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册《一、认识“我的电脑”》教学设计
沈阳出版社《信息技术》小学四年级下册
第一模块
Windows基础操作
第1 课
认识“我的电脑”
学习目标:
1、学会启动“我的电脑”
2、掌握浏览磁盘的操作
3、学会设置图标的操作
教学重点:掌握如何打开已保存的文件、在文章中插入、修改和删除文字 教学难点:如何在文章中插入、修改和删除文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电脑”是windows,中各种资源的存放和管理中心,使用它可以方便地对磁盘上的资源信息进行管理与操作。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这个好朋友吧!
二、新授
A、自学思考
1、如何添加标准按钮工具栏?
2、如何改变图标的方式? B、汇报小结 C、教师讲解
学知识
双击桌面上“我的电脑”图标,可以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在这个窗口中可以看到我们正在使用的计算机的所有资源。当然,不同的计算机内的资源也不一定相同,我们要活学活用啊!
标题栏、工具栏、菜单栏、地址栏、相关的任务和信息、硬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
改变“我的电脑”窗口的显示方式
1、添加标准按钮工具栏(1)、单击“标准按钮”选项,使该选项前有对号“√”(2)、这就是标准按钮工具栏。
2、改变图标的方式(1)、单击“查看”下拉菜单中的“列表”选项
(2)、图标的“列表”显示方式。老师的话
除了图标的“列表”显示方式外,这些信息的显示方式还有“缩略图”、“平铺”、“图标”和“详细信息”方式。请同学们分别点击“查看”下拉菜单中的各项,看一 看,比较一下各种显示方式有什么不同?
3、利用我的电脑打开D:pic文件夹中的car1.jpg图片(1)、双击“本地磁盘D:”
(2)、双击“pic” 文件夹
(3)、双击“car1.jpg”
(4)、这就打开了图片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利用“我的电脑”打开图片文件夹中的一幅图片。
2、打开不同的计算机,观察打开“我的电脑”后所显示的内容是否相同? 想一想
1、打开窗口前后,地址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窗口的地址栏不见了,怎么办呢?
3、窗口中右侧的滚动条有什么作用?
小锦囊
当我们双击“我的电脑”打开一个窗口时,在窗口的右上角都有下图中的三个图标。
同学们,你知道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吗? ① 使“窗口”最小化到下方的任务栏中; ② 使“窗口”最大化到全屏显示; ③ 关闭“窗口”,结束“窗口”的显示工作。
四、教学总结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认识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5―1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 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 100 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
(介绍一下勺子的容量)
2.每个小子都带来家里的小容器了吧。请你们拿出来吧。
它们是:碗、杯子、保鲜盒
请每个小组根据这样的要求来试一试。
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估一估
你能估计一下,这只碗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吗?杯子呢?
你知道吗?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保鲜盒的容量呢?猜一猜。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容量到底是多少?
4.师: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相信今后你在生活中,会常常用到这个本领的。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1.好,刚才你是用什么又快又准量出50ml的水的呢?(烧杯,看刻度)
我这里也有,你能看着刻度说出里面有多少毫升水吗?
100毫升(请你来掂一掂)250毫升 500毫升
瞧,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制作的量器。里面有&&1升水。
现在我要把他倒入这样的量杯里,每杯500毫升,能倒几杯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升=1000毫升)
2.4升=()毫升(怎么想的?)2000毫升=()升(怎么想?)
9升=()毫升 5000毫升=()升
3.今天都带了饮料来了吧。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瓶里有多少饮料吗?
100毫升 200毫升 250毫升&&
拿出一瓶橙汁,500毫升。想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1升。
250毫升呢?100毫升呢?
4.讲到现在,我可真渴啊!特别是看到你们带了这么多的饮料。
能让我喝一口吗?我想喝100ml左右就够了。谁能帮我倒出来呢。
真好喝!(笑)
我刚才喝了几口,把大约100ml饮料喝完了呢?
那我一口能喝多少毫升呢?
谁再来试一试,大约几口能把100ml饮料喝完?
大家算算,他这样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5.回家请你们家人都来试一试,看看各自一口,大约能喝多少毫升。
6.再给你们看样东西。
献血证。这是我的光荣的&&无偿献血证。就在上个月15号,我献了200&&&&毫升血。
介绍:你知道吗?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伙交流交流。
附:教材分析:
《认识毫升》是国标本第八册第二单元升和毫升的第三教时内容。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认识容量和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是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得容器得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三是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
毫升是计量液体的较小的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浅表的经验,对这个容量单位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积累上是,在前面一节课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容量,初步感知了升,对毫升的教学已经有心理上的准备。
设计意图:
因为这堂课的内容特殊,直观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师生需要准备的学习用品很多,常见的容器和量具,大小不同的茶杯、饮料瓶、碗、勺子、量杯等都搬进了课堂,以便组织学生观察和操作。整堂课始终引导学生看一看、玩一玩、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估一估甚至动口喝一喝,为了让学生更精确地感知毫升尽量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感受探索。
第一层次是体验1毫升,体验毫升和升相比,是个很小的计量单位。
第二层次是体验十几到几十毫升,用勺子等小容器来体会较少的液体。比一比同样多的液体在不同的容器里水面高度不同。体验生活中常见的器皿的容量。
第三层次是100、200毫升学会使用量杯量较多的液体,也是为了生活中能较为正确的估计。
第四层次是升和毫升进率的换算。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解方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天平,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单的方程。教学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得出: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课件出示以下问题:(1)说一说什么是方程?(2)从下面的算式中找出方程。
24+m=100 33×3-n=20 80-y 130a+50=180 x-9×2>10 67-b=0.24
2、如果在方程24+m=100左右两边同时加上100,方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解方程
(一)】
3、仔细观察、思考。(1)举手发言。(2)独立解答,全班汇报。
4、尝试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一、等式性质
1、活动一
(1)引导学生观察天平,两边同时放5克的砝码,指针在中间,这说明什么?用一个数学算式怎么表示天平两边的情况?(2)在左侧再放一个2克的砝码,你发现了什么?如何能让天平平衡?
(3)(课件出示图)左侧有一个重x克的砝码,右侧有一个重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是平衡的,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4)结合上面的操作活动,请认真观察这几道算式,把你的发现与同伴分享一下。
总结:A、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B、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活动二
(1)引导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如果天平两边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
(2)结论: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三、规律运用
1、解方程
一、做好活动准备(1)思考,回答。5=5(2)天平倾斜,在另一侧也加上一个2克的砝码。
5+2=5+2(3)5+x=5+10(4)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2、(1)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
(2)小结: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四、学会运用。
1、解方程
课件出示例题:x+2=10,引导:你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这个方程吗?
2、检验方程的解。
怎样可以知道我们求出的x的值是否正确呢?让学生自由交流,再引导学生选出最快捷的方法。
3、解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
把方程中的未知数求出来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求出的最后得数叫做方程的解。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解方程。
X+2-2=10-2
X=8
4、自由交流。选择最快捷的方法:把算出的结果放在原方程中算一算,看等式是否成立。
5、强化记忆。
五、巩固运用
1、课件出示第68页题目:
解方程:y-7=12 23+x=45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5题。(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解方程,全班交流订正,并说一说是怎么相的。
解方程:y-7=12,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左右两边都加a、上7,得出y=19 b、解方程:23+x=45,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左右两边都减去23,得出x=22
3、完成练习。
(1)读题,理解题意。根据线段图提供的数学信息,完成练习。(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00-x)米表示的是线段a的长度。(200+y)表示的是整条线段的长度。列方程:200-x=150 200+y=500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天平,发现了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并学会了运用等式 的性质 来解方程。作业布置:
1、完成“练一练”1—4题。
2、解方程:x+2.1=4.8 m-3=7 13+y=17.5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一)5=5 x=10 12=12 x+5=15 5+2=5+2 x+5=10+5 12-2=12-2 x+5-5=15-5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第四篇:《认识“我的电脑”》教学设计
《认识“我的电脑”》教学设计
《认识“我的电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我的电脑”窗口组成。
(2)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并能熟练地操作它们。
(3)了解“我的电脑”窗口的各个图标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用任务驱动来让学生学会窗口的基本操作,并能熟练。
(2)用讲解来让学生知道“我的电脑”窗口的各个图标的意思。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看书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带着问题操作并思考的习惯,保护并激发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4.行为与创新
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相互协作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窗口操作;认识我的电脑窗口中的内容。
难点:计算机的窗口操作,并能对其他窗口进行探究发现新知。
三、、教学资源
PPT课件、投影、多媒体广播系统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画面,猜古诗。PPT中出示一幅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来猜古诗“窗含西岭千秋雪”。学生观看并回答后,导入新课。
(二)构建新知:
环节1:认识“我的电脑”窗口
1.由古诗窗口导入电脑窗口,广播打开“我的电脑”窗口,讲解打开的这个矩形的区域也称为窗口。
它为什么也叫窗口呢? 因为它不但形状像,还因为有一个很有名的软件。
教师课件出示windows软件的标志,并出示window单词。
师:window的中文意思就是“窗”、“窗口”加S表示多个窗口。Windows它是计算机的一种管理软件,我们把它叫做操作系统,它相当于计算机的一个大管家。用windows作名称正是体现了这种软件多窗口,多任的管理方式,那么什么是多窗口的管理方式呢?我们来看一看,在同一台计算机上我们可以做几件事情,比如我们在一个窗口里打字,一个窗口里画画,在另外一个窗口中我们可以上网,我们把每一个窗口里所做的事情称之为“一个任务”。这节课,我们就要以“我的电脑”为例来学习窗口的操作。
2.对照课本24页,指导学生打开我的电脑窗口,观察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用鼠标指一指并记住它们的名称,思考:①标题栏上是什么内容? ②菜单栏里都是什么?
学生活动:看书自学,学生看完书后,老师可提问巩固。
环节2:窗口的基本操作
1.学生探索尝试对关闭、最大化、最小化、还原三个按钮做操作,在尝试的过程中思考: ①最小化后,窗口到哪儿去了?如何还原? ②为什么有时看到不到最大化按钮? 可以和旁边同学讨论。
学生活动:尝试探究,积极思考。
2.在windows中可以打开多个窗口,课件展示如何移动窗口和改变窗口大小的方法。
学生活动:尝试探究,并完成探究园。
我们现在来将窗口调整到“非最小化”而不能再小的状态。然后将窗口移动到桌面的左上角。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帮助或让小组同学帮助。
3.刚才我们学习了窗口的基本组成和窗口的打开,关闭、最大化,最小化等,但是我们还没有关注窗口中的内容,请哪个同学来观察我的电脑窗口,说说窗口中有哪些内容啊?(有本地磁盘C、D、E、F。)
我们为什么会有C、D、E、F几个呢?原来我们硬盘空间很大,我们通常在使用的时候将一个硬盘分成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我们把它称为几个分区?分区有什么好处呢?划分区就像分仓库一样(出示仓库图),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仓库中放不同的文件,在D仓库中放我们学习有关的文本文件,在E仓库中我们可以放音乐文件,可以在F仓库中放我们喜欢的视频文件等。我的电脑就是一个信息存储的最大仓库,它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有序的存储和管理。
PPT引导学生对文件的类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借助“查看”按钮在指定的位置找到不同类型的文件。
除了上面的分区之外,我们在一般地电脑上还可以看到“有可移动存储的设备”,在这里面包含了光盘驱动器。有时还有可能会出现其他一些可移动存储设备,例如:U盘、移动硬盘等。
环节3:认识其他窗口
1.大家是否从“我的电脑”窗口中发现了存储器的秘密,现在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打开“我的文档”窗口,看你会不会发现一些其他秘密呢?请大家对比一下和“我的电脑”窗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新的发现在等待着你们哦!小组协作。学生活动交流发现。
2.那我们再来探究一下“画图窗口”好不好?和学生一起探究画图窗口。
(三)小结
其实我们所有的电脑操作都是以窗口方式来呈现的,打开一个新的窗口,就等于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中会有新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大家愿不愿意去发现啊?
(四)作业:
大家回家尝试探索一下电脑中是否还有其他的窗口,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下星期来汇报给老师和同学。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科学 《认识岩石》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科学
《认识岩石》教学设计
刘维丽
教学背景:
学生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运用感官、借助工具和利用另一种物体认识。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自己认识、研究岩石的特征和能力。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让学生对岩石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学习浅显的岩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呵护、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分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是第二单元的起始课,通过感受和体验,初步让学生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岩石。在活动中“用不同的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是本课的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方法:师生互评、小组互评与多媒体网络课件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
2.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3.能用各种感官至今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技能目标: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的岩石、关于岩石的录像、滴管、盐酸、盛水的烧杯、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放大镜、小刀、铜钥匙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岩石)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关于地表岩石的视频资料,想不想看?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学生伴着音乐来欣赏岩石的视频资料)
2.讲解:地质学家把这些石头都叫做岩石。(板书:岩石)
欣赏了岩石后你有什么想法?
岩石的种类很多,并且各有各的特征。认识、研究岩石很有用,地质学家通过地球表面岩石的分布情况可以找到矿藏。你知道地质学家是怎样研究岩石的吗?
3.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来研究岩石。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1.师:课前同学们也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岩石,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寻找岩石的经历。
学生分组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2.学生分组讨论岩石观察的方法有哪些?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带领全班同学总结观察岩石的方法: a.观察岩石内外的颜色。(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
b.观察岩石的结构层理。(它们的结构各有什么特点?是一层层还是一粒粒的?是同种颗粒组成的,还是由不同种颗粒组成的?是粗粒还是细粒的?)
c.观察岩石的硬度。(可以用四个硬度等级来表示岩石的硬度:非常硬、很硬、较硬、较软。石头经小刀、铜钥匙、指甲刻划后,可判断哪一级)
d.观察岩石与酸的反应。(在岩石上滴几滴盐酸,看是否冒泡。)e.观察岩石的质地。(将石头在地面上划或放在水里看 冒泡程度等,可了解石头的致密松软程度)3.课件出示研究硬度的方法和标准。
砸开岩石后,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在新断面上刻画; a.手指甲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较软。
b.手指甲刻画后没有刻痕,、铜钥匙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较硬。c.铜钥匙刻画后没有刻痕,小刀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很硬。d.小刀刻画后也没有留下刻痕的岩石硬硬度非常大。
4.学生分组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并填写好实验记录。
第一步:观察。工具:放大镜
用放大镜观察自己采回的岩石,看看岩石表面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试一试
实验材料:盐酸、铁钉、滴管、锤子、铜钥匙。
(1)用锤子、铁钉、铜钥匙敲打、刻划岩石看看它们的硬度怎样?
(2)用滴管在岩石的表面上滴几滴盐酸,看看岩石表面有什么变化?
(三)展示交流
1.每小组讨论整理实验结果。2.填写实验表格。
根据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查找有关岩石的资料,看你收集了哪几种岩石?请你们讨论之后写下来:
(四)制作岩石标本。
现在,每小组把采回的岩石制作成岩石标本,可是怎么制作呢?现在每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制作步骤是: 第一步:把岩石洗干净 第二步:把岩石砸成小块
第三步:把岩石贴上标明岩石名称的标签 第四步:把岩石装进盒子里。
(五)拓展延伸 给你的石头起个名字吧!
例:你看:我这块石头上有漂亮的花纹,很硬。它叫雨花石。你的石头呢? 教学反思:
本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探索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不以教材列出的特征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不明确或者错的意见,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其再实验或者思考,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涨,兴趣很浓,学生在活动研讨中增长知识,了解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然,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