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案

时间:2019-05-13 03:1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拿来主义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拿来主义学案》。

第一篇:拿来主义学案

大口屯高中课时讲义(简案)

年级___高一___学科____语文____第_____周周___20__年___月__日

《拿来主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时代背景

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1、正音、解词: 自诩():

残羹()冷炙():。冠冕(): 脑髓():孱头(): 蹩()进:

高一科目:语文第1页,共6页

2、本文思路:

[引导思考]下面有几种有关段落的划分法,你认为哪种最恰当?为什么?

(1)、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1-4):破“送去主义”。第二段(5-10):立“拿来主义”。(2)、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1-5):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第二段(6-9):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三段(10):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3)、分为四部分:

第一段(1-2):开篇扣题(没有人说道“拿来”)第二段(3-5):否定“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第三段(6-9):正面分析“拿来主义”(破、立)

第四段(10):总结“拿来主义”的作法、结果、前提和意义。【合作探究】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高一科目:语文第2页,共6页

年级___高一___学科____语文____第_____周周___20__年___月__日

(5)、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练习] 根据对上文的理解填写下面括号里的内容

错误的态度拿来主义正确的态度()()

【小结】

1、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说理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2、先破后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鲜明对比的结构方式。

3、犀利的语言风格,高超的幽默与讽刺的艺术才能。【巩固练习】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__________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_________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中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___________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有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与“他占有,挑选”这句话意思相近的一句是()A.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

B.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年级___高一___学科____语文____第_____周周___20__年___月__日

C.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D.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最准确的一组词语是()。A.摔抛送B.抛摔送

C.抛送摔D.送抛摔

3、对“其余的是”和“各自走散为是”中两个“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是“正确”的意思。B.两个“是”不一样,前者有分类作用,后者表示跟“非”相对的意思。C.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存在的意思,后者却表示一个判断。D.两个“是”不一样,前者含有“凡是”的意思,后者表示“适合”的意思。

4、第一段文字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法B.例证法C.喻证法D.引证法

四、拓展阅读

创新必须择旧

──读《拿来主义》札记

为什么创新必须择旧──择取中国的和外国的旧文化?

在这个问题上,鲁迅曾引过卢那察尔斯基的一些话,例如仍要保存农民固有的美术,怕军人的泥靴踏烂了皇宫的地毯等。用鲁迅自己的话便是:“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仍然有所择取。”(《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旧文学衰颓,来了一个新的转变,这转变往往得力于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欧洲的印象派,是吸取了从中国和日本传去的画的养料而形成的。文学遗产中一切进步的,合理的,美的东西,都仍能对新阶级的文学,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提供有益的成分。为什么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会成为一个国家创造新文化的极为有利的条件?就因为可以从旧文化中择用的养料多。鲁迅后期杂文是无产阶级文学的瑰宝,它正是从对地主、资产阶级旧文化的斗争中产生的,不能设想,如果没有择取中国的旧文化,会产生出鲁迅的这种锋利无比的杂文来。

鲁迅认为避忌旧文化,乃是衰病无力,缺乏自信的表现;壮健,有魄力,富于自信的人决不会这样。“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坟·看镜有感》)像这类人物,如果再不振作,就会更加衰弱下去,因为终日战战兢兢,先已丧失活

气了。“我们吃东西,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时又要怀疑,那就不行了,──老年人才如此。有力量,有自信力的人是不至于此的。”(《关于知识阶级》)如果知识阶级如此胆小,一听到俄罗斯,一看到俄国的小说,就怕得发抖,对西洋文明也唯恐受害,一动也不敢动,怎样能进步呢?将来必定要灭亡。他说汉唐虽有边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时,自由驱使,绝不介怀。而一到衰弊陵夷的时刻,神经就衰弱过敏,对外国东西,便推拒,惶恐,退缩,逃避。(参见《坟·看镜有感》)我们究竟是甘心当弱者,还是应该努力做强者?

他认为文艺上的创新必须择旧,一味害怕是决不行的。“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既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坟·看镜有感》)十年后他在论新木刻时,又指出有两条路,一条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另一条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他认为我们对旧文化,无论是中国遗产中的精华还是外国遗产中的良规,实在都还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只要是优点,“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他说:“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集外集拾遗·〈引玉集〉后记》)你要在文艺上有新的建树吗?那就要保存遗产。保存当然不同于保古,保存下来也不是模仿和照搬,而只能是为了择取优点。如果只为复古、保古而保存,由于大家都反对复古、保古,遗产就保存不住。只有抱着革新的目的,认识到了择旧的重要作用,遗产才会得到大家的重视与爱护,所以真正的革命者才是最理想的遗产保存者,而遗产中的精华,亦只有在革命者手里才能得到开拓,并成为建设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材料。难道我们还能把保存(择取)和开拓、建设割裂了来理解?

五、拓展训练

针对青年人中的“哈韩”和“哈日”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

你的收获:

第二篇:拿来主义学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

二、思----

(一)知识链接(读一读)

1、了解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自主学习(试一试)

1、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从文中来找答案。

2、给加点字注音.冠冕堂皇()吝啬()玄虚()蹩进()......

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譬如()国粹()..

3、再次诵读课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的态度是什么?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2)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三、“议” ——小组快速讨论疑难处,有异议且保留,待老师指点。(9分钟)

四、“展”——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注意疑难问题的解答。(8分钟)

五、“评”——教师点评。老师答疑、补充、总结,请同学们认真记。(9分钟)

六、“检”——课堂检测。(3分钟)

(1)填空题.鲁迅是我国伟大的()、()、()。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

(2)品味下面的句子。

“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导(3分钟)

二、思。自由诵读课文5-10段,回答下列问题.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2、“大宅子“里有什么?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内容?“拿来主义”者对这所“大宅子“里的东西采取的总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3、阅读最后一段,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拿来”? “拿来”的目的何在?

三、“议” ——小组快速讨论疑难处,有异议且保留,待老师指点。(9分钟)

四、“展”——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注意疑难问题的解答。(8分钟)

五、“评”——教师点评。老师答疑、补充、总结,请同学们认真记。(9分钟)

六、“检”——拓展阅读。(3分钟)

孤独的鲁迅(节选)

周劼人

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而鲁迅恰恰又是害怕孤独的。1926年,他在厦门大学‚四面几无人家‛、‚海天微茫‛的图书馆里写道:‚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连他在上海的房东太太,也会在闹别扭时不准自家小孩和鲁迅玩,叫嚣着‚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

他的害怕孤独,是因为他的‚热‛,他的爱,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倾倒。

所以,鲁迅忍不住去呼喊要‚救救孩子‛,忍不住把满篇仁义道德字里行间那‚吃人的礼教‛抖给你看,忍不住换着名字在《语丝》、《自由谈》上坐实一个‚刀笔吏‛的形象。‚鲁迅首先是国民劣根性和造成这种劣根性的主流中国文化劣根性的最无情也最无奈的批判者。‛这在微博上被频频转发的长句,表达的是学者尹鸿心中,鲁迅的面容。离世前一个多月,鲁迅曾写道,当死亡来临时,对于宿敌,‚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份绝决,在画家陈丹青的解读里,恰又是鲁迅‚对世人最无话可说的爱‛。鲁迅爱生活。在这个纪念特展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指着展览柜里鲁迅和许广平的通信,略带惊喜地挽着老伴说:‚他竟然叫爱人‘小刺猬’,自己又说自己是‘大白象’……‛整个展厅里,布着鲁迅一生丰富的艺术收藏,从汉画像拓片到明清年画,从中国民间剪纸到西洋木刻版画,都显示着它们主人独特的艺术品位。

鲁迅又是尤其爱青年的。他在中年得子后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我们没有弄清楚‚我们的面容‛‚社会的面容‛‚时代的面容‛之前,鲁迅的面容,终将还是高悬在历史的天顶下,孤独地等待被注视。

第三篇:《拿来主义》学案教师版

当湖高中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案编号09 备课人:黄美兰学习者:

《拿来主义》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本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初步了解并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策略,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短小、活泼、犀利、隽永,富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且介亭”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又叫喻证法,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喻巧而理至”,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如《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类比论证:指在考察两类事物某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的基础上,推断出它们另外的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论辩方法。如《六国论》最后一段直接将北宋与六国相类比,要“为国者”从六国因赂秦招致灭亡的命运中接受历史教训,改弦更张。当湖高中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案编号09 备课人:黄美兰学习者: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堂皇()

脑髓().....蹩进()吝啬()孱头()譬如().....

2、理解词语:

礼尚往来:

自诩: 【学习过程】

一、通读全文,并为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请用原文回答。

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我们怎样才能“拿来”?

①“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②“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分为三种:有益无害(即“鱼翅”)的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为什么要“拿来”?

“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出新文艺。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作者说:“没有拿来,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三、研读全文

1、本文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当湖高中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案编号09 备课人:黄美兰学习者:

①举例论证(1)。

②比喻论证(8、9)——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③类比论证(3)——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④对比论证(8、9)——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⑤1-7段的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2、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种类

孱头 表现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实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3、大宅子里有些什么?各指文化遗产中的哪些内容?认真阅读第九段文字,填写表格。同时思考运用此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喻体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本体

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外国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

外国文化中没有使用价值但适当保存一点可以作反面教材的部分

姨太太 外国文化中反动腐朽应该完全摒弃的部分

(讨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四、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来”

(2)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拿来”有何意义?建设民族新文化

(4)怎样才能“拿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创新 当湖高中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案编号09 备课人:黄美兰学习者:

五、基础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自诩(xǔ)精辟(pì)吝啬(sâ)殷红(yīn)....B.磕头(kē)炽热(zhì)蹩进(biã)孱头(càn)....C.国粹(cuì)冷炙(zhì)包庇(bì)玄虚(xuán)..D.脑髓(suǐ)冠冕(ɡuàn)譬如(pì)给与(jǐ)....【解析】选C。A项,“殷”应读yān;B项,“炽”应读chì;D项,“冠”应读ɡu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古董 徘徊不前 仪节 并行不背 B.摩登 发扬国光 大度 默守成规 C.辩白 丧权辱国 辨识 磕头贺喜 D.勃兴 勃然大怒 慰籍 概莫能外

【解析】选C。A项,背—悖;B项,默—墨;D项,籍—藉。3.选出对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崇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B.欣欣然的蹩进(走进、踱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C.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看出、看见)其彻底革命。D.讨一点残羹冷炙(烤肉)做奖赏。解析:答案选C(见——同“现”,显示,表示)4.依次填入下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______炮枪和烟灯,_______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____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________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A.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B.只有 虽然 倘使 但 C.虽然 但是 只要 但

D.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解析:答案选B 5.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当湖高中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案编号09 备课人:黄美兰学习者: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解析】选D。“贻笑大方”指让内行笑话。A.“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夫妻间的理解支持、关心照顾,不是礼节上的有来有往。B.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故弄玄虚”含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C.“残羹冷炙”指吃剩下的饭菜,前面再用“剩下的”修饰,语意重复。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B.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C.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D.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解析】选B。在“怕”和“他”之间加上“给”字,表被动。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B.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C.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D.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解析:A.(B“新人”后应为逗号;C“拿来!”的感叹号应在引号外;D“我敢说”后面应为逗号。)

8.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④⑤③

C.①②⑤③④

D.①③⑤②④

解析:A(原为是按怎样对待、怎样区别处理、有何作用、怎样才能正确处理、有什么重要和迫切性来排列的)

第四篇:《拿来主义》的学案

《拿来主义》的学案

一.课堂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二.课堂知识建构

(一)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掘()

自诩()

残羹()

冷炙()

针灸()

.....吝啬()

孱头()

脑髓()

蹩脚()

玄虚()

.....给与()

孱弱()

自诩()

冠冕()

倔强()

.....

(二)解读文本:

1.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划出原文)

2.看文章第8、9两节文字。面对“大宅子”,这些人有哪些态度?有什么行为表现?揭示了怎样的心理?如果说大宅子是比喻文化遗产,那么对待文化遗产有哪些错误态度?

三.当堂限时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吝啬(sâ)玄(xián)虚 国粹(cuì)譬(pì)如 B.蹩(biã)脚 孱(càn)头 自诩(xǔ)犀(xī)利 C.脑髓(suǐ)糟(cáo)粕 冠冕(miǎn)残羹(gēng)D.针砭(biān)给(geǐ)与 徘徊(huái)剔除(tī)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古董 摩登 礼上往来 B.羡慕 磕头 残羹冷灸 C.辨别 堂皇 栩栩如声 D.荟萃 倘使 勃然大怒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____连清醒的青年们,____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____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A.因此 就 因为 B.因此 也 由于 C.于是 也 因为 D.于是 就 由于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这个在话筒前冠冕堂皇大讲反腐败、背地里贪污受贿的家伙,终于被揭穿了。....B.他写了一篇文章批驳我的观点,礼尚往来,我也打算再写一篇文章回敬他。....C.有了微波炉,那些残羹冷炙热起来就非常方便了,只要轻轻一按就行。....D.邪教头目为了达到其罪恶目的,故弄玄虚,欺世诳人。.....5.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④⑤③ C.①②⑤③④ D.①③⑤②④ 6.思考:(1)“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2)第6节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3)第7节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四.课堂反思总结 参考答案:

1.(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他占有,挑选。

(3)总之,我们要拿来。2.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门 孱头 逃避主义 大宅子 勃然大怒 放火烧光保清白 昏蛋 虚无主义

羡慕接受 欣然入室吸鸦片 废物 投降主义 当堂训练答案

1.B(玄xuán虚 糟zāo粕 给jǐ与)2.D(礼尚往来 残羹冷炙 栩栩如生)3.C 4.C(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5.A 6.(1)“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指有目的地、带恶意地输出。

(2)“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去拿,二者本质不同。

(3)“运用脑髓”是指用脑筋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放出眼光”是指要深刻洞察,具有辨别精华和糟粕的能力。“自己来拿”是指敢于自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五篇: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课题:《拿来主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

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合作讨论问题

1、思考: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思考: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思考: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思考: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

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

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大意: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2、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②思考:“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③思考: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④思考: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问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拓展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

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再者,“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五、课内检测: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你看一桶水倒在干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砂子呢?表面也湿漉漉得。但是,即使抓一把湿得砂子,也搓不出水来。因为砂子吸水,并没有吸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只是让水顺着缝隙流走了。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1、写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一无所获()无影无踪()

2、作者说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答:“实在恶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意在用“海绵式”学风与第2段的“砂子式”学风做对比论证,以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砂子式”学风不足称道,“海绵式”学风值得提倡。请你按照这个框架,展开联想,续写第三段,并在班上对这两种学风展开评论,以树立良好的学风。要求:

①字数在300字左右;

②对比论证要鲜明;

③观点要明确。

答案:

1、细针密缕 精益求精 满载而归 死灰复燃

2、只记得对联中的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却连声叫好。(提示:这句话

是针对上文胡先生的做法所发的议论)

3、喻砂子式的学风,只顾表面而不求甚解,结果一无所获。(思路:看上下文语境,分析喻义)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下载拿来主义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拿来主义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拿来主义导学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鲁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

    拿来主义导学案(推荐阅读)

    拿来主义导学案 一、 通读课文三遍。 二、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说了什么(根据先破后立再总结的论证思路来划分, 破指作者反对的、摈弃的观点,立指作者赞同的观点)第一组完......

    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问题1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答: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 2:课文1—4段,作者是......

    拿来主义

    题纲 引言:概述论文的大致写作内容 正文: 1. 综述名家看点 2.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在教学中的争议 3. 名家新颖成就之处 4. 已有研究的遗漏之处 5. 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不足之......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 明确鲁迅所针对的那个时代特点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3. 学会立论驳论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