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教学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教学分析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天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心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 FU 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 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 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
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形成板书:
做法
危害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抱残守缺 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
卑躬屈膝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商品倾销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形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二、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
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
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错误做法
危害
批判„„提倡„„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落后挨打
因为„„所以„„ 破: 送去主义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立:占有、挑选
大宅子:文化遗产
送来主义
经济掠夺
文化侵略
鸦片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鱼翅 烟枪、烟灯
第二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3.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还是比较抽象,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题解:
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来找答案:
(一)、让同学们阅读课文(5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请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三)、提问: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四)、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孱头”、“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 ?(可以讨论)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五)、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1、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2、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六)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1、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2、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七)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1、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2、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展示文章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
1.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归纳本文中心。提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举文中其他类似的例子)
(二)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思考: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第三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问题1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答: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 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答: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问题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问题4: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答: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问题5: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答: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阅读课文第5—10段。
※问题6: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答: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问题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过渡和转接的作用,既是对前面部分的小结,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自己来拿”;又是下面部分的引子,告诉读者,文章将转入论述“拿来主义”。此句在文中独立成段,将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成一体,可以看出作者思路的严密以及结构文章的高超艺术。“运用脑髓”是思考,“放出眼光”是识别,“自己来拿”是要有选择地“拿来”,是“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
※问题8: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答:“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
“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
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问题9: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答: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第四篇:拿来主义
题纲 引言:概述论文的大致写作内容 正文:
1.综述名家看点
2.《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在教学中的争议 3.名家新颖成就之处 4.已有研究的遗漏之处
5.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不足之处所作简单改善 6.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徐宏 学号:32 引言:鲁迅堪称为当代一位杂文大家,在1934年他创作的这片《拿来主义》,如今,不仅多年选为高中教学内容,而且这篇杂文还代表了鲁讯先生继承和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更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现在诸多人士对此文都参与了较为深刻寓意的解读。例如:何来此文的渊源;对文章主旨的探索;对现代文化交流的影响意义;列为治国政策依据以及中学教材里对文本的误读等等诸多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究的。略谈《拿来主义》的已有研究成果
正文:
一、名家看点:
(一)、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不仅将东北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日本帝国主义,而且大肆出卖领土主权与经济资源,越来越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愚民政策,在实行反革命“围剿”的同时,还实行文化“围剿”。1934年,国民党为了巩固反治,极力鼓吹“尊孔读经”,并把祖国的文化遗产送出去,当作崇洋媚外的工具。一些反动文人有的宣扬“师法外国”、“全盘西化”,有的鼓吹复古主义,宣传封建文化,五四时期受到沉重打击的封建僵尸又复活起来。
对于初步读文章,更进一步理解文章,最后达到深入解读文章内部的整个过程,主旨的大致指向性应该要明确。首先,我们集名家看点,对于此文主旨的解读纵观一下:
很多人有谈到,《拿来主义》实则是一篇在中国那样混乱的大背景下,是唤醒人民继承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另有解读者认为,文章论述的是如何对待外国事物和外国文化的问题,包括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因为在文中详细举例:鲁迅以形象的比喻,批判了对外国事物和外国文化抱恐惧症、虚无主义、全盘接受的三种错误态度,论述了吸取其有益精华,剔除其有害糟粕,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对待的原则。还有,有人认为是关于“如何对待外国产品和中外文化遗产的文章”.此说姑且称之为产品说和文化说,仍有新意,给人启示。再者认为是“针对着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而写的”这是有见地的。在这种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当权的国民党当局为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一方面对革命进步力量进行军事和文化的双重围剿,一方面大肆宣扬尊孔复古和法西斯自吹自擂,欺骗民众。其三,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甚嚣尘上。其四,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间题,思想比较混乱。这四个方面,彼此有递次的因果联系,根子则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文章主题当不应局限于“文化遗产”间题,从时代背景分析中看出《拿来主义》是“针对着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而写的”,这是有见地的。还有一文与前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认为《拿来主义》一文同样反映了鲁迅浓郁的民族优患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感。这都是在文章中有据可寻的,实为各抒己见,没有异议。
二、《拿来主义》在的教学意义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解读
(一)、教学意义:教有所成的人,把自己的超人之处制做成最新的教学光盘,那么后起之“秀”想要成大事者借鉴光盘从中取经成为首任要务。通过看—想—悟—推四道程序把前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即拿来主义。看,即用心看,做到心领神会;想,即动脑深思,结合自己实践想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异同点,求同存异;悟,即潜心研究其精华,悟出门道;推,即推人及己,结合自身,取其长,补己短,经过这样一种批判地继承之后,绝对可以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这不仅从中传授了一种学习的好方法而且深刻理解后,更懂得如何有度的吸收外国文化;如何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安乐中存有捍卫祖国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方法:
1、《从关联词语入手研读》第一段由“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写“起”,独不言文题“拿来主义”第二段首“但”字,点出“拿来”,并就此打住,醒目之极!第三段首的“当然”,“承”第一段,似乎在首肯第一段中的“送去主义”,实为讽刺,“丰富”与“大度”就已表明。第六段首“但”字“转”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送来的洋货泛滥成灾,中国还何言独立!第七段首的“所以”紧承第六段而“合”,“我们要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八段由“一所大宅子”设喻,将继承遗产的,三种错误的做法作了形象的描述;段末‘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九段仍以比喻说起,讲到“拿来主义”者如何“占有,挑选”。第十段首“总之”,强调指出
“我们要拿来”,总括上文.这样运用关联词,文章思路明晰,层次分明,容易解读。
2、很多人认为,这篇文章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比较难教。
我觉得此文运用的主题的论证方法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作为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步骤就显得很有条理。讲解这篇文章,首先就是要讲“为什么要‘拿来’”和“什么是‘拿来’”这两部分。文章第一到第七自然段,鲁迅先生运用了因果论证边“破”边“立”,最后阐明观点,回答了“为什么要‘拿来’”的问题。在摆出观点之前,先采用“破”的办法把“送去主义”者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行径暴露得一丝不挂;“先送去一批古董……”,“捧几张古话……”,均“不知后事如何”却“叫做‘发扬国光’”等等。举了诸多例子,先“破”再“立”,把自己的观点明确的摆出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诸多研究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是不可敷衍,的确有他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解决教研过程中的问题
4、(1)、思想意识,要让教师有自我提高的需求。(2)、要让教师养成一种习惯,意识加多次的实践等于习惯。
2、要掌握拿来主义的方法。(1)以讲授法为例。(2)然后分析讲授法的优缺点。(3)最后进行取舍论证。
三、《拿来主义》解读的演变:
(一)、随着时间的脚步,人们思维的开阔,对于《拿来主义》这篇文章解读也在发展,同样的上课方式方法也在变化。刚开始只是片面的“拿来”只是侧重于“文学”,逐渐侧重于“文化”,而文化的概念就包含的大了去了。现在还有人解读“拿来”实际上可谓一种“政策”,对外国一切有用的学习借鉴,这样可以增强我国实力。这个时代,人们都有着自我对作品的真知灼见,在教学中,老师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比较擅长的方式方法讲解,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成就,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
(二)、对于《拿来主义》中有些名词的喻指,是值得讨论一番的,且这话题也在诸多我文章中争论不休。比如“大宅子”纵向比喻论,认为“大宅子”的比喻属于古今纵向继承的比喻,这个纵向比喻要么导致本文主旨是关于继承遗产的立论,要么就只能算是鲁迅的一个“败笔”。而另外,主要是阐明文化问题。新版的《教学用书》就明白地提示“大宅子比喻文化”,指出把“文化”压缩到“文学”。)这种“文化”主旨论几十年来始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居于指导和主导地位,但只要看一看《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和论述内容,就不难认清这显然是对《拿来主义》主旨的贬低和缩小。
(三)、质疑文中语言。
1、‘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幅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这句话在逻辑上犯了误用集合的错误,误用集合是指在应当使用非集合概念的地方误用了一个集合概念而造成了一种逻辑错误。“大师们”是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体的,是对一类事物集体的反应,前面不能加表示数量的词的限制词,在这里应该使用“大师”。
2、“于是连清醒着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此处有两个错误,一个是“对于”应该用“对”,“发生”应该用作“产生”,这两处都属于词语误用。因为“对于”不用于助动词、副词之后,而“对”前后都可以。这句话中“对于”放在也的后面,也属于副词,所以是不恰当的。“发生”和“产生”是一句同义词,都是指不存在的出现了。“产生”着重表现的是生出来,从某一事物中所产生新的,对象较广,可以是一些抽象的事物,如作用、效力等等,而对象着重出现,对象较窄,常见的只有一些抽象的事物,如运动、事件、转折等。所以此句话出现两项误用。
四、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看过许多关于《拿来主义》的评论,中间有些许的纰漏。就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获得各式各样的信息越来越方便、快捷,“拿来”想当然更方便了。但是现在不仅是面对一些拿的问题了,我们无从下手,不知道信息是否真实,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等诸多问题就出现了。所以现在我们又面对新的问题了,如何去拿?怎样拿?也就是想在《拿来主义》中对于“老宅子”的探讨,到底是怎样拿?如何拿?真的是值得去考量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再结合现实状况,提出具有研究性的论题,批判的继承相关论点。做到这样,不但使文章显得不落俗套,还可以显示出新时代眼光下,经典作品的耐读性,继续发扬文本本身的光辉。
五、自己观点以及对不足的看法:
《拿来主义》强调是“拿来”,笔者就从“拿来”谈谈如今教学中的怎样拿来。鲁迅多年前提出来的“拿来主义”真是真知灼见啊,因为现在它不仅是我们的一项国家政策,而且每个人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亲身体验都会从不同的地方来借鉴一些需要的东西,这也算是拿来主义。到底该怎样“拿”呢?这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如今面对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信息量相当丰富,这就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挑选适合你的、需要的优秀信息,这也是一种拿来。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又如何做到良性拿来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现实问题,“拿来主义”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发展,他本身的发展,加上外部环境的发展,“拿来“变得相当复杂,这种现状无不促使新一代的兴型读者的重新解读,得出更为全面的教学方法论以及社会学习方法。
首先,我们就要从老的思维中跳出来,就如不要再老生常谈,“拿来主义”不是全盘吸收外国文化;“拿来”是要继承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否“拿来”就要有怎样的境界。“拿来”就像鲁迅中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把这样的方法,重新放入具体的现实中,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例如:我们在选准一个对象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对象来源的权威性,消息是否具有真实性;另外还不得不考虑事物本身和其他中间物之间的关系,以免造成两件事物之间的失衡,用了之后反倒造成不良效果;当然最关键的还在最后,那就是怎样恰如其分的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已达到至其胜的效果。就像鲁迅在文章中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做到这样才是用一种智慧的方式拿到自己想要的。我相信,会得出不一样的新颖的论题,另外,经典作品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适应了时代,更重要的是又产生了新的阅读视野。
还如:在文本中,鲁迅先生是反对“送去”的。“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这是一种讽刺的手法,间接地表明他对我国当时这种一味自夸和炫耀的做法表示厌恶。鲁迅他所举的几个例子,比如把古董、国画、京剧这些“学艺”上的东西送出去展览或表演,照我们现在来看应该是好事情,能宣传我们古代文明,能让西方更好地了解我们,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是很好吗? 可是鲁迅为什么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呢? 其实,鲁迅并不是要反对“送去”,而是把能反映中国传统文明和现实生活的东西送出去,增进交流,扩大影响,他觉得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借着这些而大肆宣扬,大造舆论,并因此而滋长一种骄矜情绪,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关键在这里,如何送,如何拿,在这片文章里,是值得长期探讨的。
六、总结:
鲁迅的杂文擅长讽刺,其讽刺力量就蕴涵在独特的用词和反语技巧中。在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时候,在批判那些阻碍拿来主义实行的三种错误态度的时候,在他行文时不经意地于字里行间给论敌顺手一击的时候,我们都可以领略到他那辛辣幽默的讽刺艺术。
整个文章整理了解,还有当下的社会政策。我们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了,于是,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就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了。“全盘西化”看来是行不通的,消极时待被动接受也是不足取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主动选择,积极吸收,不能夜郎自大,总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面对世界经济、文化等的全球化发展,“拿来主义”更是不可少的,我们应身得自知,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核心技术、文化前沿、道德意识等等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其他国家好的一面、优秀的一面,以此来强化我们国家薄弱的一面。当然,在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依赖“拿来”,这样很有可能会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行为的 “集体缺失”。我们必须同时在两条路上行走,一边借鉴别国优秀的东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鼓励创新型人才,积极投入到科研、技术创新、文化改造等多方面。
下面再回到文章中来,《拿来主义》确实为一部历史之作,虽然带着历史的痕迹,但是它仍不失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那就让《拿来主义》精神永存,并在世人智慧的运用中继续展现它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于发忻.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叫屈.2、王公球.也谈鲁迅《拿来主义》一文的主旨.3、徐松.主题的再探讨.中国语文教学(2005.10)
4、文继炬.充沛的文化底气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拿来主义》备课札记.5、宋恒.从关联词语入手研读课文—《拿来主义》教学.
第五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明确鲁迅所针对的那个时代特点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3.学会立论驳论相结合说理、抒情;学会根据语境辨识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本文十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第二部分则是正面论述“拿来主义”。作者采用“破”字当头的迂回笔法,先破“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这就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点明国民党反动派与腐朽的清政府一脉相承,提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批判“送去主义”即是对“拿来主义”的肯定,前者的危害提示越彻底,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文章的立论更鲜明有力。
2.作者对“送去主义”的批判及其手法:
鲁迅批判文化领域里的“送去主义”列举了三件事。作者行文中说国民党反动政府大干出卖祖国山河、资源和主权的勾当,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葬送了大片国土。这三件事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且善用反语:是“一点进步”等,表达了强烈的憎恶之情。
3.“送来”与“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二者加以区别?
“送来”是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到文化对我国进行贪得无厌的侵略和掠夺,以实现亡我野心。“拿来”则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滋养本身。二者虽一字之差,却本质迥异,将二者区别,既可明辨是非,又可使立论更加鲜明突出。
4.写作技巧上,本文最大特点是用形象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运用形象概括,进行归纳推理。
文中以“闭关”说明抱残守缺,用“送去”说明取悦洋人,用“拿来”说明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这样就形象地阐明了“闭关”误国,“送去”卖国,“拿来”利国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逻辑力量。
(2)选取具体类型,取代抽象论述。
如:“孱头”——愚弱无能,“昏蛋”——头脑发热,“废物”——失去自立能力。三言两语,为三种人画像,使抽象的论述形象化,节省文字,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
以大宅子来借喻整个文化遗产,用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等喻体来比外来文化中好的、好坏相杂的、坏的三类文化,平实易懂,深入浅出地阐明对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
(4)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本文的讽刺手法,一是运用反语,如“„„显出一点进步了”,“„„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诙谐中见讥讽,表达对国民党“送去主义”的憎恶。二是通过幽默的语言,达到讽刺的目的。如国民党为装潢门面,派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寥寥几笔勾勒出国民党取悦洋人的叭叭狗嘴脸。
(二)难点:
1.作者运用讽刺的手法层次分明地论述“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作者并未直接指出“送去主义”严重后果,而是先用“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和“丰富”、“大度”的反语加以讽刺,接着以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但尼采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不是太阳”也就不是“光热无穷”,“丰富”落了空,“大度”成了自我讽刺。作者再以开掘煤矿为例,深刻论述“送去主义”将使国家山穷水尽,资源枯竭,贻害子孙,从而把国民党反动派卖国嘴脸暴露无遗。
2.“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深刻含义。意为应独立思考,进行深刻而辩证的分析,要具有鉴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要独立自主,有为我所用的胆略和魄力,批判地继承,以建设无产阶级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