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 余力学文教学设计
《弟子规》“余力学文”教学设计
南街学校 王娜
一、复习导入
复习《弟子规》 11课—14课
1、我来选,你来背
2、我来问,你来答
(一)以貌取人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你会用《弟子规》中的哪句话来规劝大家呢?
(二)在卫生大扫除时,如果你的小组长自己都不好好参与劳动,却总对你们指手画脚的,此时,你又会想到《弟子规》的哪句话呢?
(三)考试时,你如果发现了同桌作弊,你是劝还是不劝呢?《弟子规》中有没有告诉你该怎样做呢?
二、新授。
1、自读《弟子规》余力学文的内容,正音。
2、默读,思考。
(1)哪些句子阐述读书和实践之间的关系?(2)写读书态度句子有哪些?(3)哪些是写读书环境的?(4)哪句话我们要爱惜书本?
(5)哪句话告诉我们读书也要有选择?
3、活学活用
(1)《弟子规》中哪句话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含义相同?(2)在我们学校里就有这样一些同学,你能帮老师用弟子规来劝劝他们吗?
学生小力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常常东张西望。
有个同学上课不做笔记,有疑问也不虚心向别人请教,导致成绩不够理想。
还有个同学课桌杂乱,书笔到处乱放。
三、余力学文的故事。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文武双修
三国时期,吕蒙、蒋钦是孙权手下的两员大将。但二人自幼都没有读过多少书,被同朝许多大臣视为一介武夫,有一次孙权跟他们谈话说:“现在你们掌握了大权,但要处理好政事,就要以史为鉴,要多读书。”两位大将以为自己勇猛果断,不必非要从古人那里学习,就推托说:“每天要练兵、调兵,哪有时间去学习呢?”孙权就对他们说:“不要总这样推脱,我也很忙,但每天还要抽时间学习,研究一下兵书。光武帝年轻时候无论再忙都要静下心来看看书,研究先祖遗留下来的治国良策。曹操也是很好学的人,你们怎么可以放松自己呢?”吕蒙和蒋钦听了之后都觉得很惭愧,自己年纪轻轻怎么可以借故偷懒不学习呢?在不懈努力下,他们二位都成为了学识渊博,文武双全的能臣。
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古代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常常想尽办法挤时间来读书,抓萤火虫取光、在雪地里借光、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巧用时间的例证,在当代各项条件都更好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光阴,认真学习。
第二篇:弟子规《余力学文》教案(推荐)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文段,理解文段意义,感情朗读,尝试诵读。
2、了解文段中所列举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能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段意义,尝试背诵原文,学以致用,运用这些方法指导自己今后学习。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昧理真
四、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弟子规》总序的内容。
师:大家背得真熟练!总序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再看看,它对我们做人提了哪些要求?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讲诚信„„)
师:如果咱们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那就要干什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一部分。2.齐读课题《余力学文》。
二、初读感知
师:学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选生交流)
师:同学们谈了许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方法不尽相同。其实,在学习中也有一些人人都能通用的方法。你想让自己学业更优秀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诵读“余力学文”的第一部分。
(生自由读,全班交流读)
三、细读感悟
1.出示小故事“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精通兵法,英勇善战。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赵奢去世后,秦军又来侵犯,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秦国知道拖下对自己非常不利,就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战场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万大军损伤严重,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生读后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有道理。有个同学提到了“实践”一词,这一部分里哪个词就是实践的意思?明确:力行。
师:余力学文篇里那一句话跟“纸上谈兵”有异曲同工之妙,谁来读?(多种形式诵读)
师:谁能试着来解释一下?(选生回答)
师:不懂得亲自去实践,只顾书本知识,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呀!一起读这句话。师:它再次强调了实践的作用,同学们知道有关实践的名言或词语吗? 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津》
身体力行【释义】身:亲身;体:体验。亲自去做,努力实行。2.师:实践很重要,反过来,只实践不学习知识可以吗?会有什么结果?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出示填空:
如果农民伯伯只知道种地,却不学习书上的种植知识,结果只能是„„ 如果医生„„
师:实践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怎样获得知识呢?通过学文。所以余力学文篇里还有下句呢: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学习不能怎么样?也不能怎么样?要把什么和什么结合起来。
(多种形式诵读)3.巩固复习。
1.朗读及背诵内容。
2.预习: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务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读准字音,读通文段。
2、了解文段中所列举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3、理解句意,能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知道读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段意义,尝试背诵原文,学以致用,运用这些方法指导自己今后学习。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务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内容
1.诵读上节课内容,复述其意。2.概述你读本节内容的感受及想法。
二、初读内容,探究交流
1.出示学习内容: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务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2.师范读,校准字音
3.小组交流,看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师:有了这样的学习意识,用什么具体的方法来学习呢?你有什么想介绍给大家的读书方法吗?(全班交流)师:《弟子规》里这样告诉我们“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看到这句话你想到我们这册语文书里谁的名言了?
(生背诵朱熹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师:这些说来简单,真正做到难吗?(选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及做法)
出示: 一天,小主人因为爱读书被评为“读书小明星”,他很高兴,可是心、眼、口却为了争夺荣誉争辩起来,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小主人要想看到书上的字全靠我了,你们能帮他看字吗?”嘴巴不服气了:“小主人在参加朗诵比赛时全是我在说,没我他能说出那么美的文字吗?”心也抢着说:“都别说了,没用我怎么能理解、怎么能记住这些文字,你们都要 2 听从我的管理!”一气之下,小主人再看书时他们不配合了„„
师:作为读书的小主人,你认为在读书学习中心眼口要如何发挥作用?(明确:眼看口念心想。)
做到了的同学大声背出这句话。
4.师:班里还有这样的现象,借阅图书时有的人正在读着这本书,没有读完,想着又去读那本书„„
有些同学做作业,现在写语文,他想到:我数学还那么多;写数学的时候,又想到英语:我英语还没有写没有背。他的心里一下子有了一连串的烦恼,却什么也没干成„„ 师:看起来好像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这是好事呀,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大家认为这样好吗? 古代有一位学者黄纪纲先生,他也非常反对,他把这种读书的方法非常形象地叫做“杀书头”,就是说好比把书割裂开,先把书头杀掉,后边也是凌乱地读。还有后面的这种做作业法,这样有什么坏处?(选生交流)
师:浅尝輒止,不利于我们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人生很漫长,如果你老是虎头蛇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多么失败呀,我们都要做到,齐读„„ 5.还有一个案例,自己读读。
小丁学习目标特别明确,一定要超过他的同桌。平时,同样是干卫生,同桌干完回来读了一会书了,他还在“悠闲”地干,他老是想:这才耽误多长时间啊!放学后,同桌在写作业,他却一直在放松娱乐中,他想:回家之后我一定要多学一会。结果,回家之后只写了该写的,也没有多看书。
遇到不懂的,同桌主动向别人请教,小丁却不拿它当回事,心想:这么多疑问干吗,只管死记硬背就行了呗!
师:他有哪些优缺点?你有学习目标吗?完成得怎么样?
(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师:读书不下功夫,只想不劳而获是行不通的。不仅要下功夫,而且要“紧用功”出示原句: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解释:滞塞。6.小故事:三余读书。
师:学习不是一件容易事,当你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你是如何解决的?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解释:札。古人有疑问随札记,我们要随笔记,随纸记,随心记,记下来之后马上向别人请教。每天进步一小步,每天都比别人多做一点,你会惊喜地发现你已经领先别人一大步!(多种形式诵读)7.回顾全文,自由诵读。出示诵读小检测。
板书设计: 余力学文
(实践)力行+(理论知识)学文
读书有方法
学习必专
第三篇:弟子规 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教案
第 二 课
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复习内容:上堂课的内容: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的礼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 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小朋友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小朋友念下句。
根据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 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 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互 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教学体会:如果有时间可以再对小朋友进行礼貌训练——练习鞠躬。一定让孩子养成习惯为止。也可以朗读总序。举例:一个五岁的孩子,学了鞠躬以后,有一天,他在外面练习骑小自行车,一转弯碰倒了一位小妹妹。他马上跑过来给正在扶小孩的家长鞠了一躬,连忙说:“阿姨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小妹妹的家长非常高兴说:“这个孩子真有礼貌!”
习惯养成了到时候就会用。
第四篇:课外阅读指导《弟子规》之“余力学文”节选教学设计(精)
课外阅读指导《弟子规》之“余力学文”节选教学设计 课外阅读指导《弟子规》之“余力学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韵文;
2、借助译文,在家长帮助下通过查工具书、上网及师生讨论交流等方法,大致了解韵文意思;
3、培养学生养成专心读书,用功学习,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人手一份学习资料;
3、课前布置学生读熟韵文,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能在家长指导下通过查工具书或上网查找,选择一句或几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略
二、介绍《弟子规》:
(略
三、初读感知
1、指名读。师生适时评价,能读正确的当场贴小星星以示鼓励。
2、师范读。
3、全班齐读。(读得不好之处可进行带读
4、师生合作读。(对读小结:你们读得不错,已经达到了读书的第一层要求:读正确。(板书:一读正确
四、引导明义(略
五、自读理解(略
五、读出“节奏”(略
六、课堂总结:(略 板书设计:(略
第五篇:德育余力学文教案
第二十三、二十四课时
复习回顾:
泛爱众,就是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亲仁,就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导入新课:
齐读《弟子规》总序的内容。
师:总序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再看看,它对我们做人提了哪些要求?
生答:(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讲诚信„„)
师:如果咱们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那就要干什么?(设疑)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一部分。
讲授新课:
师问:大家知道有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吗? 生思考并回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师问:那弟子规中有哪些读书的方法呢?(设疑)1.齐读《余力学文》部分 2.原文及解读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学生翻译:对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分,却不去亲身实践,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啊呢?
【案例】从前有一个叫刘羽冲的人,他非常爱看书,也非常相信古书上的学问。他认为,只要是书上写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从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问题。一天,他看到一本讲修水利的书,就苦读了一年,并画了水利图,到州官那儿讲了修水利的好处。州官就让他去修水利,他不看农田水势,不问以往的降雨情况,又不听一听当地农民的意见,就叫人按他画的水利图动工。可是渠道刚使用,就被汹涌的大水冲垮了,农田也被淹没了。
【案例】“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精通兵法,英勇善战。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赵奢去世后,秦军又来侵犯,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秦国知道拖下对自己非常不利,就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战场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万大军损伤严重,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2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学生翻译:相对的,只重实践,却不研究学问,就容易执着自己的看法,不明白道理和真相,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案例】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和蒋钦非常勇猛,深受孙权重用。但吕蒙和蒋钦原来都没念过什么书,被看作一介武夫。后来孙权批评他们说:“你们现在掌握了大权,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应该多看点书,了解以往的历史作为借鉴。这样会大有好处的。不要总说忙,但有我忙吗?我都会抽时间研究兵法。光武帝再忙也抓紧时间学习,曹操也老而好学,你们就不能学一学吗?”他们听了后,便刻苦学习,成了知识渊博的人。3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学生翻译: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个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案例】杨愔小时候,特别爱读书,而且学习十分专注。一天,杨愔坐在院里的李树下看书,熟透了的李子从树上掉下来,打中了他的背,他一动不动地读自己的书。孩子们纷纷来抢夺那从树上掉下来的李子,得到了的正津津有味地品尝李子的美味,没有得到的正懊丧不已,还要想办法弄几个吃吃,拿竹竿的拿竹竿,爬树的爬树,只有杨愔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看书,在书海里遨游是他最大的乐趣。4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学生翻译:正在读这本书,不要想着又去读那本书。这本书没有读完读通,另一本书不要拿出来,读书要用心专一。
【案例】宋太祖时,赵普任中书令。因为他小时候读书少,所以在处理奏章的时候经常出错,于是他便在晚上勤学苦读。有天晚上,宋太祖前去看他,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我小时候读《论语》只是认字,现在,我是从《论语》中学习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宋太祖高兴地说:“你可真正的读懂《论语》了。” 5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学生翻译:读书或做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时间作为期限,一规划好就要赶紧 花费时间精力勤学苦练,若是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心急之下多半读不好也读不完。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花费的时间精力达到一定程度,那些学习中停滞阻塞的地方自然就能贯通无阻,这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案例】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生活,他只好给人家放牛。一天傍晚,王冕在湖边放牛,雨过天晴之后的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想:要是能把这美景画下来多好啊!于是,他找来草棍在沙地上画了起来„„渐渐地,王冕对作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见什么就画什么。后来,王冕有了积蓄,就买了画笔、颜料带在身边,一边放牛一边学画,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画家。6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学生翻译:有疑问的地方,经过反复思考还是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7房室清 墙壁净,几案洁 笔砚正。
学生翻译:读书的房间要安静,墙壁要干净,书桌要整洁,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这才像个读书的样子。
【案例】霸蕃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年轻时独居一室,日夜攻读,欲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前来拜访,看见他的住处杂草丛生,纸屑满地,十分凌乱。他不解地问道:“孩子,屋子这么脏,你怎么不打扫打扫呢?这样宾客来了看了不是要好些吗?”陈蕃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的手是用来扫天下的。”薛勤反问道:“连一间屋子都不扫,怎么能够扫天下呢?”陈蕃一听,脸红了,马上打扫房屋,招待客人。
8墨磨偏 心不端,字不敬 心先病。
学生翻译:如果内心不端正,磨墨就容易磨偏;如果内心有杂念,字就不容易写端正。学习要专心致志。
【案例】从前有一个叫吴同的人,从小跟着泥水匠当学徒。他很想有师傅那样好的手艺,但他很懒,每次做事都拖泥带水,草草了事。还不肯从基本学起。一天,师傅考验吴同,要他在一星期内盖好一座房子,不到三天,吴同就把房子盖好了。可是,第四天下了一场暴雨,房子被冲塌了。吴同见自己盖的房子这么不结实,心里很懊恼和惭愧。从此,他便踏踏实实地把手艺学好。
9列典籍 有定处,读看毕 还原处。
学生翻译: 排列图书,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书看完后,也应立刻放回原处。
【案例】陆倕自幼喜爱读书。六岁时,父亲给他盖了一间小茅草屋供他一个人攻读,并把先秦两汉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都弄来摆在小茅屋里,让陆倕随时翻阅,但惟独没有《汉书》,他听说不读《史记》和《汉书》不能称为学者,便要求父亲借本《汉书》来读。借回的《汉书》该还了,陆倕却找不到《汉书》中的四卷《五行志》了。父亲每天都追索四卷《五行志》的下落,幸亏陆倕已将《汉书》背熟了,他将所缺的章节默写出来,这才还给了人家。10虽有急 卷束齐,有缺坏 就补之。
学生翻译:读书人要爱惜书,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书捆扎整齐,发现书本有缺损,要立刻把它补好。
【案例】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十七岁就因为知识渊博而文明鲁国,这当然是和孔子刻苦读书分不开的。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书都是用竹简做成,然后用牛皮绳穿起来的。据说孔子到了晚年,喜欢阅读《周易》,因为每天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而磨断一次,孔子就再整理一次,一直使书保存完好。这一方面反应了孔子的刻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在读书过程中,是十分爱护图书的。
11非圣书 屏勿视,蔽聪明 坏心志。
学生翻译:不是高雅有益的书,要丢开它,不能去看,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
【案例】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读书很用功。他每天都到村外的一棵大树下读书,总要母亲去找他回家吃饭。时间一长,母亲有些不高兴了,说:“读书不能不吃饭呀,难道书可当饭吃吗?”陶渊明说:“你不知道,书里的味道比吃饭的味道香多了!”有一天,有个伙伴向陶渊明求教如何读书。陶渊明说:“我读书并没有什么妙法。我就像一株小禾苗,从书中一点一点吸收养分慢慢地成长起来。” 12勿自暴 勿自弃,圣与贤 可驯致。
学生翻译: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虽高,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以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用合适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学习,就能造就圣贤。
【案例】清末状元张系直自幼苦读,十六岁赴州试却名落孙山。考完试回到学塾,塾师觉得很不光彩,大声呵斥说:“要是有一千人去考,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这个人就是你张季直!”老师的话让张季直非常难过,他决心记住“耻辱”。在睡觉的时候,他用筷子将发辫别住,只要头一动,身子一翻,立即醒来,不管天亮与否,就坐起来读书。两年苦读后,张季直成为了甲午状元。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告诉我们如何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的方法,读书、写字是学习圣贤道理的开始,也是立身的根本。虽然现在是电子时代,读书。写字的工具有了改变,但整齐、清洁、专注、有序、慎思、明辨有益身心还是不变的原则。有了好的开始,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布置作业:熟读余力学文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