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科学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第六课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 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 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 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 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 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 2克的食盐 10包)、筷 子
1、盛 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 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 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 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 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 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
克 溶解 勺食盐,即
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 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 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6勺 7勺 8勺 9勺 10勺11勺12勺13勺14勺14勺 组别 以上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 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 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 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 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 么办法呢?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听听声音》
编写:周文露 年级:四年级 学生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3、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热爱生活、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2、难点:对声音的高低能加以区分和鉴别。
三、材料准备:
水、每组烧杯3个、筷子、铃铛、玻璃瓶、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游戏“猜猜我是谁?”
1、师生互动:
导言: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些老师?今天我就给同学们一个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请一位同学走到你想交流的教师的面前,说一句你嘴想说的话,其他同学趴在桌子上,听听是谁在和老师说话?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没有看见他说话是怎么猜出了他呢?
3、引出课题。(听听声音)(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1、倾听、感受声音。
(1)你仔细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和教室外的声音吗?
(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
(3)听声音活动,老师通过课件播放一些声音,说说是什么声音?
(4)你还知道哪些声音?学生说,教师板书。(5)出示分类表,为声音分类。交流汇报分类情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三)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a)听听老师发出的是什么声音?(拍手声、敲桌声、跺脚声 ……)
(b)这些声音一样吗?为什么能产生出不同的声音呢?
板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边说边做)
(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像滴水声,倒开水声这些声音分别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液体),是呀,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类到由液体发出的声音这一类中去,那么同样的像打击声、火车开动声,我们归到哪一类中去呢?(固体),那剩下的呢?(气体)
5、汇报,小结:对呀,我们可以根据发声物体的不同,把声音分类成由固体发出的,由液体发出的,由气体发出的。也可以分成自然界发出、人类活动发出。
6、除了我们刚才动手制造的声音,你能再举出一些同类的声音吗?比如由固体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四)分辨声音的变化。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
游戏一:“闭眼猜声”,分辨声音的方向。
听4个方位传来的声音。(个人听、全班听)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
3、分辨声音的大小
拍手活动,分辨声音的大小。
4、分辨声音高低的不同
(1)师:猜猜看,我们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放有三个烧杯,假如我们把烧杯理放上多少不等的水,再去敲打,三个烧杯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2)请把三个烧杯里装满水,你敲一敲,你发现了什么?(有高低)
(3)请你再敲一敲,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个人反馈。(4)我们再来敲敲。
哎呀,我的耳朵快受不了了,它在使劲地向我喊“停、停、停”,为什么呀?
(同学们乱敲,声音很吵,同学们在制造噪音。)
是呀,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噪音,那我们的环境还美不美,我们的耳朵将受到煎熬,所以,请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耳朵,让我们在美妙的声音的伴随下享受每一天。
5、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了什么呢?
(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不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
五、小结、延伸。
1、回顾整节课的内容。
2、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3、教师小结:因为你们的杰出表现,我已经认识大家了,而且有几位同学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老师衷心的希望你们能在美妙的声音的伴随下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2、过程与方法:
科学规范的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橡皮。
2、为小组准备:电路检测器、科学检测记录表、20种待检测物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到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1、(教师出示一个电路检测器)
上节课,我们共同制作了电路检测器,并用它检测了电路中出现的故障,今天老师带来了电路检测器,当两个检测头相接触的时候,检测器中的小灯泡应该怎么样?(亮)(边说边做)老师现在将检测头附近的的塑料皮相接触(小灯泡不亮),我再来一次,现在我将检测头部分的金属丝相接触,(小灯泡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金属丝可以让电流通过)(塑料皮不能让电流通过)我们也可以说金属丝导电,塑料皮不导电。在这里我们不用能不能而用容易不容易,这样更加科学和准确。
板书:
容易让电流通过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像铜丝这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塑料皮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导体与绝缘体。
板书:导体
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明确检测橡皮的完整过程及意义。
老师这里有一块橡皮,橡皮是否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我们先来预测一下。科学工作会把预测的结果记下来,今天我们也来当个科学家,当我们预测物体导电的时候,就画对号,不导电的时候就画错号,有疑问或者不确定的时候就画问号。
橡皮到底容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我们必须进行检测,谁愿意到前面来检测一下,请同学们注意看,他是按什么样的步骤做的?
他检测的过程是否规范呢?
三、检测身边的20种物体的导电性
(一)检测每一组材料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0种常见材料,接下来就请同学样按照预测是否导电——检验检测器——反复检测材料——得出结论的规范的检测程序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把检测结果记录下来。
检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哦,检测完的材料要放进旁边的空盒内,全部检测完后,要整理实验记录。
2、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一下?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们小组的检测结果与你们的是不是一样?
有不同的吗?
(二)检测第二组材料
1、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10种常见物品,请同学们按照前面的方法对这10咱物品进行检测。
2、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其他小组仔细听,你们和他们的检测结果有什么不同? 我们来看看,插头、剪刀、螺丝刀分别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制成他们的材料有哪些是我们检验过的?(塑料,铁)(如果我们两个检测头都接触塑料,或者一个接触塑料,一个接触铁的部分,小灯泡就不会亮,如果都接触铁,小灯泡就会亮。)
(三)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
前面我们说过,像铜丝、铁这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塑料,木片这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谁愿意说说,通过检测,我们知道了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呢?
四、安全用电教育
1、生活有很多的物品就是由导体和绝缘体材料共同制成的,比如插头、剪刀、螺丝刀,想想它们是做什么用的,怎么用?谁愿意说说为什么制做他们既要用导体材料,又要用绝缘体材料?
板书:安全用电
2、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的导体和绝缘体,你现在还想检测什么呢? 人体和水都是导体,那在我们使用电的时候为了自己的的安全,要注意什么呢?
3、我们来找一找,教室中和电有关的物体,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这样选择材料有什么好处?
五、总结
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为保障我们的安全,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安全用电,保护好绝缘体。
第四篇: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
发布者: 尹茂蓉 发布时间: 2012-3-14 15:15:1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物质存在的三种主要形态;
2.简述物体状态的主要特征。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知道某种物质形态的特点;
2.比较区别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不同。
◆情感目标
理解世界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采取灵活的方式。同时,还要尝试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固体、液体和气体性质的比较体验比较等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固体和液体的主要性质。
三、教学难点
固体、液体与气体之间的性质比较。
四、教学用具
飞鸟、游鱼的图片;水、奶、醋、蜂蜜等液体;黄豆、绿豆、沙、石头等身边的固体;以及一些测量工具,如量筒、天平、尺子等。
五、教学方法
让学生认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先对这两种相对直观的形态进行了解,然后再将它们和比较抽象的气体作比较,从而认识三大物质形态各自的性质和特点。
六、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来观察一组图片,看看这都是什么?在什么环境中,它们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呢?
(出示图片)鸟儿在天上飞翔、鱼儿在水中徜徉。
(学生)回答教师上面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气态的空气和液态的水。
(导入新课)其实除了气体和液体,还有一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固体。固体、液体和气体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三种主要形态。
(展示)用课件展示气球、矿泉水、蜂窝煤等不同形态的物体。同时在黑板上绘出三个圆(如教材P20页)。
(教师)除了在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少不了这些东西的影子。同学们想想我们平时还见过哪些物体是属于这三者中的?应该归在哪一组里?
(师生活动)学生联想,教师将他们学生的结果按照他们的归类标注在相应的圆内。对于不正确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正确归类。
(教师)下面,我们大家来研究它们的主要性质。我们先来研究固体。大家说说,现在,你能找到什么固体呢?
(学生活动)
(教师)虽然这些固体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大家对它们了解吗?我们下面就来研究它们这些固体具有哪些主要的性质。
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同学小组内选择几种固体,观察固体的形状、测量它们的质量(估测与实测)、目测比较它们的体积、感觉它们的软硬和透明性等特点。
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每种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有什么用途?
2.所有的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吗?
3.不同的固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性质?
在学生进行观察研究的同时,要求小组内做好结果的记录工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列出记录用的表格。)
(评价)教师要求小组将各自的研究结果向大家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并总结出固体的一般性质。(固体是有一定形状和一定体积,较为坚硬的物体)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固体除了具有相同的性质之外,也有不同的性质存在,这也就是区别它们的基础。
(动手做试验)分离固体实验
为了加深学生认识固体、锻炼他们区分固体的能力,教师展示准备好的豆子、石块和细沙,然后将它们混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将豆子、小米和沙子混到了一起,可又舍不得扔掉,他还能把这三种固体分开吗?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看看你怎么来帮助他。
(学生小组)讨论并在课堂上展示小组的方案。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方案进行补充和评价。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请同学们说出见过的液体,教师选择几种常见的液体让学生进行观察。
活动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与活动1基本相似,不过这次观察研究的是液体的几个主要性质:请同学们观察液体的形状、流动性、透明性;测量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等,并做好记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液体的一般性质。(液体是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在观察的同时,通过比较看看不同液体性质是不是完全一样?有什么不同?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几种不同液体混合之后(如水和油、水和醋等)。
(学生)猜想: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还有没有可能再将它们分开?
在学生猜想之后,教师提供实物进行混合,观察现象,进一步认识。
(承转)现在,我们大概地知道了固体、液体的主要性质,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将它们与气体的性质比较一下呢?
活动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首先,请同学们说说气体有哪些性质;然后对这些气体性质进行确定;最后是对不同物体主要性质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找出相同的特点。通过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气体的一般性质。(气体是没有一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可以流动的物体)
活动中,准备好所需仪器或工具,对具体的试验做好设计,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记录。
(教师)课堂总结
七、板书设计
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有一定形状,一定体积,较为坚硬的物体
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
气体:没有一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可以流动的物体
教学反思:本堂课程设计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体现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固体、液体的主要特点,并分别归纳出固体及液体两类物质中的同种物质间相似性来求证两种物体的属性,总结其特点,合作学习模式主要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明确各成员的分工来组织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通过探究性试验,从感知上明确了固体及液体的性质及其差异,但由于教学器具对学生吸引力较大,课堂氛围显得较乱,说明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在整个课程的组织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电路出故障了》
赵二小 张琦
一、教材分析: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典型的串联电路。接着课文创设了电路出故障了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对电路进行检测,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在电路检测器制作完毕后,要学生思考一下,怎样用它去检测有故障的电路?教师最后应说明,电路检测器是一种检测电路的工具,以后会经常用到,强调它只能在实验室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在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初步适应了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前面教学的铺垫和原有的生活知识,基础较好。此外,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二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积极合作,引导他们大胆猜想发言。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材料准备等:
1、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探究电路故障的原因;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注意渗透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
(3)科学知识:认识电路及电路检测器,知道什么叫电路,会做电路检测器。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探究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
(2)难点: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3、教学课时:1课时
4、教学准备:
学生用:
(1)每组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根。(这些材料有“问题”)
(2)电路检测器:小灯泡1个、灯座1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2 根。
(3)科学文件夹(记录表)。
教师用:
(1)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 根。
(2)万用表1只、电笔1支等。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的为每个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各自的想法,然后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师创设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探究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及引出电路:
同学们,你们认识桌上的这些材料吗?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出示组合的电路,指出灯泡亮了,说明电流经过了小灯泡。教师故意断开导线,问:“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由小灯泡、电池、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线叫电路。(板书电路)
[设计意图:通过小灯泡的亮灭,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电路的概念,为下面的故障作铺垫。]
(二)组装电路:
1、这些材料你能组合吗?
在组合前,老师有个问题:“你们在组装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比一比,哪组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有问题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三)交流讨论:
1、说一说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
小灯泡没有亮是怎么回事?引出课题,板书:电路出故障了。
2、你们知道小灯泡在组装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3、你们知道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在科学文件夹上。
4、交流讨论的记录,教师整理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猜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鼓励学生提问,学会做好讨论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1、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找到了,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说一说,你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步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电路故障,也为引出电路检测器作铺垫。]
2、我们还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检查。
3、(分发材料)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必要时,教师可以辅导)展示几组好的电路检测器。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做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电路检测器。]
4、我们用它怎么来检测呢?教师可以指导使用方法,讲清检测标准,然后让学生检测演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指导使用方法,讲清检测标准,建议可以使用检测器电路图,这样可以更清楚明了易懂。]
5、现在你能准确找到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在刚才的电路上试一试、找一找?
[设计意图:这一步旨在让学生学会使用电路检测器。]
6、说一说,你们检测出来电路是什么故障吗?
7、你能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每组需要的材料可以派人到讲台上领取)
[设计意图:学生找到故障后,又自己去解决故障,有一种胜利成功的感觉。]
(五)课外延伸
1、如果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为什么?
2、你能用其他方法检测吗?(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分别出示电笔、万用表,而且简要说明电路检测器只是万用表的一个“小弟弟”。)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警告学生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20v的家用电器电路,渗透安全用电教育。此外让学生了解其他检测方法,增长知识,扩大视野。]
(六)小结: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自评自己及小组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便教师在下一轮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