不限。预习《十三岁的际遇》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人生之路
【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
其次,我没有急于去讲解,而是让他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后,给出题目进行研读赏析,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这样,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认为:离开学情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离开文本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
第二篇: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应该是很容易的,但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会很茫然,所以教授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阜平县王林口中学 齐彩民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3.认识慎重选择人生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2.品评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对于象征的理解。
2.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四、教 具: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图片,导入新课:图中的路是自然界的路,在人生道路上也会面临众多选择,面临人生种种第一次选择。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他笔下的路是怎样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多媒体)。
(三)、纠正字音、字形(多媒体)。
(四)、课文朗读
1.学生自由读,注意揣摩语调。2.老师指名学生读。
3.学生听读,划分诗文节奏。
(五)、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节的意思。
明确:第一节:伫立(思索);第二节:决定(选择);第三节:选择之后的惆怅;第四节:多年后的回顾、叹息。2.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上用的是象征手法。
3.“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明确: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道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有魅力。
4.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
明确:“路”象征着人生之路的事业和前途;“荒草”象征着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象征着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象征着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样写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能让人思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6.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明确: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六)、教师总结。
人生路上可能充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在面对各种不同的选择时,要慎重考虑,因为一旦选择了就要决定你的一生。
(七)、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八)、作业布置:
喜欢朗诵的你,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诗歌内容; 喜欢写作的你,搜集几句油路有关的名言警句; 喜欢绘画的你,根据诗歌内容描绘一幅优美的图画; 喜欢唱歌的你,搜集几首与路有关的歌曲;……
第三篇: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定稿)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定稿)
安徽大学附属学校
彭兰兰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读懂诗中的形象,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思考人生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为何重点写“未选择的路”,能联系生活体验多角度思考诗歌内涵。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联系生活体验,引入“路的选择”)
周末时假如小伙伴约你去爬大蜀山,你会选择平坦的水泥山道还是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学生自由发言)
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合作朗读全诗。师生点评,在点评中带出对整首诗的初读感受。如:咬字是否准确清晰,语速语调的处理是否恰当,感情是否饱满等。(PPT提示朗读的注意要点)全班齐读。
三、再读诗歌,品读形象,感悟诗情
1.诗中描绘了两条路。根据诗歌的1、2两节,大家来说说这两条路各有什么特点。(提示:抓住关键词句)
(1)平坦、笔直、通畅
(“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2)“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罕至
2.诗人站在岔路口,面对这不同的两条路,他将如何选择?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师范读第一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能看出“我”的心理和情感的词句)去感受诗人的心情。
(1)“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久久伫立”——惋惜、思索、矛盾、犹豫(PPT展示诵读赏析的示例:
我从“可惜”二字中读出了诗人对不能同时去走这两条路的惋惜之情;
我从“久久伫立”中读出了诗人在思考,他很矛盾、很犹豫——到底我该走哪一条路? 我从
中读出了)其余三节学生先自由读,做圈点勾画,讨论交流,体会诗中哪些词句传达了诗人的心理和感情。再个别读,在朗读中突出停顿与重音,以多种诵读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2)“更诱人,更美丽”“虽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没有随大流;放弃了相对轻松的坦途,无所畏惧地选择了更富有挑战的道路
(3)“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割舍之后告别的恋恋不舍 “恐怕”——人生短暂,必须作出取舍的遗憾
读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诗中的“路”究竟有什么含义?诗人原来是借自然之路在暗示人生之路啊!这是什么写法?(PPT显示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
(4)“轻声叹息”——对未曾选择的路的留恋与遗憾;对已选择的路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PPT链接作者介绍——“写诗吧,穷就穷吧”)
这就是弗罗斯特的选择。两条路,一个“我”,一段人生!我们好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读出了他的万千思绪。带着这些感悟,哪位同学来尝试着深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四.联系生活,体悟哲理
1.谈一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选择的难题吗? 例如:升学择校、课外兴趣、假期安排等
2.学生讨论交流:带着生活的体验再读诗歌,你能有哪些感悟和收获呢?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1)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2)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问:既然诗人强调选择的重要,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是理解上的难点)讨论、交流。
未选择的路有无限的可能,更让人遐想;未选择是一种遗憾之美更让人惆怅追念,尤其当你选择的路走得很不顺利很不如意时更易如此。诗人以“未选择的路”为题,更能激活我们的真实体验,触及每个人心灵深处的那个“假如”!
而反过来正因为有了遗憾,选择才更有价值!怎样作好选择才更加值得我们深思!未选择,就是一种极其慎重的选择!人生短暂无法重来——(3)在已选择的路上,更要不惧艰险,坚定信念,努力走好;(4)……(鼓励学生能有新的发现)
教师补充:这首诗的结尾,诗人没有提到自己在已选择的路上走得如何,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幸福还是不幸福……他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命运的好奇与追问,对生命之谜的无限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大家从这首小诗中读出的感悟会越来越丰富、越多元!也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
3.带着感悟,带着收获,齐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小结
哲学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弗罗斯特则说,“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小诗,仿佛与诗人一起站在树林里的分岔路口,思索、选择、叹息……我们与诗人的情思唱和,探索自然之路的诱人与美丽,也开始思考关于人生之路的智慧与哲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祝愿同学们在你们的人生之路上作出慎重的选择,走出独属于你们的精彩!
PPT显示本节课学习的读诗三部曲:“读形象——品诗情——悟哲理”。
(二)作业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中“我”的形象,揣摩“我”面临选择时的复杂心理,想象“我”作出选择后可能发生的事,然后以“我”的口吻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第四篇:《未选择的路》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第五篇: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
九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多层面颂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自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大意,思考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2,比较朗读优美的语句,通过鉴赏语句,来欣赏诗歌。
3,通过对不同的形象的分析认识,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美读和分析语句来领悟诗歌主旨。思考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并学习有象征手法的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能否来描述老师出示的两幅画片?
周晓燕:这是二条不同的路,一条是宽广的大道,两旁是笔直的水杉,远处是绿色的田野,还有各种花;另一条是长满灌木的小路,前方都是杂树看不清楚。
师:对于周晓燕同学的描述,哪位同学愿意评价?
董超:周晓燕同学比较准确地概述了两条路的特点,但是作为描述,还应该有些生动的词语,比如“绿色的原野”可以说“田野像绿色的大绒毯,上面点缀着粉红色的小花。”结尾“看不清楚”也可以改成“似乎很神秘”,这样更有吸引力。
师:对于董超同学的建议,周晓燕同学有什么看法。
周晓燕:他补充得很好,尤其“神秘”两个字,的确引人注意。
师:“神秘”很多人都喜欢探索,但神秘事物有许多危险。常常有人走了会后悔。请听诗歌《未选择的路》,来看看作者的选择和反思。
[初读阶段目标:剖析主题]
层递式提问,引起学生看屏幕,通过麦克风感受朗读。
师:同学们能谈谈,通过学习本诗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任燕:我听不懂这首诗讲什么?我想知道主题。
黄杰:是作者的两条路写得好还是周晓燕和董超说得好?
颜建英:这个“路”到底是什么“路”?这样的写法,我们上册在哪里学过?
任燕: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干嘛还要改日再见?还要叹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态度乐观向上,这首诗的态度是什么?
黄晓燕:走条路需要这么复杂吗?
(教师等待一分钟,没有新问题出现)
师:黄晓燕同学很坦率,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么复杂?
生:(杂乱)也许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么路越走越难走……
用心爱心专心
师:同学们很风趣,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里的路指得是读书之路,难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吗?
颜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杂):“人生之路,贝贝起步。”
师:好的,广告词都进来了,孩子从小健康,走人生之路才有实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临选择,比如上“重高”还是“普高”,你会怎么办呢?
陆芳敏:这很难,我想上重高,可按成绩却只能进普高啊!
师:陆芳敏的难处大家有同感吗?
生(杂):有,还有比如以后工作等等的选择都会很难。
师:那么,现在理解作者为什么小“路”大作吗?
生:理解,因为这是“人生之路”。
师:谁能告诉任燕同学,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汤小锋:人生之路很难走,所以要慎重的选择。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选定,就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了。
黄杰:人生有一条道路,不能回头。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改日再见,看起来不可能啰?
生(杂乱):当然,所以他要叹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头路,感到可惜,所以诗人的态度是忧愁的。
师:那让我们一起怀着忧愁的态度颂读诗歌,品味作者对读者的劝诫吧!
(齐读诗歌,教师对颂读进行短评)
[精读阶段(目标):欣赏语句]
师:同学们读到荒草萋萋时,我想到了黄杰同学说“谁写得更好!”的问题。大家能否摘取关于路的描写,来比较鉴赏一下。
(学生五分钟比较自读;自读结束后,可以各抒已见)。
周晓燕:作者写大路用了“消失丛林深处”、“延绵无尽头”,我觉得比我有味道,写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诱人”、“美丽”,更写出小路荒凉,比我好。
徐芳:你太谦虚了,我觉得大路还是你写得形象,作者虽然突出了“路长”,却写得没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凉,我还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暂的互相评论,教师鼓励大家相互驳斥。)
师:徐芳同学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却念念不忘大路。他怎么说来着?
生(齐读):啊,留下一条路等到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师:走了一条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又留恋另一条路呢?
董丽丽:也许作者选择的小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觉得还是大路好。
范佳:那也不见得,或许大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呢?
卓俊义:得不到的东西,你会认为它总是好的,所以后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杰: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师:那么如何减少选择后的后悔呢?
生(杂乱):选择的时候要尽量慎重,一旦选定,就要坚定不移。
黄杰:既然选择要慎重,那么作者为什么反而选择难走的路呢?
董慰强:因为小路神秘,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欢曲折的人生。
[延展读(目标):学习象征手法]
师:说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
生:(大部分齐答)《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行道树》,叫作“象征”手法。
师:(屏幕出示象征的定义)“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红花”象征“光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光荣,但“红花”不能象“光荣”。
(屏幕出示四幅图画:梅花、宝剑、火炬、长城,请同学脱口而出象征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例举了许多象征意义,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拘泥。
姚佳(问):写诗歌用象征有什么好处呢?
师:这个问题不好答,同学配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选择”,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读诗歌,谈谈感受行吗?
(生改读课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换入象征义)
师:读后感受如何?
生(杂乱):太噜嗦,而且像讲道理,不像诗歌。
师:能用平常我们讲的文学用语来表达吗?
袁湘芬:如果直接讲道理,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
师:对于她的说法,大家怎么看?
生:就是我们要说的。
师: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谢谢袁湘芬同学帮助我解答问题。
生:我们写作时怎么来运用象征呢?
师:当然是“学写”啦!
生:笑。
师: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钟来写,师循环,偶尔应学生要求指导。)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这样写的:我越走越艰难,小路上满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来,但我决不后悔最初的选择。
沈丽: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灾难,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回头,人们啊,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别像我那样,遭遇痛苦。
邹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风和和暖暖,但我觉得无聊,因为没有挑战。董超:大路一望无限,前途平步青云,我庆幸我的选择,人生才会一帆风顺。
黄杰:我反对董超的看法:“梅花香从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要人生有作为,崎岖小路搏一回。”
(下课铃响起)
师:(总结)无论是小路还是大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走得很精彩。“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
作业:
1、运用象征手法写200字。
2、完成语文作业本。
[附课后小结]
一,学生评议[选择了三个层次的同学]
陆芳敏:我觉得讨论的太多,诗歌读得还不够,像昨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节课就背出来了。
袁湘芬:我喜欢讨论,这样气氛好,而且很有人生意义。
范佳:我认为口头讨论太多,同学不一定会写,最后的写小诗,应该让大家四人组交流一下。(师插入:因为时间问题,所以就不安排了)
任建娥:读自己的诗歌在早自修也可以进行啊,我觉得不用为了追求完全,而太简单的结束最后的写作。
庞小洁:听得很懂了,很想讨论,不过怕说不好,你总是叫举手的同学,下次能不能叫不举手的同学?
(师:尽量满足你的要求)
黄杰:换语句读很好,很有趣味。
胡挺:听是听懂了,不过写不出来,能不能再指导怎么写诗。
(师:指导可以,但是你必须自己写)
大家笑,结束课后反映。
二,教师的小结:
优点: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不足:
1. 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
2. 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
3. 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
4. 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
5. 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