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琼菲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4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梁琼菲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梁琼菲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篇:梁琼菲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上《5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秋思》教学设计

柯木塱小学 梁琼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利用看注释的方式,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3.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四步法迁移学习古诗《秋思》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知道作者的表现手法,4.能用对比的方式,说出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区别。【教学重点】

1.能够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2.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四步法学习古诗。【教学难点】

1.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意思和好处。

2.能能用对比的方式,说出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区别。【教学设计】

1.温故导入,引起注意。

以同学们熟悉的《静夜思》引入“月”这个意象和“思乡”的主题,引出古诗《泊船瓜洲》。2.告知目标,四步学诗。

四步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3.解诗题:泊船瓜洲 泊字两个读音bó pō 4.知诗人: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5.明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的意思(2)前两句诗中,点拨学生明白“京口”“瓜州”“钟山”的关系(3)后两句诗中,通过换词法对比体会“绿”的妙用(4)了解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6.悟诗情: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7.师生小结《泊船瓜洲》

8.小组合作讨论,运用四步法《秋思》(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适当指导(2)小组分享展示学习所得,教师适度点拨 9.借助板书,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

10.知识迁移,分享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板书设计】

解诗题 泊船瓜洲 秋思 知诗人 宋 王安石 唐 张籍 明诗意(春风 明月)借景抒情(信短情长)叙事抒情 悟诗情 思乡之情

第二篇: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天性。读者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的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学情分析:

选编这首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能够准确背诵和默写古诗。

3、能够边读边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牧童》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去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

二、初读诗句,感知诗意【问题2】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坐姿端正。

2、认识词语:

铺:铺开,写出了草的茂盛 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弄:逗弄,写出了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饱饭:吃饱了饭。卧月明:躺在月夜底下(设计意图:字词过关,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要求:先对子互读,然后小组开火车读。

三、赏析诗句,感悟情感

1、知作者,解诗题

吕岩,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了解作者,从而更好地了解古诗的背景)要求:简要做笔记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有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结合注释,思考古诗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然后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学会自己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中之情。)

3、再次品读诗句,你脑海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作者吕岩想借牧童表达什么呢?

通过描写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要求:组长组织,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让学生也看到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一、回忆趣事、导入新课。

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有趣的,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没有有趣的事情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问题2】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了解作者、学习字词。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兴四大家” 之一。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要求:结合诗句,理解重点字词,做简要笔记。(设计意图:字词过关,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三、赏析诗句,感悟意境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两个小孩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的赞赏。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同桌间相互交流,然后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在通读诗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结合重点诗句,悟出感情。)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古代儿童有趣的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板书课题强调“清平乐”的读音。

二、初读诗歌,感知词意

1、让学生反复读这首词,做到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想想你通过诗句能捕捉到哪些画面?

2、结合注释,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诗意。

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野草。一对满头银发的老夫妻正在亲热地坐在一起,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其乐融融。他们有三个孩子,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除草;二儿子正忙着编制鸡笼;最讨人的是小儿子,他十分顽皮,看,他正卧在溪边剥吃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呢!要求:对子之间交流,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通读诗句、结合注释,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三、通读全词,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诗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要求: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在通读诗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结合重点诗句,悟出感情。)

四、当堂检测,学习写法【问题3】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 长短句。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他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句》。)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今天我们学的词写了怎样的乡村生活?诗人是怎样写出生活的情趣?

——宁静的乡村,祥和的人家。诗人借景、写人、叙事抒情,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令人迷醉的乡村生活图。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诗人写的田园生活诗,体会体会其间的妙处!

要求: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做展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从而让学生掌握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反思:

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问题1】读拼音,写词语。

Zhē yáng chú tou fàng mù()()()suō yī zuì jiǔ wǔ mâi()

()()

【问题2】先解释黑体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铺:________

弄: 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蒿停棹坐船中。停棹:________

怪生: 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喜小儿无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通过预习,我会填空。

1、《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古诗次,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________、________ 的天性。

2、《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________;“村居”是________。

【问题4】请搜集一首关于儿童的其他古诗,并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5古诗词三首

紫阳县联合镇中心学校 刘洪涛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

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第四篇: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1.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第 1 页

共 5 页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②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⑤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第 2 页

共 5 页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6.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第 3 页

共 5 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第 4 页

共 5 页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向榆关(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苦)

第 5 页

共 5 页

第五篇: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1 / 4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2 / 4

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 4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 4

下载梁琼菲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琼菲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018.2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