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汉语教案 词类的活用
五、词类的活用
一、什么是词类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分出来的类别。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也就是为了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功能。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一致的。先秦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无助动词)。在文言文中量词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的地方。
词类的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这里简单地谈一下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事物变化的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三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但是,有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的活用。例如: 阕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 .“隧”本来是名词,在这儿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又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坚”“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又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本是名词,这儿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现代汉语也有这种情况(铁了心、丰富词汇),但远不及古汉语那样普遍。
词类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现像是不同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可以兼两类或三类。例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陈涉世家》——(动词).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知觉(名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
——考虑,打算(动词)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陈涉世家》 .
——计谋,计策(名词)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
——涨,溢水(动词)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
——增加(动词)
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 .
——富裕(形容词)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好处(名词)
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变化,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我们不要把这类现象也当成词类活用。古汉语词类的活用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动词和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二、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是说使姜氏受惊。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放行这个动作,比较: 齐使田忌将而往。《史记·孙膑》
齐威王却将孙膑《史记·孙膑》 .(递系[式]结构,兼语句,用一般动宾结构表达递系式结构的[兼语]。“秦王令赵王鼓瑟”、“予助苗长矣”、“沉忧令人老”)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动词使动的用法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就带了宾语。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亡”本来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亡郑”就是“使郑亡”。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 ..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 执宛者以怒楚《城濮之战》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龙,泣孤舟之嫠妇。《前赤..壁赋》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天论》.“天不能病”和“天不能使之全”对比,就可以肯定“不能病”是“不能使之病”的使动用法。“病”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赤壁之战》 .“走”,‘逃跑’、“败走”,使曹军败走。这种宾语省略,一般可以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将战,华元杀羊食士《郑败宋师获华元》 . 以恶食食项王使者《项羽本纪》 . 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 ..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 饮马于河《封禅书》 .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洒《晋灵公不君》 . 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 .食用作使动时,读sì;饮用作使动时读yìn;见读xiàn。读音改变了,就与及物动词的其它用法区别开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都改变读音,上举的“朝”的读音就没有改变。分辨及物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主要还是得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没有其它更简单的方法。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等。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用形容词作谓语构成描写句,后面是不带宾语。如果形容词作谓语后边带上宾语,那么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整个句子也就成为叙述句。如果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形容词就是使动用法。
劳师以袭远,未所闻也。《左传》 .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左传》 . 楚一言而定三国。《左传》 .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 于是梁王虚上位。《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劝学》 . 工师得大木,则王善„„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 惠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 春风又绿江南岸。《夜泊瓜洲》 . 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本荒而用,则天下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论》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不入仕途,使身.洁)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3.名词的使动用法(较少)
古代汉语名词也有作用使动的,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成为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和事。例如: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 乘势,则衰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 .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论吏士行能会》曹..操)
是欲刘豫我也,是欲臣妾我也。《戊午上高宗封事》 ....
(刘豫,金立傀儡皇帝,号大齐)
作使动用的名词后面,偶尔也会省略宾语。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新序·节士》 ..这里的“臣”和“友”是名词用作使动,但后面省略了宾语,“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为之臣”,“不得使之为友(即不能和他作朋友)”。这种省略宾语的现象虽然不多见,但也值得注意。一般只能从上下文的意思去领会。
三、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的。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下面两个例子正可以看出使动和意动的不同作用: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劝学》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例的“美其身”是使动用法,即“使其身美”,是“使自己得到提高”的意思。下例的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为我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意动主要在主观认为怎样。使动是客观结果,意动是主观看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 工师得大木,则王善„„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 .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认为他贫贱).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认为金玉贱)..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时国充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国充传》 .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商君列传》(认为他善).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
《韩非子·外储说下》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 .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
世驾,故人重之。.
《韩非子·五蠹》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战国策·秦策》 .
2.名词用如意动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国君]把她看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是夫人吗?)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
(以之为师,主观上认为是我师)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封建论》 . 友风而子雨。《云赋》(以风为友,以雨为子)..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子产相国》(把它作为药). 且庸人尚羞之,况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今我也在,而人皆藉吾弟,今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藉,蹈也,以言蹂藉之)
四、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属于名词用如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还可以在其它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这时它并不起使动和意动的作用,但词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的比较少,用作意动的也不多,但用如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例如:
赵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 .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更法》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药》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现在什么事情都不干,只要墨守成规,那就是我所不敢领教的)1.名词活用涉及对象,把宾语活用,一般不带宾语。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曹刿论战》 .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不合法度). 虞不腊矣。《宫之奇谏假道》
(举行腊祭).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药》
(开花). 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不象国君).2.涉及对象活用后,后边带处所补语。
晋军函陵,秦军〈河南〉。《烛之武退秦师》(驻). 故立沛公为汉王„„都〈南郑〉。《项羽本纪》(建都).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商君列传》
. 曹人尸诸〈城上〉《城濮之战》
(陈列).3.涉及对象活用后,后边又带了宾语。
乃使其从者衣褐,„„归璧于赵 .. 从弟子女十人许,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 4.两个名词活用,出现连动。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以都而霸。《项羽本纪》 .. 5.把动作凭借的工具、方式、方法、标准等活用为动作本身。范增数目项王。《项羽本纪》 .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用笞).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传》 . 驴不胜怒,蹄之(《三戒》柳宗元).6.除一般名词活用动词外,方位名词也常常用作动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 . 齐军既已过而西。《孙膑》 .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游天都》 .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都可以用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常见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注意。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它放在词类活用这一节(有的语法著作就把这种现象看作名词用如副词)。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下面举几种比较常见的为例。
1.表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伐檀》(在院子里). 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逍遥游》(在水中).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病梅馆记》(心里,心中)
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 孤舟一片日边来。《重天门山》 ..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夸父逐日》 . 大月氏复西走。《张骞传》 .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传》 . 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传》 .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史记·高帝本纪》 .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五蠹》 ..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2.表示动作凭借的工具或依据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格,木格贮之《活板》(用木格)..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按次序). 失期,法当斩。《陈涉世家》(按法律).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华佗传》 .3.表示对人的态度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 12(把秦国人民当作俘虏[奴隶]来使用)君为我呼,吾将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
(用对待兄长态度对待他)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象对待客人对待他)
„„及苍贵,常父事王陵。《史记·张丞相传》 .
(对待父亲一样对他)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伋,孔伋,孔子的孙子)..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封建论》 .4.表示比喻
嫂蛇行匍伏。《战国策·齐策》 .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循吏列传》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 乡民蚁拥蜂攒,布满山麓。《三元里抗英》 ..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世说新语》 .. 操刀挟盾,猱进鸷击。《冯婉贞》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很不相同,例如上举“蛇行”、“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孩啼哭”。怎样辨别一个名词是用作状语还是用作主语呢,就一般情况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这个名词前边带另有主语,例如 “蛇行”“儿啼”前边有“嫂”“老人”作全句主语,“蛇”和“儿”就不可能是主语。如果句中是否有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上就无主句,“其一犬坐于前”如果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究竟是名词用作状语,还是主谓结构。
六、词类活用的条件
要鉴别一个词是不是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的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语法条件变化中看出。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略作说明。
1. 两个名词连用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则 一个名词常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例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王天下”不是“王和天下”,也不是“王的天下”,而是“统治天下”。
面山而居《列子·愚公移山》(面对山居住).. 左右欲兵之《史记》 .. 决荧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之矣《战国策》 ... 既臣大夏而君之《张骞传》 ...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陈胜为王)... 子房前。《留侯世家》(这是刘邦呼叫张良的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秦始皇本纪》(职,职责、职务,里变为“掌管”“负责”,“所职”就是所掌管的)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本是一种鱼网,这里是网着、捕捉;“所罾”就是所网着的,所捕捉的)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
(高,推崇;所高,所推崇的人)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庄子》 ..(毛嫱。越美女,丽姬,晋献公夫人)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甘茂列传》 ..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修身》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 ...4.名词放在副词后边活用为动词。例如:
秦师遂东《左传》 .. 从弟子女十人行,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 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 ..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高之,下之,小之,臣(巨)之,不外是矣。《儒效》 ............... 既臣大夏而君之。《汉书·张骞传》(君临统治)..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 [秦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 ..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 是欲刘豫我也,是欲臣妾我也。《戊午高宗封事》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晋军师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鹪鹩巢于深林。《逍遥游》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战国策》 ...7.名词用“而”连接 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汉败楚,楚人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鸿门宴》 ....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养蚕;穿衣)...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挖隧道)....“而”是个连词,经常用来连结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也可以连结形容词,但不能连结名词。
上述几项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主要条件,还不能概括所有的情况。在阅读古书时,对词类的活用要灵活掌握,根据各类词的语法特点,联系上下文意去判断,以达到正确理解古汉语的目的。
第二篇: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被动句
一、何谓“词类活用”(一)定义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就叫做“词类活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将军身被坚执锐。手剑而叱之。(《史记·陈涉世家》)2.名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公羊传·庄公十二年》)名词的使动用法《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戊午上高宗封事》
(二)活用和兼类的区别命: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弃君之命。(《左传·宣公二年》)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兼类:固有、固定、经常活用:非固有、临时、偶然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主语把宾语看成是友风而子雨。孟尝君客我。《荀子·赋篇》名词所表《战国策·齐策》示的人或事物。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二、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用为动词1.名词用为一般动词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六年》)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六年》)
(二)名词作状语我们在教室上课。我们明天爬泰山。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范雎至秦,王庭迎。赵襄王郊迎甘罗。(《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史记·甘茂列传》)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山狼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三国志·先主传》)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三》)③“日”用在句首主语之前,作状语,表示“往日”、“从前”之义,用来追溯往事。例如:日君(晋平公)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地名)田。(《左传·昭公七年》)4.表示比喻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史记·循吏列传》)(《聊斋志异·狼》)日卫不睦,故取其地。”杜预注:“日,往日。”(《左传·文公七年》)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陵传》)注意: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其所表示的含义,与“岁”、“月”、“日”的正常含义不同。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岁”、“月”、“日”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谓语前作状语时,表示“岁岁”、“月月”、“日日”的意思。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三、动词的活用:使动、为动、作状语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主语〕益奇之《聊斋志异·促织》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为主谓宾主谓宾主谓宾为为动词为动用法为动关系使使动词使动用法使动关系以意动词意动用法意动关系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孟子·滕文公下》)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⒈项伯杀人,臣活之。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1组为不及物动词;2组为及物动词。②“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义为“一天一天”、“一天天地”。例如: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动词的使动用法《史记·项羽本纪》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论语·季氏》⒉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二)动词的为动用法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动词的为动用法(《左传·成公二年》)
四、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用为动词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论语·宪问》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病梅馆记》)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2.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三)动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有时候也用来作状语,对作谓语的动词进行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状貌等。一般来说,作状语的动词常是不及物动词,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黔之驴》)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3.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意动用法”。用作状语的动词,往往用连词“而”或“以”与作谓语的动词连接。例如: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战国策·齐策》)箕踞以骂。(箕踞,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战国策·燕策》)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二)形容词用为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比较相同处:
(六)名词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国语·勾践灭吴》:“请勾践女女于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师军于庐柳。”《吕氏春秋·上农》:“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结构相同,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均可用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来表达。不同处:意念不同: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使宾
(七)名词用“而”连接《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盐铁论·相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语怎么样”;意动用法的含义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动词只有使动用法,没有意动用法。《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辨别词类活用)
(一)两个名词连用《韩非子·五蠹》:“遂王天下。”《史记·陈涉起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练习:指出下列各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意义。
1、范增数目项王。
2、不足生於不农。
3、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5、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二)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史记·陈涉起义》:“置人所罾鱼腹中。”《庄子·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三)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能、可、足、欲)《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游褒禅山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请勾践女女於王。
7、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8、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9、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
10、豕人立而啼。
(四)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史记·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晁错《论贵粟疏》:“不足生于不农。”
(五)名词、形容词在“之”、“我”等代词前《论贵粟疏》:“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戊午上高宗封事》:“是欲臣妾我也。”
二、被动句的类型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见”字式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左传·隐公十年》见,助词,它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须出现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则用介词“于”字来引进。见字式[][]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意念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4、“为”字式⒈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介词,读wéi,译为“被”。所,助词。为字式《韩非子·五蠹》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⒊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项羽传》》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二年《史记·项羽本纪》
5、“被”字式“于”的作用:“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特点:①“于”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后。②不能没有主动者。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被,介词,用法与今天的“被”被字式⒉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⒊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⒋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略同。[][]《颜氏家训·杂艺》
第三篇:《词类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教案
【教学章节或主题】 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与规律,熟悉使动与意动用法的特点;了解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间的差异,了解词类活用的界定及词类活用的基本类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名词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难点:使动与意动的判别【授课用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名词用如动词,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名词带宾语(尤其宾语是代词):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2)助动词或副词后的名词: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3)介词“于”前面的名词(若句中无动词):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4)“所”字后的名词: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5)连词“而”连接的并列成分,一端是动词,则另一端的名词用如动词:且秦无已而帝.(战国策.赵策)二,名词作状语:动词前的名词,若不是主语,就作状语.1)表比喻,名词前隐含动词“如,像,似”等词,见教材例句.2)表示待人的态度,在名词前隐含介词“以”,相当于“以+名词”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3)处所或工具,名词前隐含介词“于”或“以”.也是介宾词组修饰动词.4)时间名词作状语的特殊含义.三,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 1在“其,之”字之后作中心语: 1)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4)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2作中心语兼作主语,宾语
亲爱在离居(曹植《赠白马王彪》)(按:白马王为曹植的异母弟曹彪)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3形容词在数词后作中心语
1)《黄鸟》,哀三良也.(《诗经.黄鸟序》)四美具,二难并.(王勃《滕王阁序》)四,数词用如动词:在“之,其”前,带宾语 1)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2)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经.秦风.黄鸟).(秦穆公死,以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有为人所敬重的子车氏三兄弟,哀悼他们.)3)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五,使动用法: 1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谓语所代表的动作.不及物动词经常有使动用法,这样它就带有宾语: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记》)及物动词本来带宾语,它的使动用法与普通带宾语的用法在形式上没区别,区别在意义上.比较: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前例是使动,后例是普通及物动词带宾语.使动用法又叫致动用法,因为动词对其宾语含有始令,致动的意义.这种用法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的内容,使句法非常精炼.现代汉语少用这种形式,它被以下两种方式替代:一:用含有“使,令”义的动词的兼语式;二:将动词换成动补结构的双音词:“活之”换成“救活他”,“鸣鼓”作“打响鼓”或“敲响鼓”.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见p.347书例.3 名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为动词.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吴王我:使我像吴王一样被刺杀.)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诠《上高宗疏》)(刘豫投降金.)六,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这是一种主观的看法,客观的事实不一定就如此.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后面的名词性成为它的宾语,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充国年七十矣,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1)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2)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战国策.赵策)意动用法也是兼语式的省略,它把兼语后的形容词或名词移到兼语前面成为及物动词,后面的成分作它的宾语.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使动是谓语动词“使宾语怎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成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形容词带宾语用于使动还是意动要据上下文分析: 1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2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小国寡民)例1中“洁”“美”“饱”用于使动,例2中“洁”“美”“饱”用于意动.【思考与练习题】 什么叫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两类用法有什么区别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原是那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2 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苦,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字·汤问)10)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记)附:参考答案 什么叫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两类用法有什么区别
使动用法指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干什么或怎么样或成为什么,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二者的区别: 1)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于使动,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2)使动是 “使宾语怎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 “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成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3)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带宾语用于使动还是意动要据上下文分析.2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原是那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1)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难:形容词用于意动,以……为难事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记)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3)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名词用于使动,使……成为吴王
4)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小:形容词用于意动,认为……小,即小看,轻视
5)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生:动词用于使动,使……复生
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衣带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苦,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儿: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小孩般……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字·汤问)箕畚: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箕畚……
10)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记)兄:名词作状语,表示待人的态度,如对待兄长般……
第四篇:词类活用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名词作状语、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2.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3.形容词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教学内容: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 活用为状语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王无罪岁”中的“罪”,就是“怪罪”的意思。[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④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 填然鼓之 ⑥ 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⑧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规律总结: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使动,使„„臣服的意思。①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③ 序八州而朝同列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④ 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使动用法, 使„ „来,安:动词使动用法, 使„ „安定)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④ 今寡人不能。⑤ 其继有在者乎。
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总结: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争斗 ②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消减
③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④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 ⑥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八.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圣人,愚人 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九.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 邻之厚,君之薄也。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十.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 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十一.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十二.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①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 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
④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时作动词。
第五篇:词类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2.能愿动词+名词
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发生变化。——“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1.动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带补语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例如: 4.“所”+名词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买”讲。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5.副词作状语+名词
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例如: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孟子·梁惠王下》)效果”讲。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小”的意思。例如: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促织》)7.名词+“者”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词组,名词“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识其——“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本名,说明白”的意思讲。
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8.名词+“之”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得到好处”的意思。——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前,作“命名”讲。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9.名词+名词
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
1.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心上》)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事(第一个)——“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作“做,从事”讲。
2.名词用作意动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四、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有以下作用:
1.名词带宾语 1.表示比喻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第1页,共2页
“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兄事之”,像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例如: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5.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例如: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6.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躬”,亲身,作“耕”的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
7.表示处所
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8.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从流石蛇行而上。(《游黄山记》)——“蛇”,像蛇一样。名词“蛇”作“行”的状语。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特征: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例如: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用作名词。(2)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司马迁《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用作名词。
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司马迁《屈原列传》)——“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的意思。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