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P地址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认识IP地址
教师姓名:黄恒一
学生年级:理工科大学二年级
课时:30分钟 教学内容分析:
1.从教材整个教学内容上来说,本节内容作为计算机网络层与传输层之间关键环节,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层Ip地址及网络层的数据包怎样传输有帮助。
2.为学生后续内容计算机网络CIDR网络IP地址块的分类学习有帮助;
3.便于学生理解IP地址怎样确定每台计算机是如何确定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以及为后续内容网络域名的理解有帮助。学生分析:
1.学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对IP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IP的准确定义缺乏一定深入的理解;
2.学生对网络IP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对社会存在的网络事件关注过少、思考少,不明确在网络上自己的行为尺度。
上述对学生的几点分析是从上课时对学生的提问,以及课下与学生的回答交流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得到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IP地址的含义,了解IP地址的分类,掌握 IP地址的组成,掌握 IP地址二进制和十进制的换算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点导入,概念讲解,习题讲解,案例引入,教师演示,总结开展课堂的进程;方法主要是利用PPT讲解,案例分析,引导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3.以科学的态度,通过各种方法加深知识理解,提升网络道德,明确自己在网络上那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教学重点:1.IP的概念、IP的分类;
2.IP组成、IP地址的十进制与二进制换算; 教学难点:1.IP地址的十进制与二进制换算;
2.IP地址的分类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展开:
1.IP的概念; 2.IP的组成; 3.IP的分类;
1. IP的概念主要通过PPT来讲述,结合习题来讲解IP的十进制与二进制的含义。2. IP的组成结合PPT来讲述
3. IP的分类老师讲述结合引导学生归纳分类的特点。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的丰富,学校图书馆的各种书籍,学校实验室网络机房可以便于形象生动的讲述,主要结合PPT进行讲述,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室的教学电脑对于关键的知识点进行描述;
2.学生在大一时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学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对于自己大学生活接触很多的学习工具有学习的动力,学习工具而言大部分学生具有自己的一台笔记本,没有笔记本的学生也可以利用学校开放的免费机房进行学习。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举出生活中的电话号码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电话号码的特点,学生而言,探讨不同电话号码之间的特征。设计次活动主要为了引入本节主要讲述的IP地址,IP地址用来确定每台电脑在网络上的编号。
2.概念讲述:教师结合PPT讲述IP的含义、IP的分类及IP的组成,学生而言做笔记领悟老师讲述的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探讨各类IP地址的特点。设计次活动用来讲述本节的重要内容。
3.习题的讲述:讲述二进制10进制的转换关系,讲述IP地址的分类,学生而言练习讲述的案例。设计次活动的意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4.案例引入:通过讲述一个公安侦破网络案例,学生而言探讨案例与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系。设计此活动的作用在于增加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明确自己在网络上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5.教师演示:通过教师动手演示IP地址的查找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象生动的体会学习的知识的实用性。教学评价:
1.教师而言,可以随即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
2.学生而言,可以动手实操训练,评价自己对知识的领悟水平。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环节中,不仅由生活中的实例类比分析出要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
《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
高中新程改革培训作业 《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 海南实验中学
吴爱锐
一、教材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对网络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网络是为人们提供信息、资源的平台。本章在此基础上介绍IP地址和IP地址的管理,IP地址的概念非常重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但由于知识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掌握,教师在授过程中,可以结合上机实践,让学生慢慢接受这个概念,可以通过:让学生查看本机的IP地址,比较周围同学的计算机IP地址的异同,这样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可能比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IP地址”效果会好一些。IP地址的管理主要介绍因特网地址的分配和分级的管理方式。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省农垦总局直属的一所高级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全省的各个农场,由于农场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教学基本都是零起点,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略有了网络方面的知识,但对网络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IP地址的概念,IP地址的管理办法。
(2)、让学生掌握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
B:能力目标:让学生能根据IP地址判断网络类型和对应最大主机数目。
: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IP地址资源的有限及分配的不平衡,体验民族的危机感。
(2)培养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体验到成功后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
难点、关键:IP地址的格式
五、设计理念:
本节的设计理念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整节的内容安排是以从学生“动手”中发现问题,又在学生的“动手”中解决问题为主脉展开的。
六、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体验探究法;
(2)网络探究教学法;
2、学法指导:体验探究法、协作式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新的 引
入
情景02年7月,江西省公安机关查获一起利用网络进行赌博的案专案组经侦查发现,用于赌博的计算机在网上登录的总服务器IP地址为广西柳州市……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
学生思考问题:
公安机关是如何发现赌博地点的?
IP地址是计算机的一种标识,对应了网络中相应的物理地址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并引出IP地址概念
新
学习
布置
任务
⌒
教
师
监
控
︶
[任务1]打开两个浏览器窗口,分别输入nninetn和“19226119”,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并体验IP两种地址的转换。(教师给出互联网上的两种地址的转换资源。例如下列地址:http://2102919216/astar3/analse_ipphp)
[任务2]查看本机的IP地址,比较与周围同学计算机IP地址的异同
1,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回答问题
在任务设计时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学
法
指
导
⌒
教
师
监
控
︶
指导学生带着“任务”中的问题,探索交流,小组互助,量力而行完成操作任务。
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回答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师
生
互
动
一、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分析IP地址的格式
二、和学生共同探讨IP地址分类和对应最大主机数目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什么是网络地址?主机地址?
2、2、网络地址的种类?
3、3、三类网络地址的地址范围。
学生
完成任务。并相互探讨,回答教师问题
本部分应注意:
是教材的难点。应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教师给出问题,并相互讨论后,在加以引导,点拨。
师
生
互
动
三、IP地址管理
教师给出问题:
IP地址的管理的机构是什么?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如:http://nninetn/
四、指出我国IP地址的总量不足,及其原因。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资料
让学生认识到IP地址资源的有限及分配的不平衡,体验民族的危机感。
知识迁移
学生活动
[问题]我国IP地址的总量不足解决办法是什么?
查阅有关IPV6的资料
采用小组形式讨论
比较IPV4和IPV6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
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中介,因此,参照《高中新课程标准》和高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特点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A: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IP地址的概念, IP地址的管理办法。(2)、让学生掌握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
B:能力目标:让学生能根据IP地址判断网络类型和对应最大主机数目。
C: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IP地址资源的有限及分配的不平衡,体验民族的危机感。
(2)培养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体验到成功后的快乐。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 难点、关键:IP地址的格式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体验探究法(2)网络探究教学法
2、学法指导:体验探究法、协作式学习法。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
计算机网络发展得非常快,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后,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越来越多。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有几亿台计算机接入到因特网中。面对如此之多的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因特网是怎样进行管理的呢?
2.因特网的地址
教师利用家庭地址这个比喻来描述因特网中的计算机也有一个地址来引导学生对IP地址的认识。使学生知道因特网中的计算机就是通过IP地址进行相互之间的访问的。3.IP地址的格式、组成及分类(1)IP地址的格式
从用户使用角度看:IP地址由小数点隔开的十进制整数组成的。实际上一个IP地址是由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组成,每8位用一个十进制数字来表示。
例:202.112.81.34 二进制数:1001010.01110000.01010001.00100010(2)IP地址的组成
现在的IP地址由长度为32位的二进制数组成,并分成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
网络号(netid):用于识别主机所在的网络 主机号(hostid):用于识别该网络中的主机(3)IP地址的分类
IP地址被分成网络号和主机号,按照网络的规模IP地址分成五种类。
教师讲解:IP地址的五种类型的特点及其适用网络和子网掩码的作用。
4.IP地址的管理
IP地址分配机构分为三级进行管理
教师讲解IP地址的管理方式。5.IP协议的发展
教师引入资料:由于互联网产生于美国,其技术标准也由美国制订,也是IP地址分配的主要控制者。所以美国占用了全球的大部分IP地址资源。据统计,中国所申请到的IP地址数量还不如美国一所大学所拥有的数量。所以中国的IP地址资源非常匮乏。
教师提出任务:如何解决IP地址匮乏这种情况,有哪种方法可以解决。
教师小结:(1)组建域网,配置虚拟IP地址。
(2)开发新版本的IP协议。教师讲解Ipv6的特点。6.课后练习及实践
请判断下面IP地址属于哪一类
(1)121.14.0.32(2)192.168.0.100(3)130.5.5.10 查询IP地址 查询自己的IP地址
(1)“网上邻居”→ “属性” → “连接” →“TCP/IP协议” →“属性”(2)在DOS状态下,运行ipconfig命令 查询别人的IP地址(3)ping检查法 小结
教师总结IP地址的组成和类型及其管理和发展,突出IP地址在因特网中的重要性。
第四篇:《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
《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吴 飞
一、设计思想
1.设计了一个问题导学平台,其中有两项评价功能:一是学生对课堂要弄懂的问题的自我评价,二是测验功能,对应问题设计了相应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使用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的对比来综合评价学生。例如:客观评价的结果较差,自我评价对应题目也不会,说明该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楚,只要他把不懂的问题慢慢弄懂,成绩就会提高,可以对他多鼓励;而客观评价一般,自我评价全懂,则说明该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这种情况反而比前一种情况更糟糕;更极端的情况,如果他是故意的,那就是不“诚信”,更应该加以引导。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不考试。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可以充分认识自己的水平,那么可以减少客观评价(即考试),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样学生也通过查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自己。
2.带着问题,从“玩”中学。设计了一个VB通信小程序,通过“玩”这个小程序,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然的学会有关IP地址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IP地址的概念,掌握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方法,了解IP地址的管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使用通信程序的例子让学生带着兴趣来掌握枯燥的理论。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和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所用教材是教科版《网络技术应用》第二章第二节内容。IP地址概念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一个抽象的新鲜概念,但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前就使用过IP技术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点: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
五、教学难点:IP地址的分类
六、教学资源
硬件环境:机房
软件环境:电子教室、自开发问题导学教学平台和IP通信小程序
七、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
2.把枯燥的知识点融于一个通信小程序的例子中。
3.对整个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并从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两方面结合综合评价学生。
八、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学生使用问题导学平台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问题作自我评价。学生对要学的内容心中有初步了解。
师:今天讲的是IP地址及其管理,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个问题导学平台的“自我评价”看看大家对要学的内容的了解程度,课堂快结束时再复评,看看自己都学到了什么。
师:演示如何使用。生:自我评价。
图1 IP通信程序客户端
2.正式开始上课。教师点评自我评价结果,指出重点、难点。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看上去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比较枯燥,但不要大家死记硬背。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式是“玩”一个小软件,玩的过程有两个要求:(1)在玩的过程中要能发现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一点东西;(2)要玩透彻了,里面提到的东西要弄懂。
打开通信软件(图1),简单介绍。通过自己开发的通信软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3.师:软件的功能是可以从某台学生机发消息给教师机,那么第一步需要做什么?直接连接报错。生:输入服务器地址。师:刚才说要玩“透”,服务器IP地址这就有三个问题:(1)什么是IP地址?(2)为什么要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3)怎么才能知道电脑的IP地址?
前两个问题合起来解决,使用QQ来类比说明。师:在你用QQ时是否遇到过对方说他在某地,但实际显示在另外一个地方?根据什么来显示?答:根据地址而不是名称或其他的东西。
师:提醒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养成发现问题的意识。
学生实践活动:方法
一、运行cmd──ipconfig命令
方法
二、网上邻居-右键属性-本地连接属性-双击“Internet协议(TCP/IP)”
子网掩码提一句,提醒观察,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IP的数字改成256看看是否可以。发现问题:为什么IP地址是0~255之间的四段数字组成的?从根源说起,引出二进制的IP。
4.教师对二进制知识做适当补充。
传统IP地址由32个二进制位组成,但是二进制格式使用(书写、记忆)麻烦。
常用格式:十进制格式(点分十进制):我们将32个二进制数分成4组(每组8位),并将每组转换成十进制数(0~255),且每组间用圆点来分隔。
请某位学生使用通信软件来说明为什么每段数字在0~255之间。
从通信软件中发现特殊IP地址127.0.0.1,说明什么是本地回环地址。
学生实践活动(进一步的“玩”):输入服务器IP地址,连接成功。使用通信软件发送自己的姓名给老师。目的既是要保持学生的兴趣,又为了自然地引出下一问题。
5.通过观察通信软件上各学生发送消息里包含的IP地址部分,让学生产生为什么各IP地址前三段一样的疑惑,让学生自己发现IP地址分两部分这一问题。
教师提问:请说出各位同学电脑IP地址的区别。前面说了IP地址可以分为四段,现在仔细观察,有没有同学能发现四段的IP地址分成了几个部分?
师:前三段固定,后一段变化,那么这样的一个机房总共可以有多少IP地址?
生:256台。
师:去掉特殊的0和255,让学生思考大于254台怎么办。从IP地址两部分的变化引出IP地址分类的概念。变化方式:3+1;2+2;1+3。
每个IP地址有两部分组成,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用A类B类地址,从而解决254台主机局限的问题。
6.通过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的分段变化来确定属于哪一类IP地址,这种方法不太直观,能否看到IP就知道属于哪一类。二进制的IP是看最前几位,引出D类、E类;我们常用的是点分十进制,方法是看数字的范围。两者不矛盾。
让学生使用通信软件上的IP转换,得出数字的范围,加深记忆。
图2 问题导学平台的考试界面
7.IP地址的管理。自学,老师提问。拓展:IPV6。
8.教师总结。学生再次评价及复习,既可以加深印象,又可以作为进一步学习的依据。此步也可以作为教师跟踪学的慢的学生的依据。(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学到了什么,开始觉得很枯燥的知识点是否都明白了)
9.课堂测验(5分钟左右)。(图2)
10.做的快的同学可以进一步自我评价和回答问题,对自己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11.教师对测验结果评讲。
测验结果:成绩不由测验分数唯一决定。教师通过测验成绩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对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以及诚信素养,以便进一步教育。
九、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大市级公开课,得到了一致好评。大家认为,这种“玩”“学”“评”结合的素质教育法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并能对素质教育的程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可操作性比较强;在“玩”中的“学”,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原本十分枯燥的IP知识点;通过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结合,并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课堂客观评价的结果是70%以上的同学获得了优秀。
个人认为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主观、客观的评价结果分析的还不够。现在是可以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调出和他的主观评价结果对比,但这一对比由于时间仓促,当时还没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应该可以把所有的对比结果自动全部显示,另外对这里面隐藏的数据挖掘的还不够深。
第五篇:认识IP地址教学设计
《IP地址的认识》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IP地址的格式与转换,掌握IP地址的分类和了解IP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及IP地址的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分组探索与交流”学会与人合作。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课堂中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IP地址的格式及分类。
难点: 根据IP地址判断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3.教学环境:多媒体电脑教室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问: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采用什么方式联系亲朋好友?
生答:电话/手机。
再问:电话或手机通过(号码)相互区别,即号码具有唯一性。
师问:类似地,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有成千上万台,那它们是通过什么来识别对方呢? 生思考回答:IP地址(也具有唯一性),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打电话常见例子出发,类比提出问题,以便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讲授新课
1、IP地址的格式
TCP/IP协议规定:IP地址是由32位二进制数(0和1)表示。
如:11010010 01001001 10001100 00000010
为方便记忆,一般平均分成四组(每组8位二进制数刚好1字节,共4字节),再将每组的二进制数转换成常见的十进制数。
方法:第一组(11010010)2=1×27+1×26+1×24+1×21=210,由于这是课本例子,不需要每组都详细计算,只需将其他三组的结果写出即可,得到四个十进制数后,中间用圆点隔开(210.73.140.2),这种方法叫“点分十进制法”。
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25页课后第4题“将IP地址11001010 00111000 01010010 11001101转换为“点分十进制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与练的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二进制转换十进制的方法)。
2、IP地址分类
电话号码:0898-62222370分成区号和号码两部分
类比电话号码,IP地址也分成两部分: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意图:通过类比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IP地址的组成)
各多少位,需要用子网掩码来实现。
子网掩码规定:也是32位二进制数,左为网络位,用1表示,右位主机位,用0表示;如刚刚的IP地址210.73.140.2,子网掩码为: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255.255.255.0),则网络标识24位,主机标识8位。注意:IP地址和子网掩码必须同时使用。
①A类IP地址
子网掩码:255.0.0.0(11111111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师问:那么此类IP地址的网络标识多少位,主机标识多少位?
生答:网络标识8位,主机标24位。
此类IP地址网络数量最少,但每个网络所能够容纳的计算机数量最多。
规定:第一字节最高位为“0”,那么第一字节二进制数的范围
(引导学生回答):00000000—01111111转换成十进制数为0—127(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计算出第一个字节的十进制数的范围,让学生以此作为判断A类IP地址的依据,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A类IP地址)。
②B类IP地址
子网掩码:255.255.0.0(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00000000)
师问:那么此类IP地址的网络标识多少位,主机标识多少位?
生答:网络标识16位,主机标16位。
此类IP地址与A类比较,网络数量多,但每个网络所能够容纳的计算机数量少。规定:第一字节最高两位为“10”,那么第一字节二进制数的范围
(引导学生回答):10000000—10111111转换成十进制数为128—191(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计算出第一个字节的十进制数的范围,让学生以此作为判断B类IP地址的依据,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B类IP地址)。
③C类IP地址
子网掩码:255.255.255.0(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师问:那么此类IP地址的网络标识多少位,主机标识多少位?
生答:网络标识24位,主机标8位。
此类IP地址与A、B类比较,网络数量最多,但每个网络所能够容纳的计算机数量最少(254台)。
规定:第一字节最高三位为“110”,那么第一字节二进制数的范围
(引导学生回答):11000000—11011111转换成十进制数为192—223(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计算出第一个字节的十进制数的范围,让学生以此作为判断C类IP地址的依据,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C类IP地址)。
④其他类型
D类IP地址:最高四位为“1110”,第一字节二进制数的范围11100000—11101111(224—239)(特殊用途:组播IP)
E类IP地址:以“11110”开始,第一字节二进制数的范围11110000—11110111(240—255)(特殊用途:试验IP)
汇总归纳
巩固练习:将下面几个IP地址归类,并写出相应的子网掩码。
①126.57.83.210
②202.108.25.68
③18.17.120.110
④172.30.31.9
⑤187.130.215.220
⑥192.168.187.1
54设计意图:通过对IP地址分类讲解分析,再结合此练习题,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能够迅速地对IP地址进行分类,从而实现本节重点内容的突破
3.IP地址分配与管理
P24 知识拓展
由于历史原因,IP地址分配非常不合理,再加上IP协议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导致IP地址
资源越来越紧张,许多用户无法获得IP地址,为了缓解这一紧张局面,IANA将A、B、C类IP的一部分保留下来,供局域网使用。
局域网使用的IP地址范围
4.IP地址的发展前景
目前使用的IP地址为IPv4,32位二进制数组成,理论上约40多亿个;
IP地址大多数由美国掌控,分配极其不合理,目前一个美国人平均可分到10个IP地址,而许多国家连一个A类都没有,资源分配十分不平衡。飞速增长的IP需求与现有地址不足问题正逐渐成为制约因特网发展的瓶颈,由多项资料显示,如不对IP地址分配加以严格限制,全球IPv4很可能在近几年内全部用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其中比较成熟的是IPv6(由128位二进制数表示),表示形式为:X:X:X:X:X:X:X:X(X代表一个4位的十六进制数)即解决了IP地址的短缺问题,同时也增加了网络层的安全机制,使用更加安全。
5.小结(找一个学生代表小结归纳,最好是合上课本回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回顾,加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学习内容:
IP地址的格式
IP地址的分类
IP地址分配与管理
IP地址的发展前景
6.课外作业P2
5按目前世界人口计算,IPv6将能够使每个人拥有很多个IP地址。搜集相关资料,并与组内同学讨论:如何合理地使用IP地址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将讨论结果发表在各自的QQ空间里。(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实践练习,可提高学生自己获取学习信息的能力,在QQ空间里进行交流,让学生养成通过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也可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类比日常例子方法引入新课,可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讲解新课,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在重点内容结束时,又增加相应的练习加强训练及巩固,使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效果非常好
不足之处:在教学方法上仍需改进,对待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课教学要加强学法指导,如何让学生在一种更为轻松更具趣味性的氛围下学得知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