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石教学设计案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读议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对“搭石”的描写中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拖鞋绾裤、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吧。【课件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认识这些词语吗?【课件出示:词语】
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来用课文的句子说说?【课件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体会得很细腻。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课件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 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课件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儿有几个词语,谁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课件出示 】
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那么【课件出示:“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想一想。
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请读读这两个词语: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身临其境吧?全班一齐读。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课件出示】 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课件出示: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课件出示:句子】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课件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哪个词语打动了你?(“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伏”字打动了我。“伏”是什么意思?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
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六、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咱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课件出示】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七、总结拓展。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心头
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寻找的美。
八、快乐作业:
1、写出同偏旁的生字
洪 _____
_____
裤 _____
_____
俗 _____
_____
惰 _____
_____
疗 _____
_____
稳 _____
_____
2、连词成句
A、一排排 联结着 美好的 乡亲们 情感 搭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人们 早早地 将 好 摆放 搭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躺在 的 一间 里 他 山上 磨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重点句子,感悟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 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课件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吧。
二.朗读课文,寻找美
1.明确要求:孩子们,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让我们一起去寻觅吧!
2.孩子们,你找到乡亲们怎样美的画面了吗?说句子,【课件出示】
三、深情朗读重点句子,感悟美
(一)孩子们真棒,请选择一处你最喜欢的句子选取你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读,让我们一起来感悟美吧!
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多形式读句,多角度感悟
1.你喜欢哪一处美呢?请你说说好吗? A“摆搭石”句子
①【课件出示:句子】自读后,说它美在哪里。
②【课件出示:句子加点词】师读关键词,生接句读。
③此时我不由得对老人肃然起敬,当他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课件出示】
多么淳朴善良的老人啊,他不仅这样地想着,还这样地做着:【课件出示】
④你从从老人的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呢?(奉献美)
⑤范读句子,生齐读。
B “走搭石”句子
①【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②这句话给了我们艺术上的美感,我们用什么部位感悟到的呢?(耳、眼)(听觉美:踏踏
视觉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③生齐读感悟。
④这是多么和谐的美啊!(和谐美)
C “相互礼让”句子
①【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②从中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生自由发言。(谦让美)③女生读句子。
D“敬老美”句子
① 【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② 是啊,老人的眼中涌满泪花,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然后,可爱而纯朴的乡民们啊,并不止于此。【课件出示】
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课件出示:助人美】
③是啊,这一切本该发生在亲人身上的事,却被乡民们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你对这句话中的哪一个词想说点什么呢? 谈对“理所当然”的理解【课件出示】
(三)深情朗读最后一段【课件出示】
齐读。
真是石如其人啊,这样的搭石和这样的乡亲,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是啊,孩子们,搭石这么小的事物中都饱含着美,我们从中发现了作者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你发现我们身边有美吗?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
2.你打算如何创造美呢?
五 课后总结:【课件出示】【课件出示:课文范读】
六、作业:【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默默奉献
奉献美 21 搭石
互相礼让
心灵美
谦让美
尊老爱幼
敬老美
第二篇:搭石教学设计简案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蕴含的景美、人美以及人景的和谐美。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文中蕴含的景美、人美以及人景的和谐美。教学难点:“每当 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感受”的感悟。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情境图)师口述作者家乡的美丽。(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回忆上节课内容:什么是搭石?学生齐读相关段落。
3、师导入:搭石只是普普通通的、毫不起眼的石头,可在作者眼里,它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生齐读),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刘章爷爷,跟随家乡的人们去走走搭石,一起去感受一下家乡这道美丽的风景。
二、探究新知,感悟景美、人美。
(一)出示自学提示: 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学生交流汇报。预设一:
1、第二自然段,描写调整搭石的老人的句子。
(1)从这段话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
(2)老人家明明是急着赶路的,可他们为什么却放下手中的东西去摆搭石?
以采访的方式向学生询问。(3)带着感悟朗读这段话。预设二:
2、上工、下工的人走搭石的句子。(1)强调“行”的读音。
(2)回顾读准: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3)朗读指导:体会“协调有序”:
(4)搭石,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在这段里,你还能从哪体会到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5)读着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水波荡漾,人走在搭石上,影子倒映在水里。)
(6)朗读指导:老师把它变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指生读、齐读。
①刘章爷爷在这里工作了13年,一年365天,他有200多行走在搭石上,每天,他都会看见这样的风景,读“每当上工„„”(指名读)
②刘章每天都要走过62道搭石,走过166400多块石头,他一道一道地走、一遍一遍地数,他对故乡的情感早已融入到这搭石之中,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每当上工„„”(指名读)
③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
3、预设第4自然段:
(1)预设第4自然段第1句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①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②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美?
(2)预设第4自然段第2句:老人和年轻人一起走搭石。①生反馈:伏
②请一生做年轻人,老师做老人,表演“伏”和“背”的动作。
采访老人:这位年轻人把你背到了对岸,你没跟他说道谢,你觉得他会生气吗?(不会)
③透过这个“伏”字,透过“理所当然”,你看出了乡亲们怎样的优秀品质?(尊老、敬老)
④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谦让美、尊老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们一起来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随“石”牵“情”。
1、随读回顾一道道风景。
①、师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②、师引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生接读句子)③、师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④、师引读:假如遇上老人——(生接读句子)
⑤、师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⑥、师引读:秋凉以后,人们——(生接读句子)
⑦、师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接读句子)
2、一排排搭石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又何尝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呢?
3.刘章在他的家乡发现了蕴含在搭石上的美,如果他不仔细观察,能发现吗?不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能发现身边的美。请你拿出手中的笔把你身边没的画面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
有了美,生活才会变得更加亮丽多彩,正如这普普通通的搭石,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但不变的是淳朴的乡风、浓厚的乡情;也许有一天,搭石会在家乡消失掉,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请同学们继续发现身边的美。板书设计:
21搭石 家乡一道风景
第三篇:搭石教学设计
搭石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课前准备:
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件1
一、复习字词,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
1、复习生字词,纠正读音。
师:孩子们,还记得上课时咱们学过的生字,词语吗?一起大声的读出来!(课件2)生:读课件出示的生字和词语。
2、师谈话,推荐格言—学生说说对格言的理解。
师:(如有明显的错误,应及时纠正)孩子们读得真不错,老师在此要送给大家一句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道具)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道具出示的格言。
师:谁来说说对这句格言的理解。
生:说出对格言的理解。
师:补充说明格言的含义(这句话出自著名的雕塑家罗丹。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待我们的生活,去看待周边的一切,你就能发现很许多平凡、朴实的美!)
3、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欣赏,带着一双明亮美丽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进今天的课文--------搭石。
二、走进文本,初识搭石,激发寻美情感。
1、打开书本,去仔细地寻找一下,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21课,去仔细的寻找一下看看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生:自读课文,仔细勾画。
2、①、交流: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那道风景是什么?
生:搭石。
②、“什么是搭石?”根据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搭石图”,加深理解。
师:什么是搭石?
生:(读出书中的句子)
③、你走过搭石吗?如果你在上面走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师:你走过搭石吗?说说你走搭石的感受。
生:自由回答问题。
3、聚焦中心句:
师:对,这就是有趣的搭石,它——
生:(诵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师:是的,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板书“小小搭石寻常景”)可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生活中,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黄山奇石。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其原因究竟何在?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去细细寻找,精心品味吧!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感受风景这边独好:
1、谈话,传递读文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来找出写走搭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描写的画面。
生:(默读课文,勾画出写走搭石的句子。师巡视)
2、反馈: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画面?
师:读完了吗?谁来说说,你在读到哪一部分写走搭石的句子时,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回答问题,①、(预设画面:上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随机板书:细细摆放为他人)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
②、点评: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
3、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鉴赏画面一:“众人走搭石,协调有序声影美”。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美在哪里,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
生:读三自然段。
①、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师: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搭石上的美?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重点体会乡亲们是怎么走的。)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
师:这里这个紧是指的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紧走搭石?
生:这个紧是指快的意思!因为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过前面的人突然止步,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指名读,随机点评,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②、变序朗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课件4
师: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导读中心句: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导读中心句:不禁让我们再一次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鉴赏画面二:“两人走搭石,谦让敬老传递美”。
①、谈话,导入:
师:当然,走搭石时,也有“撞车”的时候,请你读读下面这一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体会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和理解。)
生:读四自然段
②、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动之处,再读好它。(多媒体课件展示第四段)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谁来说说这一段里让你感动的地方。
生:自由回答
③、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什么叫理所当然的事?
生:应该做的,很自然的事情!
师:文中,作者写了一件什么理所当然的事?
生:背老人过河。
师:是呀,谁家里没有老人呢?乡亲们,把不相识或别人家里的老人看做自己的亲人一样,理所当然的背老人过河,这种纯朴的乡情让人感动。
④、小结,指导朗读:
师:正是这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吧。
生:有感情的朗读。(指读、点名读,自愿读)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句式,如果——----------------------------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出示课件,轻声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②、小结,回扣中心句:(随机板书:谦让敬老见真情)
师: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走出文本,透过搭石,感悟诗人情怀。
1、师:(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生:(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预设:一排排搭石,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师:那么,在我们身边,哪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事呢?
生:吃饭,睡觉,学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上下楼梯互相礼让,看见操场上的落叶弯腰捡起,看见滴水的龙头,顺手关掉。……..师:(补充总结)这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也让老师为你们感动。
五、延伸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
师:是的,《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美”诗(板书内容)欣赏(课件出示)。
生:读板书内容。
2、师:(总结)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附:板书设计: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小搭石寻常景,细细摆放为他人。
协调有序走搭石,谦让敬老见真情!
第四篇:搭石 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拖鞋绾裤、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对啊!我们不仅爱自己的家乡,也常常被自己家乡的景物所折服。哪个同学和老师来分享一下你们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学生自由表达)我国著名作家刘章爷爷也非常爱自己的家乡,有一次他到大城市出差,看到路上车水马龙,立刻想到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且提笔写下了它。大家知道那一道风景是什么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爷爷的家乡,一睹那一道美丽的风景。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纷纷提问。
生:a、什么是搭石?(搭石是什么样的?)
b、搭石是做什么用的?(搭石的用途)
c、在什么地方搭石?
d、谁搭石?怎样搭石?
有这么多问题啊,我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那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开始吧。生开始自由读课文。
我们先不着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再来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吗?
(2)出示生字词“汛期、猛涨、谴责、懒惰、俗语、伏下、山洪暴发、脱鞋绾裤、协调有序、清波荡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理解“脱鞋绾裤、清波荡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
预设板块:
生:人影绰绰的绰。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别忘了字典这个好朋友啊!“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那“人影绰绰”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人的影子的姿态柔美。
师: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绰绰有余”的意思就是“很宽裕,用不完”。把这个词写在书上,积累下来吧!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同学们词语都读的如此准确,相信课文也难不倒大家,大家用小组接龙的方式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全班齐读,开始吧!)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
2、(同学们读得真流畅,相信大家预习工作做得非常好,掌声送给自己吧!那同学们
读完课文,大家觉得刘章爷爷的家乡怎样呢?)整体感知文本,表达对作者家乡的印象。
(三)品读文本
1、(大家都说刘章爷爷的家乡很美丽,那么是因什么美呢?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由过渡句“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拓展延伸理解课文。
A那么什么是搭石呢?(“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简单地说,搭石就是什么
生:用石头塔成的桥。
师:那是不是随便一块石头都行呢?
生: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间隔,横着摆放在小溪里,让人们从上面踏过。师:为什么要选择平整方正的石头?
生:不平整就走不稳当了。
师:“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板书“善良”
B那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我们知道了“绾”是卷起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学生做脱鞋绾裤动作,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不方便)C所以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D、师小结: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民们的纯朴和善良(板书:善良),难怪刘章爷爷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的,那里的搭石处处是美,有看得见的美,也有看不见的美。那么都美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格言导入。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上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搭石美在哪里?(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的感情真是饱满,老师相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同学们自己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你们觉得美得句子,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开始吧!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师:好的,我看到很多语句上都画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预设板块一: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1)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2)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读。
师: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搭石)走的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好,从这儿开始。
师(引述):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到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在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在后面,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对!其实没有,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体会得多好啊!再看看这个句子,你又从哪儿体会到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同学们,刚才走搭石的时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树的影子倒映在小溪上,随着水波荡漾。生2: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生3: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生4:我还看到了水中的小鱼。师: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生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大家想看看这美妙的图景吗?(播放图片)师: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这么美妙的画卷中吗?
3、结合画面,理解“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再看看这个句子,你又从哪儿体会到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同学们,刚才走搭石的时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树的影子倒映在小溪上,随着水波荡漾。(你的想象真丰富)
生2: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真有感觉,把我们带到了画里了)
生3: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预评: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印的美,像一幅画一样,能读读吗?)
生4:我还看到了水中的小鱼。师: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生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大家想看看这美妙的图景吗?(播放图片)师: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这么美妙的画卷中吗?(预评:身临其境了吗?咱们一起来!)
方案二,如学生读不出美的画面,那么示范读,师:这么美的画面,老师也想读读,能给我个机会吗?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全班配乐齐读。(是的,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沥的小诗,看!谁能读出诗一样的感觉呢!)课件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预评:小朋友们,刘章爷爷再大山里生活了十三年,每一年都有两百多天走在搭石上,每一天他要走上62到搭石,他时时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预评:小朋友们,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是踏过了一十六万六千四百多道搭石呀,他怎么能忘记这样的情景呀,读——
(预评:是的,这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走出了乡亲们之间的和谐美。)师:看到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看到人们的心灵这样美,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还从哪里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
预设板块二:
(二)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你能想象的出,这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会怎么想?
生1:我得把这搭石搭好。生2:要不别人走到这该掉水里了。
师:你不是急着赶路吗?
生:可是,如果我走了,别人就不方便了,所以不管多急,也得搭好了搭石再走。师: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2、理解“踏”: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这样的为他人着想,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师小结:在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呢?
(二)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假如──()。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但是刘章爷爷他们会去赞美吗?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好一个“理所当然”,这里面藏着的不仅仅是一颗谦让的心,一颗敬老的心,其实这里面藏着的是一种习惯,家乡的人们还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遇到孕妇来走搭石„„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出示作业纸,轻声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课件出示:
假如遇到,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学生交流。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啊!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5自然段。
2、也许有一天,这条小溪上会架起桥,修起路,也许有一天,家乡小溪上的搭石会永远地消失了,但人们走搭石时留下的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却深深地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因为——齐读最后一段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作业设计:
1、每课一练
2、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篇课文的作者刘章爷爷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美,我们也来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和事,看看谁也能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把大家看到的美写下来。
板书设计:21.搭石
景美
一道风景
人美
第五篇:《搭石》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
姓名:
备课组长签名: 第 周教案 2017 年 月 日
第 六 章(单元)第 21 课
教学内容:21 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汛期、清波漾漾”等词语。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3.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们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谈谈对搭石的了解。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字词,走进课文
1、抽读生子
2、读“山洪暴发 间隔 懒惰 俗语平衡 清波荡漾 理所当然 联结 ”、1 / 2
三、小组合作分段学习讨论
(一)学习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二)、学习2——4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1)老人及时调整搭石。(2)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3)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然后各抒己见。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最后的情感升华。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