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赤壁赋》5篇

时间:2019-05-13 22:2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赤壁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赤壁赋》》。

第一篇: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赤壁赋》

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赤壁赋》

高一语文组刘进喜2008.10.21

【教学目标】

1.学习和落实本课重要文言文知识点;

2.总结重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中难点】

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本文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怀和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

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诗、词、文、书、画均卓

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三、整体感知

四、研读全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五、鉴赏文本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第二篇:邳州城事 宿羊山高级中学老照片

《邳州城事》老照片 宿高新校址到最老校址有多远

【导播】时光无法倒流,过去的不会重来,然而镜头却可以将时间凝定在某一个点,留下那一刻的人物、生活或环境,留下那一时代的故事,让后来的我们,从定格的画面中,追溯告别了的时光。接下来,我们的摄像机就来到了宿羊山高级中学的校史馆,让我们来聆听一张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同期声】(42:05—43:00之间选取)宿羊山高级中学教师 宿羊山高级中学校史馆馆长 刘洪:这张照片,是我给拍的,当时刚下完雨,就在我们选好址之后我给拍的纪念照,他们看完这照片之后说是叫指点江山,当时拍摄这照片什么意思吧,一是想把当时的荒山原貌给拍出来,后面好多都是坟疙瘩,另外,当时这三个人,是非常团结的。(画面

照片)

【录播】照片上的三个人,中间的是时任校长刘付凡,左边是当时政教主任刘传超,现任宿羊山高中副校长,右边是宿羊山高级中学副校长谢高峰。他们当时所指的地方就是这样的一片荒山(指点江山照片和荒山照片)。为什么会出现给新校区选址这张照片和这段故事呢?这还得从七十多年前说起。

【同期声】(52:09—53:20)宿羊山高级中学教师 宿羊山文史主编 韩永先:这张照片是宿羊山高级中学的最老校址——瑞香寺,1938年,附庙立学建立了宿羊山中学,宿羊山中学就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第一任校长是谭自成,在当时,有的教师后来就发展成为中国共 产党的地下党员,学生参与领导了邳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宿羊山中学的第二时期是马号时期。(瑞香寺照片 谭自成照片 教师、学生照片老的)

【录播】马号,现位于宿羊山小学,因曾是日伪养训马的地方而得名。(马号时期的校园一角)

【同期声】宿羊山高级中学教师 宿羊山文史主编 韩永先:(53:26—在那个地方,主要的领导人是张成山校长,这个宿羊山中学是邳县两个县立中学之一,当时邳县就两个县立中学,一个是平墩,一个是宿羊山中学,特别是张成山任校长的时候,附设了两个师范班,那个时候,邳县有师范班,仅有两所学校,我们这所学校,主要是为邳西培养人才,两个师范班有100多个学生,在蒋介石逃台的时候,国民党政府意欲把这两个班的学生带到台湾去,后来张成山校长奋力抵抗,找了一个缘由把学生带走了,为邳西留下了大量知识人才,也为邳西后来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宿羊山中学的第三阶段,1958年在圩东,宿羊山的圩东建立了宿羊山中学(截至55:00),(56::00开始)在朝后呢,就是历史的转折点(56:07),(56:26始)我们当时本科上线为零,个别人戏弄的在校门口写了三个字“少林寺”,我们由低谷走出来,谭中敏校长做了大量的努力,后来学校就初高中分离了,分离后,加大了教学力度,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具有坚实的、学识基础的教师群体,宿羊山中学就慢慢地走向了发展。

【录播】宿羊山高级中学七十余载,培育了一批批学子,他们将时光的碎片串起流逝的岁月,每一个瞬间,每一段往事都勾起美好的记忆 和永恒的热爱。(93年之前 宿高以往毕业照和学生照片)【同期声】(34:10—35:15)宿羊山高级中学副校长 刘传超:这张照片,1993年5月份,当年我高中毕业,为了怀念母校,我们三个同学特意在大门前合影留念,在宿山高中学习三年,母校使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宽容,更多的是一种上进,所以这张照片,每每看起来我都感慨万千,当然这三个人,不能说成为了大才,但是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干出了一番事业,中间这位在枣庄中医院,最左边这位,在车辐山信用社已经做了主任,我呢,留在母校做了教师,感谢母校的培养。这是九三年学校的大门。

【录播】1992年邳县撤县建邳州市,邳县宿羊山高级中学更名为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

【同期声】(35:17—35:47)宿羊山高级中学副校长 刘传超:这个是我们学校为了创建省重点,改造了老校区的大门,使我们学校的大门形象更加具有书香气息,这个构造是一卷书,这是1997年重建的学校大门。

【录播】这一年,宿高为了拓展学生活动场所,还将学校内的汪塘填土,改建为操场(学生填汪塘劳动场面),学校标志性雕塑“升华”也于九月前竣工(升华照片)。在十月份,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省重点照片)。

【同期声】宿羊山高级中学教师 宿羊山文史主编 韩永先:到刘付凡,2000年以后任校长的时候,由于我们声誉地位的提高,使不足50亩的老校区,没有办法容纳那么多的生源(老校区照片),这发展的需 要就需要建新校,开辟了新校区,其实又回到了我们的老校区,也就是我说的照片上的瑞香寺。瑞香寺,古人传说,这里是得风聚水,四山扣头,应该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那么就选择了这个校址,然后学校就搬迁到了现在这个新校区。

【同期声】(35:47—36:21)宿羊山高级中学副校长 刘传超:这张照片是零三年,异地新建的新校区,也是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新校区占地360亩,学校大门更加气派,广纳人才,人家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这大门就能看出来,有更广阔的包容性,从大门的变迁,也折射出我们学校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越来越美好。

【同期声】(36:53—37:26)宿羊山高级中学副校长 刘传超:从学校的大门我想到了很多,其实走出校门,也就代表一个学校的形象,我们学校培养的学子也达到了成千上万,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但是每一位从宿山高中走出去的学生,都肩负着我们学校的形象,在学校是一个好学生,到社会上是一个好公民,参加工作是一位好员工,在各行各业上都能够尽职尽责。(42:42—)从校门的变迁,也反映出我们学校发展的坎坷,当然呢,更多的是一种顺利,是一个走向成功的标志。

【录播】宿羊山高中秉承着厚德 自强的校训和以德立校,以质图强、凸显平民教育思想的办学目标,严谨治学,注重德育教育。(宿高全貌 字幕:校训 厚德 自强

办学目标

努力办成以德立校,以质图强,凸显平民教育思想、苏北知名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同期声】刘传超:(15:14—16:52)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去缅怀先烈,我印象最深的是九六年的清明,我们学校当时是高一六个班,我们徒步,从宿山高中步行走到台儿庄抗日大战纪念馆,一共走了将近四个小时,到那也只是简单喝点水,然后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接着步行又回来,回来的时候有的同学边走边哭,我说你哭什么呢?老师我一定步行自己走到学校去,走到刘山闸的时候这些学生都开始跑,那种感人的场景到现在我历历在目,回来之后我们脚上都磨着泡,但那次教育对有的学生都能记住一辈子。所以说,搞一次教育活动并不是它的形式,更重要的其实是一种内涵,是对学生一生的教育,所以认为,德育活动并不是说说而已,更多的是寓德育于活动,这是我最大的感慨,所以我一直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忍耐。(学生清明扫墓照片)

【录播】学生能够吃苦耐劳、德才兼备离不开老师的耕耘不息和默默奉献(学生画面)。韩永先老师对宿羊山高中的教师队伍变化总结了一句话。

【同期声】宿羊山高级中学教师 宿羊山文史主编 韩永先:由南方教师援教到宿高自己培养的教师队伍。

【录播】过去的教师队伍,90%以上是南方人,而如今现在的许多老师都是宿高培养的学生回来当老师(教师照片),比如在座的三位都曾是宿高的学生。韩老师从曾是宿高的一名学生到作为宿高的一名教师还深刻的感到教学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曾将自己在深冬刻讲义的场景写成了一首诗,现收录在《宿羊山文史》里。(宿羊山文史)(字幕:办公室纪事

韩永先

钢板铁笔两无情,蜡纸哧哧自有声。

不叹白发生两鬓,但愿桃红柳叶青。)

【录播】经过全体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宿高在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从2004年开始,宿羊山高中新校区教学楼、宿舍和餐厅竣工,高一高二学生就在这里就读食宿。(新校区教学楼、宿舍、餐厅照片)

【同期声】宿羊山高级中学教师 宿羊山高级中学校史馆馆长 刘洪:(21:44—21:52)咱们学校尽管搬走,后来又搬回来了,当搬回来的时候,宿羊山的老百姓都说一句话:这个地址选对了。(新校区照片)【同期声】宿羊山高级中学教师 宿羊山文史主编 韩永先:(21:53——22:04)这个地厚重到什么地步呢历史,他是宋朝的时候栽的八棵银杏树,到元朝的时候在这建的瑞香寺。(瑞香寺照片)

【同期声】宿羊山高级中学教师 宿羊山高级中学校史馆馆长 刘洪:(22:09—22:33)刚开始选址的时候,我在我们校报《升华报》上,我就取这样一个题目《荒山窝飞来金凤凰》,为什么取这样题目呢,因为瑞香寺另外一个名字叫窝庙,传说呢是一个和尚撵一个凤凰,凤凰在这落下来了,然后这个地方被认为是宝地,因为民间都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

【录播】接下来要接着刚开始的那张照片说起,照片上所指的地方就是一片荒地。(指点江山照片 荒山照片)

【同期声】刘洪:(22:48—23:15)最初这个地方是相当荒凉的,整个 三百多亩就一颗树(一棵树的照片),在那汪的西南角,是棵椿树,大概有二百多个坟子,后来一批老同志(老同志照片),组织工作组动员百姓把坟子给迁出去(迁坟照片),(23:52—23:58)住在一个简陋的屋子里(老同志办公室照片),几个人不计较吃喝,打散酒,煮点白菜,(24:02——24:28)曹书记等学校建好之后,我第二次去拜访他的时候,人已经相当虚弱了,(累病了),穿着黑皮鞋天天围着(荒山)转,后来脚就发炎,一直没治,等我去时,家里老太太说差点截肢了(慢镜头)。

【录播】宿羊山高级中学从1938年建校以来,历经战火的考验,历经思潮的狂澜,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这里,一直没有动摇过,求真的信念,尽管步履蹒跚,尽管足迹凌乱,但方向一直向前。宿高一向注重教学成果的学习和交流,用新的教学、治学理念培养一代代的学子。李景川校长任职期间,注重提升学校的内涵,在2008年10月成功举办了七十周年校庆,久历沧桑,薪火相传。2010年,在卫健校长的领导下,实现了新老校区的合并,教学管理更加便捷,教学资源也得到了最大优化。如今的宿羊山高级中学在随山就势的地理优势和四时不同、景色各异的优美环境下,一群自强不息、胸怀抱负的学子,一个淡泊名利的教师群体和锐意进取的领导团队,正为创办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而竭忠尽智。

第三篇:后赤壁赋教学案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

编号: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后赤壁赋》苏轼

主备人:徐敏树

审核:

学习目标:

1、流畅地阅读并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2、研读课文的一、二段。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相关文言现象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教师引入

二、预习质疑,教师指导

1、先自读课文勾画出读不准的字,然后小组间互听、互评、交流展示。教师提示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1)过黄泥之坂 → 2)有酒无肴→ ..3)履巉岩→

4)登虬龙→5)攀栖鹘之危巢 →

...6)俯冯夷之幽宫 →

.7)玄裳缟衣

.8)戛然长鸣

.9)羽衣翩跹

→ ..

2、再读课文,理解重点实词意思,小组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然后展示。1)是岁十月之望

2)霜露既降

... 3)顾而乐之

4)如此良夜何

....5)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6)顾安所得酒乎

.7)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四顾寂寥

9)道士顾笑

..10)归而谋诸妇

.11)披蒙茸

...12)攀栖鹘之危巢

13)听其所止而休焉

..14)听臣微志

15)适有孤鹤

..16)畴昔之夜

17)予亦惊悟

..18)已而叹曰

..

3、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虚词的相关内容(1)此类活用

1)步自雪堂

2)顾而乐之

..3)履巉岩

4)横江东来

..5)掠予舟而西也

.(2)“而”的用法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

编号:

1)顾而乐之

2)归而谋诸妇

..3)反而登舟

4)听其所止而休焉

..5)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6)摄衣而上

..7)悄然而悲

8)肃然而恐

..9)掠予舟而西也

10)揖予而言

..11)俯而不答

12)飞鸣而过我者

..(3)其它虚词

1)将归于临皋

2)今者薄暮

..3)顾安所得酒乎

4)以待子不时之须

..5)复游于赤壁之下

6)予乃摄衣而上

..7)盖二客不能从焉

.8)听其所止而休焉

.9)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10)放乎中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每段文意

要求:

1)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

2)小组讨论,每段文意

3)各组展示

明确: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四、分析第一、二两小节文字

1、反复阅读,提名背诵

2、思考:请找出写景的句子,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五、作业

巩固字词,背诵课文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

编号: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后赤壁赋》苏轼

主备人:徐敏树

审核:

学习目标:

1、流畅地阅读并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2、研读课文的三、四段。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背诵课文的一、二两段。

二、研习课文的三、四两段。

1、通过诵读再次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完成下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地点

景色

心情

2、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教师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学生展示

3、思考探讨作者的情感

①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写出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的历史背景: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

编号:

②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③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④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4、回顾全文,写出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划然长啸

凛乎不可久留

听其所止而休

⑤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联系学过的《前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 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已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同时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小结

1、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

由景而乐→

乐而再游赤壁→

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

又因景物而生悲愁→

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

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2、面对逆境的态度

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

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

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对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理解。

第四篇:后赤壁赋教学案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编号: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后赤壁赋》苏轼主备人:徐敏树审核:

学习目标:

1、流畅地阅读并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2、研读课文的一、二段。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相关文言现象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教师引入

二、预习质疑,教师指导

1、先自读课文勾画出读不准的字,然后小组间互听、互评、交流展示。教师提示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1)过黄泥之坂 →2)有酒无肴→ ..

3)履巉岩→4)登虬龙→5)攀栖鹘之危巢 →...

6)俯冯夷之幽宫 →.

7)玄裳缟衣→.

8)戛然长鸣→.

9)羽衣翩跹→ ..

2、再读课文,理解重点实词意思,小组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然后展示。

1)是岁十月之望2)霜露既降...

3)顾而乐之4)如此良夜何....

5)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6)顾安所得酒乎.

7)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四顾寂寥9)道士顾笑..

10)归而谋诸妇.

11)披蒙茸...

12)攀栖鹘之危巢13)听其所止而休焉..

14)听臣微志15)适有孤鹤..

16)畴昔之夜17)予亦惊悟..

18)已而叹曰..

3、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虚词的相关内容

(1)此类活用

1)步自雪堂2)顾而乐之..

3)履巉岩4)横江东来..

5)掠予舟而西也.

(2)“而”的用法

1)顾而乐之2)归而谋诸妇..

3)反而登舟4)听其所止而休焉..

5)而江山不可复识矣6)摄衣而上..

7)悄然而悲8)肃然而恐..

9)掠予舟而西也10)揖予而言..

11)俯而不答12)飞鸣而过我者..

(3)其它虚词

1)将归于临皋2)今者薄暮..

3)顾安所得酒乎4)以待子不时之须..

5)复游于赤壁之下6)予乃摄衣而上..

7)盖二客不能从焉.

8)听其所止而休焉.

9)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10)放乎中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每段文意

要求:

1)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

2)小组讨论,每段文意

3)各组展示

明确: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四、分析第一、二两小节文字

1、反复阅读,提名背诵

2、思考:请找出写景的句子,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五、作业

巩固字词,背诵课文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后赤壁赋》苏轼主备人:徐敏树审核:

学习目标:

1、流畅地阅读并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2、研读课文的三、四段。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

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背诵课文的一、二两段。

二、研习课文的三、四两段。

1、通过诵读再次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完成下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发生了哪

些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

地点

景色

心情

2、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教师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学生展示

3、思考探讨作者的情感

①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写出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的历史背景: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

②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③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④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4、回顾全文,写出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划然长啸

凛乎不可久留

听其所止而休

⑤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联系学过的《前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 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已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同时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小结

1、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

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又因景物而生悲愁→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2、面对逆境的态度

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对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理解。

第五篇:高一语文赤壁赋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赤壁赋(第一课时)

设计人:牛向军

审核人:杨艳丽

使用教师: 班级:

姓名:

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 重点]: 掌握如下字词的意义:既、属、危、适。[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课时]2课时。

[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知人论世]

1、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2、简介作者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二、读课文,标注生字读音。

检测:

属客()

窈窕()

斗牛()

冯虚.....御风()

和歌()

愀然()

山川相缪()

...扁舟()

无尽藏()

相藉()

嫠妇()

舳.....舻()

酾酒()

匏樽()...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段:写

的情景。

第二段:写

。第三段:写客人对

的感叹。第四段: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问题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六、课堂小结

七、检测反馈: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义:

1、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 ..

3、纵一苇之所如

4、冯虚御风

5、何为其然也 ...

6、正襟危坐

7、下江陵

8、苟非吾之所有 ...

9、所共适

10、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11、侣鱼虾而友麋鹿 ..

2、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

(2)而今安在哉?(句式:)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

八、师生反思:

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

下载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赤壁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赤壁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宿羊山初级中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宿羊山初级中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校长:宋翔 副校长:高洪波 主任:潘锋 副主任:李家发、梁龙宝、王超 级组长:韩伟、沙作鹏、孙景武、戚全飞二、......

    宿羊山高中2013(写写帮整理)

    宿羊山高中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德育管理工作意见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将突出德育的首位意识,实现“先育人后成才”的要求,重点抓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诚信、法制安全、心......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

    赤壁赋教学案(共5篇)

    赤壁赋教学案【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 、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案22

    《赤壁赋》课堂实录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张晓辉 【课程分析】 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赋,它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能看作一般的诗歌来看待,而且它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案19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 鲁金会 【教学目标】 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教学设想】 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案8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 党红英【教学目的】 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