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郭志贞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一课时)。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山岳的形成”一节是个案例,是对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去。
“山岳的形成”整节内容设计安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褶皱山,断快山与火山”中的“褶皱山”部分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及其研究的意义有明确、完整的认识,特别是褶皱构造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剩下的“断块山与火山”和“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放到第二课时完成。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地理基础较薄弱,但本章的第一节学习了内、外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岳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故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借助模拟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运用原理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
1、探究性学习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上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2、推进“五”字“四”步教学法
3、学习有用的地理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想结合”,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当地的经济建设,结合生产、生活中实际的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兴趣。授课时先结合学生初中学过的名山和龙岩的经济建设引入实际问题,在“山岳的形成”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上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开始讲授褶皱的形成和褶曲的概念,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体验“地理有用,生活有用,生活地理”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原则
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认知的普遍规律,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探究问题的层次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如在褶皱和褶曲的概念学习中,采取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岩层——观察岩层的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明白岩层,再思考岩层受挤压产生的变化。在探究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为学生构建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为学生和思考、交流、表达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初步掌握地理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目标导学法
借鉴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里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目标模式,此模式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上课伊始展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观察、演示法
感性的认识是最直接的,也是是具有冲击力的,过目不忘正是此道理。课堂上通过折竹片的试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背斜的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3。列表比较法
对于相近的概念,通过列表比较,可以明确差异,加深记忆。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比较背斜和向斜。4。启发诱导法 四。[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3。通过亲手演示和折竹片的实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既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又学会了用身边的材料演示地理过程并能对地理事物进行一定的比较,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3。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占一定比例的分值,因此,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4。本节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如找矿,找水,修路,建采石厂,和研究地质构造等方面应用广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褶皱山的形成、基本形态特征极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及褶皱构造在找矿,找水,修路,建采石厂,和研究地质构造等方面应用广泛。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1)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华山、庐山、(日本)富士山、长白山天池。)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地质构造?(你想知道吗?)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科迪勒拉山
阿尔卑斯山
(2)图片褶皱示意,问太佳高速公里穿山越谷,在不同的褶皱构造下如何选址开挖隧道?(以上两问,只问不答,留下悬念)
[设计意图]以美的享受熏陶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家乡建设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
过度: 教师讲授;:山岳又称山地,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变化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我们主要从内力作用出发,分析其构造。
环节二
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课时一
褶皱山
一、褶皱的形成和褶曲的概念 二褶曲的基本形态
背斜和向斜(重点内容)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难点内容)
三、褶皱山
1、褶皱山的概念
2、世界的两大褶皱山系
四、褶皱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拓展部分)
[设计意图]直接提出本节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环节三
展示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3。通过亲手演示和折竹片的实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既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又学会了用身边的材料演示地理过程并能对地理事物进行一定的比较,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3。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占一定比例的分值,因此,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4。本节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如找矿,找水,修路,建采石厂,和研究地质构造等方面应用广泛。
[设计意图]通过三维教学目标展示,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怎么能学好?
环节三
课堂探究
新课讲授: 板书
一、褶皱的形成和褶曲的概念
教学思路: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岩层——观察岩层,思考:
图 3
图4
1、看图(3),思考岩石圈中的岩石是怎么分布的?
教师说明;岩石圈中的岩石呈现层状分布称为岩层。看图3 回答问题:(1)在正常状态下,形成的岩层
与地表(填“平行或垂直”),而且越往深处岩层越(新或老)
(2)当水平岩层受到挤压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用教材模拟一下。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力。师:这个挤压力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讨论、回答:是地壳运动产生
教师:很好!其实我们同学已经自己把褶皱的概念归纳出来了。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指投影)在这个褶皱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
请同学们观察投影看一看这些褶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
师:很好,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板书
二、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向斜和背斜的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电脑展示画面] 图4 [电脑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电脑动画重现岩层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形象地加以演示,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师:同学们分成左右两组,分别讨论二者的:岩层形状是怎样的?岩层新老关系怎样?
发育成什么地貌?
生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核部老,两翼新;发育成山岭。生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发育成山谷。(播放图片)评价并补充(播放图片)地形倒置现象
师:为什么这幅图中出现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呢? 生:讨论
师: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山谷。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发育成山岭。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播放两边并进一步强调原因)(播放图片)自然界中的背斜谷和向斜山景观
师:背斜既可以成山又可以成谷,那我们要怎样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生:讨论
师:最准确的方法就是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指导:穿过褶曲的中心,画一条水平直线。背斜岩层核部老,两翼新,向斜岩层核部新,两翼老。【活动1】读教材图4.11,回答下列问题。P74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山谷的原因? 【归纳】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特征(归纳巩固——你牢记了吗?)学生填写下表
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地形形态 岩层新褶曲岩层 老关系侵蚀前地形侵蚀后地形形态形态(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向上拱起中心老
背斜山岭谷地 两翼新
向下弯曲中心新 谷地山岭向斜两翼老
[设计意图]对重点内容,再次反复,达到落实重点的作用,同时通过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归纳能力。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褶皱的基本特征。这些由褶皱岩层所组成的山体称为褶皱山。
板书
三、褶皱山
1、褶皱山的概念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依此知识点作为教学衔接的过渡语言)
(播放视频)板块构造运动及山脉的形成
师: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山系呢?
师:目前科学家们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褶皱山系的形成。
(展示图片)地球岩石圈的板块示意。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m]或发育成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达的褶皱山系。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这些褶皱山脉形成的动画。
2、世界的两大褶皱山系(展示世界地形图)
(1)位于南北美洲西部的 山系;
(2)横贯亚欧中南部的 山系(板书)
四、褶皱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识拓展部分)(活学活用——你会用吗?)分组讨论
(1)利用物理学中的密度知识,分析
是良好的储油构造。(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
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在太原——佳县的高速公里建设过程中,由于黄土高原是个山区,需要建设很多隧道,设计人员碰到如教材74页图4.11 所示的地质构造,请你帮忙确定从甲处还是乙处开挖东西向的隧道?
(4)有人要建一采石厂,假如你是技术人员,在教材74页图4.11中的甲处还是乙处? [设计意图](1)迁移、整合其他学科知识;(2)联系家乡建设实际;(3)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
环节四
目标检查 —— 课堂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地质构造是
其中A为 ________ 斜,B为 __________ 斜。
(2)甲、乙两处山地的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的是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①处还是②处?__________ 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③处还是④处?__________ 处。
(4)A、B两处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其中A为 ______,B为 ________。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泥沙含量 ___________,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 __________ 等地质灾害。
(6)(多项选择)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主要原因是()A.黄土土质疏松 B.植被破坏严重
板书设计
C.地面起伏明显
D.流水侵蚀严重
__________,环节五
课后探究
你对大同市的火山群感性趣吧!你想知道它的原由吗?不如你去看看,然后再找找资料,也许你会成为研究大同火山群的科学家。[设计意图]为后一节地理课营造悬念。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遵循新课改,紧紧围绕“五字四步”教学法,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以学生为主体,层层递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扣紧社会热点,体验学习有用、有趣的地理科研知识。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1)结合生活实际和当地的建设,引入课题,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2)设计问题具有层次性,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地理,培养地理素养;(3)就地取材,折竹片的实验让学生体验、理解地形倒置的形成,达到巧破难点的目的,是此知识点教学设计的突破;(4)结尾以大同火山群的内容设计问题,使学生余兴未了。本节课授课中要注意对“修隧道应该在背斜还是向斜构造上开挖”这一问题,许多学生很容易理解成:既然背斜易受侵蚀,那它是不安全的,向斜岩性坚硬隧道是安全的,学生的片面使他们忽视了工程量、拱形岩层较安全及地下水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要向学生讲清楚。反思整个授课过程,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结合上,在教学主线的构建上,特别是一些承转过渡环节,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
第二篇: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
4.2 山岳的形成
【目标要求】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在地貌上表现为块状山地的是()
A.武夷山 B. 泰山 C.喜马拉雅山 D.阿尔卑斯山 2.当岩层受到力的挤压,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
A.褶皱 B.断层 C.背斜 D.向斜 3.下列山地不属于褶皱山地的是()
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 庐山 D.安第斯山 4.下列有关山岳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山岳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B.在山岳地区,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沿直线修建 D.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一般要小于平原地区 5.“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 6.下列地形不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是()
A.汾河谷地 B.东非大裂谷 C.喜马拉雅山 D.泰山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根据图4--5,回答l~2题: 1.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是()A.背斜 B.断块山 C.向斜 D.风蚀丘陵 2.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褶皱作用 B.断裂作用
图4--5
C.风化与风蚀作用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图4-6为一典型褶曲剖面,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4.图示山岭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5.下列高原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是()A.黄土高原 B.哥伦比亚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读某山岳景观示意图(图4—7),完成6~7题。6. 形成图示山岳景观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7. 该山岳景观所分布的我国高原地区具有的特征是()A.地表形态千沟万壑 B.地表崎岖不平,森林覆盖率高 C.降水较丰富,地表水较丰富 D.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8.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火山由火山口与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B.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C.火山锥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大 D.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读“长江三峡地区地质构造图(图4—8)”回答
图4--7
图4--6
⑴三峡地区所处山地的名称是,从山岳类型来讲,属于 山。该地区的外力作用以 作用为主。
⑵从岩性与地质构造分析,你认为①、②、③、④四处中被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选中的是 处,理由是。
⑶图中各处山地的成因分别是:①,③。二者的区别在于。2.读图4-9,完成下列各题:
图4--8
(1)从地形看:A为,B为。从地质构造看,A是,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B是。
(2)A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B处地形的形成原因 是。【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下图为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图4—10),读图回答:
(1)从地貌形态来看,该地属于 ;从地质构造角度来看,该地属于。判断的依据是。(2)这种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什么关系?
(3)从图中信息推测:该地可能发生过的内力作用有。2.下图是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图4—11),回答:
(1)图中公路AH段线路的分布特点是,其目的是为了避开。(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 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3)一般来说,在山岳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在线路选址时,通常回把线路地址选在。(4)图中铁路穿过的谷地按山岳的形成类型属于,它是由 发育而成。4.2山岳的形成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B 点拨: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武夷山在地貌上都表现为褶皱山地。
2.A 点拨:当岩层受到力的挤压会产生一系列弯曲,叫褶皱,背斜、向斜都只是褶皱的一个弯曲,断层表示受力后岩层的错位与位移。3.C 点拨: 庐山在地貌上表现为断块山地。
4.B 点拨:由于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难度大、成本高,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5.B 点拨:因为背斜中部岩层受到张力,中部岩层较两侧破碎,容易被侵蚀破坏而成为谷地,而向斜则刚好相反。
6.C 点拨:喜马拉雅山是褶皱山地。【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D 点拨:背斜和向斜是地质构造,不是地貌类型。断块山一般边沿陡峭平直,而图中地表斑驳破碎,只能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2.C 点拨:图中地表斑驳破碎,只能是风化与风蚀作用的结果 3.D 点拨:图示褶曲为向斜,中心新,两翼老。
4.B 点拨: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其地形状态是山地,应当是向斜成山。
5.B 点拨:哥伦比亚高原是玄武岩高原,当为岩浆活动形成。
6.B 点拨:图中地表崎岖破碎,溶洞、峰林遍布,应当是石灰岩被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7.D 点拨:我国石灰岩溶蚀作用最显著的高原是云贵高原,该高原因地下多溶洞、暗河,所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8.C 点拨:火山锥一般是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点拨: 考查三峡的位置与地质基础,地质构造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三峡是长江对巫山侵蚀切割的结果,背斜部位因受张力,岩层破碎,一般不利于工程建设,但如果下部基岩是花岗岩,因其质地坚硬,地基会很稳固。
【答案】(1)巫山 褶皱山 流水侵蚀(2)④ 该处为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地基稳固(3)背斜成山 向斜成山 ①是因为地壳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成山,③是因为向斜中部岩层受到挤压,中部岩层较两侧坚固,不易侵蚀破坏,保存较多而形成的。
2.点拨: 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关系。一般地,背斜因向上拱起会形成山地,但因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久之则成谷地,而向斜则反之。
【答案】(1)谷地 山岭 背斜 A地中心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向斜 B地中心岩层新翼岩层老(2)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久之而谷地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点拨: 考查根据等高线判地形和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一般来说,系列等高线向低值凸出的部分为山脊,岩层中老两新的为背斜,反之为向斜。【答案】(1)山脊 向斜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2)向斜部位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成为山脊(或山)。(3)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点拨:考查运用地形地质知识解决交通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山岳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时,成本高,难度大,所以建交通线要避开不利地形如陡坡,以减低工程建设的难度。【答案】(1)成“之”字形分布 陡坡(2)等高线 坡度小,工程量小(3)公路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4)断块山地 断层
第三篇:高中地理 4_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第2课时)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材分析:
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教材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褶皱山与断块山地貌类型 教材简单介绍了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及基本形态;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其它们的基本形态特征。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景观,也是地理学中的体现。教学目标:
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理解褶皱、断层构造在找油、找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案例材料 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讲述]: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可能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板书)
[展示图片并讲解]: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被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洼的封闭洼地,所以会积水成湖。如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的锥形体。上陡下缓。
如果火山是在海底喷发,火山喷发物不断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比如夏威夷岛,同样,冰岛也是火山岛,所以冰岛被称为“冰与火的国家”
[承转]:如果岩浆是沿着狭长的裂缝流出地表,可能会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比如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
[探究活动]:南京江宁方山是火山的判断。给学生展示玄武岩(浮岩)。[设问]:为什么岩石上有那么多气孔呢?
因为当火山喷发的速度比较快时,岩浆内溶解的挥发气体迅速逸出,形成很多气孔。这种岩石可以用做建筑和隔音的材料。
(材料)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海拔6959米,位于阿根廷境内,被公认为西半球的最高峰。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顶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
世界最小的火山:菲律宾八打雁省达加泰镇有一座塔尔湖,湖中央有一座小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也称“湖中火山”。
(出示资料“火山的利弊”)
烈焰熊熊、烟尘滚滚的火山爆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城镇,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在过去的500年里,约有几百万人死于火山之灾。
但谁知这大自然之凶神恶煞,也能提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火山活动搅动了地下炽热的岩浆,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岩。这些火山岩浆里饱含着各种矿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凝结富集成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像南京的梅山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安徽庐枞铁矿和安徽、浙江的明矾石,很多地方的硫铁矿、膨润土矿,中国的四大图章石(福建寿山、浙江昌化、浙江清田、内蒙巴林)……都是火山活动铸造成的,也可说是火山在“地下工厂”中加工的“产品”。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厂。有的活火山地区的居民,尽管那里火山频频爆发,他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虎口底下居住。问他们为何留恋在此,他们则说舍不得离开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因为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种农作物所需的养分。蜚声中外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下,意大利人已在火山附近开了几家大型化工厂,利用火山喷发的气体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利用火山的巨大热能发电是顺理成章的。世界上已有几十座热能发电站。常年被冰雪笼罩的冰岛,已有1/5的家庭通过送来的火山蒸汽取暖供热。冰岛不冰,四季如春,原来也是火山的功劳。
诱人的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游资源和疗养胜地的热点。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岛的火山群、美国的黄石公园、法国的维希公园,都以其火山景观名噪于世。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是在1719年才喷发形成的。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观多姿多彩,或孤山独耸,或双峰对峙,或如卧虎,或形如蟒蛇,奇异如此。还有5个明珠般的火山湖。云南腾冲火山群,以各种温泉、泉华等火山地貌闻名于世。
1973年,在日本西之岛毗邻,因海底火山从水下冒出一块陆地,与岛连在一起,日本人马上正式命名为西之新岛,以此增加了0.24平方千米的领土,也是值得高兴的。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洛伊希火山顶峰,现在还位于海平面以下980米处,但它一直不断地上升,这座活火山一旦露出地面,也将增加一个新岛。
承转:我们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骨架,它的分布格局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对我们人类的直接影响就表现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板书)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山区与平原相比,在对交通运输的哪些方面影响不同? 学生回答后总结出: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势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调,交通线路的分布和走向也受较大的制约。
请结合活动题的第1题,理解为什么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生回答,师总结):从表4.1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从表4.2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P82活动第2题,该题难度属中等,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让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
图中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对公路选线产生影响?(主要是地貌和水文)公路选线时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山区,公路线是如何伸展的?河流对公路的造价有着怎样的影响?)人口的分布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公路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课堂总结:
一、火山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运输方式的选择 2.交通线的分布 3.交通线的走向
教学反馈:
根据下图,回答l~2题:
1.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是()A.背斜 B.断块山 C.向斜 D.风蚀丘陵
2.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褶皱作用 B.断裂作用 C.风化与风蚀作用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下图为一典型褶曲剖面,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4.图示山岭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5.下列高原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是()A.黄土高原 B.哥伦比亚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读某山岳景观示意图,完成6~7题。
6. 形成图示山岳景观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7. 该山岳景观所分布的我国高原地区具有的特征是()A.地表形态千沟万壑 B.地表崎岖不平,森林覆盖率高 C.降水较丰富,地表水较丰富 D.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8.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火山由火山口与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B.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C.火山锥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大 D.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
第四篇:4.2 山岳的形成 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从容说课
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讲解断层,教学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可以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明白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可以用山地图片投影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结合“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分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实际的案例及表4.1和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记得。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
推进新课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79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最好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
(二)断块山
(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
师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非常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出示图片“华山、渭河谷地、泰山”)
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
生华山——“险”,泰山——“雄”。
师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著名的断块山。(活动探究)
(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拔。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
板书设计
第五篇:4.2 山岳的形成 第2课时示范教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褶皱山和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岳的重要类型,都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的。这节课我们要再认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岳——火山。
(播放录像“维苏威火山的喷发”,出示图片“长白山主峰白头山”)
推进新课
师哥伦比亚高原和长白山主峰都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为什么在地貌景观上大不相同呢?
生喷出口不一样。前者是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的,而后者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的。
师对。请看图片,说出火山的结构。
(出示图片“火山示意图”)
生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构成。火山口是岩浆在地表的喷出口,火山锥是火山碎屑物质和喷出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师不错。火山的规模大小不等。
(材料)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海拔6959米,位于阿根廷境内,被公认为西半球的最高峰。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顶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
世界最小的火山:菲律宾八打雁省达加泰镇有一座塔尔湖,湖中央有一座小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也称“湖中火山”。
(出示资料“火山的利弊”)
烈焰熊熊、烟尘滚滚的火山爆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城镇,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在过去的500年里,约有几百万人死于火山之灾。
但谁知这大自然之凶神恶煞,也能提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火山活动搅动了地下炽热的岩浆,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岩。这些火山岩浆里饱含着各种矿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凝结富集成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像南京的梅山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安徽庐枞铁矿和安徽、浙江的明矾石,很多地方的硫铁矿、膨润土矿,中国的四大图章石(福建寿山、浙江昌化、浙江清田、内蒙巴林)„„都是火山活动铸造成的,也可说是火山在“地下工厂”中加工的“产品”。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厂。有的活火山地区的居民,尽管那里火山频频爆发,他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虎口底下居住。问他们为何留恋在此,他们则说舍不得离开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因为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种农作物所需的养分。蜚声中外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下,意大利人已在火山附近开了几家大型化工厂,利用火山喷发的气体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利用火山的巨大热能发电是顺理成章的。世界上已有几十座热能发电站。常年被冰雪笼罩的冰岛,已有1/5的家庭通过送来的火山蒸汽取暖供热。冰岛不冰,四季如春,原来也是火山的功劳。
诱人的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游资源和疗养胜地的热点。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岛的火山群、美国的黄石公园、法国的维希公园,都以其火山景观名噪于世。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是在1719年才喷发形成的。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观多姿多彩,或孤山独耸,或双峰对峙,或如卧虎,或形如蟒蛇,奇异如此。还有5个明珠般的火山湖。云南腾冲火山群,以各种温泉、泉华等火山地貌闻名于世。
1973年,在日本西之岛毗邻,因海底火山从水下冒出一块陆地,与岛连在一起,日本人马上正式命名为西之新岛,以此增加了0.24平方千米的领土,也是值得高兴的。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洛伊希火山顶峰,现在还位于海平面以下980米处,但它一直不断地上升,这座活火山一旦露出地面,也将增加一个新岛。
师我们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骨架,它的分布格局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对我们人类的直接影响就表现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板书)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思考,山区与平原相比,在对交通运输的哪些方面影响不同?
生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势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调,交通线路的分布和走向也受较大的制约。
师很好。请结合活动题的第1题,理解为什么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生回答,师总结):从表4.1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从表4.2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活动第2题,该题难度属中等,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让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
图中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对公路选线产生影响?(主要是地貌和水文)
公路选线时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山区,公路线是如何伸展的?河流对公路的造价有着怎样的影响?)
人口的分布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公路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另一种原因形成的山岳。然后结合山岳与平原特点的比较,分析山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板书设计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把南昆铁路和京九铁路相比较,课后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比较这两条铁路在单位距离上的造价和各自经过的地形区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