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块7 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
模块7 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
http://www.xiexiebang.com 录入时间:2009年09月13日
学习目标
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您要努力达到如下目标:
◆ 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特点,能够结合案例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评 价理念(《标准》2.2.5,3.3.2)◆ 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方法,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评价的优势,设计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或方法并添加到教学设计方案中(《标准》1.3.3,2.2.5,3.1.4)◆ 能利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素进行评价与修改(《标准》2.1.1,2.2.3,3.3.2)◆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标准》1.3.3,3.4.3.3.4.6)您的学习成果
本模块的一个真实任务是根据有关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于前面各个模块所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和“演示型课件”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和完善上述教学设计成果。
本模块学习结束时,您将会获得如下学习成果: ◆ 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的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 本模块的学习记录
活动1:了解教学评价的新理念(60分钟)说明:本活动的目的是帮助您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分类和理解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师生互动1: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30分钟)小组活动1:了解新课程评价理念(30分钟)活动2:了解教学评价的方法(40分钟)说明:本活动的目的是帮助您了解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价。师生互动2:讨论教学评价结合到教学活动中的方法(20分钟)小组活动2:讨论基于技术的教学评价(20分钟)活动3:为选题设计教学评价的内容(70分钟)说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往单一评价主体、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
教学评价方法,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品等进行评估。形成性评价主要用于不断地反馈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它特别注重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显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具体的学习失误。
自主活动1:设计选题的教学评价方案(40分钟)自主活动2:修改多媒体教学课件(10分钟)小组活动3:分享与修改选题教学评价方案(20分钟)活动4:整理和提交教学设计成果(30分钟)说明:现在您已经完成了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和所需的教学课件,本活动将在全班
范围内共享您在教学设计中的经验和收获。自主活动3:整理并提交教学设计成果(10分钟)小组活动4:分享教学设计中的经验和收获(20分钟)活动5:填写评价量表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发展性教学评价 电子档案袋评价
二、简述题
1.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2.教学评价有哪些种类? 3.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理念有哪些变化? 4.形成性教学评价、总结性教学评价有哪些特点? 5.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6.利用技术支持教学评价的优势有哪些?
三、实践项目
为您的选题设计教学评价活动,并把它融入教学设计方案中。
课外延伸 1.回忆和反思本模块的学习过程。如果对哪些培训内容仍有疑问,您可以记录下来,在后续培训中向主讲教师咨询,或者在网络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网络培训平台的答疑区解惑。
2.自助阅读配套光盘一“模块7”一“阅读资料”一“新课程评价理念”下的文章,了解有哪些指导理论影响着新课程评价的发展,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评价理念。
参考文献 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李龙编著.教学过程设计.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4余胜泉,吴娟编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二篇:模块7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模块7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主讲:邓立
时间:2010.11.22 下午 地点:二楼播放教室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特点,能够结合案例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
2、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方法,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评价的优势,设计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或方法并添加到教学设计方案中。
3、能利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素进行评价与修改。
4、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学习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和类型 内容
(1)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功能、诊断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评价基准分类(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处,再把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其优劣。
按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按评价分析方法分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一种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定量评价则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也规律性的结论来。
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要求
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
了解不同分类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类型及其特点
(二).教学评价的内容 内容
(1)教学资源(2)教学效果 方法
1、以教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2、以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要求
了解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内容 数据的收集
平时作业,测验、考试结果 小组协作学习的各类文档及成果 调查问卷 数据的处理
学生的总成绩、平均成绩和成绩排序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工具的使用 Excel WPSOffice 要求
选择合适的方式收集学生的评价数据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对评价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2.统计结果的分析与公布 内容
评价数据的分析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评价结果的表达 评语 表格 统计图表 要求
了解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与内容 根据数据的统计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内容
教师教学过程评价表要求:从教学过程评价表中分析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篇:7 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最美好的礼物(王书玲)最美好的礼物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单元:牵手亲情,唱响关爱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在快到圣诞节的时候,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的想法。这个年少的哥哥,用他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课文传达给我们的是“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的道理。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
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是本文重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第四篇:幼儿园数学教学6、7的形成
6、7的形成设计意图:我们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发现老师往往把数的形成上成点数活动,不能很好理解数的形成的含义,不能把握住这节活动的重难点。因此根据市场的需求我们打造了本次活动《
6、7的形成》。同时我们发现幼儿熟练的掌握了5以内的点数之后,她们已经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了。因此本次活动通过看听说做玩等多种形式逐步带领幼儿抽象出数概念,使幼儿初步了解数的形成,同时帮助老师把握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数字6、7的形成。
2、会认读数字6、7,并了解其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3、对数字有好奇心。
活动重点:
在操作中感知数字6、7的形成。
活动难点:
掌握6、7的形成,知道一个数添上1就是一个新的数,并了解之间的关系。活动准备:
教具:小猫的头饰,生日蛋糕一个,4个萝卜,3条鱼,数字卡片3—7。学具准备:数字卡片6、7,6、7黑白灰串珠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走线、线上游戏:超级变变变
2.集体活动
(1)巩固复习5以内的数物结合情境导入:小猫要过生日了,朋友为他送来了生日蛋糕,她要过几岁生日呢?(出示生日蛋糕)小朋友猜一猜。(出示数字卡片3)
小狗送来了四条小鱼,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出示数字卡片4)小猫很高兴,叫了5下,小猫怎么叫呢?我们来学一下吧!记得小猫叫了5下哦!
(2)学习6的形成小鸡带来了糖果串珠,请幼儿点数一共有5颗,再拿出串珠6,让幼儿观察这串串珠与5的串珠有什么不同(多了一颗白色粒珠)。数一数这串串珠有几颗,可以用数字卡片几表示,(出示卡片6)
小结:5添上1是6,6比5多1,5比6少1
(3)引导幼儿探索7的形成幼儿操作串珠6、7,发现它们之间关系,探索7的形成小结:6添上1是7,7比6多1,6比7少1。
(4)认读数字6、7
6个苹果、6朵小花都可以用数字宝宝6表示。6像什么呢?(6像老师的口哨,有一个大大的肚皮,长长的脖子)
7个苹果、7朵小花都可以用数字宝宝7表示。7像什么呢?(7像镰
刀割青草)
(5)再次感知6、7的形成(请5名幼儿上前,出示数字卡片6)这里有5个小朋友,怎么变成6个小朋友呢?(引导幼儿说出5添上1是6)
3.分组活动
完成操作册练习
4.交流小结
附儿歌:
超级变变变
超级变变变,一根手头,左钩钩右钩钩,上钩钩下钩钩超级变变变,两根手头,左剪剪右剪剪,上剪剪下剪剪超级变变变,三根手头,左搓搓右搓搓,上搓搓下搓搓超级变变变,四根手头,左铲铲右铲铲,上铲铲下铲铲超级变变变,五根手头,左抓抓右抓抓,上抓抓下抓抓
超级变变变,这是几根手指头?
华中区张楠
西北区王芬
庞洁
第五篇: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郭志贞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一课时)。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山岳的形成”一节是个案例,是对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去。
“山岳的形成”整节内容设计安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褶皱山,断快山与火山”中的“褶皱山”部分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及其研究的意义有明确、完整的认识,特别是褶皱构造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剩下的“断块山与火山”和“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放到第二课时完成。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地理基础较薄弱,但本章的第一节学习了内、外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岳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故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借助模拟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运用原理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
1、探究性学习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上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2、推进“五”字“四”步教学法
3、学习有用的地理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想结合”,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当地的经济建设,结合生产、生活中实际的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兴趣。授课时先结合学生初中学过的名山和龙岩的经济建设引入实际问题,在“山岳的形成”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上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开始讲授褶皱的形成和褶曲的概念,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体验“地理有用,生活有用,生活地理”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原则
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认知的普遍规律,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探究问题的层次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如在褶皱和褶曲的概念学习中,采取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岩层——观察岩层的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明白岩层,再思考岩层受挤压产生的变化。在探究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为学生构建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为学生和思考、交流、表达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初步掌握地理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目标导学法
借鉴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里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目标模式,此模式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上课伊始展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观察、演示法
感性的认识是最直接的,也是是具有冲击力的,过目不忘正是此道理。课堂上通过折竹片的试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背斜的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3。列表比较法
对于相近的概念,通过列表比较,可以明确差异,加深记忆。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比较背斜和向斜。4。启发诱导法 四。[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3。通过亲手演示和折竹片的实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既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又学会了用身边的材料演示地理过程并能对地理事物进行一定的比较,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3。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占一定比例的分值,因此,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4。本节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如找矿,找水,修路,建采石厂,和研究地质构造等方面应用广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褶皱山的形成、基本形态特征极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及褶皱构造在找矿,找水,修路,建采石厂,和研究地质构造等方面应用广泛。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1)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华山、庐山、(日本)富士山、长白山天池。)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地质构造?(你想知道吗?)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科迪勒拉山
阿尔卑斯山
(2)图片褶皱示意,问太佳高速公里穿山越谷,在不同的褶皱构造下如何选址开挖隧道?(以上两问,只问不答,留下悬念)
[设计意图]以美的享受熏陶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家乡建设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
过度: 教师讲授;:山岳又称山地,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变化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我们主要从内力作用出发,分析其构造。
环节二
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课时一
褶皱山
一、褶皱的形成和褶曲的概念 二褶曲的基本形态
背斜和向斜(重点内容)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难点内容)
三、褶皱山
1、褶皱山的概念
2、世界的两大褶皱山系
四、褶皱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拓展部分)
[设计意图]直接提出本节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环节三
展示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3。通过亲手演示和折竹片的实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既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又学会了用身边的材料演示地理过程并能对地理事物进行一定的比较,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3。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占一定比例的分值,因此,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4。本节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如找矿,找水,修路,建采石厂,和研究地质构造等方面应用广泛。
[设计意图]通过三维教学目标展示,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怎么能学好?
环节三
课堂探究
新课讲授: 板书
一、褶皱的形成和褶曲的概念
教学思路: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岩层——观察岩层,思考:
图 3
图4
1、看图(3),思考岩石圈中的岩石是怎么分布的?
教师说明;岩石圈中的岩石呈现层状分布称为岩层。看图3 回答问题:(1)在正常状态下,形成的岩层
与地表(填“平行或垂直”),而且越往深处岩层越(新或老)
(2)当水平岩层受到挤压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用教材模拟一下。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力。师:这个挤压力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讨论、回答:是地壳运动产生
教师:很好!其实我们同学已经自己把褶皱的概念归纳出来了。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指投影)在这个褶皱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
请同学们观察投影看一看这些褶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
师:很好,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板书
二、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向斜和背斜的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电脑展示画面] 图4 [电脑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电脑动画重现岩层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形象地加以演示,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师:同学们分成左右两组,分别讨论二者的:岩层形状是怎样的?岩层新老关系怎样?
发育成什么地貌?
生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核部老,两翼新;发育成山岭。生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发育成山谷。(播放图片)评价并补充(播放图片)地形倒置现象
师:为什么这幅图中出现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呢? 生:讨论
师: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山谷。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发育成山岭。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播放两边并进一步强调原因)(播放图片)自然界中的背斜谷和向斜山景观
师:背斜既可以成山又可以成谷,那我们要怎样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生:讨论
师:最准确的方法就是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指导:穿过褶曲的中心,画一条水平直线。背斜岩层核部老,两翼新,向斜岩层核部新,两翼老。【活动1】读教材图4.11,回答下列问题。P74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山谷的原因? 【归纳】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特征(归纳巩固——你牢记了吗?)学生填写下表
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地形形态 岩层新褶曲岩层 老关系侵蚀前地形侵蚀后地形形态形态(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向上拱起中心老
背斜山岭谷地 两翼新
向下弯曲中心新 谷地山岭向斜两翼老
[设计意图]对重点内容,再次反复,达到落实重点的作用,同时通过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归纳能力。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褶皱的基本特征。这些由褶皱岩层所组成的山体称为褶皱山。
板书
三、褶皱山
1、褶皱山的概念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依此知识点作为教学衔接的过渡语言)
(播放视频)板块构造运动及山脉的形成
师: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山系呢?
师:目前科学家们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褶皱山系的形成。
(展示图片)地球岩石圈的板块示意。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m]或发育成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达的褶皱山系。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这些褶皱山脉形成的动画。
2、世界的两大褶皱山系(展示世界地形图)
(1)位于南北美洲西部的 山系;
(2)横贯亚欧中南部的 山系(板书)
四、褶皱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识拓展部分)(活学活用——你会用吗?)分组讨论
(1)利用物理学中的密度知识,分析
是良好的储油构造。(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
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在太原——佳县的高速公里建设过程中,由于黄土高原是个山区,需要建设很多隧道,设计人员碰到如教材74页图4.11 所示的地质构造,请你帮忙确定从甲处还是乙处开挖东西向的隧道?
(4)有人要建一采石厂,假如你是技术人员,在教材74页图4.11中的甲处还是乙处? [设计意图](1)迁移、整合其他学科知识;(2)联系家乡建设实际;(3)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
环节四
目标检查 —— 课堂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地质构造是
其中A为 ________ 斜,B为 __________ 斜。
(2)甲、乙两处山地的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的是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①处还是②处?__________ 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③处还是④处?__________ 处。
(4)A、B两处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其中A为 ______,B为 ________。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泥沙含量 ___________,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 __________ 等地质灾害。
(6)(多项选择)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主要原因是()A.黄土土质疏松 B.植被破坏严重
板书设计
C.地面起伏明显
D.流水侵蚀严重
__________,环节五
课后探究
你对大同市的火山群感性趣吧!你想知道它的原由吗?不如你去看看,然后再找找资料,也许你会成为研究大同火山群的科学家。[设计意图]为后一节地理课营造悬念。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遵循新课改,紧紧围绕“五字四步”教学法,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以学生为主体,层层递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扣紧社会热点,体验学习有用、有趣的地理科研知识。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1)结合生活实际和当地的建设,引入课题,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2)设计问题具有层次性,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地理,培养地理素养;(3)就地取材,折竹片的实验让学生体验、理解地形倒置的形成,达到巧破难点的目的,是此知识点教学设计的突破;(4)结尾以大同火山群的内容设计问题,使学生余兴未了。本节课授课中要注意对“修隧道应该在背斜还是向斜构造上开挖”这一问题,许多学生很容易理解成:既然背斜易受侵蚀,那它是不安全的,向斜岩性坚硬隧道是安全的,学生的片面使他们忽视了工程量、拱形岩层较安全及地下水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要向学生讲清楚。反思整个授课过程,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结合上,在教学主线的构建上,特别是一些承转过渡环节,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