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年级《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3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四年级《雨的形成》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四年级《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篇:科学四年级《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大王店镇中心小学 徐鹏英

教学目标:(一)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二)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设想。

(三)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2、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凝结的概念、了解雨的形式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验证结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数码相机、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烧瓶、试管、玻璃片、水、冰、木夹子、火柴 《下雨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1、师: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在一起探索科学知识,听说四一班的同学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这节课我就要来验证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证明自己?

2、今天早上,我在学校经销店买了两瓶饮料,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两瓶饮料的瓶壁上现在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观察出冷的瓶子外面有小水珠)

3、这是什么原因呢?(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4、课件出示: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水滴现象?由此引入课题:《下雨啦》(用湿抹布板书课题“下雨了”)

二、探究雨的成因

1、关于雨,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下雨?雨为什么要落下来?雨是从哪里来的?天上的雨为什么总下不完?等

2、刚才大家的思维活跃,再一次证明了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那么,想要解决大家提到的这些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两个问题入手:

3、课件出示:水是怎么“跑”到天上去的?是怎样变成雨从天上落下来的?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我们组讨论后认为,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光照射蒸发变成水蒸气,到高空遇冷凝成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就是云,小水滴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就会落下来变成雨。

师:讲得很好,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雨的成因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样的知识是书上的结论,这节课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雨的形成过程。

4、同学们都知道,雨也就是水的液态形式。水除了以液态形式存在以外,还可以以什么状态存在?

生:固态、液态、气态。

师:水的固态见过吗?

生:冰、霜、雪、冰雹。

师:液态大家都见过,气态形式见过吗?也就是水蒸气。

生:冲开水时的白气、雾。

生: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能看见的就不是水蒸气。

师:是什么?(小水滴。)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5、(抬头看黑板)我写的课题呢?怎么没有了?是谁擦掉了?(蒸发了,变成水蒸气了。)

师:你们看到水蒸气了吗?哪里去了?(看不到,飘到空气中去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以后,就以我们看不见的形式飘散到空中了。)

(板书课题“下雨了”。)

6、我们看到的白气、雾都不是水蒸气,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现在,同学们知道水是怎么跑上天的了?(水蒸发以后,变成水蒸气跑上天,我们看不到。)

(板书:水、水蒸气)水蒸气“跑”到天上去之后,又是怎么变成雨,也就是变成小水滴的?(遇冷)

7、课件出示《下雨啦》实验报告,明确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介绍实验材料,(展示实验材料并介绍材料名称),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形成实验方案。

在实验室里制造一场“雨”。

8、(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学生探究,约6分钟。)

9、实验报告交流:

请各组汇报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把变化过程说一说。

生:我们这组已经有好几滴水珠落下来了。

师:雾气是不是水蒸气?

生:不是。

师:雾气能说明水槽里什么很多?(学生一时答不上来)雾气是由什么变来的?

生:水蒸气。

师:雾气不是水蒸气,但可以说明水蒸气很多。同学们还观察到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谁能把实验室里“下雨”过程说一说?

10、课件展示教材中自然界雨的成因图)。对照刚才的实验想想看,实验中的物体与自然界的物体是怎样一一对应的?

师:谁能对照图讲一讲自然界的雨是怎么形成的?(江、河、湖、海的水被太阳光吸到空中,变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就凝成小水滴。)

师:(指着板书)自然界的水就是这样不断循环,才使天上的雨下不完,地上的河流不尽。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雨是怎么形成的。老师还想补充一点,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水的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白天有阳光照会蒸发,晚上没有阳光也会蒸发,只是速度慢一些。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课堂小结:你今天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你对于在生活中遇到不太明白的问题后,你会怎么去做呢?

《雨的形成》 教学反思

大王店镇中心小学 徐鹏英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在导入中设计几种常见的生活情景.如锅盖上的小水珠,浴室镜子上的小水珠,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上的小水珠和植物上的小水珠等四个生活场景,引入本课教学,活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主要为讨论活动,让学生解释“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形成的”?突出了凝结现象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有水蒸气,二要受冷,水蒸气凝结的对比实验可为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也可为不能解释凝结现象的学生提供帮助.拓展活动以根据连环画写科学童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这个活动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四(4)班有个别的学生不太好,四(3)班完成的较好.有待于教师继续辅导督促学生完成.1.水变成水蒸气例子:锅盖上的小水珠;洗澡间内玻璃上的小水珠;早晨叶子上的小水珠;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瓶上的小水珠。2.会做活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的实验,它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结果:常温玻璃片放在热水上方,有小水珠生成;加热的玻璃片放在热水上方,无小水珠生成。3.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4.写出雨的形成的实验的计划。内容:研究的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我的假设:水蒸气受冷变成小冰滴,然后掉下来,形成雨。需要的器材:烧杯一个,热水、玻璃片、冰块。实验步骤:(1)先在烧杯里放上热水;(2)把玻璃片放在烧杯上;(3)在玻璃片上放一些冰块;(4)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得出的结论:玻璃片上出现很多小水滴,一会聚集多掉下来。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集多了掉下来成了雨。

《雨的形成》说课稿

大王店镇中心小学 徐鹏英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帮助学生再次感知物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水三态之间循环往复的变化,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变化是可逆的过程。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并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影响雨的形成,改善干燥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

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现象,提出现象成因的假设;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2、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并利用这个概念来解释雨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创造条件,理解凝结的概念,使学生尽可能独立的探究雨的成因。

难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验证结论。

(四)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试管夹、热水、冷水、铁丝网、三角架、烧瓶、橡胶塞、玻璃管、铁架台、铝盘、冰块、塑料膜、量杯。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教学环境,拓宽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体验实践出真知的快乐!

二、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

教师请学生观看视频晶莹的水滴,使学生对荷叶上滚动水滴产生兴趣,从而很快的融入课堂。

(二)、走进生活,感知新知。提出假设,解释现象。教师请学生说说与视频相似的生活中的水滴现象。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例子,(出示幻灯片,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水滴图片)然后提出问题,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现象,你知道这些神奇的小水滴是怎么来的吗? 先让学生猜测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然后,再猜测小水珠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的猜测由随意性趋向科学性。在这儿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猜测结果是否正确,而是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测结果。

(三)实践验证,得出结论。

学生利用“活动一”的实验来探究论证自己的假设。(出示幻灯片注明实验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强调使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

设计这一环节学生运用前面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及经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加以引导、指导、提示。最后实验完成后,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教师加以总结,得出凝结的概念。(出示幻灯片)

板书: 雨的形成

水蒸气 —— 遇冷 —— 小水珠(凝结)

第二篇: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雨的形成 (精选)

《雨的形成》教学案例

导言: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而在探究中,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以下将撷取教学中一个片断,借此引发对于培养科学思维的研究与探讨。

案例主题:

一系列困惑的存在,就引流出了本案例要探讨的主题: 科学思维的培养是探究的核心。事件和故事描述

在上《科学》四年级下册《雨的形成》这一个内容时,我按照一直的做法,先让学生在课前先自主查找关于“雨的形成”的资料,然后记下自己想了解但还没了解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在一轮的资料交流,实验后,我想学生对于雨是怎样形成这一教学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便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后的漫画演绎“雨的形成”课本剧——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雨的形成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那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分配角色,我们在这里上演一场名为《雨的形成》的课本剧!

(底下学生一片欢呼,看来学生兴趣很浓)师:那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角色,首先是? 生1:太阳!生2:大地上的水!生3:水蒸汽!??

(于是,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理解,很快我们就确定了有:太阳、大地上的水、水蒸气、冷空气、小水珠、雨、旁白七个角色。)

师:那请同学们自由组合,自由编排,待会我们就进行“汇演”

(学生又一次欢呼,我也满腔热情,可这时,一把声音硬生生地打断了大家的兴奋)生:老师!我觉得还应该有一个角色!

(我细心地再看了一遍角色分配,却没发现什么疏漏。)师:是吗?那请你说说吧!

生:刚才老师说了,在小水珠变成云滴的过程中,要粘在灰尘、小的悬浮颗粒上才可以的,我找到的资料里,也有一种叫凝结核的,我想应该增加这一个角色。

(听了学生头头是道的发言,我犹如当头棒喝,是啊,“凝结核”这一概念,在备课时我就毫不犹豫地把它排除,因为我认为,那么复杂的一个概念,学生未必理解,只要他们能大致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就行了,想不到学生比我还严谨)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确实,在小水珠凝结成雨的过程当中是需要凝结核的,那么大家知道什么叫凝结核吗?它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1: 我想它就是老师刚才讲的小灰尘!

生2:对,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反正能飘在天空上的都行。

生3:我觉得它的作用就和我们浴室里的墙壁是一样的??(他话还没说完,马上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他马上涨红脖子解释)不是的,我说的一样是说都是让小水珠附在上面,你们笑什么呢!

(他不服气的样子更是让大家捧腹大笑,课堂上久久回荡着同学们的笑声,同时,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手高高地举起,等待着发表自己更精彩的简介??)

课的最后,我们的“大汇演”还是顺利地举行了,增加了“凝结核”这一角色,而这一角色也被评为最“幸福”的角色,因为,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凝结核”就是要被“小水珠”们紧紧抱住才形成“云滴”。

案例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必要的,但当我们走近科学,走近科学的课堂,走近一群群活生生的学生,却发现探究活动也包含着各式各样的问题,究竟怎样的探究才适合学生呢?学生在探究中执着的是具体的科学知识的传递还是科学探究的精神呢?如何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去探究呢?

自我反思:在学生的小学阶段,科学探究的理念是一定要贯彻落实的,问题是具体要落实的是探究的重点和核心应该落在哪里。在这节课当中,我抱着避重就轻的观念,想着让学生更容易点了解雨的形成,恕不知道,对于科学,乃至任何一个学科来说,具体的知识掌握是重要的,但是严谨的、客观的、科学的学习思维以及善于求异的学习态度的培养更是在探究活动中应该注重的。“凝结核”这一概念的或缺,就会造成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会简单地认为小水珠就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是不严谨的,而我的这种含糊的做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一边,主观地为他们划定范围,就更不利于学生开拓思维,不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

结束语

总之,科学思维的培养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动态生成,灵活地调整课程组合,让学生亲自参加学习活动中,以“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记录试验结果。

2、能归纳总结出是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3、小组合作分析试验数据,描述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教学中难点:

1、教学重点是学生研究发现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是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教学材料准备:

演示用杠杆尺 学生分组试验杠杆尺 铁架台 勾码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认识杠杆尺。

1、出示杠杆尺,指导学生认识杠杆尺:

明确:支架,调整螺丝(调整起始平衡),刻度(显示支点到动力点

和阻力点的距离),中点(支点)。

2、提出问题,导入探究:

(1)调整杠杆尺使之保持平衡。

(2)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保持平衡的杠杆尺,今天我们的研究任务就是: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板书课题)

二、假设猜想,制定计划:

利用表格,先提出几种假设,将假设填入表格。

三、实验操作,填写表格:

1、分组实验,各小组要分工明确,逐一详细记录数据,注意猜想数据与实验数据是否相符,将猜想数据与实际数据不符的改正过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为分析数据,发现规律作好铺垫。通过对猜想数据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实验中获得科学数据。

2、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仔细分析表中数据,将格数与勾码数联系起来考虑,从而发现动力点格数与勾码数的乘积与阻力点格数与勾码数的乘积相等。

三、交流发现,总结规律:

通过实验、分析数据,你能说一说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吗?

将自己发现的杠杆平衡的规律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明确: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四、拓展活动: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杠杆平衡的原理。板书设计: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阻力 动力

距离(长)勾码数(少)= 距离(短)勾码数(多)距离(短)勾码数(多)= 距离(长)勾码数(少)

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反思:

本文是对河北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撬棍的学问》第二个知识点: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教学反思。

怎样是杠杆保持平衡的探究,较直观地让学生感知到杠杆尺两侧相互作用现象以及作用过程中的平衡条件,从中发现“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的距离×钩码数”这一规律。

在落实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每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钩码组装出多组不同的平衡杠杆,让后把平衡的结果记录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通过观察表格中的平衡数据,发现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附课堂记录表格:

在观察规律前,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平衡数据,看看能不能找出平衡的规律,然后每组代表发言,对每个猜想,全班同学一起进行验证(即把“规律”代入每组平衡数据里验证)。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基本能开动脑筋想问题,对规律的总结有很好的思维基础,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但是在探究如何使尺子平衡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只能确定一个阻力点、一个动力点的意思,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做法,以免出现在平衡点一边有多个钩码挂在不同的点上的情况。此外,在总结平衡规律时,不一定要把每组数据都验证一遍,这样比较花时间,找典型即可。

第三篇:《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雨的形成过程和水的三态变化。

2、探究目标: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能综合运用各种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

三、教学难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

四、课前准备:

试验记录表、开水、冰块、塑料袋、火柴、保鲜膜;量筒;烧杯、三角铁架、石棉网、酒精灯;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酒精灯。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今天来跟老师合作上这堂课的同学们都是我的新朋友,我请大家喝饮料好吗?出示两瓶饮料(惊讶的:啊,怎么漏出来了?是哪里裂开了?好像没有啊)反复寻找,谁来帮老师检查一下。

漏了吗?瓶子外面布满了什么?手摸瓶子感觉怎样?

师:原来这个瓶子没有裂呀,那我就放心了。那么,为什么冰过的瓶子外面有小水珠呢?

生交流:空气中有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当遇到冷的饮料瓶子后就会凝结成小水珠。

师:在平时你看见过这样相类似似的现象吗,谁与大家说说?

冬天刚进暖屋子,我的眼镜片上有小水珠;我到浴池洗澡时,看到房顶上有小水珠……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关于小水珠的图片,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P31页的四幅图。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有许许多多的小水珠从天而降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生交流:滴滴嗒嗒下雨的景象;沙沙沙下雨的景象;……

师:课件展示下雨的画面,同学们想象得真好。看到下雨,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交流:天空为什么有时晴朗有时下雨呢?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好不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雨的形成》。(板书课题:雨的形成)

(二)引导探究:

1、猜想

师:这些从天而降的水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科学家们开动你们善于思考的头脑,猜猜看吧!

生思考交流: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2、设计实验

师:这位小科学家得猜想既有根据又合理,我们不能像孙悟空一样飞到天上去看究竟,我们就在实验室模拟一场雨怎么样?

师:我们的猜想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那要得到水珠先得有什么呢?(水蒸气)水蒸气要怎样才能凝结成水珠?(遇冷)那好,我们要制造降雨得模拟试验,重点得考虑两个问题:①如何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多得水蒸气?②怎样使这些水蒸气遇冷?

生思考交流:①把水装在烧杯或试管中加热至沸腾,或直接在烧杯或量筒里加开水;②在水蒸气上方放置冰块。

太聪明了,你们的智慧真让我自愧不如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这个制造降雨得模拟试验。请记录员从试验桌里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实验研究计划》简要地记录你们所需要得试验材料和商量出来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如有困难大屏幕会帮助你们(大屏幕展示器材及装置图)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生交流填写

师:那组同学愿意你们组的实验设计告诉大家?(提醒同学们,当同学汇报时,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想一想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可行)

生汇报交流: 第一组:

我们想用酒精灯、烧杯、火柴、热水、三角铁架、石棉网、皿盘等仪器。我们的方法是(写或画出来):①把杯子里倒上热水,放在三角铁架上。②在皿盘里加入冰水,放在烧杯口的上方。③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

第二组:

我们想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橡皮塞、导管、皿盘、水槽。我们的方法是(写或画出来):①向烧瓶中加入少量的热水。②在皿盘中加入冰水。③用带导管的橡皮塞盖在烧瓶的瓶口,导管的另一投伸到皿盘的底部。④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水。

第三组:

我们想用烧杯、皿盘、热水、冰水。我们的方法是:①在烧杯中倒入热水,②在皿盘中加入冰水,将皿盘该在烧杯口上。

第四组:

我们想用量筒、开水、保鲜膜、装有冰块的透明塑料袋。我们的方法是(写或画出来):①向量筒中加入一半的热水,用保鲜膜封住筒口。②将装有冰块的透明塑料袋放在量筒上方。

师:同学们都说了自己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操作开始之前,我们先阅读老师的温馨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实验仪器轻拿轻放,防止损坏和烫伤。②点燃酒精灯后燃过得火柴梗请放入废物盘中。

③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记录员记录好实验现象和结论。④实验结束后,必须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他仪器暂时不动。

3、试验操作

给每组发放冰块,倒热水。(为避免意外烫伤)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都发生了哪些现象,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把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填入实验记录单。

学生实验,老师随机指导

4、汇报总结

师:我们的试验到此为止,其他仪器不要动,请操作员盖灭酒精灯,谁来汇报你们组观察到得试验现象和得到得结论。

生交流汇报(我们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大量水蒸气产生,形成许多白气,然后凝结成小水滴,水滴越来越大,最后掉了下来。我们的结论: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

刚才我们成功地模拟了雨的形成,那现在请同学们推想一下,自然界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怎样来的?是酒精灯在给他们加热吗?在实验室我们用冰块使水蒸气受冷,天上真有一个大冰块吗?那水蒸气是怎样受冷得呢?据老师了解每往空中升100米,气温就降低0.6摄氏度,那么几万米的高空气温怎样?

同学们得推想和科学家得无数次验证基本一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雨的形成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

播放雨的形成动画片。

三、拓展延伸

师:雨是一种常见得自然现象,它可以造福人类,春雨给世界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夏雨暴虐而豪爽;秋雨是那么缠绵;充满金色,冬雨是雪使者,雨夹着雪,雪带着雨,纷纷扬扬。但是,雨也可以成为自然灾害,洪水泛滥,危害人类,有时久旱不雨,使农民颗粒不收。正如我国西南五省正遭受的严重旱情,我们了解了雨得形成过程,就可以运用科学知识,人

降雨》动画。

师:可是我们目前缺少的不是飞机和干冰等催化剂而是西南五省地面无水,空气中没有足够多的水蒸气和云,所以人工降雨只能在少数有厚云层的地方实施,灾区的旱情得不到有效缓解。所以我们能做得是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尽量减少我们人类人为破坏而造成的气象灾害。

四、作业设计

师:最后,老师准备了一组连环画送给同学们,课件演示“小水滴的旅行记”。

师:欣赏了连环画《小水滴旅行记》,了解了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创设一些合理的情景和故事情节,编写一篇科学合理、生动形象的童话或短文,请你用上冷、热、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吸引人。

六、板书设计

雨的形成

遇冷 增大

水蒸气 ——→ 小水珠 ——→ 大到一定程度时——→雨

第四篇:《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雨的形成》是四年级下册第9课内容,是《物质的状态》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活动,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上,不仅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感受有关雨的美景、美文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科学探究目标:

1、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四、教具、学具准备:

烧杯、皿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冰块、可以用来装冰的能吊起来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带盖的瓶子、实验记录表、开水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古诗、雨景导入

1、谈话:我知道同学们学过很多首古诗,我来说第一句,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后面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学生接后面的诗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

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放雨景画面)同学们看,你眼前就有一幅美丽的雨景,看着眼前的雨,你想到些什么呢?(点学生回答,教师视学生提问适当板书一些问题。)

2、小结:同学们看到雨景一下子想到这么多,我觉得如果弄明白了雨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你自己可能就会解决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雨是怎么形成的。

(二)、引导猜想

1、提问:要想弄明白雨是怎么形成的并不难,它与上节课我们学的凝结现象是有关系的。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凝结?(板书:水蒸气遇冷,小水珠)

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凝结现象讨论、猜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学生交流猜想。)

【意图:在此环节中要培养学生有根据、科学的猜想能力。为此,我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与凝结有关的知识,又让学生根据生活现象进行猜想,使他们的猜想科学合理。】

3、总结:同学们根据生活现象有这么多的想法,真不错。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

(三)、设计实验

1、谈话:现在我们就动手试一试,通过模拟实验来推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请同学们想想,要想做这个模拟实验,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水蒸气?制造一个什么样的受冷条件,让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落下来呢?(让学生思考后交流想出的方法。)

2、交流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通常学生可能想到的办法有:①根据凝结实验的启发,往烧杯里放热水,烧杯口盖玻璃片;②根据喝茶水时杯盖上有水珠启发,用口较大的瓶子,里面放热水,盖上盖;③根据对凝结实验改进的启发,往烧杯口放皿盘,皿盘里放冰,下面用酒精灯加热;④把前一种方法中的皿盘换成装有冰水的能吊起来的容器或小塑料碗,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小水珠落下来的情景。)

【意图:本环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所以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结合相关的实验与经验,尽可能想出多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完善,使实验方案更可行,为学生成功探究雨的形成打下基础。】

(四)、实验、交流

1、谈话:下面同学们就可以选择你们认为合适的实验方法动手实验了,在你们的桌子上已经有一些材料,如果你们选用的方法还需要其他材料,可以到前面来取。在实验前我还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听清楚:第一、写清楚实验材料和方法;第二、从实验一开始到结束都发生了哪些现象,要认真观察,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把分析填好;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注意安全。请同学们选取材料,动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在巡视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认真观察记录。)

2、汇报实验现象并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地澄清以下问题:(1)皿盘底部或烧杯壁上的小水珠哪儿来的?水蒸气又来自哪儿?(2)小水珠是在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3)小水珠是怎么增大的?(4)实验中看到的白气是什么?

【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辨析,明确几个关键点: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聚在一起;小水珠不断合并成大水珠或在原来的小水珠上继续凝结,使水珠增大;水珠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落下来了。这样,就便于学生在之后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时提供帮助。】

(五)、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

1、提问:刚才同学们的实验方法虽然不同,但我们都看到了类似的实验现象,谁能把这个过程简单地描述一下?

2、请大家分组讨论,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指导他们说清楚,并注重与实验现象紧密结合,如自然界中的什么与实验室中的现象相似等。)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这里有很大的伸缩性,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弄清楚;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高空凝结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是云;由于高空冷云中有凝结的小水珠存在,当云里的小水珠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成为雨。教师再适时板书地球表面的水,以及板画云、雨点等完成课题。)

【意图: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探究出雨的的形成。不仅如此,这样的设计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人工降水”进一步增强对雨的形成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5、认识可逆变化,并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解决提出的问题并质疑

1、提问:课前大家提出的关于雨的问题,谁能试着解释一下?或者你又有什么新的问题想知道?

2、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推理,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雨就是水的一种循环形式,来自于地面,孕育在天空,一旦时机成熟,就从天而降。

最后请同学们欣赏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看完后教师还有任务交给你们。(播放动画片)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自 3

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要求用上冷、热、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吸引人。

结束语: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我希望同学们课下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向其他人询问,也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还可以上网去查询。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第五篇:《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都镇湾镇庄溪小学 唐永胜

教学内容: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4页第15课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二)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设想。

(三)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2、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凝结的概念、了解雨的形式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验证结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数码相机、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烧瓶、试管、玻璃片、水、冰、木夹子、火柴

《下雨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1、师: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在一起探索科学知识,听说四一班的同学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这节课我就要来验证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证明自己?

2、今天早上,我在学校经销店买了两瓶饮料,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两瓶饮料的瓶壁上现在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观察出冷的瓶子外面有小水珠)

3、这是什么原因呢?(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4、课件出示: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水滴现象?由此引入课题:《下雨啦》(用湿抹布板书课题“下雨了”)

二、探究雨的成因

1、关于雨,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下雨?雨为什么要落下来?雨是从哪里来的?天上的雨为什么总下不完?等

2、刚才大家的思维活跃,再一次证明了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那么,想要解决大家提到的这些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两个问题入手:

3、课件出示:水是怎么“跑”到天上去的?是怎样变成雨从天上落下来的?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我们组讨论后认为,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光照射蒸发变成水蒸气,到高空遇冷凝成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就是云,小水滴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就会落下来变成雨。

师:讲得很好,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雨的成因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样的知识是书上的结论,这节课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雨的形成过程。

4、同学们都知道,雨也就是水的液态形式。水除了以液态形式存在以外,还可以以什么状态存在?

生:固态、液态、气态。

师:水的固态见过吗?

生:冰、霜、雪、冰雹。

师:液态大家都见过,气态形式见过吗?也就是水蒸气。

生:冲开水时的白气、雾。

生: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能看见的就不是水蒸气。

师:是什么?(小水滴。)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5、(抬头看黑板)我写的课题呢?怎么没有了?是谁擦掉了?(蒸发了,变成水蒸气了。)

师:你们看到水蒸气了吗?哪里去了?(看不到,飘到空气中去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以后,就以我们看不见的形式飘散到空中了。)

(板书课题“下雨了”。)

6、我们看到的白气、雾都不是水蒸气,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现在,同学们知道水是怎么跑上天的了?(水蒸发以后,变成水蒸气跑上天,我们看不到。)

(板书:水、水蒸气)水蒸气“跑”到天上去之后,又是怎么变成雨,也就是变成小水滴的?(遇冷)

7、课件出示《下雨啦》实验报告,明确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介绍实验材料,(展示实验材料并介绍材料名称),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形成实验方案。在实验室里制造一场“雨”。

8、(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学生探究,约6分钟。)

9、实验报告交流:

请各组汇报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把变化过程说一说。

生:我们这组已经有好几滴水珠落下来了。

师:雾气是不是水蒸气?

生:不是。

师:雾气能说明水槽里什么很多?(学生一时答不上来)雾气是由什么变来的?

生:水蒸气。

师:雾气不是水蒸气,但可以说明水蒸气很多。同学们还观察到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谁能把实验室里“下雨”过程说一说?

10、课件展示教材中自然界雨的成因图)。对照刚才的实验想想看,实验中的物体与自然界的物体是怎样一一对应的?

师:谁能对照图讲一讲自然界的雨是怎么形成的?(江、河、湖、海的水被太阳光吸到空中,变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就凝成小水滴。)师:(指着板书)自然界的水就是这样不断循环,才使天上的雨下不完,地上的河流不尽。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雨是怎么形成的。老师还想补充一点,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水的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白天有阳光照会蒸发,晚上没有阳光也会蒸发,只是速度慢一些。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课堂小结:你今天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你对于在生活中遇到不太明白的问题后,你会怎么去做呢?

下载科学四年级《雨的形成》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四年级《雨的形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册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2015

    四年级上册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授课人:左泉源 时间:10、29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能推测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

    9、《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9、《雨的形成》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并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

    《雨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反思(合集)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雨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9雨的形成 教 学 课 题 9雨的形成 授课时间:年 月日 教 学 目 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听听声音》 编写:周文露 年级:四年级 学生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导电性是材料的基......

    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 发布者: 尹茂蓉 发布时间: 2012-3-14 15:15:1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物质存在的三种主要形态; 2.简述物体状态的主要特征。 ◆探究目标 1.能......

    四年级科学下册 雨的形成1教学反思 冀教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物质的状态 9. 雨的形成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在导......

    科学作业----教案《雨的形成》[5篇模版]

    《雨的形成》科学课教案 保定--定州 学号10*** 姓名 王素会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能选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