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奇特的视觉图形》4课时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2 19:4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奇特的视觉图形》4课时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奇特的视觉图形》4课时教案设计》。

第一篇:浙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奇特的视觉图形》4课时教案设计

奇特的视觉图形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教师)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你们会做吗?同桌一起大胆的做。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打开投影仪,在光影下做“石头、剪子、布”手形。你们看到这些影子想到了什么?你还能用手变成什么?

(2)用手能做出更有创意的影子吗?鼓励学生到投影前展示手形,同学们大胆地联想影子上出现的是什么?

(3)出示课题:《影子的联想》。

2.赏析图片,主动探究。

(1)课件展示钢笔的形象。同学们从影子里看到了什么?并联想到了什么?犀利的笔尖犹如锋利的刀剑。

(2)继续用课件展示书上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说说这些作品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把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教师小结: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会投下影子,影子是物体的真实奴仆,影子是虚的、消极的。然而在诗人和设计师的丰富想象下,影子活了起来,有了生命,成了实体。李白有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把影子看作是可以与之对酒当歌的知音。在设计师的眼中,物体投下的影子,可以是与本体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的其他物体,它可以是虚幻的,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与它握手,可以与它起舞,可以把它当凳子坐,也可以把影子中的自己的头发剪去。神奇的影子就在大家的手中创造出来了。

3.构思作业,探索实践。

(1)根据某一个物体,利用其影子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作品的含义。

(2)建议利用影子的形状来丰富视觉语言,可以传达某种特定的含义。

4.交流创意,评价拓展。

(1)师生共同探讨作业存在的问题:影子的联想是否合理?是否把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表达出来了?是否合理地利用了各种美术工具、观摩过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作业是否有创新?

(2)布置课后作业:找一些奇特的视觉图形,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二篇:初中美术教案---奇特的视觉图形第一课时

奇特的视觉图形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教师)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提问揭题。

(1)播放图1,请同学们猜一猜:“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并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2)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师生共同解析。(3)揭示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2.图形体验,师生互动。

(1)请大家看看并谈谈《上升与下降》(教材第12页)这张图形的奇特之处在哪里?

(2)讨论后教师小结:这张作品给人们一个奇妙的时空反转世界,空间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细一看,却又是处于矛盾之中。在画面中,图形和底纹不再安分守己,底纹会转换成图形,而图形也会转换成底纹,二维平面的图形还会变成三维立体的物体,三维立体的物体也可以转换成二维平面的图形。图中的阶梯就是一个典型。(3)教师简介作者。

(4)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并探讨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新奇在哪里?比如说图2:究竟是静的还是动的?教师提示观察的方法:注视图片一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教材中的《电灯树》的新奇之处在哪里? 3.启发想象,自主探究。

(1)在欣赏了一些设计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讨创意图形怎样设计?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新的分类:通过欣赏、对比了解了一个图形一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部分的两个形,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图3中,张着血盆大嘴的鳄鱼嘴里,正好是一只可怜的白天鹅的形象,人们不禁为正被吞吃的天鹅担心、忧愤。

(3)小结与提升:较早对图形与底纹之间的互换互借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鲁宾,他的《鲁宾杯》(见教材14页)就是的一个精彩的例子,你认为是一个酒杯还是两个人头的侧面像?

【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见面孔或只能看见酒杯。如果你继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使这个经典的背景幻觉图广为人知。鲁宾是从一张19世纪的智力玩具卡片上获取的灵感。鲁宾在研究中指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的这个面的另一个面则会被看成是“底纹”。在一般情况下(其他因素相等),较小的区域或更为封闭的区域容易看成是“图”,较有意义的区域可能会被看成“形”。而当两个毗连的区域中,图形与图形没有较大的区别,或者图形之间虽然差异较大,但是互为依存,无法单独分开时,图形即底纹,底纹也就可以成为图形,正形与负形正是运用了这种视觉可调节的特点。中国的八卦图形就是非常典型的正形与负形的组合。4.布置作业,表达创意。

(1)请同学们利用正形、负形的关系,设计一组奇特的图形,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构思。

(2)要求:生动、构思巧妙、奇特。(3)下课前请同学们上台展示并表述自己的创意,教师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

第三篇:浙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中国书法》教案设计2套

中国书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书法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2.了解书法的基本结构规则。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是中国书法欣赏课。沿着中国书法发展演变这根主线进行欣赏,使学生在欣赏书法美的同时了解书法结构规则。以“永”字为代表,剖析书法结构。本课最后以大量篇幅编排了古代书法名作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1)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了解书法的发展演变。

从文字的发端“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名家苏轼作品欣赏,展示了不同面貌的书法演变,包括甲骨文、金文、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等,这种编排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欣赏中国书法作品。(2)使学生了解书法结构知识。

欣赏书法艺术,不仅要从形式上去分析,更要剖析书法结构内涵。本课重点以书法的构成要素——平衡、匀称、参差、连贯、对比、动静等方面分析书法艺术的内涵,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结合书法与体操等艺术的共通性,分析书法的结构规律。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表现形式构成的要素,体会书法所表达的内涵。难点:理解几种不同书体的结构规律。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书法资料。

(教师)从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教师讲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

(2)录像放映中国几大旅游景点的书法艺术,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教师讲解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2.深入教学。

(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自商代甲骨文至秦、汉、晋、唐、宋代的优秀书法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书法的特点,提示学生思考:书法艺术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2)分析“永字八法”所体现出的动势。结合音乐、体育等分析书法的节奏及其所表达的生命感。

(3)录像或多媒体演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不同书体,教师分1 析其艺术特点,提示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将这些特点作出归纳。(4)录像展示名作“天下三大行书”,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用笔、结构、意境等方面感悟、赏析。3.布置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常见的书法,分析其与古代几大书体有哪些共通之处。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书法碑帖等相关资料。

(教师)幻灯机,有关古代书法名作等相关资料、教材。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幻灯放映商代甲骨文至宋代的书法名作,教师分析中国书法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2.深入教学。

(1)教师分析“永字八法”中各笔画名称及结构,让学生体会“永”字每一个点画用笔的动势与力量。

(2)幻灯放映《伯远帖》,然后放映体操运动员表演的动作图片,提示学生分析二者的相通之处,教师重点从书法结构的“动态中求平衡”这一方面提示学生思考。

(3)幻灯演示几种不同书体,包括甲骨文、隶书及唐宋名家的行书、草书等,教师分析并总结规律。

(4)幻灯演示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从作者的生平及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以及书法作品中所表达的深刻内涵。3.布置作业。

根据个人爱好,临摹一幅书法作品,经过简易装裱,挂于学校美术橱窗中展览。

第四篇: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神奇的工具 青春风采

奇特的视觉图形 让世界更美好 以刀代笔 中国书法

神奇的工具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了解电脑这一现代工具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初步学习用于美术创作的主要电脑软件。

2.尝试运用自己熟悉的软件进行简单的网页设计。

3.通过欣赏电脑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兴趣,深刻认识电脑这一神奇的工具,引发学生探索和掌握高科技工具的欲望。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1)教材首篇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建筑设计以及绘画等不同领域中使用电脑进行创作的美术作品。教材以Photoshop软件中的工具栏为例,对同样的一只苹果经过电脑图像处理后产生的不同效果展示,以及三维图像对一只苹果的立体制作过程的展示,使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电脑创作所营造的独特的美。电脑这一工具不但具有妙不可言的强大功能,还有着极广泛的应用性。初中生对网页并不陌生,教材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大胆地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网页设计的了解和设计的尝试。学生通过对教材中网页的分析和欣赏,初步了解一个完整的网页应该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本课编写意图,是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运用基本的电脑美术技巧,尝试运用自己熟悉的软件进行一个网页的设计。

(2)本单元以欣赏·评述为主,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材第2页至第4页)欣赏电脑美术作品和了解相关的应用软件;第二课时(教材第5页)学习网页设计。

本课学习要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可以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教师、学生对电脑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对教材的内容和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本课教学时,教师需在了解学生已掌握多少电脑知识水平的情况下进行备课。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电脑美术作品,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电脑教室教学并安装Photoshop等软件,或与电脑老师合作进行教学。教学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电脑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应用,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亲身体验和感受电脑美术创作的魅力。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对比、提问、交流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对电脑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2.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电脑这一神奇工具的功能及它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进行网页的设计。难点:对某一绘图软件工具的合理使用以及网页设计中内容的选择、版面的布局、色彩的处理、导航按钮的设置等。

教学设计:

●方案一

(适合于此前已掌握一定电脑美术知识的学生和教师,以及具有相关电脑设备的学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电脑美术作品。

(教师)补充收集运用于其他不同领域的优秀美术电脑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数码相机和相关电脑绘画软件及图像处理软件。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激发兴趣。

(1)展示教材第3页《被腐蚀的水乡风景之一》和水乡风景素描作品一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这两幅作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主要分析作品的画种和使用工具的区别)

教师归纳:这两幅作品表现的都是水乡风景题材,但在画种以及使用的工具方面有所不同。一幅是用我们最常见的用铅笔进行实地写生的素描作品,而另一幅作品是在电脑上运用图像软件,将一幅素描作品加以图像编辑创作的一件数码版画作品。运用电脑进行照片润色、图像编辑、彩色绘图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广告设计者的得力助手。(2)欣赏《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吉祥物》动画。

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制作的软件工具、使用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作品的造型、色彩、表情、动态等,围绕如何体现足球“融洽、团结、合作”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介绍:这是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改变了过去把动物拟人化的形象。它们是一大二小来自太空的三个被称为“ATMO”的精灵。其中一只年长高个子的领袖浑身金色,手举一只足球,取名为“阿托(ATO)”;另两只小些的,紫罗兰色的取名为“卡兹(KAZ)”,蓝色的取名为“尼克(NIK)”。年长的金色精灵像是古代东亚勇士,两个年轻的精灵则头上长着触角。这一利用高科技创作的吉祥物,生动有趣,使人充满幻想,并且考虑兼顾到了各种文化的因素。据介绍,这些外太空的精灵生活在大气层,踢着“太空版本”的足球,象征着“融洽、团结和合作”。

(3)观赏教材上的其他作品,与同学分享自己带来的电脑美术作品,进一步认识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的广泛性、实用性和效率性。

讨论以下问题:这些作品创作的主题分别是什么?属于哪些不同的设计领域(网页设计、海报设计、工业设计、景观效果设计、展示设计)?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利用电脑进行创作的美术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哪些电脑软件进行设计的?在计算机应用日趋广泛的今天,你认为使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创意和平面设计,有哪些强大的功能和意义? 2.讨论分析,掌握方法。

(1)教师运用数码相机,现场给全班同学拍一张集体照,将集体照存入电脑,或用扫描仪输入自己或学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电脑绘画软件中进行写生创作或将电脑中未经加工的图片调出,随后用Photoshop软件对其进行图像处理,得到一张类似油画、水墨画等效果的精美作品。让学生在观赏老师现场进行电脑创作的演示过程中,直观感受用计算机进行美术创作的魅力。(2)认识工具栏。

教师一边在电脑上操作,一边对学生进行介绍:Photoshop软件中的界面主要由菜单栏、工具箱、浮动面板三部分组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工具箱一栏主要有哪些工具?除了书上用文字介绍的重要工具外,说说这个工具栏中其他符号的名称(还有着色工具、喷枪、选框工具、套索工具等),也可以用文字在教材上进行注明。这些工具分别有什么作用,与真实的美术创作工具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些工具又是如何操作和使用的?(电脑工具使用方便、效果显示快)

移动工具:移动选区的内容,如果没有选区,则移动整个图像。套索工具:自由画出选择范围,适合选择较小的不规则区域。画笔工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大小、边缘和软硬程度不同的画笔。选框工具:用来产生矩形或椭圆形的选框。着色工具:用来选择“颜料盒”中的颜色,还可以画出从前景色到背景色的渐变效果。文字工具:利用文字工具来改变文字的大小、字体和颜色。缩放工具:用于图片的放大和缩小。橡皮工具:擦去不需要的部分。裁切工具:选定不需要的部分,进行裁切。图章工具:用来复制特定的图案。修饰图像工具:对图片进行模糊、锐化、涂抹的改变。(3)电脑图像的处理。

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教材中的六只苹果图片,第一只是未经过电脑处理的苹果,请学生观察对比后面五只苹果经过电脑“模糊、光照、变色、透视、扭曲、三维图像制作”图像处理后,有哪些区别并产生了哪些不同的效果?学生讨论交流。②教师讲解并演示苹果图像“模糊”效果的制作方法。

前面我们认识了许多工具,大家一定感受到了Photoshop的强大功能。其实,Photoshop的滤镜功能也是功不可没的。打开“滤镜”菜单,会出现Photoshop的十四组自带滤镜,每一组又包括多个效果各异的滤镜,总共有90多种效果的滤镜。“滤镜”是一些集成的特效单元,只需做简单的设置,就能创作出不俗的作品。刚才我们看到的几种图像处理效果,都是在滤镜菜单中完成的。

以苹果图片为例,选择“滤镜”菜单,依次指向“模糊”到“径向模糊”,单击鼠标左键,则弹出“径向模糊对话框”,上面有“数量”、“模糊方法”、“品质”,如设置数量为“20”,模糊方法为“转动”。品质为“好”,单击“好”按钮,一个很有动感的旋转苹果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模糊工具主要起到一个软化硬边缘的作用,产生模糊的效果。

使用滤镜的基本操作步骤:a.在要添加滤镜特效的图片中创建选区,若对整幅图操作,则不必建立选区。b.从“滤镜”菜单中选取一种特效滤镜,弹出对话框。c.结合预览效果,设置滤镜对话框里的选项和数值。d.对效果满意时,单击“好”或“确定”按钮,完成滤镜效果。(4)学生作业。

①在电脑上尝试利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中的“工具栏”及“滤镜”功能,对电脑中未经加工的图片,进行“版画”效果的处理。

②运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工具栏”和“滤镜”功能,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一幅“水墨画”。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网页设计所需要的照片、文字资料、光盘等。

(教师)可以即时上网的电脑教室,收集具有不同典型风格特点的网站页面设计。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上过哪些网站?你最喜欢哪个网站,为什么?你认为优秀的网站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到优秀的网站浏览,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搜索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上网聊天、收发邮件、玩游戏、下载软件、听音乐、阅读、看电影等等,网络功能不胜枚举,同学们早已深深地体会到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网站的类型多种多样,设计的风格也依据功能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你在上网的同时注意过网站的网页设计吗?一个图文并茂、简洁清晰、操作方便、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的网页更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使人浏览起来心情愉快,接收信息也更加容易,从而提升网站的形象。网站具有把各种信息以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传达给大众的功能。2.优秀网页赏析。

通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以及优秀网站的学习,初步了解网页设计的基本要素。(1)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见教材第5页)。提问:主页的主要位置是一幅什么作品?为什么选择青铜器《戊母方鼎》作品来作为国家博物馆主页的代表图片?背景图与《戊母方鼎》作品以及所设置的灯光效果和所采用的主色调互相之间有什么联系?给人带来了什么感觉?整个主页的布局你喜欢吗,为什么?

教师归纳:《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构图简洁明快、主题突出,以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戊母方鼎》作品放在画面中间的上方,所设置的灯光、标题以及按钮都集中于《戊母方鼎》的下方,再加上浓郁的古铜色调,整体色彩效果古朴、和谐,紧紧地抓住了浏览者的视线。(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赏析“中国美术学院网站”、“浙江博物馆”、“杭州美术馆”、“迪斯尼中国”网站。)

(2)结合学校网站进行对比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请学生推荐并介绍自己喜欢的网页。3.学习网页设计。

观赏教材第5页作品提问:一个完整的网页应该有哪些内容?网页制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想一想”一栏图例后谈谈自己的看法。网页设计的几个步骤:

(1)确定网页的目标(给谁看?提供什么种类的信息?达到什么目的?希望呈现出怎样的个性风格与面貌?网站的时效怎样?其他一切设计都要围绕着这些最基本的原则)。

(2)做好网页的蓝图框架(确定页面级数、信息清晰传达的方式、页面互相链接的关系),画出一张完整的框架图并配上详细说明。

(3)设计完整的视觉系统(从标志、文字到动画、图片,都要仔细考虑,做到协调、统一。色彩、文本和图像要有自己的样式)。

(4)设计制作具体的页面(定好页面尺寸、版式、格式等,将文本、图片组织安排在界面中,确定导航形态与位置以及页首尾的格式等)。

网页的主要内容有:标题(横幅位置)、标识、导航栏(一组文本或按钮超链接)、广告、文字、色彩、插图、音乐、版权信息等。用电脑设计网页的很大优势,那就是可以随时保存或删除旧的文件。

网页制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①注意视觉效果。②少用或不用特殊字体(一般选用宋体和黑体)。③不宜多用闪烁文字。④适量使用图片动画(由于网络带宽有限,图像文件一般都要经过压缩)。⑤不要有错别字。⑥每个页面要有导航按钮。⑦避免错误链接。⑧出色的版面设计(和谐恰当的字体、字号、行距、栏宽;合适的照片与插图;完美的色彩和色调搭配;最后,切记空白的重要性)。⑨表格的有效使用(用表格来设计、分割页面,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控制图片和文本的位置)4.网页设计尝试。(1)直接将设计优秀的网页下载到自己的网页编辑软件中,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自己的需要试着改一改各种参数,看看会出现什么效果。

(2)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自己熟悉的软件,设计一页网页。5.学生作品评价。

教师将学生设计的网页,放大到大屏幕。进行自评和互评,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作品。6.观赏教材中第5页右下方作品,说说这幅画的含义,以及你对电脑工具的认识。教师简介:这是一幅电脑创作画。主要表现了现代人对传统绘画工具与电脑绘画工具选择的态度。作品的上方两只鼠标线紧紧缠绕着一枝手绘画笔,象征着当今的美术手绘工具正在逐渐地被电脑绘画工具所替代。而在下方的人对周围大自然中的景色全然不顾,奔跑着并回首仰望着上方,寓意着现代人对电脑的迷恋和依赖。讨论: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现代人在追逐电脑绘画技术的同时,是否应该完全抛弃传统绘画技术?应该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现代电脑技术能完全替代传统绘画技术吗?你对“全新的电脑绘画技术”这个说法持什么态度?

●方案二

(适合于此前对电脑美术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和教师,以及没有专用电脑教室等相应软硬件的学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身边的电脑绘画作品,准备画笔、颜料和画纸。

(教师)收集身边的电脑绘画作品,准备电脑并安装相关的图形图像软件。教学过程

1.观赏作品,感受电脑美术的魅力。

(1)引导学生观赏教材上的电脑美术作品,进行问答式评述。说说这些作品与我们平时看见的手绘美术作品有什么不同?主要分析作品的使用工具、表现技巧、功能效率等。你觉得这些作品应用于哪些领域?你还在其他的哪些领域见过电脑的特技作用(电影、电视、舞台、广告、音乐等)?与同学交流共享自己收集的电脑作品,并谈谈你对电脑美术作品的看法?(2)教师简单介绍教材上的作品(题材、构思、内容、色彩、表现技巧等)。

(3)分析比较教材上展示的对一只苹果(原图)所进行的六种不同电脑图像处理后产生的不同效果。想一想如果用手绘的方法去进行这六种效果的处理需要多少时间? 2.认识Photoshop软件工具。

(1)教师简单介绍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处理的功能,以及教材中工具栏已注有名称的符号。

(2)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工具栏中其他符号的名称,并在教材上注上文字。谈谈这些工具与真实的美术创作工具有何不同(教师可展示手绘工具进行教学)?(3)对比作画,尝试体验。以“扭曲的苹果”为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请一位电脑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教室的电脑上进行创作,其他学生每人用色彩和画笔在画纸上创作。(4)作业评价。

将学生当场创作的电脑画和手绘的“扭曲的苹果”美术作品进行展示,从作品完成的时间、作品的效果上进行分析对比,从而亲身感受电脑的魅力。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和准备网页设计所需要的图片、文字资料和绘画工具等。(教师)收集或打印优秀网站的主页和部分内容,准备一份小报。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或看见过别人上网吗?你最喜欢哪个网站,为什么?

教师:到优秀的网站浏览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搜索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上网聊天、收发邮件、下载软件、看电影等等,网络功能不胜枚举,同学们早已深深地体会到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网站的类型多种多样,设计的风格也依据功能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你在上网的同时注意过网站的网页设计吗?一个图文并茂、简洁清晰、操作方便、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的网页更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使人浏览起来心情愉快,接收信息也更加容易,从而提升网站的形象。网站具有把各种信息以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传达给大众的功能。2.优秀网页赏析。

(1)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见教材第5页),提问:主页的主要位置是一幅什么作品?为什么选择青铜器《戊母方鼎》作品来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的代表图片?背景图与《戊母方鼎》作品以及所设置的灯光效果和所采用的主色调互相之间有什么联系?给人带来了什么感觉?整个主页的布局你喜欢吗,为什么?

教师归纳:《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页》构图简洁明快、主题突出,以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戊母方鼎》作品放在画面中间的上方,所设置的灯光、标题以及按钮都集中于《戊母方鼎》的下方,再加上浓郁的古铜色调,整体色彩效果古朴、和谐,紧紧地吸引了浏览者的视线。(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赏析“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博物馆”等网站)(2)结合学校网站,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请个别学生推荐并介绍自己喜欢的网页。3.网页设计。

教师将打印的网站主页与手绘设计的小报同时展示进行对比,提问:网页设计与小报设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网页的主要内容有:标题(横幅位置)、标识、导航栏(一组文本或按钮超链接)、广告、文字内容、插图、音乐、版权信息等。用电脑进行网页设计的最大优势,那就是可以随时保存或删除旧的文件。

网页设计最重要的设计要素——版式。一个出色的版式设计依赖和谐恰当的字体、字号、行距、栏宽;合适的照片与插图;完美的色彩和色调搭配;还有重要的空白。4.网页设置的尝试。

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和有关资料的内容,在画纸上为自己设计一页个人网页。5.学生作品评价。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自评、互评。

6.观赏教材中第5页右下方作品,说说这幅画的含义以及对电脑工具的认识。

青春风采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服装色彩和花色搭配的基础知识,学习简单的服装设计方法。

2.尝试运用手绘线描、剪贴或材料拼贴,进行简单的服装设计和服装搭配练习,并尝试服装展示。

3.进一步了解着装的意义和服装的文化内涵,提升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增强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1)本单元的设计以学生最熟悉的校服和最向往的硕士学位服、博士学位服引入。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探讨自己对当前中学生的穿着有哪些看法和建议。教材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的铁路列车员、航空乘务员的职业装与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和裘海索所设计的展示装,加以直观形象的对比、赏析和介绍,使学生通过对展示装和成衣装的穿着对象、品种用途、款式造型、实用功能、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懂得服装不但具有展示人体、修饰人体的作用,更是一种语言,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念、表达出自己的品位、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气质特征甚至追求和理想。

教材编写设计了“色彩搭配”和“花色搭配”以及“小饰物搭配”的知识学习,旨在让学生认识到要做到着装得体,不但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职业、体形以及气质和个性来进行搭配,还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服装设计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以衣服领子的设计为学习突破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同时在了解对服装外形轮廓线与人的不同体形联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采用服装展示、手绘线描和剪纸拼贴等表现手段,进行简单的服装搭配和服装设计的尝试,从而激发学生对服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服装搭配的基础技巧,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元素,搭配和设计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的着装,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美好。

(2)本单元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教材第6页至第7页)为服装欣赏;第二课时(教材第8页至第9页)为色彩和花色搭配;第三课时(教材第10页至第11页)为服装设计。本课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侧重于服装的色彩和花色搭配的学习。教学设计要以学生自主活动展开,把看、想、说、练和分析、评论、展示、设计、创作、实践等方面巧妙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与单纯学科教学的显著不同。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服装搭配的基本要素,进行着装的审美体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难点:搭配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的着装,提高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穿着校服上课,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到同学或家长处进行一次“你心中最喜欢的校服”的情况调查。

(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收集补充相关的图片和资料,教师穿校服。设计调查表。教学过程

1.服装展示,情境导入。

教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着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有人说:“服装是无声的语言,服装是人的第二张面孔”,服装的“美”能使自己显得更加美丽、大方,充满自信。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服装的欣赏。(1)请一男一女学生上台展示身上的校服。

教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分小组对校服的使用情况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下面请各小组长将调查情况向全班同学作一个简单的汇报。说说喜欢校服的有多少人,不喜欢的有多少人,认为校服还可以的有多少人,为什么?在校服的款式、面料、质量、价格等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2)观赏教材上的校服,小组讨论交流:你们喜欢这样的校服吗?为什么?你对运动款式的校服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学生穿校服好吗?你最喜欢穿什么款式的校服?怎样的校服最适合你?

教师:以细条纹和小方格为主调的校服,配以深蓝色和白色的衣领和袋口,起到了一个点缀调和的作用,学生运动装轻松、便捷、活动自如,给人以一种青春靓丽、充满朝气的感觉。硕士学位服和博士学位服更是学生追求和向往的服装。(3)欣赏教师的校服,请学生进行评述。

教师:一套好的有特色的校服是学校最好的招牌。校服对于改善学校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教师和管理者营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和校园氛围。校服可以使学生区别于社会其他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可起到一种潜移默化作用。还可以使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团结、相互尊重的精神。但校服必须做到符合学生心理、质量过硬、价格合理。

2.图片欣赏,深入探究。

(1)展示装与成衣装图片欣赏。出示教材上的职业装与展示装图片,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两套服装在穿着对象、品种用途、款式造型、实用功能、色彩搭配、材质运用、风格特点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可参考教材上的介绍,讨论后发表意见)

展示装是指服装设计师设计的、代表最新的理念和思潮的服装,并利用音乐、灯光,通过模特在舞台上的表演来展示的,也称“艺术装”。

成衣装是指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普及的穿着,例如工作服、运动服、休闲服和晚服等,其中的工作服也称职业装。从产品的角度分主要有西装、时装、夹克、中式、西式服装、制服和特种服装等。

提问: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职业装和展示装?(2)欣赏服装展示录像。

(3)教师小结:其实服装的种类还有很多,不同场合、体形、年龄、性格、职业,就有着不同的服装造型。服装不但具有展示人体、修饰人体的作用,更是一种语言,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念,表达出自己的品位和个性修养。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现有的服装和配件进行搭配,着装或携带到课堂上。课前从网上或服装杂志上自学和收集有关服装搭配的资料。

(教师)制作教学相关的课件(音乐、图片、知识点)。为方便学生进行服装展示,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摆放成U字形。课前挑选几位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有关协调色调、对比色调以及花色搭配的着装。教师自己穿和谐色调的服装。教学过程

1.问题讨论,导入新课。

教师:服饰的美不美,并非在于价格高低,关键在于配饰得体,适合年龄、身份、季节及所在环境的风俗习惯。那么,在不同的场合中怎样才能穿出适合自己的服装,穿出自己的风采,使自己更加美丽、大方、充满自信呢? 2.师生表演,尝试实践。

(1)采用舞台表演方式,师生穿着自己搭配好的服装,个人或几人组合,随着音乐的旋律,以唱歌、跳舞、体操、运动、走步等形式上台进行展示。

教师:同学们经过自己的精心装扮,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服装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那么我们的着装有什么不同特点?怎样才能穿出符合审美情趣,体现审美特点的着装呢?(鼓励学生讨论服装搭配的想法,大胆发表自己对着装的观点)

(2)学生自评:自己的服装为什么要这样搭配,有什么特点和想法。

(3)学生互评:选出“你心中最喜欢的服装”,说说为什么?对同学的服装搭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认为服装的色彩搭配和花色搭配要注意什么问题? 3.自主探究,理论提升。

(请出课前搭配好协调色和对比色着装的几名同学)

教师:请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着装在色彩搭配上,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1)色彩搭配。

教师:服装色彩是服装感观的第一印象,它有极强的吸引力,要想让色彩在着装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必须充分了解色彩的特征。①色彩的主要特征。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第8页“小知识”一栏,了解色彩有哪些主要特征? 教师:浅色调与艳丽的色彩一样,给人以前进感和扩张感,深色调与灰暗的色彩一样,给人以后退感和收缩感。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的视觉特点,不但可以修正掩饰身材的不足,而且能强调突出你的优点。(学生讨论、交流)

②探究色彩的搭配。有人认为色彩越多越“丰富多彩”,也有人认为“色不在多,和谐则美”,你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一个身材高大、丰满的女孩,适合用深色还是浅色?

教师:一个身材高大、丰满的女孩,适合用深色轻软的面料做裤子或裙子,以此来削弱下肢的粗壮。服装的色彩搭配与纯绘画作品色彩不同,纯绘画作品追求画面视觉美感,不用顾及实用功能,而服装色彩在追求美感的同时还应注意其实用功能。

多色配色由于色彩众多,如果缺乏秩序感,整套服装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在搭配时一般选择一两个系列的颜色,以此为主色调,占据服饰的大面积,其他少量颜色为辅,作为对比,来点缀装饰重点部位,如衣领、腰带、丝巾等,以取得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见教材“小知识”一栏)。

服装的色彩搭配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协调色搭配,另一类则是对比色搭配(见教材暖色调、冷色调、对比色调的搭配范例)。黑、白两色一般可与任何颜色搭配,但也要搭配得巧妙。

教师: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某种色彩的偏爱,凡被一个人偏爱的颜色,这个颜色通常和他自己的肤色相和谐。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偏爱的颜色中去充分发挥,向邻近的颜色延伸,那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和自己颜色相协调的色彩系列,利用这一系列色彩来搭配自己的服装,再顾及自己的性格、体形,最后必然会取得理想的穿着效果。(2)花色搭配。

教师:一条随意的条纹围巾,一件简单的条纹上衣,或者一双别致的条纹袜套,就能为心灵带来一些快乐的色彩。一个善于用图案装饰进行服装搭配的人,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新奇与惊喜。

①根据体形进行花色搭配。想一想:胖的人和瘦的人应该分别选择什么样的条纹衣服,为什么?

教师:胖的人选择直条纹衣服,在视觉上会显得瘦一些,相反瘦的人选择横条纹的衣服会显得胖一些,这是人的“视错”在起作用。②条纹、花色搭配小窍门。

(请出课前进行花色搭配的几名同学)

教师:这几位同学服装的花色搭配好看吗?为什么?

结合教材上大花、条纹、小花的搭配图例,自学“小知识”一栏。

教师:单色基调与明快条纹搭配,可以增加动感,使视觉充满灵动。将条纹与花卉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呼应。繁杂的图案不适合复杂的服装结构,选取简单线条的服装才是最佳对策。(3)小饰物搭配。

教师:巧妙利用小物件进行服饰的搭配,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小物件主要指除了上衣、裙子、裤子外的鞋子、袜子、帽子、手套、围巾、提包、眼镜、胸花、首饰(项链、耳环、手镯)、腰带、披肩、手帕等。用小物件搭配时要考虑与服装整体的协调关系,不要太多也不能滥用。

欣赏教材上“围巾的不同围法”图例。

教师:围巾的功能和装饰在服装的搭配中是非常重要的。有时能配有一条合适的围巾,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如一身黑衣固然神秘,但配有一条色彩丰富的围巾就立刻会有生动亮丽的感觉。一身过于花俏的服装,如果有一条中性色的围巾相配,也会压住喧闹,有了一分沉稳感。

(4)实践尝试,巩固知识。

①试着用一块围巾给同学进行服装的搭配。

②根据服装色彩和花色的搭配要求,调整自己或同学搭配的服装。③讨论教材上的几组颜色,说说分别属于什么色调?尝试着在单线描绘的服装图案上,进行色彩搭配的涂色练习。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彩纸或包装纸、挂历纸等其他辅助材料和工具。

(教师)准备展示服的资料和图片,服装设计范例若干幅,辅助材料和相关工具。教学过程

1.切合课题,导入设计。

同学们,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服装的得体与否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显得重要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展示服装的创意设计。

(1)衣领设计。你们觉得一件衣服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哪个部分?观察同学和老师的衣服,想一想:有哪些不同式样的衣领(自学教材“小知识”一栏的图例)?衣领的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即兴用线描的形式画出几个不同脸形,请个别学生上台根据这些不同的脸形进行衣领设计。

自评:说说设计这个衣领的理由。互评:为同学设计的衣领提出自己的建议。尝试:依据同学的脸形特点,进行衣领设计。展示评价学生设计的衣领作品。

(2)服装造型与人体形的联系。服装造型的轮廓线千变万化,在造型上一般可分为H形、A形、V形、X形、T形等(见教材)。H形:就是直身的衣裙;A形:就是上小下大的造型;V形:与A形相反,上大下小的造型;X形:两头大中间小,突出女性特征。T形:欧式古典女性的服装造型。

请你从服装造型的角度来考虑,以H形、A形、V形、X形、T形为主要设计风格,为身材较瘦和身材较胖或身材匀称的人,进行服装造型的设计。

教师:一般来说,身材较瘦的人可以考虑用较宽松的服装造型,即H形造型;身材较胖的人要考虑稍长大些的上衣配上较合体的下装,即V形造型。而身材匀称的人,可以用合体的A形或X形,显出腰身来。(3)激发思维,创意无穷。

①大屏幕展示教师收集的一系列蝴蝶图案,教师启发联想:看到蝴蝶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联想到蝴蝶结、蝴蝶形状的项链坠子、蝴蝶形的裙摆等。你们知道服装大师看到了蝴蝶会联想到什么呢?

②展示一组以蝴蝶为设计元素的服装。请学生观察设计师在服装的哪个部位进行了蝴蝶的联想?

教师:以一只蝴蝶图形可以设计出许多不同款式的服装,这是设计师创意设计的多变之处。③大屏幕出示一系列的展示装图片,提问:从这些展示装中你看到了哪些设计元素? 2.合作设计、动手动脑。

(1)以“我们是小小设计师”为评价方法,激励学生用钢笔、彩笔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套有创意的服装。

(2)展示作品,评评议议。学生展示作品,全班交流点评。(3)归纳感受,领悟设计。归纳感受,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服装设计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并说说自己对服装设计意义的理解。

教师归纳:服装设计是人类改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把美融入人人都离不开的服装之中的创意。让我们更加关注服装艺术,关注生活中的艺术!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身边有关服装设计的资料与图片。(教师)收集一些我国不同时期的青年服装方面的资料和图片。农村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收集具有当地特色的着装资料,如蓝印花布做的服装,民族特色的服装等。教学过程

1.从我国青年服装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了解服装文化。教师:服装不但具有取暖御寒的作用,还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对服装美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展示中国不同年代的青年服装,有“封建时期”、“五四时期”、“文革时期”和当代青年的服装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观赏我国不同时期的青年服装,这些服装的设计和搭配有什么不同点,产生这些不同点的原因是什么?与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审美标准等有什么联系?(鼓励学生观察对比、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服装设计领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服装设计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们对着装审美标准的不同,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的发展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2.欣赏成衣服与展示服,了解两大类服装的特点。

(1)(观赏教材上的校服)教师问:这些校服你喜欢吗,为什么?你认为学生穿校服好不好?你想穿硕士服和博士服吗?为什么?(2)作品欣赏。

教师:服装主要分展示服与成衣装两大类(见教材)。①成衣装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是根据人的体形和活动来进行设计的。像我们平时穿的服装都属于成衣装。

展示不同的成衣装图片:医生服、厨师服、军装、警服、消防服、环卫服、驾驶员服装等。教师问:这些服装分别与哪些职业有关?有什么不同特点?你还看见过哪些职业装、制服和特种服等?为什么要穿职业装,有什么意义?

②展示装主要用于体现设计师的一种最新设计理念和思想,一般请体形匀称的男女模特,结合灯光、音乐,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展示,展示装也称“艺术装”。欣赏裘海索“春天的故事”系列之一。教师问:通过欣赏你能感觉到作者通过这套服装的设计和展示,向人们体现和表达她的哪些理念和思想?作者运用了哪些设计元素,来体现“春天”这个主题的?(引导学生从图案、款式、色彩等方面去考虑)欣赏三宅一生的展示装。看到三宅一生设计的这套服装,你会联想到什么?(从服装的款式、穿戴的方法、布质、色彩、布的纹理褶皱等方面去考虑)你认为这两位设计师在理念、思想、性格、创作风格等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说一说。

(1)说出几种不同场合的服装穿着(如婚宴、运动会、季节、追悼会等)。(2)谈谈中学生的穿着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服装及服饰并带到课堂上。(教师)课前挑选六名同学,帮助他们对服装进行有关和谐色调、对比色调以及花色的搭配;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自己穿和谐的服装。教学过程

1.服装展示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班来了几位明星,大家看看他们是谁(六名学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穿着搭配好的服装进教室)。这几位同学的服装搭配,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2.服装搭配。

(1)教师:我们中学生怎样才能穿出青春的风采呢?他们的着装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共同处是:整洁、得体、舒适、大方、色彩明快,显示出中学生健康的精神风貌。不同处是:款式、图案、色调搭配等。(2)色彩搭配。

教师:有人认为色彩越多越“丰富多彩”,也有人认为“色不在多,和谐则美”,你对这两种不同观点持什么态度?

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觉,会给人冷和暖、膨胀和收缩、轻和重、柔和与坚硬、华丽与朴素、兴奋和沉静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我们需要不同的感觉。选择色相相近或纯度相近的颜色搭配,能取得和谐的效果(如红与橙、黄与绿、橙黄与黄色、绿色与蓝色等);选择颜色为黄与紫或黑与白、红与绿的对比色搭配时,其效果感觉强烈。(参考教材上的范图或以教师搭配的服装为例,进行色彩搭配的比较说明)教师:搭配时一般选择一两个系列的颜色为主色调,占据服饰的大面积,其他少量颜色为辅,作为对比来点缀装饰重点部位,以取得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见教材“小知识”一栏)。(3)花色搭配。

教师:布料上的图案有很多,但基本以小花与大花、横条纹与直条纹为主。你认为服装的花色搭配与人的体形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胖的人和瘦的人应该分别选择什么样的条纹衣服?花色搭配有什么好的技巧?利用小物件进行服饰搭配时是否要考虑与服装整体的协调关系?(自学教材“小知识”一栏)

观察教材上的范图或赏析几位学生穿着花色搭配好的服装。3.尝试体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利用带来的服装,在组内选出的一位“模特”,并为他搭配一套符合他年龄特点、气质、个性的服装。4.服装展示评价。

每组推选的“时装模特”上台进行服装展示,小组选出一位主持人对本组搭配的服装,进行现场解说。

评选采用投票的方法,每位同学参与投票,评出“最佳现场解说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积极尝试进行了服装搭配,效果很好。关于着装的技巧还有很多,有待于同学们日后继续探索。其实,本来就不存在不美的颜色和花色,只有不美的搭配。美是没有定义的,但美是一个整体。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但要注意自己的外在美,更重要的是努力提高自己内在的心灵美。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旧挂历纸、剪刀、胶水等。

(教师)服装设计范例若干幅,辅助材料和相关工具。教学过程 1.观赏导入。

教师展示自己穿着的服装引导学生观察:一件完整的衣服主要分哪几个部分组成?你认为设计衣服最重要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设计衣服的领子应该考虑哪些问题?(遮蔽缺陷,突出优点,并与衣服的整体要协调)2.衣领设计。

(1)教师:请观察同学的衣服并回忆你在服装店看见的衣服,说一说衣服主要有哪几种领子?(2)观察教材上“小知识”一栏中不同的衣领,你觉得这些不同的衣领,符合怎样的脸形?(3)请根据长形脸和圆形脸的特点,进行衣领设计。3.体形与服装轮廓线。

教师:人的体形各种各样,有的胖、有的瘦,有的娇小玲珑、有的苗条修长、有的高大威武、有的短小粗壮。根据人的不同体形,为了可以更好地表现人体美,服装外形轮廓线也是千变万化,服装在造型上一般可分为H形、A形、V形、X形、T形等(见教材)。你认为体形胖的人和体形瘦的人更适合穿着哪一种类型的服装?

教师:一般来说,身材较瘦的人可以考虑用较宽松的服装造型,即H形造型;身材较胖的人要考虑稍长大些的上衣配较合体的下装,即V形造型。而身材匀称的人,可以用合体的A形或X形,显出体形来。4.尝试设计。

观赏教材上的学生作品,用了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你准备如何进行设计?

学习建议:①在对折的纸上画出服装设计草图,剪出一个对称的服装形状,接着剪出各种纹样加以装饰。②为自己设计一套具有新意和个性特点的服装。5.点评。

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奇特的视觉图形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何谓新奇?新奇即独特,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是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在这方面我们的前辈如荷兰画家埃舍尔、西班牙画家达利、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威斯特、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等为我们创造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设计图形。他们能根据观众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物体对视觉细胞刺激程度的不同,使观众产生奇特的情感体验和联想。现在这些图形的创意方法被广泛应用到设计领域。本课提供的各种图形就是在为了给学生的视觉产生强烈刺激的同时,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作者画这个图形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么表现这点的?教材中有四个篇幅的内容,其中的一面单独设置一整幅埃舍尔的《上升与下降》的作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奇特,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如利用正负形、利用影子、利用置换组合、元素替代、错觉等不同的创意方法进行的尝试训练。2.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提问揭题。

(1)播放图1,请同学们猜一猜:“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并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2)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师生共同解析。(3)揭示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2.图形体验,师生互动。

(1)请大家看看并谈谈《上升与下降》(教材第12页)这张图形的奇特之处在哪里?(2)讨论后教师小结:这张作品给人们一个奇妙的时空反转世界,空间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细一看,却又是处于矛盾之中。在画面中,图形和底纹不再安分守己,底纹会转换成图形,而图形也会转换成底纹,二维平面的图形还会变成三维立体的物体,三维立体的物体也可以转换成二维平面的图形。图中的阶梯就是一个典型。(3)教师简介作者。

(4)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并探讨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新奇在哪里?比如说图2:究竟是静的还是动的?教师提示观察的方法:注视图片一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教材中的《电灯树》的新奇之处在哪里? 3.启发想象,自主探究。

(1)在欣赏了一些设计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讨创意图形怎样设计?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新的分类:通过欣赏、对比了解了一个图形一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部分的两个形,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图3中,张着血盆大嘴的鳄鱼嘴里,正好是一只可怜的白天鹅的形象,人们不禁为正被吞吃的天鹅担心、忧愤。(3)小结与提升:较早对图形与底纹之间的互换互借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鲁宾,他的《鲁宾杯》(见教材14页)就是的一个精彩的例子,你认为是一个酒杯还是两个人头的侧面像? 【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见面孔或只能看见酒杯。如果你继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使这个经典的背景幻觉图广为人知。鲁宾是从一张19世纪的智力玩具卡片上获取的灵感。鲁宾在研究中指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的这个面的另一个面则会被看成是“底纹”。在一般情况下(其他因素相等),较小的区域或更为封闭的区域容易看成是“图”,较有意义的区域可能会被看成“形”。而当两个毗连的区域中,图形与图形没有较大的区别,或者图形之间虽然差异较大,但是互为依存,无法单独分开时,图形即底纹,底纹也就可以成为图形,正形与负形正是运用了这种视觉可调节的特点。中国的八卦图形就是非常典型的正形与负形的组合。4.布置作业,表达创意。

(1)请同学们利用正形、负形的关系,设计一组奇特的图形,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构思。(2)要求:生动、构思巧妙、奇特。

(3)下课前请同学们上台展示并表述自己的创意,教师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你们会做吗?同桌一起大胆的做。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打开投影仪,在光影下做“石头、剪子、布”手形。你们看到这些影子想到了什么?你还能用手变成什么?

(2)用手能做出更有创意的影子吗?鼓励学生到投影前展示手形,同学们大胆地联想影子上出现的是什么?(3)出示课题:《影子的联想》。2.赏析图片,主动探究。

(1)课件展示钢笔的形象。同学们从影子里看到了什么?并联想到了什么?犀利的笔尖犹如锋利的刀剑。

(2)继续用课件展示书上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说说这些作品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把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教师小结: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会投下影子,影子是物体的真实奴仆,影子是虚的、消极的。然而在诗人和设计师的丰富想象下,影子活了起来,有了生命,成了实体。李白有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把影子看作是可以与之对酒当歌的知音。在设计师的眼中,物体投下的影子,可以是与本体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的其他物体,它可以是虚幻的,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与它握手,可以与它起舞,可以把它当凳子坐,也可以把影子中的自己的头发剪去。神奇的影子就在大家的手中创造出来了。3.构思作业,探索实践。

(1)根据某一个物体,利用其影子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作品的含义。(2)建议利用影子的形状来丰富视觉语言,可以传达某种特定的含义。4.交流创意,评价拓展。

(1)师生共同探讨作业存在的问题:影子的联想是否合理?是否把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表达出来了?是否合理地利用了各种美术工具、观摩过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作业是否有创新?

(2)布置课后作业:找一些奇特的视觉图形,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十六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幻灯机、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1.观察感知,强化概念。

(1)课件展示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的海报作品。先请同学们观察感知,然后谈谈构成画面的元素有哪些?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讨论后教师小结: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吸引受众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何谓新奇?新奇即独特,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这幅法兰克福的爵士音乐节的广告招贴中,设计者运用了同形异构的表现手法。在树与小号两个熟悉的形象之间寻求具有共性的元素,发现其造型之间的相似性,并使之在视觉中得到融合,造成视觉形象的陌生感,从而使广告画面产生清新悦目的感召力。

(3)强化概念: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在视觉艺术表现上,我们称之为陌生感,这种陌生感至少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二是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我们称之为“同形异构”和“异形同构”。今天要学习的同构图形是指把不同的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再是物的再现或并举在同一画面,而是相互展示个性,将共性物合二为一。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课件展现图片《为什么和平迟未实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和平鸽与人头骨两者联系在一起?有何寓意?

(2)归纳:作者利用异形同构的方法,将和平鸽、人头骨这两样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和平与战争这对立的两极、差异的双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为一个紧密的视觉幻象,给人的视觉造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发人深思。(3)说说教材中第16页其他作品的创意。

(4)说说图

4、图5和教材第17页作品有什么奇特之处?除了能同构图形之外,他们又有了哪些不同之处?

眼睛的形状没有变化,但是把眼白部分替换成了晴朗的天空。

(5)教师归纳:上述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中虽然保持了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这种构思方法称为元素替代。3.同构图形,元素替代。

(1)以同构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自己的创意或构思。建议小组合作,也可单独完成。

(2)教师巡回辅导。4.表述构思,展示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内在创意。

(2)先将完成的作业悬挂在教室进行观摩,再在课后选拔优秀作业在校园橱窗展览。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16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幻灯机、有关错觉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1.欣赏激趣,感知错觉。

(1)课件展示图7,图中究竟有几个人?分别有哪里?据说可以找到9张脸的人,智商可以达到180。

(2)图7的圆线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课件将图片遮住一半再让学生观察,能看到一样的幻觉吗?每一个小圆的“缠绕感”通过大圆传递出去产生了螺旋效应。遮住图片的一半,幻觉将不再起作用。1906年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创造了以整个系列的缠绕线幻觉图片。(3)睁大眼睛看看这两个“疯狂”的螺帽(图8):你知道直钢棒是怎样神奇地穿过这两个看似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吗?

【解析】两个螺帽实际是中空的,虽然它们看起来是凸面的,所以两个螺帽并不互相垂直。螺帽被下方光源照到(一般光线应来自上方),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了错误信息。

(4)托兰斯肯弯曲幻觉(图9):哪条线的曲线半径最大?

【解析】这三个圆弧看起来弯曲度差别很大,但实际它们完全一样,只是下面两个比上面那个短一些。视觉神经末梢最开始只是按照短线段解释世界。当线段的相关位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延伸概括后,弯曲才被感知到。所以如果给定的是一条曲线的一小部分,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不能察觉它是曲线。(5)教师归纳总结:错觉就是指人不正确的知觉。在图形创意中,利用错觉设计图形,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2.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两个人坐在同一个台阶上吗?走这个奇怪的楼梯会发生什么?最低一级和最高一级台阶分别在哪儿?哪个人是坐在井口的上沿的?看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同心圆,为什么?学生欣赏讨论各个图形的有趣之处,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是猫躲着老鼠还是老鼠躲着猫呢?英国艺术家彼得·布鲁特斯在幻觉的基础上创作了这幅迷人的令人模棱两可的图形。请同学们着重分析这幅《猫和老鼠玩捉迷藏》作品的巧妙、奇特之处。3.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1)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到因特网上收集有关错觉的图形资料。(2)根据收集到的图片,准备相应的文字解说。4.共享成果,开拓视野。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小组成果,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的错觉图形。(2)课外继续收集有关错觉的图形资料。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幻灯机。教学过程 1.演示激趣。

(1)教师直接在黑板上快速板演《大鱼吃小鱼》,请大家看看这张图里究竟有几条鱼?画面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导入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2)幻灯展示《上升与下降》,请大家欣赏并畅谈这张作品的奇特之处在哪里? 2.观赏探究。

(1)幻灯逐幅展示奇特的视觉图形,请同学们在感受作品的同时,大胆地用语言描述作品的奇特之处。

(2)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天与水之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水天交接处,看看有什么变化?探究并梳理出图形创意的手法之一:正形与负形。3.自主发现。

(1)再来看看这个白色的《鲁宾杯》,你看到的仅仅就是杯子吗? 4.表现创意。

(1)利用正形、负形的关系,设计一组奇特的图形,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构想。(2)幻灯出示《啄木鸟与树》、《猫和鱼骨》、《调色盘》、《大鱼吃小鱼》等图形启发学生思维。

5.作品展示。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幻灯机。教学过程 1.游戏入题。(1)上节课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奇特的图形世界,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形状,只要我们稍加创意,就可以变幻信息。如普普通通的手(教师在幻灯机的光线前演示鹅的造型和狗的造型),大家在投影幕布上看到的就不再是手了。(2)邀请有创意的同学到投影机前也来做一做。2.赏析图片。

(1)幻灯首先展现钢笔产生投影的普通画面,其次钢笔的投影渐变成锋利的刀剑。同学们探讨两个不同的画面给人以怎样不同的心理感受?锋利的刀剑传达了怎样一种特定的信息?

(2)幻灯展现《脱去表皮,露出本质》以及《橄榄叶》的图片,作者是如何把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请同学们说说这些作品的含义和创作思路。(3)学生研究讨论并畅述,教师归纳。3.尝试设计。

(1)根据某一个物体,利用其阴影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作品的含义。

(2)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意,但要注意如何把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而且可以传达特定的信息。

4.作业欣赏。

(1)学生展示并表述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2)小结本节课内容。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有关同构图形和元素替代的图片资料、幻灯机。教学过程 1.改画游戏。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改画游戏:请同学们在老师事先已画好的香蕉、西瓜、萝卜和茄子的画面上分别添加或是稍作改动,要求在不破坏原有造型的前提下出现新的形象。(2)建议不参照教科书范画,而另作创意。

(3)教师总结:这种把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叫同构图形。在视觉艺术表现上,同构图形既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又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这种结合不再是物的再现或并举在同一画面,而是相互展示个性,将共性物合二为一。2.探究学习。

(1)幻灯展示《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与《红模型》,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并述说其中的创意。

(2)幻灯放映《上火》、《自然凉风》、《安步当车》、《精神食粮》等图片,除了能同构图形之外,他们又有了哪些不同之处?运用了何种创作手法?

(3)引出元素替代:图形创意中的元素替代是指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的组合方式。3.构思设计。

(1)以同构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自己的构思或创意。

(2)要求: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同构图形或元素替代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4.展示评价。

开一个展览会,学生之间相互观摩、评价。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有关错觉的图片资料、幻灯机。教学过程 1.体验错觉。

(1)幻灯出现埃舍尔创作的版画作品:只见两层落差的瀑布飞流而下,但流下来的水是如何返回源头的?两层高的落差哪里去了?这样的空间场景在现实中有可能存在吗? 幻灯展示《不可能的楼梯》,请同学们找一找最低一级和最高一级分别在哪儿?再看看这个《疯狂板箱》,真的能做出来吗?

(2)学生欣赏讨论各个图形的奇妙之处,体验错觉的视觉存在,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2.引导探究。

(1)分析《猫和老鼠玩捉迷藏》作品的巧妙、奇特之处。是猫躲着老鼠还是老鼠躲着猫呢?英国艺术家彼得·布鲁特斯在幻觉的基础上创作了这幅迷人的令人模棱两可的图形。(2)展示《克塔卡的螺旋》,提问:画面中真实的一系列同心圆为什么看起来像螺旋?(3)教师总结:在图形创意时,利用错觉设计图形,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3.作业实践。

(1)试着临摹书中有关的错觉图形的作品。

(2)有错觉图形创意想法的同学可以尝试表现出草图。4.小结拓展。

(1)说说自己作业中产生矛盾空间的原因并互评作业,教师肯定有独创性的构思,并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有关错觉的图形资料,并做相应的文字解说。以开拓视野,储备信息。

让世界更美好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公益海报的概念、种类、表现方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公益活动,使学生形成关注人类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同时在活动中增强对美术的热爱、对现实生活关心,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通过对公益广告等知识的引导学习,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广告艺术的现实表现力,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创造出生动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公益海报,并尝试将各种艺术形式运用于生活实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心。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地球环境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个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愿望,但事实上总有一些情况跟这种愿望格格不入,如过度砍伐森林、浪费水电等现象。由于这些现象的发生,使我们的家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总的来说,缺少环保意识、对现实的漠不关心造成了我们现在的环境困境。青少年作为世界的未来,更应该成为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积极宣传者,环保意识正成为每个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因此让学生关注社会、设计公益海报、开展公益活动,成为本课教材的重点。本课的第一部分从图形创意出发,将形象生动的几幅公益作品展示给学生,在感性认知中了解生活中的环保等各种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公益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公益海报设计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并说明设计原理,从学科体系上建构学生的知识点。然后分析事例《心灵之窗——目染篇》,详细了解海报的基本结构,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创作一幅公益海报。从这个结构安排上,可以见到本课的编排体系采用建构主义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从学生兴趣出发,逐渐由兴趣过渡到知识的学习,逐步巩固知识。

在本课的第二部分以各种形式的公益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借鉴学习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引入了环保小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课的第三部分主要整合前面介绍的知识点,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设计一个公益活动。这里包括宣传活动的各个环节的介绍制作等,这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成为宣传环保的重要内容,同时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下,理解公益活动方案的制作过程,真正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2.重点、难点。

重点:是设计公益海报,关注社会并能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适当开展一些公益活动。难点:是公益活动与美术学科的结合以及公益海报设计的创意。

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海报、环保资料等。

(教师)课件、《地球之肾——湿地》、《生命之水》等环保视频及各种环保海报。1.情境导入,欣赏评述。

教师出示《地球之肾——湿地》、《生命之水》等视频,让学生在观赏环保片的同时,感性认知地球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介绍他们所见到过的环境污染引起的事件或现象,并引发学生思考该如何行动?引入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举例分析教材中典型海报的意义。2.加深理解,明确概念。

(1)出示课件,欣赏其他海报。请学生分别从作品的特点加以评述,归纳海报设计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公益海报的设计内涵与表现形式。让学生谈谈他印象最深的海报设计是什么,说说该作品的特征与表现形式(教师适当引导,从美术语言上加以分析、理解)。分析公益海报的要素有哪些?

(2)课件展示公益海报图片,并用各种图例解释各种艺术手法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加强对海报内容的深入理解。即图案、色彩、构图、文字、创意等。举例说明《酒鬼雕塑家的杰作》:主体色是黄色更能吸引人的眼光,运用叠加的汽车组成一个酒瓶的造型,同时在色彩上同黄底色形成反差,突出酒瓶的形象,在酒瓶的顶上注名“酒鬼雕塑家的杰作”,极具讽刺意义,下面的文字注明了它的危害,而瓶底的文字更指明了该海报的主题:珍惜生命,禁止酒后驾车。3.理解分析,明晰构成。

教师:公益海报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一个成功的公益海报的结构要素有哪些?它是怎样组成的? 学生自己分析归纳。

课件展示《心灵之窗——目染篇》,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内容具体分析,即与主图有关的文字、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主图、表达的文字等。

请学生具体介绍自己喜欢公益海报,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面的创作做好铺垫。4.巩固新知,即兴创作。请学生归纳本课知识点,回顾本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公益海报的了解:色彩、图案、构图、文字、创意等。

要求学生在分析、欣赏课件展示的作品的同时,以“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设计一张环保公益广告,主要突出创意的指导。在课后举办展览,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选出最佳创意奖。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宣传公益活动的道具、活动设计方案等。(教师)各种公益海报的类型、范作,各种宣传公益广告的倡议书、道具等。教学过程

1.作业展示,复习旧知。学生展示他们的创意广告,在评选的基础上事先应有选择,找一个创意比较好的小组报告做展示——用课件形式展示他们对自己作品的理解等。并随机展示其他学生的作品。

再次阐述公益海报的要素及构成,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问:我们除了用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外还有其他形式吗?引入新课的学习。2.作品演示,掌握特征。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还可以运用雕塑、摄影、绘画等艺术手段表现出来。

请学生具体分析作品,例如《大眼睛的小姑娘——“希望工程”摄影纪实》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渴求知识的小姑娘的形象,请学生介绍他们在网上找到的相关资料,作为课外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提问: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各种公益或环保内容的?这些内容主要通过什么形式和手法来传达的?师生共同分析,达成教育目标。3.激发思维,制作方案。

请学生说说本组设计的公益活动的创意,并展示本组配合设计的道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这几个小组的创意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主题的体现。将环境日小知识作为重点向学生做介绍,突出每年的主题内容。课件展示上述内容,加深学生认知。

提问:课本中的相关作品是如何设计的,请分析说明。(引出场景——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道具演示,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

课件展示教材第25页图片。学生情境感知,说一说公益活动的方案包括哪些内容,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两个人物的表演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教师应加以引导。4.临摹练习,提升难度。

在理解公益宣传活动内容的基础上临摹创作活动需要的各项材料等。

课件展示:学生完成的倡议书、标识、展板等,教师巡回指导。针对部分学生,提高学习难度,讲解创意的内容与表现,使他们对绘画与电脑应用的能力有所提高,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5.课外延伸,举办展览。请学生将制作好的各种资料联系社区或在校内进行公益活动的宣传等。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海报、环保资料等。

(教师)各种环保海报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感受公益。

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致四到六人一组,要求各组介绍本组收集的环保海报(要求从美术语言上分析,写好相应的研究报告)。

学生将这些作品上交,请各组派代表审核研究报告,评出优胜作品。将优胜作品的报告与图片在5分钟内向全体同学介绍,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与内容,请学生寻找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公益海报。导入本课的学习。2.深入理解,提高审美。

结合几个小组精彩的演讲,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教材上的内容,请学生评述各作品,例如《2050年的杯子》画面上是一只倒放的杯子,正中央是浑浊的水,水的颜色与背景形成对比,突出图案。底下的文字揭示了这个广告的主题——想想将来,请节约用水。在同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加以鼓励,并颁发最优秀演讲奖,将奖项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促进学生的演讲意识。3.归纳总结,明晰种类。

请学生在理解公益海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明确公益海报的基本概念:即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服务于公众(公共)利益的广告宣传,旨在增进公众对突出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他们的行为与做法,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提出问题:地球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作为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解中突出关心社会、关心家园的主题,确立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突出学习本课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析教材中各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说一说都运用了哪些设计原理,让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分析。

在讲述、分析设计创意手法时,可展示教师收集的一些作品,并请学生根据分类原则归类、比较,加深理解,拓展知识。有意展示运用雕塑等形式制作的公益活动作品,引出公益活动的其他表现形式——雕塑、摄影、绘画等。并结合教材第23页图例进行欣赏分析。4.深入理解,知识拓展。

请学生分析教材上的《心灵之窗——目染篇》,综合前面介绍的知识,请学生分析这幅海报设计的基本结构。分以下三个内容介绍:与主图相关的文字、具有冲击力的主题图片,表达主题的文字。分析公益广告创意的组成因素,结合教材内容强化学生设计的注意点:主题是公众关注、关心的问题,主题文字应鲜明,图形或图像视觉冲击力强,构图别致,色彩突出。举例分析《正在失去平静的校园》,拓展学生的公益海报的创意因素,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按小组设计一幅公益海报,并说明该海报的构成要素,为下节课做铺垫。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学生收集和制作的各种海报、表演的道具。(教师)收集的各种公益宣传活动的图片、道具等;各种表演的图片。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将学生制作的公益海报在教室里按类别区分进行展示。请各小组阐述本组的创意,每组选一人参与评判,选出最佳创意奖。

在交流的基础上再次阐述公益海报的构成因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正因为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居住的环境,于是就有了环境保护日,那么如何来宣传类似的节日或公益活动呢?

2.竞争表演,评选最佳。

请各组根据自己的创意表演公益宣传活动,评选最佳表演艺术奖,并当场颁奖。该小组其他同学同时在本课堂作业中予以加分。在学生表演的同时,适时提问,最佳环保创意的作品有哪些因素组成?(制订的计划、方案、标识、海报、倡议书、传单、展板、活动秩序册)在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各项设计,同时请其他组同学评判。3.指导学习,艺术创作。

提问:如何把握整个公益宣传活动呢? 首先应确立公益活动的主题,介绍世界环境保护日等知识,让学生根据每年的主题结合学生刚才的表演分析自己的创意的合理性,或者谈谈自己的创意的新颖性。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介绍活动所需道具的制作方式与宣传用途。

如放在水龙头边的节水标识,各种宣传资料,收集资料的途径,制作节能展板等。在学生原来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创作,为真正的课后宣传做准备。展示教师收集的各种道具、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外拓展,深化教育。

到社区及公共场所进行大型公益活动宣传,提高学生及社区人员的环保等公益意识,促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以刀代笔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木版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通过绘、刻、印的一系列制作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熟悉版画的制作步骤,理解版画的艺术特色,体验以刀代笔的造型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根据版画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构图知识有创意地构思并印制版画作品。3.通过欣赏版画作品,使学生对版画艺术的表现语言有初步的认识,体悟版画的独特艺术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本单元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由三课时共同组成。版画是造型艺术的形式之一,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它是以板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版画的艺术特点,体验版画创作中以刀代笔的造型手段,了解制版、印刷在版画创作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版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本单元第一课时通过对《村寨》、《净水》、《春潮》、《开江》、《交班》等一系列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好生活的木刻版画作品的欣赏,了解木版画的艺术特点、木版画的分类和木刻的基本步骤,并让学生初步尝试、体验以刀代笔的技法,使用各种木刻刀做不同线条的练习。第二课时选取了五幅黑白与线面对比明确、造型相对简单的单色版画风景作品,使学生对版画所特有的“刀味”和“木味”有更深刻的认识,之后建议学生以刀代笔,用刀作画,刻一幅简单的风景作品,要求每一种线条都应有鲜明的刀雕凿痕的味道,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印刷。本课内容集绘画、雕刻木版、印刷为一体。学生构思绘制画稿,用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制,借助油墨,拓印出效果不一的作品,展现强烈的黑白效果。第三课时既对多版套色版画的刻制步骤作了具体的介绍,又对版画创作中的构图样式以一些实例作品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引导学生根据版画的特点,运用所学的构图知识创作一幅套色版画作品。由于木版画制作的三个步骤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艺术的发挥和才能的施展,所以学生在体验版画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提高了艺术的创造能力、整体概括的能力,培养了做事的预见性和计划性。2.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版画的艺术特色,体验版画创作的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构图、刻版、印制活动。难点:使学生理解版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在欣赏、评述与刻绘印制练习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学会运用恰当的版画语言来表现。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木蘑菇、印纸等工具材料。(教师)多媒体课件、油墨、滚筒。教学过程

1.对比认知,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国画(韩国榛作品)、油画(汤小铭作品)、版画(赵延年作品)、雕塑(许叔阳作品)四幅鲁迅先生人像作品,请同学们先来认识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画种?不同的画种又带给我们怎样不同的视觉感受?

(2)课件定格在赵延年的版画《鲁迅先生像》上,请同学们谈谈欣赏感受,教师归纳:本幅作品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体现了木刻作品单纯、强烈、鲜明的表现特征,刀在木板上留下的痕迹与笔在纸上的痕迹有着不同的艺术感觉,果断、直率的刀法更富有感染力。(3)导出课题《以刀代笔》,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26页,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学如何以刀代笔作画,先自习一下书本上的版画知识,欣赏一下其中的版画作品。2.欣赏感悟,强化概念。

(1)多媒体课件相继展示书本范画:《村寨》、《开江》、《春潮》、《交班》。教师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版画的定义?版画作品与一般的绘画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版画的分类?(2)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版画作品的同时,教师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对版画作品的观察、比较、讨论来引导他们的体验,感悟版画的形式美,并让他们多谈自己的感受,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味。

(3)教师根据同学们的答案总结归纳:版画是以板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绘画,一般的绘画是用笔或其他工具在纸、布等材料上通过勾、画、点、涂直接绘制而成的。版画与之相比,有着较多的工艺制作过程,在设计好画稿后,还要用某一种平面材料制成印版,然后再用印版在纸上或某种平面上印成画面。人们从事版画创作,画画、制版、印刷三者缺一不可。比较其他绘画而言,版画通常被人们称为“间接的艺术”。根据板材的不同,版画可以分为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等。

木版画又称为木刻,是版画中最主要的样式,也是初学版画最常用的一种形式。黑白木刻更是以刀法、刻法加上单纯的黑白语言来体现版画的魅力。同时对同学们进行过讨论的范画作一些简略的补充:《春潮》创作在改革开放之初,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同一方向飞翔的鸟儿,同一方向澎湃冲击的海浪,给人一种齐头并进的感觉,在形式上塑造了一种重复的美;《交班》表现石油工人的斗志和风貌,画面是雄伟多姿的油井平台和工人下班的矫健身姿,或是凝重厚实的油管组合排列,画面雄浑大气,构图明快,意境深邃。

3.传授方法,互动探究。

(1)刚才我们了解了木版画与一般绘画的不同之处,不同的绘画步骤当然需要不同的作画工具,那么木版画创作又需要哪些工具呢?

根据同学们所说的答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相继展示:木刻刀、板材(可以选用梨木、三夹板、纤维板等)、油墨、滚筒、拓印用的纸张等工具材料。

(2)课件演示木刻的基本步骤:绘制画稿,刻出主体形,刻出背景,刻出细节。让学生了解木版画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3)师生互动:老师演示用不同的刻刀(切刀、平刀、圆三角刀)刻相同的点和线,却印出不同的效果,学生观察后谈谈它们可以表现什么样的事物或场景。4.以刀代笔,尝试体验。

(1)让学生大胆地以刀代笔使用各种木刻刀做不同的线条练习,也可以随机刻出有一定具体形象的物体。

(2)尝试把刻好的版印出来。

因为版画的最终效果是通过印刷完成的,就黑白木刻而言,要注意两点:一是上墨,二是拓印。先用调墨刀在墨台上调好油墨,再以滚筒均匀滚墨,油墨要薄而适量,不可太厚太多以免版画线条模糊,如墨量太少也不易印黑。把油墨滚好后就可铺纸(以铜版纸或宣纸为佳)印刷了,再用各种擦板、木蘑菇(也可用废报纸压成团代替)等拓印工具仔细磨压印纸,使版面的油墨全部转印于纸上,达到墨色饱满乌黑、点线清晰。5.展示自我,表达感受。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中展示,师生共同分享“以刀代笔”的乐趣。(2)让学生谈谈自己用木版画工具作画的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画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小品底稿。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或已经刻好的风景底版)、木蘑菇、印纸。(教师)多媒体课件、油墨、滚筒。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现木刻的基本步骤,加深对版画技法的认识。

(2)对照木刻的基本步骤,学生小组讨论:构思版画底稿时要注意些什么?

(3)教师归纳版画制版过程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形、色上追求简洁性、单纯性、平面性和抽象性。因而单色版画创作时要充分运用黑白对比与线面对比。2.启发思维,提升内容。

(1)结合课件赏析《阳光下的系列之一》、《树的习作》、《渔舟》等五幅黑白版画作品,再问:这些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强调别具一格的黑白处理是木刻版画的一大特色,是构成木刻版画美的重要形式因素。黑白木刻只用黑色油墨或单色油墨印制,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因而设计黑白稿时,不仅要夸张主体,还要注意省略不必要的细节与层次,画面不宜太复杂,要主题明确,对比强烈。(3)小组讨论本组同学课外完成的风景画底稿是否适合翻制成版画?如何改进画稿以更能体现版画的特征?

3.实践探索,加深理解。

(1)鼓励学生尽量用概括的手法绘制完善画稿。造型结构要鲜明清楚、单纯准确、简洁概括,黑白灰层次分明、对比强烈,并应适宜用刀刻制表现。

(2)尝试以刀代笔,用刀作画,这是木刻创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创作者心中的意象、情感都将通过刻制的刀痕表现出来。

一般步骤:首先刻出画面中主要形体结构中大块的白色部分,即先把大的黑白关系刻出。其次再细刻中间色调,木刻中的灰色部分最能充分发挥刀法的各种丰富变化,用刀刻制出不同疏密的点和线,才能产生不同的灰色层次。最后再刻黑色部分中的灰色和精细部位。整个过程要求每一种线条都应有鲜明的刀雕凿痕的味道,以创作出版画特有的“刀味”和“木味”。(3)作画过程中,针对学生容易照描画稿死板雕刻的现象,提醒学生刻板时要充分发挥刀味木趣和刀痕之美,让刻刀在木板上以刀代笔,自由随意发挥创造、放刀直刻,顺其自然求其生动。刻刀既要表现形,更要表现情,发挥刀触的个性和生命,只有突破形的束缚,木刻才能成为有生气的创作。

(4)根据上节课已尝试的油印步骤印制作品。因为版画是要经过刻制和拓印才能成为作品的,因而刻与印必然要产生特殊的画面痕迹,这种痕迹往往丰富了木刻的表现力,增强了它的艺术魅力,具有其他画种难以取代的艺术效果。为了更好地表现版画的痕迹美,在具体操作上请学生们注意油墨要薄而适量,滚筒一定要均匀滚墨。作品在印制完成之前可掀起一角检查木色效果,如墨色不足可再补墨印刷,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补墨时轻轻掀起印纸的一半滚墨印刷,然后再补另一半墨色,切不可全部掀起。4.交流展评,课后延伸。

(1)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合适的评价。鼓励学生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版画作品,介绍制作技巧和设计经验。

(2)互评:引导学生合理的评价他人的作品。评出最喜欢的版画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3)总评: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能力,对学生作品以及印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同时对知识点作一个总结回顾,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4)提问:除了用油印,是不是可以用其他材料来印制?鼓励学生课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印制版画。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或已经刻好的风景底版)、水彩颜料、木蘑菇、宣纸。(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展评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上节课学生印制的优秀作业,作简单的讲评与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点评学生作业的形式达到复习旧课的目的。

(2)课件定格在两张学生作品上(最好是描绘同一景物的,但一张构图合理,一张构图有明显不足),师生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共同找出两张作业的优缺点。得出结论:一张作品的好坏不仅需要掌握技法,更应该注意整幅画面中个体的位置安排。2.欣赏感悟,尝试归纳。

(1)运用课件并结合书本展示一些构图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木版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它们在画面结构上具备什么特点?这种结构给欣赏者什么样的感受(感觉)? 《朦胧的秋天》是三角形构图,《长河行》是横线式构图,《静静的丛林》是纵横式构图,《栅栏》是折线式构图。

(2)小结:一幅完整的构图应多样统一,既有疏密、聚散,静止与运动的对比,又可以使各种因素达到均衡。3.自主探索,合作练习。

(1)本节课的作业是:根据所学的构图知识创作一幅套色风景画,建议小组合作完成。(2)创作之前先请同学们自习课文,然后讨论套色版画的定义、艺术特点、制作方法步骤以及即将进行的创作构思。根据讨论结果结合书本内容用课件展示多版套色版画的刻制步骤。

(3)多版套色版画的多个版面小组成员如何分工?而且还要仔细想一想如何将多版的套色版画印准?

4.作业展示,体验成功。

展示作品,学生互评,教师归纳小结。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木蘑菇、印纸。(教师)多媒体课件、油墨、滚筒。教学过程

1.启发引导,感知版画。

(1)初步了解版画知识。教师出示木刻年画“门神”的实物或数字图片,提问:“你认识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张贴类似的门神年画。你知道这种批量生产的古代年画是如何制作的?是一幅一幅画上去的吗?(学生回答:是印刷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画,是通过画稿、刻版、印制完成的图画。

(2)讨论版画的定义及版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2.欣赏激趣,述说感受。

(1)课件展示:结合课本的范画《村寨》、《开江》、《春潮》、《交班》和其他的优秀木版画作品提出问题:这些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好生活的木刻版画作品是用什么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创作出来的?

(2)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相继导出:木刻刀、板材、油墨、滚筒、拓印用的纸张等版画工具材料。

(3)欣赏《村寨》,想一想这幅画描写的是什么地方怎样的一个场景?你觉得它表达了画家什么样的感情。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的木版画作品,如《春潮》、《开江》、《交班》等。3.以刀代笔,操作体验。

(1)让学生大胆地尝试用各种刻刀在木板上试刻,体会不同刻刀刻出的不同效果,了解木版画材料的特性,感受木版画的特点。(2)分组讨论用刻刀怎么样在木板上表现出生动的效果,边探讨边实践。

(3)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木版画材料特点的前提下,课件演示木刻的基本步骤和木版画的用刀、上墨、拓印的基本方法。4.畅谈感受,刻制底稿。

(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用木版画工具作画的感受。

(2)布置作业:刻一幅简单的风景作品底稿。要求充分运用黑白对比和线面对比。以刀代笔,用刀作画,每一种线条都应有鲜明的刀雕凿痕的味道,创作出版画特有的“刀味”和“木味”。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水彩或国画颜料、木蘑菇、印纸。(教师)多媒体课件、油墨、滚筒。教学过程

1.交流讨论,引导欣赏。

(1)展示上节课优秀的风景作品底稿,老师引导学生交流,体会作品的优点,找到不足之处,并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

(2)小组讨论本组同学上节课完成的风景画底稿是否适合翻制成版画?如何改进画稿以更能体现版画的特征?

(3)课件展示书本上的作品《阳光下的系列之一》、《树的习作》、《渔舟》等五幅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景、不同的感情表达要用不同的刀味去表现。2.技法指导,提升难度。

(1)展示同一个底版印出来的油印(黑白)、水印(黑白)的画。教师提问:你比较喜欢哪幅画?为什么?你觉得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

(2)得出结论:同样一个底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拓印。

(3)油印木刻用油性颜料,一般用油墨印刷。水印木刻则选用吸水性强的纸张(多为宣纸),颜料以水彩、国画等水溶性颜料为主。

油印时注意:①滚筒要先将油墨滚匀后再上版;②用磨压器(或汤匙)摩擦的时候要注意一小部分一小部分进行;③不要一次就用很多墨,先浅后深,逐渐添加。

水印拓印的注意点是:①在宣纸(或夹宣)喷上的水要适当,不能过多;②因为宣纸(或夹宣)比较薄,所以上面需叠上几张旧报纸;③因水印需要的水分比较多,所以应该选择夹宣比较理想。

3.尝试体验,作业实践。

(1)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拓印已刻制完成的风景画作品。(2)教师巡回辅导。4.现场展示,课外拓展。

(1)学生作品现场展示,师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喜悦。

(2)教师提示:木版画不仅印成黑白,也可以印成彩色。请同学们找出套色版画与黑白版画的区别,并了解套色版画的刻制步骤。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木刻刀、木板、木蘑菇、印纸。(教师)多媒体课件、油墨、滚筒。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构图。(1)课件展示在构图上极具特色的版画作品,如教材中例举的《朦胧的秋天》、《长河行》、《静静的丛林》、《栅栏》等作品。提出问题:作品的哪些地方紧紧地吸引了你的眼球?你能说一说这些作品的特点吗?

(2)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虚化作品的色彩,突出画面的构成线,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常见的构图:《朦胧的秋天》——三角形构图,主体故意安排在下方,上部留下大面积的空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富有韵味和情趣。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长河行》——横线式构图,具有平静、安宁、舒适、稳定等特点。常用于表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微波荡漾的水面、一望无际的平川、广阔平坦的原野、辽远广阔的草原等。《静静的丛林》——纵横式构图,多用于有稳定排列组合的物体。《栅栏》——折线式构图,画面上的景物呈折线式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常用于表现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2.赏析感悟,深入理解。(1)欣赏《静静的丛林》。分组讨论:为什么表现的是船只却用丛林来命名?下半部大块面积的空白和上半部密密麻麻的线条形成强烈的对比,是画家特意安排的吗,为什么?

(2)教师总结归纳:一幅完整的构图应多样统一,既有疏密与聚散、静止与运动的对比,又可以使各种因素达到均衡。3.临摹练习,加深印象。

(1)师生共同分析书中版画作品的构图和刻印方法,学生选其中之一进行临摹。(2)教师巡回辅导。4.展示评价,颁奖鼓励。

(1)优秀作品展评:自评、互评、师评。

(2)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印制奖、最佳色彩奖。

中国书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书法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2.了解书法的基本结构规则。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是中国书法欣赏课。沿着中国书法发展演变这根主线进行欣赏,使学生在欣赏书法美的同时了解书法结构规则。以“永”字为代表,剖析书法结构。本课最后以大量篇幅编排了古代书法名作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1)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了解书法的发展演变。

从文字的发端“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名家苏轼作品欣赏,展示了不同面貌的书法演变,包括甲骨文、金文、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等,这种编排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欣赏中国书法作品。(2)使学生了解书法结构知识。

欣赏书法艺术,不仅要从形式上去分析,更要剖析书法结构内涵。本课重点以书法的构成要素——平衡、匀称、参差、连贯、对比、动静等方面分析书法艺术的内涵,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结合书法与体操等艺术的共通性,分析书法的结构规律。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表现形式构成的要素,体会书法所表达的内涵。难点:理解几种不同书体的结构规律。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书法资料。

(教师)从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教师讲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

(2)录像放映中国几大旅游景点的书法艺术,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教师讲解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2.深入教学。

(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自商代甲骨文至秦、汉、晋、唐、宋代的优秀书法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书法的特点,提示学生思考:书法艺术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2)分析“永字八法”所体现出的动势。结合音乐、体育等分析书法的节奏及其所表达的生命感。

(3)录像或多媒体演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不同书体,教师分析其艺术特点,提示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将这些特点作出归纳。(4)录像展示名作“天下三大行书”,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用笔、结构、意境等方面感悟、赏析。3.布置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常见的书法,分析其与古代几大书体有哪些共通之处。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书法碑帖等相关资料。

(教师)幻灯机,有关古代书法名作等相关资料、教材。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幻灯放映商代甲骨文至宋代的书法名作,教师分析中国书法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2.深入教学。

(1)教师分析“永字八法”中各笔画名称及结构,让学生体会“永”字每一个点画用笔的动势与力量。

(2)幻灯放映《伯远帖》,然后放映体操运动员表演的动作图片,提示学生分析二者的相通之处,教师重点从书法结构的“动态中求平衡”这一方面提示学生思考。

(3)幻灯演示几种不同书体,包括甲骨文、隶书及唐宋名家的行书、草书等,教师分析并总结规律。

(4)幻灯演示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从作者的生平及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以及书法作品中所表达的深刻内涵。3.布置作业。

根据个人爱好,临摹一幅书法作品,经过简易装裱,挂于学校美术橱窗中展览。

西冷印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西泠印社,初步认识篆刻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2.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西泠印社是蜚声中外的金石篆刻研究中心,在教材篇首编排了西泠印社相关资料,旨在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学习兴趣。教材中以大量篇幅对西泠印社作出介绍,图文并茂,强烈吸引学生注意力。西泠印社的风景图片、吴昌硕的塑像、三老石室珍藏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石碑和中国印学博物馆,使学生对西泠印社和篆刻艺术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本课在设计上注重以篆刻艺术欣赏为核心,把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目的。课文中编排了名人印章和各种篆刻作品,使学生产生学习篆刻的浓厚兴趣。课文最后编排的内容是印章刻制的步骤方法,可以让学生尝试篆刻,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本课欣赏中,可以通过形、音、色、动画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篆刻技法。2.重点、难点。

重点:西泠印社在印学方面的价值,篆刻知识及其文化内涵。难点:篆刻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篆刻实践。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篆刻的相关资料。

(教师)西泠印社的相关资料,录像教学设备,刻制印章工具。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伴着优美的音乐,录像放映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镜头锁定在西湖孤山一隅,放大建筑画面,显示出四个大字“西泠印社”,教师讲解这四个字是金石大师吴昌硕所题,简要介绍吴昌硕生平简历。

(2)教师介绍“西泠印社”概况,指出“西泠印社”是海内外有着巨大影响的金石篆刻研究中心。录像放映西泠印社的三老石室及其藏品。2.深入教学。

(1)录像放映吴昌硕“我爱宁静”印章,教师详细介绍印章的一般知识,包括印章名称、质料、篆刻。

(2)展示“西泠印社”篆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以篆刻风格和人文内涵方面分析作品。(3)教师讲解篆刻方面的知识,请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方面常用到篆刻艺术,提示学生从印章方面进行思考。录像放映名人印章作品,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4)录像放映印章刻制的一般步骤,有些技术性较强的步骤需要重复放映,便于观摩和掌握。教师进行技术讲解。(5)组织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3.作业。

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一些优秀的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印章刻制的方法步骤,尝试刻制一枚印章。

第五篇:数学 八年级 下册 教案 第4课时

分式的乘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流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通分如下: 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例1 通分:

(1),;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 最简公分母是12xy2,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例2 通分:

设问:对于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通分如何找最简公分母?

前面讲的是单项式,对于多项式首先应该对多项式因式分解,确定各分母所含的因子然后再确定最简公分母。

解:∵ 最简公分母是2x(x+1)(x-1),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

解:

将分母分解因式:x2-4=(x+2)(x-2).4-2x=-2(x-2).

∴最简公分母为2(x+2)(x-2).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由学生归纳一般分式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其步骤如下:

1.将各个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

2.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3.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因式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

4.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因式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5.将上述取得的式子都乘起来,就得到了最简公分母;

6.原来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最简公分母。

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下载浙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奇特的视觉图形》4课时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奇特的视觉图形》4课时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