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案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
编号: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后赤壁赋》苏轼
主备人:徐敏树
审核:
学习目标:
1、流畅地阅读并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2、研读课文的一、二段。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相关文言现象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教师引入
二、预习质疑,教师指导
1、先自读课文勾画出读不准的字,然后小组间互听、互评、交流展示。教师提示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1)过黄泥之坂 → 2)有酒无肴→ ..3)履巉岩→
4)登虬龙→5)攀栖鹘之危巢 →
...6)俯冯夷之幽宫 →
.7)玄裳缟衣
→
.8)戛然长鸣
→
.9)羽衣翩跹
→ ..
2、再读课文,理解重点实词意思,小组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然后展示。1)是岁十月之望
2)霜露既降
... 3)顾而乐之
4)如此良夜何
....5)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6)顾安所得酒乎
.7)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四顾寂寥
9)道士顾笑
..10)归而谋诸妇
.11)披蒙茸
...12)攀栖鹘之危巢
13)听其所止而休焉
..14)听臣微志
15)适有孤鹤
..16)畴昔之夜
17)予亦惊悟
..18)已而叹曰
..
3、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虚词的相关内容(1)此类活用
1)步自雪堂
2)顾而乐之
..3)履巉岩
4)横江东来
..5)掠予舟而西也
.(2)“而”的用法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
编号:
1)顾而乐之
2)归而谋诸妇
..3)反而登舟
4)听其所止而休焉
..5)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6)摄衣而上
..7)悄然而悲
8)肃然而恐
..9)掠予舟而西也
10)揖予而言
..11)俯而不答
12)飞鸣而过我者
..(3)其它虚词
1)将归于临皋
2)今者薄暮
..3)顾安所得酒乎
4)以待子不时之须
..5)复游于赤壁之下
6)予乃摄衣而上
..7)盖二客不能从焉
.8)听其所止而休焉
.9)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10)放乎中流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每段文意
要求:
1)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
2)小组讨论,每段文意
3)各组展示
明确: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四、分析第一、二两小节文字
1、反复阅读,提名背诵
2、思考:请找出写景的句子,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五、作业
巩固字词,背诵课文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
编号: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后赤壁赋》苏轼
主备人:徐敏树
审核:
学习目标:
1、流畅地阅读并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2、研读课文的三、四段。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背诵课文的一、二两段。
二、研习课文的三、四两段。
1、通过诵读再次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完成下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地点
景色
心情
2、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教师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学生展示
3、思考探讨作者的情感
①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写出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的历史背景: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
编号:
②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③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④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4、回顾全文,写出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划然长啸
凛乎不可久留
听其所止而休
⑤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联系学过的《前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 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已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同时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小结
1、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
由景而乐→
乐而再游赤壁→
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
→
又因景物而生悲愁→
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
→
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2、面对逆境的态度
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
→
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
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对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理解。
第二篇:后赤壁赋教学案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编号: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后赤壁赋》苏轼主备人:徐敏树审核:
学习目标:
1、流畅地阅读并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2、研读课文的一、二段。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相关文言现象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教师引入
二、预习质疑,教师指导
1、先自读课文勾画出读不准的字,然后小组间互听、互评、交流展示。教师提示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1)过黄泥之坂 →2)有酒无肴→ ..
3)履巉岩→4)登虬龙→5)攀栖鹘之危巢 →...
6)俯冯夷之幽宫 →.
7)玄裳缟衣→.
8)戛然长鸣→.
9)羽衣翩跹→ ..
2、再读课文,理解重点实词意思,小组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然后展示。
1)是岁十月之望2)霜露既降...
3)顾而乐之4)如此良夜何....
5)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6)顾安所得酒乎.
7)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四顾寂寥9)道士顾笑..
10)归而谋诸妇.
11)披蒙茸...
12)攀栖鹘之危巢13)听其所止而休焉..
14)听臣微志15)适有孤鹤..
16)畴昔之夜17)予亦惊悟..
18)已而叹曰..
3、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虚词的相关内容
(1)此类活用
1)步自雪堂2)顾而乐之..
3)履巉岩4)横江东来..
5)掠予舟而西也.
(2)“而”的用法
1)顾而乐之2)归而谋诸妇..
3)反而登舟4)听其所止而休焉..
5)而江山不可复识矣6)摄衣而上..
7)悄然而悲8)肃然而恐..
9)掠予舟而西也10)揖予而言..
11)俯而不答12)飞鸣而过我者..
(3)其它虚词
1)将归于临皋2)今者薄暮..
3)顾安所得酒乎4)以待子不时之须..
5)复游于赤壁之下6)予乃摄衣而上..
7)盖二客不能从焉.
8)听其所止而休焉.
9)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10)放乎中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每段文意
要求:
1)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
2)小组讨论,每段文意
3)各组展示
明确: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四、分析第一、二两小节文字
1、反复阅读,提名背诵
2、思考:请找出写景的句子,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五、作业
巩固字词,背诵课文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后赤壁赋》苏轼主备人:徐敏树审核:
学习目标:
1、流畅地阅读并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2、研读课文的三、四段。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
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背诵课文的一、二两段。
二、研习课文的三、四两段。
1、通过诵读再次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完成下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发生了哪
些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
地点
景色
心情
2、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教师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学生展示
3、思考探讨作者的情感
①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写出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的历史背景: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
②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③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④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4、回顾全文,写出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划然长啸
凛乎不可久留
听其所止而休
⑤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联系学过的《前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 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已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同时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小结
1、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
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又因景物而生悲愁→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2、面对逆境的态度
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对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理解。
第三篇:赤壁赋教学案
赤壁赋教学案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课文解析
•正音及解词
属(zh ǚ):劝请。舷(xi á n)
窈窕(y ǎ oti ǎ o)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sh ǎ o)焉:不多一会儿。酾(sh ī)又读(sh ā i):斟酒。
冯(p í ng)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h è)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嫋嫋(ni ǎ o)形容声音悠长婉转。嫠(l í)妇:寡妇。
愀(qi ǎ o)然:忧愁的样子。缪(li á o):通“缭”,盘绕。
舳(zh ú)舻(l ú):舳,船尾;舻,船首。
槊(shu ò):长矛。糜(m í):鹿的一种。
扁(pi ā n)舟:小船。渚(zh ǔ)水中小块土地。
•内容及结构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仅 20 字就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言简意赅。接着便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明丽如画、恬静优美的环境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了初秋时节江上的自然风光,衬托出游人平静爽快的心境。“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作者对明月的喜爱。作者与客人乘坐在小船上,微风拂面,举杯共酌,一时雅兴大发,朗诵起描写明月的诗歌来。从游人这些活动里,逼真地写出了封建社会人士大夫特有的兴致和雅怀。“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是写月出的情景。作者突出地写了月出时的动态。“徘徊”一词,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也具有了感情色彩。你看那月亮像游人一样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不愿离去,以致缓缓而行。这就委婉地折射出了游人的意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月下景色。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呈现出极其优美的景致。作者与客人在这样美的江面上怡然自乐,乘坐一叶扁舟,尽兴漫游,任船随水飘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一齐浮现在人们眼前,泛舟而游之乐深深感染着读者。
本段重点表现漫游之乐。表现的手法极其巧妙,全段不曾出现一个“乐”字,但字里行间充满乐的气氛,使人们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乐在其中。
第二部分(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
本部分以“饮酒乐甚”开头,承接上段,把游人之乐推向一个高潮。在“乐甚”情况下,自然是“扣舷而歌”了。作者在政治上屡屡受挫,长期郁结心头的苦闷在酒的刺激下,也要有所流露。这就是“饮酒当歌”。借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用的是骚体诗,文字优美,思绪缠绵,含义深刻。以“桂棹”、“兰桨”喻自己的品质高洁,用“溯流光”喻百折不挠、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以“望美人”来表达自己朝夕所思慕的人(及终生所追求的理想)。在此氛围中,接着又写客人依着歌声伴奏起凄凉的洞箫来,“其声呜呜然”,好象哀怨,好象爱慕,好像哭泣,好像申诉,余音缭绕,经久不绝。郁闷凄凉的箫声,使潜伏在深渊中的蛟龙舞动起来,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落泪。作者一连用了 5 个比喻,两个夸张,把失意哀伤之情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一阵呜咽悲凉的箫声之后,引起了作者强烈反响。从作者“愀然”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出作者已被那悲凉的箫声深深打动。接着是“正襟危坐”的端庄举止,惊异之下的发问,自然地引出了客人的回答,以此作为对立面,便于表达作者苦闷、矛盾的心情。这样来写,不仅为行文的过渡很好地创造气氛,而且也为下文突现文章的意义起了促进作用。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描绘赤壁一带的山川景色,追忆当年曹操的英雄气概,连用两个带有启示性的发问,不仅使行文泛起波澜,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怀古之情。当年不可一世的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就是在这赤壁之下惨败的。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转眼间就消失了,何况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呢?我们在江边打鱼砍柴,以鱼虾麋鹿为伴,像朝生夕死的蜉蝣一样短暂,像沧海里的一粒小米一样渺小。因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幻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可是作者这种愿望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所以才把悲伤寄托在悲凉的萧声里。
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幻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作者层次清楚地道出了悲的三个原因。
第四部分(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本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文章的主旨所在。本部分三层,步步深入地进行议论,阐明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应抱的处世态度。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比,发出议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既然客观世界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忧愁得到解脱。这番含有哲学意味的议论,说得多么旷达超脱!可使人们的胸怀开阔,从人生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当然,作者受时代的限制,其“变”与“不变”的观点,不是唯物的,是老庄哲学中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而莫取。”在这里表现了作者自己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假如不是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强取。
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决了,出路在哪里呢?这就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是永远享受不完的。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这是作者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第五部分(从“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主人(作者)的一番议论说服了同游的客人,从他们饮酒作乐、醉于山水的一系列动作中,具体地勾画出这些文人雅士洒脱的精神气质,酩酊大醉之后的精神状态,以及泛舟夜游,陶醉在山水风月之中的欢快心情。这段舟中尽心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 , 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
(四)《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赋中先通对对清风的徐来,水波的不兴,明月的升起,大江的辽阔等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了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仪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不断变换表现手法,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 ─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
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表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
皆是。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眼前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爽然无比。写月用“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白”、“横”、“接”,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雾气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纵”、“凌”,二字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随意荡漾的动态。
[ 相关知识 ]
(一)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 ǎ 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 解题指导 ]
基础训练
三、1 .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三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四、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引得潜藏在深涧里的蛟龙起舞,惹得独守在空船上的寡妇抽泣。“舞”“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 “使„„起舞”“使„„哭泣”
•何况我和您像渔人和樵夫一样,生活在江湖与山野之间。“渔、樵”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打鱼、砍樵”。
•同鱼虾做伴侣,跟麋鹿交朋友。“侣”“友”原为名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 小结 ]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第四篇: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学案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均有涉猎,尤其在诗坛、词坛、散文上更是成就卓越的大家。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开创了词坛上的豪放词派,他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第苏辙一起并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政治上,苏轼为嘉祐年间进士,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082年作者被贬黄州之后。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逮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是元丰三年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秋、冬,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作者在这里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在被贬职之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悟。
【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壬戌()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冯()虚桂棹()......
倚歌而和()之愀()然舳舻()山川相缪()酾()......
酒横槊()渔樵()江渚()匏()樽蜉蝣()扁().......
舟 扣舷()狼藉()枕藉()嫠()妇是造物者无尽藏().....
【课堂探究】
1. 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第一段中的字词,圈划知识点。
2. 整体感知全文的感情变化(可以从文中寻找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的词语入手)。
3. 思考第一段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同时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第五篇:赤壁赋 (学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如、属、固、适、虽、而等)、通假字(属、冯、缪)、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准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知识,“主客问答”的赋体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4、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感情变化。【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变现出的感情变化。【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法。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结合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情、理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听王菲《明月几时有》引出本文作者苏东坡。(可让生自由发言来讲述自己了解的苏轼。)
1、知人论世。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果真没有令人失望,在文学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篇天地,成为一代风标领袖。三苏:苏轼、苏洵(其父)、苏辙(其弟)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苏辛:苏轼、辛弃疾(豪放词)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此外,苏轼通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艺、精金石,且多有建树。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旷古奇才,舍苏子其谁?
可是,这样一位文坛领袖,他的政治路却走得极为坎坷多磨,可以说是“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流离”。
苏轼一生历经四帝。
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新法里较激进的做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湖北)团练副使。宋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但后又遭贬到惠州(广东),后又到琼州(海南)。宋徽宗继位,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