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反思(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9:0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木叶》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木叶》教学反思》。

第一篇:《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

封丘一中

郑伦

《说木叶》这节课我在县级优质课验收时讲过,18日又在河师大附中以市优质课验收做了微型课的讲授形式,感触颇多。

《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教学重点之二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本课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就有树叶的闪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登高》这首诗,因为朗读能够渲染气氛,能够以情动人。从《登高》的朗读中感受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产生的忧国伤时的无穷无尽的愁思,油然产生对杜甫这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生遭际的同情和景仰,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松、竹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远远达不到上课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个重点的落实上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第二个重点就草草收尾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讨论“落叶纷冉冉”一句时,学生就“落叶”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桑女走路的姿态时,各执己见,用了较多的时间。因学生各执其理,一时间我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引导,从而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设的一处古诗意象分析没有进行。对于我来说,还是要在以后的备课,授课以及正确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语文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微型课讲授时,由于对微型课的概念理解不透,离开学生的操作也不能得心应手,表现不出应用的激情,教学设计欠缺,尤其对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的把握不够,近似于表演形式。虽然没有学生参与,其实已经背离了学生。

此外,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那就是所谓的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

第二篇:《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7篇)

《说木叶》教学反思1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高中新课改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而诗歌意象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并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课堂的学习中去,并采用小组计分制希望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小组合作精神。从此堂课的授课效果来看,此种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参与度也较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感觉自己在备课中对课文内容的取舍上还不够大胆,有一些与课文重点无关的内容应大胆舍弃,做到一堂课集中突破一个点;

其二,通过小组计分制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是经常举手发言的同学比较固定,还有极少数同学究竟有没有跟着思考问题,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个值得思考,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进;

其三,由于时间分配上没有考虑完备,课堂容量也比较大,致使后面的拓展延伸那一块没时间处理,应该把前面的“品读诗句,填表”那一环节简化一些,把时间移到后面的“拓展延伸”上来,更利于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暗示性问题,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今后教学的宝贵经验,以后还得用心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善,课前充分准备,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说木叶》教学反思2

有了《咬文嚼字》关于诗歌“炼字”与联想的学习基础,也因为校园正处于秋叶纷飞的季节,学生有实际生活经验,我以为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会轻松许多,所以,在预习要求中就提出,本课学习由学生自主分析文中的诗歌,由此来感悟“树叶”“木叶”“落木”的区别,进而领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然而,到了真正的课堂上,跟自己的教学设想完全不同,很多学生对文章中的诗歌根本无感,即使我已经再次复习了“意象”“意境”与思想情感,还做了鉴赏示范,学生还是说不出来,不会鉴赏。

和另外一个班的老师交流,她也感叹这一课的教学根本就是自己带着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学生对其中的诗句鉴赏总是以“没学过”“看不懂”来推说。看来大家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

反观这一课的教学,发现几个致命的问题。

1、学生预习根本不到位,教学过程中,我走到学生中间,看到大部分人的课本是一片空白,甚至自然段都未标明,有些学生听从老师预习的要求,书上有一定痕迹,我仔细去看,发现也只是在教参上生搬的一些内容,叫他们起来,就游离于文本细节。我一直在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发现效果甚微,只有我强制要检查时,学生才会去动。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动性,我觉得对现在我们的学生来说,是很欠缺的习惯和能力,怎样去培养和提高,也是老师迫切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急于完成课堂预设,我已经发现了学生预习不到位的问题,但还是没有魄力停下教学进度,让学生认认真真重读几遍课文。这也是我一直纠结的一个问题,之前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经历,停下来,就用课堂的时间读课文,但我发现,如果学生没有读课文、预习课文的意识,还是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教学任务又不允许我们每天都在课堂上读课文,学生和家长也不会允许课堂上只读课文。所以,还是预习要到位的问题。

3、思维培养应是序列化的。学生没有基本的诗歌鉴赏的能力,可能还是因为初中、高一就没有打好基础,所以,我觉得语文诗歌教学,不停刷题根本不是什么好方法,还是要多带学生读一读不同类型的诗歌,语感语感,没有感受,就没有审美,死记硬背,就会出现“没学过”现象。

《说木叶》教学反思3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的教师在这一教学动态过程中,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但稍有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都会有体会,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手段。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虽然被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醉心的追求。

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较为薄弱,要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文本、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是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透过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我选择了“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导入开始顺着作者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直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带着问题总结概括。并且问题的设计注意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看到引文多就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循着问题积极、主动甚至生动有效的学习,当一个个问题都依次顺利解决的时候,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文艺性议论文的快乐,教学目标自然达成。无疑,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是比较优化、有效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原因,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由教师来提出的,学生一直在教师预设的问题导引下进行阅读学习,而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譬如一些引文的仔细理解、感悟等等。

《说木叶》教学反思4

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教师朋友都把自己上课的经验总结然后写成教学反思。上传到网上,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同时与其他教师朋友分享,交流,相互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写《说“木叶”》教学反思如何写才好呢?今天小编就来介绍《说“木叶”》教学反思怎么写吧。

《说“木叶”》围绕古诗中“木叶”这一意象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的表达效果,意在引导学生认识诗歌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即研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地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品味寄诸言外的微妙意味,把诗歌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结合起来,有效地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能力。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但对诗句的理解不到位,而且对课文的内容也相当不熟悉。于是,我腾出了15分钟给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及理清其思路。然后再进入到重点的落实。这样一来,时间的分配计划就被打乱了,再加上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到位,在落实第一个重点时,花的时间自然就偏多了,以致第二个重点没落实好,草草完事。结果,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对于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课后,我得到了两点启示:其一,课前要布置学生做好相应的预习,对课文内容要充分熟悉,以提高课堂效率;其二,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的一定的积累之上的。所以,要对学生的语文积累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

《说木叶》教学反思5

本周我在5班和8班完成了《说木叶》课文的授课,《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所以我在学案上更多的设计了对古诗中意象的分析,例如:月、柳、梅等。

教学重点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这有助于我在课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方面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远远达不到上课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个重点的落实上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第二个重点就草草收尾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讨论“落叶纷冉冉”一句时,学生就“落叶”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桑女走路的姿态时,各执己见,用了较多的时间。因学生各执其理,一时间我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引导,从而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设的一处古诗意象分析没有进行。不过这也落实了新课改的宗旨,把课堂还给学生,宁愿把课时拖延,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以上这些,对于我来说,还是要在以后的备课,授课以及正确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语文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所谓的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

《说木叶》教学反思6

《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教学重点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就有树叶的闪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登高》这首诗的配乐朗读,声音是课件中最灵动的东西,一个优质课件必备的要素,课件没有声音,也就没有了生命。因为朗读能够渲染气氛,能够以情动人。从《登高》的朗读中感受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产生的忧国伤时的无穷无尽的愁思,油然产生对杜甫这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生遭际的同情和景仰,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远远倒不到上课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个重点的落实上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第二个重点就草草收尾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讨论“落叶纷冉冉”一句时,学生就“落叶”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桑女走路的姿态时,各执己见,用了较多的时间。因学生各执其理,一时间我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引导,从而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设的一处古诗意象分析没有进行。再加上,这节课有各省市教委的领导听课,一切学生还是在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些拘谨,对于一些问题,不敢拿出自己的见解与大家讨论。以上这些,对于我来说,还是要在以后的备课,授课以及正确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语文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那就是所谓的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

《说木叶》教学反思7

今天教授《说木叶》一课,自己认为文章思路清晰,但看了反馈本后发现问题较大。

文章一上来先提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较“树叶”常见,并且有很多佳作传世;接着分析之所以不用“树叶”是诗歌语言凝练的需要;然后仔细论述“木叶”一词“木”字的两个艺术特征,分别是“木”本身是含有落叶意味,“木”有干燥的意味,而这些加在一起最适合表现那种“清秋”的季节特征。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找到“木叶”一词之所以用得好的原因,也即找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三步再引导学生得出这两个艺术特征其实都是有“木”这个字眼联想出来的,也就是说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最后解决一下“木叶”和“落木”的区别问题。

但是学生给出的反馈是,一是觉得没意思,二是觉得思路不清晰。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反思,我不能也不应该把每一节课都上的趣味横生,首先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语文课应该有他本身那种语文味,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语文味的敏感性,换句话说我不能为了迎合学生把课设计的没有语文味。第二个问题,我想主要还是出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近年来因为对教材的钻研更深了,所以对于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特别在意,觉得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没有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将会是非常浮泛的,不管你加进去多少非文本的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都是失败的;其次,如果教师不深入研读文本,那么就谈不上上好这节课,尤其是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这节课来说,我给了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看书,接下来也通过探寻“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再次回归到了文本上,但是这个环节总有些粗糙,粗糙在哪呢?一是给的时间少,二是问题问得不够吸引学生,等于说我只给学生两次阅读文本的机会。还有一个文本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这篇课文引到的诗歌特别多,而且还有很多诗意不容易读懂,所以学生容易陷进弄懂这些诗歌意思的迷雾里里,把重点放在读这些诗而不是弄懂作者所要分析的内容上;另外,有些词,比如“空阔”“疏朗”“感情饱满”“绵密”这些中国艺术评论独有的词语给学生理解文本加大了难度。

在我自己来看,一是应当给全文做个总结;二是应该仔细分析文中的一些诗句用了“木叶”后到底好在哪,这样的话可能会不那么枯燥,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些。

第三篇:《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

郑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黄玫

本周我在5班和8班完成了《说木叶》课文的授课,《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所以我在学案上更多的设计了对古诗中意象的分析,例如:月、柳、梅等。

教学重点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这有助于我在课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方面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远远达不到上课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个重点的落实上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第二个重点就草草收尾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讨论“落叶纷冉冉”一句时,学生就“落叶”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桑女走路的姿态时,各执己见,用了较多的时间。因学生各执其理,一时间我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引导,从而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设的一处古诗意象分析没有进行。不过这也落实了新课改的宗旨,把课堂还给学生,宁愿把课时拖延,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以上这些,对于我来说,还是要在以后的备课,授课以及正确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语文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所谓的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

2011-10-30

第四篇: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

篇一: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的教师在这一教学动态过程中,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但 稍有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都会有体会,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手段。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虽然被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醉心的追求。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较为薄弱,要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文本、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是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透过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我选择了“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导入开始顺着作者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直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带着问题总结概括。并且问题的设计注意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看到引文多就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循着问题积极、主动甚至生动有效的学习,当一个个问题都依次顺利解决的时候,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文艺性议论文的快乐,教学目标自然达成。无疑,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是比较优化、有效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原因,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由教师来提出的,学生一直在教师预设的问题导引下进行阅读学习,而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譬如一些引文的仔细理解、感悟等等。

篇二: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教学重点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就有树叶的闪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登高》这首诗的配乐朗读,声音是课件中最灵动的东西,一个优质课件必备的要素,课件没有声音,也就没有了生命。因为朗读能够渲染气氛,能够以情动人。从《登高》的朗读中感受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产生的忧国伤时的无穷无尽的愁思,油然产生对杜甫这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生遭际的同情和景仰,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远远倒不到上课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个重点的落实上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第二个重点就草草收尾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讨论“落叶纷冉冉”一句时,学生就“落叶”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桑女走路的姿态时,各执己见,用了较多的时间。因学生各执其理,一时间我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引导,从而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设的一处古诗意象分析没有进行。再加上,这节课有各省市教委的领导听课,一切学生还是在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些拘谨,对于一些问题,不敢拿出自己的见解与大家讨论。以上这些,对于我来说,还是要在以后的备课,授课以及正确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语文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那就是所谓的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

篇三: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高中新课改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而诗歌意象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并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课堂的学习中去,并采用小组计分制希望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小组合作精神。从此堂课的授课效果来看,此种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参与度也较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感觉自己在备课中对课文内容的取舍上还不够大胆,有一些与课文重点无关的内容应大胆舍弃,做到一堂课集中突破一个点;

其二,通过小组计分制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是经常举手发言的同学比较固定,还有极少数同学究竟有没有跟着思考问题,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个值得思考,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进;

其三,由于时间分配上没有考虑完备,课堂容量也比较大,致使后面的拓展延伸那一块没时间处理,应该把前面的“品读诗句,填表”那一环节简化一些,把时间移到后面的“拓展延伸”上来,更利于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暗示性问题,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今后教学的宝贵经验,以后还得用心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善,课前充分准备,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第五篇:《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河北师大附中高新校区 翁卫彬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刚学完《咬文嚼字》一课,明白诗歌中的一字之差就可能使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相差千里,自然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释 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研读1、2、3段

1)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段,勾画出此段中心句。

2)从第2段中勾画出以下诗句说明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3)总结1、2自然段中含有“木叶”的诗句,强调古诗歌中“木叶”形象备受钟爱,被诗人们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杜甫和庾信的诗句正说明了这一点。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总结现象:在古诗中,有用“树”的,也有用“叶”的,但很少看见用“树叶”。

可与“树叶”字面解释相同的“木叶”却被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学习创造。

5)“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6)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四段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总结:“高树”与“高木”的不同:枝繁叶茂的饱满,落木千山的空阔。2)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3)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在第5段中找出)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4)思考:“木”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总结:“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到了作者要触及的诗歌问题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所以,“木叶”微黄与干燥的落叶形象即是“木”带给我们的暗示性,这样的暗示性丰富了“木叶”形象的内涵,透过“木叶”形象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自从屈原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用到了它,它便成为秋天中鲜明的形象,从此就具有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四)拓展练习

1、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2、阅读下面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人。五)布置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含“月”“梅”等意象的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成小论文。参读作品:

梅:王安石《梅花》 陆游《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月: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六)结束语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说“木叶”》教学反思

一、教学背景:

《说木叶》一文,内容比较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有三个: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 力。实际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的,在梳理文章结构内容的同时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进行全文总结时点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到了作者要触及的诗歌问题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安排的连线题及鉴赏题旨在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

1)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反复强调让学生在课文之中找关键词句,用关键词句回答问题。2)鉴赏诗歌意象(咏物诗)要注意从诗歌外在形象内化为诗歌的形象内涵,以此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授课中,在重点研读第四段时,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我有意提示学生抓关键词先找它们能概括外在形象的词语,然后找概括形象内涵的词语。有了这样的铺垫,在拓展练习鉴赏咏柳诗时,学生就不会感觉太陌生而无从着手。

3、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主要是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回答完后抓住学生回答准确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让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4、板书设计旨在抓课文的重点,最终点出暗示性,基本完成设计。

5、作业的布置有针对性,列举了参读作品。二)不足之处

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不到预想的要求,以至于在梳理课文时没有设计的那么顺畅,如果能有更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我想会更好。

2、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的两道题,一个针对诗歌意象固定的暗示性,一个针对意象鉴赏的灵活性。在授课中一名学生在做连线题时,将“柳”的意象与对应的情感联错,虽然我拿“杨柳岸晓风残月”做了提醒,但还是忘了提醒学生此题审题时注意要求“潜在的暗示性”,帮助学生强化审题意识。第二个咏柳诗设计时旨在通过感情色彩的褒贬对比告诉学生意象鉴赏的灵活性,可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的总结落实的不够,这与后面时间安排紧张有关。

3、教学方法中“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落实的还不够好,这是今后授课要重点改进的地方。以后力求创设合理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多种资源和媒体手段,如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力求教学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学习需求。

4、时间设计上超时了一会,最后的结束语可有可无,当时没有灵活舍弃。

下载《说木叶》教学反思(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木叶》教学反思(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木叶”》教学反思[共五篇]

    《说“木叶”》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艺学论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

    《说木叶》教学反思 (共五篇)

    今天教授《说木叶》一课,自己认为文章思路清晰,但看了反馈本后发现问题较大,《说木叶》教学反思。文章一上来先提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较“树叶”常见,并且有很多佳作传世......

    说木叶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说木叶》说课稿优秀 53.《说木叶》 教材分析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玉门油田一中 一、导语: 从屈原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开创了浪漫主义......

    《说木叶》教学设计大全

    《说木叶》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

    教学设计:《说木叶》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由“木叶”而阐释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