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溶液的形成”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溶液的形成”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概念,会确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3)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知道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通过实验得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实验探究。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你猜到了吗?
从前有一位国王,他的皇宫里有许多食盐,可是国王非常吝啬,他从不把食盐分给百姓吃。百姓们没有食盐吃,就去皇宫里偷食盐,可是都被发现,受到了惩罚。有一位从皇宫向外面拉水的人,每天都能偷运食盐,分给百姓们,你知道他把食盐都藏到哪里了吗?
师:同学们看完这则小故事,你能回答故事中水起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食盐。
师:食盐溶解后形成的盐水我们叫做食盐溶液。你们见过盐水吗?(展示一瓶盐水。)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运水人把运出来的盐水分给百姓们,每一家分到的盐水都是一样咸的吗?百姓们把盐水拿回家后,盐会不会析出呢?(学生争论,回答各不相同)
师: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共同学习溶液的形成。
点评:教师以一则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小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同一问题(盐水都一样咸吗?盐会不会析出)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唤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认识溶液】
师:溶液的形成是一个无法直接观察的微观过程,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了解一下(播放蔗糖、食盐溶解过程)。
师: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因粒子分散均匀,所以溶液各处的组成都一样,溶液是均一的。只要温度不变化,水分不蒸发,溶液是稳定的。
师:结合溶液的形成过程,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
点评:教师针对初三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特点,通过播放flash动画使微观现象直观化,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溶液均
一、稳定的特征,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师:溶液是均
一、稳定的。那么,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展示蒸馏水,蒸馏水是溶液吗?
生:不是。
师:溶液是混合物,混合物中有多种成分,溶液中有什么成分,溶液由什么组成?
投影:溶液的组成。
溶液的组成
例如:食盐的水溶液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蔗糖的水溶液中 溶质,是溶剂。
?硫酸铜的水溶液中 是溶质 是溶剂。
总结:被溶解的物质叫做。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
师:我们接触的溶液溶质多为固体物质,有没有气体、液体物质作为溶质的情况呢?
生:有。
投影:
1.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其中 是溶质,是溶剂。
2.车用乙醇汽油中,汽油和乙醇两种液体的体积比为7:3,其中是 溶质,是溶剂。
3.医用75%的酒精溶液中,是溶质,是溶剂。
学生回答后,小结: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就是水溶液。
师 :一种溶液中能不能有多种溶质呢?
生:汽水中有多种溶质。
师:认识溶液的组成,学会确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对于溶液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共同梳理一下。
投影:如何确定溶质和溶剂。
知识梳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师:现在我们对溶液的认识已经很清晰了,同学们能不能归纳出溶液的概念。
板书:溶液的概念。
点评:此环节中两组练习题的设置都具有层次性,巧妙地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最后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溶液的概念。这种设计改变了将溶液的概念直接给出的常见做法,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探究活动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溶液,下面我们要解决对溶液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溶液一定是水溶液,这种想法对吗?不溶于水的物质能否溶于其他溶剂?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我们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这些难题。
探究活动一: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提示:
1.注意药品用量:1~2小粒光锰酸钾,1~2小粒碘。5ml水(大约试管容积的1/6)。2.实验后试管内剩余物保留,小组展示成果。实验后试管内剩余物保留,小组展示成果。
师:我们的实验内容很明确,将不同溶质加入到同一种溶剂中,同种溶质分别加入到不同的溶剂中。想要通过现象得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师:说明实验的细节要求,明确目的,有序进行实验。
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师:根据现象能否得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
投影:
影响溶液性的因素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根据试管1和试管2对比,可以得出
根据试管2和试管3对比,可以得出
影响溶液性的因素有: 和。
点评: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教师将表格中关键的字和词用不同的颜色注明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实验现象;表格下的“实验的提示”是学生能正确和有序进行实验的前提保障。这些细节的设计增强了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探究活动二:
师: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同学们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出了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收获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这是非常值得举杯庆祝的。
投影:展示图片。
师:图片中是不同颜色的分层的鸡尾酒,一会我们的实验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你们期待吗?
师:开始实验之前,问大家一个问题,酒精能溶于水吗?溶解的现象是什么?我们动手试验吧。
生:演示向水中加入酒精。
师:为什么分层不明显?
生: 溶液都是无色。
师:因为分层不明显,酒精溶于水的现象也不明显。怎么才能使酒精溶于水的现象明显呢?
投影:
你能否通过明显的现象证明酒精溶于水?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组实验后的溶液进行实验。
师:每个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说明预计的现象。
生:交流实验方案。
方案一:向高锰酸钾溶液中缓慢倒入酒精,预计现象分层明显。
方案二:向水中缓慢倒入碘酒,预计现象分层明显。
师:方案明确后,按照方案开始实验,出现分层后集体展示。实验后填写实验报告。
生:展示成果。
师:这个实验现象很精彩,通过明显的现象帮助我们证明了酒精可溶于水,我们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便于观察现象时,可借助颜色来区分,这种方法还会在以后一些实验中用到。
点评:教师将教材中用红墨水证明酒精溶于水的实验改为用第一组实验后的溶液进行再实验,对教材实验的创新设计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和探究欲;学生体验了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实验方法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
师:大家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收获了很多有关溶液的知识,现在你能学以致用了吗?
溶液的用途:展示课件
你会应用吗?
衣服上沾了油污,你有办法洗去吗?
资料:植物油在水里的溶解性不好
在汽油中的溶解性好
汽油能溶解植物油,形成植物油的汽油溶液
师: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生:黄酒、碘酒、生理盐水、注射液、葡萄糖溶液、无土栽培营养液……
投影:归纳总结溶液的用途。
师:家里还可以用什么去除油污呢?
生:洗涤剂。
师:油污是不溶于水的,加入洗涤剂后,油污就溶于水了吗?洗涤剂在去除油污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究。
点评:教师在课的结尾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延伸到课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实践的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评析与反思】
《溶液的形成》是典型涉及实验教学的新授课,本节课在设计上改变了教材先给出溶液概念的做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得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通过再实验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性强,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教学目标很好地落实在课堂教学每一环节中,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足,小组合作由于是临时分组,各小组的学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有些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没能充分发挥小组的功能。在展示的环节,小组间的展示使参予展示的小组个别成员得到了展示,相对薄弱者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如果采用小组内的展示会使弱者提高、优者更优,更能发挥小组的合作功能。
第二篇:《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学生们都喝过糖水、饮料,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而且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探究活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3.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从而使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教学难点
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
突破难点的策略:由于学生缺乏对微观事物变化的想象力,因此我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过程中,准确的理解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 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程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展示家门口便利店中最常见的白醋、酱油、饮料,激起大家的兴趣,并肯定的告知这些都是溶液,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从学生感兴趣身边事物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2.演示实验,微观模拟
老师演示实验9-1“蔗糖到哪去了?”,在实验中运用家庭生活中的物品水杯、筷子、勺子来代替实验仪器,这样迅速的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理解溶解的微观实质。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宏观过程有了感知,但溶质微粒的微观扩散过程学生不容易想象,更不容易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因此我用动画的形式给大家展示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并伴有我详细的解说。学生在直观的感受过程中科学准确的理解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为了加深印象我又放了一次动画,但这次我让学生解说。为了使本节课的难点彻底突破,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食盐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学生在小组互助下积极发言,互相补充,最终能够准确的描述出来,使所学知识的得以内化。3.概念归纳
在演示实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又了解了溶解的微观实质,届时我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溶液的三大特点,有了这样的铺 2 垫,再归纳出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并配以两道练习题强化、分析,这样很自然的凸显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4.实验、分析总结再实验再分析再总结,层层深入,感悟溶液形成过程及特点
老师提出疑问“只有水可以做溶剂吗?”学生分组实验9-2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除了水之外,还有汽油、酒精等很多常见的溶剂;对比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都有关
老师再提出疑问“溶质只能是固体吗?”学生分组实验9-3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溶质还可以是液体。
老师继续提问“固体和液体都可以做溶质,还有其他的吗?”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性质,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并深入思考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为了使学生彻底区分溶液、溶质、溶剂,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
说明:这样设计处理,目的是通过老师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分析讨论——总结交流(自己亲自动手动脑)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5.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届时提出溶液的用途,从而达到了深化提高的目的。6.当堂达标,利用新知
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变形,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作业布置,持续学习
利用家庭实验把化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不溶的现象,为下一节课学习浊液和乳化做了铺垫。
五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以创设生活情景为先导,通过分组实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 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溶液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其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和升华。
第三篇:《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的某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同时本节课又是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来探究未知知识,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区分溶质和溶剂。
二、学情分析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起来略显轻松。同时学生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指导学生采取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经验。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采取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模式。
2、学法指导本节课比较系统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对溶液的形成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最喜欢什么“水”,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跟进这些是水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刚才说到的这些并非水而是溶液,是我们平常接触很多的一类物质,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书:溶液的形成)
2、实验探究
(1)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后可进一步设疑:我们得到的糖水上下是否一样甜?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①一样②不一样(下甜)据后一种结果,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糖水选取一位学生代表让其品尝上下两部分的糖水比较甜度。该学生回答品尝结果并由学生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进一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糖水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何现象?若将此糖水密封外界条件不变糖会从中析出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成因。总结出溶液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稳定性。(板书: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2)实验9-
2、9-3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及讨论交流得出:水可以溶解物质,它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溶解一些物质。也可作溶剂。
学生活动①说出上述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②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汽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乙醇汽油(此时学生可能会对其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出现争论,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举例论证)。
由以上问题引导讨论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它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若有水存在,无论量多少一般水为溶剂。
设疑:溶质A溶于溶剂B中请说出该溶液的名称(从此总结出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A的B溶液)出示几组溶质和溶剂让学生说出溶液的名称。
回顾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溶液的名称(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溶液等)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水做溶剂的溶液名称中省去溶剂水,换句话说没有提到溶剂的溶液溶剂均为水。
4、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5、达标练习:
一杯食盐水中又加入了一些蔗糖并完全溶解掉,此事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6、作业:P331、2、3
第四篇: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第一节。这是一节课前说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程序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介绍溶液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学习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当中发生的,所以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2)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B.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C.教学难点
1、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法分析
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物质,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这些物质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首先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通过蔗糖溶于水的实验介绍溶液的概念,讲解溶液的特征和组成。通过实验介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由实验引出乳浊液、乳化现象,最后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
9.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
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溶液的应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恳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性与组成; 2)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 板书
五、教学内容
1、导入
首先给学生展示课件,说明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液体都是混合物,这些物质被称为溶液。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
2、讲解新课
1)展示课件,通过实验一,介绍溶液的概念。通过溶液的概念,介绍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再介绍溶液的组成。回到实验一,通过展示图片,进一步解释实验一的现象。
2)提出问题,在不同的状态下,怎么区分溶质和溶剂?给出解答。
3)展示课件——实验二,解释溶质和溶液的辩证关系。4)提出问题,引出实验三,介绍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5)提问,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化学的重视。6)总结课程的重点。
六、板书设计
9.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
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三、溶液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