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征》教案设计
《长征》教案设计
一、谈话导入,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语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七律”?请同学们把书打到136页,自由朗读,注意停顿。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这节,我们就伴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吧。
二、细读全诗,入境入情读明白。
出示1、2两句
谁愿意把前两句读给大家听?教师评价。
2为什么称这次转移为“远征”呢?
3“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请说出含有“万千”这样的、形容很多的四字词语:千奇百怪千辛万苦千姿百态
千呼万唤
万紫千红
千变万化
过渡: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空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
4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战士要历尽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由此可见,红军长征——“远征难”
但红军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呢?诗中毛主席只用一个词就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这个词是
6你能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么?
7导读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千难万险,把万水千山看做平平常常的事,所以它是全诗的总领句。我们再读一遍。
(二)出示3、4两句
齐读。
2诗中说“五岭______。”“逶迤”是什么意思?3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米。诗中说“乌是指_________。
4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通过两个词“逶迤”和“磅礴”写出了山的————。也就是说,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
但是在我们红军战士眼里这困难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
6“腾”是什么意思?突出奔腾气势。“走”呢?
7教师质疑:同学们,山高耸入云、蜿蜒盘旋、连绵起伏,人相比山而言,就如同蚂蚁一样大小。要想翻越它,简直就像登天。可是,诗人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
9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说给自己听,同桌说一说。
0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三)出示、6两句
过渡:翻越一座座高山,红军不怕;趟过一条条大河,红军也不怕。在红军趟过的24条江河中,毛主席也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两条。
2“金沙水拍云崖暖”,“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诗人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讲给你听。
3展示图片,教师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4你认为这一句应怎样读?这句话又怎么理解?
过渡:如果说金沙江是智取,那么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播放“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录相)请同学们认真看,用心
想,你看到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四)出示7、8两句
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2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
3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第二篇: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1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2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一教时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 磅礴 岷山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3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1.完成小练笔。
2.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
第三篇:《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 / 不怕 / 远征难,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乌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第四篇:长征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词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词。【学习者分析】
职业中专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结构把握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需要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本词的思 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情感价值目标:使学生懂得作者的人生感悟,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用典的贴切自然
3、诵读本词
【教学难点】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
讲解
演示
谈话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聚】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利用ppt课件进行展示),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学生谈对苏轼的了解。
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才华横溢的苏轼文“ 唐宋八大家 ” 词“苏辛” 诗“苏黄” 书、画“宋四家”
(三)反复朗读本词(正音,学生多读)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 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四)学生分小组表达阅读感受,派代表发言
(五)讨论要点:
1、总领全词,江山如画,英雄可敬,而“淘尽”二字与篇末功业无成的感慨也相呼应。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
2、分析景的特点及其作用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实景)强虏(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景物特点:气势宏大 雄奇壮丽 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为何写人物周瑜
周瑜: “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都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小乔初嫁”写他婚姻如意;“雄姿英发”写他威武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潇洒;“谈笑间”写他临阵从容;“强虏灰飞烟灭”写他战功卓著。
(六)学生反复朗读本词
(七)小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同学们要对词的豪放风格有个感性认识,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体会情景结合的技巧和用典的贴切自然。
【教后反思】
制作团队:长征队 团队成员:
王东伟(周口幼儿师范学校)、张利华(周口幼儿师范学校)、王小飞(郸城职业中专)、郭永军(淮阳科技职业中专)、张玉玲(周口卫校)、张平(沈丘职高)
第五篇:优秀教案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自主质疑,并凭借自读感悟、交流释疑,理解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6单元的20课
教材分析: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及长征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指名回答 2.这一课我们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齐读课题。【设计意图:
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战士不 1 畏艰难的英雄气概,本环节设计得虽然朴实,却能紧承上一节课的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情感,融入特殊的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学文作铺垫。】
二、学习课文首联
1.自由读首联,看看首联中哪个词语与课题相照应?(读完指名说“远征”)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红军长征历经了多少路程(二万五千里)。要走完这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3.面对困难红军怕不怕?文中的哪一句说明了这一点?(“红军不怕远征难”)4.如果你们就是不畏艰难的红军战士,你们会怎样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不怕”二字。5.第二句中的哪个词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艰难?(理解“只等闲”:只是很平常的事)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只是很平常的事?(翻越万水千山)7.指导朗读:用平淡的语气读“只等闲” 8.学生互读首联,相互之间说说首联的含义。
9.指名读首联,想想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阅读,为下一步理解诗句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第二联
1.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千山万水。自由读第二联。
2.你了解五岭和乌蒙吗?请同学们看,这就是弯弯曲曲连绵起伏、长达数千里的五岭,(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的直观示意图)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逶迤)
3.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山很高,气势很雄伟,那么险峻)你能不能读好?读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
4.哪些词说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腾细浪”、“走泥丸”)5.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指名说)6.同桌说说第二联的诗意,指名说:
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7.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 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小泥弹珠?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什么样的品质?(板书:英雄 乐观)
8.这一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展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指导朗读:重读“逶迤”、“磅礴”,轻读“腾细浪”、“走泥丸”,这样就可以突出长征的艰难、突出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
9.面对这样的险山峻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
读出问题,读出感情,读出精神,当今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这一设计,在帮学生梳理诗的结构过程中,巧妙的渗透了长征精神。看似简单一笔,却体现了语文即生活,语文与时俱进。
四、学习课文第三联
1.(过渡)如果说第二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第三联就是万水的说明。默读第三联,然后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多媒体出示金沙江和大渡河图片)2.(手指图片)这就是金沙江,你看到了什么?(理解“水拍”和“云崖”)金沙江水浪滔滔,不停拍打着两岸直插云霄的峭壁。如果让你过这样的江,你会有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怎么会是暖的呢?板书:暖)请同学们联系一下曾在这里发生过的著名的战斗想一想?为什么暖?因为什么暖?(结合相关资料讨论归纳).(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六十多名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主要的渡口,使大部队巧渡成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3.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了心里暖,高兴、喜悦。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语气读好它。4.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⑴(出示图片)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你看到了什么?
⑵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铁链高悬在湍急的河流之上。这样的桥,让你过去,你心里会感到怎么样?你能理解“寒”了吗?
⑶说说诗意。
⑷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 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⑸此时此刻,你又怎么理解这个“寒”字?
5.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这种智取的喜悦,面对恶战的勇往直前?──齐读。6.面对这样的险山恶水(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其意境的体会,是学生比较难把握的,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小结第二、三联
1.这两联分别写了两处山和水,长征中红军战士只跨越了这两处山水吗?(结合资料作补充)2.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3.小结:
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齐读)【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的小结中,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红军战士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六、学习第四联
1.红军将士翻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之后又翻越了5座大雪山,8月渡过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地,9月来到了高4000米左右的岷山,即将踏上长征最后的征程,翻越这座雪山后,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指读──齐读。2.谁已经理解这句诗的大意了?
3.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过了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4.这里的“三军”就是指什么?
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5.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6.面对牺牲,面对死亡(引读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
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呼唤情感,唤醒感知,给学生以教育。课堂中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把学生领进那个战争年代,再现当时情景,加深了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材料补充,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了,受到了情感的启迪,思想的启迪。】
七、总结全诗
1.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它撤出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时,有近10万之众。而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满8000人,但是这支部队经过了长征的洗礼,已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毛主席正是为这一座钢铁长城叫好,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一座钢铁长城是用什么构筑起来的吗?指名说。2.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下来(自由背)谁愿意来背诵一下(指名背)背诵这首诗(齐背)3.总结:
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面对千辛万苦,面对千难万险,却始终保持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吧,把你的感受尽情地发挥出来吧!
八、延伸拓展,补充阅读
1.写下学习《长征》后的感受。2.课后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九、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岭 细浪 乌蒙 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英雄主义)万水千山只等闲。(乐观主义)
大渡 寒
金沙 暖
岷山 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