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顺小学徐丽丽六年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天安门广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所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3.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密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1.听课文,了解观察物体的形状与观察的角度有关。
师: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与语文也密不可分,请听录音,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师:听完录音,请说说“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形状,“我”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生1:“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形状,因为从“我”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就是这个样子。生2:“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形状,因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就是不一样。师:说的真好,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2.举例说明,体会物体的形状与观察的角度有关。
师:谁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生1:比如,我前面的同学,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而老师您看到的是他的正面,他的同桌看到的是他的侧面。
生2:在飞机上看地面上的高楼只能看出它的上面,不能分辨出它的高矮,而在侧面能看出它的高矮却看不到它上面的样子。
生3:学习用小正方体搭物体的时候,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生4:我观看从面前开过的汽车,先看到车头,再看到车身,最后看到车尾。
生5:我从不同的位置看我们的学校,看到的画面不一样。从北面看能看到校门、操场教学楼。从东面看能看到操场、教学楼的东侧面和草坪、从西面看能看到教学楼没挡着的一部分操场、教学楼的西侧面和草坪,从南面看,能看到英语城和操场。
…… 师:大家说的真好,这说明同学们平时留心观察,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现在请小明起立(教室中间的一名学生)大家观察一下小明,跟同桌说说你看到他的哪一面。
(评析:看似简单的问题到了学生那里就会变得丰富起来!每种答案都是学生善于在生活中观察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取性。)
3.实践应用
(一)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观察实际景物的体会。现在请打开课本第58页,书上给我们呈现了四幅从不同的位置拍摄的“天安门广场”的照片,请你辨认一下四张照片分别从几号位置拍摄的。先个人思考,再与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根据同学们的体会,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请同学们翻到第59页“试一试”,先把题目意思看明白,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旁边的同学商量一下;然后独立辨认,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用实物模拟(可用课本代替房顶,橡皮代替石凳,剪张纸代替树冠。观察后验证自己的想像。再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1:第一个问题我们组是这样讨论的:
第一幅图是站在正面(3)号位置观察到的。看到的是房屋的正面、石凳、大树和小路; 第二幅图是站在右侧(1)号位置观察到的,看到的是房屋的一角,大树被房屋挡住了一部分,石凳在小路的后面,只能看到石凳的侧面;
第三幅图是从左侧(4)号位置观察到的,先看到的是大树,房屋被大树挡住了大部分,小路在大树的后面;
第四幅图是站在后面(2)号位置观察到的,看到房屋的后面和大树,小路被它们挡住了大部分,能看到石凳。
生2:第二个问题我们组是这样讨论的:
第一幅图是从房子的东面看到的,只看到房子的一侧,大树被放在挡住了一部分,能看到小路和石凳;
第二幅图是从房子南面看到的,正好是房子、大树、石凳的正面,小路在石凳、大树的右侧。(评析:部分小组在遇到有争议的时候能利用实物模拟,很直观,在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中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探究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1.想象
师: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一个地方参观或者旅游,我们拍摄照片的时候有没有顺序?(学生闭眼想象)
生1:有,应该是按照游览顺序拍摄。
生2:有,也许是去的时候拍,也许选择好了回来的时候拍。
生3:拍摄照片就是有顺序,我爸爸就是拍照片的,有时候景物较大,照像机拍不过来的时候,我爸爸就按顺序拍一组画面,再按顺序把照片剪接起来。
2.验证学生想象(提供照片想象观察对象的顺序)是按拍摄时间顺序的出示几张照片(课件出示连续性比较强的)使学生体会到拍摄照片是有时间顺序的。
3.再想想拍摄场景的顺序。4.做59页练习题。小明在一次乘船游览中,从船上连续拍摄到岸边景物的一组照片,下面四幅照片按照拍摄时间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事物,所看到的画面是怎样的,有什么新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上课一开始让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将语文学习融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以前没有过的,学生感到新奇,很想知道下一步学习什么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非常熟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先想想),再模拟操作验证想象的正确与否(再做做),最后再想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从而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案例点评
本课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有以下特点:
1.提供给学生的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以想一想、做一做、再想一想贯穿一堂课的始终,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展现了数学的鲜活的生命力。
2.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为培养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如:课堂开始听完《画扬桃》得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结论时,老师及时提出:谁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在学生七嘴八舌中重现生活经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4.教师注意在数学教学中密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徐丽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徐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唯
一、雪中送炭”等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朗读、合作交流,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感: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2.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揭示课题。1.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2.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把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2)请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
三、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师: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
“雪”“炭” 分别指什么?
3、这一自然段还有一个词语,“唯一”。为什么用“唯一”这个词?
4、假如:你就是那位大娘,想象当时冒着炮火送打糕的情境,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就是那位大娘,你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是什么感受?
5、师: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1.小金花做了一件什么事? 2.小金花做的这件事,表现了她什么性格?
3.小金花失去妈妈后,为什么不哭一声,现在为什么又哭了? 假如:
你就是小金花,当你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是什么感受?
(三)自学第三自然段,思考:
1.大嫂为自愿军战士做了件什么事?
2.从中体现出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怎样的感情? 3.自由读,把你理解的感情读出来
师: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挖野菜-----失去双腿-----血的代价)
是啊,大嫂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四)齐读第四—六自然段,思考:
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情感升华。
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位大娘、小金花或者大嫂,在同志愿军分别的这一刻,你会给志愿军战士说什么?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第三篇:张丽教学设计作业
[张丽教学设计作业]张丽教学设计作业2010-10-06 15:58《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表学科小学数学授课年级六年级教师姓名张丽章节名称《圆的认识》计划学时1学习内容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张丽教学设计作业。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掌握画圆的步骤与方法。学习者分析圆形物体在日常生活中极常见,学生在学习《圆的认识》前,对圆有极其丰富的感性认识。圆的相关知识与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都能获得,学习难度方面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他们可能对于圆的半径、直径有无数条这一点,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进行有关圆的简单计算。学会使用圆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步骤。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能力及初步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用生活中典型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验证圆的特征;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教学设计思路运用尝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圆的概念应用于真实情境的活动中,期待孩子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将所学知识加以活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中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依据的理论做中学,引导发现式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计算机、投影仪显示课件内容使用投影仪显示课件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巩固。学会使用圆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步骤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进行有关圆的简单计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从生活中引出圆。3分钟
1、从生活中引出圆(1)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2)播放课件:石子入水后荡起的水纹--从中发现圆。(3)播放动画:向日葵、鲜花、光环、波--感受美丽的圆。
2、导入语: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奥妙。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素材,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上哪里有圆。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这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阶段,激发学生情趣。教师通过动画创设情境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操作探究12分钟(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圆的特征。(2)用课件的动画和轨迹跟踪功能,验证圆的半径、直径有无数条。(3)师生互动,验证圆的特征。(1)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对折痕进行观察分析。(2)合作学习活动。(3)学生分组讨论圆的特征。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探索研讨过程中了解圆各部分的动态变化,掌握半径、直径的本质属性,教案《张丽教学设计作业》。自学课本加深认识1分钟(1)通过自学课本,问学生有新的收获吗?(2)完成课本87页做一做。(用彩色笔标出各圆的直径和半径)(3)让学生想提出问题。学生完成练习,汇报交流。并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让他们自己解除困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主探索、尝试,从而主动获取知识。质疑问难3分钟介绍中国古代圆的记载1分钟墨子《墨经》定义:圆,一中同长也.(意思是:圆有且仅有一个中心,从圆心到圆周上任何一点距离相等.)《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学生独立操作课件,并交流课前搜集的其它有关圆的知识。《标准》指出: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让这些解释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在几何学领域的独特贡献圆的画法学习圆规画圆3分钟教师示范画圆。多媒体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直观、动态地展示)。学生尝试画圆,说出画圆的体会并讨论。各学习小组互相评价。让学生充分操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填表15分钟让学生算出相对应的直径或半径,填入表格中。独立练习让每位孩子都获得必需的数学思考(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2)flash课件:小老虎、兔子、猴子赛车。其中兔子的车车轮是方形的,猴子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老虎的车轮是圆形的。学生观看比赛,并讨论、汇报交流。直观形象的三维动画,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维,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画圆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并标出o、r、d。独立练习培养作图技能判断(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条直径。(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3)同圆的半径都相等。(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a.圆心b.圆外c.圆上(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a.直径b.线段c.射线让全体学生用比手势的办法判断。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符合《标准》中要求数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选择组织各组学生进行比赛,(以各组的正确率为标准)。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总结全课拓展思维回归生活2分钟
1、解释自然中的圆。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
2、欣赏人文中的圆,给学生想象空间。(圆形标志设计、建筑。)
3、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结束本课。结束语:在我们生活中很多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它,应用它。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回应课前提出问题,加以解决,促使知识的迁移应用,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作业1分钟1)课本88页练习22第4、5题。2)合作调查: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相信学生的调查与探索将会异彩纷呈。课堂教学流程图教学反思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体中引出圆,再凭借圆形物体画出圆,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通过度量发现圆的特征。我认为圆的特征极好地体现在圆的画法中,探索圆的画法(不仅利用圆规),能很好地感知圆的特征,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给学生提供相应工具探索圆的画法。接着,教材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得出d=2r与r=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这对解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学习都有用。为培养作图的技能,教材上写出画圆的步骤,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画圆的方法,并通过练习学会画不同大小的圆。教材练习二十二第5题中,给出两个没有标出圆心的圆,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掌握求直径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技能。专家点评
第四篇:杨爱丽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了解风这一自然现象的特点,并能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4、认识本课的生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看见过风吗?(没有)是呀!风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却时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细心的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风了呢?(飘扬的红旗中、头发摆动时、红领巾、衣襟)看来,只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风就在我们身边,有一位作家爷爷叫叶圣陶,他写了一首清新优美的小诗〈〈风〉〉(板书后指后读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小诗中去寻找风的足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拼音汉字对照读,借助拼音读准不认识的字。
2、只看汉字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4、再读,看看全诗有几小节,标上序号。
5、开火车读。
6、指两名同学读全诗。其他同学思考从哪里能找到风。
7、指生汇报。
8、你最喜欢哪一处风就把那一节诗美美的读出来。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A、指生汇报
(一)树叶颤动 1屏幕演示树叶颤动
2师:这是风中颤动的树叶,“颤动”就是(摆动、摇动、摆来摆去、摇来摇去)
3体验“颤动”感受风的轻柔。师:假如我们就是那一棵棵小树,伸出你的双手,你的每根手指就是一片片树叶,风来了,让我们的小树叶轻轻的颤动起来吧!(表演)4此时的风怎么样?(轻柔、温柔)5指生读、齐读
(二)河水泛波 1指生读后板书
2欣赏画面此时的水面波光粼粼、微波荡漾 3一起画一画(作手势)4指导读一起一伏的样子。
(三)花儿点头
1、指生读
2、师:同学们的张张笑脸就像是一朵朵娇艳的小花,当微风轻轻的吹过时你们都轻轻的点头(生表演)高兴吗?
3、想想花儿为什么点头呢?(游戏:风筝、风车;花香传播到远方、凉爽、蜜蜂、蝴蝶)你喜欢风吗?
4、指导读出高兴、喜欢的语气
5、齐读
B、师:叶圣陶爷爷正是因为善于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事物才会写出这么优美的小诗,你们也一定是善于观察和感受生活的孩子,学习了这首小诗也一定受到了更多的启发,那就说说在生活中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找到风吧!(生汇报)师:听了你的回答,老师似乎看到了更多的风中美景,老师不禁也想把这首小诗读一读。(配乐范读)
四、背诵
师:这首诗美吗?这么美的诗句想不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怎样背能更快些呢?(每节前两句一样,然后按树叶、河水、小花的顺序写的)
1、自由背
2、指生背
3、带着动作背
五、创编诗歌
师:想不想借着叶圣陶爷爷的这首小诗续编出第4节呢?
1、生练说
2、指生汇报。如:风在唱歌了、风在跳舞了
六、拓展
师:同学们们创作出了这么优美的小诗,看来同学们都成了小诗人了,其实随着天气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所处地方的不同风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正如唐朝诗人李峤写的那首诗一样(出示课件古诗《风》)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江风卷起了千尺巨浪、狂风刮得万杆翠竹歪歪斜斜,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首诗,一起去感受风的神奇魁力。(生齐读)
有趣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用自己的的话讲达尔文的故事。
2、认识本课几个生字,学会写字10个生字,学习“舟”字旁。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交流学习收获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学习本课的收获
二、自主识字指导写字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1)认识要求认识的几个生字(小组内互相认读,交流识字方法,班内汇报记住了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2)开火车认读要求会写的10个生字,组词,选词练习说话。
2、指导书写10个生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例字的写法,记住间架结构。学习偏旁“舟”(2)重点指导“乘”“船”“复”“存”的笔顺和容易写错的字的写法。(3)学生在《写字》书上仿写,在本子上练写。
三、积累内化,迁移练习
1、自选词语写在本上。
2、完成文后第三项练习,自选词语造句。
四、课外实践活动
搜集一个有关科学发现的故事,讲给同学或父母听。
第五篇:崔丽娜教学设计
北师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
《珍爱生命》教学设计
长春市第三十中学
崔丽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神奇和珍贵,从而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珍惜时间,使生命充实而且有意义。
2、能力目标:加强学生的感悟生命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如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如何爱护他人的生命,加强学生对生命的尊敬和责任感,培养同一切故意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教学难点:如何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站:珍爱自己
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人类进化过程》)
通过《人类进化过程的》视频的导入使学生们认识生命并感知生命的神奇。
教师: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最奇妙的现象就是生命。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要经历许多风风雨雨。我们应该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教师提问:通过观看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触?
学生回答: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的生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杰作,是宇宙的奇迹。教师小结:
二、学习新课
教师:在宇宙演化的过程中,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级生命到高级生命,人类的出现给自然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的你们,如何认识生命?请举例说明。
1、生命是神奇的。
举例:高山上的雪莲花、寒冬的腊梅花、沙漠中的植被。活动平台:
感受关爱:放学后,每个同学请父母讲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最让他们担心的一件事。与其他同学交流你的感想。
2、生命是珍贵的。
观看纪念汶川地震《妈妈别哭》纪录片,让学生感受,生命之可贵,同时要珍爱生命,如果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要掌握一些自救措施。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会发出独特的光彩。生命的珍贵,还在于他不可重复。生命的河流不会复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每一个生命,生命的每时每刻,都是珍贵的。
3、我们该如何珍爱生命?
(1)珍爱生命,需要关注生命安全。
PPT(展示一些违反交通的图片),让学生们指出错误之处,并结合自身进行评议。
总结关注生命安全的含义。拥有健康的生命,是我们学习、工作和享受生活的前提。离开健康的生命,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应该珍爱生命,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呵护好自己的生命。当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他人的不法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珍惜自己的生命,需要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和应对危险的情景,学会自我保护的必要知识,远离一切可能的危险,如不到危险水域游泳、不单独在偏远的地方逗留等。
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珍惜自己生命的现象?在地震或火灾中,我们应该具备哪些自我保护技能? 插入交警实时讲解遵守交通的必要性视频。(2)珍爱生命,生命变得充实。
举例:霍金、桑兰、海伦凯勒的励志故事。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我们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对他人有所帮助,让自己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我们的生命就有意义。人生无论是辉煌还是平淡,只要我们积极进取,生命就是充实的。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努力提高将来服务人民和贡献社会的本领。
三、小结:人生无论辉煌还是平淡,只要我们珍爱生命、积极进取,生命就是充实有意义的,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更加精彩!
四、作业:
感受生命
呵护生命
准备活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数粒黄豆。活动过程:
1、将黄豆放入玻璃杯中,加上适量的水,使黄豆发芽生长。
2、悉心照顾豆芽,每天为黄豆加水,并且放到有阳光的地方,为它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光照条件。
3、观察黄豆及豆芽每天的变化及生长情况,并记录。
4、记录每天照顾豆芽的内心感受。
活动总结:一周后,将自己的豆芽带到学校,交流感受,体会父母养育之恩,并且从中增强责任感,感悟生命,珍爱生命!五:板书设计 第一课珍爱生命 第一站珍爱自己
认识生命
珍爱生命 生命是神奇的关注生命安全 生命是珍贵的让生命变得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