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化教学,互动式教学的有益尝试范文
小班化教学,互动式教学的有益尝试
小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能最大程度地为每个语言类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切实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宣布浙江省高校课堂将扩大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相对于大班教学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同时听课的学生较少——在二三十人以内,教师可在课堂上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利于形成探讨、交互式课堂,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在国外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小班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有多少课程通过小班教学来授课,甚至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在分院教学科的有效统筹与协助下,《英语口语》课程开始了小班教学的试点改革。
通过阶段性问卷调查和课程组教师反馈,小班教学在浓厚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口语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口语能力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1.学生口语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提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班化教学让师生在课堂内有更多机会交流,产生互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营造了活跃、生动、轻松的英语课堂教学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口语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升。59%的学生觉得上口语课时愉快轻松,平均在每节口语课上发言次数均达到2次以上,32.9%的学生抢答次数达到3次以上。
2.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小班的课堂组织形式中,我们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态组织形式,主要表现在:a.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移动座位,学生围坐一圈。b.教师不再依赖黑板和PPT,也不再有固定的位置。教师和每个小组分别有写字笔和白板,供学生个体练习,小组合作展示。这样做的效果能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团队精神。从问卷中可以看出,56%的学生喜欢或者很喜欢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堂活动,72%的同学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小组里学习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这样的课堂上,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磋商,彼此耐心的讲解与辩论都是那么用心、诚恳。全班展示时,本组同学互相配合、阐述问题、补充交流,极力展示本组的探索成果和水平。教师穿行于教室的各个角落,与每组学生交流思想,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3.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有所提升
在小班化课堂中,教师创造了形式多样的“说”的情境,激发学生“开口说话”。小组抢答加强了学生的听力训练,在听的基础上培养口语能力。课堂中的竞赛活动是口语提升的润滑剂,双人或者小组的对话表演是口语学习的催化剂。小班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学活用,现学现用”,对所学知识起到及时巩固加强的作用,及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通过小班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在教学中,口语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惯用的教学方式,提倡以自主为核心。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为他们的主体意识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在自然放松的环境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第二篇:快乐尝试小班化教学
快乐尝试小班化教学
本人自工作以来一直在县城附近的学校任教,迎接的生源多是来自城区周边,面对的每一届学生多是班级生数多,学生基础差。教学负担重,往往为了赶教学进度,批改作业就搞得精疲力尽,很少有时间钻研教材,很少注重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很少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只能照顾到能够升学的小部分学生。平时也无暇顾及学习新课改的精神。但是随着计划生育的落实和巩固,人口数量的减少,近两年学生的生源数量也在不断地递减,我们学校由原来的42个班变成现在28个班,班级的生数由原来每班60多人降至每班30人。实行小班化教学迫在眉睫,它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班化教学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课业负担,从而能够有较多的时间研究和分析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关注课堂和学生的健康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促进我们必须用更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作为班主任兼英语教师的我,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才真正体会到在教改中首先要转变的是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做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才能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异差别,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此要抓住小班化教学的契机,转变传统教学的理念势在必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地学,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并且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小班化教学,空间形式比较自由,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寓教于乐,乐中求教,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近两年的小班化教学,本人尝试到了小班化教学的快乐和成功,每一名学生都倍受关注,每一名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每一名学生都拥有成功的喜悦,没有“被遗忘的角落”,较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均等性、个体性和充分性原则。两年多来,学生们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在小班化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的。
一、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学
利用小班教学在时空上的优势,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采取小组学习法,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流、交往、表达等的频度与效率,在编组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差异、兴趣爱好和需求,进行编组。有利于教师重点辅导,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有利于同学间相互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在七年级分组学习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话操练及小品排演,因此也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等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分组,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为了保证分组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除了要做好组织工作外,更要参与其中,成为某一小组的一员,认真聆听组员的发言,适时加以指点。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也在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学生爱英语学习上的兴趣、方法、平时所花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将课堂提问分为三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问题。这种活动可以让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均尝试到自己被老师表扬到的自信,体验到自己成功的感受。在班级的分组活动中一定要让班级的30名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做得好,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从内心乐意学。
二、巧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会学
在一次语文识字竞赛活动课中,我采用的是分组竞赛活动的方式,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竞争非常激烈。竞赛结束后,接着根据各组竞赛名次进行编组,将每组相同名次的学生编入一组,进行课文对话表演。各组中其中学生主动帮助身边的另一名学生练习对话,并一起设计出丰富有趣的表情动作,力争在小组比赛中赢得荣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用的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是游戏教学。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也能把读书作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游戏教学,不仅是学生学得积极,老师也教得愉快。
三、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好学
语文教学应当以创造语言交际环境、加强语言交流为中心环节,教师应当注重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不会感到是在听老师上课,而是感到自己在上课,同时还在与别人竞争,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巩固。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尝试,我所教的学生在小班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小班化教学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增大,师生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小班的小组学习学生们更加大胆活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老师特别亲近,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计算教学的有益尝试_数学论文
计算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准备题——例题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学生往往不理解计算的作用,加上计算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成了计算的工具。我们应着手加以改革。
(1)、体现计算是手段,目的是解决问题。
我们说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了解知识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为此我在复习后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一(1)班有49人,还有6个不是少先队员,少先队员有多少人?这样安排体现了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的需要,使学生懂得学会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整体呈现知识。
生活实际中运用的知识是综合的,没有人会告诉你什么时候用什么知识,而我们在知识传授时,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把一块知识分割成一小部分,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导致了学生知识贮存的杂乱,提取困难,造成了学与用的矛盾。为了尽可能缓解这一矛盾,发挥整体功能,在知识的呈现时尽量地整体化。因此,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随意写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这样退位、不退位一次呈现,学生初次感知了退位和不退位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
(3)、探究多种算法。
传统的计算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教会书本中规定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计算方法,或不于理睬,或强制否定。这显然有悖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起点就是求异。为此根据本课特点,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寻求多种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32-8=可以有多种解法。
①、12-8=4
20+4=24
②、10-8=2
22+2=24
③、8-2=6
30-6=24
④、32-2=30
30-6=24
⑤、32 -8=24
第四篇:快速作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快速作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近几年,隆昌地区中学语文学科组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发挥集体智慧,开发出校本教材《快速作文指导与训练》一书,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所谓快速作文,就是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快速审题,快速选材,快速立意,快速布局谋篇,快速修改,不列提纲,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学生在明确的目标的指引下,脑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的积极的活动状态,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效率感,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完成写作任务的目的。
我校快速作文的写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快速思维。
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环节。这方面要弄懂题目要求,明确写什么,知道怎么写,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分清主次。这一步一般在5分钟左右完成。
第二步:快速表达。
根据构思好的提纲边想边写,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技巧,书写快速认真,注意结构形式。表达过程中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不查字典,不问老师同学,待修改时再查再问,以免影响自己的思维和打扰他人的写作。这一步一般在25分钟左右完成。
第三步:快速修改。
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自评到互评。评改中运用常用的修改
符号,写出赏析和互评评语,并有适当的旁批。评改着重从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完整,表达是否得体,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做到浏览快速,删多补漏,斟字酌句,少改多就,反馈及时。这一步一般在15分钟左右完成。其中,自评5分钟,互评10分钟。
通过几年的尝试,学生的快速写作素养基本形成,作文能力稳步提高,语文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第五篇:史料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史料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以《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为例
孙存元
(江苏省灌南县张店中学,江苏 灌南 222533)
摘要: 关键词:
本人近日参加连云港市初中历史教师基本功大赛,抽取的课题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分为三个字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三目之间呈现着推动的关系。即:“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推动了“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主要讲述西汉的对外关系,涉及汉武帝的对匈奴的战争,也是西汉国力强盛的表现之一。
这一课在各类公开课频频出现,常见的做法大都是虚拟场景或者组织学生表演剧本,如果笔者也如此组织教学,相信效果良好,但没有什么新意。在思考之后,笔者决心采用史料教学,在导入新课之后,笔者出示了第一则史料: 材料一:
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
今帝极为,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问题1:匈奴什么时候强大起来?当时汉朝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收到了什么效果?
“史料的教学过程即研读史料,是一个理解史实和提升境界的过程,它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且主体地位。”[1]这里笔者选择了反映匈奴的生活习俗与汉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两则史料,意在说明汉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的原因,隐含着当汉朝国力强大时,必然不愿进行和亲,为下一则史料的出示进行铺垫。本片段笔者还设计了一个问题:史记上记载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就一定可信吗?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很快就有学生从课本上找到“单于和亲”的瓦当的图片。让学生找出证据为《史记》的记叙作佐证,培养了学生的史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过渡:汉文帝6年,也就是公元前174年,洛阳的少年才子贾谊给汉文帝上了一篇《治安策》提到当时的时世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一”。“可为痛哭者一”指的是封国势力强大,而汉武帝用智慧妙削封国势力,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为流涕者一”指的就是堂堂汉朝居然向匈奴这样的野蛮落后的民族纳币献女,今天我们看来是很正常的,但在当时人们能不能接受啊?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神入当时历史人物的心灵,体会他们的感情。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材料二: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史记•大宛列传》
问题2: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设想一下,以当时的条件张骞会遇到哪些困难?
“神入”历史人物,也可说是“神交古人”,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了解、观察人物,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理解人物的发展变化和作用,从而比较准确地感悟历史,从历史学习中获取乐趣和智慧。[2]材料中“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一下子就把匈奴的残暴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西汉就可以利用匈奴与其他民族的矛盾进一步孤立匈奴,为击败匈奴创造条件,那么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教学中笔者还抓住“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和西域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想象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进一步神入了历史人物的处境和体会张骞的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过渡: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而且是有理有据。那么张骞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材料三:
经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抵康居,康居传至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沃,少寇,志安乐,又以自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史记•大宛列传》
问题3:张骞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呢?“然骞持汉节不失”说明张骞具有什么样的高尚品德?张骞达到了他此行的目的了吗?
这则材料从表面看是介绍张骞出使西域时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的结果,困难如“经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抵康居,康居传至大月氏。”“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结果如“„„志安乐,又以自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但是透过史料,挖掘史料背后隐含的信息,以达到史料教学的目的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基本任务。这则史料背后就隐藏着张骞的精神。如“然骞持汉节不失”说明非常爱国;“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说明张骞具有高超的智慧;“留骞十余岁”“西走数十日至大宛”“抵康居,康居传至大月氏”“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等说明张骞具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张骞明知西域远离汉朝,面临重重困难,仍然前行,说明他有开拓精神,我们应该通过对史料的多层次、多视角的理解,移情历史发展变化,帮助学生感悟做人原则,形成正确态度,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过渡:张骞此行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却有了其他收获。材料四:
前60年或前59年建立的西域都护一职,标志着汉朝影响趋于更加有效的新局面的开始。„„郑吉被任命为首任汉都护。都护衙门是汉在西域的军队的总指挥部,它还具有维护汉朝对该地区的控制和调节西域各国之间关系的广泛的政治权力。
——《剑桥秦汉史》
问题4:西域都护的设置具有什么重大影响?如果疆独份子再次叫嚣新疆独立,你应该怎样进行驳斥?
“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回忆和认识过去的事情;„„人们认识历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历史学家就是一些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到历史领域中去寻找答案[3]P29的人。”“对历史的理解主要是领悟和阐明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意义。”[4]P20西域都护的设置,使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这个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疆独份子再次叫嚣新疆独立,你应该怎样进行驳斥?意在说明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了。
材料五:
赞曰: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者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四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汉书•西域传》
问题5:注意“列四郡、开玉门、通四域,”“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说明张骞出使西域起了什么作用啊?张骞的重大贡献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这则史料再次强调了张骞的贡献和其精神以及我们从中的感悟与启示。
材料六:汉对西域战争的胜利,西方道路的畅通得到了保证。„„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外文化的交流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张骞传来《摩诃兜勒》一曲,乐府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乐。西汉晚期,印度佛教哲学与艺术,通过大月氏传入中国。希腊罗马的绘画也在一世纪中传到天山一带。这些西方文化特别是佛教哲学的东来,大大影响了东方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了的汉文化也大量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西方。汉在西域设田官,督戍卒屯田。推行地下穿井的井渠法,使沙漠地区得到灌溉„„从中国传到中亚以至欧洲去的货物,主要是丝、丝织品、钢铁。炼钢术的西传,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大贡献。——翦伯赞《中国通史》
问题6:从西方传来的物产和文化有哪些?东方传向西方的物产和文化有哪些? 师:同学们,汉武帝多有智慧啊,颁布“推恩令”,巧妙的削弱了封国的势力;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的伟业。张骞是否有智慧呢?
生:有
师:那张骞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 生思考
生:他两次被匈奴扣留,但都逃了出来,说明他很有智慧。师:说的真好,那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办呢? 生: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师:那你能把自己用智慧解决问题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吗? 生举例。
师: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们能够发扬张骞的智慧和精神,为自己的美丽人生绘制一副美好的蓝图!
课堂教学的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有所感悟,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是高效历史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通过导入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妙削封国势力”;“汉武帝听闻大月氏与匈奴的仇恨,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时两次被匈奴扣留,但都逃了出来。”等让学生体验汉武帝和张骞的智慧,感悟“智慧”对于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和行动。
七年级学生是否适合采用史料教学的方式?从本节课的实践来看,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选择丰富典型而又富有趣味性的史料,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手里的资源有限,工作时间有限、自身的素质等都制约了史料教学的深入开展。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就显的尤为重要,只有切实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使教师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来回应新课改下要求的历史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对历史教师的认识,也才能使教师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把握历史教学,实现学生的真正参与。
参考文献:
[1] 刘俊利.史学素养: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以《百家争鸣》一课为例[J].[2] 赵士祥.“神入”历史人物的教学艺术[J].历史教学2009.(2)30-35 [3] 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 韩震、孟鸣歧.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孙存元,男,1978年生,江苏灌南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测评研究。
【联系方式】电话:*** 邮箱:jsgnsc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