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拜师》小小收获
《孔子拜师》小小收获
教材研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石。研读指精细地读,详尽地读。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好的教学设计首先源于真正的阅读。教材研读,首先是作为读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阅读价值。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文本,首先是一个读者。教参替代不了自我的阅读,不论教参阐述得多么翔实透彻,分析得细致深入,都无法取代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要追求真正的阅读过程、直接的阅读体验、新鲜的阅读感受。
《孔子拜师》是三上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读懂课文,理解故事的深意,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孔子,老子的对话,让他们明白学无止境,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
体会孔子和老了的谦虚
师:孔子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终于走到了洛阳城外,见到了他要拜访的老师——老子。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描写他们见面场景的语句。
(出示):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师:这两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 生:拜访——拜见
师:你知道“拜访”和“拜见”的意思吗?
生;“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也是敬辞,“拜会”、“ 会见”的意思。师:这两个词虽然有一点不同,但都是敬辞,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孔子对老子的尊敬。师:同桌自由练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两句话中也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出示);“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生:迎候——等候
师:“迎候”和“等候”都含有什么意思? 生;“迎候”和“等候”都含有等待的意思。师:能不能把这两个词换一换呢?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把“迎候”换成“等候”就不能表达老子的谦虚。师:这两个人一个是七十多岁的大思想家,一个虽年纪轻轻,却也远近闻名,但他们都表现得如此谦逊,值得敬重。你还能从这一段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他们这种高尚的品格?
生: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觉老子和孔子的谦逊。请男生读上面一句,女生读下面一句。师:面对谦虚的老子,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生:孔子说学习是无止境的。(出示这句话)师:为什么“学无止境”? 生: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生:知识很多,是学不完的。就好像我妈妈,也以前不会用电脑,现在为了工作,她必须学习用电脑。
师:是呀,“学无止境”是孔子的学习态度。他向老子学习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管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提出来的。
齐读这句话,告诉你自己。再读这句话,告诉同学们们。大声读这句话,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请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中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休会他们谦虚好的品行。分角色练读。指名读。
正如薛教授所言,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或者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读者。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与学识和文本对话,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心智、情感和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景与物,给学生感知、思考与阅读创造的空间,使学生有坡可爬,拾级而上。
第二篇: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习根据具体语境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品词赏句,积累和发展语言。.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孔子拜师》。屏幕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学生读。师: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如何? 生1: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很高。生2: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很渊博。
师:那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孔子二.读中感悟,学习品行。
(一)学习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想一想,孔子为什么拜师?
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
生: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
生:“渊博”是指知识多而广。
师: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而实际上呢?
生:实际上孔子的知识已经很渊博了。
师:你是从哪儿休会出来的?
老子)生:我是从“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这句话中“远近闻名”这个词体会出来的。
师:那你能理解“远近闻名”的意思吗?
生:“远近闻名”是指不管远的地方,还是近的地方,都知道孔子的名声。
师:是呀,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很有名了,还要拜老子为师,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从中能体会到孔子很谦虚。
生2:我从中能体会到孔子很好学。(板书;谦虚 好学)
师:好,请你来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孔子的谦虚好学。
(二)创设情境,体会孔子路途艰辛
师: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孔子背上简单的行囊,匆匆地踏上了前往洛阳拜师的旅程。(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孔子路上很艰辛。师:你从哪里体会出艰辛?
生:我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体会到孔子的艰辛。师:跟老师读一读这两个词。(师领读,生跟读)
师:同学们,听,风呼呼地刮,雨,哗哗地下,孔子,停一停你赶路的脚步,找户人家遮遮风,挡挡雨,好吗?
生:不,我还是继续赶路吧,我要早点要洛阳。
师:走了一整天,孔子,饿了吧,找家客栈,吃吃饭,好吗? 生:不好,我就在树上摘几个野果子,在地里挖几根野菜吃吧。
师:天已经黑了,孔子,你的脚已经磨起了水泡,停下你的步伐,找家客栈歇歇脚,好吗? 生:不,我要节约时间,就靠在路边休息一下吧!
师:天还没亮呢,孔子,你怎么就起来了呢,再多休息一会儿吧!生:我要抓紧时间赶往洛阳。
师: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艰苦,这就是—— 生:风餐露宿。
师: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这就是—— 生:日夜兼程。
师:孔子日夜赶路,一路历经艰辛,他—— 生:终于赶到了洛阳。师:他这样辛劳,是为什么? 生:他想快点赶到洛阳。师:可见,他的心情—— 生:非常急切。
师:让我们试着读一读,读出孔子一路上急切的心情。(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评价:你真是一位急切的孔子。)全班跟他一起读。全班齐读。
(三)体会孔子和老了的谦虚
师:孔子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终于走到了洛阳城外,见到了他要拜访的老师——老子。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描写他们见面场景的语句。
(出示):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师:这两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 生:拜访——拜见
师:你知道“拜访”和“拜见”的意思吗?
生;“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也是敬辞,“拜会”、“ 会见”的意思。师:这两个词虽然有一点不同,但都是敬辞,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孔子对老子的尊敬。师:同桌自由练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两句话中也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
(出示);“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生:迎候——等候
师:“迎候”和“等候”都含有什么意思? 生;“迎候”和“等候”都含有等待的意思。师:能不能把这两个词换一换呢?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把“迎候”换成“等候”就不能表达老子的谦虚。
师:这两个人一个是七十多岁的大思想家,一个虽年纪轻轻,却也远近闻名,但他们都表现得如此谦逊,值得敬重。你还能从这一段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他们这种高尚的品格? 生: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觉老子和孔子的谦逊。请男生读上面一句,女生读下面一句。
师:面对谦虚的老子,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生:孔子说学习是无止境的。(出示这句话)师:为什么“学无止境”? 生: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生:知识很多,是学不完的。就好像我妈妈,也以前不会用电脑,现在为了工作,她必须学习用电脑。
师:是呀,“学无止境”是孔子的学习态度。他向老子学习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管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提出来的。齐读这句话,告诉你自己。再读这句话,告诉同学们们。大声读这句话,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请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中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休会他们谦虚好的品行。分角色练读。指名读。
(四)体会孔子认真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师:从此以后,孔子就跟着老子学习,他是怎么学的? 生: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师:跟他一起读。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生:温帮而知新。生:学而时习之。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师:老子是怎么教的?
生:老子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师:再读。板书:毫无保留 师:孔子和老子,一个谦虚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一个不耻下问,一个毫无保留,多么伟大的古代学者风范啊!难怪人们如此敬重他们。读:(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再读。三.阅读全文,语言积累
师: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了孔子,认识了老子,课文中一不定期有许多词语和句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朗读全文,背诵课后孔子的名言,然后拿出搞抄本,积累。文 章来源
第三篇:孔子拜师(范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传统文化气息
——《孔子拜师》教学案例及分析
龙山小学周桂东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 中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本组课文主要围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孔子拜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让课堂处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等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采取朗读、默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名言、背诵名言等,使学生深深体会学无止境、谦虚好学、尊敬师长、诲人不倦的道理。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资料,教师讲述有关孔子教弟子的事迹,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生平、名言等图片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孔子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谈理解
2、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交流一下,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3.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生质疑课题:通过刚才的交流知道孔子已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了,为什么还要拜师呢?他的老师是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听录音读课文,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
(2)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随机了解孔子、老子中的“子”是古代人们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以最后一段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齐读。
(2)师: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理解课文里的词语──渊博)
(3)师:他们的品行又怎样呢?生默读,边读边找相关句子。并提示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谈孔子: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体会
A、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抓住“还不够渊博”,联系实际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
B、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让学生想象路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体会孔子求学不辞劳苦。)
C、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上前行礼” “连忙”“拜见”“请”体会孔子尊师。)
D、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讲述《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故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E、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从“每天”“请教”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
(2)总结提升
A、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相机解决课题质疑的问题。
B、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3.用刚才的方法,边读边划出能表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1)全班交流:
A、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迎候”和“等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吗?怎么理解呢?)
B、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2)总结提升
综合谈谈对老子的印象,并相机指导朗读。
4、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孔子和老子交往时表示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5、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重点指导学生双方见面时行礼的动作,加深学生对传统礼节的了解。
四、再读课文、指导行为
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涯有什么启发呢?
五、拓展活动,开启传统文化的大门
1、学生在校园传统文化墙上寻找历史名人的足迹,感受校园里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
2、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分别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为了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启传统文化的大门。
【案例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灿烂文化精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自觉负担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让课堂充满传统文化气息”是设计《孔子拜师》这节课的初衷,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远千里,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教学本课要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传统文化的渗透点:
第一,寻找感悟传统文化的突破点
其实就故事本身来讲,这是个平凡的求学故事,但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两个学富五车的名人身上,因而显得不平凡,孔子——一个少年得志的著名学者千里迢迢,不畏艰险奔赴异乡去求学,令人敬佩。老子为这样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为之感动,他不顾年事已高,倾囊而出,不知在洛阳城外候了几日,才迎到了这个来自远方的晚辈,被传为千古佳话。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所以,课前的铺垫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前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和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孔子,他的故里距离我们比较近,了解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者音像资料,以便为学生补充关于孔子的背景知识。课堂上,再组织学生阅读资料袋的小知识,学生们如果了解了这些背景后,就会对古代的两位思想家肃然起敬。
第二、把握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链接点
在课文中,有两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学案例中注意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第一处是关于孔子的姓名。文中写到: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古代人的姓名字这个问题是学生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他们很奇怪,明明叫孔子,怎么又叫孔丘,又叫仲尼的,有那么多名字?这就需要教师对古代人的姓、名、字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古代子是对人的尊称,而名一般都不叫,人们称呼对方为了表示友好尊敬,一般都叫他的字。现代很多人也有笔名、艺名,若是请他人所起,就算作“字”,自己所起就算作“号”。教师把古代和现代人名的异同加以区分,既加深了对孔子的了解,又学到了古今名字的有关文化知识,真是一举两得。第二处是关于孔子向老师行礼节。教师采用演一演的形式,再现孔子拜师的情景,并指导学生拜师的动作,让学生知道古代“学徒要行三叩首之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拜师古礼正是传统礼仪中的重要一环。在现代社会中,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每年都要
组织他的学生进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在当今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前提下,很有必要弘扬这一传统美德。
第三、设计继承传统文化的延伸点
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学校的传统文化气息,设计“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这些实践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激发学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四篇:孔子拜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孔子拜师--读后感。
我觉得孔子是位好学得老师。虽然他已经远近闻名,但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渊博,去拜老子为师。他可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去赶路,到千里之外的洛阳,肯请老子收他为学生。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仲尼呀!你的学问不比我差,为什么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您的学问深,跟您学习,肯定是有长进的。再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老子很感/a>,于是就收下了孔子,读后感《孔子拜师--读后感》。
我还觉得孔子善于学习。在老子收孔子为学生后,孔子就每天不离开老师的左右,虚心学习,随时请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老子呢?就不用说了,居然为了孔子这个学生。可以站在车旁迎候,而且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在古代七十多岁已是古稀之年,这也反映出老子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无止境的,无论你目前知识有多么渊博,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看作老师,虚心若谷地学习他们的长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第五篇:孔子拜师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相关内容。下面是孔子拜师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孔子拜师读后感一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它很有教育意义,使我感触颇深。
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距洛阳有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花了几个月终于到达洛阳。见到老子后,他谦逊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真诚求学、谦虚好学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看看孔子,再想想自己,我觉得很惭愧。比起孔子,我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实在差远了。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读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有时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考试成绩好了,爱“翘尾巴”;成绩差了,爱“发脾气”;成绩不好不坏时,有时还“无所谓”。就说这次语文,虽然得了全班第一,但也只有89分。这说明我还有一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作文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粗心的毛病还没完全改掉。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千古圣人孔子都能谦虚求学,我想我通过勤奋努力也能做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后,我也要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孜孜以求,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快乐学习,争取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二今天,我读完《孔子拜师》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才会胜利,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孔子谦虚好学,就因为它说的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想想自己,感到惭愧。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到了班里赶紧抄学习委员王薇的。结果,我得了个优,这个优上面好像有个小黑点,似乎在说:“你会了吗?”今天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长,在班里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就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新的贡献。
孔子拜师读后感三我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可是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后,受到了很大的感触。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暗暗自责,孔子在人们眼里是学识渊博的老师,可是孔子认为他自己的学问还是不够深。为了增进学问他从曲阜走到了洛阳,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知遇到了多少挫折,可是他没有后退。见到老子是那彬彬有礼的态度让我自叹,我有许多地方不如他。
一、不礼貌
我每次见到老师总是低着头,快步的走离老师的身边。还有一次,在大街上,我遇到了爸爸的朋友,他向我亲切的打招呼。我却默不作声地走了。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准备彻底改变自己。每次见到老师、熟人主动打招呼问好。
二、不谦虚
我以前是一个傲慢的人。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会。有一次数学考试,试卷全是算式,我居然连错四道。试卷发下来,脸红了,才打了就十二分。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要谦虚、认真、不骄傲。
三、不爱学习
一年级的时候,我总是不喜欢上学。一去课堂,老师都要讲许多知识,让我感到十分厌倦。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孔子为了读书千里迢迢从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这让我自叹不如。
我有许多地方不如他。我要加倍努力,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