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教案-民族的形成-教学教案
2、能力目标:能运用民族的四个特征来识别民族; 3、觉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加强民族观念。[ 教学重点 ] 民族的基本特征
[ 教学难点 ] 民族与种族的区别;共同心理素质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 [ 教学方法 ] 讲授与讨论法 [ 教学准备 ] cai课件 [ 授课类型 ] 单一课 [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导入新课)
cai展示 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里的“民族”、“花”、“兄弟姐妹”特指什么? 生:民族。
师:那民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学习。大家先看五分钟的 书,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民族具有四个特征,它的地位怎样? 第一节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一、民族的形成(板书)1、时间 2、过程
师:民族形成于什么时候? 生:原始社会末期
师:为什么不是其它时候?(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师:因为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 展经由了一个由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的过程。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氏族社会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共同体也随之瓦解,新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即民族逐渐形成。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副板书)
师:所以,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二、民族 1、概念 2、特征 1)、共同语言
师:民族的第一个特征是要有共同的语言,为什么呢?(学生回答略)
师:简单来说,因为它是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工具 板书),是不是说同一种话的 就是同一个民族呢? 生:略
师:不是,有时,几个民族可以共同使用同一种语言。在我国,回族和汉族使用的 就是同一种语言。所以,《爱我中华》中说“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是不科学 的。与此相对应的,一个民族是不是只有一种语言?也不对,我们怀集就有好几种 语言。再来看第二个特征: 2)、共同地域 师:共同地域是指一个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板书)。这是民族与氏族 部落的重要区别,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也是民族形成的最关键的一步。既然这 样,那是不是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都是同一个民族? 生:略
师:同在中华大地上,但是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怀集也有好几个民族。3)、共同的经济生活(板书)
师:这是指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 板书),每个民族都会在长期的生产、交换活 动中形成自己的经济特点和经济关系。如蒙古的游牧经济,彝族的纺织经济等。正 是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才把人们牢固地联结为一个共同体。4)、共同的心理素质
师:大家齐读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
生: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 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
师:比如大家熟悉的歌曲《小背篓》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个特点。(放音乐或教师亲自唱〈小背篓〉)
师:这是由宋祖英演唱的一曲脍炙人口的土家族民歌,她就是凭着这一首歌而一炮 走红。在这首歌里面就很好的体现了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吃——糍粑
住——吊脚楼(副板书)用——小背篓
师:同时,我们在投影上看到绚丽多彩的衣服就是土家族的服饰。(穿——衣服)师:其实,土家族还有很多风俗习惯,其他少数民族也一样。以后讲少数民族时再 给大家介绍。这些风俗习惯一旦形成,就有很大的稳定性,从而成为我国民族文化 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是因为心理素质的稳定性,才使之成为区别民族的最 显著的特点。
师:民族的这四个特征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师: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师民族形成的首要的前 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咯额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 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师:关于民族及其特征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区分几个概念:
三、民族与氏族联盟、种族有什么不同?(板书)(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师: 1、关于民族与氏族部落
a、产生的时间不同,民族产生在氏族部落之后。
b、基础不同,氏族部落以血缘为基础,民族以地缘为基础。2、关于民族与种族
a、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种族是自然现象。
b、区分标准不同,种族以头发、肤色、体形等生理特征老区分,而民族则以四个 基本特征来区别。(复习新课)师:略
第二篇: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导入新课】
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鲜卑、羯、氐、羌 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
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与此同时北方同时出现了十六个相互交替的政权,期中一个民族逐渐强大统一北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政权那? 生:氐族建立的先秦政权
师:好,那么先秦统一北方后,想要一统全国,要实现这个一统全国的梦想,就必定要打败? 生:东晋
师:于是先秦与东晋于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淝水之战。在了解淝水之战前,前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讲课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找到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生:3—分钟阅读。师:出示PPT 生:淝水之战时间383年,地点淝水,战争双方前秦和东晋、在战争过程中那,前秦苻坚信誓旦旦的带领80万军队和东晋的8万军队相隔于淝水两岸,两军对峙的紧张时刻,有人大喊一声:“前秦被打败了”于是前秦军打乱阵脚发生了踩踏事件,这是晋军趁机发动猛攻,打败前秦军。其实用三个成语就可以总结这场战役,同学们想一想用哪三个成语来解释呢?
生:投鞭断流、草木借兵、风声鹤唳
生1:草木皆兵形容秦军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的疑神疑鬼。生2:风声鹤唳是指秦军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老师:投鞭断流来形容前秦军的骄傲和狂妄。那么草木皆兵苻坚在遥望对岸感觉对岸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并,前秦军对开始有所畏惧。最后在逃跑的路上听见一草一木都觉得是晋军在追赶。于是昼夜不停的的逃跑不敢停歇。总结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特点以少胜多。意义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老师:同学们来回想,我们所学过的历史,还有那些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那?
生: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老师:那么想一想,我们以前所讲过的这些战役中胜利者胜利的原因,失败者失败的原因?
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长平之战。
师:在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失败者的一方都有要么是骄傲轻敌。要么是战略战术上运用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先秦军失败的原因? 生:骄傲自大 生;盲目轻敌
师:那么东晋胜利的原因呢? 生;渴望统一
老师:好这是同学们对于胜败的分析。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淝水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生: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在北方混战之时,有一个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北魏。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北魏政治。请同学们找一找,北魏的建立情况。(出示PPT)书写板书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生:北魏建立439年、民族:鲜卑族、政权名称:北魏、影响 师:这是北魏的建立情况,我们都了解鲜卑族是五胡中的一支,那么鲜卑族发源于哪里?又是从什么时候迁至中原地区的那? 生:大兴安岭
师;出示PPT鲜卑族在汉之前生活在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中的嘎仙洞就是鲜卑族的发祥地。出示嘎仙洞图片,嘎仙洞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 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这里所说的大兴安岭是指大兴安岭山脉,从黑龙江境内一直绵延至内蒙古境内。
师:嘎仙洞离我们非常近,那么同学们有谁去过嘎仙洞么?能不能为大家讲一讲今天的嘎仙洞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 生2:
师:ppt出示嘎仙洞内的石刻,我们在嘎仙洞内发现了刻石。这个刻石记录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人来到嘎仙洞内祭祀祖先这一事情。由此人们才得知大兴安岭山脉上的嘎仙洞就是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发祥地。大家都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那么大家都知道冬天特别的寒冷。寒冷怎么办呢?迁往南方,于是于东汉时期,鲜卑族的拓跋部前往了山西平城(点ppt出示,迁徙至平城的图片。)指出绿色西晋时期是鲜卑族生活的地区。在前秦于淝水之战溃败,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之时,鲜卑族逐渐壮大,建立了北魏。那么在北魏在建立政权后,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我们成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那么我们来看看北魏孝文帝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其巩固统治的目的呢?
师: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都城迁至洛阳。PPT出示图片。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呢? 生1:平城气候寒冷,洛阳相较于平城较温暖。
生2:洛阳是很多朝代的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比较发达,便于北魏的统治。
师: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将都城迁至今天的洛阳?那么改革的第二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读一则材料,通过这则材料来总结一下改革的第二项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一下这则材料,来归纳总结。
生:1分钟阅读时间
师:下面找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则史料。注意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翻译文言文要求的是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在历史中我们独古文能读出一个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生1:今天想要不再说鲜卑语,而说汉语,要求30岁以上的人,已经习惯于说汉语,可以宽容他不一下改变。那么30岁一下的在朝廷做官的人,不能再说鲜卑语,如果仍然有说鲜卑语的,给予降官甚至开除官职的处罚。
师:那么从这则材料中同学们可以看出,第二项改革措施可以说明什么? 生:说汉语。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
师:再来看一个表格。以前姓拓跋,今天改名为元。北魏孝文帝的原名就是拓跋宏,后来改问元宏。这可以说明改革的有一个内容是? 生:穿汉服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了解一下孝文帝改革的最后一项的措施。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同学们看一看这项改革的措施是? 生:通汉婚。
师: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总结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都有? 生1:迁都、生2:说汉语 生3:穿汉服 生4:改汉姓
生5:鲜卑族和汉族联姻。
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请同学们齐读一遍。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师:促进了民族交融,那么民族交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民族交融PPT。
师:那么从魏晋时期五胡迁入中原,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共同生活,相互交往。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地区交融的景象。那么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是怎样相互学习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交往和学习的内容。
生:3—4分钟阅读教材。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师:出示表格找出相互学习内容。联系实际,请同学们想一想今天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的内容。
师:提示:大兴安岭来自于锡伯语,意思是“夏恩阿林”意思是白色的山岭,口语说急便是“兴阿林”即兴安岭。
今天的口语划拉、磨蹭、喇忽、秃噜、嘚瑟、来自于满语。食物:火锅:战国时期起源于中国,传至蒙古一带是开始涮羊肉和牛肉。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图片。第一个同学们小时候肯定都坐过。这是什么狗拉爬犁。这个狗拉爬犁是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一种交通工具,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地区。但是我们看今天不单单只是赫哲族人来乘坐,而是很多北方小朋友的一种娱乐工具。我们再来看这个沙琪玛大家都吃过吧(出示ppt),这个呢粘豆包(出示ppt)大家是不是也都吃过。沙琪玛和粘豆包都是我们满足的食物,但是我们看在现在超市是不是都有卖的?在东北非常普遍,满族呢?也是我们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除此之外呢,像我们今天的东北语言大多数也都是受到满族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民族交融的现象。例如„„„
师:那么我们来看,民族大交融的意义是什么呢?出示ppt 生:民族融合的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师:好,现在我们来看黑板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生:淝水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结果、特点、影响。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的建立。建立时间、都城、为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生: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影响。
生:北方民族大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生;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三篇:民族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杨 行 第一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较少。
2、知道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教学难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上)
一、谈话引入新课:
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数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民族的名称吗?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漫步民族花园,去寻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兄弟姐妹把!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2、在小组内朗读并背诵《中华民族歌》。
3、阅读并思考,待下节课回答: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少数民族呢?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祖国的哪些地方?你们班有少数民族学生吗?他们都是哪个民族的?
4、唱一唱:全班齐唱《爱我中华》,之后,说一说对这首歌的理解。
5、想一想,连一连。待下节课向同学们说一说:认真阅读资料卡中的内容,然后与同学说一说我国有多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再连一连。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呼和浩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拉萨 西藏自治区 银川
2、接上节课继续指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内蒙古自治区 乌鲁木齐 出示资料: 我们伟大的祖**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其他55个民族人口数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阔,从我国东北的乌苏里流域到西北的帕米尔高原,从海南岛的椰树林到内蒙古的大草原,都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这地方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在小组内进行回答,再指名回答。
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少数民族呢?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祖国的哪些地方?
4、在全班进行统计:你们班有多少少数民族学生吗?他们都是哪个民族的?
三、课外拓展
小调查:你的家乡居住着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特色的生活习俗?向你周围的人呢了解一下,并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资料卡上。
板书:
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内蒙古自治区 乌鲁木齐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呼和浩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拉萨 西藏自治区 银川 汉族91.5℅ 少数民族8.41℅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内蒙古 广西 西藏 云南 贵州 宁夏 新疆 青海 四川
第二课时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较少。
2、知道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教学难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教学过程】:
1、认真阅读资料卡中的内容,然后与同学说一说我国有多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他们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物。现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还设立了1173个民族乡。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2、指名说一说:我国有多少个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3、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指名学生在黑板上连一连。
4、指导学生找一找
教材第六页:下面的地图展示了部分民族在我国各地的分布情况,找一找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哪些,在地图上分别标出五个自治区。
在教材上的地图上填完后,在教师出示的地图上让学生指着说一说。
5、做一做
动手做一张自治区拼图,可以请其他同学评价和欣赏,还可以和同学比赛,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1)材料:透明薄纸、纸板、彩色笔、尺子、剪刀、铅笔
(2)步骤:将透明薄纸覆在中国地图上,把地图上各地区的轮廓画下来;然后将透明纸覆在纸板上,用铅笔在透明纸上沿着刚才画的轮廓,再次用力地刻画一遍,这样地图的痕迹就会留在纸板上了。在纸板上画出中国地图上的五个自治区,还可以画出其他地区。然后给这些地区涂上不同的颜色,要记住,相邻的地区不可涂相同的颜色。用剪刀把不同的区域小心地剪下来,一个漂亮的拼图就做成了!
6、课外拓展
(1)小调查:同学们,你的家乡居住着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特色的生活习俗?向你周围的人(父母、邻居、居委等)了解一下,并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资料卡上。
(2)小制作:请同学们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某民族的基本情况或习惯,并制作一张该民族的精美卡片。在同学之间交流并展览。
第二课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民族平等和名族团结
3、“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平等和团结。
2、使学生树立今天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发展繁荣和自己家乡的经济做出贡献。
3、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三个尊重”,从而培养学生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平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2、通过学生感受到自己家乡快速发展变化,是得益于国家的政策,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树立长大后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教学难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中华民族?其构成、分布特点是什么?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民族平等和名族团结
3、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分裂、反对名族歧视。名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我权利。
4、“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三个尊重”: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5、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是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大量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促进少数民族干部地区发展、协调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1)首先要靠国家的扶持。(2)要靠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帮助
(3)主要还要依靠西部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4)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各类少数民族人才。
8、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整体,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中国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
9、如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无论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教育和人才都是最关键的因素。
四、课堂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
回顾课本内容后归纳课本重难点。
第二课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繁荣的新时代。【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平等和团结。
2、使学生树立今天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发展繁荣和自己家乡的经济做出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2、通过学生感受到自己家乡快速发展变化,是得益于国家的政策,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树立长大后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教学难点】: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第一,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要把经济搞上去,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实现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二,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需要,对祖国的繁荣富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巩固别边防的需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2、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把经济搞上去。
3、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将加大对民族地区支持的力度,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民族地区的开发。
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除了国家的支持和沿海地区的帮助外,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还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科技教育,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以回族为主体少数民族,汉族占多数,长有满、东乡、蒙古等少数民族散居的民族自治地区。
6、宁夏这块宝地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出来的。自元代回回人进入宁夏后,近800年来,宁夏的回汉关系一直和睦相处为主流,回汉人民共同奋斗,进一步开发富饶的宁夏。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西部大开发,给宁夏的更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第三课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它们都有哪些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懂得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自己家乡的巨变,从而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教学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和国家的关系(2)设立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3)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3)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4)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5)保持或者改革并民族风俗习惯。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2)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四、课堂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
回顾课本内容后归纳课本重难点。
六、布置家庭作业
七、下课
第四课
我国的民族和经济
【教学内容】:
1、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我国的宗教政策。
2、民族的定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1)共同语言:民族成员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活动和交流的工具。(2)共同地域: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这是形成民族的物质基础。(3)共同经济生活: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这是形成民族的物质纽带。(4)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它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3、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
【教学重点】:
1、民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尤其是共同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
2、不要把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各民族的具体特点相混同。(1)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2)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教学难点】:
(1)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2)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教学过程】: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已经由压迫和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①平等、团结、互助、②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各民族虽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但绝无③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④依法平等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⑤义务。
民族团结。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⑥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⑦国家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由⑧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⑨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⑩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它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自治权的地位和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 温馨提示
一方面,要坚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局部利益,要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国家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保证民族自治权的实施。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是我国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这是我国宗教自治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国家主权和尊严。同时又要积极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 温馨提示
不能认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鼓励公民信教,对全体公民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不能认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限制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政府只有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才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不能认为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不利于宗教领域的对外交往,我国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不能认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宗教在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
第五课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教学目标】:
1、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教学重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教学难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教学时间】:二课时
1、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指的是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共同喜好、风气、习俗和禁忌等。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各民族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是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关系有很大影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尊重兄弟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感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3、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是什么:
党和国家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都明确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5、如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它的重要意文。要认识到民族风俗习惯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的小事情,而是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性和民族性的大问题。如果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理解、不尊重,就会伤害少数民族人民的感情,就会影响民族的团结。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要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必须使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必须注意将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封建迷信区别开来。
6、保持或改革民族习惯,应当由谁来决定:
对于一种风俗习惯,是保持还是改革,是奉行这种风俗习惯的民族内部的事情,应当完全由那个民族的人民自己决定,其他民族不能干涉,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强迫命令。民族风俗习惯是历史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般说来,其中有些是健康的、进步的,有利于民族发展的;也有些是落后的、有害于人民身心健康和生产生活的,不能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而要进行具体分析,在民族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决定取舍。
7、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与本民族的居住条件、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有关。
8、我国宗教问题: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在我国普遍游行的宗教有佛教(包括喇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9、我国各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的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信仰某一种宗教。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10、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意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对于维护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对于发展国际交往和抵制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影响对我国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夜以继日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是一直要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消亡的时候为止的政策。
12、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概括起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13、如何全面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14、宗教信仰自由与遵守国家的法律的关系:宗教信仰自由受国家法律保护,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5、宗教信仰问题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因此不能用简单的强制方法支处理。
16、青少年的宗教信仰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克服唯心主义偏见,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坚决反对邪教。
17、保障信教自由,不妨碍加强普及科学教育的工作,更不妨碍加强反迷信的宣传。国家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的儿童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
第八课时
民族政策常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据此回答第1、2题。
()1.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①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②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③各民族都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④权利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下列事件能体现各民族平等的有
①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 ②维吾尔族的吐尔逊江夫妇举债救治汉族弃女 ③国家保障各民族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权利 ④在审判新疆“7·5”事件少数民族犯罪嫌疑人时,使用其本民族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09年9月,天津大学一名哈萨克族女大学生阿依努尔·胡马台不幸患上急性重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费用需100多万元。为了挽救这个平凡女孩的生命,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捐款,用爱温暖着阿依努尔。这一事件 A.体现了各民族同胞团结互助的精神 B.说明少数民族享有特殊权利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基本政策 D.说明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B.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C.民族自治权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领域的自主权 D.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5.在新疆“7·5”事件中,被81岁高龄的哈米提·艾合买提老人救助的人中,有抱着孩子的维吾尔族妇女,也有惊恐万分的汉族同胞。这反映了 ①哈米提·艾合买提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②我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③我国各族人民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2009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新中国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
材料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GDP:亿元,人均GDP:元)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至少写出3个)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一:2008年12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国中小学设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2009年,国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全国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考试范围。材料二: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白皮书中指出,在新疆,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通过坚持不懈的民族团结教育,各民族平等团结的观念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各民族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蔚然成风。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民族团结?
(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指什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第四篇:民族教案
56个民族56枝花
——高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
2、了解少数 民族的名称,知道我国民族分布情况。
3、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尊重和理解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增进民族团结。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有一首歌唱得好《56个民族56枝花》,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就像56朵鲜花一样盛开在祖国的大地上。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哪一个民族的人数最多呢? 生:回答
师: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总人数的90%以上,其余55个民族人数之和不到10%,因此习惯上将它们称为少数民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些少数民族,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了解民族名称
1、在这些少数民族中,说说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2、把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说给你的同桌听。
3、播放录像《我国的56个民族》。音乐《56个民族56枝花》边听音乐边看录像,看看从录像中你还能找到哪个你不知道的少数民族。
4、提问:听了歌曲说说你的感受?说说你又知道了哪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5、小结: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大约有1600万,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和赫哲族。
(三)了解民族分布
1、这么多的名族又是如何分布的呢?看书27页我国的民族分布图。
2、怎样来看这幅图?
3、同学们先总体看,在具体看。了解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
4、师总结:分布广;聚居;杂居;散居。
5、在我们周围就散居着一些少数民族,说说在我们鞍山市有一个什么自治县?你的邻里、亲属、同学中谁是少数民族?
6、在我们学校有一些回族的同学,学校为了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特意为他们准备了午饭。
7、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力,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区,除了民族自治区之外还有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1300多个民族乡。
(四)走进少数民族
1、播放《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
这是哪个民族,主要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说说你看了录像之后的感受。
由这些美景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敕勒川》这首诗,齐背《敕勒川》。
2、播放《坎儿井》
说说你从录像中了解到什么?为什么维吾尔族人会发明坎儿井?他们是怎样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播放《布达拉宫》录像
这是什么建筑?是哪个民族的象征? 说说你了解的藏民族。
(五)总结
56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特有的民风民俗,请同学们课后从衣、食、住、行、礼仪、节日、歌舞等方面查阅资料,下节课我们就来共同交流。
第五篇:民族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计
学
设
通海三中政治教研组 顾绍彪 【课标要求】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能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从材料﹑视频中提取﹑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2、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本课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整理资料,设计制作课件。学生预习本课,搜集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及风俗习惯等具体资料。【教学过程】
播放《爱我中华》MV 学生活动:时政播评 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五个自治区的名称是什么?(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那么这些地方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第七课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展示学习目标。
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核心问题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问题二: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围绕“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活动:阅读自主探究(P76-77)
导学问题:含义(重点)?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
学生逐一回答,朗读。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概念文字不多,但是内涵很丰富。继续深入解析。
继续分步设疑,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①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吗?
②是不是所有有少数民族的地方都实行自治呢?为什么?
③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272个民族乡(镇),这些民族乡(镇)都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吗?
④自治机关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是自治机关吗?
⑤拓展延伸:联系学过的“一国两制”内容,比较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解析。(1)含义(重点)──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概念解析:
①前提:国家的统一。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②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不是少数民族居住地。
③核心:是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陕西省没有自治州和自治县。
拓展阅读:你知道吗?民族自治之最。
拓展阅读:民族自治地方的三种类型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学生活动:思考西藏自治区政府与陕西省政府区别联系,进而突出其双重性地位。
.(4)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含义:自治机关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主要自治权: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具体事例体现了什么自治权?
第一,立法自治权
事例: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性条例。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信访条例》《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等
第二,变通执行权 事例: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1981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从西藏少数民族历史婚俗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姻分别降低两岁,并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以维持。第三,经济自治权
事例:在税收方面,全国只有西藏一直执行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种税费;在金融方面,西藏一直实行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
第四,文化管理自治权
事例: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免费吃住等政策。
第五,其他自治权
事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招收人员时,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并且可以从农村和牧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招收。
了解民族自治区之最。
过渡:以上我们探究认识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么为什么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思考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客观必然性。
展示课件材料----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特别是近100多年来,面对着外敌的入侵,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西藏人民抗英抗日武装——回民支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同时,统一成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也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都为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自主思考、归纳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归纳解析。
2、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必然选择:
①历史特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现实情况
a、“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社会基础
b、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政治基础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必然选择,那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底好不好?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A、西藏农奴制;B、西藏发展成就展。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完成五个自治区名称标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各组讨论发言内容,灵活处理,引领学生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现实意义(显著的优越性)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教师引导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那么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如何对待这一制度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实行它是由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显示出了不比的优越性,成为了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要通过学习理解和拥护它,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的历史使命。课堂练习:略
本课小结: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