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地之国》教学设计
《山地之国》教学设计(新教材)
浙江省龙泉市第三中学 叶慧红
一、课程标准
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设计思路
本堂课在设计时,我着重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去阐释该课内容,通过2+1典型实例,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山区生活的不同场景,如诗如画,如临其境,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讲述本课时内容时,既要站在雪山地的角度看能不能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开发旅游业,还要突出对环境的保护;又要站在整篇课文的角度看问题,由学生整体感悟得知,开发山地,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我们人类可以有不同的开发手段,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在设计过程中,我还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赋予学生以角色,由其舍身处地地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贴近学生实际,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山地的特征以及自然条件等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掌握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情况、风俗习惯,明确保护山地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找地图,了解一些主要山脉,对不同山地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综合课本与课外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成小组,了解不同山地环境下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形成了怎样的特色文化,一起探讨人类活动对山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自己关于保护山区自然环境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山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的学习,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风情与人文特色,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身的视野;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类的活动对山区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瑞士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难点: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世博会瑞士馆导入《山地之国》。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考察团成员)的形式来探究所学的内容。
新课教学
一、阿尔卑斯山之优
展示:《世界地图》、《欧洲地形图》、《阿尔卑斯山区的地形图》,以及阿尔卑斯山区的大量雪景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阿尔卑斯山(由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地形特征)
师:阿尔卑斯山脉是属于瑞士的吗?
生:(阅读地图后得出结论)不是。
师:瑞士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之国。这里到处都是积雪,可用耕地很少,请问,这里可以开发成“牧场”或“梯田”吗?
生:(齐场回答)不可以。(引出学法指导,要善于学习经验,切忌照搬照抄)
师:既然这里的人们不可能靠农业来维持生活,那可不可以发展重工业?
生:也不可以,因为这里也没有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
师:同学们,你们以为那里的人们该以什么为生呢?(讨论)
考察任务一:阿尔卑斯山是如何进行全方位的开发的?(建议从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阿尔卑斯山区能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通过书本的阅读,分析归纳出该地的优势有:
自然环境: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
基础设施;滑雪设施、饭店、商店和医院等设施完备。
交通条件: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
二、阿尔卑斯山之喜
考察任务二:阿尔卑斯山发展旅游业后,带来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再次引导学生通过书本的阅读,分析归纳出该地在旅游业发展后带来的可喜变化有:
工作机会人们就业机会多,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劳
生活水平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地区经济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任何一件事件总有两面性,热闹伴随而来的总有喜与忧。
三、阿尔卑斯山之忧
考察任务三:阿尔卑斯山在经济发展,人们致富的背后,又存在哪些问题和隐患?
小组合作探究
忧在为增建景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暴发山洪
忧在人满为患,交通堵塞,垃圾满地,造成生态危机
老师下小组指导组内、组外交流,归纳生活在这儿的人们担忧的原因:高山积雪是阿尔卑斯山区开展滑雪运动的自然条件,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冰雪覆盖量的减少,不仅破坏了这里的自然美景,而且使这里的滑雪运动无法开展。如果不能开展滑雪运动,就会使滑雪场关闭,并会影响宾馆、餐饮等很多相关产业。
四、阿尔卑斯山之路
师:长期下去,想象一下,将会是怎样的后果?
瑞士人还可以继续以发展旅游业为生吗?
生:难以继续,景点有污染,游客减少了,景区收入也少了。
师:(思考)我们该怎么办?
生:(讨论)略
师:(归纳)我们必须要有控制地进行发展规划,既要充分地利用山区资源,又要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看眼前利益,又要注重长远利益。
知识能力迁移 阅读材料,分析问题:1999年12月《北京青年报》报道:海拔2303米的灵山是北京市第一高峰,素有“北京的珠穆朗玛”之称,顶部的400公顷高山草甸构成了北京独特的山地牧场景观,是北京著名的生态旅游景点,然而,在1993-1997年间,灵山13.2%的草甸受到了破坏。过去1平方米内可出现几十种植物,草丛高达60-70厘米,而现在,1平方米只有十几种,甚至几种植物,草贴着地面长,不过10厘米高。随着到此旅游的人不断增多,水质已遭污染,垃圾随处排放、丢弃。
问题1:根据材料,请你分析一下灵山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哪些问题?
生:草甸退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环境污染。
问题2:假如你是旅游区领导,面对问题你该怎么做?
生1:景区每天限量售票。
生2:支持技术人员培育耐踩的人工草场。
生3:轮换开放景区。
生4:增建垃圾投放点。
生5:严惩不文明游客。
生6:进行环保宣传教育,签订环保责任书。
问题3:假如你是一个到灵山旅游的游客,你会怎样做?
生1:讲究卫生、不乱丢,乱扔垃圾,不踢踏花草,以身作则。
生2:敢于对不文明行为说“不”。
小结
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向我们提供了山区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一下,两者之间有没有不同点和相同点?
(归纳)
不同点:局部地形、气候、资源。
相同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创造性发展路子。谈一谈:学了这一课,你有何收获或感悟?
生:(归纳)
·人类只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发展要注意扬长避短,既要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又要保护环境。
·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和开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拓展延伸
《与山为邻》讲述的都是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本地自身自然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的案例,但是,若一个地方原先根本无任何自然资源优势,难道它就坐以待毙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浙江省金华市横店影视城为例,说明人工置景也大有可为。)
课后实践探究
浙江境内多山地丘陵,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山区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之路。请结合温州本地,实地调查,收集一个我市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
第二篇:山地之国教学反思
《山地之国》教学反思
一、课题的选择。
蒋老师让我从七、八、九年级中任选一课作为上课的课题,我说让我想想,当时如果已经定了,我也就不用想了。
八、九年级的课题大都被大家上过,或者都有现成的课件、设计,如果上这两个年级的内容,自己的思路无形会受到影响,虽有的课题自己也上过公开课,还是决定上七年级。那就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点的吧,第三单元或第四单元,第四单元是关于城市,感觉在山区上不合适,就定了跟山有关的吧,就选择了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框《山地之国》,第一框《与山为邻》,看过去有点复杂,选择这课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二、主题的确定。
这个蒋老师给了明确的指示:文本解读或课本解读,“课本解读”说得太好了,这可不是拍,容我道来,文本解读是时下的潮流,我觉得好像文本解读来源于语文学科(这个没经过考证),语文学科中课本的文章就是文本吧,而我们这个学科,对课标进行文本解读这样说法是可以的,而课本中除了文字的叙述,还有大量的地图、图表。单纯说文本解读总觉得怪怪的,看来领导的眼光就是不一样。所以备课时考虑的重点是:尽可能的把课本中的各种图片用好,对课本中文字的叙述尽可能的解释清楚。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重点围绕瑞士人生产和生活的特色及原因展开,更集中一点就是分析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课文中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描述都是围绕这部分展开的,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我借鉴采用了支架式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即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具体做法如下:
1.搭脚手架。
围绕“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这个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如下概念框架。
(1)哪些图片和文字信息说明瑞士自然风景优美?
(2)哪些图片和文字信息说明瑞士旅游设施完备?
(3)哪些图片和文字信息说明瑞士交通发达?
(4)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哪些?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可能提供工具和学习资料帮助他们进入角色,主动探索学习。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出示了一位网友瑞士旅游后的博文片段,让学生齐读时,思考:瑞士的哪些方面让这位网友赞叹不已?在上述情景下,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瑞士为什么能那么吸引人去旅游?
2.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对六幅图片作简要说明,并要求学生注意阅读图片包含的信息及下面的小字说明,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学生完成独立探索后,可与同桌或前后排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上面片段中,教师最后撤去“支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
3.效果评价。
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探索的结果,教师对学生参与探索的学习态度、能力和探索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对在探索、讨论过程中思维的情况和相关记录材料进行反思总结。综合以上师评和自评的情况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评课反馈。
这次只顾的上课,听课本都忘记带了,当时记在纸上,现在找不到了。简单回忆一下,各位老师对我非常宽容,都是以正面表扬为主,连我觉得是本人最羞愧的板书居然都被说成了优点,惭愧!各位老师的建设性建议集中在两点,一是分析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教学片段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还不够,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有难度。二是总结新课时,应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思考、发言,深化认识瑞士人生产和生活的特色及原因。
五、再教设计。
结合自己上课的感受和课后同行们的评议,我觉得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还要加以改进:
(一)“瑞士在哪”这个教学片断花费时间稍长,主要原因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读图、识图能力有限,还有学生现在的学习进度是第一单元,一下子跳到第三单元,很多知识储备没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再加上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不够。导致这一环节教学时间花费稍多,影响了下面一些教学环节的充分开展。
(二)“分析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这个教学片断时,学生对教材中哪些图片属于自然环境的因素往往漏选,还有属于交通条件的图片往往漏选了图片②。改进的措施:在学生自主探索前,在逐一出示图片时,对每幅图片的引领说明要耐心,要更具启发性,要告诉学生图片是可以多选的,留给学生阅读、思索、讨论的时间要更充足,(三)在出示“阿尔卑斯山孕育了瑞士的地形,也造就了瑞士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句话后,应让学生结合幻灯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通过不断的反复解读课本,让学生落实本课的学习重点:瑞士人生产和生活的特色及原因。
六、商榷之处
会上,我曾向牛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要体现“山中有国,国中有山”。只见“山”,是符合课标的,但地理知识不足,只见“国”,不是综合课,是地理课了。牛老师是依标施教的倡导者,认为只要符合课标的要求,什么案例都可以采用。一直很欣赏牛老师的这个创新思维,这为我们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打开了思路,领导的智慧真是无穷啊!作为教师的角度,我们平时教学、评价的依据主要是教材,我的意思是,我们平时依标施教更多的是放在对教材的解读符合课标的要求上,教材怎么编,我们就怎么上。这样一比较就发现,领导倡导的是素质教育,我还是应试教育,差距还是很大的。对蒋老师的回答,我深表理解和赞赏,但还是保留自己的观点,蒋老师,您不会让我消失吧,我还想在这个学科里混呢。
第三篇:《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单位:襄城三高
姓名:李雷涛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襄城三高 邮编:461700 电话:***
《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2、概括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
3、理解小说主旨。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语言等描写概括小说中“妞儿”的性格特点。
2、品味作者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3、理解小说环境描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讨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2、把握小说中“妞”的形象特点。
3、品味小说语言。
一、导入
请学生们描述自己熟悉的电视,电影,小说等有关战争的场面,谈谈这些场面特点,由战争的残酷,引出孙犁小说描写战争的独特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说故事情节
请一名学生简要复述本篇小说故事内容,师生集体概括故事情节。(本篇小说因情节较为简单,可简要分析)
(一)遇见故人,引起回忆——故事缘起(倒叙)
(二)回忆往事,相遇相识——故事开端
(三)回忆交往,深情厚谊——故事发展
(四)怀念过去,谈及现状——故事结尾(照应)
三、小说中主要人物“妞”形象分析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称呼为“妞儿”的女孩子,虽然她没有姓名,但是作者却把她塑造成了具有丰满形象的人物,她是千百万美丽劳动人民的代表和缩影。因而,分析女孩的形象特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启发学生,通过阅读、筛选信息,重点是人物语言,并结合课后练习题二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妞儿”的形象特点)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关段落,师生共同参与点评,争取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自身对文本的感悟。
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概括“妞儿”的形象特点,小组之间相互补充。这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 小结1:
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我辩解,她却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这种近乎于“吵架”的对话,看似这个女孩子太过厉害,性子里透着泼辣,其实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她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近“我”。
“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这些爽朗,清纯,毫不掩饰的笑展现出了女孩爽快率直的一面。小结2: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
“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这两处对白使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心灵美好,质朴善良的女孩,真是回味无穷。小结3:
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
每天早晨,我就到女孩子家里去洗脸。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她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买了一架机子。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这些语段分明使我们感受到“妞儿”的勤劳和智慧,“我”在她身上看到的是乐观,积极,上进。总之,要想很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就要重点研读有关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而本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妞儿”这个人物的。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便能触类旁通。
其实,小说中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正是作者孙犁语言特色的集中体现。
四、品味小说语言
根据自己在分析人物形象尤其是品读人物语言时感悟,结合课文讨论小说的语言特点(学生讨论概括):
要点:①质朴简练——小说开始部分采用白描的手法对山地环境特点进行描述,用词朴实无华但却简洁准确。
②清新流畅,生动形象——写到“我”和“妞儿”在河边时候“吵架”时,语言虽简洁,却使人物形象丰满。
③平淡朴实却饱含深情——“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她很会说话!”我说,“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 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这些话语看似平淡,其实蕴涵深情。
六、总结:作者的语言质朴简洁准确,却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不但刻画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而且也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鉴赏”第二、三题。
2、阅读课后相关链接,思考小说主旨。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小说主旨。
一、小说中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山地回忆》中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虽然简要,但不失精彩。例如开头的部分有处描写:“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用语简洁准确,既可见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甚至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
当然,这段环境描写对于整篇小说而言并不像那些以环境描写取胜的小说那样典型,但它却和主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小说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环境描写作用:(1)烘托气氛;(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深化主题。
二、探讨小说主题
课后相关链接,孙犁小说创作风格等分析。
先组织学生合作探讨“理解·鉴赏”第一题,师生共同总结孙犁为什么只愿写一些有关真善美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为什么连战争场面也写的充满诗情画意?
阅读课后相关链接,结合教材配套资料《三维设计》第33页关于作者和背景有关知识理解小说主题。
总结:《山地回忆》通过回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与冀中山区一家人的深情厚谊,表达军民关系亲密无间,军民鱼水情美好温馨,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真挚热爱。
由此得知,一些看似很平常的事,在孙犁的笔下就显得新颖别致了,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善于表现生活的美,因此他无论写什么样的人物,都怀着深情厚谊,这种对人的温情是他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孙犁注定是唯一。
三、课堂反馈
完成教材配套资料《三维设计》第35页“尝试应用”。(请几名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自己创作的文段)
四、作业
用一二百字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要求语言质朴简练,生动传神。
第四篇:樱花之国-教学设计
2、樱花之国
活动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和经济文化情况。
2.了解亚洲及其他国家的地理及文化,经济发展情况。
活动案例 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日本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因此日本被称为樱花之国。关于日本想了解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深入探究,了解日本
1.初步认识日本。
(1)为什么说我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首都在哪里?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小结: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属于亚洲,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2.了解日本的环境
(1)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多山国家,为什么呢?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地理特征?
(2)全班交流。
(3)小结。全国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因此才有火山地震之邦之说.富士山是全国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日本的温泉很多,并且已经发展成为旅游景点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
三、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日本有了哪些认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有关日本的许多知识,初步认识了日本。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板书课题)
二、深入探究,了解日本 1.了解日本的资源与经济。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东京不仅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
2.了解日本的生活与习俗。
樱花祭阳春三月樱花盛开,日本人民认为樱花具有高雅、刚劲、清秀质朴和独立的精神。他们把樱花作为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
日本人之间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直立,弯腰低头。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据礼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低头的角度是各种各样的。
3.了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剑。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三、总结活动,强化认识
第五篇: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22、牧场之国
【设计理念】
本文是略读课文,文章语言生动,意境开阔优美,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体现了荷兰以畜牧业为主的特点,更突出了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教学时应该:
一、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要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做好语言、知识的积累
可以让学生把采用修辞方法,句式优美的语段自觉摘抄下来;
三、注意培养学生资料的习惯
将收集到的荷兰的有关内容整理到资料袋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自学课文,体会荷兰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重点语句,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
3、通过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草原、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
2、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
离上课还有几分钟,大家来做做语文课的热身运动吧!谁来背诵近段时间所学的内容?
当有学生站起来读的时候,鼓励其他学生也跟着一起来)
真的非常感谢你们精彩的背诵,你们的背诵似乎又让我看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来到了甲天下的
桂林,感受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情画意;更是被金华双龙洞的神奇所迷惑,作为回报,我带大家飞越重洋,直达位于欧洲的荷兰,做一次跨越国际的长途旅游。
二、请欣赏图片:
1、出示一组荷兰的风光图片,师根据画面内容简要地介绍荷兰。
(荷兰国运河纵横交错,有160条河,1281座桥船只可以到达市区任何地方。荷兰国以郁金香闻名,品种达200多个,每年的3——9月整个荷兰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风车最初的作用是发电,现在是一大景观。)
2、听了我的介绍,你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
(主要了解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的特点)
3、是的:
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所说的都是荷兰的特点。但是捷克作家卡尔·恰彼克认为真正的荷兰国是一个──板书课题,《牧场之国》齐读。(多媒体出示课题)
4、什么叫牧场?(放养牲畜的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荷兰,去好好体会这个牧场之国的风光吧!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听课文范读,(多媒体展示)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荷兰的?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意图: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反馈: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为什么作者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你们是从文中的那些地方感受到的?(多媒体展示)
3、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随机教学2~4自然段。
牛:
⑴ 学生读到有关牛的内容,随即引导学生读另外的相关内容。
师说:在这一段里除了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的牛,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牛?
生反馈:牛犊像贵妇人、老牛向家长。
⑵ 随机出示:“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无比尊严。”
师说:读着这样的句子,你还觉得眼前的仅仅是一群牛吗?你想到了什么?
生反馈:绿色低地上,老牛想一个威严的家长似的,管理者草地上的牛群,这似乎就是它们的天下,外界对牛没有一点干扰。牛是那么的自由自在。
⑶ 师小结: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牛,难怪,作者写到──出示: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花牛。”(多媒体展示句子)
齐读。你们为什么这么突出“全是”这个词?
生反馈:碧绿的草原上全是黑白两色的牛!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精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师说:相信这片牧场,会因大家精彩的想象而分外迷人,令人心驰神往的。描述得好,读得可要更好哦!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奶牛生活的悠闲、有趣。
4、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牧场是动物们的自由王国?
马:
⑴ 学生读到马的相关内容。随即问:这是一群()的骏马?(多媒体展示句子)
师说: 膘肥体壮──注意理解膘肥体壮:肥壮结实,与肥胖的意思不一样。这是一个表扬人的词语,一般可以用在看上去很强壮的人的身上。
⑵ 师:“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生反馈: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他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得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感叹这操场与骏马的和谐。
师说:如果说刚才我们所欣赏的奶牛还是以静态、安闲为主的话,那么这里骏马则是挥洒了阳刚和奔放,请我们班的男子汉们一起
来读好第三自然段!
师说:不止是骏马和奶牛,绿色草原还是其它许许多多动物们自己的王国,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动物们的悠然自得?(多媒体展示句子)
猪──“赞许”是什么意思?如果猪会说话,它会赞许些什么呢?
生反馈:多么广阔的绿草地呀!你是我们快乐的家。我的家,我的家太美了。
师说:你同意将荷兰称之为牧场之国吗?那么,当夜晚来临,牲畜要归圈了,牧场之国又呈现出一种怎么样的情景呢?
自由读第5自然段。
⑴ 请问,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静)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⑵ 随着牲畜的归圈,整个原野,整个牧场之国更安静了。(意图:在自读自悟,交流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中,语段的出现由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现。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两点:一是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来读书;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从中汲取自己有用的知识,借鉴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指导朗读时,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和准确合理想象画面。)
5、总结:
白天,是生机勃勃的;夜晚,是宁静安详的;白天是热闹富有动感的;夜晚,是优美独具韵味的。带着这种感受,请女生一起朗读第5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重点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多媒体展示句子)
1、读完课文,我完全同意这真的是个牧场之国。却对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持有疑意。这句话,文中出了几次?难道说,以郁金香而闻名的“花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难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而运河纵横交错的“水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
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师引导:作者不是否认“花之国”、“水之国”是真正的荷兰。他是通过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称为“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叹。这份喜爱与赞叹,全都融在了这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中了!而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情景又各不相同。他分别赞叹了──齐大屏幕板上的四句。
3、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多媒体展示句子)
男女生合作:
女生:在牧场之国,绿色低地上牛成群。
男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女生:在牧场之国,碧绿色的低地上骏马无拘无束任意驰骋。
男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女生:在牧场之国,绿色草原上,羊、猪、鸡、长毛山羊安闲自在。
男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女生:在牧场之国,牲畜归圈夜宁静。
男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意图: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线索。)
拓展:你想用一句什么话来赞美牧场之国呢?(多媒体展示句子)
【板书】 22牧场之国
牛专注
马肥壮
羊悠然
白天 生机勃勃
猪呼噜
人挤奶 真正的荷兰(喜爱和赞美)
夜晚 宁静安详
教案诊断
一、【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22*课《牧场之国》,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首先走进文本,去品味、去感受、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去领略那异国他乡的田园风光。全文紧紧围绕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来写,展现了荷兰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不同姿态的美在作者笔下显得灵动、富有生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重视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我们阅读教学,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我从课标、教材、学生出发,并根据四年级儿童特点和文本特色,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二、【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自学课文,体会荷兰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重点语句,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
3、通过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语言的好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草原、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
我把握教材、理解意图、挖掘课文的深重价值,把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四、【教具】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注重的方法是朗读、品味法。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感受语言的优美,这种情感的体验积累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快乐精神体验的过程。在学习这堂课之前,我安排同学们读、划、思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我也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并制作了课件。
五、【课时】这一课我打算用一课时来完成。
六、【教法设计】
1、采用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
2、情境教学法: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荷兰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片,以语言描绘的方法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七、【学法设计】
教是为了学服务,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要求设计学生的学法。首先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其次让学生读、划、思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下面我来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在全班中抽查学生的认读情况。检查学生是否预习了。
(二)指名读课文导读。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牧场之国指的是荷兰,北欧的一个国家。我们都知道荷兰的水有名,风车有名,奶酪有名,那么它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多媒体:书上的画。这开放的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转动的风车是它的特征,这遍地的花牛造就了奶酪有名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当我们真正的走入荷兰,那里的风景比
这幅画还要美,让我们到文字中去感受吧!
【意图:在这个环节里,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课文中4次讲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分别在课文的哪里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到并画出来。【意图: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和小组同学一起给四幅画面起名字。(生讨论、反馈并写到黑板上)草原碧绿 花牛成群 原野无垠 骏马肥壮 草原天堂 动物安闲 寂静牧场 生活舒适
【这个环节,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个体的自我学习整理、归纳,为集体交流作准备。】
(四)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落,第二自然段,也就是牛成群的段落,揭开课文里的重点部分,长魂短消,体现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析悟。学生读
完以后交流着在这一段中真正的荷兰充满着宁静之美。然后教师引导着,激发着学生多种形式去朗读,用心走进荷兰,然后学生自主探究第三、四、自然段。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段落,抓重点词、句去品味、并交流你的感受。在学生集体交流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成群、膘肥体壮、悠然自得……让他们在这些重点词句的朗读中体会到草原的粗犷之美,学生读最后一段想象画面。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孩子带入了真正的荷兰。我循着词语去亲身体验,伴着体验去深入理解,根据理解去美美地朗读,牧场上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膘肥体壮的骏马在飞驰,悠然自得的绵羊……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生活,享受着自然,从而扎实了语文文字基本功的训练。这些语言、画面、情感与智慧的融合,在阅读中交流升华。
(九)【拓展升华】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升华。老师应该成为学生读书的点灯人。在课堂的结尾,我创设了小练笔的场面。孩子们把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以致用,让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中年级的学生们善于感悟、乐于积累,在注重积累训练的同时,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利用中年级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引导孩子们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去积累。当然了,还要看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希望这堂课能让学生学的更充分,让语文教学更有实效。
(十)、【板书】
板书是课堂的灵魂,既是洞察课文的窗口,又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为了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板书内容由学生根据理解加以概括归纳,并由学生进行板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22*牧场之国
(1)——————牛
(2)——————马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3)——————羊、猪、鸡(喜爱和赞美)
(4)——————夜晚的牧场 分析:
1、这一堂课,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在课文的处理上,组织学生多次与文本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之间有机融通,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
2、体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老师在让学生感悟的同时很注重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提供课堂练笔的机会。比如初读课文,让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质疑问难;研读时,让学
生划重点词句理解;拓展读时,让学生想象说话,补文章空白,还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写下感受等等。我想这些都是很好的阅读方法的渗透。语文课在追求有情有感有美有味的人文时,不忘它的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