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回顾写“路”的句子或文导入
二、了解作者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2、教师明确要点
三、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①伫立(思索)
②决定(选择)
③选择后的惆怅
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讨论: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追问: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小草——
粉笔——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合作探究,交流领悟。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试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
2、读了这两首诗后,请回答,你最喜欢那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3、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 立 — 决 定 — 怅惘 —回顾、叹息(思索)(选择)(选择之后)(多年后)
第二篇: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应该是很容易的,但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会很茫然,所以教授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对道路选择的思考。
二、检查预习(首先,我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谁来告诉我作者的有关情况)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参考资料: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注音
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三、整体感知(下面我们来熟悉诗歌的内容,请大家自由朗读)1、(现在我们来听读诗歌,请大家标出朗读的节奏)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来读,要读得意味深长)2、学生朗读展示。
3、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1)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⑵ 《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提示: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本诗采用了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课文如《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等。
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要注意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对比、反衬、白描、烘托、引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联想、想象、铺垫、悬念、伏笔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3、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提示:
1、“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同学们,读书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读书,汪国真的《生活》或许会让我们有更深的感悟。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五、作业
1、练笔:请同学分别写出走大路或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200字左右。
2、阅读:课后搜集并阅读弗罗斯特的诗。
第三篇: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是、国诗人。被称为。三.诗文理解: 1.注音及释义:弗()涉()足 伫()立 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1)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 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4)5)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 表现手法是什么?
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 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作业:积累卡片和课后1——
5、9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
“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
师作小结即可。三.诗文理解:
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注意字形(学生演板)弗 涉足 伫立 萋萋 幽寂 延绵
2.理解诗意
首先整体把握(1).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板书)(2).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
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选择更幽, 更美, 更有挑战性的路(人迹很少)(板书)(3).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
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
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
但仍怀念未选择的路。(板书)
(4).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真实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是在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这是舍弃的美——缺憾美(板书)
* 小结: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 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3.再次品读诗歌,研讨问题
(1).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一、课文悟读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全诗共4节,可分两层:1—3节为第一层,在树林里,“我”面临着两条路,而经过思考决定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在这一层中,诗人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遗憾,“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写出“我”的犹豫和久久思索: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但“无限美景在险峰”,“我”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就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这显然是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虽然如此,但依然义无返顾。
第4节为第二层,是作者多年以后的感慨,“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选择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它说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必须要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或两种行动中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不同的人生方向。面对选择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其中的哲理。因为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这种每个人都有过的复杂的心理体验,被弗罗斯特敏感地捕捉到了,并谱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我想这首诗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
1.思考诗歌中“路”的含义。
探究学习:
诗歌表面上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借自然之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探究学习: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3.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探究学习: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探究学习: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三、选题设计
古今中外有许多对“路”的感叹,如战国时代屈原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这样说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以上材料可以与《未选择的路》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应怎样去面对人生的选择。
研究方法:
首先,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经过慎重的思考;其次,要使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意义、有价值。
参读书目:
《离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摘自吴富恒、王誉公主编《美国作家论》)
●卡片②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
对弗罗斯特来说,生活是神秘的,诗歌也许能发现其中部分的奥妙,但永远不可能弄清全部真相,因此他的诗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个人生活经验所提供的启示和注释。但是尽管他的诗带有浓重的个人化色彩,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却不是一个自传体诗人,他是为了增加诗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而使用单数第一人称,并把似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写入诗中。
(摘自彭予著《二十世纪美国诗歌——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课题:《未选择的路》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曹爱新 审核人:宋新蕊 时间: 学习要点:
1.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重点难点:
1.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2.对于象征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jì)延绵(yán)2.解释下列词语 人迹: 涉足: 伫立: 3.了解作者身世及作品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他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著名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等。4.有表情朗读课文
二、检查导入
1.导入: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2.检查预习,听写生字。3.学生简介作者,老师适当补充。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1.题目“未选择的路”中“路”的含义?
明确: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2.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明确:是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3.理出文章的结构 第一小节:伫立思考 第二小节:决定选择 第三小节:选择之后的惆怅 第四小节:多年后的回顾和叹息 4.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果有,请提出来, 大家一起研讨研讨。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二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
(2).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明确: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三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这是象征的手法。又比如:“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概括诗歌的内涵
读卞之琳的《断章》,概括诗歌的内涵?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明确:答案并不惟一,意思重在“相对”上,世间的人 物、事物 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五、反馈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未选择的路》是__美国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3.给诗句选择适当的词语。
我在那路口久久______B__(A.站立B.伫立),/我向着一条路_____B___(A.极目 B.放眼)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4.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黄色的树林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涉足:趟过水进入某种环境。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延绵:延续不断。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D.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5.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无怨无悔的诗句。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课内阅读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却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诗人笔下的路显然不是指行走的路,而是指 人生之路
2、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是因为这条 诱人,更美丽”;“人迹更少”。
3、下面的理解不合诗意的一项是:(D)
路“荒草萎委,十分幽寂,/显得更 A、选择什么路反映什么样的思想性格,看得出来,诗人是位好于探索、勇于探索的智者。B、林间分出的两条路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诗人对它们都是向往的,只是“不能同时去涉足”,让他“久久仁立”,因为一旦选定了其中一条路,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路的机 会。这里面透出了一丝淡淡的惆怅。C、诗人依自己的判断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但他并不因为不能行走另一条路而后悔自责。他领悟到这是人生的必然性,甚至是某种不可摆脱的局限性,因此只能以从容平静的心态去接受它。
D、诗人告诉我们,他要从荒芜的土地上踏出一条路来,他坚信: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椰子树像什么? 胡世宗
①椰子树像什么? ②像芭蕉像棕榈 ③芭蕉没有它高 ④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⑤椰子树像什么? ⑥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⑦椰子树就是椰子树 ⑧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1.对这首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①句是思索起点,由疑而思。
B.②与⑥相互照应,由疑而知,由浅入深地探求。
C.③、④把椰树与芭蕉、棕榈比较,说明了尺短寸长。
D.⑧是全诗的核心,是哲理,是诗的主题。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项是(B)
A.采用象征手法,以设问作诗节开头,设问是在思索之后发出的,诗人心中已把椰树作为象征体。
B.这是一首没有塑造艺术形象的哲理诗,它成功地表达了一种独到的思想感情。
C.诗先提出椰树像什么,最终确认是它“自己”,由迷惑到清晰,由疑问到肯定,自然而合逻辑。
D.诗以平常事物谈起,展开联想,最终得出“艺术贵在独创”的哲理。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
第四篇:《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拨小结。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聆听歌曲《天路》。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
“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
师归纳小结。
三.读诗
1.听课文录音,查找生字词。注意下列字形
弗 涉足 伫立 萋萋 幽寂 延绵
2.生配乐朗读诗文 四.品诗
首先整体把握
(1).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什么?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2).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
你的路/已经走了很长很长/走了很长/可还是看不到风光/看不到风光/你的心很苦/ 很彷徨
没有风帆的船/不比死了强/没有罗盘的风帆/只能四处去流浪 如果你是鱼 /不要迷恋天空 如果你是鸟 /不要迷恋海洋
八、送你一首诗 《无悔人生的选择》
前方征途漫长修远/星辰之海一望无垠/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追求中/为了虚幻不定的人生
奋斗/永不放弃/无悔人生的选择
九、再读美文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 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选择前的沉思→选择更幽、更美的一条路→踏上自己的路→感叹“未选择的路”
象征
自然之路 ——————————→
人生之路
选择要慎重
第五篇:《未选择的路》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