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教案

时间:2019-05-15 06:4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地的形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一篇:山地的形成教案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山地,褶皱,断层的内涵及褶曲的类型、基本形态特征。

2、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以及各自的范围,板块的边界类型。

3、知道断块山的形成原因以及基本形态特征。

4、学生能够从老师提供的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分析说出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学会用自己绘制的背斜,向斜,断层构造示意图以及 资料给的示意图来分析岩层的新老程度从而判断褶曲和断层的类型,分析讨论我 国相关的名山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唯物观。从理性认识角度观察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道中国名山大川的成因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

山地的类型,各种类型山川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及示意图的画法,断层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成的地貌形态。

2、板块的形成机制,组成,运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图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问导入] 用诗句导入,让学生回想这些诗句描述的是哪些山,这些是用语言来描述的,如果用地理角度来看,这些山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现在进入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习。

一、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板书)

1、褶皱山(板书)

0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新课学习】

[提问] 我们在本章第一节学过山脉是内力作用的产物,知道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产生了像喜马拉雅这样大型的山,而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是褶皱山,那褶皱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到教材73页阅读相关内容。(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 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从弯曲的形态来看可以分为背斜和向斜。

a、褶皱的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常态)而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而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褶皱形态的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相反(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c、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形成了所谓的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图中的甲是向斜,乙是背斜。

(2)褶皱的规模:大的:数千千米的褶皱山系,如我国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它

与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阿尔卑斯山脉相连形成较大的褶皱山系

小的:几十米的褶皱山(板书)

[提问]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会发生褶皱,形成高大的山系?请同学们阅读相关内容,重点是对图4.10的理解。

[讲解] 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其自己的范围,重点看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范围,以及各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如果板块的相向运动,就是图上所说的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地貌?如果板块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又会形成什么地貌?过了很多年后地球上的大西洋以及红海的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大家可以去阅读相关的资料找出答案。我知道很多同学对板块的形成以及板块的运动感兴趣,可以去浏览“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内容。

(3)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在不断的运动当中,板块不断碰撞与背离形成各种地貌类型。

a、生长边界(背离运动)→海岭,断层

b、.消亡边界(相对运动)→海沟,造山带(褶皱山系)(板书)

[讲解] 我们前面学过的褶皱山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塑性变形,而断块山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载能力使岩石发生了破裂,岩石破裂后它两侧的岩体会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样就形成了断层。大家可以参照图4.12找出断层面以及相对上升和下降的岩体并猜测其形成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的地貌。断层的位移有水平运动也有垂直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的地貌还是有较大的差异。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2、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的位移:

水平方向为主:错断原有的地貌,形成新的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为主:地垒(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3)断块山的形成:以垂直方向为主断层位移中,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的山岭。如华山。

(4)断块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5)断块山与褶皱山的区别:从地表形态和岩层变化两个方面分析。

【小结】

在本节我们学习了山地的类型以及各个类型的成因、分布、规模,重点讲解了褶皱山的形成以及背斜、向斜的判断。山地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形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那这些地方的交通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在修路的过程中要保护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是考虑的首要因素而且是必需贯彻实施的。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的有关褶皱山和断块山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一、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1)褶皱:

①含义: ②基本单位: 背向斜的区别:

a、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b、岩层的新老关系: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较新;向斜相反。(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c、地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成山,向斜成谷(2)褶皱的规模:有大有小(3)褶皱山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

a、生长边界(背离运动)→裂谷,海洋 b、消亡边界(相对运动)→海沟,造山带(褶皱山系)

2、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

(2)断层的位移:

水平方向为主:错断原有的地貌,形成新的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为主:地垒(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3)断块山但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4)断块山与褶皱山的区别:从地表形态和岩层变化两个方面分析。

第二篇: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关注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危害。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教材分析] 人教版的这一节是以山地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其它版本的教材则把该部分内容作为知识介绍给学生,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山东版的褶皱内容与人教版差不多,断块山较为简单;北师大版没有褶曲的基本形态特征介绍,断块山反而具体一些;湖南版是以“活动”的形式上学生探究地质构造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形成的地表形态。从以上分析来看,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珠穆朗玛峰、华山、富士山的图片。地球上雄伟高大的珠穆朗玛峰,险要陡峻的华山,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课件演示]:褶皱山,让学生了解世界重要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弟斯山是怎样形成的。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从弯曲的形态来看可以分为背斜和向斜。常见形态:连绵的山体

代表: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课件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

引导学生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向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继续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课件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学生活动]:教材“活动”巩固知识并联系实际(如修隧道和地铁)让学生了解背斜和向斜的实际意义

褶皱形成地貌歌诀:

“背”上拱,成山岭,易侵蚀,变谷底;

“向”下弯,难成山,质坚硬,终成岭。

2、断块山

[课件演示]断层和断块山的形成。

教师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方向讲述断层。(1)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2)断层的分类

①断层位移以水平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②断层位移以垂直为主

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地垒)。如华山、泰山、庐山。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堑)。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投影]“华山、庐山、泰山”、“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和“东非大裂谷”等景观图说明断块山的形态。

3、火山

[课件播放]“火山”的影片,让学生感受火山喷发时的壮观景象。学生读课文内容了解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等。火山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投影]富士山和长白山主峰图片,加深学生对火山的认识。

[问题探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明确: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2.一般情况下,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三、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北京城从建城以来,西北角的建筑物屡建屡塌,经调查,这段城墙可能是在一个活动的短裂带上,由于地壳变形,在断层上面的建筑物自然要受到影响,缓慢地拉开,结果不是发生位移,就是断裂倾倒,所以北京西北角总是补不起来。)

第三篇: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

您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中的褶皱山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如山地)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既是对前一节的延伸,又与后面章节相联系。本节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看,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貌的过程还存在一定的知识欠缺。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掌握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褶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态。(2)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探究及展示,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教学难点:阅读褶皱和断层的示意图,准确判断出向斜和背斜。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启发式法、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2、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和归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来应对学习困境。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部分我通过提问学生所了解到的名山,归纳山地的种类以及与内力作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接下来我通过利用书本作为道具引出褶皱的概念,并依次引出褶曲的两种形态。带领学生作图让其掌握向斜和背斜的两种判别方法及其发育类型。

4、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受外力作用后褶曲的发育类型。

5、总结本小节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 2.形态:(褶曲)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3.发育

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原因)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2.掌握背斜和向斜的两种发育类型。3.运用背、向斜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教学难点】

阅读褶皱和断层的示意图,准确判断出向斜和背斜。【教学工具】

教科书,板书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名山众多,你们都知道哪些中国的名山呢?

生:有泰山、黄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峨眉山„„

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山,山是怎样形成的,它又有哪些种类呢?

生:山地主要有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2.新课讲解

师:我们了解了山的形成和种类,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一个——褶皱山 在学习褶皱山之前,让我们先学习一下什么是褶皱。同学们拿出你们的课本,双手向中间挤压是不是你的书本就产生了褶皱了呀。这样同学们想一想,对于岩层来说,什么是褶皱呢?什么是褶曲呢?

【板书】1.褶皱的概念

生: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叫褶曲。

师:那褶曲的基本形态又有哪两种呢?我们这样去判别这两种褶曲呢?请看图4.9思考一下。

【板书】2.形态(褶曲)【画图】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褶皱

生1:褶曲分为向斜和背斜。

生2:从形态上,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上弯曲。

生3: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板书】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师: 我们了解了背斜和向斜的形态,那他们的发育情况是怎样的呢?都形成了山岭吗?

生:不是,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山谷。

师:对,还有没有啊? 【板书】发育

背斜成岭,向斜成山。

生:受外力作用,有时候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板书】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外力作用)

师:同学们知道外力是如何作用形成这种逆地形的呢?把我们的书翻到P74看我们的图4.11试着回答问题2。【画图】画出书上这幅图

师:还是让老师来带你们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能够判断出甲乙两地谁是向斜谁是背斜吧?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师:非常好,所以如果不受外力作用的话乙地发育成山岭,甲地发育成山谷,对吧?但是呢,由于褶皱构造的背斜部分会受到张力,随着时间慢慢被侵蚀,所以就形成乙地这样一个山谷状;而甲地呢,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收到侵蚀,反而形成了山岭。大家懂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请同学们复习回顾今天的内容,完成1,3两个问题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褶皱山,知道了什么是褶皱,褶曲的两种不同种类,学会了它们的判别方法,并了解了他们的发育过程,分为正地形和逆地形,特别是受外力作用形成了逆地形,希望同学们回顾学习,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清晰。【探究性作业】

教科书P74活动:读图4.11,完成1,3两道小题。【板书设计】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 2.形态:(褶曲)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3.发育

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原因)

第四篇:4.2山地的形成教案付涛

主备:付涛

辅备:王萍

巴明臣

审核:付涛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

难点: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结论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方法:

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本节课 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探究法、动画演示法、视频教学法。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选用“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1 主备:付涛

辅备:王萍

巴明臣

审核:付涛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互动环节中,不断渗透“你才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学到的是学习的方法,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通过大屏幕,展示珠穆朗玛峰、泰山十八盘、日本富士山、庐山等图像。把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情境中,引出山地的概念。

提出思考:这些高大巍峨、风景秀美的山地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直奔主题,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活动:将预习效果检测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一组褶皱山的典型图片。

思考:大屏幕中所展示的这种地质构造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相互检测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重新温习并牢记褶皱(背斜、向斜)的概念,熟练掌握背、向斜的判断方法。

学生:两两结合相互检测自主学习效果,教师随机抽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教师:通过大屏幕,运用动画演示相关概念。分析背斜、向斜判断方法;背斜、向斜的外在形态特征;加深学生对背、向斜的理解。

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学案的表格。并请学生上台展示结果。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褶皱除了形成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山脉,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按要求讨论: 教师展示大屏幕:

问题一:在背斜和向斜这两种地质构造中,哪个利于储存石油、天然气?哪个利于储水?试分析其原因?

问题二:在背斜和向斜这两种地质构造中,哪个部位更适合建采石场?哪个部位适宜建隧道?试分析其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结合大屏幕,进行精讲点拨。进一步落实学习效果。主备:付涛

辅备:王萍

巴明臣

审核:付涛

设计意图: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与实际相联系,关注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常见的构造地貌除了前面我们学习的褶皱外,还有一种构造地貌也比较重要,请看大屏幕。

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一组断块山的典型图片。

思考:大屏幕中所展示的这种地质构造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相互检测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重新温习并牢记断层的概念,熟练掌握地垒与地堑的相关知识。学生:两两结合相互检测自主学习效果,教师随机抽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教师:通过大屏幕,运用动画演示断层以及不同的断层组合形式(地垒、地堑)。

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学案的表格。并请学生上台展示结果。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形象的理解并掌握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的相关知识。

进入21世纪以来,火山活动越来越频发,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

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一组火山的典型图片。了解火山的基本结构和形成机制。

教师:意大利的默拉皮火山,夏威夷群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冰岛火山„„;全球火山活动愈演愈烈,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教师:观看视频,相关图片,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按要求讨论:

讨论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了那些影响?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当的精讲点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的唯物主义观。

课堂小结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

地壳运动

二、断块山

地壳运动

三、火山

岩浆活动 主备:付涛

辅备:王萍

巴明臣

审核:付涛

课后反思

收获:

“山地的形成”中关于地壳运动部分,相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的抽象和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与断层,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不足:

(1)合作探究的内容必须要有探究的意义;

(2)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很好的注意把握时间。

第五篇: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课题: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介绍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3、设计思想

本节课涉及到比较多的地质构造和地理原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和山地的形成过程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通过褶皱山和断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褶皱和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并能够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让通过读图、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5、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6、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太行山、华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板书】

一、褶皱山 【板书】①褶皱 【引导】什么叫褶皱呢?

(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板书】②背斜和向斜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外部形态上看褶皱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教师讲解】我们将岩层向上拱起的称作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称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板书】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引导】那要怎么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呢?大家请看PPT。

【教师讲解】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都是可靠的。【板书】 ④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幻灯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板书】 ⑤褶皱山的成因

【引导】 在坚硬的地壳中为什么能够发生褶皱而形成这一系列的高大山系呢? 【教师讲解】对此,科学家们用板块学说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板书】

二、断块山 ①断层 【课件演示】断层

请大家观察并思考,上升和下降的岩体分别形成哪种地形? 【板书】 ②上升——山岭、高原

③下降——谷地、低地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7、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

①褶皱:

②背斜和向斜

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④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⑤褶皱山的成因

二、断块山

①断层

②上升——山岭、高原

③下降——谷地、低地

8、教学反思

“山地的形成”中关于地壳运动部分,相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的抽象和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与断层,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但是也发现了许多的缺点,如合作探究的内容必须要有探究的意义;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很好的注意把握时间。

下载山地的形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地的形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争取全面攻克。同时,广西中......

    第2节 山地的形成 教案(推荐阅读)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诗词赏析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翻开中国地形图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是以哪一类地形为主?山地 山地又称山岳,是陆地......

    山地回忆教案

    《山地回忆》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

    《山地回忆》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

    《山地回忆》教案及反思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许昌二高朱琛玲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分析感受小说中“妞儿”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以读促写,提高学生人物语言的......

    2018江西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2018江西教师招聘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地的形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