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

时间:2019-05-15 01:0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赤壁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赤壁赋》教案》。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 苏轼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 《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

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 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 1 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3.概括段意: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4.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课文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会准备哪些景物?如何运用色彩?

明确:内 容:月、水、风、舟

 景物 

色 彩:淡雅朦胧

 外貌、神态

 整体效果:人与自 人物

 活动

 然之间是那样和

(体现出来的感情)

谐亲近

四、作业:读熟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朗读情况,全班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苏轼的世界 :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明确: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激昂的乐

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明确: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6.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2)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三、小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

—— 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 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 随遇而安的淡泊

四、作业:背诵课文第一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第三段:作者是如何逢鹤的?你认为作者有否真正逢鹤?

提示:孤鹤东来,显然是为文末梦见道士伏笔的,你怎样理解这个梦境?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来谈谈。明确:(1)第三自然段写了江中见鹤,后梦见鹤化道士。(2)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与超脱尘世的情怀。(3)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三、深入探究:

1.与前《赤壁赋》的写景句子作比较,意境、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1)意境:《前赤壁赋》整个意境恬淡飘渺;而《后赤壁赋》却奇崛瑰伟,不再“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再游赤壁,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历程:抛弃客人,独自踏上寻幽历险之路→登越险境之兴奋→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顿感“高处不胜寒”渺小与悲哀→解缆登舟,随波飘荡,任其所止。

2)情感:与前《赤壁赋》中“乐——悲——乐”的情感变化有所不同,《后赤壁赋》中的情感由平静的乐,到激昂的乐,再转为悲,但最终并没有复归于乐,而是归于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与淡泊。

2.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提示:1)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2)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 3)写作重点上去比较. 4)从作者心情变化去比较

明确:1)

前赋

后赋

限于舟中

主要写岸上 景

字字秋色

句句冬景 重

谈玄说理

亦实亦幻

调旷达乐观

略为虚无缥缈

2)形式、思想:①就形式而论之,前赋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也;后赋,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②就思想而论之,前赋虽然有乐有悲,但存在乐观旷达,变与不变之辨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后赋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孤鹤鸣而掠舟,鹤化而为道士,是梦?“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的痛苦?是想超尘绝世,还是眷恋人世间?

四、小结: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 ——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 ——又因景物而生悲愁 ——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五、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篇:后赤壁赋教案

雨晴寻常事

山水有清音

品读《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

重点: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难点:对“道士化鹤”的理解。

课时安排:共2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我们结识了襟怀豁达,浪漫飘逸的苏轼;曾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让我们结识了豪情壮志,顾盼自雄的苏轼;曾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们结识了睿智善思、高瞻远瞩的苏轼。今天,让我们走进《后赤壁赋》,去感受苏轼的别样情怀吧!{幻灯}

首先,我们自由朗读课文,敲开语言的外壳,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2、划出文中流露情感变化的词语{学案}

问题一:明确,流露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乐—悲、恐—惊寤(齐答)

探究二:到了赤壁,苏轼情感有哪些变化?最终是否找到乐?

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何而乐(世俗之乐),思考

依据文本,至少说出三个原因。师板书3:1友-好 2景-幽 3肴-佳 4酒-美5妻-贤)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准确。诗人把美酒佳肴、呼朋引伴的世俗“乐”写的很具体很形象。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乐”的味道来。

游前(一生朗读,一生点评,师补充,若有必要,教师范读。本段情绪比较平缓轻盈,朗读有难度,应注意引导)

为何而悲(融于自然)

师:诗人并没有“乐”多久,很快就情随景迁,感概系之了,变为悲了(生齐读,师评价)

借景抒情

依据文本,至少说出两个理由

师:刚才还是游兴盎然,瞬间就变化了,诗人携友来到江边,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师:前赋中赤壁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还记得吧?(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师:两种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能谈谈吗?

(前赋:柔美,丰盈,和谐,神奇,使人愉悦;后赋:硬朗,高峻,荒凉,使人惊异。)师:此时诗人不禁惊呼„„“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板书4:

1、人是物非、人非物非)

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幻灯}

触景生情,时间改变了景物的形态,也改变了作者的心态转眼又是一年,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北归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样,我也是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了

师:接下来诗人做了什么?同学们抓动词。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师:这些动词说明攀登的艰难。艰难到什么程度呢?试从文中找证明。(二客不能从)师:艰难过程中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怪异、阴森、险峻)

感慨师:深夜登山,沿途又是这样怪异阴森险峻的景物,划然长啸,会有什么寓意吗? 师提醒:古人登高和长啸是有其深刻寓意的,大家回忆一下古人登高的诗文吗?有哪一些?(学生讨论: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范仲淹《登岳阳楼》等。)

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什么要登高,为什么要长啸,都凝聚了哪些情绪?(学生讨论:失意、悲凉,慨叹生命的渺小、短暂,世事之无常。){幻灯}

师:古人长啸也是很有文化意蕴的

王维有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琴乃寄托,解脱自己的痛苦;而啸为抒发,难以抑止

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

——成公绥《啸赋》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步履维艰,声声长啸正是是他辛酸的历程,是他不甘的挣扎只怎能不悲?

总结: 心有所郁结,故而登山,想融于自然。没有它物以寄托,更无朋友相应和,啸声却引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的伟力携带着恐怖与阴森回应了苏轼。想融于自然,却被自然所排斥。因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所以,高处不胜寒,只有回人间,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明确:为伊消得人憔悴,寻寻觅觅 ”前17分钟 一生读弟4段

探究三:写鹤记梦有什么深意?

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

温馨提示:

1、第四段写了几件事

1、夜逢孤鹤

2、梦会道士

2、鹤有什么特点

适有孤鹤(孤高

寂寞)翅如车轮,玄裳缟衣(超凡脱俗)

《放鹤亭记》,“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梅妻鹤子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资料}

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弃世而自举的 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

放鹤招鹤

与鹤相处

书法内心弃世的幽情 超凡脱俗

总结: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3、鹤、道士与我是什么关系

我:寂寞

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超凡脱俗,超然物外 舟

小舟从此逝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句话出自《庄子·列御寇》。意思是,有手艺的人就会很苦劳,人人会央求你做,有智慧的人就会感到多忧愁,而什么都不懂的人却很悠哉悠哉的,吃饱了到处去遨游吧,就好像那不系帆的船任风儿吹到什么地方都不在乎。

我、超然物外(赤壁赋)

苏轼渴望精神超越。苏轼遇到了鹤,鹤化为道士,进入了诗人的梦中。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盖其(指鹤——作者注)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 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我们说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正如庄周梦蝶,分清是庄周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庄周不重要,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也不重要,关键是作者对鹤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

4、赤壁之游乐乎? 探究一:为什么要游赤壁

历史之赤壁

[资料]

诗文之赤壁

苏轼当年游过的赤壁“两赋一词”{幻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料} 明确:望尽天涯路,冲出重围

生活之赤壁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间,与鱼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答李端叔》){资料} 《答秦太虚书》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书剑报国 致君尧舜。主宰历史,现在生活的困窘和精神的凄苦,内心是苦闷的,让苏轼想到了突围,想到了超脱;后的乐勒想到。

总结:主客的问答是不和谐不对称的。大鸟化作道士入梦,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因而“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然而那道士“赤壁之游乐乎”一问和“俯而不答”与“顾笑”之态,仿佛是俯察人世,对人间的悲欢离合,升迁沉浮都了然于胸,他高高于上,明知作者游赤壁不乐而故问,明知作者有所期盼却顾而不答,杳无踪迹。这含有嘲讽的意味,是寂寥之中对自己没有超脱的自嘲。

以景写情,以梦托情

外儒内道

苏轼

豁达乐观

儒佛道作为精神武器

儒:入世

立言立德立功

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乌台诗案”打破了苏轼“书剑报国”和“致君尧舜”的美梦

前:望美人兮天一方

后:江山不可复识

道:物我相融

自然无为(出世)年龄越来越大,贬得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艰辛 后:道 鹤

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已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

入世

出世

执着于朝廷,执着于自我的理想与抱负;同时,又在挫折后向往旷达,不为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这其实就是作者出世隐退与入世进取、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平衡艺术。明确: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探究四:苏轼的意义

以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苏轼的意义”来结束全文,“苏轼是封建士大夫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达到最理想化融合的鲜明人格化身”。

林语堂说,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个宰相,而多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这就是他的超越。苏轼对我们的意义(启发)文人的突围造就文化的灿烂

现代人 挫折

突出重围

的方法

1、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抱负远大,“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特别是遭受新党的排挤和乌台诗案的打击后,仕途的艰险便使他从老庄思想中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自我安慰,自我疗伤,例如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袖手何妨闲处看”。(《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执着于朝廷,执着于自我的理想与抱负;同时,又在挫折后向往旷达,不为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这其实就是作者出世隐退与入世进取、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矛盾交织。

苏轼的赤壁三咏,也就是入世与出世的矛盾集合,也就是他精神的挣扎历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郎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豪壮酣畅;《前赤壁赋》中“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以及“望美人兮天一方”,仰慕与进取之心毕现。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入世的情怀、壮志难酬的感伤、英雄迟暮的落寞。与此同时,残酷的现实又销蚀着作者的豪情,《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前赤壁赋》中的“宇宙永恒,共适风月”、《后赤壁赋》中的“寻仙问道”就是作者出世的故作旷达。进取的激情遇到现实的冷水,最终归于消隐的平淡。

作为人,我们必然面对生老病死,我们必然接受成功得失,常风雨交加,**难测。作品对于作者的本质在于 可以面对风雨无常的境遇,以最佳的方式定人生**,找到一种共通的幸福密码,完成精神突围。结合文章,总结苏轼的幸福秘笈。1、乐观豁达 前《赤壁赋》通过苏子与客夜游赤壁,主客问答的方式,完成了遭遇人生重创后的自我宽慰、自我解脱的心路历程。

林语堂: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作为北宋贬谪时间最长,贬得最远的苏轼,他选择了以诗酒为伴的生活方式,不一味的抗争,活得随缘自适

2、精神信仰(达者

穷则)

3、“穷而后工”

文学和生命的厚度,往往是有苦难累积的。俄罗斯文化,苦难即得救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上帝给 今要北京人另双手 生于1987年

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

伤愈

了赶紧死生计加入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精彩地活着

座右铭:人生只有两条路

4、地域文化

《南方人物周刊》里讲,四川人是天下的盐巴,四川人是中国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它有着一种韧性和从容不迫的气质。不论是周围的重庆,还是昆明,甚至对整个中国来说,这是浮躁城市所缺少的。”

《定**》

一所,也无风雨也无情,平衡

眼里有山有们耳听江上之清风,目遇山间之明月,与苏子共适,享受那份人生了悟后的乐

第三篇:后赤壁赋教案解读

14、《后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 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二、课文内容学习、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观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

感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乐→悲→喜

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

三、作业:写一篇写景的小散文

四、总结 附:板书

情感变化: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

第四篇:14 后赤壁赋_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

14.后赤壁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文意,掌握文中重点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学习本文形象、逼真的景物描写,体会本文不假辞藻,自然工整的语言特点。3.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苏轼写赋骈散结合的特点。4.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处困境而能超脱的本色。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形象、逼真的景物描写。2.理解道士化鹤之寓意与作用。

三、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处困境而能超脱的本色。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

五、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间游览赤壁的山水风光后写下名篇《赤壁赋》,抒发他的人生感观。而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又挥毫写就《后赤壁赋》,此番又有何感慨?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21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著有《东坡七集》。

3.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充分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正音和理解文意,向教师提出疑难,教师加以补正、引导与解答。

注意关键字:望(既望、晦、朔)坂 薄 诸 4.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感情。游前——乐——悠游自在 广东教育出版社

游中——悲——景非往昔 山景阴森险峻——悲恐压抑

游后——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

全文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代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做准备;第二层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作了具体的描写,为全文重心;第三层写江中见鹤,梦见道士化鹤。

5.研讨分析

(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提示:寥寥几句,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

(2)“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分析动词的运用及效果。

提示:这一段写“我”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登”、“攀”、“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

(3)诗人为什么在登山览景后会产生“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的感受? 提示:诗人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合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4)文章第一段先写黄泥坂夜游,而不直接写游赤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起笔不写赤壁之游,文章将时间、地点、人物作了扼要的交代之后,即用彩笔描绘黄泥坂一带的冬夜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贵宾、佳肴四美已具,因此,为夜游赤壁酝酿好了气氛。广东教育出版社

(5)诗人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提示:表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这也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这正是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较为现实的途径的一种表现。

(6)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一情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寻求“道士”的职业追求,言之成理即可。鹤是实体,梦中的道士如鹤,是作者的积想所致的幻觉。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已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同时有“人生如梦”的感叹。

6.文章主旨

本文描写了作者登岸游览之景与爬山见闻之感,反映了作者在贬官不得志之时欲超脱凡尘的思想,抒发了孤独悲凉的情感。

7.文章特色

(1)写景抒情,质朴清新,语淡意丰。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状景写情,凄凉感人。又如“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运用白描手法,给人清新之感,字面质朴而诗情浓郁。“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曲笔双关,寓情颇深。

(2)道士化鹤之寓意。鹤是实体,梦中的道士化鹤的化现,是作者的积想所致的幻觉。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了。

8.赋文的发展

这篇文章采用了以赋纪游的古老形式,但又与魏晋时期的纪游赋有很大不同,是为文赋。赋的发展经战国骚体赋、汉代大赋、六朝骈赋,至唐代演变为律赋,不但讲骈偶,讲平仄,还要限押韵,限字数,形式要求越来越严格。虽然各时代中都产生过一些优秀的作品,但越来越紧的形式主义束缚势必削弱其内容的充实与情感的自由发挥。至宋代,赋的散文化倾向更明显,欧阳修《秋声赋》可看作文赋趋向成熟的标志。发展到苏轼手中,他更以杰出的文学天才和出色的创造能力,进一步兼取古文与赋的优点,如保留了主客问答的形式,铺 广东教育出版社

张排比手法的适当运用,文气的旺盛,音节的铿锵,辞采的华茂,但更多的是对它的改造和创新,即以骈散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说理有机地融为一体,且又最大限度地融合作为赋之源的诗性精神,在以骈以散、亦骈亦散中表现浑然天成的诗意之美。前后《赤壁赋》可谓把这种文赋的写作技巧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七、学习探究: 请讨论并概括出苏轼前后赤壁赋之间的差异。

(提示:我们可以试着从写景或是抒情等某一方面入手。)前: 后:

清幽、明亮的 水月禅境 秋景 冬景 山鹤幽情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浅表性江中游 山上游 说理议论 叙事记游 前:心情旷达,物各有主,风月永寸,最后一觉天明。

后:心旷神怡,道士化鹤,气氛神秘,暴露作者消极矛盾的心情。

阴森、险峻

第五篇: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赏析骈俪与散文的写景语言;

3.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身处困境而超脱的本色。【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问:“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是苏轼被贬的地方);问: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黄州);问: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重要的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了解: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三、写作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矫正字音

临皋(gāo)坂(bǎn)薄(bó)暮踞(jù)虎豹

虬(qiú)龙栖(qī)鹘凛(lǐn)缟(gǎo)衣 戛(jiá)然长鸣噫(yī)嘻(xī)畴(chóu)昔

五、温故知新,熟悉课文。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六、自主学习

1、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既:已经尽:全部顾①:环顾已而:过了一会儿

顾②:可是诸:之于)

七、反馈精讲

1、明确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看了这些,我们心中舒畅,于是一面走一面唱(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气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晚风清爽,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的时候,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这儿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是为您临时的需要而准备的。”(可能质疑的点:

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每月最后一天“晦”,每月十六叫“既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步,步行;自,从;归于,回到过黄泥之坂:过,走过,经过霜露既降:霜露,偏义复词,侧重点落在“霜”上,译为“已经下霜了”人影在地:在,映在顾而乐之:而,表顺承,不译如此良夜何:如„„何,„„怎么对待(度过)归而谋诸妇:而,表顺承;谋,商量;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之”代“酒这件事”,)

2、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答: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3、“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2、答: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八、布置作业

下载《后赤壁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赤壁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后赤壁赋 苏轼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将归于临皋亭名,在......

    5后赤壁赋

    2018届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2017—09—15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主备人:田春艳 【教学目标】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

    《后赤壁赋》教案(样例5)

    后赤壁赋 苏轼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

    《后赤壁赋》教案-文档资料[精选5篇]

    《后赤壁赋》教案 教学 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

    后赤壁赋优质教案[合集5篇]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后赤壁赋优质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后赤壁赋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

    后赤壁赋教学案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 编号: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后赤壁赋》苏轼 主备人:徐敏树审核: 学习目标: 1、流畅地阅读并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一......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逆境中的挣扎 ——《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 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