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修改版
瓦屋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
参加备课教师:
教
学
设
计
陈藜
万芳(主备)
2016-3-1
1、古诗词三首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 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注意分号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脑中想象这种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③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
(教“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3.默读,找内洞特点。
第二课时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
(二)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七月的天山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描写景物: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a.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b.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c.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d.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e.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a.“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b.“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c.“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d.“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e.“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板书设计:
相关链接:
语文园地一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二)过程与方法: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教学重难点: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句,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五、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六、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七、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邀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第二课时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板书设计:
瓦屋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参加备课教师:第二单元
教
学
设
计
万芳
陈藜(主备)
2016-3-11 中彩那天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1.导入:齐读一句名言: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二、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
1.自读三~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品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在这里穿插的句式练习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父亲当时矛盾的心里:我想留,但不能留,因为___________。我想还,但又舍不得还,因为__________。这样的练习不仅揣摩了人物的内心,更帮助理解父亲为何在领奖时毫无喜悦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做了些什么?
2.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上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k’字的痕迹)
3.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4.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2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竞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5.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朗读。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2.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3.想象拓展
①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②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4.学习最后一段
①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②齐读中心句。(投影)
三、总结拓展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的的富有。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6* 万年牢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二、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三、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四、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五、拓展延伸
深入体验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内链接:
尊严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能懂得什么是尊严。学习重、难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
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看图片)这位大家认识吗?课前同学们查找了关于他的资料,能用一两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学生说:哈默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20世纪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大富翁。哈默先生被誉为石油大王。邓小平同志称他为“勇敢的人”。哈默先生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用智慧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
二、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向大家做了介绍,你们了解的都是在他成名之后,人们对他的赞誉。可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有人赞美他,预见他会取得成功。结合课前的预习,谈一谈,(1)赞美哈默的是谁?怎么赞美他的?(师出示问题)
三、师:杰克逊大叔为什么会赞美他,为什么在他一无所有时会预见他成功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读课文,汇报。
第二课时
四、师:刚才同学们说,哈默在自己非常饥饿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先干完活再吃饭,从这种行为,你有什么疑问吗?
1.学生提出问题。
2.师: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认真默读2-5自然段,找一找哈默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读完后同位交流一下。
3.在学生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提升认识。如: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1)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联系前文谈一谈感受
师:此时此刻,叮着送到嘴边的食物,他在想些什么呀?
小结过渡:是呀,此时的哈默非常的饥饿,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像其他难民那样接受无偿的施舍,不愿意不劳而获。
(2)指名读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a.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能读出什么来?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b.此时的哈默是那么坚定,那么坚决,在他的心里始终严守着做人的信念,谁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
c.读一读!(引导学生体会哈默坚持自食其力,不依靠别人。)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体会哈默态度的坚决,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获得报酬,是多么难能可贵!)
师:正是哈默的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赢得了杰克逊的赏识和尊重,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这几段。
d.分角色朗读。
哈默的精神感神感染了你,也感动了我,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位骨瘦如柴的哈默,我就是杰克逊,来我问问你:
师:你现在可是个逃难的人,食物对你多重要,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先干活在吃饭呢
生:我有劳动能力,我要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
生:我虽然面对困难,我要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
师:你先干再吃,不是一样吗?
生:靠自己的努力,不依靠别人的同情,用劳动换取的食物,我吃起来心安理得。
师:什么原则?
师:年轻人,我很敬佩你。你留在我的庄园吧。我为什么把他留下来那?
生回答。
这段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很好地引导了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性格及品质。
师过渡:在困境中哈默还能依靠自己的努力生存,自立自强,他是个有尊严的人。一个有这样品格的人,会战胜一切困难,一定是个成功的人。
因此,杰克逊大叔给了哈默这样的评价。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它有尊严!
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意思?
什么都没有,指没有金钱,财富。教师可追问:他现在有什么?
②百分之百是个富翁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
体会一个自立自强,有自尊的人,才可能用自己的劳动、聪明创造财富。有尊严,是一个人众多品质中最基本的一种。尊严是一个人的灵魂。
五、课内拓展
1.事实证明了杰克逊大叔的话是对的,他果然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上课之初,同学们介绍了,人们对哈默的赞美,学习了课文,你现在想对哈默先生说些什么?
2.你们不想对杰克逊大叔说点儿什么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下搜集与劳动有关的名言。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8* 将心比心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学习重难点:
通过与本文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将心比心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人
人
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一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四、学习“我的发现” 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事,或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学生动笔。
相互交流,修改。
二 日积月累 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逐句自读。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教师释疑。
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自读。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学生动笔。
相互交流,修改。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瓦屋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参加备课教师: 教
学
设
计
陈藜
万芳(主备)
2016-3-21
9、自然之道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在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
1.指名读本组的导读提示,说说本单元的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看看大自然给了我们人类什么启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朗读全文
2.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自然之道”什么意思。
三、学习全文
1.“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一会儿我请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幼龟和嘲鸫。
2.指名表演,表演后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欲出而止、踌躇不前”来评价幼龟,并理解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来评价。
3.当我们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一下课文的第4自然段,指名读,指导学生应抓住哪些词来读,比赛读,指名分角色朗读,齐读。
4.师:我想问问刚才读导游的同学,你说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5.再自由读全文,想想:我们倒底做了一件怎样愚蠢的事。
6. 比较句子,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的事,好心办成坏事,说是愚不可及。
重点句子的理解: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7.我们来观察一下插图,图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说。
8.课文的第6、7自然段就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自己读一读吧。
9.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再默读课文,想象一下,指名说一说。
如果当时你看到食肉鸟吃幼龟的那种情景,你有何感受。写几句话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当食肉鸟吃饱后发出欢叫声时,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指名说。
二、学习第8段
1.谁来读一读导游的话。
2.同学们,如果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教训受到了启示,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得到的启示。
3.学生说完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请找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让学生齐读这句话。
三、总结全文
自由朗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教给学生方法,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中的前后照应的写法,例如:颓丧——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四、综合性学习
1.读课后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说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与好友商议,如何开展这次活动。全班交流,教师提出注意事项。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三)情感态度于与价值观: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课前准备: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 理清脉络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
1.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2.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 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3.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确定这一部分是重点内容?
4.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
教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酌情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
2.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
3.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一是„„二是„„”明确指出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归纳一下:一是大自然本身的变化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为的因素,破坏植物,造成水土流失。第6自然段后面用了12个“越”字,具体地写出了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土壤的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减产了,人们就得多开垦荒地;多开垦荒地植物遭破坏,又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循环往复,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就更频繁。
4.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体会这种恶性循环就是前文所说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解除这一忧患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5.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三、回顾全文,落实重点
1.引导让学生再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黄河的变化过程揭示得这么具体,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懂得文中主要是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如“黄河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从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4亿顿沉积在下游河道中”,“有的河段高出两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内容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 6*万年牢
7、尊严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蝙蝠和雷达
12、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夜鹰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1、乡下人家
22、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语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
第1 –3周 第1单元
第4 –5周 第2单元
第6 –7周 第3单元
第8 –9周 第4单元
第10 –11周 第5单元
第12 –13周 第6单元
第14 –15周 第7单元
第16 –17周 第8单元
第18 –20周 全面复习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2课时)返回目录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xiexiebang.com 海上日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
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一篇著名写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2、这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语言很生动;这篇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3、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
三、精读课文,感受壮观、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尽情朗读,同时也需要用心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5)
3、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和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有感受的词句画下来。
5、汇报学习的情况,要求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一)天气晴朗时的日出
①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这句话写出了太阳特别可爱。引导读出太阳的可爱。(学生读句子。评议。)
③重点理解: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怎样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④“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四、总结
五、拓展、作业、观察日出或日落,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
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描述)“透过云缝直射”“镶”“透出重围”“染成”体会太阳的顽强、光亮的美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呢?每一位同学都小声朗读一遍,找同学谈朗读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以振奋、轻松的语调朗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7、师读巴金的一句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从这篇当中,你读出他的什么感情呢?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齐读。
三、总结全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好像都没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景象,而巴金为什么能将日出的过程写得这样精彩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一些原因吗?(开头的“常常”“我知道”“目不转睛”“果然”等词可以看出巴金坚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正如他说的那样,巴金是在用他的感情在写作。
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四、作业
背诵课文。
《火烧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神奇。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填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起兴趣。
1、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
2、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开火车读课文。
3、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
三、精读,积累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
2、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3、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4、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5、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你已经把它记住了吗?
(二)我们再来看4、5、6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板书)。
1、分组自学4、5、6节,要求:a、你认为哪一节写得好,为什么?b、你能把它读好吗?
2、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3、这么多的形状,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4、这三小节写得都好,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教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
5、学生看图想象。(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四、熟读,理清脉络。
1、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
2、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
五、想象,知识升华。
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火烧云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估生:变化多端,形状各异等。
师总结:火烧云是那么得变化极多,那么从哪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自由朗读2—7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变化极多是从哪两个方面看出来的?(颜色和形状)
2.仔细观察,说说这些颜色有什么特点?(估:是ABB型ABAc型)
师:这么多的颜色用了不同的这些(师引导)词语来写,前面的是事物加上后面的是颜色,对啊,我们把这样的词语类型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事物+颜色。还能说说这种类型的词语吗?(只要合理都可以采取)
师总结:这么多的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吗?
4.师引导: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5.自由朗读4—6自然段,找一找写了哪些动物?(马、大狗、大狮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来读一读。(生读)
师引:是的,这三种动物是各有姿态,多可爱啊,你们还想读一读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边读边想象一下你心目中那可爱的小动物吧(齐读)。
师引:通过想象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师生齐说)“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师引导学生举例说说其中一种动物。
师:接下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按照这个顺序来想象复述一下。
6.天空中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化着,聪明的你猜想一下还会有其他的形状吗?
7.模仿其中的一段,(发挥想象),仿写一种其他事物形状的变化。写在练习本上。
8.生展示自己心目中可爱的小动物。
三、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估生:恍恍惚惚
一会儿工夫
2.齐读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五:作业
把你想说的写在练习本上。
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学习《使至塞上》、《宿建德江》、《暮江吟》。
教学目标:、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一、学习《使至塞上》、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读,注意纠正读音。
3、师介绍作者及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尔北)。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全诗共8句,这里只节选了4句。
4、生再读古诗。
5、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同桌互说诗意,在小组内互说诗意。
6、学生再反复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二、总结学习方法:先读通读顺古诗,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最后再反复读古诗,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仿照上首古诗的方法,学习《宿建德江》、《暮江吟》。
四、学习古诗要抓住重点诗句加以引导,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指导背诵三首古诗。
六、认识“至、旷、瑟”三个字。
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七、迁移练习:
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景。
八、拓展练习:
找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来读一读。
《皎皎空中孤月轮》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谈一谈观察的景象和感受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是围绕单元主体设计的,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说健说感谢下来。口语积极的内容是学生看见的、摸得着的事物,有利于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教材有如下要求:一是要认真仔细地去观察,抓住特点,要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一是要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情景和体验说出来。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在其观察的事物有自己的体验。
2、能够有顺序表达,说话又,说得清楚明白。
3、尊重他人,养成倾听别人讲话,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直到课前观察,如何引导学生有自己的体验。
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有条理的说出来。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可见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图片:(伴随音乐)
每天清晨,太阳为我们送来第一缕霞光;傍晚,月亮为我们拉开想象的窗帘,星星闪烁得像孩子的眼睛。你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一番感慨呢?
(生说自己的感受)
二
把自己课前观察到的事物再整理一下,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时组长注意纪录,并把小组内的进行汇总,形成小组汇报提纲。
三
班级内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四
教师总结。
五
扩展练习。
引导学生观察日月星辰,并把观察缩减和别人交流。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平时写作文时,有没有出现过看到作文题目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的现象?
2.其实要写好作文并不难,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积累,及时把观察所得随时记下来,就能写好作文了。写日记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就是一个喜欢写日记的人。介绍: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记日记,通过日记总结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他从19岁开始,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写了51年的日记,他早年的小说《昨天的事》,就完全是从日记里构思出来的。
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按一定要求和方法写日记,从小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板书:坚持写日记
二、了解写日记的意义。
1.观察左上角的图,图上画了什么?都是些什么书? 2.学习小组内讨论: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1)很多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写日记的故事?(2)很多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对他们事业成功很有帮助。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如果养成了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对今后的成才也是大有帮助的。3.教师总结:
一、谈话导入。
书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粮食,阅读健康的图书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你读过哪些书?有什么收获?我们不仅要爱读书,更要细心地爱护图书。揭题:爱护图书
二、学会爱护图书。1.创设情境:
那么对于给予我们精神食粮,带给我们快乐的书籍,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它呢?(1)创设五种情境,指名上台表演:
A一位学生无视类别,将书随意插放。B一位学生将书折角。
C一位学生读书时将书卷起。D一位学生放书时用力过猛,书角已折坏。E一位学生正用软刷轻轻刷去书上的灰尘。
(2)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2.如果书不小心损坏了,怎么办? 图上(图2)的这些同学正在干什么?(修补图书)(1)他们使用哪些工具?(胶棒、胶带、剪刀、白纸等)
(2)你知道如何修补吗? 如果图书卷起角,如果图书被撕坏,如果书壳已脱落„„怎么办?(3)现场请同学示范,教师给予指导。3.练习运用。
(1)拿出自己破损的课外书,小组内合作修补。(2)几位学生汇报,其余学生点评。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任何事都应该防患于未然,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用实际行动教育周围的人要懂得爱护图书!
四、作业:
用学到的方法修补破损的图书,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板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 分类整理 保持整洁
爱护图书 使用书签(或丝线)及时修补
“栽树”的“栽”是平舌音
易读错的字音:和煦(xù)栽(zāi)多音字:和 参
(3)谁能把这些词读一读呢?指名读。
(4)齐读两遍,好,最后我们连起来把这些词读两遍。(5)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易写错的字:植(右面是三横)版(左面的下方是横折)乖(易写成乘)煦(6)交流词语的意思。
和煦——温暖 回荡——回响 参天——高耸在天空中。
(7)生字词学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讨论学习课文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联系课文,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带着这样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课文。
三、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1.轻声自由地朗读第1、2自然段 2.讨论
(1)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很大?
——“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2)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
(3)少先队员在什么地方植树?谁能在省略号处补充内容? ——荒滩、沟渠、山坡、公路 3.指导朗读。
我们连起来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先听老师读。谁能读好它?(指名读)4.全班一起读一读,体会少先队员植树时的愉快心情。5.集体背诵。
四、教学生字。1.指导:
“版”左右结构,左右宽窄大体相当;“乖”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2.学生描红。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1——2自然段。2.完成《习字册》
三、总结课文。1.渗透中心思想: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说一说。2.写作特点:前后照应,比喻,拟人、对仗(第5节)
3.课外的拓展: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按名称、外形特征、作用三个方面写一段话。
四、背诵课文。
五、教学生字。1.师指导。2.练习描红。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树的古诗、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
2.给全校同学写一封信,讲一讲植树的好处,倡议同学们在三月种植树木,保护环境。3.完成《补充习题》。4.完成《习字册》
板书设计:
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 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 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 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 建设“四化”
(能够、可以„„)
„„ „„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2)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层次。1.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本课大部分生字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皱”左右等宽。2.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课后交流。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读出感情;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五、总结迁移
1.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2.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3.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六、作业 1.课后练习4。
2.完成《习字册》和《补充习题》。
板书:第一朵杏花
哪天开花
竺可桢 郑重记下
一丝不苟
精确观察„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2)检查自读情况。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外形)作者是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相机板书: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2.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① 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② 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③ 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④ 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⑤ 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3.指导朗读
(1)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2)练读。
4.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2)练习背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指导:“翼”:上下宽些,中间紧凑些。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还有一个()的尾巴。
3生趣是什么意思?(生机和趣味)
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高兴、兴奋„„)
C 完整地练读——分小组比赛读——齐读
(4)指导背诵
A 理思路:春天到了,微风和细雨怎样?柔柳怎样?青草怎样、绿芽、鲜花怎样?小燕子又怎样? B 同桌互背。
2.学习第三自然段(1)理解内容:
A 自渎:思考这一段写了燕子的哪个方面?(飞行的形态)找出描绘的词语。(斜着、掠过、横掠„„)小结:
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B “掠过”写出了什么? ——飞的速度快 板书:快 “横掠”写出了什么? ——飞得轻 板书:轻)
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小结: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
(2)指导朗读
A 小燕子飞得又轻又快,我们应该怎么读?(轻快)B 指名读,评价——齐读。(3)指导背诵
A 燕子图片演示。(指名表演)B 练背——齐背。
3.学习第四自然段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2.教学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江南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诗人借故讽今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奇妙的大自然,正因为有了季节的更替,自然的变换,才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古代许多诗人看到这样美妙的世界,为我们留下了赞美四季美景的诗。大家能背几首吗?今天我们再学习杜牧的一首诗。2.板书课题:江南春
3.同学们,看了课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顾名思义写的是江南春天的美景。)
二、看图入境,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随杜牧一起走进江南,去看看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2.我带来了几张好看的江南美景图,请看。
3.江南美吗?我们来看看杜牧是怎样来表达自己对江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
三、品词析句,体会景美。
7前两行——写今: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4.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背景)(古)(烟雨)。小结:
后两行——怀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是呀,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夜泊秦淮》也采用了这样的写法。)6.小结:作者及赞美江南的美景,也感慨南朝的覆灭。
五、拓展诵读,体会韵美。
1.请你们再次来深情的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呢。如《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六、课堂延伸,表现春美。
1.江南的春天很美,我们身边的春天怎样呢?
2.我们身边的春天也很美,仓颉元的春天,馒头山的春天,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七、课外作业,积累运用。(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试着背诵并运用。)
板书:
江南春
写今 怀古 赞美{ } 感慨
晴天 雨天
9E 看图,说句意
——将近中午,春光明媚,云淡风轻。我在花丛中柳林间穿行,走到了前面的小河。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试着把你高兴的感觉读出来。(生再读一、二句)
4.品读三、四句 讨论:
A 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你开心不?都做了些什么?
——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B 你们真有意思,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你呢!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说我返老还童了。说我像个孩子,在偷闲玩耍呢。C 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
所以诗人说什么了?引导学生读: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小结:
说得好,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到处讲学,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这一天,他偶然来到郊外,顿时被眼前美丽的春景迷惑了,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看图,诗人脸上的表情如何? 追问:“他怎么笑的?他为什么笑呢?”
D 看来,人们并不理解诗人当时的感受,如果把当天你写下的诗的意思说给他们听,他们会理解的。引导学生理解: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解词:时人:当时的人。识:知道、理解。余:我。谓:认为。偷闲:忙里抽空。启发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诗句的意思
——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四、课外延伸,巩固理解
1.诵读《春日偶成》,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2.完成《习字册》和《补充习题》
板书:
春日偶成 景美 情美
1(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
(2)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 写得更生动些?指名交流。(3)学生试写。(4)朗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写好钢笔字。教学过程:
一、教学“读读背背”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3.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春深似海:指春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高耸着,直指天空。
蔚为壮观:蔚,荟萃、聚集。汇聚成盛大壮丽的景象。4.同学们都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景色? 5.学生练习朗读的背诵。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植、轻、祖“这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植、轻、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右半边中”横“画比较多,并且最后一笔都是横。(3)教师范写“植”。提醒学生注意:“横”画在右边别顶住“竖”画,还要写得稳一点。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5苹果里的五角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1个多音字。
3.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重、难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教学准备:苹果、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①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指导:突出苹果里有什么,怎么读? 强调是哪里的“五角星”,怎么读?
你们看,同一个课题,大家理解不同,读法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板书:魅力)在写“魅”字的时候要注意结构,“厶”不能丢。②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这里的“五角星”加了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意义,并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的东西。
二、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读出感情;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激趣揭题 1.你们在家切过苹果吗?
2.通常在切苹果之前家人会叮嘱些什么?
——(模仿妈妈)小心手呀!注意卫生呀!要分得一样大小。小结:
这么多规矩呀,做父母的总是希望我们循规蹈矩。(板书:循规蹈矩)爱学习的同学已经拿出手来跟我写了。(指名读,齐读)
今天,我不想多说,每个小组桌上都有四只苹果,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切?然后小组人员一个一个地切。一切由你作主,想怎么切就怎么切。交流: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拦腰切”“横切面”“循规蹈矩”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在你能读懂的地方,画上一个大大的“!”,在不太懂的地方注上“?”,特别吸引你的地方就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胆地说出你们不理解的问题。
你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觉得只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把这句话读懂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出示句子:
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指名读、齐读,评价
你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请把你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好吗?
三、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1.那就请你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带着读后的理解去小组里讨论,然后积极举手发言。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3.你是怎么知道小男孩被“五角星”吸引了的?建议你们再读一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7小结:
是啊,如果不是他打破常规思维,并去观察,去研究,怎么会知道“万有引力”呢?在课外书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师介绍《捞铁牛》、《田忌赛马》、《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五、总结
学生齐读《题西林壁》
希望大家看事物时如诗所言——横看、竖看、远看、近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无处不需要创造。愿我们每一个同学从小敢于创造,学会创造,将来用你们善于创造的双手去改造整个世界!
六、课外实践作业
1.阅读介绍名人发明创造的故事,总结他们成功的原因。2.故事接力棒:把这个魅力无比的故事传给更多的人。
板书:
苹果里的五角星
拦腰切下去--------发现五角星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叫创造力
9(2)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最佳路径”
(3)“最佳路径”是谁设计的?他为什么能设计出“最佳路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读书情况。
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â)、看(kān)管、调转(diào zhuǎn)。3.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4.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5.理清课文层次
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分分段吗?
第一段(1——2)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遇到难题)
第二段(3——4)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让格罗培斯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启示)第三段(5——6)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方案和过程。(完成设计)第四段(7)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获得最佳)
三、阅读课文1——2自然段 1.指导看图,带入情境
同学们看这幅图,谁在哪儿干什么呀?
——一群充满童话色彩的宫殿式房子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一些可爱的动物们在草地上讲故事。小结:
这就是迪斯尼乐园中的一部分。迪斯尼乐园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它有着“探险世界”“未来世界”“幻想世界”“开拓之城”等主题乐园,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娱乐形式之中,丰富而且有趣。那一座座建筑新颖别致,造型独特,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精心设计的,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可是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呢?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如何设计还没有具体方案。2.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设计吗?
——已经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3.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指名表演)4.读到这儿,大家有问题吗?
▲格罗培斯是一个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从事建筑研究已经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1受到启发?许多园主是怎么做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3.老太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儿?
“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
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
“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4.大师看到这一切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此时,大师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他想:“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我可以用这种理念用在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上。(引导:可读读5、6自然段)小结:
是的,大师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盘棋,想好了该怎么做了,他真善于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示。朗读3——4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段(5——6)
1.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得到启发后,立即返回了巴黎,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他是怎么想的?小组学习5、6自然段。步骤一: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步骤二: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小草长出来了,草地上被游人踩出宽窄不一的小道,宽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多,于是路径就设计得宽些,窄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少些,也该设计得窄些,而没有人走的地方,自然就用不着去设计路径了。这些“优雅自然”的路径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格罗培斯的设计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方法,可见他设计的用心良苦。
2.你对格罗培斯的设计是如何认识的?说说你的见解。▲这样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 3.朗读第三段,体会方案的高明。
四、学习第四段(7)1.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
2.你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1)善于从老太太这位成功者的做法中获得启示。
(2)成功秘诀在于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
3人类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说出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阅读仿生学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理清课文条理,概括课文段落大意。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① 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 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
(1)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读出感情。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 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5)出示: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小结: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7)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8)投影蜻蜓的图片:
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9)出示: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10)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1)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7(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3.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3)学生自读课题和一二两节,讨论交流,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想干什么?
2.看来大家对„„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的知识,老师送几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五、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2.完成《习字册》和《补充习题》。
板书:
7.人类的“老师”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具体介绍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 简单列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1.审题。(1)指名读题目。
(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练字的重点。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启、戴、司”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小结:“启、戴、司”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3)示范书写“启“。提醒学生注意:写这三个字时,既要注意被包围的部分要略伸出外框些,又要注意字中的撇、斜钩或横斜钩要写得舒展些。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即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
(2)对于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二、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请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学习词语。(2)请学生自主学习词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并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再意义上的联系。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学习或做事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并不理解。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印象不深。不甚了了:了了,了解,明白。不太了解,不太清楚。
天道酬勤: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到窍门。(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2.背诵《真知》。
1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4.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激趣起思,破题开篇
1.听说过《三国演义》吗?你都知道里面有哪些人物? 2.关于诸葛亮、刘备,你们知道些什么?
3.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们早有所闻。而刘备当年为了得到诸葛亮,曾留下一段千古美谈,这就是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三顾茅庐》,节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4.揭题导入:(1)板题:三顾茅庐
(2)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二、预习导学
1.学习生字词(出示词语)
辅助 尊重 潺潺 策略 诸葛亮 草堂 半晌 讨论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茅塞顿开 恭恭敬敬 群雄纷争 ..秀丽宜人 疏疏朗朗 .导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奔中心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学生交流。3.交流: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想必请他出山辅助的人一定很多,为什么只有刘备成功了?你觉得刘备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
相机点拨同学到第一自然段找关键词。(板书:诚心诚意)
4.什么叫“诚心诚意”?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好这个词。(两个“诚”,心意多么真诚啊!再读一读。)5.过渡:
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听他是怎么说的,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二、话语之中闻真情
1.过渡: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出发前的一段小故事,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2.这一小节是写兄弟三人去隆中前的一段对话。读读他们的对话,你从中听出了什么?(板书:责)
3.刘备、张飞、关羽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一个外人责怪生死兄弟,这一责,足以说明刘备对诸葛亮怎么样?
4.让我们分角色来感受一下刘备和张飞截然不同的态度。指导朗读,读出不同语气。
三、行动之中看诚意
1.过渡: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出示【学习单】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尊重与诚意?请同学们边读边拿笔画出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或关键词,好好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时间:3分钟。2.巡视、观察学生自主学习。3.导学:
刘备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受到他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受。A半里多路下马步行
四、隆中表真情 1.过渡:
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诚意感动。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2.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堵在刘备心头的茅草,弥漫心头的云雾是什么?顿时见到了青天,他明白了什么呢?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刘备恍然大悟,这就是——茅塞顿开。你能读一读这一小节吗?
3.过渡:三顾茅庐,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出山后,刘备依然诚心诚意地对待诸葛亮,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示: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就是—— 谁是鱼?谁是水? 4.指导朗读。
五、作业
1.抄写《习字册》词语。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3.《补充习题》
7课文写了祁黄羊几次举荐人才?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祁黄羊两次荐贤的事呢?剩下的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你知道解狐、祁午和祁黄羊的关系吗?
3.从两次举荐中我们看出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出示:出以公心】 理解这个词语。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过渡:
祁黄羊荐贤出以公心,“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受人称赞。那么祁黄羊为什么要辞职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第一、二两小节。先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这两小节的内容。2.真佩服你们!把简简单单的一段话读“厚”了。“春秋战国战纷纷”如果没有“贤人”担任中军尉,后果不堪设想啊!
祁黄羊作为当时的名将,留给后人的不是他的赫赫战功,而是他几次荐贤所表现出的大公无私,当时人们把他的言行当作是非曲折的衡量标准呢!
3.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第一段吧,去感受一下祁黄羊一心为公,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生字书写。1.自由记忆生字字形。2.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3.指导书写难写字、易错字: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晋悼公和祁黄羊对话时的语气、语调,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
2.通过研读人物对话、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出以公心的人。3.深入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在以前的课上,我们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比如越王勾践,他会让我们想起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1 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 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2桂林山水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注意分号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3 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脑中想象这种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③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
(教“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
3.默读,找内洞特点。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
(二)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4* 七月的天山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描写景物: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a.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b.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c.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d.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e.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a.“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b.“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c.“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d.“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e.“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二)过程与方法: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句,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
方案。
五、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六、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七、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邀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第二课时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中彩那天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①导入:齐读一句名言: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
①自读三~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②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品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在这里穿插的句式练习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父亲当时矛盾的心里:我想留,但不能留。我想还,但又舍不得还。这样的练习不仅揣摩了人物的内心,更帮助理解父亲为何在领奖时毫无喜悦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11 回到家里,他又做了些什么?
②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上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k’字的痕迹)
③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④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2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竞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⑤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①朗读。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②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想象拓展
①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②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学习最后一段
①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②齐读中心句。(投影)
●总结拓展
①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②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的的富有
6* 万年牢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二、.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 13 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三.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四.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深入体验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7尊严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能懂得什么是尊严。
学习重、难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
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这位大家认识吗?课前同学们查找了关于他的资料,能用一两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学生会说:哈默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20世纪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大富翁。哈默先生被誉为石油大王。邓小平同志称他为“勇敢的人”。哈默先生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用智慧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
二、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向大家做了介绍,你们了解的都是在他成名之后,人们对他的赞誉。可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有人赞美他,预见他会取得成功。结合课前的预习,谈一谈,(1)赞美哈默的是谁?怎么赞美他的?(师出示问题)14
三、师:杰克逊大叔为什么会赞美他,为什么在他一无所有时会预见他成功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读课文,汇报。
四、师:刚才同学们说,哈默在自己非常饥饿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先干完活再吃饭,从这种行为,你有什么疑问吗?
1、学生提出问题。
2、师: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认真默读2-5自然段,找一找哈默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读完后同位交流一下。
3.在学生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提升认识。如:
1、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1)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联系前文谈一谈感受!
师:此时此刻,叮着送到嘴边的食物,他在想些什么呀?
小结过渡:是呀,此时的哈默非常的饥饿,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像其他难民那样接受无偿的施舍,不愿意不劳而获。
(2)指名读。
2、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1)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能读出什么来?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2)此时的哈默是那么坚定,那么坚决,在他的心里始终严守着做人的信念,谁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
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哈默坚持自食其力,不依靠别人。)
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体会哈默态度的坚决,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获得报酬,是多么难能可贵!)
师:正是哈默的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赢得了杰克逊的赏识和尊重,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这几段。
分角色朗读。
哈默的精神感神感染了你,也感动了我,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位骨瘦如柴的哈默,我就是杰克逊,来我问问你:
1、师:你现在可是个逃难的人,食物对你多重要,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先干活在吃饭呢
生:我有劳动能力,我要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
生:我虽然面对困难,我要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
2、师:你先干再吃,不是一样吗?
生:靠自己的努力,不依靠别人的同情,用劳动换取的食物,我吃起来心安理得。
3、师:什么原则?
师:年轻人,我很敬佩你。你留在我的庄园吧。我为什么把他留下来 15 那?
生回答。
这段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很好地引导了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性格及品质。
师过渡:在困境中哈默还能依靠自己的努力生存,自立自强,他是个有尊严的人。一个有这样品格的人,会战胜一切困难,一定是个成功的人。
因此,杰克逊大叔给了哈默这样的评价。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它有尊严!
①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意思?
什么都没有,指没有金钱,财富。教师可追问:他现在有什么?
②百分之百是个富翁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
体会一个自立自强,有自尊的人,才可能用自己的劳动、聪明创造财富。有尊严,是一个人众多品质中最基本的一种。尊严是一个人的灵魂。
五、事实证明了杰克逊大叔的话是对的,他果然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上课之初,同学们介绍了,人们对哈默的赞美,学习了课文,你现在想对哈默先生说些什么?
你们不想对杰克逊大叔说点儿什么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下搜集与劳动有关的名言。
8将心比心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与本文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体会作 16 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将心比心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人
人
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一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四、学习“我的发现” 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事,或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学生动笔。相互交流,修改。
二 日积月累 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逐句自读。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教师释疑。
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自读。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
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学生动笔。相互交流,修改。
课后反思:
9自然之道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在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
1、指名读本组的导读提示,说说本单元的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看看大自然给了我们人类什么启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朗读全文
2、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自然之道”什么意思。
三、学习全文
1、“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一会儿我请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幼龟和嘲鸫。
2、指名表演,表演后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欲出而止、踌躇不前”来评价幼龟,并理解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来评价。
3、当我们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一下课文的第4自然段,指名读,指导学生应抓住哪些词来读,比赛读,指名分角色朗读,齐读。
4、师:我想问问刚才读导游的同学,你说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5、再自由读全文,想想:我们倒底做了一件怎样愚蠢的事。
6、比较句子,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的事,好心办成坏事,说是愚不可及。
重点句子的理解: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7、我们来观察一下插图,图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说。
8、课文的第6、7自然段就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自己读一读吧。
9、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再默读课文,想象一下,指名说一说。
如果当时你看到食肉鸟吃幼龟的那种情景,你有何感受。写几句话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当食肉鸟吃饱后发出欢叫声时,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指名说。
二、学习第8段
1、谁来读一读导游的话。
2、同学们,如果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教训受到了启示,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得到的启示。
3、学生说完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请找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让学生齐读这句话。
三、总结全文
自由朗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教给学生方法,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中的前后照应的写法,例如:颓丧——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四、综合性学习
1、读课后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说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与好友商议,如何开展这次活动。全班交流,教师提出注意事项。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三)情感态度于与价值观: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 理清脉络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
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 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③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确定这一部分是重点内容?
④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
教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酌情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
2、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
3、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一是„„二是„„”明确指出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归纳一下:一是大自然本身的变化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为的因素,破坏植物,造成水土流失。第6自然段后面用了12个“越”字,具体地写出了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土壤的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减产了,人们就得多开垦荒地;多开垦荒地植物遭破坏,又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循环往复,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就更频繁。
4、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体会这种恶性循环就是前文所说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解除这一忧患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5、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三、回顾全文,落实重点
1、引导让学生再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黄河的变化过程揭示得这么具体,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懂得文中主要是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如“黄河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从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4亿顿沉积在下游河道中”,“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甚至高出10米以上”,“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些确凿的发人深省的数字使得文章内容具体生动,有很强的说服力,黄河的“表现”怎不令人忧虑!人们再不注意保护大自然,将受到大自然更多的、更恶劣的惩罚。这些材料数据的获得,靠的是作者平时的观察积累。顺势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结合课文 讨论交流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警醒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3、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
适宜生存
现在 忧患河
人类资源破坏
11、蝙蝠和雷达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飞机夜航与蝙蝠飞行之间的联系。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蝙蝠探路,飞机上雷达导航的原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给学生出示一表格,在自渎的基础上试着填: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
4.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同学们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
课前准备:仿生学小资料,动物特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本组的前三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这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同位互读,教师适当检查。
2、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按照阅读提示来自学。(1)每篇短文主要讲什么?(2)从中受到的启示。(3)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交流感受
1、交流感受深的句子,交谈受到的启示。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请学生画生物链的图来帮助理解。
枯枝败叶(增强)土壤肥力(增多)森林、灌木、野草(增多)昆虫、兽类、鸟类(捕食)害虫(吃)森林、灌木、野草
2、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性能的优良飞机”交流相关资料。
四、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全文,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和学习方法。
推荐仿生学读物,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教学难点: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1、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手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2、早先澳大利亚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的动物。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了20多只兔子,到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区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了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连接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它们的关系是协调统一的,哪个环节上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二、全班交流
三、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科学家解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经过反复实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伤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气要稍重一些。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句子中的两个句子的意思基本是相同的,但每组中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和说话时,要注意词语在表情达义上的作用。
4、举例子:你还能再举一组这样的例子吗?
四、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己背,互相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让学生说一说。
三、展示台
展示自己办的手抄报或自己读的有关仿生学的书。交流一下是否受到启发,自己想根据大自然的什么发明点东西,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第二课时
习作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让学生用十分钟时间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学习中的发现,或活动经过,或心得体会,你在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说就写哪些方面。
二.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同位相互修改,完善初稿。
四.习作展示,共同评议、修改。
五.再次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认真誊抄自己的习作。
13夜莺的歌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27 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 29 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教学后记:
14小英雄雨来
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重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小说,篇幅比较长,内容较多。学习这类课文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等等,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课文:
1、熟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
2、理清结构,了解事情的情节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思想。
二、检查自学。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PBS——“字词”。(读读)
三、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游泳本领高。写得好的句子:“芦花开的时候„„在柔软的芦花里”。“每到夏天„„露在水面上”。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标题可以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概括:游泳本领高或者“望着妈妈笑”)
四、指导读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写得好的句子:“女老师走到„„翻开书”。“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小标题:上夜校或者“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五、指导读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3、加小标题。(掩护李大叔或者“把缸搬回原地方”)
六、指导读第四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来心理活动的句子,思考:敌人是怎样对待雨来的?雨来是怎样同敌人斗争的?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限时)
2、交流。
板书:
敌人:盘问 哄骗 利诱 威胁 毒打
雨来:应付 不上当 不屈服
(机智勇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读课文一遍。
二、指导阅读第五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写得美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限时)
2、交流。(小标题河沿上的枪声或者“有志不在年高”)
3、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阅读第六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水中雨来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 31 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2、交流。(小标题机智逃脱或者“雨来没有死”)
3、有感情地朗读。
四.归纳中心。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机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五.讨论:课文是按怎样的叙述顺序表达文章中心的?
1.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板书:
雨来 游泳本领高
↘
上夜校
↘
掩护李大叔
↘
智斗强敌
↘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
↘
(热爱祖国)
脱险
2.“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在抗日战争时期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就他一个吗?谈谈你的认识.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还乡河、芦花村和小英雄雨来的句子。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要求: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能力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96年11月,一个中国孩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看看孩子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他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信?
二、联合国简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词义
五、学习课文
1、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读读这一段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带感情读课文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教学时间: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3、“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3、组织学生办小报《战争与和平》。
4、学习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2、过程与方法: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准备的新闻、英雄人物的故事。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小小新闻发布会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规则:
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
二、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三、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四、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故事交流会,评选故事大王比赛。
第二课时
一、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来说一说。
二、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
1、习作有几个要求?哪几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三、根据观察,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
2、他的妈妈在哪里?
3、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5、„„
四、根据问题自编故事。
五、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根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练习习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七、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八、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17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中得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出触摸春天。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4、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二、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明确研读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2、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说:“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3、全班交流:“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4、同学们谈一谈对海论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18永生的眼睛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三、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命()肿()肺()访()
组()勇()敢()骄()拥()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 才华横()、文()、回()、容()、翻()、()思、友()
jiāo()阳、()傲、()花、()气、上()、香()
zǔ()挡、()织、()力、()国、()成(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3)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 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 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捐赠角膜)
母亲
父亲
女儿
(“我”的态度)
(不理解)——→(理解)——→(影响)
19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三)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张海迪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出示思考题: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42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2)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3)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
2、自主品读: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2、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生命 生命
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
跳给我震撼
有限的生命
无限的价值
教学后记
20《花的勇气》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归纳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看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下来,有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学生汇报,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学生对于几个要素的总结: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
4、师总结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品味语言
1、学生自主研读
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深刻的地方仔细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分别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
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在规律的心跳,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仅是作者从自然界感受到这生活的真谛,很多人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交流收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本文及这些名人名言对你有什么启发?写一写。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继续深化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二)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成语故事,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利用课文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抒写对生命感悟的文章,那用心去感受春光的盲姑娘,那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祖孙三代人,以及那些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和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小花,无不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同学们课下还搜集了许多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相信你们对生命也一定有自己的解读。今天,我们就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来畅所欲言。
二、学习课文中的资料。
1、默读资料,想一想这些资料都讲了什么。
2、全班交流对资料的解读,搞清楚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度。
(1)面对个体生命与更多人的生命的时候,众多的医护工作者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命。
(2)我们身边,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
(3)生物界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
3、交流: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生命的资料呢?给同学们说一说吧!
三、交流——有感于生命
1、学生自己思考、组织语言。
(1)生自己确定发言角度,选择内容,组织语言,注意围绕自己选好的内容组织语言,切莫走题。
(2)自由组合,互说互评。说的过程中注意语言流畅、中心明确,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对说得同学提出修改意见,评出小组讲得最好的同学。
2、全班交流:
四、总结: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假如生命是水船。请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请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的海域„„
五、我的发现
1、读一读,说一说。
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他们发现了哪几种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你在阅读过程中还发现了哪些方法呢?
2、师生共同总结方法:要体会揣摩句子的含义,除了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外,还有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等方法。
3、迁移运用:学生快速阅读本组课文,想一想,通过再次阅读,还发现了哪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自己是怎样读懂的。
4、总结:阅读时要认真体会、细细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领会句子的真正意思。
六、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三段名人名言,读准字音。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三段话的理解。
3、自由背诵
4、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七、成语故事
1、生自读故事,有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学习。
2、读通句子,读懂故事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4、练习讲述故事。上台讲故事。
第二课时
一、确定选题。
师:在口语交际中,那些内容、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请结合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内容吧!
二、回忆写作方法:
师:本组几篇课文在写作上,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回答后师小节: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现象中引发思考,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生习作
四、写好后修改自己的习作。
21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14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理解“时令、屋檐”等词语。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教学重、难点: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描绘引入
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们今天共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揭题)
二、初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号,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
4、指7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1—6自然段,想想描写了哪几处乡村的风景。
第一自然段:屋前的瓜棚;
第二自然段:门前的花、屋后的竹;
第三自然段:房前屋后的鸡群;
第四自然段:屋后的小河;
第五自然段:傍晚吃饭的情景;
第六自然段:瓜架上的纺织娘。
二、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2、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读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2、想想文中描写了哪几处乡村风景?
3、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找出来并读读。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4、喜欢同一处风景的同学在一起品读,交换自己的看法。
5、有感情齐读全文,并想像画面。
6、你觉得这篇乡村课文写得怎么样?(形象、生动)
二、积累好词、佳句。
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三、画。把你喜欢的一处风景的段落多读读,并展开想象把它画出来。
22牧场之国
学习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二)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学习重点:积累词句
学习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使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牛的悠闲自在。)
师:这一段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师板书。(牛多)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作者拟人句的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比赛比赛。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练习背诵。
师小结: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作业: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并配以简短的说明,课外展览并分小组评比。
23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