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块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模块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一)一:教学评价的理论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教学评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和导向功能。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教学评价各类作不同的划分。例如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还可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为相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被称作常模参照测验,它的试题取样范围广泛,测验成绩主要表明学生学业成绩或能力的相对等级。由于常模近似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往往形成正态分布。利用相对评价可以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便于比较个体学习成绩的优劣,这是其优点,不足之处是,基准会随群体的不同而变化,评价标准不能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因而不能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再把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其优劣。为绝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被称作标准参照测验。它的试题取样范围较窄就是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因而可为改进教学指明方向,缺点是不易分辨出学生之间在学习方面的真实差异。: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用得最频繁,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之后的小测验就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从形成性评价采用的基准上看,它属于绝对评价,即用于判断前一段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件脚本开发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一种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定量评价则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教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来。由于定量评价的方向,范围必须由定性评价来确定,所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不可偏废。二:新课程评价理念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的功能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学业成就曾经是考查学生发展,老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于是全球都在进行关于教育与人的大讨论,学业成就作为评价单一指标的局限突显出来。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表现出合办经,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涡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质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受到欢迎,成为近看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老师的发展状况。()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的现象,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老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课程评价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共同承担促进被评价者发展的职责。()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近年来,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未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在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质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为这种过程式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成为世界各国评价发展的又一大特点。三: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以教为主的形成性评价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含两个环节:一是收集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关信息资料,二是根据信息资料所反映的教学状况做出即时反馈。在第一个环节中,要解决的是如何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资料的问题。目前在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中使用的信息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三种:测验,调查和观察。这三种方法在收集课堂教学资料方面各有所长:测验适宜于收集认知类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调查适宜于收集情感类目标的资料:观察适宜于收集技能类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在形成性评价所需收集的资料中,学习成绩资料量大面广,而且它所要求的评价方法与总结性评价相同,因此格外受到重视。下表列出了各种学习目标的成绩资料与相应评价方法的对应关系,可供选用评价方法时参考。在第二个环节中,要解决的是如何做出即时反馈。形成性评价中的反馈有三种:校正性反馈,鼓励性反馈和帮助性反馈。当收集到的课堂教学的信息资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学习未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时,饱应是校正性的,即老师应及时调整当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与需求。当收集到的课堂教学的信息资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学习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少数或个别学生未能达到时,则要区分两种情况做出不同的反馈。对于大多数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来说,反馈应是鼓励性的,即教师应根据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给予相应的,恰如其分的占便宜和鼓励,对其中表现较突出的还应在小结时通过评语给予更大的表扬。在形成性评价中做出的这种鼓励性反馈对于学习者三种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至于其中哪一种内驱力受到的影响最大则由学习者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决定),因此教师必须对此给予调试重视。事实上,不仅是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做出反馈,而且教师的一瘵一动也是在做出反馈。有时教师尽管没有说话,只是一个微笑或一个点头表示赞许,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内驱力以深刻影响,甚至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对于少数或个别未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来说,反馈则应是帮助性的,即教师应尽力对这少数或个别学生提供帮助以设法补救:如果补救措施占用时间不多,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曲如果需要占用较多时间,则应在课后进行辅导站对于个别更困难的学生有时辅导也未必奏效,这时就要通过家访来查明学习落后的真正原因。:以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由于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采用的是自主学习策略,即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所以这种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有很大的不同。通常它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既能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愉快地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四: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传统的评价技术必然发生数字化迁移,在不同的学习目标下,所使用的评价方式与技术也有所不同。,自我调节式评价对于由教学目标决定的基础性的学习内容,进行此类评价可以比较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学习状态,判断其是否取得进步。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暗示引导作用,与答案相关联的提问,具有跟踪,记录功能的联系单元或一些必要的测评量表。学习者可以进行一些提问自答,练习自测和量表自评等。计算机辅助测验它是指用计算机编制和实施独立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客观性测验。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具有生成测验的功能,教师只要设计并录入试题的具体内容,测验模板就能按照所选择的形式和格式自动生成教师所需要的测验。多媒体作业与考试系统提供各种类型的试题库,学习者些按照不同组题策略选出的不同等级的测试题目,做联机测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和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分析测试成绩,发掘教学过程信息。学习者借助统计图表进行学习水平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发掘,诊断学习者的学习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电子档案袋评价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有的作品,还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的反思,论文等,形成一个反映其成长足迹的档案袋。通过这个档案袋教师不仅可以对其进行评价,更主要的是档案物主人可以从自己的档案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建立电子档案袋系统,减轻教师建立和管理档案袋的工作量,可以推进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二篇:模块7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模块7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主讲:邓立
时间:2010.11.22 下午 地点:二楼播放教室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特点,能够结合案例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
2、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方法,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评价的优势,设计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或方法并添加到教学设计方案中。
3、能利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素进行评价与修改。
4、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学习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和类型 内容
(1)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功能、诊断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评价基准分类(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处,再把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其优劣。
按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按评价分析方法分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一种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定量评价则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也规律性的结论来。
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要求
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
了解不同分类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类型及其特点
(二).教学评价的内容 内容
(1)教学资源(2)教学效果 方法
1、以教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2、以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要求
了解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内容 数据的收集
平时作业,测验、考试结果 小组协作学习的各类文档及成果 调查问卷 数据的处理
学生的总成绩、平均成绩和成绩排序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工具的使用 Excel WPSOffice 要求
选择合适的方式收集学生的评价数据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对评价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2.统计结果的分析与公布 内容
评价数据的分析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评价结果的表达 评语 表格 统计图表 要求
了解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与内容 根据数据的统计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内容
教师教学过程评价表要求:从教学过程评价表中分析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篇:教学设计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指标
进行教学评价必须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指标。美国教育评价专家米德尔提出学校评价的两个要素:第一,必须具有标准准则或教育质量特征的描述,第二,必须具有一个程度恰当的判断,以判断学校符合这些特征、准则和标准的程度。同样,确定统一的指标也是教学评价的首要条件。由于教学设计的成果较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之中,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类成果的评价指标。
1、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大致包括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方法和管理等。现将由这些因素引发出来的评价指标分述如下:
1)与目标因素有关的指标
2)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
首先,可以从表情上分析学生对讲课内容和速度的适应性。例如,与教师讲解速度同步;与教师讲解速度不能同步,嫌快嫌慢;对讲课内容感到费解等。这些情况在全班学生中各有多少人,所占比例如何?
其次,可以从课堂提问中分析学生对功课的理解程度。例如,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最初反应是热烈、高兴、很快举手,还是不很主动但作了思考,或是不理会、回避甚至恐惧。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反应是思路敏捷、叙述流畅、答案正确,还是表达了思想但答案不完全正确,或是思路不畅、叙述不清、回答错误。这些情况在全班学生中各有多少人,所占比例如何?
3)与教师因素有关的指标
首先是教学能力方面,可以从讲述内容中判断教师的专业水平,从选用教材上判断教师吸取、处理和传递知识的能力,从讲授和准确程度和严谨情况判断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讲解时能否随机应变判断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敏感程度和及时调整能力;从教学全过程的整体素养上判断教师是否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
其次是课堂控制能力方面,可以从课堂纪律状况分析控制水平,了解是外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左右教学过程,从处理偶发事件的效果推断教师维持教学秩序的能力。
再次是教学行为方面,可以从教态是否自然、大方、亲切判断师生感情的融洽程度和教学气氛的和谐程度,从语言是否生动流畅、文字是否规范简明、板书是否工整美观判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此外是心理特征方面,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衡量教师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国家教委最近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了作为教师在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包含教学设计、使用媒体、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等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方面的具体指标和要求。
4)与教材因素有关的指标
这方面可以从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弥合的程度判断其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否对日常生活有实用价值,从授课过程中判断是否精选了教材,选材是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的特点,从讲授的内容上判断知识体系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楚,层次是否分明,是否注意到了前后呼应和触类旁通;从教材难易程度上判断重点是否明确,难点是否可能解决。
5)与教学方法和管理因素有关的指标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判断所选用的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特点;能不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排除影响教学顺利进行的智力障碍和情绪障碍有没有好处,能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满足感。
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判断学生是否有学习的需要和要求;学生是否乐意在这位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课堂秩序是否稳定,纪律是否严明;对偶发事件是否处理得当。
2、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
教学材料的范围广泛、种类繁多。目前教育技术界比较关注的是音像教材(这里含计算机课件)。对于这类教材,我国学术界总结过所谓“五性”的编制原则,它们实际上也是评价这类教材的基本标准。
1).教育性 看其是否能用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 看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3).技术性 看其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
4).艺术性 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经济性 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如果用户感兴趣,可以查看下面各类教学资料的评价指标,它们具体体现了上述的“五性”。
例1. 电脑绘画作品评价
指标和标准
1).创造性
题材新颖,构思独特,作品富有想象力
2).制作水平
恰当地运用特效处理
3).绘画语言
形象生动、有视觉冲击力、恰当地运用夸张或写实的选择和应用符合审美的标准
例2. 电脑动画作品评价
指标和标准
1).创造性
题材新颖,富有想象力
画面设计有创意、别具一格
2).内容
内容完整
主题突出
内容健康
3).制作水平
作品采用的制作技术先进、灵活、高效
根据内容的需要选用适当的制作技巧
画面衔接流畅
载入时间适当
人机交互功能强
界面友好,图标、按钮、菜单、窗口等设计合理
声音和画面同步
4).美术
形象生动,造型活泼
色彩和谐
构图美观、平衡
帧与帧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
5). 音乐
与主题风格一致,加强表现力
第四篇: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一、教学设计方案
整个教学设计方案格式规范、清晰。具体来讲:
1.概述部分清楚地说明了该课的年级、主要的内容,以及该课学习内容的特征和上课的时间,但缺少教材版本的信息。
2.设计者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习目标,操作性强。
3.针对本课所要求的学习内容,设计者简单分析了学习者已具备一些知识基础,同时也说明了学习者对本课所采用的活动的态度;学习者特征分析比较清晰。
4.设计者虽然列出了本课所要采用的教学策略,但不够详细,没有很好地说明具体怎么开展活动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策略。
5.对于整个教学过程部分,有如下优缺点: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较为流畅;
运用各种策略使得识字变得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文的基础上扩展阅读,以及最后一环节的创新写作,都对课标起着拓展和深化的作用,使得学生的眼界开阔、思维活跃;
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写得过于简单,从而导致无法预料到实际教学开展情况,无法判断师生的实际活动,这个课在教学设计流程图中较好地反映了教学过程的详细情况,建议再描述得详细一些。
整个教学设计方案除缺少媒体选择和教学评价两部分内容。
二、课件
1.内容基本能够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利用形象的图片直观地说明尾巴长短,利于学生的理解。
2.界面设计不够美观,尤其是一些背景比较花哨,干扰文字,在大屏幕投影下,学生可能很难看清楚。
教学设计成果《In the fast food》评价
优点:
1. 教学内容部分对课的教材、知识背景、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清晰、明了。
2. 对整课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师牢牢把握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思想。
3. 从知识、能力、方法等角度来描述学习目标,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4. 综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卡片、实物、黑板等多种媒体,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言语交际活动,突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体现出英语教学的基本特色。5. 教学过程部分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学环节连贯、目标清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6. 以课件为主的多媒体资源呈现了本课所需的视听材料,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不足:
教学设计方案中没有说明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分析和教学评价也没有单独说明,课件资源没有注明出处。
第五篇:成果展示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成果展示
一、背景分析
本课以“成果展示”为活动主题,这个学期初我们开展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此为情境让学生生成研究课题,掌握研究方法:设计活动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实践活动课程都有极大的兴趣,关键是动手的能力比较低,在设计活动方案、设计调查问卷部分时,生成问题质量不高,需要老师加以点拨。但是成果展示因为有前期学习的铺垫,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成果展示非常成功。
三、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怎样美化环境。
3.让学生学会团队协作。
四、活动重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会自我展示。
五、活动难点
学生利用ppt进行成果展示
六、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小组内团结合作方法
七、教学资源
ppt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谈话导入引出成果展示(板书课题:成果展示)
(二)学习探究
师:前期我们一直在进行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经过这么长的时间的实践活动,今天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刻---成果展示。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各组进行成果展示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及刚才大家激烈的点评,老师看到了大家收获满满,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1.如何去保护环境。2.如何去美化环境。3.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
(四)板书设计
成果展示
保护环境 美化环境 团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