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

时间:2019-05-12 19:4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

推荐延伸阅读书目

《课程论》延伸阅读书目

1.(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推荐版本2:(美)Ralph W.Tyler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版。

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范式!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它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在1981年被美国的《卡潘》(Phi Delta Kappan)杂志评为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

2.(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论述了美国课程理论近170年的发展(1828—1994),是一部充满时代气息的巨著。它重点论述了美国课程领域经过‚概念重建‛之后的发展,对‚政治课程理论‛‚种族课程理论‛、、‚性别课程理论‛、‚现象学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自传性课程理论‛、‚美学课程理论‛、‚神学课程理论‛、‚制度课程理论‛、‚国际课程理论‛作了剖析。关于课程开发实践的诸多问题,如‚课程政策‛、‚课程规划、设计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与教师‛、‚课程与学生‛等等,本书亦作了别开生面的、前沿性的研究。

3.(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史是一种实用的过去。本书以美国学校教育从欧洲教育的母体中分娩作为开始,到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形成,展示了200多年来在双轨与单轨、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中心与学生中心、传统与进步、保守与激进、理论与实践等二元论之间的种种角逐与努力。作者对美国的课程遗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评价: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基于什么来建设新课程?是哪些课程问题困扰了改革者一个世纪之久而尚未得到解决?为什么教育工作者追随课程的时尚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如此脆弱?

4.(澳)科林〃马什著,徐佳、吴刚

平译:《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第3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本书分为导论、课程规划与开发、课程管理、教学观、合作参与课程、课程意识形态等六个部分,涵盖了课程领域的21个关键论题,试图强调每个概念的主要特征、争议、长处和缺陷。本书对从事课程规划和编制的人员、对师范生和要求专业发展的一线老师,都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5.(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本书运用宏观综合的视野,描绘了后现代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以寻求取代现代性的单向独白式权威教育。多尔提出了他自己的课程乌托邦,即‚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他所设想的课程为具有四R特点的课程,即是丰富的(rich)、回归性的(recursive)、关联的(relational)和严密的(rigorous)。

6.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是在《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本书分两大部分,共九章。第一部论述‚课程理论与课程研究‛(1-7章),第二部分论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8、9章)。作者力图贴近国际课程研究的前沿,贴近我国课程改革的实践,勾画课程理论的发展轮廓,着重向读者介绍当代最有影响的课程学说及其基本特点,是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现代课程论专著。

7.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本书在梳理了课程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之后,重点论述了四方面的基本问题:(1)课程的三大基础学科对课程理论的影响和意义,(2)课程编制的要素、过程及原理,(3)几种主要课程编制模式的理论和特点,(4)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及发展趋势。本书是我国第一本提供了课程理论分析框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深化与发展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

8.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它充分反映国际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课题的比较研究成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及其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9.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校本课程的著作。书中系统阐述了校本课程的本质、理论基础,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过程,并介绍了国外校本课程的个案研究,以期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校本课程实践。

10.范兆雄著:《课程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书从分析课程资源构成要素入手,逐一探讨了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以及课程资源的普查、筛选与建设问题。这是目前我国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课程资源的一本专著。

《教学论》延伸阅读

1.R〃M〃加涅等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是教学设计领域的经典著作。本版在秉承前四版的核心思想(即学习分类和教以学为基础)的同时,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本版修订中的一个突出之处是反映了数字时代的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另一个特色是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若干模型,并重点介绍了ADDIE(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模型,从更全面的角度刻画了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本版增加了来自军事与培训领域的教学设计的新例子,使得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超出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而有更广的适用性。

2.谢利民主编:《教学设计应用指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入手,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者、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的过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情境与活动设计、教学设计中媒体与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评价设计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领域的新思想、新要求、新经 验,以培养教师运用教学设计系统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该书配有案例,应用性强,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郑金洲编著:《教学方法应用指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详尽介绍了讲述教学法、练习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9种常用教学方法,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以翔实的案例加以分析和说明,使教师读完本书后,能洞察各教学方法之概貌,掌控各教学方法之基本要求,知晓各教学方法之所来之所依,为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打下基础,是一本实用的教学指南。

4.李冲锋编著:《教学技能应用指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以教学导入技能、讲解技能、倾听技能、提问技能、指导技能、对话技能、板书技能、结课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9种技能为线索,梳理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并对这些行为的操作方式、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作了细致的探讨,在介绍技能的同时,精选了大量案例,为读者创造了提升专业水平的教学情境,力求为教师提供便于实际应用的教学指南。

5.(英)苏〃考利著,范玮译:《学生课堂行为管理(第3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本书为教师提供有关学生行为管理方面的原则、提高课堂管理技能的建议,还提供了大量关于班级管理的技巧,并告诉教师如何营造适宜的教学外部环境,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来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本书贴近日常教学实践,可以帮助教师常会富有智慧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调控课堂纪律、营造学习气氛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一位读过此书的中国教师说:‚读一读《学生课堂行为管理》吧!如果你正陷于职场倦怠,它会帮助你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如果你初为人师,它可以帮助你尽快自如地站立在课堂。‛

6.(美)F〃戴维著,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书的内容是探讨教师如何才能成功地处理孩子们的课堂和管理好他们的学习环境。它的重点是思考如何良好地控制课堂秩序及有关的心理学知识,透过这种知识,我们才能认清为何学生往往做出挑战教师威信的行为。它也强调校方和教师的无心之失,也会激发或延续这种有害行为。另外,它还重 点介绍一些方法,引导学生的行为走向更为有益及有成果的方向,对我们的教学操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7.李冲锋著:《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本书紧紧围绕教学应变,以160多个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为依托,对教学变故产生的原因、教学应变的积极准备、内容性教学变故的应对、纪律性教学变故的应对、环境性教学变故的应对以及教学应变技能的提升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析,理论分析与案例评析相结合,使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广大一线教师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8.王策三著:《教学论稿(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是新中国第一部受国家教育部委托编写的教学论专业教材,自1985年初版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对提高师范生素养和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典性的教学论专业教材。这部著作体系完备,论述清楚,不论是对才开始关注教学论的初学者,还是对教学论已有一定研究的人员,都有或引入门径,或温故知新的作用。

9.张楚廷著:《教学论纲(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本书共15章,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概论、理论起点、学习论、教学结构、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原则、教学细则及方法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论的科学化等。本书体系结构严密,逻辑思辨性强,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可读性强。作者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全书,极具亲和力和时代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始终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对待已有的研究成果,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处处凸显出原创性,是国内教学论领域的力作。

10.钟启泉著:《学科教学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本书由两编组成。第1编‚学科形成史略‛梳理了西方学科形成的史略、中国学科课程沿革,以日本为案例介绍了变革时代的学科新形态。第2编‚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技术学、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学科教学与学力理论、活动理论、沟通理论、媒体理论认识学习能力、心理学基础之间的关系。本书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11.李晓文著:《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本书共分9章,重点阐述了教学策略的概念、作用、重要教学策略理论以及在教学环节中使用教学策略的方法。本书立意新颖,材料丰富,理论联系实际,不但有助于提高教学理论修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实际教学能力。

12.[苏]尤〃克〃巴班斯基著,张定璋,等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代表作。全书共六章,分别阐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对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活动中的典型困难的分析、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条件、为预防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论对优秀生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论对优秀生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途径等内容,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理论原理,论证了选择最优教学结构的标准和程序,总结了在实验学校实施教学最优化方面的先进经验。本书是研究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

1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美]阿伦·C.奥恩斯坦等著,余强主译:当代课程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6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7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9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11巨瑛梅等编著: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2曾天山著: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13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4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5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6陈向明著: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7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8陈桂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19陆有辁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0[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带*为必读 自添书目

21.理解课程:威廉F派纳 22.价值观念变迁中得中国德育改革 23.学校德育重建中得课程建设

24.教学作为德性实践——价值多元背景下得思考 25.价值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 26.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 黄宗植 27.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庆 28.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工作研究 29.多元智能与基础教育改革

30.多元与融合:多维视角中的学校发展 31.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书目

1.阮 真:《中学国文教学法》,正中书局,1936年版

2.黎锦熙:《新国文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1年版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张鸿苓、吴亨淑、张锐、孙炳铨:《语文教学方法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2年版

6.尤.克.巴班斯基(苏):《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沈衡仲:《语文教学散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8.叶仓岑:《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9.苏霍姆林斯基(苏):《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0.《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万恒德:《中学语文教学概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黄振中、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3.谭惟翰:《语文教学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4.曾祥芹:《语文教学能力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张隆华、杨成章、满云龙:《语文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16.朱绍禹(东北师大):《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7.陈毛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8.陈学法:《语文教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于满川、杨履武、顾黄初:《语文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0.杨德如、沈长春:《实用语文教育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1.约翰.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2.黄麟生、倪文锦:《先进教育思想 高超教育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3.杨德如、杨光、石经纶:《语文美育学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4.杨德如:《语文教育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王光龙:《语文学习方法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26.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7.王家政、潘纪平:《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杨成章:《语文教育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9.《张志公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0.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2.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3.佟士凡:《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4.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5.谢象贤:《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6.程达:《语文学科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7.庄静肃:《语文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韦志诚:《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9.曹明海:《语文学习心理论》,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曹明海:《语文审美教育论》,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1.《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王本华:《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43.毓明笠:《中学语文学习心里及学习方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王显槐:《现代语文教学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46.池方浩:《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7.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陈黎明:《高师语文教学论》,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唐作藩:《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区培民:《语文教师技术行为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1.王松泉:《阅读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53.黄岳州:《语言文学与教学新论》,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于亚中:《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于年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 57.黎泽渝:《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8.复旦大学语言室编:《陈望道语文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9.陈光磊:《陈望道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0.唐作藩:《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1.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张志公:《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3.靳健:《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4.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5.王尚文、吴克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科社2001年 67.王丽《中学语文教育忧思录》华东师大1998 68.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教社2005年 69.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教版社 70.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教社1996年 71.《初中、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同上03、04 7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电大出版社05 73.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

74.《教育心理学》(皮连生、莫雷、吴庆龄等)75.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苏教社07 76.《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王道俊、南师大等)77.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00年 《语文教学论》参考书目

1.郑之钢:《乡村师范教育实习指导》,黎明书局,1935年再版 2.李伯棠:《师范生实习指导》,正中书局,1935年版 3.波良斯基(苏):《教育实习》,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 4.孟庆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5.陈震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7.游正轮:《班主任工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王禹:《中学生写作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9.索里.特尔福德(美):《教育心理学》,高觉敷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0.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1.陈必祥:《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展现杂志社,1984年版 12.张隆华:《教育实习》,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3.燕国材:《心理与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4.张殿国:《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黄永信:《中等师范教育实习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6.冯克诚、于明:《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版

17.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六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8.关峺霞:《教学论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9.董杰锋、朱若真:《教师语言艺术》,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0.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1.伽达默尔(美):《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4.王松泉:《中学语文基本篇目导读图示全集》,大连出版社,1989年版 25.谭传才、崔远培:《教育实习问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6.顾天祯、高德建:《教育科学研究入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7.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28.郝德元、周谦:《教育科学研究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9.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0.张维平:《比较教育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1.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2.张中原:《语文教育实习》,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3.孙培清:《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4.温寒江:《现代教学论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5.吴定初:《教育科学研究概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6.倪文锦:《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7.刘向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8.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9.杨小微、刘卫华:《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0.张中原:《语文教育实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1.张隆华:《中国古代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2.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3.裴丽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4.方展画:《教育科学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5.张连起:《清末新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6.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7.施良方:《课程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8.饶杰滕、王问渔主编:《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2.冯克诚、田晓娜:《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 53.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4.周学海:《学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5.皇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韦志诚:《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7.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8.赖志奎:《现代教学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0.王鹏伟:《高中语文教材重点、难点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鹏伟:《中学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3.霍华德.加德纳(美):《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4.张文泰:《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版 65.黄文硕:《语文教材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6.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7.张隆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8.李杏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9.李田若:《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0.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1.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2.刘国正:《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3.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4.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5.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6.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7.曹明海:《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8.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9.曹明海:《追问与发展:语文学习心理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0.曹明海:《整体与圆识:语文教学系统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1.曹明海:《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4.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5.吴发衍:《当代语文教法学法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6.许其举:《中语指要》,中国矿业出版社,2000年版 87.李廷扬:《语文新论:美辞论》,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8.全国中学语文会编:《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9.孔庆东:《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白金声:《语文德育渗透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 91.张定元:《中学著名特级教师思想精粹》,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92.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3.顾之川:《语文论稿》,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4.张隆华:《语文素质教育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5.王力:《语文教学创新研究》(中学卷),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6.李行建:《语文学习新论》,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7.毛雨先:《语文学习面面观》,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98.张建华:《中学语文教学法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9.王松泉:《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0.韩雪屏:《语文教学技术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1.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10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103.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教育研究探索》,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104.左兵著:《语文考试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5.吴桐祯:《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6.周德藩:《中学语文教学优秀个案》,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7.彭观仞:《中学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8.李庆平:《中学语文板书设计精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9.赵贤州:《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0.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2.王相文:《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4.王相文:《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5.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6.王柏勋:《中学语文教材分类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117.费锦昌:《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118.顾黄初:《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9.郑国民:《从文言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师大出版,2000 12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集外集》,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121.本书编委:《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2.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3.庄文中:《中学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124.陈帼雄:《中学语文实用语法》,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

125.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6.许嘉璐:《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7.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8.李家树:《香港语文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9.田小琳:《香港中文教学和普通话教学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0.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1.王松泉:《阅读教材》,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2.小威廉姆.E.多尔(美):《后现代课程观》,王汉字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5.李秉德:《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6.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7.应峻峰:《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8.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9.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140.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学,2001年

141.顾明远、梦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42.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3.何文胜、巢宗祺、何国祥:《中国语文及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教育学院,2001版

144.王更生:《国文教学面面观》,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

145.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6.河明:《中学作文教育实践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版 147.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8.杨再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149.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

150.朱慕菊:《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

151.朱芒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

152.朱绍禹:《语文学科研究动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

常见杂志:

《当代教育》北京.中小学教育改革研究中心 《教育科学》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北京.中央教科所 《教育评论》福州.福建省教育厅 《人民教育》北京.教育部 《中小学教育》北京.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教育学刊》北京.教育部 《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语文建设》北京.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 《中国语文》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学语文教与学》北京.(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语文学习》上海 《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初中、高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语文月刊》广州 《语文教学之友》河北.石家庄 《学语文》芜湖.安徽师范大学 《现代语文》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新课程研究》武汉.长江教育研究院 《语文世界》北京.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语文名师

魏书生、钱梦龙、于漪、蔡澄清、吕叔湘、宁鸿彬、高万祥、李吉林、李镇西、余映潮、赵谦祥、韩军、程红兵、窦桂梅、干国祥、郭初阳、蔡朝阳、范美忠

语文相关网站

语文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现代语文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subject/chinese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探究教学的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

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下,学校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行性及途径以及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半年来,我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研究”三个子课题的中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现把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立题背景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要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它是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我以探究式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为研究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这也是我研究和实践的依据和原则,如结构性、多侧面性、情境性、引导性、合作性、诊断性、反思性、建构性、累积性、开放性等。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我提出如下假设:通过该项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革,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性质不同,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还采取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在工作策略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是:组织保障,科学评价,强化合作,不断优化;从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科研活动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做好科学评价,点面结合,协调发展;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合作交流,目标激励等方法,积极创设条件,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全身心投入到课题实验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整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子课题组完成1~2个实验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工作并总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的方向和进度。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子课题组阶段实验报告、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人写一篇实验论文或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课题,每个教师完成一篇实验论文,每个子课题组学生完成3~4篇实验报告。课题组撰写实验总报告,并将实验的成果汇总、结集。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有些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吸收这一年中探究教学的成果,对所形成的观点进一步的完善,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申请对课题研究的验收。

五、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这是探究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创设情境,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的目的。创设情境,激发疑问的方法有很多,仅举两例。

1.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在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图,一幅是两只黑色豚鼠交配,生下三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另一幅是一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交配,生下两只黑色豚鼠。然后问:“为什么两只黑色豚鼠交配,能生下白色豚鼠?”“为什么黑色和白色豚鼠交配,可以只生下黑色豚鼠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此过程承接上一过程。同一情景可能会激发学生产生多个疑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提炼概括学生的疑问,形成一两个核问题作为当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则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探究。

目标确定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部分或全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尝试解决问题。此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点拨、鼓励,不是用教师早已构想好的蓝本去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总结探究过程,得出探究结论

此过程要求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并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探究的结论,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

六、探究教学实施的两点建议

(一)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我曾走了弯路。例如,在糖的分类和结构的教学中,我总想采用探究教学,费了很多功夫,课堂效率较低。后来经过反思和研究,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生物学的实事、定义、运算法则等类型内容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会更有效;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精妙的、学生容易误解且需要他们亲自加以探究、检验的内容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二)探究教学要转变教师的理念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不难,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我把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究教学作为转变教师理念的突破口。

搞好教学设计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先导,把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关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变,我采取了集体听课、评课、互相交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失败的方面深刻分析和探讨,并研究矫正的方法和策略,坚持不懈。如针对学生不积极参与探究的现象,一方面我对探究问题的难度设置进行了研究,难度的设置应该要有坡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另一方面我也对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进行了讨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基本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取得了初步的成绩:1.初步形成了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评价体系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受到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探究教学和高考成绩的提高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时需要时间较长,而课堂教学的一课时是四十五分钟,教学任务比较多,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3.进行研究的一线教师侧重教学实施的研究,教育理论相对研究较少,对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延伸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能在课堂中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使其系统化、模式化且高效地在课堂中广泛开展,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把教学分成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 哲学命题。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这样,“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对立。现在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4.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5.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论的“圣经”)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6.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大体有三种观点: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7.课程论中,社会、文化、儿童之间的关系,是核心的原则问题。传承文化精华、促进儿童发展、体现社会价值,是课程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教学论中,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是核心的原理问题。强调教学促进发展和优化师生活动,这是教学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

8.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标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9.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美国古德莱德把课程实施分为以上五个层次)

10.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七艺:文法、修辞、辨证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1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方式。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叫'分科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叫'综合课程' 13.隐性课程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如师生关系、校风、班级活动等。

14.如何开发学校的隐性课程:

15.影响课程发展(开发)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

16.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美国艾斯纳在艺术教育领域提出)

17.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18.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课程内容的理解: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19.课程开发机制就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有三种基本类型: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和学校自主机制。

20.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美国学者泰勒提出)

21.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目标模式、斯滕豪斯过程模式和施瓦布实践模式。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集体审议。

22.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23.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24.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是'以校为本'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25.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课程发展。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26.校本开发的现实意义: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4)它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得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27.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28.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手机:调查研究、集体审议、课程编制。

29.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0.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这是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

31.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

32.现代教学形成的内在力量和基本标志:1)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2)课程体系的变革。3)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4)教育科学的发展。5)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

富。

33.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34.优化教学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35.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功能。

36.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主要是教学目标分类。他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识领域(六层次:知识 理解 运用 分析 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37.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按照学校结果不同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识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8.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主张:1)掌握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

39.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的表达方式:行为目标、内部心理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

40.编写内容点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关键。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由内容、目标层次和两维之交合 三部分组成)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

41.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 2)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 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 4)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4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基本构成要素: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

43.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由单一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44.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45.小学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研究法。谈话法也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46.谈话法的作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调控,做到因材施教;采用谈话法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便于教师优化学生的思维;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建立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师生关系。

47.运用谈话法应注意:1)设计好问题 2)善于提问 3)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48.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4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0.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变革主要分三个阶段:1)个别教学 2)班机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兰卡斯特创立了'导生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机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

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2.班级授课制的特征: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4)分科教学。5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54.班级授课制的弊端: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生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5.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56.对班级授课制的否定和抛弃:1)文纳特卡制 2)设计教学 3)开放教学

57.教学组织形式的的制约因素:客观因素:1)社会的变迁 2)学校的教学设施 3)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 4)师生的特点。主观因素:1)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 2)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3)教育者的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 4)特定情况下,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也会成为制约因素。

58.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59.教学评价大体经过考试、测量、评价等三个阶段。

60.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节功能。

61.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62.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最悠久,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63.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64.论述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函变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和研究化,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体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65.教学手段分为视觉手段,听觉手段,视听手段和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66.优化教学的基本含义:从字面看,优化教学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优化教学视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即对教学进行优化,是教学变得更完美;二是把优化教学视为教学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即优良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这两种理解相辅相成,对教学进行优化的原因,形式和途径,教学的完美状态是结果,方向和归宿。因而,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把握优化教学的含义: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的最佳教学状态。

67.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克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68.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9.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权威模式,教导模式,矫正模式,关系模式,放任模式。

70.制定课堂规则的要求: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课堂规则的数量要少而精,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表述应以积极的语言为主,课堂规则的执行要公正公平。

71.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一.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2)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降低挫折水平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信号暗示2)使用幽默3)创设情境4)有意忽视5)提问

学生6)转移注意7)移除媒介8)正面批评9)劝离课堂10)利用惩罚 三.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72.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有效改正课堂问题行为,塑造新的行为模式。

73.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多奖少罚原则,坚持一致性原则,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74.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步骤: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制定矫正目标及方法,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评定矫正成效,塑造良好行为。

7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76.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课......

    课程与教学论.doc

    课程与方法论重点 第一章,课程的概述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斯宾塞就认为,......

    课程与教学论

    填空15 选择10 名词解释20 解答题30 论述题 (要明确,有解释,3个观点结合实际 ) 第一章 绪论 1、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

    上篇 当代课程理论与改革 第一章 当代课程基本理论的变革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课程、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的概念,理解影响课程的基本因......

    课程与教学论

    一、泰勒原理提出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泰勒原理是对其“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的统称。不过,“课程基本原理”涵盖并发展了原先的“评价原理”,所以人们有时也把......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学习报告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 几种有代表性观点的辨析 1972年,西方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提炼,发现解决问题并找出新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

    1.1 5 三年级数学课与四年级数学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属于泰勒模式中学习经验的(A)     a 纵向组织 b 连续组织 c 横向组织 d 序列组织 1.2 5 杜威用来消解传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