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形成教案

时间:2019-05-15 07:4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的形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的形成教案》。

第一篇:6的形成教案

6的形成(初稿)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数的兴趣。

2、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手口一致的点数能力。

3、认识数字6,学习6的形成,理解6的真实含义。重点:能手口一致的点数6个物体。难点:掌握6的形成,知道5添1是6。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幻灯片、黑板、小哨子 1个、6的数字磁铁 1个、数量为6的松鼠磁铁、松果若干同色小花片 若干每人一套1-6数字,一套雪花片

一、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师幼互相问候。手指变变变游戏

(小手小手变变变,变成小棍敲敲敲,变成剪刀剪剪剪,变只小猫喵喵喵,变成小狗汪汪汪,变成孔雀美美美)幼儿边动作儿歌(儿歌附后)边做模仿动作。以谈话的形式导入5以内的复习:

“老师考考小朋友,手指数数棒不棒?”

二、集体活动

利用Flash课件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的数:

1、按物取数。(事先准备好数字卡片)

2、按数取物。(按数字出手指)

3、学习6的形成:

老师出示课件图片,请幼儿点数,一共有5个。再拿出一1个的,问:“小朋友点点看,几朵花?” “现在飞来小鸟,你们再数数现在有几个只?”

“那谁能告诉大家,5添1是几?”

小结:5添上1是6,4、认读数字6。出示视频课件数量为6的各种动物,让幼儿点数。出示数字6,教幼儿认读,并引导幼儿数字6像什么? 出示哨子,6像豆芽,加深幼儿印象。6象老师的口哨,有一个大大的肚皮,长长的脖子。用手指书写数字6。

小结: 6只蜜蜂 6朵红花6只小鸡,可以用数字宝宝‘6’来表示,小朋友说6的本领大不大?所有的是6个的事物都可以用6来表示。

三、分组活动:

幼儿实物操作。巩固5添上1是6。6比5多1,5比6少1。操作一:游戏“看数字,摆图形”。请幼儿动手操作,练习6的点数。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字卡片,请幼儿在桌子上摆相应数量的图形,要求每次摆完后口手一致的点数,并说出总数。操作二:让幼儿演示5添1是6。看视频,做做游戏

操作三:游戏松鼠和松果一样多吗?谁多谁少?问题2:松果少了几个?松鼠多了几个?问题3:怎样才能把他们变成一样多?

四、播放音乐,数宝宝玩游戏结束

第二篇:尿液的形成(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排泄的概念,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功能; 2.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察和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1.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 2.训练自主学习,分析资料及交流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学生回答。

二、新课 1.排泄

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提问: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总结: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三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的?要想知道答案,必须先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观察泌尿系统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问题。

过渡:肾脏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3.肾脏

(1)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

(2)认识肾单位。通过观察肾单位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a.肾小球是由什么构成的?

b.肾小球壁有什么特点,薄还是厚,一层还是多层? c.肾小管有什么特点?它周围存在哪种血管? d.血液是怎样流经肾单位的呢?

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及讨论使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及特点。过渡: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时是如何形成尿液的? 4.尿液的形成

(1)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血液中的物质透过肾小球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再经过肾小管形成尿液;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回忆以前学过的毛细血管的作用。总结:肾单位有两处毛细血管分布,分别是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结合毛细血管的作用,推测这两处发生了物质交换。(2)分析课本23页小资料

学生思考讨论:血浆到原尿,直至形成尿液,成分有没有变化?哪些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资料的方法。

分析资料中的数据:得出排尿主要是排出无机盐和尿素,还有多余的水;a.比较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引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比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变化,引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观看肾单位中尿液形成的动画,加深印象

(4)联系实际:医生在检验病人尿液时发现了蛋白质,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如果发现的是葡萄糖呢?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

一、排泄

二、泌尿系统

三、肾脏 1.肾脏结构 2.肾单位

四、尿的形成:

血液—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肾小管重吸收形成—尿液

第三篇:风的形成 教案

五年级科学《风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产生的,理解风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并能提出的有关风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操作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铁架台、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风)

注:多媒体课件放风的声音。(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说出观察到了什么,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生:下面的纸条往里飘,上面的往外飘…… 生:风吹的结果……

师:想不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出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一)首先进行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么来做一个有关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学生先了解教材提示,教师出示实验提示:①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②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③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研究。根据观察小组内推测纸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谈话:刚才很多小组已完成了这个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小组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谈出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螺旋圈转动起来。)

4、谈话:现在我们再返回来,看看刚上课时的那个问题:门缝上部和底部的纸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

5、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例你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学生多种回答)

设计意图:

设计纸螺旋圈动起来的实验,主要是使学生的手、眼、脑充分参与进来,认识到以上物体的运动是由于热空气上升的缘故。

(二)接下来进行活动二:风的形成

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

2、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教材上的实验提示。(学生自读理解提示)教师强调三点:

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②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 ③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4、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师生梳理,重点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a.实验中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

5、(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三)、本课小结

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一块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四)、拓展延伸

1、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

2、查阅有关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

(五)、课后作业

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却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

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第四篇:教案:卵石的形成

卵石的形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老师出示带来的碎石和卵石,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溜,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生描述后师讲述:

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 卵石)

三.谈话,揭示新课。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板书的形成)

四、学习新课。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知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卵石?(课件出示河道上、中、下游的卵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卵石采集地的环境特点。认识卵石出在水边,下游卵石较多但个头较小。)

2、师激疑: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溜?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师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金沙江的上、中、下游河流考察。(播放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课件。)

边看边思考: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分布有什么规律?

5、师激疑:

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是如何变成卵石的?

6、学生分组讨论猜测。

7、生汇报,师小结:河道中的卵石是从河道上游的高山上来的,通过长时的搬运、磨圆而形成的。

8、激疑转入新知:那高山上的岩石又是怎样变成碎石的呢?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课件出示云几张图片:风化的石林、有裂缝的岩石、石缝中的植物。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猜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实验研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①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教材实验一。②汇报实验发现。(石块有裂痕)

③引导学生推想实验与自然中什么现象相似?

④师小结: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4、再引导学生看教材36面中下面的插图,认识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 风化 气温、冰劈、根劈】。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引导小结:(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板书 搬运

地球引力

流水力量】。

4、引导学生做碎石在河道中磨圆的模拟实验。(教材实验二)

5、师小结: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卵石。)【板书 磨圆

冲刷

磨擦

碰撞 】

6、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1)师生小结: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2)引导学生描述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38面的方框中。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四)、拓展讨论:

1、在某些海滩上也有许多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五)课后延伸:

写一篇以《我的旅行》为题的童话故事来揭示卵石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

风化【气温

冰劈

根劈】

卵石的形成搬运【地球引力

流水力量】

磨圆【冲刷

摩擦

碰撞】

第五篇:《土壤的形成》教案

《土壤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是由岩石变化而成的。知道空气、水份、植物、动物等是土壤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陆地的表层。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连续一个月对月相土壤进行观察,把数据记录下来分析。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土壤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互相配合完成实验任务。

2、培养学生对土壤和岩石等自然事物产生亲近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知道空气、水份、植物、动物等是土壤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

2、知道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陆地的表层。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陆地的表层。

2、理解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有关土壤形成原因的课件或动画、文字资料。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覆盖着的除了坚硬的岩石,还有什么呢?让学生思考在地球的表面除了岩石之外,还有土壤。

2、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研究土壤的形成

1、提问:你知道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2、讲述:土壤的形成原因。

大块岩石崩解成小块,小块再变成碎屑,并且逐渐变化为土壤。

3、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

4、提问:是什么力量使大块岩石逐渐崩解的?

5、播放课件《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提出观看要求:请你们仔细观看,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岩石最后能够变成松软的土壤的。

6、通过刚才的观看,谁来汇报一下岩石是如何变成土壤的?

二、活动二:知识拓展

1、出示补充资料: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下载6的形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6的形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哺乳动物 形成认识》教案

    《哺乳动物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及“观察与......

    《雨的形成》教案

    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凝......

    电流的形成教案

    电流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二)教具 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

    山地的形成教案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山地,褶皱,断层的内涵及褶曲的类型、基本形态特征。 2、说出六......

    8的形成 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师数学教研课教案 泰安市奥林匹克花园卓雅幼儿园 邓泽英 活动名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2、学习......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平陆中学高一年级历史教师 王圣国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教......

    小班3的形成教案

    活动名称:3的形成 适用班级:小班 设计思想: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班幼......

    《磁现象 形成认识》教案

    《磁现象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产生磁。 2.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 3.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4.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