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时间:2019-05-12 23:4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一篇: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性与组成; 2)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 板书

五、教学内容

1、导入

首先给学生展示课件,说明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液体都是混合物,这些物质被称为溶液。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

2、讲解新课

1)展示课件,通过实验一,介绍溶液的概念。通过溶液的概念,介绍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再介绍溶液的组成。回到实验一,通过展示图片,进一步解释实验一的现象。

2)提出问题,在不同的状态下,怎么区分溶质和溶剂?给出解答。

3)展示课件——实验二,解释溶质和溶液的辩证关系。4)提出问题,引出实验三,介绍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5)提问,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化学的重视。6)总结课程的重点。

六、板书设计

9.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

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三、溶液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

第二篇: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第一节。这是一节课前说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程序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介绍溶液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学习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当中发生的,所以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2)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B.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C.教学难点

1、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法分析

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物质,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这些物质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首先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通过蔗糖溶于水的实验介绍溶液的概念,讲解溶液的特征和组成。通过实验介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由实验引出乳浊液、乳化现象,最后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

9.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

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溶液的应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恳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解析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2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情境创设猜谜语:(打一种化学物质 清澈透明似水样,不如纯水好涵养,二氧化碳是冤家, 相遇斗成浑浊状。

谜底:澄清石灰水(也就是氢氧化钙溶液;配制食盐、硫酸铜、氯化铁、高锰酸钾四种溶液 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 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思考:那么溶液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板书]溶液的形成 思考,回答通过猜谜和 几种颜色不 同的溶液引 出课题,激发 学生学习的

好奇心和兴 趣

实验环节【活动与探究一】ppt展示:将一匙蔗糖和一匙食盐分别放入20ml水中, 用玻璃棒搅拌。

提问:有什么发现,如何在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结论: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 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 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 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板书]溶液的特征 观察,思考, 回答,倾听 培养学生的 分析观察能 力引导同学 们从微观角 度分析溶解 现象以及分

析溶液的特 征及组成

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混合物 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一样

放置了很长时间,会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 提问:如何定义溶液? 结论: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板书]溶液的组成

提问:在上面所说的溶液中,水具有什么作用?(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提问: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板书] 注意:溶液的名称

某溶质的某溶剂溶液,在不指明溶剂的情况下,溶剂一般为水。如氯化钠溶液。联系实际: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医生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去。

实验环节【活动与探究二】提问: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

了你的衣服上时,用水很难洗去,那怎么办呢?解决方 法有下三种:可以用肥皂水洗;可以用洗衣粉洗;可以 用汽油洗。用谁洗效果更好呢? Ppt展示: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小结:看来衣服上的油滴用汽油洗效果更好;因为油在 水中溶解能力弱、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思考:前边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么溶质还 溶剂溶质现象 结论

水碘难溶于水 碘难溶于水,易 溶于汽油;高锰 酸钾易溶于水, 难溶于汽油;这 说明:同种溶质

在不同溶剂中的 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溶质在同种 溶剂中的溶解能 力力也不同

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 汽油碘易溶于汽油 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 讨论,思考, 观察,倾听, 笔记 通过对比实 验,让学生比 较明显

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实验环节【活动与探究三】Ppt展示:在盛有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用滴管缓缓加

入约2 mL 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支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 小结: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 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液—液互溶量多—溶剂量少—溶质 通常:水是溶剂

想想: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 么状态?举例说明。

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汽水 小结:溶质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思考: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 生活息息相关。请大家仔细观看三幅图片,联想实验和 生活中的实例,大家相互讨论谈谈溶液的用途。[板书]溶液的用途

1.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 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2.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速率。3.医疗上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 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溶

剂 溶 质 振荡前 现象 振荡后 现象 静置后 现象 结论 水乙 醇

分层不分层不分层震荡前分层 说明乙醇密度小 于水,最后不分层 说明乙醇能溶解 在水中形成溶液。讨论,思考, 观察,倾听,理解 学生观察仔 细,能将所学 知识与生活 中的实例相 结合并能准 确回答。

归纳总结课堂反馈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评,准备问题,和学生交流练习学案上的

题目,与老师 沟通 有效的巩固 课堂所学的 知识内容 板书 溶液

特征:均

一、稳定溶液的形成 组成:溶剂、溶质溶液的命名

第四篇:初中化学 溶液实验

迈向破灭的初中最后一个寒假的化学寒假实验作业

班级 三<2>学生姓名 周啸

1糖与盐分别在水中溶解无敌实验。

方案A

实验步骤:①取两个相同干净空烧杯并分别命名甲、乙,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等初温的水;

②在甲乙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且等量的糖和盐,用甲乙两支玻璃棒分别搅拌足够时间;

【现象:两烧杯中所加入固体溶质完全溶解】

③重复步骤②,直至某个烧杯中有固体溶质在搅拌充分后仍不溶解.【现象:加盐的乙烧

杯中首先出现不溶解现象】

实验结论:在等质量同温度水中糖的最大溶解量大于盐.方案B

实验步骤:①取两个相同干净空烧杯并分别命名甲、乙,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糖与盐;②在甲乙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且等量同温度的水,用甲乙两支玻璃棒分别搅拌足够时间;

【现象:两烧杯中仍有固体不溶解】

③重复步骤②,直至某个烧杯中有固体溶质在搅拌充分后完全溶解.【现象:加糖的甲烧杯

中首先出现完全溶解现象】

实验结论:在等质量同温度水中糖的最大溶解量大于盐.II 水中糖的最大溶解量与温度关系无敌实验。

方案A

实验步骤:①取两个相同干净空烧杯并分别命名甲、乙,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水,甲

烧杯在常温环境下放置,乙烧杯通过水浴法加热使水温恒定较高;

②在甲乙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且等量的糖,用甲乙两支玻璃棒分别搅拌足够时间;【现

象:两烧杯中所加入固体溶质完全溶解】

③重复步骤②,直至某个烧杯中有固体溶质在搅拌充分后仍不溶解.【现象:甲烧杯中

首先出现不溶解现象】

实验结论:水温越高,在等质量水中糖的最大溶解量越大。

方案B

实验步骤:①组装加热装置(在家中使用电磁炉加热),放置一烧杯在加热装置上.②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再少量多次的加入糖并搅拌,直至糖完全溶解,此时再加入一些

糖.③开始加热,并缓慢搅拌。【现象:在常温下已不能再溶解的那部分糖在加热条件下开始溶

解】

实验结论:水温越高,在等质量水中糖的最大溶解量越大。

III胡萝卜汁与紫包菜水分别加入食醋与纯碱的无敌实验。

胡萝卜汁加食醋后一段时间颜色变浅;

胡萝卜汁加纯碱后颜色变红;

紫包菜水加食醋后一段时间后变红;

紫包菜水加纯碱后颜色变为蓝绿色。

第五篇: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和乳浊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

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

一、稳定、混合物。均

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②

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 ≠质体积+溶剂体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 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 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

5.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 搅拌

6.乳浊液

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

基本特征:乳浊液是不均

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洁精。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溶解时吸热的物质:硝酸铵(NH4NO3)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注意: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②饱和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一般来说,可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在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同一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转化

一般规律: 饱和→不饱和:加溶剂、升温

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降低温度

特殊规律(熟石灰):饱和→不饱和:加溶剂、降温

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升高温度

三、溶解度(符号S)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词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有意义。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部因素:温度(与其他量无关)

3、溶解性

定义:根据物质在20摄氏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人们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叫做溶解性。(0—0.01g:难溶)(0.01—1g:微溶)(1—10g:可溶)(10g以上:易溶)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溶液时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的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 “坡度”比较“陡” 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5、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

温度: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四、溶液浓稀的表示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3、关系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②溶质、溶剂、溶液量均以质量为单位表示,单位要统一③溶质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或结晶析出的物质的质量④某温度下,溶剂或溶液中加的溶质超过饱和状态时,所得溶液的最大浓度可以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求,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100%=【已溶解的量/(溶剂质量+已溶解的溶质质量)】*100%

4、溶液的稀释和增浓问题

(1)关于溶液的稀释计算:因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g,则Ag×a%=Bg×b%其中B=A+m水

(2)溶液增浓的计算

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Ag×a%+Bg=(Ag+Bg)×b% ②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 Ag×a%=(Ag-Bg)×b% ③与浓溶液混合:因为混合物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的质量为Bg,溶质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g×a%+Bg×b%=(Ag+Bg)×c% 注意: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换算:密度=质量/体积

五、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 2误差分析:

(1)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小:天平使用不正确,如药品砝码放反;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读数;烧杯不干燥,原来内部就有一些水;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或水分,固体转移时损失。(2)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大:砝码生锈;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使水量取少了;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时,一部分洒在外面等。

六、结晶现象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2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滤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七、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不溶性杂质 基本操作: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2结晶法:两种固体都是可溶的

注意:①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颈靠在烧杯壁上

②在蒸发过程中要用到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到出现大量晶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余热蒸干 

下载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学生们都喝过糖水、饮料,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而且......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通过......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化学组 张材意 我觉得在本节课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 1、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整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

    溶液的形成 评课稿

    溶液的形成 评课稿 本节课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

    课题1 溶液的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探......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