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培授导型教学设计营养要均衡
探究《营养要均衡》
竹溪县龙坝镇中心小学
贺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需要哪些不同的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脂肪、淀粉等等。
2、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让学生去讨论探究,理解食物“金字塔结构”。
2、初步让学生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在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理解食物“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教学难点: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米饭、苹果、玉米、面粉、猪肉、白菜、牛奶图片等。
教师准备:食物“金字塔结构”图、课件、根据上一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合理的食物营养成分表、音乐。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制作的营养成分表,学生观察。
2、提问:(1)在这些食物中,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
(2)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
(3)哪些是我们保持健康的?
3、小结:这些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
(复习上一节课知识,以旧引新,为新知搭桥铺路,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更明确营养对人体的重要性。)
二、探究问题
1、引出课题:为了身体营养均衡,那我们应该吃什么和还吃什么。(板书课题)
2、怎样使营养均衡。
(1)课件显示青菜、米饭、肥肉图片,并提问: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2)说说食物的特点。
(3)小结: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也找不出一种包含了全部营养的食物。
(4)显示课件;一位孩子一天的食谱,说说发现了什么?
(5)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什么?
3、正确的吃食物方法。
(1)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2)归纳:①方法指导:如细爵慢咽。
②不偏食、不挑食。
③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4、搭配膳食营养。
(1)提出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2)指导学生完成构建“饮食结构”图。(3)观察“金字塔结构”,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食物搭配的原则,提问:
①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②“金字塔”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③搭配中注意什么?
(4)根据以上原则,自己设计一份营养晚餐食谱,并作记录。(5)展览学生配置的营养晚餐。(6)(出示课件)提问:这顿饭含有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
三、课外扩展
1、阅读“饮食小常识”(小学生和老年人的饮食特点。)
2、听音乐,让学生按所学的营养搭配原则,用食物图片配制自己的营养晚餐。
3、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
4、继续关注家人和周围人的合理饮食、身体健康。小组内说说两种人的饮食特点。
5、在百度(http://www.xiexiebang.com)上搜索科学饮食的网页查阅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知识。
四、小结: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各种营养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各种食物之间的搭配要合理且科学,特别是要注意不能挑食。
五、作业:为家人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晚餐。
板书设计
营养要均衡
油、盐、糖
肉类、鸡蛋、鱼类等
蔬菜、水果类
米、面类和杂粮
第二篇:授导型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认知发展特征是指学习者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学习理论最有印象。
皮来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和知识和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的倾向性,包括学习者在接受、加工信息方面的不同方式,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以及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等。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据它的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这习目标(对教师或教学人员而言,它也通常被称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
教学目标分类: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因素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三大区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
教学重点: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也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第四步:分析案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
教学方法是与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关的具体操作程序,它规定了教学参与者在教学任务中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角色的具体任务。第五步:归纳教学媒体选择的一般方法: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过程运行的基础。在媒体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需要,如要求学生知道或理解某些具体概念或原理时,可以考虑选择不同的媒体去传送不同的信息。对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不同目标的培养,更需要考虑媒体的差异。依据教学内容:各学科的内容千差万别,有的需要生动形象的视觉画面去展现,有的需要借助于声音才能让学习者领略其中的奥妙,有的则需要依靠搭建一些模型帮助学习者去感受多维世界,因此,需要考虑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媒体。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对媒体有不同的接受能力,譬如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因此可以多用幻灯、电影、录像等生动形象表达信息媒体形式。
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并考虑哪些约束条件,如学校的经费保障、设备数量、电力供应状况、学校的管理制度与领导的意识等方面。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1.问题表:问题表就是列出一系列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解答,来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一定教学情境的媒体。如:
你想通过媒体来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还是练习?你打算在课堂上使用还是课后使用?是用于集中学习还是用于个别化学习?
2.你所选择的媒体形式学生有能力使用或理解吗? 3.教学内容需要借助于图形或图像表征吗?
4.静止图像还是活动图像更适合于所选内容的学习? 5.有现成的活动图像资料吗? 6.教室可以播放VCD吗?
二、矩阵式:
三、算法型
四、流程图
教学目标ABCD法: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ur)、条件(Contion)、和标准(Degree)4个要求来说明教学目标,这一方法称为ABCD法。
第三篇:授导型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设计
每学期开始,学校发给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笔记本,教师必须按要求将教案写在指定的地方,这种大一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评价,而其僵化的形式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更严重的是使得教案抄袭成风,泡沫教案泛滥,走向了教案设计的反面。
教案形式创新 ,过分追求形式是传统教案的主要诟病之一。这样倒也不是说教案就不要形式,教案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的,既有显性存在,也允许隐性存在,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和谐一体,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总体原则是“不拘一格,效用至上”。在突破传统教案要求纸质、手写、详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倡导。,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愿景才能实现。而作为备课的教学方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要研究教学的“破”与“立”,无法绕开教案问题。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言:“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这样看来,教案改革应与课程改革同行,创新教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进行语文教案创新。
一、教案理念创新
1.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自觉转变过去“教师即指示权威”的“师本角色”为“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教案中得以充分体现。
2.多维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 ,过去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都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也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者关注的是教参规定的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设计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也即前文所说的“无我教案”。
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具体说来,起码要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思考。主要指新课改理念,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等。二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授导型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种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所处的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
第四篇:授导型教学设计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通海县龙潭中学
朱加为
〖教学目标〗
1.知识:
(1)解释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
(2)观察并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2.能力:
(1)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2)运用记录、分析数据和根据数据获得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模拟探究过程以及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情境,引出问题: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再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引出“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活动。针对模拟探究实验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理解细胞体积较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进而引出细胞如何保持较小的体积的问题。对此学生容易想到细胞可以一分为二,即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分裂使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分裂比较抽象,学生先观看细胞分裂过程的课件,然后讨论,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归纳、总结。〖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细胞分裂的意义。
〖教学难点〗
1.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中预测的提出、数据的处理、结论的得出。
2.染色质、染色体的概念及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
模拟探究、计算、分析、讨论以及结合挂图、多媒体视频分析讲解等方法。〖教学用具〗
1.课前要求学生制作棱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正方体;
2.动物、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课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avi视频资料。
3.细胞核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染色体变化挂图;
4.用马铃薯制作棱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看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答:细胞。
设问:大象的身体比小老鼠大得多,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把两者的细胞比较一下,结果会怎样呢?大象的身体大的原因在哪儿呢?(激起了学生好奇心,纷纷进行推测。)
教师总结:其实两者的细胞在大小上没有什么区别,大象身体大的原因在于体内细胞数目多。
现在再来看看新生儿和父母身体内的细胞数量,新生儿体重一般只有3~4kg,成人体重一般在50~70kg,是父母的细胞比新生儿的细胞体积大还是数目多呢?(进一步认识生物的体积与细胞大小的关系)
答:父母细胞的数目比新生儿的细胞多。
据测算新生儿体内一般有1012个细胞,其父母有1014个细胞,两者在数量上相差100倍,但细胞体积是差不多大,父母身材高大的原因是父母身体内的细胞数目多。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或问,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这多不方便。细胞为什么不长大一点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和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体内的活细胞是有生命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细胞是活的)。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就要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那细胞体积小是否与细胞进行生命活动中的物质交换有关呢?(引导提出探究的问题)你们认为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然后师生共同归纳。
有的同学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那你们怎样设计实验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的学生就小声议论:细胞那么小,又看不到,我们没有那么小的工具来测量细胞大小,用什么方法才能去证明呢?
同学们议论得好,细胞体积很小,我们很难对细胞的体积和细胞膜的表面积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就是科学家也很难对细胞进行精确测量,怎么办呢?
科学家通常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某些复杂或不易直接进行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较大的正方体模型代替细胞,如用棱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正方体,先计算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再将两者进行比较,问题就转化为研究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了,这样问题就简化、易于理解了。
同学们可以拿出课前要求大家准备的正方体进行实验了,但我们先来预测一下结果,四个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是随着体积的增大而变大,还是减小呢?
(学生讨论并进行预测,可能的预测有三种:随着正方体的体积增大,(1)比值增大,(2)比值减小,(3)比值不变。)
预测后,学生分别计算四个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及比值,并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内。
讨论、分析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比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与自己的预测是否相符。
学生汇报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比。
从数据可看出,四个正方体从小到大,其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分别为6、3、2、3/2,如果正方体的体积再增大,比值会怎么样呢?(学生答:减小)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答:正方体的体积越大,表面积与体积比则越小,反之则越大。)为了让学生都能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再如下提问。
1.把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放入红墨水里,有几面被染红?面积是多少?表面积与体积比呢?(6面,6平方厘米,6/1)
2.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比是多少?(3/1)把它放入红墨水里,它6面共24平方厘米被染红,我用刀把它切成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有几面被染红?面积是多少?面积与体积比又是多少?(3面,3平方厘米,3/1)
3.如果把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放入红墨水里,情况会如何呢?(平均2面,2平方厘米,2/1)
如果把正方体换为其他的几何模型,结论也是一样的,播放: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avi视频。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结论应用到细胞中去,同学们能说说看吗?
学生答:细胞越大,细胞膜面积与体积比则越小;细胞越小,细胞膜面积与体积比则越大。
设问:这对细胞有什么好处或意义呢?(激发思考)
问:体积较大细胞与体积较小细胞比较,在生活中哪种细胞需要从外界环境获取更多的营养物质呢?谁又会产生更多的废物要排出体外呢?
答:体积较大的细胞。
问:如果细胞无限生长,同学们讨论一下,看会有什么情况出现?(较大细胞的表面积即细胞膜的面积相对较小,细胞膜将不能保证从外界环境获取足够的生活物质供细胞进行生命活动。)
问:同学们现在理解了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吗?
答:较小细胞的表面积则相对较大,更易于保证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第二课时
(一)设问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体积很小,而细胞又能不断地生长,那么细胞将怎样才能保持较小的体积呢?生物体内那么多细胞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种方式就是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停止生长;另一种是细胞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细胞可能一分为二,同学们认为会是哪一种呢?(答:第二种)
(二)新课
同学们说得对,我们把一个细胞变为两个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裂。细胞是如何从一个变为两个的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学们先观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播放课件)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归纳、总结。
1.动物细胞分裂过程:核分裂―细胞质分开―2个新细胞
2.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核分裂―新细胞膜、细胞壁―2个新细胞
在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学们还记得细胞核的作用吗?(在遗传有重要作用)为什么细胞核能在遗传中起重要作用呢?
结合挂图分析讲解染色质、染色体的概念以及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强调染色质里含有遗传物质。细胞分裂前,染色质细长,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分裂时,染色质缩短变粗变为染色体,并且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证了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式。
通过学习,同学们分析、讨论一下细胞分裂有什么特点?然后归纳总结。
细胞通过分裂把染色体(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了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细胞分裂又有什么意义?
1.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2.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生殖细胞而繁殖后代;通过细胞分裂使生物体内细胞数目增多,从而使新个体由小长大,使生物体不断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从而保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教学反思〗
第五篇:营养要均衡教学设计
《营养要均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营养要均衡》是一课,是在学生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和了解了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前两课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对学生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今后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本课中,要引导学生拿自己一天的食物搭配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与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比较,从而逐步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意义,初步学会搭配膳食营养和制定自己的膳食营养原则,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理解膳食“宝塔”的含义,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在思考、讨论、交流过程中,尝试制定自己的膳食营养原则,树立合理饮食的意识。
习惯养成训练点: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合理搭配膳食营养。教学难点:
理解膳食“宝塔”的含义。教学准备:
1、“一天的食物”记录表。
2、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几节科学课我们都在研究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吃。(吃什么?怎样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每天需要吃很多种类的食物,从中获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你还记得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它们分别蕴含在哪些食物之中?)那么对于这些有营养的食物,是不是我们爱吃什么就一直吃,或者哪种食物的营养成分最高我们就光吃什么呢?那我们应该怎样吃才科学、才能吃出健康的身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什么是营养的均衡”。(1)齐读课本第一段。(2)板书:合理搭配。
2、“营养均衡的标准”。
(1)师: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我国营养学会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份均衡膳食“宝塔”图,它可以为我们选择食物、获取均衡营养提供参考。(课件出示)
(2)师:认真观察,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3)师:这个“宝塔”共分五层,包含了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的面积和食物在“宝塔”中所占的位置不同,说明了各类食物在均衡营养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不同。
(4)同桌讨论:“宝塔”中哪类食物能给我们提供能量?哪类食物能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哪类食物能使我们保持健康?(课件出示相关问题)
(5)抽生发言,汇报交流。
(6)师:“宝塔”中哪些食物的食用量较大?哪些食物的食用量较小?说明了什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7)小结:我们现在正处在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只有获取营养均衡的食物,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健康成长。
2、“搭配膳食营养”。(1)师:(出示小明“一天的食物”记录表)根据均衡膳食“宝塔”的标准,我们来看小明“一天的食物”是否做到了营养均衡?应该怎样改进?(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2)小组合作,制定一份营养均衡的“一日三餐”,争当“小小营养师”。(课件出示相关的要求)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师生共议。(展台演示)
(4)师:要让我们的身体健康成长,不光一天的食物要营养均衡,更要保持长期的营养均衡。为此,我们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份膳食营养原则。
(5)学生自学课本,着手制定。(课件出示相关提示)(6)抽生发言,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才知道吃食物还有这么高深的学问。但要想保证健康,光有均衡的营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多运动。此外,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成分,每天必须补充足够的水分,这样才能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保持充沛的精力。
板书设计:
营养要均衡
油脂 少吃
合理搭配 奶、豆、肉、蛋 适量吃、经常吃
谷类、蔬菜、水果 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