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案

时间:2019-05-15 03:2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教案》。

第一篇:政治教案

过新年

目标:了解元旦的名称及简单意义 内容:过新年

准备:布置过新年的活动场景,日历一本,小老鼠、小兔子、兔妈妈、天线宝宝、小狗布娃娃各一个,新年贺卡三张,彩链条总数与幼儿人数相等。过程:

一、听音乐做律动,带幼儿进入活动室

“小朋友,我们一起到小兔家去玩一玩吧。”听音乐做律动进入活动室。“哇,小兔子家打扮得这么漂亮,你知道吗?”幼儿展开想象,自由猜想。

二、讲故事,向幼儿简单介绍元旦的名称及简单意义。

故事大意:小兔子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家大变样,便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打扮得这么漂亮?”妈妈耐心地翻开日历的第一页说:“因为从今天开始,我们以前的旧日历就不能用了,要用新的,翻开第一页就是今天,一月一日元旦节。”“什么是元旦呢?”小兔不解地问道。“元旦也就是新年,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过新年了,小孩子会更加懂事了,因为过新年,又长大一岁了,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长大一岁了。”

“砰砰砰”小老鼠手捧贺卡来了。“小兔子,新年好,我给你送贺卡来了。”小兔子说:“谢谢你,小老鼠。”“砰砰砰”小花狗手捧着贺卡来了:“小兔子,新年好,我给你送贺卡来了。”小兔子说:“谢谢你,小花狗。”“砰砰砰”天线宝宝手捧着贺卡来了:“小兔子,新年好,我给你送贺卡来了。”小兔子说:“谢谢你,天线宝宝,过新年了,我们都长大一岁了,大家在一块儿多开心呀!”好朋友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提问:

1、小兔子家为什么打扮的这么漂亮?

2、有谁来找小兔子?它们在一起为什么那么开心?

三、游戏操作活动《贴窗花》 “小朋友,你们看,兔妈妈在忙着干什么呢?”“贴窗花。”“过年了,我们一起帮兔妈妈贴窗花吧!”

第二篇:政治教案

新学校新同学

仙桃四中蔡鑫

一、链接新课标: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和沟通”部分;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

进入初中,学生将在新的学校和班级中开始学习生活。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该怎样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融入进来,这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因此,本课将采用多种活泼的形式从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入手,使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建立彼此间的友谊。

三、本教案的特色和风格:

本教案理论知识点包含不多,主要是设计师生互动的各种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和接纳教学目标。教案以开放、协调、活泼、有趣的风格呈现。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新同学、新学校带来的快乐;积极主动地走入新集体,热爱集体,增强责任感受和竞争意识。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相应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反思。

〈知识目标〉掌握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如怎样记住别人以及怎样让周围人记住自己;懂得团结与友谊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框内容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点并不多,重点和难点都在于怎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初中生活是个新起点而加以珍惜并建立彼此的新友谊。如果简单以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一定无法体验理解。因而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只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猜谜、表演特长小组竞争、设计班徽、创作班歌等)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从而实现各种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六、教法及教具

教法:本框内容的教学未涉及概念性强的内容,因此教学时常用的讲授法在此并不适合。基于开放、协调、活泼、有趣的风格,本课可以采用讨论法、演示法、观察法和描述法的方式进行。讨论法和描述法可用以强化本框的重点;观察法不仅可以由教师来观察学生的一切活,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新环境,加深印象;演示法主要用于学生展示个人才华的环节,有仅可以加深他们彼此间的了解,也可以消除学生音质陌生感,进而相互熟悉,建立新的友谊。在这几种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分寸渗透竞争机制,以猜谜和小组比赛的方式加强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教具:多媒体、纸张、水彩笔、颜料、剪刀、录音机及相配套的磁带。教师可以制作几张幻灯片用以连接教学过程,或者作业活动过程的说明稿,也可带学生们去操场或者学校活动室进行活动式教学。

七、整体板书设计或课件流程设计:

新学校新同学

用心爱心专心 1

八、课时:1课时

九、具体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思考自己的特长所在,准备自己的绝活,到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学生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同时,也隐含着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自己个性特长的展示,使同学们加深对自己的印象,记住自己。

导入新课:

教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级。在此我先作自我介绍。(教师向学生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介绍力求生动活泼,调动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约3分钟。花些时间进行自我介绍是值得的。因为这是第一节课,师生之间首次见面,互不熟悉,学生有了解老师的强烈愿望。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受沟通是今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对自我介绍必须精心设计。然后过渡并设问)

教师:人们常说:“人生如画”,大家喜欢画画吗?你能说出几种色彩?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记录在黑板上。许多同学特别是城镇的学生,在小学时进行过各种美术培训班,有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级别。故这一设问对学生来说并没有难度,同学们比较容易介入,可避免冷场,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营造出较好的氛围,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色彩都很有了解。人们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对不同色彩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如红色代表热情,从而使色彩具有了生命意义。下面请拿起笔,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白纸上画上你最喜爱的颜色,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初中生活。(学生活动,先画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然后指出所代表的含义)

1.青春调色板——请大家用一种颜色来描绘你心目中的初中生活。(可看资料包各种颜色代表的什么)教师:就像大家刚才所说的,初中生活充满了希望、活力,也夹杂着烦恼。不管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关键是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要勇于面对一切现实,敢于挑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笑迎新生活,融入新学校、新同学。

2.我爱新学校

教师:大家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已经有几天时间了,现在一起来说说你对新学校、新班级的印象如何?和以前的班级、学校相比,新环境对大家有没有新的吸引力呢?

(学生回答,每个同学进入新学校、新班级后都有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教师:到现在为止,全班同学已经相处了几天,有的是小学时的同学,彼此间比较熟悉,在新的学习生活中又能坐在同一班级,实在是很荣幸的事,我们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相互勉励,共同进步。但大多数同学来自不同的学校相互之间还不熟悉。今天老师为大家创造一个相互熟悉的机会。

3.青春进行时——才艺表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竞赛的方式展开自己的才华,拿出自己的绝活,进一步体会自己作为小组一份子能够尽到的最大力量。学生表演时先要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可收集一些名人进行自我介绍时的趣事、技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和吸收他人在介绍时的精彩之处,并加以创新,使自己的介绍与众不同富有特色。这样就使自我介绍不流于形式,如果这一活动组织得很成功,那么今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就会时常想起这节课的情景,这才是进行学生活动的意义所在。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发动一批

学生表现自己,并及时加以肯定,使每个表演者都有成功的体验,这样能够激发起大家对所处集体的真心热爱)

在各组表演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当评委(评委要进行自我介绍——如果以前没有介绍过),根据自己的感受评比班级的才艺明星,并说明理由。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发现学生的特长,并通过评比进一步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4.我眼中的才艺明星

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同学都在一凶课中展示自己的才艺,相信还有许多同学的才艺还没有表现出来。为了尽快熟悉每一个同学,下面请同学们动手设计自己的个性名片。记住,一定要制作得富有个性哦!

学生进行个性化名片设计,如果时间来不及可以在课外继续完成。然后张贴到教室的学习园地栏中。

第三篇:政治教案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初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理解我国资源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及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组织环保活动的能力,提升实际的环保能力。

3、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教育渗透点

1、通过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及我国资源现状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和大自然相处,唤起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并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点。

2、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必要性的学习,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做些什么?落实实际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必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的资源现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多媒体课件呈现

(二)老师提问: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什么问题?

人口逐渐增多,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加。

(三)学生回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

(四)过渡:面对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二、探究新课

(一)探究我国资源现状

1、“一次性筷子”的活动

活动过程:(分组讨论)

和你的家人使用过一次性筷子吗?

你知道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制成的吗? 使用一次性筷子有何危害?

你如何看待我们中国是一次性出口大国这件事?

链接:教材59页两段材料(一颗50年树龄的大树)介绍:日本的做法

提问:表明了我国资源开放利用中的什么问题?(我国资源开放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2、自主阅读,探究问题

课件呈现: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煤炭、钢铁、水泥产量多年雄居世界之冠。但如果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起来分析,就变成了一个资源小国。我国的水、耕地和20多种主要矿产的人均值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

4、1/3和1/2,许多重要资源开始出现紧缺,向我们亮起了“黄灯”。我国矿种虽然比较齐全,但部分矿种供需失衡,在大宗支柱性矿产中,大型矿床和容易选冶的矿产地少;在查明的资源中,可直接开发利用的少。

问题:材料表明了什么问题?(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3、归纳提问:

1、2中表明我国的资源现状是什么?教材59页。

4、过渡: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也不能以主人自居,应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探究可持续发展战略

1、自主探究(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2、合作探究

情境故事:牧场农民的选择(教材61页材料)

问题: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分别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是什么?

你能列举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例子吗?有哪些?

3、合作探究过程:A分成五个探究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B小组成员充分讨论,老师也参与讨论;C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回答;D师生共同总结,形成共识。

(三)学以导行,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动。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62页内容。

2、结合实际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3、学生积极回答。

4、师生共同总结(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课本循环利用;用布手帕,少用一次性餐巾纸;少吃或不吃口香糖;不乱仍垃圾;自备购物袋,尽量不使用塑料袋;不乱仍废旧电池;使用无磷洗衣粉;义务植树„„

三、应用巩固

今年是实施绿色无锡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之年,为进一步深化我市青少年绿化工作,增强广大青少年的绿色意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植树育人原则,全面推进绿色无锡建设,根据全市造林绿化工作会议和团省委的有关要求,决定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绿色无锡·青春行动”主题活动。

1、在无锡全力打造绿色城市品牌中,你认为应该坚持哪一发展战略?

2、“绿色无锡”行动符合什么样的发展观?无锡经济建设在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3、在建设“绿色无锡”这一行动中,作为青少年你能为它做些什么?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用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必要性这两个

问题,认识导我国目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要的是要积极落实到行动中去。假设我校组织一次环保宣传活动,请每一位同学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初二)——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识记环境要素的内容和环境的含义。

(2)理解环境问题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3)理解环境问题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为学生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充分的情感因素,以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环境问题的含义和表现。2、环境问题的危害。

[教学难点]: 1、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2、环境问题直接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1、启发式:引导学生挖掘、分析有关环境问题的事例,启发学生自己理解主要知识点。

2、讨论法:通过观看有关环境的录像,引导学生讨论相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创造情绪情景,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发自拍录像《美丽的珠海》约3分钟)

师:珠海是我国著名的海滨花园城市,一向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闻名于世,环境质量始终保持良好水平。珠海先后4次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以及“中国旅游胜地40佳”、“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1996年2月珠海市被国家环保局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试点区之一。1997年9月,珠海市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但是,老师却在担心,这些美好的东西会渐渐离我们远去。同学们能否猜想一下。老师为何会有这种担心呢? 生:(带着好奇的想法讨论)师:看来,同学们的心情似乎和我是一样的。事实上,老师的担心已开始应验:(多媒体投影彩照:1、受污染的“珠海情侣路”、“闻名全国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2、被破坏的“珠海市凤凰山绿化带”、“白莲洞的自然与人工植被”等)。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在珠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清晨的河流,蔚蓝的天空,充足的阳光,已渐渐成为人们的奢望,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着个问题。

二、新课传授:多媒体投影(幻灯片1):课题 初二《思想政治》第五课第一节

一、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1、人类环境(1)什么是环境?

师:注意画面中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工改造过的。(提问学生)

——天然的有森林、海洋、湖泊。人工改造过的有城市、银都酒店、珠海圆明新园、体育中心、格力集团、佳能公司、学校等等。

师:同学们能否谈一谈,以上这些因素于人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师:没错,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些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和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环境。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二60页,把“环境”的含义划下来,并齐声朗读一遍。师:除了我们刚才列举过的一些环境要素之外,还有哪些环境要素?具体又是如何分类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自然环境(由天然的自然要素构成的环境)

(2)分类:按构成要素可分为

社会环境(由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构成的环境)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呢?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师: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些环境要素属于哪一类?(出示投影片):(1)、肇庆鼎湖山森林自然保护区;(2)、珠海梅溪牌坊(3)、珠海圆明新园;(4)、斗门县白焦镇某村(学生相互讨论,但不能说出统一答案)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1页,仔细看书,然后再判断。(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这些要素虽然有着或多或少的天然成分,但却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和保留下来的,所以,他们也是社会环境。)师:回答准确!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平时经常说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是从哪个角度对环境要素进行分类的呢? ————这是从人类对环境要素的依赖和利用程度上进行分类的生活环境按利用、依赖程度可划分为生态环境

师:在这两类环境要素中,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依赖、利用的程度怎样?(更高、更直接。)

师(小结过渡句):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应该像珍爱生命一样去爱护它。但长期以来,人类都以征服自然作为理想,这种理想终于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逐渐得以实现。但同时,由于人口剧增和人类对自然掠夺式的开发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大气海洋污染,森林面积锐减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内容:

2、环境问题 师:究竟什么是环境问题呢?

师:同学们看书62页,把环境问题的概念找出来。(投影)环境问题——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师:从这个概念里,同学们能否看出,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两种表现?(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多媒体投影(幻灯片5)

环境污染(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环境破坏(2)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

A、厄尔尼诺现象;

B、土地沙漠化与土壤流失;

C、森林锐减;

D、水资源危机,在大江大河之中、下游发生长期断流现象;

E、物种灭绝;

F、“温室效应“明显;

G、酸雨污染,日渐普遍;

H、臭氧层遭到破坏,与日俱增;

I、有毒化学品污染,使江河普遍出现严重污染;

J、垃圾成灾,矿山垃圾、生活垃圾污染了人类如今生活的环境。师:课文第62页的三段材料分别说的是什么环境问题?旁边的插图又表现什么环境问题? 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第一段材料说的是大气污染问题;第二段材料说的是水资源危机问题;第三段材料说的是耕地质量差、耕地锐减、耕地流失的问题。而旁边的插图表现的是严重的缺水问题。师:同学们再分析这些材料,看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是怎样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任意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引起的;而环境破坏是由于人类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师:为了减少这些令人痛恨的现象,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学生展开讨论)师(总结归纳):刚才有同学提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建议非常好。是的,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师:的确,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3、环境问题的危害(1)、威胁生态平衡。(投影)师:这是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危害。我们知道,在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种类和数量要保持相对稳定;另外,像空气、阳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也要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平衡。如果环境中某一要素受到污染和破坏,就会威胁和破坏这种平衡。多媒体投影(幻灯片8):彩图“小鸟的悲哀” 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呢?(启发学生分析生物间的平衡)(滥砍滥伐森林树木危及鸟类的生存。)师:对。一种物种的存在和消失直接影响到其它物种的生存,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师:大家再仔细思考一下,森林破坏是否只会影响其它物种的生存呢吗?请同学们看课文第63页的插图,为什么长江也说自己是黄河呢?(启发学生分析非生物之间的平衡)(学生相互间进行讨论)师:这两幅图都说明了同样的一个问题,环境中某一要素受到破坏和污染,就会威胁和破坏生态平衡,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也就是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师:假如我们学校食堂的饮用水被污染了,同学们最担心的是什么? 师:对。环境问题还会危害人类的健康。(2)、危害人类的健康(投影)师:那位同学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来?(学生举例略)。师: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具有影响范围大,接触时间长,潜伏时间久等特点。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毁灭性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环境。(3)、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投影)

材料:环境污染给我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80亿元,相当于8次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进入90年代,全国乡镇企业一年排放工业废水18亿吨,工业废气1 22亿立方米,工业废渣1 15亿吨。我国已经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800多千米的河段鱼虾绝迹,遭受“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 5亿亩。长江流域每年因水土流失入海的泥沙达7亿吨,相当于500多万亩土地被刮去5寸厚的表土;两岸严重污染的土地面积达70%。淮河流域的污染极为严重,群众为此编成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 师:如果这样下去,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自由讨论)。师:我们知道,人类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在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其制约因素。而经济的发展又是以环境、资源为基础的。师:自1987年由联合国发起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后,各国为此都在进行一种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同学们请看书第65页,能否说出是什么战略?(学生看书)————可持续发展战略(投影)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是:(投影)————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师:这幅漫画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它说明什么问题?

师(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漫画提到的“可持续发展”实际是野蛮的“持续开发”,它使人类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广沃的森林资源,而是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潜能,它所带来的必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发展的终止。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浏览多媒体幻灯片,看谁能简单地概括出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新课:

师:漫画所表现的是环境问题的哪一方面?这一类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是什么?(学生观看漫画后做出回答)

五、课后作业: 调查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设计一些好的措施。

第二课生存环境呼唤保护(初二)

第一框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要求:了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

2、过程和方法要求:懂得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激发保护自然

环境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显示]地球图片

1、教师:这是什么星球?学生:略。

教师:地球是目前被发现的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据目前太空探索的成果表明,整个银河系内尚未发现可供生物生存的其他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

2、设想一下,假如我们都是身处外太空的宇航员,手中都有一架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超高倍望远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上的景象。[多媒体显示]山川、河流、动植物、白雪、土壤、草原等图片

3、教师:其实啊,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甚至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和人文环境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生存环境。

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课:生存环境,呼唤保护的第一框内容: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板书、多媒体显示)

1、我想先问问大家,大家平时有没有关注过我们的生存环境啊?

其后由于动物繁衍,森林拥挤,食物逐渐减少,严酷的环境把一部分猿猴赶出了森林,逼到了草原上,草原的新环境开始改造猿猴的前后肢的功能。一方面,草原藏狼卧虎环境凶险,却又无高可攀,猿猴要想在高高的草丛里看清远处的敌人和猎物,就必须站起来;另一方面,草原无枝可依,猿猴前肢的快速“行走”功能,被置于无用之地,草原逼迫猿猴的后肢逐渐强化、强壮、强健,历经几十万年,后肢的频繁使用,一点点拉直了猿猴的脊椎骨和腿骨,使类人猿的胸膛和后腿挺立起来。通过直立,类人猿便有了人的意义上的腿,也才解放并开发出令所有动物望而生畏的“手”,并促进了更加可怕的大脑智力的进步,因而打败了所有猛兽,成为百兽之王,最终变成了人。

2、大家觉得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啊? 学生:略。

3、教师:当然,在干旱、寒冷等恶劣的环境中,原始人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获取食物的,甚至很可能成为其他野兽的捕猎对象。由此,共同生活的族群便产生了。成员与成员之间为了能有效地沟通,开始时很可能是透过手势的动作,但是,当原始人越来越依赖工具,工具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时,他们的双手就再也无暇做沟通的工作。此时,声音便很自然地成为了沟通的工具。渐渐地,语言产生了。语言的使用强化了大脑的机能,经强化的大脑又增加了语言使用的熟黏度,从而提高了人类对知识的保存和传达的效率,加速了人类部落、社会以及文化的形成。

4、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人类作为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是自然演化的产物。那么,人类要进一步地生存和活动,又是否离得开自然环境呢?

这些就是任意丢弃、排放废弃物的后果。也许,我们往河里投一枚垃圾,水还是清的;也许,我们往空中排一缕废气,天还是蓝的。这是因为大自然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它能很快将废弃物分解、净化掉。但是,当数不清的废弃物超过了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时,我们身边的环境就会变成一个“垃圾场”。

三、这些图片在警示我们不能随意排放、丢弃有害物质和垃圾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分解、净化所有的有害、无用的东西,自然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对不对?(板书,多媒体显示)

自然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刚刚说过的自然环境数量的有限性一起,构成了自然环境的两大特点,同时,也制约了人类的活动。(板书,多媒体显示)短缺的自然资源,严重的环境问题,都告诫我们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上课之初,我们曾说过,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的,四、这节课我们着重讲了其中的自然资源,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说说身边的人文环境。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及危害(初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及环境问题的危害。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环境知识,认识环境问题的严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1.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小栏目。为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可自选小栏目提出的问题,思考或议论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经济建设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学生自拟题目收集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各种材料,可在教师或同学协作下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说服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严峻形势的认识。

3.“研究性学习能力”作为重构课程的主线,是超越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可采用讨论的形式探究一些问题,例如: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法建议

环境问题的危害是本框的重点。教材分析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问题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这个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又是依法保护环境的认知前提。教材强调三层意思,首先要弄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教材指出传统发展模式不再适合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还要认清我国的国情,认识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严重形势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过程:

一、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由于每个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学内容,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成果的过程。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1:对环境及其要素进行分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有关环境及要素,由于这一问题地理课中曾经涉及,大家很快达成共识,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大体归纳出以下结构图

2、:对环境问题及其表现进行分析。

同学展示有关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材料(经筛选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

据统计,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4万亿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一级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严的城市之列。

材料2:

2001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一个金矿污水沉淀池发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废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萨河。据悉蒂萨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标800倍,受污染水流经之处,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观看录像《造纸厂、化工厂排污造成大量渔业损失》。归纳:污染环境——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

材料4:

我国森林资源约为18.69亿亩,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1.6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据测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价值仅为其全部价值1/4,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价值则为3/4。

二、归纳:破坏环境——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三、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同学间相互交流。

第四篇:高一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说课稿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一>;说教材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是第十四课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中的第一个框题,是本章的开篇之语。

知识目标: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关系,应负法律责任。

列举实例说明必须依法同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

思想品德目标:通过教学,懂得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的重要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说教法

指导自学法、案例分析法、练习拓展。目的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辅助运用多媒体。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搜集材料,锻炼归纳材料的能力。学会问问题,掌握由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学习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说新闻:每节课由课代表安排学生进行二分钟的新闻播报,通过查找和阅读新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时事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与国际大事,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重点知识的讲授

导入重要知识点:

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回归时的宣传图片,同时展示美国轰炸我国驻南使馆的消息(通过截然不同的两个事例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

趁机提出问题:

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对一个国家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并认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认识。

采用国家总理温家堡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所发表的对台湾问题的讲话,由此引出对祖国和平统一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提出问题:

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投影李登辉被民众泼红墨水的图片。

深入问题研究:

针对目前台湾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妄想通过投票的形式搞分裂,我们国家又会持何态度?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编写问题,并回答问题。

采用形式为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并且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即有利于学生的发挥,也容易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最终落实到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2过渡到公民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导入:欣赏一首歌曲《爱我中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事先安排学生分组收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

(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在分组中彼此有了合作学习的技巧。)

提出问题:你对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可能结合所学的历史故事来回答)

体会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3、突破教学难点

导入:使用东突恐怖分子所犯罪行的图片。(先由学生对恐怖分子所犯的罪行进行评价)

提出问题:我国法律为什么对破坏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

解决问题:从案例中恐怖分子的最终结局,加上仔细阅读教材,意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法定义务。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要负法律责任。

4、小结

正面事例进行引导,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国家民族总局联合发起我国大型公益项目“蓝天爱心计划”。

问题:你准备怎样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从学生的归纳中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对整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上的认识。

5、拓展性作业:

请你给台湾省的同龄人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渴望。并举出你会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促进大陆与台湾省的统一。

第五篇:政治教案2

课程名称:

政治(邓小平理论)

第6单元(节),2学时,授课时间2010年04月05日,地点3702

项目/主题: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

1、能领会社会主义的法律精神。

2、能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其运行方式。

3、能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案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自觉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知识目标:

1、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恪守法律规范的行为习惯。

3、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4、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案: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和运行机制。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教材、参考资料与媒体: 《政治》

教学条件(环境): 多媒体

教学活动设计概要:(包括实施步骤、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学习成果评价标准)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案例: 谁有权制定法律?

有一个典型案例,说的是某村有一公共果园,常有村民饲养的牲畜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村委会为此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今后若再有此类事件发生,村委会有权任意处置这些牲畜。村民大会当场举手表决,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这一规定。有一天,村民孙某的两只山羊再次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时被守护人打死。孙某遂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并声明表决时自己并未举手同意这一规定。案例分析: 本案中村委会的行为不是立法活动,村民大会通过的规定不是法律,不是法的表现形式,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因而,孙某有权依法获得赔偿。这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法律的特征和创制?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概念与特征

1、法律的概念

关于“法律”,日常生活中可做各种解释,如方法、办法、法则、定律等。而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法,是指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律的特征

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具有如下特征:

(1)法律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其特点之一是它调整人们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法律由专门机关制定和解释。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制定法和对法的解释,则应由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实现。

(3)法律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每个社会成员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其他社会规范并不都是将权利和义务相对应。

(4)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直接表现为国家意志,谁对法的违犯,表现为对国家意志的挑战,因此对违法者,必须以国家的名义予以制裁。这种制裁,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制裁,而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5)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严格程序。法的调控不是针对某个人的,也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时间,而是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在连续的某一时期均有效力。法要按程序制定,按程序执行,无论立法还是执法,都要遵循程序,而不允许随意更改或变化。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2)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 志的体现;

(3)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内容归根到底由 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3)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4)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5)国家强制力和人们自觉遵守相结合的统一;(6)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

法的渊源是指法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是有权创制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依据我国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十类。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我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活动的基本原则等。我国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

2.法律

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其中刑事、民事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等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4.部门规章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一般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5.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即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下同)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且仅在本地区内有效。

6.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地方政府规章仅在本地区内有效。

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区、自治州、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

8.特别行政区的法

特别行政区的法是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制定或认可,在特别行政区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我国实行“一国两制”,因此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渊源具有一定特殊性。对此,《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均做出了具体规定。

9.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 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建军事规章。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

10.国际条约

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具有规范性内容的国际协定以及我国批准加入的国际条约,也是我国的法律渊源。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的体系是一国以所有现行法为基础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存在的法的整体。现代法的体系,通常指一国所有现行法按一定标准组合为若干部门法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构成的,法律部门则是依照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调整的手段为标准,对法律进行的一种分类。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主要法律部门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军事法等。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明智的创制者也并不从制订良好的法律本身着手,而是事先要考察一下,他要崐为之而立法的那些人民是否适宜于接受那些法律。[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1、法律制定的概念、特点

(1)法律制定的概念。

法律制定,又称立法,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法律制定泛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的法律制定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称国会、国家立法机关等)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基本法律(或法典)和法律的活动。(2)法律制定的特点。

第一,法律制定是国家的专有活动,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进行活动的法律形式之一;

第二,法律制定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第三,法律制定是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2、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

我国《立法法》第3条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的重心和基本任务,集中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也集中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价值取向,因此是我国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

(2)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我国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第三,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四,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第五,有选择的汲取和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和外国的立法经验。

3、法律制定的程序

法律的制定程序又叫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或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法律制定的准备阶段,又可以称为法律制定的起草阶段,这一阶段从提出的立法建议被列入起草工作开始,主要是指围绕起草规范性法律文件草案进行的各项工作,如进行有关的调查研究,草拟具体的法律条文,按照立法技术的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同有关机关、组织和人员协商、征求意见等,直到把草案提交有权制定法律的机关进行审议、讨论,准备阶段即告结束。

第二,确立阶段。法律制定的确立阶段,又可以称为法律制定的通过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各种立法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有关的四个程序进行的,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法律草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法律制定的确立阶段较之法律制定的准备阶段,在形式上更法律化、制度化和程序化,通常所说的“立法程序”,主要就是指这个阶段的过程和步骤。

第三,完善阶段。法律制定的完善阶段又可以称为法律制定的后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立法解释;法的修改和补充;法的实施细则的制定;法的废止;法的整理;法的汇编;法典编纂。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

1、法律实施的概念

法律实施是指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法律实施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规范的活动,而且还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只有通过法律实施,才能把法律规范中设定的抽象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转化为人们实际的法律活动。

法律的实施包括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和守法等方式。其中,前三者又称为法的适用,根据法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法律实施的方式分为:法律遵守和法律适用。

2、法的适用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英】培根《论司法》

法律适用有广狭两种涵义。从广义上说,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具体的主体或场合,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活动,包括一切司法和执法活动。从狭义上说,法律适用专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也称司法或司法适用。

3、法的遵守

法律遵守,即通常所说的“守法”,是指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保证各项活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三)法的效力、法律解释、法律推理

1、法律效力

广义上理解,法的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和法的强制性。狭义上理解,法的效力是指法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适用。(1)法的时间效力。

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对其实施前的行为和事件有无溯及力。(2)法的空间效力。

法的空间效力,是指法生效的地域范围,即法在哪些地方具有拘束力。(3)法对人的效力。

法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对哪些人具有拘束力,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法律解释是对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说明。

3、法律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导未知的判断的活动。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一般的说,法律推理存在于法的整个实施过程。法律推理包括形式推理和辩证推理。

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辩证推理,又称实质推理,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所以,辩证推理是在缺乏使结论得以产生的确定无疑的法律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推理。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点评学生搜集的资料:人治与法治的不同

法治和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原则和方略。人治一般是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主张因人而异,对人的行为作具体指引,推崇个人权威;而法治一般同民主政治相联系,强调统治者通过法律来治理,提倡一般性规则的作用,树立法律的权威。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要实行法治,要依法治国,不搞人治。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正确认识法治

1、法治的基本涵义

法治是现代行之有效的、首要选择的治理社会、管理国家之道。其基本内涵是:

(1)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而不是其它手段。即“依法治国”。

(2)法治是一种民主基础上的制度模式。法治社会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但有了法律制度并不一定就是法治社会。通常所说的法制并不必然是民主的,它完全可以为专制制度服务。而法治正是指与民主相结合的法制模式,法律通过民主的手段制定,法律首要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权利。(3)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法律是人们事先设定的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在制定法律之后,任何人和组织均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即依法办事。

(4)法治体现了一系列价值的法律精神。这种价值和精神包括:法律至上,即当法律与权力发生冲突时,应当服从法律而不是权力者个人的意志;善法之治,即通过民主的手段制定科学的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权利本位,即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法治的最终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人民的利益、公民的权利;平等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制约和正当程序,即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权力的行使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尤其要受到法律程序的制约。

(5)法治还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法治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因此它必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确定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具有由低到高发展的阶段性。

2、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所谓法制,从广义上说,就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核心因素是现行法系统(即法的体系),同时还包括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即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和一系列的法律实践(包括法律制定、法律实施和法律解释的活动)。

一般来说法治就是指与民主相联系的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或者说就是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公民、社会组织和团体必须普遍守法的原则,亦即依法办事的原则。

法制和法治尽管是两个概念,但它们毕竟是密切联系的。法制也好,法治也好,它们都要以法律为核心内容和因素;它们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都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它们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都为统治阶级服务。

法制和法治尽管存在着上述联系和共同点,但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整个法律上层建筑系统,更多的是就静态意义上讲的。而法治包括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普遍的守法原则,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同政治民主相联系的;法制是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有国家政权就有法制,而法治则是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一个国家可以有健全的法制但不等于实行了法治,有了民主政治才可能实行法治;它们各自在语言表述上,无论中文还是外文也是有区别的。

总之,法制和法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开来,也不能混淆起来。

(二)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科学涵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具体来说,依法治国应该包括以下涵义:(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所当然的是治理国家的主体。

(2)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必须严格按照体现人民意志、集中群众智慧和反映客观规律的宪法和法律来进行。

(4)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杜绝以言废法、以权凌法、因人改制的现象。

(5)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治理国家,确保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能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障我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实现;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我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的实现;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国泰民安;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我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的实现;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顺利发展。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说来,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是具有人们可以遵循的代表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利益、体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富有时代精神和切实可行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国家。

(2)是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完善的行政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有力的监督制度,有着高素质的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人员,有着崇尚法治的人民群众的国家。

(3)是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立法机关依法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司法,公民依法活动,国家机构的权力受到法律有效制约,公民权利和自由有充分和切实保障的国家。(4)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追求共同富裕的国家。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确认、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维护、巩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4)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需要做好如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为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努力;

(2)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反腐倡廉,努力建设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3)健全司法制度,推进司法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正和独立的司法体制;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5)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社会主义监督制约体系;(6)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努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7)增强依法治国观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思想基础;

(8)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从严治党,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核心。

复习思考题:

1、法律的一般含义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课程名称:

政治(邓小平理论)

第7单元(节),2学时,授课时间2010年4月12日,地点3702

项目/主题: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能力目标:

1、能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2、能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案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知识目标:

1、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3、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案:

1、国家安全问题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

2、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教材、参考资料与媒体: 《政治》

教学条件(环境): 多媒体

教学活动设计概要:(包括实施步骤、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学习成果评价标准)

课程导入:

随着国际交往关系的愈益扩展,对一国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安全问题由原来主要表现为国内事务而日趋国际化,变得更加紧要和复杂。因而,特别需要加强安全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提高人们认识、分析国家安全问题的水平,增强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能力。此外,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过去的诸多研究禁区不同程度地走向公开化,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也逐步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展开。维护国家安全决不仅仅是某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必须通过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论研究,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国家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大力提高人们的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使之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更自觉、更有力的作用。

案例:

吴某、马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案

被告人:吴某,男,31岁,某通讯社编辑。

被告人:马某,女,29岁,某通讯社编辑。

一审查明:1992年3月被告人吴某与前来北京采访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香港《快报》的记者梁某相识,梁唆使吴某搜集中共十四大的报告稿。同年10月4日,吴利用工作之便,将本单位的有关人员内部传阅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送审稿),私自复印一份,当日下午,吴某指使被告人马某按事先约定的地点,将报告非法提供给梁某。尔后,梁某私自安装传真机,将报告发送给《快报》,10月5日,《快报》全文登载了报告。梁某于10月21日,给吴、马人民币兑换券5000元。

法院审理认定二被告系共同犯罪,他们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身分,非法获取国家秘密,并向境外泄露,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吴某系主犯,马系从犯。根据全国人大《关于严惩泄露国家秘密罪的补充规定》,判处吴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马某(认罪态度好)有期徒刑6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二被告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护原状。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被告人吴某、马某向境外人员提供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送审稿),损害了国家安全,因此,应当定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可见,当行为人向境外人员告知国家秘密,只有达到危害国家安全程度的,应当认定为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问题: 运用所学刑法理论分析本案。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是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国家安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带全局性的两大战略问题。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推迟和避免,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要求,国家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国际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干涉我国内政和威胁我国安全。“四化”建设、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大业,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家安全观

安全是综合性的,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的有机结合。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不到安全,整个世界也就不可能安定。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并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

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要顺应冷战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综合使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宣传等各种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确保长治久安,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是从国家和国际的全局高度筹划和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方略。国家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决策都应受其指导并与之协调。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维护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稳定的周边和亚太地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决定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特点是内向型、防御型、和平型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不会欺侮别人,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也决不容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这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和西方大国外向型、进攻型、扩张型的安全战略根本不同之处。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可概括为:“卫主权、求和平、保稳定、谋合作、促发展”。卫主权,即捍卫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捍卫和维护海洋权益。求和平,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周边、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保稳定,即确保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致力于稳定周边环境。谋合作,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谋求与所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环保、跨国犯罪等领域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发展,即以加快发展经济为中心,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国防力量,发展民族团结,发展生态环保工程,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案例:

被告人孔峻凌,又名孔宪能。因涉嫌颠覆国家政权犯罪,于2001年4月16日被抓获,次日被襄樊市国家安全局刑事拘留,同年4月27日被逮捕。湖北省襄樊市人民检察院公诉称:1999年5月以来,被告人孔峻凌多次向美、日驻华使、领馆等境外机构写信联络,妄图寻求境外机构的支持,成立非法组织,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指控被告人孔峻凌的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第一款、第一百零六条之规定,构成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告人孔峻凌犯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01年4月16日起至2002年4月15日止),剥夺政治权利二年。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一)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法

国家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权、统一、独立、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以及公共秩序、社会秩序、公民和国家的财产及其他权利等各个方面的安全。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国家的政权以及与政权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广义的国家安全法,是指一个国家所制定的涉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规范,总和起来就称其为广义的国家安全法。狭义的国家安全法,是指以国家名义系统的规定有关维护国家安全并形成一定体系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就是我国现行的狭义的国家安全法。

(二)国家安全的种类

1、领域内的国家安全和领域外的国家安全

领域内的安全,是指国家安全对国家内部来讲,政权是否巩固,制度是否牢固,各种统治秩序是否正常,国家的一切权力是否在国家内正常、顺利的行使。领域外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对外是否独立,是否享有主权,其领土是否完整。还包括国家的外交活动,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是否正常和稳固。

2、政治上的安全和经济上的安全

根据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划分,国家安全可分为政治上的安全和经济上的安全。政治上的安全主要指专政的政权、社会制度以及统治地位的安全。经济上的安全,既指作为经济基础的所有权形式、分配制度的安全,又指生产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3、领域的安全和政治制度的安全

领域的安全,主要是指国家领土的安全,即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不可分列,抵御外来侵犯等方面有关的安全。政治制度的安全,包括统治制度的安全、国家不变颜色及政权安全。我国国家安全的维护,是有一个庞大的保护体系来完成的,涉及到的主体是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种团体、公民个人;涉及的法律保障来自于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保护国家秘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我国的国家安全就是由这些主体和法律共同维护的。《国家安全法》只是对国家安全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部分进行保护,同时指导国家安全工作。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是指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下列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主要包括:(1)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2)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3)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4)策动、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的;(5)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其他破坏活动的。

(四)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3)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7)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权利

1、义务

《国家安全法》对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作如下七个方面的义务规定:(1)教育和防范、制止的义务;(2)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的义务;(3)及时报告的义务;(4)如实提供情况和协助的义务;(5)保守秘密的义务;(6)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义务;(7)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2、权利

《国家安全法》规定:任何公民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其他违法行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对协助国家安全机关工作或者依法检举、控告的公民和组织,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只有依法行使,才能受到保护,如果故意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的,要依法惩处,构成犯罪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有国家就有国家安全工作,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无论处于什么社会形态,或者实行怎样的社会制度,都会视国家利益为最高、最根本的利益,将维护国家安全列为首要任务。所以,每位公民都应当成为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自觉维护者。

第一,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国家安全涉及的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知识分子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所以,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个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要求。

第二,要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依法保护国家安全。

第三,要善于识别各种伪装。在对外交往中,既要热情友好,又要内外有别、不卑不亢;既要珍惜个人友谊,又要牢记国家利益;既可争取各种帮助、资助,又不失国格、人格。

第四,要克服妄自菲薄等不正确思想。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安全与利益自不待言,也有别人没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资源和秘密,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等等。也就是说,再富有的国家不可能应有尽有,再贫穷的国家也不可能一点没有别国羡慕的东西。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但又是不可小视的国家。所以,作为中国人要挺直腰板,决不妄自菲薄、悲观失望。要看到我们也有许多世界第一和“中国特色”,有一系列国家秘密和单位秘密。对这一切,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可能在许多问题上产生错误的看法,乃至做出亲痛仇快的事情来。

第五,要积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做斗争,以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新的国家安全观?

2、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包括哪些?

3、公民应承担哪些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课程导入:

视频影院播放:冲动的代价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一)法律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包括按照逻辑程序来进行的理性思维,也包括随情感而去的非理性思维活动。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虽然法律思维过程难免有非理性因素,但从其总体要求和规定性来看属于理性思维。

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依法行政、依法行事。社会问题通常是一个复合性问题,往往包含着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多种因素。如果说政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利与弊的权衡,经济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道德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善与恶的评价,那么法律思维的重心则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把合法性当作思考问题的前提,围绕合法与非法来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和关系。

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产生总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法律思维方式也不例外。人们对法律思维方式问题的关注缘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强音。时代需要人们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要进行法律思维必须具有一定量的据以进行法律思维的“基础”。法律思维的“基础”决定着法律思维的质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这些“基础”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法律心理层次,主要包括思维者对法律态度、情感等非理性因素。

法律理论层次,主要包括对法律概念、原理、规范的掌握程度,其中法律概念最为重要,它是法律思维过程中推理、分析与判断的基础,所谓法律思维主要就是运用法律概念、术语来进行思维。

法律经验层次,主要包括思维者对法律生活的体验,如阅读过多少案例,旁听过多少审判,参加过多少诊所式法学教育,以什么身分参加法律实践等都会影响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方法是进行法律思维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可以把法律思维方法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思维过程的操作方法,如刑法中的定罪、量刑等方法,民法中的明晰法律关系及其归责方法等;二是作为理论工具的方法,如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价值衡量等方法。

(二)法律意识

1、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法律意识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制度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以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形成的。法律意识是敦促公民自觉守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公民自觉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是一种知法、守法的法治观念,而且包含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尊重,对法律规范的内在服从,是一种内化的、自觉的法治观念。因此具备了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2、法律意识的分类 对法律意识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从社会政治属性的角度,可以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它是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法律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与现行法律往往是对立的,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起消极作用。

(2)从人们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阶段上的不同,可以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的、直观的、自发的反映形式。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理性阶段,它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了的法律思想、观点和学说,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自觉的反映形式。

(3)从意识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个人法律意识是具体的个人对法律现象的思想、看法、意见和情绪,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反映。一个人的法律实践和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其法律意识的形成有直接的作用。群体法律意识是指家庭、集体、团体、阶层、阶级、政党、民族等社会集合体的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是群体内的个人法律意识、群体间法律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法律意识总要受其所属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影响;而群体法律意识也不可能脱离个人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具有的法律意识,是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法律意识、各种群体法律意识相互交融的产物。因此,社会法律意识往往是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总的反映。

(4)从专业化、普及化程度的角度,可以分为职业法律意识和群众法律意识。职业法律意识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专门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的法律意识。群众法律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的理解。在群众法律意识中,法律心理通常占有很大成分,缺少专门的法律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思想理论。所以,有必要在群众中普及法律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水平。

3、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法律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主体和客观环境的有机结合,对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坚持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统一,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都严格依法办事,反对权大于法、人大于法的特权。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其现状和水平看,建设的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举世公认。但放到世界大环境之中比较,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挑战,法制建设仍面临新的任务。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加强立法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加强法律实施的思想保证,是加强守法的重要条件,总之,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手段。同时,搞好立法,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必将形成良好的法制氛围,为增强法律意识创造了条件;搞好法的适用,坚持法的实施中的基本原则,必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最现实的、最生动的法制教育。总之,社会主义法制对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充分发挥法的作用。社会主义法的制定,法律体系的完善,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任务。同样重要的是使社会主义的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以实施,充分发挥其作用。法的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反映法对社会的规范程度,直接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实现程度,并对人们的法律意识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地说,法的作用发挥得好,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法的作用发挥得不好,则极不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甚至形成相反的、消极的法律意识。

(3)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法律意识的形成不是自发的,除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良好的执法状况、健康的法制氛围之外,人们接受法制宣传教育对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同样是重要的。宣传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律知识、典型案例分析、违法犯罪的危害和教训等,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包括有组织的普法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在特定的时间,组织专门的人,到特定的公共场所进行宣传教育等。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法律权威的概念

权威,一方面,是指把一些人的意志强加于另一些人;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含有尊严、权力和力量的意思,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

法律权威是一个具有广博而丰富内涵的概念。法律权威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法律至上,即法律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处于最受敬重的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严。

第二,法律至圣,即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最高的威力。法律一旦被侵犯,不管违法者是谁,无论是个人或机关,都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第三,法律至贵,即法律至为重要。“国无法而不治,民无法而不立”所提示的正是这个道理。

第四,法律至信,即对法律的真诚信仰。人们对法律的认同与崇尚是一条沟通法律与社会的金色纽带。“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二)法律权威的结构

法律权威的结构由两方面构成,即外在影响力与内在影响力。

法律的外在影响力,它主要是通过国家性、责任性和强制性三个要素来建立和维护的,它是任何社会类型的法律的共性,只是它在专制社会被变成淫威(也是一种类型的权威或影响力)。

法律的国家性指法律是以国家的名义来制定和颁布,是国家意志的表现,适用于国家主权界域。法律代表的是“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的适用范围是以国家主权为界域的,具有被普遍遵守的效力,所以法律的国家性派生了法律的权威性。

法律的责任性指法律包含了大量命令和义务的内容,并且违反这些命令和义务则引起相应的法律后果,它是人们必须履行的责任。

法律的强制性指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那么法律在许多方面就变得毫无意义,违反法律的行为得不到惩罚,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贯彻和保障。法律的内在影响力表现为法律自身内容与施行方式的优良品质。它的内容是深得人心、深入人心的,它的方式是人们信任和崇敬的。“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宗教之所以受到教徒的无限膜拜,根本的一条是它在教徒们心目中是一种信仰。法律能否实施得好,关键在于有无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信仰。对法律的信仰是指法律被人们信赖,法律受人尊重,受人爱戴,受人推崇,受人敬慕。而信仰的基础则是法律为人们熟知、需要和信赖。所谓法律为人们所熟知,并不只是指法律制定出来之后简单地要求人们学习和了解,而是应当制定出一些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已经被公众认可的规范或者是制定之后很快能被公众认可的规范。所谓法律为人们所需要,是指人们出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要求法律存在并发生作用;所谓法律为人们信赖,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的信任和依赖,强制不可能换来信赖。

法律的内在影响力主要是靠法律的习惯性、利导性和程序性三个要素来树立和维持的。法律如果本身就来源于人们生活与生产的行为习惯,即具有习惯性,并且,法律的内容是以利益的机制进行导向的,即具有利导性,那么法律就会为人们所熟悉和需要。法律具有内在影响力还在于它的执行方式的程序性。

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法律规范不需要通过国家机关的强行要求而被人们自觉运用于生活或生产,相反,有些法律规范则会出现三令五申、屡禁不止的状况。其原因除了法律上的权利规范与义务规范之区别外,恐怕与法律是否深得人心、深入人心有重要关系。

法律外在影响力与法律权威的关系相当于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之关系。外在影响力是法律效力意义上的,法律权威是法律实效意义上的。我们说“法律具有国家性、责任性和强制性”,是就法律效力意义上的权威而言的,当法律的国家性、责任性和强制性与法律的习惯性、利导性和程序性相结合时,就是实效意义上的权威了。

(三)法律权威的养成

法治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是法律现代化唯一正确的方向,而若要实现法治,首先必须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地位。但这势必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旅程。在我国,不仅既无法律权威的传统,而且现实中培植法律权威也会遇到重重的障碍,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孕育着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基于此,法律权威的养成便有了其必要性。法律权威的养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第二,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第三,立法过程中,注重法的稳定性与实用性;第四,司法过程中,法官的裁判应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情况同样对待的精神;第五,培养社会大众的权利意识,唤醒民众以法为据,为权利而斗争。

复习思考题:

1、社会主义法律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学习成果评价:

采用案例教学法导入新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危亡,进而讨论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冲动的代价,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思维方式,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教学小结:

通过教学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的实施,使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掌握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号召大学生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师签名:

****年**月**日 教案检查记录:

检查者签名(盖章)

****年**月**日

下载政治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政治教案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课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课型:授新课授课人:沈镇涛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第三课《珍爱生命》的第一框。......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范文精选 导语:政治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

    8.2-18政治教案

    西王庄中学“十六字有效课堂”导学案 学科:思想品德 课题:第14课 感受现代科技 课型:复习教具:教参 主备人:付应清 授课人:付应清 时间:第18周 总课时数:35 ------- 知识梳理 1.如......

    九年级政治教案

    “交通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九年级3班 陈宇 目标:1、通过班会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掌握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认清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2、以“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

    初二政治教案

    一、【设计意图】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

    七年级政治教案

    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一框悄悄变化的我 【学习目标】 1.了解青春期身体变化的主要表现。 2.认识青春期生理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学会正确看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

    高二政治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3)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4)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