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2:3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篇: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能推测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学生回答,借此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当时是冬天,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将两条纸片分别站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会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思考片刻,部分学生回答)

3、小结:同学们,一个小小的现象可以引我们想这么多,我觉得如果弄明白风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你自己可能就会解决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切入课题)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一)首先进行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么来做一个有关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学生先了解教材提示,教师出示实验提示:①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②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③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研究。根据观察小组内推测纸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谈话:刚才很多小组已完成了这个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小组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谈出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螺旋圈转动起来。)

4、谈话:现在我们再返回来,看看刚上课时的那个问题:门缝上部和底部的纸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

5、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例你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学生多种回答)设计意图:

设计纸螺旋圈动起来的实验,主要是使学生的手、眼、脑充分参与进来,认识到以上物体的运动是由于热空气上升的缘故。

(二)接下来进行活动二:风的形成

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

2、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教材上的实验提示。(学生自读理解提示)教师强调三点:

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②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 ③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4、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师生梳理,重点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a.实验中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

5、(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

以上两活动的设计都是按照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及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来安排设计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三大手段。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小学科学学习的特点,我这样安排设计了学习活动。另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这也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理念。

三、本课小结

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一块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四、拓展延伸

1、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

2、查阅有关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

第二篇: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理论指导】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概念,丰富到完美的概念。在科学概念建设的同时,思想发展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和科学概念的建设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

风成形从河北版五年级科学书籍。本课程的教学是理解三年级空气和风的基础,探索自然世界风的形成,另一种了解热传递问题设计实验总结空气流形成了风。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接触,方便学生对人工风自然风概念的建筑。二,探索

(一)怀疑

过渡:要看到原因,仔细看看视频(关于闪光灯)

1.视频,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解释视频人做什么,粗略地说,前后的状态火光)2.看这个视频,你想问什么?

(B)猜

谁可以尝试解释?(学生尝试解释)

(C)示范

1.分割生产铁平台,用绳子的一端用羽毛,另一端绑在铁平台上。下面有蜡烛。

老师:你观察了什么?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蜡烛点亮了会发生什么?

点燃蜡烛引导学生观察。

老师:你观察了什么?

过渡:想找到答案,快速移动大脑

4.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完成研究的实验报告一部分。5.报告,展示,类交流。

6.ppt显示科学在线:孔明光小知识

据传说,在1700年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竹条绑了一盏纸灯,在灯光下燃烧一束松树脂,灯光会飘起,挂在空中,用它来传达战斗信息。后来人称之为洞 光。这比热气球的外观早了近1500年。

你能解释一下洞的原理吗?(学生尝试解释原因)

【设计方案】

易于使用羽毛而不是教材在纸螺旋圈,更好地反射空气后向上运动的方向。一边的演示详细讲解,为学生们在小组实验后做示范。科学在线展示学生欣赏生命中科学知识的使用,可以感受到我们古老的人的智慧,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B)探索两组(组实验)

过渡:使用刚刚发现的发现,让我们继续探索。

1.老师:加热的空气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动吗?

引导学生科学猜测是基于。3.联系生活,试图了解。

【设计方案】

使学生体验到整个过程的结论,亲自参与选择和改进实验设备。让孩子们体验科学实验离我们不远,实验设备的采集也可以用来改变物品的形成。

过渡:想知道,双手去验证。但空气,看不见也摸了。如果你能给空气铸造颜色 的。这导致檀香在实验中的作用。

4.产生测试要求和预防措施。(特别是使用打火机点燃檀香方法和用湿巾擦干檀香)5.组实验,完成报告卡。6.报告交换。7.形成结论。

【设计方案】

对实验设备进行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如:实验盒用透明塑料瓶代替透明。尽管与玻璃相比,熔点低,但是对于具有一些实验技能的五岁儿童来说不是问题。在老师的示范实验和示范之前,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湿毛巾切换到湿纸巾,方便但也容易放出檀香。具体详细实验要求和温馨提醒,确保包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过渡:在实验室里,我们用一个小蜡烛吹风,谁会替换蜡烛的性质?(太阳)分部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来解释:在阳光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这里出现了一些高温,有些地方低温。当温度高时,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变低并且空气保持流动并且形成风。

三,知识的运用 解释散热器的安装位置。

【设计方案】

尝试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的共同现象,有利于让孩子们意识到科学在我们身边。增强科学,具有科学意识。

四,知识总结

谈论收获

五,知识发展

猜猜风的大小和什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验证。

第三篇: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 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师出示实验提示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利用风的例子。学生举例。

师课件演示的风的危害资料。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风的利弊)

(四)总结评价,巩固拓展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下一节课我们交流。

第四篇: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

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

二、教学重难点:

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

三、教具准备:

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等

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

(二)、教学新课: 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 [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又多又好。

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

!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三).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个装置,大家静静地思考,用我们今天所学过的知识,解决你们当初提出的疑问。请哪一位同学来讲一讲,水为什么不能很好的进入这个水瓶? (因为瓶中的空间被瓶子占据了,水就流不进不去。)那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水能顺利的流经这个瓶子? (把漏斗提起来)

为什么漏斗提起来,水就能顺利的进入呢?

(因为空气跑出去了,腾出了空间,水就进去占据瓶子的空间。)

如果不提漏斗,还有什么方法吗?比如说能不能通过改变漏斗颈部的形状,而设计出一种新型漏斗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在纸上面一画,或者用橡皮泥捏一捏。我们比一比,谁设计的又多又好![学生设计实验] 汇报:

①你是怎样设计的?请拿上来展示。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总结]欣赏了大家的设计之后,老师觉得你们真是能干极了!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小朋友们也要像今天那样不但要学习新知识,更要懂得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学习中,去解决一些小难题。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好吗?(好!)

(四)、作业

继续设计可以不受了解空气影响的漏斗。

(五)、板书设计:

了解空气

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第五篇:尿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尿液形成和排出(第一课时)

----尿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脏的结构、功能

3、理解尿液形成过程

4、学会看尿液报告单

二、教学重点:

1、尿液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肾脏与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2、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1、尿液的形成依赖哪个系统?

2、泌尿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其中主要器官是?

3、肾脏位置?数量?颜色?形状?结构组成?

4、肾单位有哪些部分组成?

5、肾脏与肾单位的包含关系?

6、肾脏功能?肾单位功能?

7、血液、原尿、尿液联系?

(三)合作探究

1、结合尿液形成过程分析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区别?

2、分析病人尿液成分的几项指标(g/L):

讨论:(1)、与正常人比较,这个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标是不正常的?(2)、推测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

(四)小结

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脏的结构、功能

3、尿液在肾单位形成过程

4、会看尿液报告单

(五)课堂练习巩固

1、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各器官的功能描述,写出相应器官名称.

2、如图是肾单位结构模式图,其中具有重吸收作用的部位是()。

3、如图是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图中④是 ;③是。

(2)③中的液体是,经 作用形成的。

(3)⑤中的液体是

。经图中⑤肾小管的 作用,将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 吸收回血液形成的。

4、从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流出的液体分别是()A.原尿、原尿、尿液

B.血液、原尿、尿液 C.血液、尿液、尿液

D.原尿、血液、尿液

5、正常情况下血浆、原尿、尿液中都会含有的物质是()①蛋白质

②葡萄糖 ③尿 素

④水

⑤无机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6、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如表(单位:g/100mL),根据样液的成分判断A,B,C三样液分别是()

成分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A样液99

0.00

0.10

0.72

0.03 B样液95

0.00

0.00

1.50

2.00 C样液90

7.00

0.10

0.72

0.03 A.原尿、尿液、血浆

B.原尿、血浆、尿液 C.尿液、原尿、血浆

D.血浆、原尿、尿液

7、如图是正常人肾小管内某种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该物质是()

A.尿素

B.无机盐

C.葡萄糖

D.水

8、尿液与原尿相比,一般不含葡萄糖,这是由于()A.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膀胱的储存

D.输尿管的输送

9、肾炎病人的尿液中,若发现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A、肾单位

B、肾小球

C、肾小囊

D、肾小管

10、农民将人尿收集起来,加水后浇在菜地里,能加快菜苗的生长。原因是正常尿液的成分中含有()

A.尿素

B.水

C.蛋白质

D.葡萄糖

(六)课后作业

下载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雨的形成》是四年级下册第9课内容,是《物质的状态》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阳泉市北岭小学 王艳宏 教学理念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高海石 卢龙县蛤泊镇王深港小学) 一、概述 《风的形成》一课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的......

    《风的形成》 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用实验说明自然界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实验的设计,结论的得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学......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16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课标分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对流,进一步研究保温和......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小学禹再云小学科学 13号 【理论指导】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都镇湾镇庄溪小学 唐永胜 教学内容: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4页第15课 教学目标: (一) 探究目标: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古驿镇中心小学郑运来 教材分析 《卵石的形成》是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属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