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课题: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介绍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3、设计思想
本节课涉及到比较多的地质构造和地理原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和山地的形成过程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通过褶皱山和断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褶皱和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并能够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让通过读图、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5、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6、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太行山、华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板书】
一、褶皱山 【板书】①褶皱 【引导】什么叫褶皱呢?
(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板书】②背斜和向斜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外部形态上看褶皱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教师讲解】我们将岩层向上拱起的称作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称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板书】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引导】那要怎么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呢?大家请看PPT。
【教师讲解】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都是可靠的。【板书】 ④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幻灯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板书】 ⑤褶皱山的成因
【引导】 在坚硬的地壳中为什么能够发生褶皱而形成这一系列的高大山系呢? 【教师讲解】对此,科学家们用板块学说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板书】
二、断块山 ①断层 【课件演示】断层
请大家观察并思考,上升和下降的岩体分别形成哪种地形? 【板书】 ②上升——山岭、高原
③下降——谷地、低地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7、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
①褶皱:
②背斜和向斜
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④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⑤褶皱山的成因
二、断块山
①断层
②上升——山岭、高原
③下降——谷地、低地
8、教学反思
“山地的形成”中关于地壳运动部分,相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的抽象和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与断层,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但是也发现了许多的缺点,如合作探究的内容必须要有探究的意义;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很好的注意把握时间。
第二篇: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翻开中国地形图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是以哪一类地形为主?山地
山地又称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那么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呢?山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在内力作用下,地表隆起成为山脉,按其形态,山岳可以分为三大类: 板书: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褶皱山
人脸上的皱纹是饱经风霜的见证,地球已经46亿岁了,它的脸上也布满了很多皱纹,这些皱纹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家知道,一个物体比如教科书,当受到挤压作用的时候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地壳中的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一系列强大的挤压作用也会发生弯曲变形。我们就把岩层受挤压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褶曲是褶皱的基本单位。
从图上可以看出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它们在形态上有何区别?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所以,一般而言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比如长江巫峡,褶皱隆起部分成为山峰而凹陷部分成为谷地并最终发育成河谷。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在野外见到的褶皱山岭都是背斜形成的,反之向斜就一定形成谷地呢? 实验:
用彩色橡皮泥模拟演示地层,请学生在橡皮泥两侧用力挤压使其发生弯曲变形。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泥隆起部分的顶端(背斜顶部)及凹陷部分的底端(向斜轴部)的变化。投影:
从学生实验作品中任取两块橡皮泥(一背斜一向斜),放在实物投影仪上,验证学生实验时所看到的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旦褶皱构造出露地表,背斜顶部和向斜轴部哪个部位更容易受到外力侵蚀?为什么?
一般情况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所以在地貌上往往发育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往往发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轴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我们在野外看到的地貌形态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背斜可以成山,向斜也可以成山,同样背斜和向 斜也都可以成谷。所以,我们是不能够仅仅因为石山还是谷来判断某一褶皱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的。那么用什么其他办法来判断背斜还是向斜呢? 学生小组讨论:
1、看岩层的走向。岩层向上拱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看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完成P80“活动题”
1、2 断块山
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或张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能力,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岩体发生破裂。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出示断层示意图:
从图上可知,判断某一构造是否为断层有两个依据:
1、岩层破裂
2、两侧岩体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
岩层的位移一般有两个方向:
1、水平位移。错动原有的地貌、切断河流和山脉等
2、垂直位移。表现为断层的相对上升和下沉。其中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和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3、在断裂构造带上,由于两侧岩体的错动,岩性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而且,断层带往往是地震等活动频繁的地带,工程建设最好能避开断层。转承: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时地壳运动的两种表现形式,而且内力作用除地壳运动之外还包括岩浆活动。录像:火山喷发
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现象? 什么是火山喷发? 转承:
典型的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何谓火山口、火山锥?是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会形成火山锥? 只有岩浆沿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才会形成火上口。转承:
说到火山,我们知道无锡也有一座火山,同学们知道这座火山的名字吗? 阳山
而一提到阳山,同学们马上就会想到什么呢? 水蜜桃
是啊,阳山水蜜桃不仅是我们无锡的品牌,也是中国的品牌。据报道,在泰国市场上,标准个头的每只卖到相当于人民币48元,而且还被抢购一空。它的 品质就得益于阳山。
出示阳山水蜜桃果园的图片 转承:
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类山岳的形成,我们知道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的骨架,它的分布格局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出示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铁路网分布图、中国公路网分布图
请同学们结合中国地形图,比较中国铁路网和公路网的分布。并思考:山区和平原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有什么影响?
平原地区交通较发达,山区交通相对闭塞。就山区而言,公路运输比铁路运输更为发达。
为什么山区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结合教材P82活动题表4.1和4.2进行分析。
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公路高,且铁路的修建在工程量、造价等方面均比公路要大,所以山区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转承:
问题是公路的修建同样要受到坡度的限制,从表4.1中可知,公路的最大限制坡度是7%—9%,但是,如果横亘在我们前方的是一列坡度较陡的山脉,那么我们如何来修建公路线呢?
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P82第3—4段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解决办法,然后把你们解决的办法在图上表示出来。
讨论时间三分钟。同学们可以离开座位在小组范围内走动。讨论完毕请每一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把解决方法展示出来。小结: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山岳其他地区交通线路的密度比较低。也就是说,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格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刚才同学们在分析的时候,更多地考虑了自然条件,特别是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我们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挖掘隧道,修建桥梁等。转承:
地形是修建交通线路必须要考虑的自然要素,但决不是唯一的因素。那么公路选线时除了要考虑地形要素外,还需要考虑哪些其他自然要素呢?如何来处理与这些自然要素的关系? 小组讨论:
1、河流——修建桥梁
2、沼泽——尽量避开沼泽
3、地质——避开断层
4、冻土——修建高架桥,比如我国青藏铁路部分路段的修建。
从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和山间盆地处,通过交通线把这些点连接了起来,这说明交通运输线路的选择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择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之外,还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例如是否便于人们出行,是否有利于资源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等等。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日益成为交通运输线路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自然条件尤其是地形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尽可能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既能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又便于维护修养。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三篇: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
您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中的褶皱山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如山地)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既是对前一节的延伸,又与后面章节相联系。本节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看,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貌的过程还存在一定的知识欠缺。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掌握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褶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态。(2)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探究及展示,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教学难点:阅读褶皱和断层的示意图,准确判断出向斜和背斜。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启发式法、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2、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和归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来应对学习困境。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部分我通过提问学生所了解到的名山,归纳山地的种类以及与内力作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接下来我通过利用书本作为道具引出褶皱的概念,并依次引出褶曲的两种形态。带领学生作图让其掌握向斜和背斜的两种判别方法及其发育类型。
4、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受外力作用后褶曲的发育类型。
5、总结本小节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 2.形态:(褶曲)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3.发育
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原因)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2.掌握背斜和向斜的两种发育类型。3.运用背、向斜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教学难点】
阅读褶皱和断层的示意图,准确判断出向斜和背斜。【教学工具】
教科书,板书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名山众多,你们都知道哪些中国的名山呢?
生:有泰山、黄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峨眉山„„
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山,山是怎样形成的,它又有哪些种类呢?
生:山地主要有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2.新课讲解
师:我们了解了山的形成和种类,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一个——褶皱山 在学习褶皱山之前,让我们先学习一下什么是褶皱。同学们拿出你们的课本,双手向中间挤压是不是你的书本就产生了褶皱了呀。这样同学们想一想,对于岩层来说,什么是褶皱呢?什么是褶曲呢?
【板书】1.褶皱的概念
生: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叫褶曲。
师:那褶曲的基本形态又有哪两种呢?我们这样去判别这两种褶曲呢?请看图4.9思考一下。
【板书】2.形态(褶曲)【画图】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褶皱
生1:褶曲分为向斜和背斜。
生2:从形态上,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上弯曲。
生3: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板书】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师: 我们了解了背斜和向斜的形态,那他们的发育情况是怎样的呢?都形成了山岭吗?
生:不是,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山谷。
师:对,还有没有啊? 【板书】发育
背斜成岭,向斜成山。
生:受外力作用,有时候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板书】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外力作用)
师:同学们知道外力是如何作用形成这种逆地形的呢?把我们的书翻到P74看我们的图4.11试着回答问题2。【画图】画出书上这幅图
师:还是让老师来带你们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能够判断出甲乙两地谁是向斜谁是背斜吧?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师:非常好,所以如果不受外力作用的话乙地发育成山岭,甲地发育成山谷,对吧?但是呢,由于褶皱构造的背斜部分会受到张力,随着时间慢慢被侵蚀,所以就形成乙地这样一个山谷状;而甲地呢,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收到侵蚀,反而形成了山岭。大家懂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请同学们复习回顾今天的内容,完成1,3两个问题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褶皱山,知道了什么是褶皱,褶曲的两种不同种类,学会了它们的判别方法,并了解了他们的发育过程,分为正地形和逆地形,特别是受外力作用形成了逆地形,希望同学们回顾学习,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清晰。【探究性作业】
教科书P74活动:读图4.11,完成1,3两道小题。【板书设计】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 2.形态:(褶曲)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3.发育
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原因)
第四篇:山地的形成教案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山地,褶皱,断层的内涵及褶曲的类型、基本形态特征。
2、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以及各自的范围,板块的边界类型。
3、知道断块山的形成原因以及基本形态特征。
4、学生能够从老师提供的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分析说出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学会用自己绘制的背斜,向斜,断层构造示意图以及 资料给的示意图来分析岩层的新老程度从而判断褶曲和断层的类型,分析讨论我 国相关的名山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唯物观。从理性认识角度观察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道中国名山大川的成因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
山地的类型,各种类型山川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及示意图的画法,断层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成的地貌形态。
2、板块的形成机制,组成,运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图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问导入] 用诗句导入,让学生回想这些诗句描述的是哪些山,这些是用语言来描述的,如果用地理角度来看,这些山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现在进入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习。
一、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板书)
1、褶皱山(板书)
0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新课学习】
[提问] 我们在本章第一节学过山脉是内力作用的产物,知道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产生了像喜马拉雅这样大型的山,而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是褶皱山,那褶皱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到教材73页阅读相关内容。(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 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从弯曲的形态来看可以分为背斜和向斜。
a、褶皱的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常态)而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而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褶皱形态的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相反(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c、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形成了所谓的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图中的甲是向斜,乙是背斜。
(2)褶皱的规模:大的:数千千米的褶皱山系,如我国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它
与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阿尔卑斯山脉相连形成较大的褶皱山系
小的:几十米的褶皱山(板书)
[提问]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会发生褶皱,形成高大的山系?请同学们阅读相关内容,重点是对图4.10的理解。
[讲解] 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其自己的范围,重点看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范围,以及各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如果板块的相向运动,就是图上所说的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地貌?如果板块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又会形成什么地貌?过了很多年后地球上的大西洋以及红海的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大家可以去阅读相关的资料找出答案。我知道很多同学对板块的形成以及板块的运动感兴趣,可以去浏览“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内容。
(3)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在不断的运动当中,板块不断碰撞与背离形成各种地貌类型。
a、生长边界(背离运动)→海岭,断层
b、.消亡边界(相对运动)→海沟,造山带(褶皱山系)(板书)
[讲解] 我们前面学过的褶皱山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塑性变形,而断块山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载能力使岩石发生了破裂,岩石破裂后它两侧的岩体会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样就形成了断层。大家可以参照图4.12找出断层面以及相对上升和下降的岩体并猜测其形成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的地貌。断层的位移有水平运动也有垂直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的地貌还是有较大的差异。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2、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的位移:
水平方向为主:错断原有的地貌,形成新的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为主:地垒(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3)断块山的形成:以垂直方向为主断层位移中,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的山岭。如华山。
(4)断块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5)断块山与褶皱山的区别:从地表形态和岩层变化两个方面分析。
【小结】
在本节我们学习了山地的类型以及各个类型的成因、分布、规模,重点讲解了褶皱山的形成以及背斜、向斜的判断。山地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形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那这些地方的交通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在修路的过程中要保护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是考虑的首要因素而且是必需贯彻实施的。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的有关褶皱山和断块山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一、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1)褶皱:
①含义: ②基本单位: 背向斜的区别:
a、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b、岩层的新老关系: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较新;向斜相反。(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c、地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成山,向斜成谷(2)褶皱的规模:有大有小(3)褶皱山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
a、生长边界(背离运动)→裂谷,海洋 b、消亡边界(相对运动)→海沟,造山带(褶皱山系)
2、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
(2)断层的位移:
水平方向为主:错断原有的地貌,形成新的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为主:地垒(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3)断块山但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4)断块山与褶皱山的区别:从地表形态和岩层变化两个方面分析。
第五篇: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争取全面攻克。同时,广西中公教育密切关注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相关信息,为各位考生提供有用的考试备考资料。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教学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需要我们在上课前吃透教材。)
一、说教材
新课标对本章的要求有两个:一是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属于理解水平;二是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属于领悟水平。教材通过健康状况的测试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健康问题,了解健康的全面定义,理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个人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情绪问题,因此,本节还介绍了保持愉快心情的方法,帮助学生主动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过渡: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二、说学情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目前,社会上普遍关注健康问题。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在此形势下。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并了解着与此有关的话题,健康和长寿也是每一位学生的追求。学生很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获取关于健康的知识,他们对此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和认知动力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教师在此基础上,如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切实关注到学生的健康问题并真正使其受益的话,就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各自身上的健康问题,同时在与同伴的切磋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过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给自己的健康打分,全面认识健康的定义,同时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针对学生中间的情绪问题,通过互助的形式寻找解决的办法,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帮助别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过渡: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心理健康对健康的重要意义。【难点】
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游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归纳总结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过渡: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健康是1,事业、财富、婚姻、名利等等都是后面的0,由1和0可以组成10、100等n种不同大小的值,成就人类与社会的和谐旋律”。这是著名免疫学专家冯里达在“首届健康健美长寿促进大会”上如此表述。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健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康这个1,其他条件再多也只是0,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所有的0都是健康1的外延和扩展。
设疑:什么是健康?怎样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怎样增进自己的健康?如果不健康该怎样改变?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研究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环节二:新课讲授 1.给你的健康打分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能理解健康的概念,我将安排一个“给你的健康打分”的测试。为了保证测试的科学和有效,在测试之前,我会温馨提示:独立完成;如实评价;尊重隐私,分数不公开。
当学生测试结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25个测试题的类型,并做好记录。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来引导学生分析健康的定义。之后,我用课件出示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让学生分析交流、理解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
当学生理解了健康概念及健康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谈如何增进健康。学生不难说出一些能增进健康的锦囊妙计: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保持心情愉快,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予以肯定。并顺势设疑: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那如何保持心情愉快?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2.如何保持心情愉快
为了让学生认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我会用课件展示典型事例为学生敲响警钟,知道有心理问题要及时排遣,否则会引起多种后果。
之后提问: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古诗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你们有烦恼吗?如何排遣? 由于跟实际联系度较高,学生会踊跃举手,纷纷讲述自己的排遣高招,畅谈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情,比如:听音乐、打篮球、大哭一场、散步、大吃一顿、打游戏、qq上大骂一顿、运动、自我安慰……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我都用心倾听,并要求组长和我一起记录。对于学生的错误想法,我会及时提出异议,让学生明确:qq上大骂、暴饮暴食等以损害别人、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不可取。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保持心情愉快的3种方法:转移注意力;宣泄烦恼;自我安慰。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育只有回到生活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生动的、鲜活的,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所以,我将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解决如下几个实际问题:
(1)广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不对?为什么。
(2)《三国》中周瑜为什么被诸葛亮气死了?如果你和周瑜是朋友,打算怎样帮助他?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环节我打算组织学生自主归纳。并且布置了这样的课下作业:对家人的健康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考生在备考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应多练,充分掌握面试技巧,重点仍然是注意积累,平常可以多听听新闻,关注时政热点,为面试积攒知识,储备能量,从而在考试中出色发挥,一举成‘公’!(Tip:下载本文档后可以打开文中蓝色字体的相关网址链接)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