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2 19:2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吨的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吨的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第一篇:《吨的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吨的认识

编写意图

(1)例7,通过生活实际说明生活中有“吨”这个质量单位,并给出表示吨的符号“t”,让学生了解。

(2)结合大米的质量,说明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也是1吨,形象具体地引出了1吨,以及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教材编排时,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从感知吨的适用环境,到介绍1吨以及吨和千克的进率,都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通过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例如,引导学生观察书中10袋大米的插图,每袋大米重100千克,同样的2袋就是2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这样的10袋大米才够1吨,获得丰富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还可以根据需要,寻找更多的素材来辅助教学。

(2)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吨。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而且学生在日常

/ 4

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教学时应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例如,可以抬一抬25千克的大米,然后推算多少袋有1吨,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1吨货物的多少,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名学生的体重,然后在算一算、估一估多少名学生的体重是1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1吨。

编写意图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借助生活经验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做一做”第2题,通过现实的素材继续帮助学生积累对1吨的感性认识,感受1吨有多重,加深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3)例8和相应的“做一做”,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做一做”的两道题目,为学生认识1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第1题,让学生看图,感受吨的使用情况,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吨作单位。第2题,组织学生运用推理得出结论,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去感知1吨有多重。

(2)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 4

应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教学几只250千克的老虎是1吨时,除了运用加法,还可以和500千克的奶牛、50千克的水泥和前面介绍的25千克的同学联系起来,推算出最后的结论。例8的推理过程与“千米和米”相同,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需要向学生说明:物体的质量经过换算,虽然数字和单位不一样了,但表示的实际质量没有变,只是用不同的单位表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表示一个实际量的大或小,除了数能说明问题外,单位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编写意图

(1)例9,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用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精灵的提示,让学生体会到“把符合要求的方案一列举出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策略。

(3)呈现完整的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4)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拔,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5)在“回顾和反思”环节提出检验结论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 4

(6)“做一做”创设买书包的生活情境,巩固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建议

(1)“阅读与理解”环节要弄清题意。

例9,要明确“可以用2吨的车,也可以用3吨的车”运煤,而且“每辆车都装满”“恰好运完8吨煤”o如果方案中的“运煤吨数”超过8吨,不符合题意应该舍弃。“做一做”要明确,“可以用2元,也可以用5元”“最多各用6张”且“恰好凑成30元,不需要找零”。

(2)注意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二年级就有接触,但学生在列举时可能会有遗漏。所以在教学例9和“做一做”时,应指导学生有序思考。例如,在学生列举得较混乱时,可提出以下问题“你的想法非常好,但能否更有条理呢?”“图表给别人看的时候,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呢?”最终帮助学生得出有序性的结果。在“回顾与反思”环节可以让学生有条理地说说思考过程,体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列举过程中的重要性。

(3)“做一做”符合要求的付款方式有两种:6张5元币;4张5元币,5张2元币。可以先让学生按例题的思考方法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体会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明确一一列举的具体方法。

/ 4

第二篇:《倒数的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倒数的认识

编写意图

(1)教材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使学生通过计算、观察、讨论等活动,归纳出它们的共同规律,引出倒数的定义,并用实例突出“互为倒数”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如果两个数都是分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如果一个是整数,那么另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分母就是该整数,为例1的学习打下基础。

(2)例1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先安排找倒数的活动,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在总结求倒数的方法时,要分三种情况:求分数的倒数;求整数的倒数;1和0的倒数的问题。对于1和0的倒数问题,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3)“做一做”是求倒数的巩固练习。教学建议

(1)教学倒数的意义时,要让学生经历计算、观察、归纳规律的过程。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几组算式,归纳它们的共同规律,再看看每一组算式中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在教学了倒数的定义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定义中字句的理解,重点关注倒数概念中的几个关键点:乘积为1;两个数;互为倒数。

(2)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机会,自行根据倒数的定义进行判断,并互相交流找倒数的方法。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可以让学生先尝试找,然后再交流想法,统一认识。

学生真正理解了倒数的概念,并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方法后,即使遇到用小数形式来表示分数的情形,只要紧紧抓住倒数定义中“乘积为1”的本质特点,在判断时也不会受到外在形式的干扰。

/ 2

编写意图

(1)第1题是寻找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征的认识。

(2)第2题是对倒数意义的巩固,突出对倒数定义中两个数的依存关系的理解。

(3)第3题是针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练习。

(4)第4题通过几组乘、除法算式的对比,让学生对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进行对比,发现规律,为后面教学分数除法作铺垫。

(5)第5题是对倒数意义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要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与这两个数是整数、分数还是小数无关。

教学建议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本质特点。

教学第1题和第3题时,重点在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的认识,使学生能熟练地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会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第2题时,建议开展讨论活动。每一道判断都具有针对性,判断正确或错误,要说出理由,举出反例,让学生在思考、交流、辨析中加强对倒数概念的认识。

教学第5题时,可以就此开展一个小辩论,统一认识后,再进行小结:只要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与这两个数是整数、分数还是小数无关。通过这样的讨论,帮助学生从数学本质的角度认识倒数的概念。

(2)为后面学习作好必要铺垫。

第4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计算后进行观察,并交流所发现的规律,但不必作进一步的延伸。

/ 2

第三篇:《乘法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乘法的初步认识(第46~51页)

编写意图

(1)主题图展示了游乐园和便利店的情境,由远及近,有坐过山车的、有坐小火车和小飞机的,还有坐旋转木马的,然后是“快乐便利店”,为学习表内乘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2)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习内容的整体概括。坐过山车、坐小火车和小飞机的情境是学习“乘法初步认识”中例1的素材,气球图是学习例2的素材; “福娃”是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素材;“棒棒糖”是学习3的乘法口诀的素材;坐旋转木马的情境是学习乘加、乘减的素材。

(3)生动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学习乘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模型,并让学生认识到,同数连加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同时通过与非同数连加情境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教师呈现主题图后,可以让学生先讲一讲主题图展现的是什么场景,回忆自己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境,体会身边的这些情境中就蕴含着数学问题,教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2)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在学生充分观察主题图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能发现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暂不要求列式解答。

/ 7

编写意图

教材从以下几方面突出了乘法的意义。

(1)提供了丰富的同数连加的生活情境。如坐小飞机、小火车和过山车的情境,并根据具体问题,呈现了同数连加的算式。

(2)突出强调了乘法意义的本质。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情境,采取逐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情境与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出来,使学生能概括地认识同数连加问题的特征,为乘法算式的改写作好准备,同时突出乘法意义的本质。

(3)由小精灵明确提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从而沟通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

(4)在列出乘法算式、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写法和读法的基础上,进行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

教学建议

(1)运用情境让学生感知乘法的意义。

为增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直观认识,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以第一幅图为例,可先让学生数一数、圈一圈,体会每架飞机乘坐人数相同;再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人,并通过“你说我写”的活动列出加法算式,促使学生概括这种加法算式的特征是几个几相加。以此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为理解乘法意义打下基础。

(2)不同情境要体现不同的目标要求。

情境一应让学生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情境二重在强化相同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突出乘法的 2 / 7

意义;情境三让学生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3)沟通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让学生说说怎样由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为什么“×”和“+”看起来很像但又不一样,并说出自己喜欢的表示方式。

编写意图

(1)例2的编排提高了学生对乘法认识的要求。首先例题中不再出现“几个几”,学生直接看图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其次是介绍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散了学生认识乘法的难点。

(2)例2的设计,采用了实物图、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相对照的方式,将实物图和相同数连加的算式作基础,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

(3)为避免与“因数与倍数”单元中“因数”这一数学名词混淆,这里两个相乘的数只叫作 “乘数”,没有叫作“因数”。

(4)“做一做”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为了减轻学生计算的负担,突出乘法算式与相同数连加的加法算式之间的关系,练习中不要求学生计算出算式的得数。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直观手段。

直观图的价值可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体现:第一,在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时,不限定用加法计算,如果学生利用实物图直接列出乘法算式,应予以表扬;第二,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怎样进行乘法的计算,学生可利用实物图,通过数一数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第三,让学生借助实物图,说一说加法算式和乘法

/ 7

算式表示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2)乘法意义的练习要体现层次性。

对乘法意义的巩固练习大致分为3个水平:动作水平、映象水平、符号水平,这3个层次的练习内容分别通过“做一做”中的3道习题体现出来。首先,学生能根据“几个几”的语言表征,进行相应的学具操作,再写出加法算式;然后是根据直观图,概括出“几个几”后,写出加法、乘法算式;最后直接进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改写。教师应注意体会编写意图,组织学生进行多样的、有层次的练习。

编写意图

(1)练习九共安排了14道练习题,主要意图是通过不同表征方式的相互转换,沟通直观图形表示、语言文字表示与数学符号表示之间的转化,使学生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关注学生的直观经验。第1题首先呈现了两组实物图,让学生将实物图转换成“几个几”,再写出加法算式及乘法算式,主要目的是进行乘法意义的图形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语言表征(几个几)先完成图形表征,再进行符号表征。

(3)逐步提高抽象水平。

第3题要求学生直接进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改写,并且采用左右两个算式对照编排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个乘法算式,如3×4,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逐步提高思维的抽象水平。

(4)第4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也可以增加听算式写算式的练习。教学建议

/ 7

(1)由实物图写出的“几个几”不能颠倒。

以第1题中的“胡萝卜图”为例,图中表示的是4个5,不能写成5个4。(2)允许学生图形表征方式的多样化。

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语言表征画图,是学生通过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对乘法意义的认识的过程。教师应允许学生画图方式的多样化,如果学生画出“矩形模型”,应予以鼓励,并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建立其与“几个几”的联系。但又不能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以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准。

(3)加强对比,沟通联系,深化意义。

第3题改写的关键是找准相同加数是什么和相同加数的个数,可以请学生说一说改写的过程。再组织学生以一组算式为例进行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体会一个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可以改写成两个乘法算式,一个乘法算式在脱离情境支撑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两种含义。

编写意图

(1)第5题是根据实物图,在写出“几个几”的基础上,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练习,用于巩固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第6题是相关联的两道填空题,目的是巩固相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此题以文字题的方式呈现,也可帮助学生巩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第7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为学生今后用乘法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4)第9题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出现,用于巩固乘法与相同数相加的关系。

(5)第10题是变式练习题。一方面使学生明确相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另一方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素材。

/ 7

教学建议

(1)制造冲突,沟通联系,巩固意义。

借第6题(2),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没有学习如何计算8×3,怎样算出乘法的积呢?”促使学生将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进行计算,达到巩固乘法意义的目的。

(2)体会乘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

第7题在实物图下面呈现了文字问题,为乘法算式赋予了生动的现实情境。教师可在练习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3×3表示吗?”在学生举出大量事例后组织讨论:为什么情境不同,但都能用3×3表示呢?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是表示3个3的情境,都可以用3×3表示。

(3)不断提升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水平。

第10题可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判断哪些算式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二是鼓励学生思考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含有乘法的算式,如3+3+3+2可改写成3×3+2等,提升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水平。

编写意图

(1)第11题安排的是加减混合式题,目的是对第二单元所学习的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加以巩固。

(2)第12题是数学游戏。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将有联系的算式连一连,旨在对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练习。其中,有些算式不能与其他算式连线,编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算式意义的辨识,强化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3)第13题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乘法算式的含义。由于3×2既可以表示3个2,也可以表示2个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种图形即可。

(4)第14题编排了三道数据较大的乘法算式,学生很难一下算出得数,促使

/ 7

学生将其转化为加法算式算出得数,突出乘法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乘法口诀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5)通过“你知道吗?”介绍乘号的由来,同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乘号和加号的联系,旨在体现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建议

(1)注意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第12题可设计为“作客”或“送信”等数学活动,将算式制成活动卡片,让学生将卡片准确地送到小动物家中,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活动时要注意让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活动最后,可以将有联系的算式排列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综合练习的目的,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2)适时丰富学生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

第13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再画图表示。由于学生之前接触的都是 “几个几”的形式(等量组的聚的模型),学生用表示3×2的含义都是允许的。如果有学生用图

(矩形模型)表示,在予以表扬的同时应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所表示的意义,以此丰富学生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

/ 7

第四篇:《解方程》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解方程》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编写说明

(1)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教学的重点是运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并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

(2)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图示,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小。教材借助三幅天平演示图,展现了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然后以此为例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最后,提示还需要检验.并介绍验算过程。

(3)“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初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能正确运用就行了,不必在概念叙述上过于咬文嚼字。

(4)“做一做”安排了两题。第1题是解形如x±a=b的方程,第2题是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运用等式性质。

可采用思维定向的策略加以引导,即先复习等式性质1,出示例1并请学生口述方程后,再明确指出,从今天起我们将学习怎样根据等式性质来解方程。

由于数据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x=6.为提高学习掌握新方法的积极性,教

/ 5

师还可强调这种思考方法以后到中学解更复杂的方程一直有用。为此,暂时避开算法多样化的讨论。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得到x=6后,它叫什么?怎样检验它是否正确?请学生看书自学。然后通过交流,明确两个概念,并小结检验的思路:代入原方程,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这样做的依据,就是“方程的解”的意义

(3)引导小结“做一做”的收获。

第1题的三小题,共同点是:依据相同,都是等式性质1;思路相同.为了得到x=?(这是解方程的目标),都在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小结这两点有利于凸显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优点:不用再去区分未知的是加数,还是被减数,也不用再去回忆它们各自的关系式。

第2题的小结,主要是启发学生体会代入检验是辨别方程的解的好方法。编写说明

(1)例2以3x=18为例,讨论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它的思考方法可类推到解形如x÷a=b的方程。教学的重点是运用等式性2解方程。

教材仍凭借天平演示的图示,展现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然后请学生自己检验。

(2)例3以20-x=9为例,讨论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思路是转化为x+b=a,即转化为例1,这里不再依靠天平的图示,意图在于及时抽象,启发学生直接根据等式性质进行转化。

(3)由小精灵提问,引导学

/ 5

生通过讨论,小结解方程的思考方法、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4)“做一做”有两题。第1题是解六种基本的简易方程,排成两行,分别运用等式性质1与等式性质2。第2题是看图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教学建议

(1)由复习入手,让学生独立尝试。

教学例2,可先复习等式性质2,再出示例题,并用天平表示。使学生明确,这个方程是已知3个x等于18,求一个x等于多少。然后提出问题:怎样运用等式性质得出x等于多少?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例2中的填空,并自己验算。交流时,让学生先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用天平演示验证,再说验算过程。紧接着可由学生运用例2的方法,尝试解形如x÷a=b的方程。

(2)突出转化思想,将例3归结为例1。

教学例3,可先复习9+x=20,再出示例题,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哪一条等式性质。怎样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看书,说说每一步是怎样想的。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关系,直接得出9+x=20,也是可以的。但应指出,这样的思考方法,到了中学解更复杂的方程就行不通了形如a÷x=b的方程,可由学生运用例3的方法,自己尝试把它转化为bx=a求解。

(3)及时小结,积累解方程的经验。

“做一做”的两道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哪几题是在方程两边加上或减去一个数,哪几题是在方程两边乘上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

/ 5

编写说明

(1)例4采用图示方式得出形如ax+b=c的方程。教材特别强调了解这个方程的关键是先把ax看成一个整体,从而根据等式性质1求出ax的值,即转化为例2。这一思路:

先求ax=? 再求x=?

也是初中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

(2)例5直接给出方程。该方程可以仿照例4的思路,先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将原方程转化为例4中的方程。教材在两种解法的关键步骤处设问.启发学生思考,想到解法。

(3)与前面三道例题比较,例1~例3,只运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例

4、例5要先后运用等式的两条性质。

(4)“做一做”中,第1题的形式、内容都与例4基本相同。第2题的4个方程在两道例题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

教学建议

(1)启发思考“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例4时可以先给出插图,让学生自己看图列出方程,再思考怎样解这个方程。也可以先复习解方程3x=36,再出示例题并列出方程3x+4=40。比较两个方程,就很容易想到先把3x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例5时可以按照教材直接出示方程,先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各自想到的 4 / 5

解法。

也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再看书,然后说说自己想到的是书上的哪种解法,另一种解法是怎样想的。

还可以先复习解方程x-16=4,再出示2(x-16)=8,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想到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2)引导学生比较例5的两种解法。

两种解法的共同点是都要用到等式的两条性质,区别是教材的第二种解法还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这里不必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因为“去括号”的方法在本题中需要多一步运算,但却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之一。

(3)在独立练习过程中培养检验习惯。

“做一做”的题组,应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提醒学生解一题,代入检验一题,以促进检验习惯的养成。

/ 5

第五篇:认识吨教学设计

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认 识 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知道1吨=1000千克。

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学习的意义; 体会标准的意义;比较的意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突破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质量观念。

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突破方法:

1.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学定教。2.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体验。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

1.创设情境,需求中引入新知。2.信息拓展,延伸中整合目标。

学法:

1.解决问题,运用中完善观念。2.体验感悟,亲历中建立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主题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到超市观察常见物品的重量,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糖的重量,搜集有关“吨”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复习旧知

(引入质量单位——吨)

1、小朋友们,你们都吃过苹果吧!

2、(出示图片)像这样一个苹果,约重150()。如果是像这样一箱苹果,约重20()。那要是一卡车苹果,约重2()。这里填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为什么不能填千克?(需要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质量单位)

3、吨——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师板书课题:认识吨 有没有谁曾在哪儿听过或是见过“吨”呢?

4、(出示图片)就像(除了)小朋友们所说的,像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箱等,我们都需要用到吨。

5、看了这么多,也听了这么多,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呢?

6、(结合学生发言板书)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二、感受体验,建构新知(建立1吨的概念)

1、认识了吨,你们想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吗?(想)

2、咱们今天来举行一项“大力士”比赛,好不好?

(介绍比赛规则)陶老师今天带来了几袋大米,每袋大米重10千克。看谁拎起的大米袋数最多,谁就是咱们三(1)班的大力士。在正式比赛之前,请每个小朋友都下位拎一拎这一袋大米,感受一下它的重量。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请你把米拎到前面来,参加全班的决赛。

第一轮:拎2袋,持续5秒钟。第二轮:拎4袋,持续5秒钟 第三轮:拎5袋,持续5秒钟 请大力士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很重很重)

3、刚才,这位同学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拎起了5袋大米,小朋友们帮他算算看,他拎起的大米有多重?(50千克)

而100袋这样的大米才重1吨。你有什么感想吗?

4、那你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吗?(板书1吨=1000千克)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一起来读一读。

三、归纳总结,构建体系

(深化1吨的概念)

1、认识了1吨,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找一找“1吨”,好吗?

2、(出示图片)多少棵像这样的白菜重1吨呢?你是怎么想的?(同意吗)

3、(出示图片)这里每幅图中的物体都重1吨,谁能说一说各是哪些物体,各有多少?(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4、还想继续寻找“1吨”吗?(出示图片)你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

如果有10个这样的小女孩大约有多重?要是40个呢? 一个小女孩约重25千克,40个这样的小女孩约重1吨。其它的物体呢?你能照这样说一说吗?(每四人一小组,选自己喜欢的物体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5、小朋友们说的真不错,除了这些物体,你还能想到哪些呢?

(如没人举手,师:一下子想不起来,是吗?希望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多加留心身边的事物,好吗?)

6、好,看屏幕(出示图片),这里有2块砖,重5千克。你知道200块砖重多少千克吗?你是怎么想的?

那多少块砖重1吨呢?又可以怎么考虑呢?

7、(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看这辆货车,你能从图中得知些什么呢?如果请你换成用吨作单位,会吗?(你是怎么考虑的?)

8、再看看这辆吊车,你又能知道些什么?你能也给它换一个单位吗?(你是怎么想的?)

9、通过这两题的练习,你觉得只要把什么记住,就能正确地换算单位了?(记住1吨=1000千克)

10、那这里的单位换算,你能独立完成吗?(1)、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题。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第2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2)、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6000千克也就是6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第6题。先独立做后集体订正。(4)、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先自由发表意见再进行校对)。

四、质疑反思,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吨”,你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吗?那就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到生活中去寻找它、感受它、并且合理运用它。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老师留给大家一道课后完成的题目:请你了解一下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方法?

五、作业 设计

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请你了解一下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方 法?

板书展示:

吨 的 认 识

常见质量单位

比较重或大宗物体

吨(t)

1000

1吨=1000千克

一般重

千克(kg)

1000

1千克=1000克

比较轻

克(g)

教学反思:200——300字即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喜爱的水果苹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很自然地将学生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数学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建立1吨有多重的概念之后,再让他们解决主题图的问题,在练习中设计开放题及课外拓展题,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可见,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中。

3.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问题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再由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能充分体验“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完整过程。学生可以在比较广阔的空间和较为充裕的时间中,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展现自我、发展自我。

下载《吨的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吨的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吨》教学反思

    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1吨有多重是非常抽象的,让学生正确地建立1吨的质量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将 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

    《认识吨》教学反思[定稿]

    吨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很少接触,可能有的同学听过吨这个质量单位,但是具体1吨有多重,他们是不太清楚的。如何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本节课的教......

    《小数乘小数》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小数乘小数》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例3教学小数乘小数。教材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引入,其教学功能有三:①提供学习小数乘小数的生活素材。②引起......

    《角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小编整理]

    角的初步认识 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中可以找到很多角。如球门上的角、三角板上的角、剪刀上的角、钟面上指针形......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首先本课我想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箱的呢过,引入新知,学生从中感知比较重的或大宗......

    吨的认识的教学反思[大全]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欢......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能......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吨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