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康杰中学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 康杰中学三部 任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手段:诵读法、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二、写作背景:
《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两赋一词”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四、赋: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五、读文正音(范读、自读、齐读),初步感悟作者情感。
六、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为主,初步疏通文意。
七、课下作业:课文翻译。
第二课时
一、抽读课文。
二、讨论分析:苏轼游赤壁时的情感变化。
(明确: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
三、结合具体文段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
1、齐读第一段,分别找出其中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叙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兼有抒情)
抒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小结】本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2、齐读第二段,分析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与情感的变化。(明确:承上启下,由乐转悲。)承上: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乐
启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悲
【小结】本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3、齐读第三段,分析情感之“悲”的缘由所在。(明确:抚今追昔,悲从中来。)追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抚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
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结】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抽查前三段背诵。
二、齐读第四段,分析作者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比:“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从而生发议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那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忧愁得到解脱。
2、进一步从天地万物进行理性分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用哲学的思辨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
3、消沉悲伤转为乐观旷达:“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的美景是永远享受不完的。情感由悲再转为乐。
【小结】本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三、齐读第五段。
本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四、讨论分析主客二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这种“主客问答”的形式怎样体现作者的人生态度?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赤壁赋》写的是作者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文章既有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五、比较阅读《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布置作业:继续背诵文章,整理相关文言常识。
第二篇:山西省康杰中学2013
山西省康杰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9月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节选)——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
①浪漫主义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定结构方式的一种文学形态,而并非是自古就有的,情感与想象是浪漫主义的非本质属性,他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对立性与主体性。
②所谓对立性,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本质对立,在美学上具体表现为对崇高美的追求,这种崇高美是针对古代和谐美而言的。
③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会深深体验到他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冲突仍局限在古代的伦理范围之内,他推崇的是古代的圣君贤相,批判的则是昏君贼臣,他并不是要摧毁,相反是要强化和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执着的,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种理想追求又与他对现实的极大关怀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既有禀赋楚国文化光怪陆离的感性色彩,又有中原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他对他所处的集体境况是哀怨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哀怨、牢骚显然有别于近代意义上的复仇与反抗。所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认为在中国历代诗人中,只有屈原能“放言无惮”,敢说前人不敢说的话,但同时又指出,即使在他的作品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
④屈原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而对于内容和形式、德性与容貌不统一、不和谐的美则予以极大的排斥。这种审美理想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显然有着极大的差距。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这篇被誉为浪漫主义宣言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对立原则,而他的《巴黎圣母院》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他有意地追求形式丑,甚至以丑来表现美,如撞钟人加西莫多,形体上丑陋不堪,但是在心灵上却是最美的形象。这跟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⑤就主体而言,近代浪漫主义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其内涵是人的个体自我。而屈原虽然屡遭不公,但九死而未悔,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出于不得已,他也曾有过要离开故土的念头,但当骑在马上,回首眺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时候,他的悲伤痛悼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深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得知旧国古都破灭的时候,他又不禁写下《哀郢》以表达他的哀思与忧伤:“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最后他还是决心重返故土,立誓死也要回去,“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他“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这种思想感情无疑是真挚的,伟大的,但却与浪漫主义主体性无关,甚至从根本旨趣上讲是背道而驰的。
1.下列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时间上既有上限,也有下限。
B.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浪漫主义,仅凭其是否具有强烈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是不足为据的,而应主要看其是否具备对立性和主体性。
C.对立性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张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追求崇高美与古代和谐美的对立统一。
D.主体性作为浪漫主义的又一本质属性,追求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否定古代那种对君主乃至国家的人身依附。
2.下列不属于作者否定屈原作品具有“主体性”时所用的论据的一项是()A.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B.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C.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漫主义是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文学形态,用它阐释作家作品时,有一定的局限性。B.作者引用鲁迅的话,是将其作为论述“屈原不是浪漫主义者,屈原作品不是浪漫主义作品的”佐证。
C.《巴黎圣母院》通过对加西莫多这一形象的塑造,具体实践了浪漫主义对崇高美的追求,体现了德行与容貌的鲜明对立。
D.屈原的作品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其主体性的内涵也是人的个性自我。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7分)
马枢,字要理,扶风郿人也。祖灵庆,齐竟陵王录事参军。枢数岁而孤,为其姑所养。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及长,博极经史,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
梁邵陵王纶为南徐州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士。纶时自讲《大品经》,令枢讲《维摩》、《老子》、《周易》,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然后枝分流别,转变无穷,论者拱默听受而已。纶甚嘉之,将引荐于朝廷。
寻遇侯景之乱,纶举兵援台,乃留书二万卷以付枢。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乃喟然叹曰:“吾闻贵爵位者以巢、由为桎梏,爱山林者以伊、吕为管库,束名实则刍芥柱下之言,玩清虚则糠秕席上之说,稽之笃论,亦各从其好也。比求志之士,望途而息,岂天之不惠高尚,何山林之无闻甚乎?”乃隐于茅山,有终焉之志。
天嘉元年,文帝征为度支尚书,辞不应命。时枢亲故并居京口,每秋冬之际,时往游焉。及鄱阳王为南徐州刺史,钦其高尚,鄙不能致,乃卑辞厚意,令使者邀之,枢固辞以疾。门人劝请,不得已乃行。王别筑室以处之,枢恶其崇丽,乃于竹林间自营茅茨而居。每王公馈饷,辞不获已者,率十分受一。
枢少属乱离,凡所居处,盗贼不入,依托者常数百家。目精洞黄,能视暗中物。常有白燕一双,巢其庭树,驯狎纮庑,时集几案,春来秋去,几三十年。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撰《道觉论》二十卷行于世。
——《南史》卷七十九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闻其名,引为学士
素:平素 B.纶甚嘉之,将引荐于朝廷.
嘉:赞赏
C.稽之笃论,亦各从其好也
稽:争论
D.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
殆:几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马枢“知识渊博”的一项是()①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
②及长,博极经史,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
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
④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
⑤乃留书二万卷以付枢
⑥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枢是一个知识渊博又有辩才的人,他淡泊名利,一心向往隐逸生活,憩于山林,不愿出仕。
B.邵陵王想彻底了解马枢学识的优劣,于是让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与马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但无法驳倒马枢。
C.鄱阳王钦佩马枢的高尚节操,于是就用谦逊的言辞,诚恳地让人去邀请他。他起初借口生病,坚决推辞。
D.马枢少年就遭遇战乱流离的世道,但他当年居住的地方一般盗贼都不去骚扰,且他眼睛深黄,能看见黑暗中的东西。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4分)
②王别筑室以处之,枢恶其崇丽,乃于竹林间自营茅茨而居(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11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8.从归隐的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6分)9.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5分)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10.(1)仲尼厄而作《春秋》;
,;
(2)今臣亡国贱俘,过蒙拔擢,岂敢盘桓。(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4)屈原曰:“,是以见放。”(5)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4题。(共23分)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梅贻琦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1931年底,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任用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人称他是“寡言君子”。如遇工作问题,他总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如果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还是怎么怎么办好,或者说:“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疾言厉色。
另一方面,他与秘书有约定,凡是求情信件,不必呈阅,不必答复,“专档收藏了事”。抗战前的清华总务长,是梅贻琦的好友,也是位有声望而干练的“回国学人”。一次,那位总务长要求梅贻琦聘他为教授,以“重”视听。梅认为行政人员与教授司职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结果那位总务长拂袖而去。梅贻琦终不为友情所动,显示他固执的一面。
西南联大办了一所附中,由于教学质量高,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所学校读书。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壁报考了这所学校,但没有考上。联大创立时,龙云给予很多支持,这次他的女儿没被录取,十分生气,认为梅贻琦太不给面子,就派他的秘书长到梅贻琦处疏通。但秘书长踌躇不动,龙云生气地问他:“你还站着干什么?”秘书长说:“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也未被录取。”龙云这才作罢。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针对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的教育方针,他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该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能力的培养,其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仍坚持唯实,不唯上。
1940年,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他举行公祝会,感谢他为清华服务25周年。面对朋友、同仁道贺,他在答辞中说:“无论哪个人总有一些长处,但也必有他的短处,只是诸位不肯说这个人的短处罢了。或许诸位因为爱清华的缘故,爱屋及乌,所以对于我这个人不免有情不自禁的称扬的话语。”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跟当局交涉追查凶手,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时,又怕影响梅校长的地位,总要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驾驶着“清华”这条船驶向了坦途。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是梅贻琦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浓缩了他对清华这个学校,对清华同仁、朋友、学生的挚爱。
B.破格任用华罗庚和想尽办法保护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及吴晗教授,是梅贻琦爱惜人才的不同表现。
C.在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梅贻琦举行的公祝会上,他认为朋友、同仁的道贺并没有真正反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D.梅贻琦无论是在治校风格还是为人处世上,都在认真地用毕生的实践,躬行他为清华校刊题写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E.本文通过梅贻琦为清华服务的种种小事,写出了旧时代一个教育家与黑暗势力抗争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2)梅贻琦被称作“清华的名片”,其原因是什么?(6分)
(3)从本文看,“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4)你对梅贻琦提出的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答。(6分)
第Ⅱ卷
语言基础题
四、语言基础知识(共20分,选择题每题3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深夜的南沙群岛万籁俱寂,只有我坚强的海防战士睁着警惕的眼睛守卫着中国的海疆.B.学习外省的先进经验,就应该立足我省省情、特点。结合实际,有所取舍,切忌采用画地为牢那种生硬模仿的方法
C.两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相知相交几十年,高山流水,情深谊厚,成为当代文学艺术界广为传颂的佳话
D.日美一个在台前强势高唱夺岛论调,另一个在幕后几乎是沉默不语,暗中借助一连串动作来推波助澜,简直就是一出双簧。
1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B.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C.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人体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有明确规定,对于普通公民,要求一年内不超过5毫西弗左右。
D.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视。
1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
② 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①⑥②③④⑤
B.⑥④②③⑤①
C.④①②③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1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望仆不相师
望:怨恨、抱怨 B.谨赓一绝
赓:续作、酬和 C.系狱抵罪
系:拘押、囚禁 D.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痛恨、怨恨
16.下列关于课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翻译: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 祖母刘氏可以侥幸地平安寿终。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翻译: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 护着吧。
C.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翻译:如今任安您却教诲我推荐贤士,恐怕和我内心的想法相违背吧? D.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全世上的人都混浊,只有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很清 醒,这样就流放了我。
17.以下是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李凤同学给某公司的求职信,从语言使用得体的要求上看,存在5处不当,请按要求修改。(5分)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您能在百忙之中拜读我的求职信,我感到很荣幸。谢谢!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热爱建筑设计,曾经获得 第二届“中联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二等奖。我偶然在有关材 料上,看到你们公司的情况介绍,十分羡慕公司的优良环境和优厚待遇,钦佩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超前意识,十分愿意为公司贡献我的学识和能 力,拒绝我会是你们的损失!此致 敬礼
XX大学李凤
2013年6月28日 应删的两处是:(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应修改的三处是
(1)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2)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3)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五、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914年爱迪生的实验室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大火最凶的时候,爱迪生的儿子查理斯在浓烟和废墟中发疯似地寻找他父亲。最终找到了:爱迪生平静地看着火势,他的脸在摇曳的火光中闪亮,白发在寒风中飘动。他平静地看着大火,那平静中,可能有悲伤,有无奈,但更多的还是坚毅和冷静。“我真为他难过,”查理斯后来写到,“他都67岁——不再年轻了——可眼下一切都付诸东流了。”火灾过后,爱迪生面对眼前的废墟说:“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瞧,这不,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给烧得一干二净,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又可以从头再来了。”火灾刚过去三个星期,爱迪生就推出了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爱迪生的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和感受,自选角度,以“面对灾难(坎坷、不幸……)”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1.答案C(浪漫主义排斥古代和谐美,与古代和谐美只有对立,而根本没有统一。这由二四段相关文字可以概括。)
2.答案A(文本中没有出现这句诗,所以不可能用来证明某个观点)3.答案D(屈原的作品内涵不是自己的个性自我而是我和我的国家)4.答案C
(稽,考察)
5.答案B(①是说马枢自幼聪明
③是学者自己提出问题
⑤萧纶送书给他)6.答案B(解析:没有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只是“拱默听受而已”)
7.答案 ①和马学士讨论经义,一定要使他屈服,不能够空(或白白地)立辩论的客主两方。
②鄱阳王专门(或另外)建了一座房屋来安置他,他讨厌这套房屋过于奢华,便在竹林间自己盖(或建造)了间茅屋居住。
8.答案:(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开头到“疾如箭”)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后边几句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9.(2)①对偶,“秋月”与“春花”上下相承,写时流逝之快。②比喻,将“人情”比作“云”,突出人情冷漠,不可捉摸。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兼有夸张,时光短促,人生短暂,暗示隐退之意。10.答案
1、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至微至陋,宠命优渥
3、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5、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11.答案1 AD(A给3分,D给2分,B给1分
B 项“破格任用华罗庚不只是爱惜人才更多的是招揽人爱的手段,C 项梅贻琦的话只是表示自谦E在与黑暗势力抗争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错误,文中并无根据)
2、① 梅贻琦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弘扬了清华精神,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②梅贻琦一生对清华充满着挚爱之情----爱校、爱师、爱生。③梅贻琦得到了社会认可和清华师生的尊重。
3、外圆: ①对工作中的问题从无疾言厉色;②在治校方面博采众议,无为而治;③为保护师生与当局机智周旋。
内方:①坚持原则,回绝友人;②严于律己,不谋私利;③择善固执,唯事不唯上。
4、观点一:大学的重心应在培养通才。①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不能担起培养专才的任务。②大学应着眼于为学生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能力的培养。③社会和国家需要通才,专才教育使人缺乏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观点二:大学的重心应在培养专才。①特殊时期更需要专才,大学按专业设置就是为了培养某领域的专业人才。②社会分工细化各个行业都需要专才。③通才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和广泛性,但影响学科专业的深入发展,观点三:大学的重心应在培养“通“和”专“并举的人才。
①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某类专业知识,还需要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人的发展需要通与专的结合。③优秀的专业人才首先应该是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所在领域的专家。
12.答案:B 画地为牢:比喻只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逾越。此处可用邯郸学步。13.答案: A(B成分残缺,缺主语。C成分赘余,去掉“左右”。D 句式杂糅去掉“具有”)
14.答案:D 15.答案: D(恨,遗憾)
16.答案:D(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17.答案: 应删的两处是:(1)偶然(2)和优厚待遇 应修改的三处是(1)(拜读)改为(阅读)
(2)(你们公司)
改为(贵公司)(3)(拒绝我会是你们的损失)改为(希望给我一个机会)文言文翻译
马枢字要理,扶风郿县(现作“眉县”)人。其祖父马灵庆,为齐竟陵王录事参军。马枢几岁时父母俱丧,其姑收养了他。六岁时,他能背诵《孝经》、《论语》、《老子》。长大后,他博览经文史籍,尤其善解佛经及《周易》、《老子》义。梁邵陵王萧纶任南徐州刺史,向来闻其名,荐引为学士。萧纶当时自己讲授《大品经》,令马枢讲授《维摩》、《老子》、《周易》,同一日阐发题解,道俗听者二千人。邵陵王想弄清讲授的优劣,便对众人说:“与马学士论义,一定要使他屈服,不能够空立主客之席位。”于是数家学者齐起发问,马枢便一一剖析,先阐发其宗旨,然后条分缕析,论述千变万化,与他论者都顶礼膜拜默默聆听而已。萧纶十分赞赏他,想把他向朝廷推荐。
不久遭遇侯景之乱,萧纶带兵援助台城,便留下二万卷书给马枢。马枢潜心阅览,几乎全部通读,便喟然叹息说:“我听说看重爵位的人把巢父、许由当作羁绊,喜好隐居者以伊尹、吕望为低贱,为名利所束缚者则把道家之言视为草芥不值。习玩于清淡者则把儒家学说当作糠米比,公正的考察,他们是各取所好。近来那些追求志向的人们,望着道路而叹息。难道是上天不愿施惠给高尚之人,以至于隐居之人是这样的少!”便隐居茅山,有终身之志。
天嘉元年(560),文帝征辟为度支尚书,他辞不应命。那时马枢的亲人故友都住在京口,每年秋冬之际,按时去游玩。鄱阳王任南徐州刺史,钦慕其品德高尚,担心不能招致,于是卑辞厚意,让使者去邀请他,马枢称病坚决推辞。有门客规劝他,马枢不得已,才前往。鄱阳王另外筑室让他住,马枢不喜欢住所高贵华丽,便在竹林间自造茅茨庐居住。每次王公的馈赠,他再三推辞,自己所要的只是十分之一。
马枢少时逢乱世,他的居所,连盗贼都不进,依托在他家的人常有数百家。他目光敏锐富有洞察力,能看见暗中物品。常有一只白燕,在他家庭院的树上筑巢,栖戏于檐庑之下,时而停集几案,春去秋来,差不多三十多年。太建十三年(581)去世,时年六十岁。他撰写的二十卷《道觉论》流行于世。
第三篇:【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教案 《赤壁赋》 2]
赤壁赋 苏轼
[ 教学目标 ] •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 •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美育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艺术的能力。
[ 学法指导 ] • 学法指要、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主要让学生体会情此力矩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
情基调,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师生互动设计
• 学生阅读课文,向老师提出疑难问题; •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 • 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 如何看待失意?
• 苏轼提出的寻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 复习旧课 ] 《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特点?
[ 教学步骤 ] •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课文解析
• 正音及解词
属(zh ǚ):劝请。舷(xi á n)
窈窕(y ǎ oti ǎ o)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sh ǎ o)焉:不多一会儿。酾(sh ī)又读(sh ā i):斟酒。
冯(p í ng)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h è)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嫋嫋(ni ǎ o)形容声音悠长婉转。嫠(l í)妇:寡妇。
愀(qi ǎ o)然:忧愁的样子。缪(li á o):通“缭”,盘绕。
舳(zh ú)舻(l ú):舳,船尾;舻,船首。
槊(shu ò):长矛。糜(m í):鹿的一种。
扁(pi ā n)舟:小船。渚(zh ǔ)水中小块土地。
• 内容及结构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仅 20 字就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言简意赅。接着便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明丽如画、恬静优美的环境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了初秋时节江上的自然风光,衬托出游人平静爽快的心境。“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作者对明月的喜爱。作者与客人乘坐在小船上,微风拂面,举杯共酌,一时雅兴大发,朗诵起描写明月的诗歌来。从游人这些活动里,逼真地写出了封建社会人士大夫特有的兴致和雅怀。“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是写月出的情景。作者突出地写了月出时的动态。“徘徊”一词,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也具有了感情色彩。你看那月亮像游人一样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不愿离去,以致缓缓而行。这就委婉地折射出了游人的意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月下景色。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呈现出极其优美的景致。作者与客人在这样美的江面上怡然自乐,乘坐一叶扁舟,尽
兴漫游,任船随水飘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一齐浮现在人们眼前,泛舟而游之乐深深感染着读者。
本段重点表现漫游之乐。表现的手法极其巧妙,全段不曾出现一个“乐”字,但字里行间充满乐的气氛,使人们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乐在其中。
第二部分(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
本部分以“饮酒乐甚”开头,承接上段,把游人之乐推向一个高潮。在“乐甚”情况下,自然是“扣舷而歌”了。作者在政治上屡屡受挫,长期郁结心头的苦闷在酒的刺激下,也要有所流露。这就是“饮酒当歌”。借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用的是骚体诗,文字优美,思绪缠绵,含义深刻。以“桂棹”、“兰桨”喻自己的品质高洁,用“溯流光”喻百折不挠、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以“望美人”来表达自己朝夕所思慕的人(及终生所追求的理想)。在此氛围中,接着又写客人依
着歌声伴奏起凄凉的洞箫来,“其声呜呜然”,好象哀怨,好象爱慕,好像哭泣,好像申诉,余音缭绕,经久不绝。郁闷凄凉的箫声,使潜伏在深渊中的蛟龙舞动起来,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落泪。作者一连用了 5 个比喻,两个夸张,把失意哀伤之情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一阵呜咽悲凉的箫声之后,引起了作者强烈反响。从作者“愀然”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出作者已被那悲凉的箫声深深打动。接着是“正襟危坐”的端庄举止,惊异之下的发问,自然地引出了客人的回答,以此作为对立面,便于表达作者苦闷、矛盾的心情。这样来写,不仅为行文的过渡很好地创造气氛,而且也为下文突现文章的意义起了促进作用。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描绘赤壁一带的山川景色,追忆当年曹操的英雄气概,连用两个带有启示性的发问,不仅使行文泛起波澜,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怀古之情。当年不可一世的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就是在这赤壁之下惨败的。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转眼间就消失了,何况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呢?我们在江边打鱼砍柴,以鱼虾麋鹿为伴,像朝生夕死的蜉蝣一样短暂,像沧海里的一粒小米
一样渺小。因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幻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可是作者这种愿望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所以才把悲伤寄托在悲凉的萧声里。
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幻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作者层次清楚地道出了悲的三个原因。
第四部分(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本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文章的主旨所在。本部分三层,步步深入地进行议论,阐明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应抱的处世态度。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比,发出议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既然客观世界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忧愁得
到解脱。这番含有哲学意味的议论,说得多么旷达超脱!可使人们的胸怀开阔,从人生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当然,作者受时代的限制,其“变”与“不变”的观点,不是唯物的,是老庄哲学中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而莫取。”在这里表现了作者自己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假如不是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强取。
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决了,出路在哪里呢?这就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是永远享受不完的。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这是作者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第五部分(从“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主人(作者)的一番议论说服了同游的客人,从他们饮酒作乐、醉于
山水的一系列动作中,具体地勾画出这些文人雅士洒脱的精神气质,酩酊大醉之后的精神状态,以及泛舟夜游,陶醉在山水风月之中的欢快心情。这段舟中尽心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 , 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
(四)《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赋中先通对对清风的徐来,水波的不兴,明月的升起,大江的辽阔等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了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仪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不断变换表现手法,把写
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 ─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
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表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眼前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爽然无比。写月用“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的“白”、“横”、“接”,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雾气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纵”、“凌”,二字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随意荡漾的动态。
[ 相关知识 ]
(一)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 ǎ 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 解题指导 ] 基础训练
三、1 .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
情。.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三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四、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 引得潜藏在深涧里的蛟龙起舞,惹得独守在空船上的寡妇抽泣。“舞”“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 “使„„起舞”“使„„哭泣”
• 何况我和您像渔人和樵夫一样,生活在江湖与山野之间。“渔、樵”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打鱼、砍樵”。
• 同鱼虾做伴侣,跟麋鹿交朋友。“侣”“友”原为名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 小结 ]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 作业 ]
P171 三、四
第四篇:【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教案 苏轼 前赤壁赋 1]
前赤壁赋
相关知识精讲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整体感知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遭到迫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
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3.鉴赏要点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散文的笔法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4.乌台诗案
(苏轼)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①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②谤,逮赴台狱③,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十月)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本传)
【注】①指《湖州谢上表》“不能追陪新进”等语。②指“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舜无术”“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等指谪新法诗句。③即御史台监狱。因周遭遍植柏树,上栖乌鸦数干,俗称乌台、柏台。
5.文章体裁
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
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
(马积高《赋史》)
基础演练与综合应用
一、基础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举酒属()客扣舷()
酾()洒横槊()扁()舟
匏()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举酒属客通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
(3)举匏樽以相属通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倚歌而和之()
(4)不绝如缕()
(5)苏子愀然()
(6)正襟危坐()
(7)山川相缪()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根据已提供的句子,写出与其相衔接连贯的文句。
(1)清风徐来。
(2),凌万顷之茫然。
(3),望美人兮天一方。
(4)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
(5),抱明月而长终。
(6)相与枕藉乎舟中。
5.根据下列要求,请从文中找出句子。
(1)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写景的句子。
a.b.c.(2)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的文句。
(3)表达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的文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从此段中分别找出写景、议论和抒情的句段。
(1)写景:
(2)议论:
(3)抒情:
2.本段大肆渲染古人曹操“一世之雄”,其用意是什么?
3.从本段中分别找出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宾语前置句:
知识拓展与发散思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的《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
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的《后赤壁赋》)
1.比较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1)两文所写的景物相同的有:
(2)借助景物,两文所表达的相同的情感是()
A.悲 B.乐 C.悲乐交加
(3)皆游于赤壁之下,而游的方式(位置)不同:
《赤壁赋》:
《后赤壁赋》:
(4)所写的季节不同(从文中找出词语填写)。
《赤壁赋》:
《后赤壁赋》:
(5)摘出两文描写月的佳句。
《赤壁赋》:
《后赤壁赋》:
2.根据文意,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徘徊于斗牛之间()我有斗酒()
(2)纵一苇之所如()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23.前赤壁赋
基础演练与综合应用
一、1.rénzhǔxiánshīshuòpiānpáojíjiè
2.(1)属、嘱(2)冯、凭(3)属、嘱
3.(1)阴历每月十五日(2)冯通“凭”,乘(3)同声相应,唱和(4)细丝(5)容色改变的样子(6)端坐(7)缭、盘绕(8)宝藏
4.(1)水波不兴(2)纵一苇之所如(3)渺渺兮予怀(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5)挟飞仙以遨游(6)不知东方之既白
5.(1)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其声呜呜然„„泣孤舟之嫠妇。(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1.(1)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
(2)由“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由“固一世之雄”引出“而今安在哉”这一议论句,以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3.(1)固一世之雄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而今安在哉
知识拓展与发散思维
1.(1)客、歌、风、月、酒、肴
(2)B(3)泛舟,举上
(4)七月既望(秋),十月之望,霜露既降
(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白风清,山高月小
2.(1)星宿名酒器
(2)往、像(3)过了已经
第五篇:康杰中学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康 杰 中 学
在校园内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成绩如何,不仅代表着我校师生的风貌,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了推进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学校提出并试行以下基本要求:
1.工作时间进入校园的每位教职工和学生都应该讲普通话;
2.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中使用规范汉字;
3.在教室、办公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和集体活动中,使用汉语时坚持讲普通话;
4.为了落实以上具体措施,学校专门成立康杰中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5.学校教职工对工作组人员用语用字情况有监督的权利。6.在实施过程中未尽事宜或争议,由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组成员集体议定。
7.本办法与学校文件精神不一致时,按照学校文件精神办理。
二00四年九月 康杰中学师生用语用字情况的阶段总结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依据《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考评标准》,结合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实际情况,我校在师生规范用语用字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认真求实的落实,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我校历来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学校一致认为写规范字、讲普通话,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此,学校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作中,将普及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文字的要求,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并认真组织各项活动,使之落实到位。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学校专门成立了康杰中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直接负责创建工作,副校长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由教研处主任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协调有关语言文字全面工作,教辅处主任、语文组长、政教处副主任为办公室副主任,成员由学校各处室成员组成,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整个语言文字工作开展做到了有组织,有方案,有规划,有措施。
2、为了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推广、使用工作,我校先后在校园内设置了语言文字规范化标语,营造了在学校内“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
3、定目标,提要求,确保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实际,做了以下几点:
(1)、普通话成为我校的教学语言,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均要使用普通话,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考核指标。
(2)、普通话成为我校的工作语言,学校集体活动、会议、公务、接待等均使用普通话。
(3)、普通话成为我校的生活语言,在校内,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来均使用普通话。
(4)、学校所有教师必须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在职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从事语文科教学的教师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其他非教学人员达到三级甲等以上。
(5)、学校校报、橱窗、墙报、校训、班训、标语牌匾、以及校园主页、校内通知、布告栏等必须使用规范汉字。
(6)、学校公文、教师教案、课件、板书、试卷、批语、评语等必须使用规范汉字,学生作业必须用规范汉字。
(7)、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纳入教师教学常规工作,与教职工的业务考核也结合了起来。
(8)、把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程度作为学生个人评优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作为班级评“校园文明号”、“红旗团支部”的重要条件。
二、全面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为了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环境和学习环境,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⑴、在校园内设置了永久性提示标牌,淡雅的色彩,温馨的提示,让老师同学沐浴在浓浓的文明规范氛围中。
⑵、利用板报、墙报、橱窗、专栏、校园广播、网络等媒介,大力开展了宣传工作,促使广大师生讲普通话,说文明语,写规范字
2、强化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教学的水平是创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普及普通话的关键。学校积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精神,教研处把教师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等教学能力的培训纳入了教师业务培训计划。
3、开展系列活动,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⑴、我校常年坚持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征文、诗朗诵、讲故事、手抄报、找错别字等系列活动,增强师生使用普通话的意识,提升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如每年元旦,我们都要组织师生举办书法展览,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手抄报比赛;每年都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每月至少举办1次辩论赛;不定期开展教师说课、讲课比赛等,学校升旗仪式和大会小会都要求师生讲普通话,并做了相关的专题要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加强用字管理,促进语言文字在校园内规范使用
母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学校用字规范化,也是学校本身的门面,关系到学校形象和教育形象,为此,我校非常重视学校用字的管理,特别要求做到:
1、凡是悬挂、张贴或以其它形式展示的标语、指示语、警示语、启示、通知等一律使用正楷体或行书体,做到字体规范,无错别字、异体字、繁体字和不规范简化字。
2、教师的教案、考试的试卷、学校办的报刊、教师讲课的板书、作业批语、学生的作业、练习等必须做到字体规范,书写正确。
3、组织学生注意通过社会调查、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分辨书写规范汉字的水平。学校宣传栏和班级黑板报每学期开辟一期“语言文字”专栏,对常见错别字,不规范的用字集中曝光。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竞赛,如开展的学生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写一手漂亮钢笔字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即增强了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又提高了鉴别、使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绩
目前,我校已做到将普通话作为教学、会议、各类活动、对外接待和联系工作、校园广播、师生交流、交际的语言,学校形成了文明、健康、优良的用语环境,基本实现了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校园用语”、“生活用语”的目标。
由于老师的表率作用,再加上学校领导的大力倡导,学生的普通话意识也大有增强,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大声说普通话,就连在办公室、操场,或者校外见到老师、同学时都能主动用普通话进行打招呼和交流。更多的学生将这种良好的意识带到社会、家庭,在社会和家庭中坚持说普通话,在社会上、家庭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00六年十一月
康杰中学关于社会规范使用汉字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会接触到汉字,无论是耳朵听,还是眼睛看。如果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而现 实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发生错误。
为了了解人们写错别字的原因,帮助人们规范用字,学校开展了社会使用汉语言文字情况的调查研究。
错别汉字的具体情况是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看了往往让人捧腹大笑。有写别字、繁体字、同音字等等。现归类如下:
(1)写别字。这占的比例最多。我曾经在看电视时,听到里面的人把“高楼大厦”错读成“高楼大夏”,真让人哭笑不得。再有,有的商店为了推销,打出了“衣衣不舍”,“鸡不可失”的成语。这样成语本身不仅发生了错误,并且改变了意思,误导别人用含有错字的成语,影响教育,有不少害处。一家裁缝店招牌上醒目的写着“李氏载缝”四个红色大字。“载”和“裁”店主怎么分不清呢?这真是一个大笑话,哎!
(2)写繁体字。“赵国”写成了繁体字“趙国”;街道边的“石頭记、玲瓏广告部”等一系列的公司、商店名都用上繁体字。
一家小饭馆便把“酒”写成“氿”,给他人带来了许多不便,还把“带鱼”写成 “代鱼”,只是为了探讨方便就索性写成别字。(3)写同音字。我们在写作和默写时经常会犯“音同字不同”的错误。有人竟把年年都讲的“欢度国庆”写成“欢渡国庆”。我倒是真想问问他国庆是条河吗?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在写作时把“的”、“地”、“得”,混淆过,原因就是它们的发音是一样的。还有“近”和“进”。如果不区分它们各自的意思,只靠自己的耳朵又有谁能听得出来是哪一个词或字呢?
四、调查后记
汉字表意丰富,历史悠久,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热爱汉字。如果我们连自己的语言汉字都无法正确使用,我们如何学习其他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要优化文字环境,正确使用汉字,更要杜绝公共场所的错别字。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加大宣传,提倡全社会都来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语言文字。在现实生活中,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企业取“洋名”和“洋字号”、网络语言满天飞┅┅出版物、广告、包装、商店招牌、公共设施甚至一些影视剧中,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有些随意,时有错误出现,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了混乱。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利用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对街头巷尾一些不正确使用汉字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写出总结报告。
通过这次活动,人们明白了汉字规范使用的重要性,从而尊重她、爱惜她、保护她。一些包装、商店招牌、公共设施等上面的错字、别字都进行了修改。增强了我们更应当把自己的母语发扬光大,让我们的汉语像英语那样走向世界。
二00六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