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的形成》教案
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凝结。
2、能用自己的话阐述雨的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社会目标: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凝结。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雨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1、2、3、听歌曲《小雨沙沙》 用幻灯片展示课前图片。
学生对图片上出现的现象提问并猜想。
二、对比实验1、2、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步骤如下: 第一步:向同样大小的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第二步:点燃酒精灯(注意酒精灯的使用规则)第三步:给其中一片玻璃加热。
第四步:同时把冷热不同的玻璃片盖在两个烧杯上。第五步:熄灭酒精灯。
第六步:观察实验结果,记录现象。
3、小组讨论实验现象 小组汇报4、5、得出结论: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雨是怎样形成的 小组讨论 个人汇报
6、总结得出: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升到天上遇冷变成小水
滴,降到地面形成雨水。
7、幻灯片演示小雨滴旅行记的图。
三、知识拓展
看人工降雨的视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巩固练习
填空
1、水蒸气受冷变成________叫凝结。
2、凝结是气态的______变成_____的小水珠。
3、揭开蒸锅的盖,锅盖内会附着水滴,那是锅里的______受_____变成液态的_____。
4、使用人工降水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
________,还有____的作用。
5、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____凝结成的_______。
第二篇:雨的形成教案(最终版)
小雨滴
活动目标:
1.2.3.4.通过实验帮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幼儿在实验中学习,激发有而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活动重点:
雨的形成过程的实验
活动难点:
由实验引导幼儿理解雨的形成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酒精灯、烧杯、水、夹子、镜子等 2.准备相关教学影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雷声)小朋友们知道在什么时候才能听到打雷的声音啊?(下雨的时候)那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要下雨或者雨是从哪里来的吗?现在老师就要给大家讲解雨是从哪里来的,小朋友们一定要仔细听,认真观察哦。
二、实验
连接好实验仪器,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给水加热,让小朋友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主要是观察谁在加热过程中有水蒸气产生。(水加热到沸腾状太就会形成白色的气体,就叫做水蒸气)水蒸气由于自身的重量较轻会向上飞升。
小朋友们在观察镜子上面有什么啊?(小水滴)。小水滴是怎么来的呢?引导幼儿慢慢观察。告诉小朋友,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冷的镜子,就会停下来,慢慢的水蒸气越积越多就会变成小水滴。
引导幼儿观察镜子上面的现象。过了一会儿,镜子上的小水滴会慢慢的落下来。
小水滴越积越多,就会变成大的水滴,镜子托不住水滴的时候就会慢慢落下来。
三、雨的形成
刚才小朋友们都很仔细的观察了老师做的实验,老师现在就告诉小朋友们雨是怎么形的 在大自然中,水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也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高空中的冷的空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很多的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就变成了云,小水珠变成大水珠,当云托不住大的水珠的时候就会落到地面上,就是我们看到的下雨了。
指导幼儿在自然中太阳就相当于酒精灯,冷空气就相当于镜子。
四、结束
小朋友们,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知道大自然的秘密就要 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啊成为一名科学家。帮助我们解决不知道的秘密。
第三篇:雨的形成教案1
《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雨的形成过程和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目标: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能综合运用各种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验记录表、开水、冰块、塑料袋、火柴、保鲜膜;量筒;烧杯、三角铁架、石棉网、酒精灯;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酒精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今天来跟老师合作上这堂课的同学们都是我的新朋友,我请大家喝饮料好吗?出示两瓶饮料(惊讶的:啊,怎么漏出来了?是哪里裂开了?好像没有啊)反复寻找,谁来帮老师检查一下。漏了吗?瓶子外面布满了什么?手摸瓶子感觉怎样?
师:原来这个瓶子没有裂呀,那我就放心了。那么,为什么冰过的瓶子外面有小水珠呢?
生交流:空气中有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当遇到冷的饮料瓶子后就会凝结成小水珠。
师:在平时你看见过这样相类似似的现象吗,谁与大家说说? 生交流:烧水时,锅盖的里面有小水珠;秋天早晨的树叶上有小水珠;冬天刚进暖屋子,我的眼镜片上有小水珠;我到浴池洗澡时,看到房顶上有小水珠„„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关于小水珠的图片,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P31页的四幅图。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有许许多多的小水珠从天而降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生交流:滴滴嗒嗒下雨的景象;沙沙沙下雨的景象;„„ 师:课件展示下雨的画面,同学们想象得真好。看到下雨,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交流:天空为什么有时晴朗有时下雨呢?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好不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雨的形成》。(板书课题:雨的形成)
二、引导探究:
1、猜想
师:这些从天而降的水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科学家们开动你们善于思考的头脑,猜猜看吧!生思考交流: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2、设计实验
师:这位小科学家得猜想既有根据又合理,我们不能像孙悟空一样飞到天上去看究竟,我们就在实验室模拟一场雨怎么样?
师:我们的猜想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那要得到水珠先得有什么呢?(水蒸气)水蒸气要怎样才能凝结成水珠?(遇冷)那好,我们要制造降雨得模拟试验,重点得考虑两个问题:(1)如何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多得水蒸气?(2)怎样使这些水蒸气遇冷?
生思考交流:(1)把水装在烧杯或试管中加热至沸腾,或直接在烧杯或量筒里加开水;(2)在水蒸气上方放置冰块。
太聪明了,你们的智慧真让我自愧不如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这个制造降雨得模拟试验。请记录员从试验桌里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实验研究计划》简要地记录你们所需要得试验材料和商量出来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如有困难大屏幕会帮助你们(大屏幕展示器材及装置图)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生交流填写
师:那组同学愿意你们组的实验设计告诉大家?(提醒同学们,当同学汇报时,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想一想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可行)
生汇报交流:
第一组:
我们想用酒精灯、烧杯、火柴、热水、三角铁架、石棉网、皿盘等仪器。我们的方法是(写或画出来):(1)把杯子里倒上热水,放在三角铁架上。(2)在皿盘里加入冰水,放在烧杯口的上方。(3)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
第二组:
我们想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橡皮塞、导管、皿盘、水槽。我们的方法是(写或画出来):(1)向烧瓶中加入少量的热水。(2)在皿盘中加入冰水。(3)用带导管的橡皮塞盖在烧瓶的瓶口,导管的另一投伸到皿盘的底部。(4)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水。
第三组:
我们想用烧杯、皿盘、热水、冰水。我们的方法是:(1)在烧杯中倒入热水,(2)在皿盘中加入冰水,将皿盘该在烧杯口上。
第四组:
我们想用量筒、开水、保鲜膜、装有冰块的透明塑料袋。我们的方法是(写或画出来):(1)向量筒中加入一半的热水,用保鲜膜封住筒口。(2)将装有冰块的透明塑料袋放在量筒上方。
师:同学们都说了自己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操作开始之前,我们先阅读老师的温馨提示。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实验仪器轻拿轻放,防止损坏和烫伤。(2)、点燃酒精灯后燃过得火柴梗请放入废物盘中。
(3)、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记录员记录好实验现象和结论。(4)、实验结束后,必须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他仪器暂时不动。学生齐读
3、试验操作
师:
老师希望你们注意安全,认真试验,请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师给每组发放冰块,倒热水。(为避免意外烫伤)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都发生了哪些现象,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把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填入实验记录单。
学生实验,老师随机指导
4、汇报总结
师:我们的试验到此为止,其他仪器不要动,请操作员盖灭酒精灯,谁来汇报你们组观察到得试验现象和得到得结论。
生交流汇报(我们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大量水蒸气产生,形成许多白气,然后凝结成小水滴,水滴越来越大,最后掉了下来。我们的结论: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
刚才我们成功地模拟了雨的形成,那现在请同学们推想一下,自然界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怎样来的?是酒精灯在给他们加热吗?在实验室我们用冰块使水蒸气受冷,天上真有一个大冰块吗?那水蒸气是怎样受冷得呢?据老师了解每往空中升100米,气温就降低0.6摄氏度,那么几万米的高空气温怎样?
同学们得推想和科学家得无数次验证基本一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雨的形成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
播放雨的形成动画片
三、拓展延伸
师:雨是一种常见得自然现象,它可以造福人类,春雨给世界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夏雨暴虐而豪爽;秋雨是那么缠绵;充满金色,冬雨是雪使者,雨夹着雪,雪带着雨,纷纷扬扬。但是,雨也可以成为自然灾害,洪水泛滥,危害人类,有时久旱不雨,使农民颗粒不收。正如我国西南五省正遭受的严重旱情,我们了解了雨得形成过程,就可以运用科学知识,人工控制雨,把雨变成及时雨,我们先来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播放《人工降雨》动画。
师:可是我们目前缺少的不是飞机和干冰等催化剂而是西南五省地面无水,空气中没有足够多的水蒸气和云,所以人工降雨只能在少数有厚云层的地方实施,灾区的旱情得不到有效缓解。所以我们能做得是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尽量减少我们人类人为破坏而造成的气象灾害。让我们共唱这节水环保歌:
课件出示:
人人护水,保护环境。
人人节水,共抗缺水。
生命之源,应须节约。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四、作业设计
师:最后,老师准备了一组连环画送给同学们,课件演示“小水滴的旅行记”。
师:欣赏了连环画《小水滴旅行记》,了解了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创设一些合理的情景和故事情节,编写一篇科学合理、生动形象的童话或短文,请你用上冷、热、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吸引人。
六、板书设计
九
雨的形成
遇冷
增大
水蒸气
———→
小水珠
———→
热
地球表面的水
试验研究计划
大到一定程度时
雨
研究的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和步骤(写或画下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的初步结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雨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雨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9雨的形成
教 学 课 题 9雨的形成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5、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7、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凝结。
8、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9、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
10、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教 学 重 点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教 学 难 点
教学准备 有关凝结现象的图片、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试管夹、温水、铁架台、烧瓶、胶塞、玻璃管。
教 学
过 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你们见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吗? 师:这些现象有哪些相同点吗?
(二)学习新课:
1、小水珠从哪里来?
(1)师:上面图片中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汇报。(3)学生填写解释。
(4)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你们猜一猜,哪个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出现?(5)学生汇报猜想并进行实验。(6)汇报实验结论。
(7)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2、雨的形成。
(1)师:在上一个实验中,如果水滴越聚越多,会出现什么现象?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2)师:由此推断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3)师: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制定小组的研究计划吧!(4)小组合作制定计划,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研究计划。
(6)师:根据各小组制定的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吧!(7)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8)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情况进行评价并小结。
(三)巩固练习:
(1)阅读科学在线,进一步指导学生对雨的形成的认识。
(2)教师小结: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我们把像水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可逆的。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
水蒸气
遇冷
水
凝 结 作业
根据本课内容写一篇科学童话,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体现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教 学 反 思
第五篇:科学作业----教案《雨的形成》
《雨的形成》科学课教案
保定--定州 学号10*** 姓名 王素会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凝结。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小水珠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能对生活中出现水珠的现象的原因进行假设。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凝结。活动过程: 1.活动开始时,让学生在教材插图的启发下,再列举更多的类似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果条件许可,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研究凝结现象的兴趣。
2.当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体验后,试着让学生针对“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解释与本组其他同学交流,并简要记录下来。
3.组织全班的交流时,学生一般会很容易想到“小水珠”与水蒸气有关,对水蒸气又是怎样形成小水珠的就不一定清楚了。因此,安排一组对比实验。
雨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在探究水珠形成的基础上,设计、制定本组“雨是怎样形成的?”。研究计划,包括对雨形成的原因提出假设。2.能独立地通过实验探究雨的形成。
3.愿意用多种方法和材料探究雨或雪的成因。4.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5.能举例说明可逆的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
6、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水)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活动过程: 1.学生经单元的学习,再加上平时积累的大量感性经验,已经基本具备了探究雨的形成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面对一张几乎全是空白的研究计划表,教师放开给学生一次尝试独立探究的机会。
2.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可分制定计划和实际操作两部分进行。完成活动1后,即可让学生分组制定探究计划,教师先不做统一指导,可直接到各组了解学生的想法。并用提问的方式帮学生理清思路。如: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怎样得到足够多的水蒸气呢?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冷的条件? 如果学生确实无法提出比较合理的假设,可让他们读一读单元页中的小诗,看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启发。
3.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实际操作。为保证实验的成功,教师课前了解学生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课上要组织各组学生交流探究计划,提出一些必须注意的问题,当学生分别对自己的计划修改完善后,再进行实际的操作。实验完成后,要组织学生就实验的设计及效果进行交流,共同分析带有共性的问题。
4.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人工降水”,进一步增强对雨的形成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水)的发展和利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如改善干燥的环境。
5.活动最后,让学生联系本单元的其他课,谈谈水的三态间是如何变化的。然后阅读教材中的小结,并交流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哪些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如蜡烛→烛油,铁→水,为后面“有趣的变化”单元做铺垫。
模拟雨的形成实验 在量筒内造雨
器材:量筒、装有冰块的透明塑料袋、保鲜膜、热水、小水桶。步骤:
1.向量筒中加入一半的热水,用保鲜膜封住筒口。2.将装有冰块的塑料袋放在量筒上方。
3.5分钟后,移开冰块,可以观察到保鲜膜下方有水滴形成,水滴顺着筒壁流下来。
模拟降雨
器材:碎冰1000克、直径为20厘米左右的铝盘、铁架台、三角架、铁丝网、酒精灯、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水。步骤:
1.将上述器材按图1所示装置,铝盘距盆约40厘米。
2.用酒精灯对盛水烧瓶加热,当烧瓶中水剧烈沸腾后,将蒸气喷嘴斜对铝盘底,水蒸气遇到盛冰铝盘便凝结成水珠;随着水珠的增大,它们就会像下雨一样落到盆里。
写一篇科学童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过程。2.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写出有一定根据的科学童话。3.在短文中能尽量用到一些有关物质状态变化的科学术语。活动过程: 1,本活动在课外进行。学生写作的体裁和形式可不受教材限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2.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34页每一幅插图,切实懂得每一幅图的含义,以保证学生作品的科学性。
3.在理解每幅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创设一些合理的情景和故事情节,编写科学合理、生动形象的童话或短文,要能体现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河水或湖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增多到一定程度,遇到冷空气开始凝结形成雨滴并下降,汇入江河湖泊中),用上提示中的大部分词汇。
4.待学生的作品完成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的交流展示。此活动可视为对本单元学习的总结,对水的三态变化过程进行梳理。
指导学生用教材第99页中的单元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
拓展活动:生活中的三态变化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增强研究物态变化在生活中运用的兴趣。活动过程:
1.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哪些物品或活动利用了三态变化的道理。
2.选择一件家用电器或一种日常活动,分析它是如何运用三态变化的。例如:空调机把室内的热空气凝结成水,排出室外。抽油烟机使一部分油烟在机内凝结成油,流到贮油盒内。擦眼镜、擦玻璃时,气呼在镜片、玻璃上,其中的水蒸气会受冷凝结成非常小的水滴,附着在镜片或玻璃上。这样,擦起来能更干净。
3.对比较复杂的电器,鼓励学生自己查阅使用说明书,向家长或其他有经验的人请教。如各种制冷电器的制冷过程一般都是机器内的制冷剂反复蒸发和凝结的循环过程。
拓展知识
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能容纳水蒸气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气温越高,空气中能含蓄的水蒸气越多。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最高含量的时候,称为饱和状态。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从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从而使一部分水蒸气凝结成水或凝成冰晶,空气中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以后是否一定会凝结或凝华呢?不一定。有时在纯净的空气中,水蒸气过饱和达到300%—400%的相对湿度,仍未发生凝结或凝华,这是因为还缺少凝结或凝华的另一个条——凝结或凝华。可见,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结或凝华,不仅要求水蒸气处于饱和状态,而且还要求具备凝结核或凝华核这个条件。
在大气中,凝结核一般是不缺乏的,如盐粒、烟粒、尘埃到处都 存在。凝华主要发生在细小的冰晶或包有冰衣的微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