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教案要点(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9:3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1古诗词三首教案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1古诗词三首教案要点》。

第一篇:21古诗词三首教案要点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两翼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

2、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并且体会出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泊船瓜洲》,能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归家的真挚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1、配乐诵读。

(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你们都读过或学过哪些思乡诗呢?(2)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诵读思乡诗。

2、引入诗题。

是啊,故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字眼,可没有哪一个词能比它浸透着更多的爱,饱含着更多的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出示诗题)

二、初读,巧设铺垫显真情。(一)读题解题。

引导学生齐读诗题,并说说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二)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收集的诗人及这首诗的相关历史背景的信息。

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

王安石是北宋临川人,小时候,王安石随父亲来到南京,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王安石就中了进士,长期在外为官,公务繁忙,因而多年回家;宋神宗熙宁七年的春天,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赴任途中,经过瓜洲,离家乡近在咫尺,于是感叹,写下这样一首诗。(出示诗句)(三)初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6个多音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读画结合悟诗情。(一)自读自悟。

1、过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首歌。如果把这首诗看作是一幅画,那么画中会有什么呢?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思考问题。(二)小组合作。在小组中试着说说大意。(三)互动作画,品悟诗情。

1、品悟1、2两句。

(1)引导学生紧扣诗句,展开想象,运用简笔画板画出长江、京口、钟山、瓜洲等地点及诗人、小船等景物。A、抓住“一水间”,画出长江、京口、瓜洲。B、抓住“几重山”,画出钟山。

C、启发学生想象:瓜洲是诗人今晚船过夜的地方,在这里还应画些什么?相机板画出诗人、小船等景物。(2)指名学生看图,说说板画的内容。

(3)抓住“只隔”引导学生层层感悟,并指导个性朗读。A、从“只隔”、“一水之隔”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B、如果是你,离家这么近,你会想到什么?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这两句诗。(4)激情引读1、2两句。

是呀,仅仅隔着一道长江,仅仅隔着几重山,怎不叫人想回家啊?引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2、品悟3、4两句。

(1)过渡:诗人离家这么近,他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齐读3、4两句,并继续根据学情互动作画。

(2)品悟“明月”。

组织学生议一议:“明月”应画成弯月好还是圆月好?

(3)品悟“绿”字。

A、过渡:画中还应补充什么?引导学生紧扣“春风又绿江南岸”展开想象,画出“绿树”、“绿草”、“红花”等景物。

B、引出“绿”字。

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你认为这句诗中诗人哪个字用得最美,最能让人浮想联翩?

C、启发想象。

从这个“绿”字,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在你的印象中,江南的春天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有关描写江南春天的美文、美诗词、词语等自由表达。

D、欣赏“江南春景图”。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春景啊!你们想看吗?那就让我走进春天的江南,一睹为快吧!(播放课件“江南春景图”,伴以简介“这就是诗人念念不忘的江南啊,这就是诗人念念不忘的春天啊!”)

E、畅谈感受,相机指导美读第3句。

F、小结“绿”之妙:一个“绿”字,它引发了我们多少联想,又为我们展现了多少幅江南春景图啊,真是一字用妥,尽得风流!

(4)品析“又”字,引读入情。

A、启发想象:一个“又”字,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紧扣“又绿”的理解感悟诗人“离家久”。

B、补充资料,创境激情。

师:是啊,春风吹绿一回又是一年,王安石21岁就离开故乡,考取进士后,为官四方,到写这首诗时,他离开故乡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同学们,三十多年呀,四百多个月,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呀!

一年过去了------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十年过去了------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十多年都过去了------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启发质疑、猜疑。

A、质疑:学到这,有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抓住“离家近、离家久想回家却不能回家”这一矛盾点进行质疑: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呢?

B、猜疑:是啊,想家为什么又不回家呢?猜猜看,有几种可能?

C、补充资料:原来,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此番他又要回朝廷担任宰相,主持改革大计了。为了百姓,为了国家,有多少回春风拂绿两岸,又有多少回像今晚这样的夜晚,王安石都虽到家门而不能入门呀。

四、回归,设身处地动真情。

1、创设情境,诉说真情。

(1)听听故乡的呼唤。

过渡:同学们,游子不能回家了,你们听,故乡也在深情呼唤着------反复播放《故乡的云》中的“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再漂泊。”

(2)说说诗人的心声。

A、出示《泊船瓜洲图》,伴以音乐,渲染情境。

多么深情的呼唤啊,有多少个夜晚,诗人在这呼唤声中惊醒;又有多少个黄昏,诗人在叹息声中泪流。今晚,又是一个月圆之夜了,诗人孤身孑影,来到岸边,面对着滔滔的江水,眺望着隐隐的钟山,还有那一轮金黄的圆月,顿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假如此刻你就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你会说些什么呢?

B、学生自由表达。(或对故乡说,或对明月说,或对亲朋好友说……)

2、回归整体,朗读升华。

A、过渡:是啊,这句肺腑之言都道出了王安石的心声啊!可是,千言万语又怎诉得尽诗人那挥之不去的思乡情呢?它已化作文中短短的四行诗句,让我们怀着各自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B、齐读《泊船瓜洲》。

五、拓展,一诗一歌总关情。

(一)拓展阅读。

1、过渡: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一种情怀;思乡呀,又是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谣。“明月何时照我还”,有此感叹的又岂止王安石一人呢?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写下了无数的思乡诗篇,这节课,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席慕容的一首思乡诗——《乡愁》。

2、师配乐范读《乡愁》。

3、学生朗读《乡愁》。

4、欣赏音乐《故乡的云》。

A、过渡:是啊,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游子们最热盼的美梦;故乡的一山一水,都是游子们最难得的酒肴;故土的向心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树高千尺,落叶归根……

B、播放音乐《故乡的云》。

5、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在饱含着浓浓思乡情的音乐中反复诵读。

(二)课外延伸。

1、品一品。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2、画一画。

课外有兴趣的动笔画画《泊船瓜洲》图。

板书设计:

浓浓的思乡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阅读“《秋思》”,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出示月夜图。

看着这轮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 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这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称为“思乡诗”。(板书:思乡)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组有关思乡的诗句,一起读一读。(齐读)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特别出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板书:秋思)

一、初读设疑,切入“思”情 1.读诗题。

师:请读诗题。(生读)

师:读得很正确,满怀愁绪地读一读。(再读)师:题目也能读出味道来。2.书写指导。

师:诗人张籍的“籍”笔画较多,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要把这个字写正确写漂亮,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字上下结构,书写时结构要紧凑,竹字头写扁些,下面要写得饱满。让我们在田字格中写下最漂亮的“籍”字。

3.解诗题。字写清楚是第一,写漂亮是一种水平。我发现不少同学是水平很高了。现在把笔放下,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诗题——秋思。你们读懂题目了吗?

(“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4.初读设疑。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诗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请一位学生读。)明白要求了吗?好,自由读《秋思》,开始。5.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师:诗中有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念 “zhòng”,一个念“chóng”,在这里该怎么念呢?我们先来看看不同读音的意思再做判断。(课件出示)重的读法和意思。

你们认为该怎么念? 为什么在这里念“chóng”?

(你可真会读书,注释中有提到,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指名读)请你也来读。(指名读)大家一起正确地读一遍。(齐读)

6.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今天咱们来一次合作,我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好吗?

(课件出示)带节奏的古诗。

师:好,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明白吗?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有谁愿意再给大家吟诵一遍。

二、品读古诗,探寻“思”源

过渡语:不错,有那么一些味道了。同学们,这首《秋思》仅28个字,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让他提笔作家书呢?请大家默读古诗,快速找出原因。

(一)品读“见秋风”

师: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原来是这场秋风拨动了诗人的愁绪。请你来读这一句。请你再读这一句。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谈)我也疑惑了,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呢?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1生:看到飘落的树叶。师:是飘零的落叶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呀。你都已经读出画面了。除了落叶飞舞的情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2生:看见别的人一家团聚。师:看到他人和家人团聚,诗人会想起些什么呢?(生谈)我想这对离乡的游子来说更是一种深深的刺痛,因为和别人的团聚相比,他就显得更为——孤单了。这正是他当时的心情啊。

师: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看着他人团聚的温馨场面,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孤独、忧伤、寂寞……)

你真是诗人的知己啊,就请你读,读出他的孤独;

都说知音难觅,诗人有你这位朋友,一定会感到温暖的。请你用朗读表达出来;

张籍的寂寞深深埋于心底,也请你读出来。

师:一阵秋风,一份愁绪,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觉,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秋思》。试着把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与寂寞的心情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秋思》(指名读)

三、悟读古诗,品味“思”意

(一)品读“意万重”

师:同学们,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书:作家书)

出示: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正如你们所说,诗人一提笔,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画面,都浮现在了脑海。你们都感觉到了诗人内心的那份牵挂与思念。现在,请你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小练笔:张籍提起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对 年迈的父母 写道: 他对 和睦的兄长 写道: 他对 乖巧的小妹 写道: ……

师:好,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谁先来!

学生指名交流。

师:我想,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一定也是诗人想说的,那这些就是诗人想说的所有的心里话吗?

(回环读)

这份对父母的牵挂,三言两语怎能写得完呢?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敦厚的兄长多年未见,不知近况如何呀?儿时的快乐时光怎能一一书写出来呀!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故乡啊故乡,我是多么想回来看看你呀。一起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二)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师: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板书:说不尽)

师:“说不尽呀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思念 牵挂问候 ……)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意万重

师:千言万语浓缩成了三个字,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思念呀!正是因为意万重,正是因为说不尽,诗人才会——行人临发又开封

(板书:又开封)

2)师:同学们,请看黑板,“封”是什么意思?(信)“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信)“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封好,拆开;再封好,又拆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生谈)

师: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师:知道“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行人”是什么人吗?(捎信的人)

是专门送信的人吗?

补充资料:古时候并没有邮政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要么由家中的仆人传送,要么就是托人捎带。诗中应该属于什么情况?(托人捎带)你们知道吗?对于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家书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师: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大家来看这幅图。诗人将千言万语化作书信交给行人,行人收好信件刚要离去,诗人叫住了他,拆开信件,看还要补充些什么,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坐上马鞍,准备启程,诗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书信查看,他担心自己对家人的话没有说完呀,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不明白,诗人为何要反反复复查看这封信呢,他说——(模拟“行人”和张籍的对话。

“行人”:张籍啊张籍,你怎么如此麻烦,为何反反复复拆信查看?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赶路了。

张籍:)

师:面对行人的发问,诗人会怎么说呢?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可能不明白诗人此时的心态,他独自一人漂泊他乡,已经十年没有回家了。如果你对他有更多的了解,或许会有新的体会。

补充资料:张籍简介

张籍,中唐著名诗人。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原籍吴郡(现在的江苏苏州),后来迁到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的时候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大约三十岁左右,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

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

师:读了这段材料,我们再联系杜甫写下的诗句“家书抵万金”,此时的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就是诗人,面对行人的发问,你会说些什么?

(生交流)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诗人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吟诵一回,可以做我的听众吗?

师吟诵。你们也一起来,用朗读把诗人的这份思乡情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吧。

师:诗人因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终于,捎信人带着这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信渐行渐远,诗人一直站着,望着“行人”远去的方向……

这一刻,诗人的感受,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孟郊说当家书被带走的那一刻,自己的心好像也被带走了。就像诗人此刻身在洛阳,心却早已回了故乡。这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思乡情呀!让我们再次吟诵《秋思》(配乐朗诵)。

四、拓展延伸,凸显“思”情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与孟郊。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寄托于这封薄薄的家书了。你们看—— 课件出示:

师:一封家书寥寥数字,却重比千金。李绅写下了——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李绅

师:在游子的心中,大雁也是那可爱的信使呀。难怪杜牧说——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杜牧

师:望眼欲穿的家书等得游子心都碎了,陆游曾写下——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

五、默写古诗,沉淀“思”意

1.师:借家书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诗人张籍将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藏到了书信的背后,就这样化作了这首《秋思》。最后,让我们一起将这首充满诗人思乡愁绪的《秋思》默写下来,以表达我们内心的一份祝福。(生默写古诗)2.作业链接

根据古诗内容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板书设计:

秋 见秋风

作家书 思乡 思 说不尽

又开封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1、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2、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1、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3、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4、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5、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像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1、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2、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1、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2、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3、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4、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1、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点红“碎”)。同学们,什么碎了?(学生自由发言)

2、《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1、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1、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在故园

拓展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教学中,我重点领孩子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在处理这首诗时,我注意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确了京口、瓜洲、南京这三个地点。其次,我和孩子一起总结出了学习这首诗的方法:朗读诗文——了解作者——借注释,解诗句,悟诗情——领悟表达方法。方法先行,接下来的两首,我注意放学让学生先自学,后交流。最后,我安排了一定写一写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1《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敬亭山、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能正确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能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想美好画面。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词。【教学难点】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敬亭山的资料(2)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历史背景(3)刘禹锡的资料

2.学生准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3课时 【教学流程】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想想我们学了李白的哪些诗?我们再把这些诗读一读。(出示诗句)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白的诗,这首诗——《独坐敬亭山》。(出示课题)(1)学习生字“亭”。这个字常用在亭子的名称上,如“醉翁亭、陶然亭”等。(出示生字)

(2)简介敬亭山。(出示敬亭山资料)(3)理解题目的意思。(出示题意)

二、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诗的节奏。(2)学生自读古诗,根据注释,结合插图,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要求)

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提醒多音字“相”在诗中的读音。3.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出示诗句

(1)读一读,想想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2)理解“高飞尽、孤云、闲”。(课件词意)(3)结合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

(4)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孤单、孤独)(出示问题)(5)介绍历史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出示背景)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示诗句)(1)读一读,想想用了什么修辞?(出示修辞)(2)理解“相看、厌”。(课件词意)

(3)结合插图、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

(4)在诗人笔下,万物都有感情,从这两句诗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相、厌)(出示相、厌)

3.体会感情

(1)自由读诗,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同桌间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2)听课文朗读(播放朗读),欣赏诗的韵律美。(出示诗)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4)学生读诗。

四、学习生字,重点指导

1.出示这首诗中的生字。(出示所有生字)2.说说写这个字时注意的问题。(出示生字)3.师指导写字。、学生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出示作业)1.背诵《独坐敬亭山》。2.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课,走近作者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优美。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出示洞庭湖景色图片)

2.简单介绍洞庭湖。(出示洞庭湖有关资料)

3.欣赏洞庭湖秋月图,(出示洞庭秋月图)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你想用哪个词形容看到的景色?(出示问题)

4.引入课题

洞庭湖的景色很美,从古至今有很多描写洞庭湖的诗词美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出示课题)

5.介绍刘禹锡。(出示刘禹锡资料)

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作者写了洞庭湖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出示自学要求)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注意纠正“磨、潭、螺”的读音。指导朗读。(出示诗)

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示诗句)(1)读一读,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理解“和、潭面、镜未磨”(重点理解)。(出示词语意思)(3)结合课本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诗句意思)

(4)“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比喻)(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5)谁能把这两句话美美的读出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出示诗句)(1)利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2)汇报学习情况,重点讲解:

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b.理解词语:遥望、翠、青螺。(出示词语意思)c.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诗句意思)

d.这两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比喻)(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3)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真美,看看谁能把洞庭湖的美读出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这首诗学完了,洞庭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诗歌朗读,闭上眼睛,想象洞庭湖的景色,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景色。(播放朗读)

通过学习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从诗句中画出要求写的字。

2.分析字形,说说书写应注意的问题。(出示生字)3.重点指导“庭”。(出示“庭”及注意笔画)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出示作业)1.背诵《望洞庭》。

2.想象《望洞庭》的景色,写一段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释题入情

1.学生齐读《草》这首诗。(出示《草》)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 词。

3.介绍词(出示:介绍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宋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可以配乐演唱。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题目。常见的词牌名有:《水调歌头》、《清平乐》、《西江月》、《沁园春》、《菩萨蛮》、《蝶恋花》等。

4.了解“江南”

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欣赏江南的景色。(出示江南景色)

5.理解“忆”

(忆:回忆、思念。忆江南:回忆江南。)

二、整体感知,以知促情 1.学生自由读词,读准读通。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词,注意纠正“谙”的读音。

3.听朗读(播放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出示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学生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这首词哪个字点出了作者忆江南的原因?(好)(出示“好”)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示句子)

在作者眼中江南好在哪里?用词中的话回答。引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自读这两句,说说写了哪些景物、哪些颜色?(出示问题)(日出、江花、江水;红、蓝。)

(2)学生结合注释及插图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3)想象画面:读一读,说说你眼前出现的画面。(出示问题)(4)这两句是流传至今的名句,同学们想想这两句话好在哪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学生回答时意思对即可。)

3.风景旧曾谙。(出示句子)

作者笔下的江南很美,江南的美丽景色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因此,作者在词中写到:风景旧曾谙。

(1)理解“旧、谙、曾”。(出示意思)(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4.能不忆江南?(出示句子)

这样的美景作者会忘记吗?从词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能不忆江南?)(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

(2)学生读这句话,思考:这是个什么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出示问题)(反问句;诗人对江南的思念、赞美。)

5.了解写作背景

(出示写作背景)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6.作者不仅思念江南的美景,还思念江南的人,让我们把作者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吧!学生朗读这首词。

四、拓展诗词,浓情延伸

1.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出示《忆江南》的另外两首)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1.自由读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3.欣赏歌曲《忆江南》。(播放歌曲)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出示作业)

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画、作词、写导游词„„)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

3.课下继续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十来年,游历安徽宣州时写的一首诗。“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时,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导入直接围绕“李白”展开。

由于古诗离我们年代久远,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样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在教学中,我从理解诗句上入手,重点让学生理解“独”“尽”“去”“厌”等,理解诗句意思后,然后问学生:这时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怎样?接着课件出示李白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这是李白秋游宣州时所作。当年,诗

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这样能把学生的感悟引到诗人的心情,学生能较好的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

在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但是,老师也不能失去引导,在关键地方给学生适当指导,学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洞庭湖的景色,通过感受洞庭湖美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词句,给学生创造自读自悟的机会。

“镜未磨”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了解“镜”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的镜子,接着出示古代铜镜,让学生理解“镜未磨”(“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镜子?”在师生的沟通交流中,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教学中我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看中理解诗句意思。

当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没有给学生足够自读自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在教学中,我通过《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导入新课,接着介绍了词,然后让学生欣赏江南景色,这样学生有了特别强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我适时地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这首词,通过朗读让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此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最后让学生欣赏歌曲《忆江南》,不仅让学生一步了解江南美景,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够好,这需要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鸟 尽 孤独 云 闲 寂寞 望洞庭

湖光 秋月 美潭面 山水 忆江南

红胜火

思念

绿如蓝 景人

第三篇:1、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知识与技能:学会“亭、庭、谭、螺、谙”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还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他是谁呢?”(学生:李白)

2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 随着学生的背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如:《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

3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自幼敏悟好学,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教学分析:读文贵入境,入境始与亲。本课的导入,从作者入手,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初识“孤独”

1读题,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2读诗歌。(1)自由练读。(2)指名读。(3)齐读。(4)质疑。

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眼就是“独”。所以,学习这首古诗,应紧紧抓住“独”字,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本环节,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让学生用“独”组词,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继而利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进而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三、走进“孤独”

1找:诗句里描写李白一个人看敬亭山的场景,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2交流: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天空不见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什么?(敬亭山)3体会孤独。(1)学生齐读前两句。

教师: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却越发让他感到孤独了呢?学生交流。

(2)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学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4配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5写话练习:

(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分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寂的心灵。)

四、拓展补充

出示《秋浦歌》。1自由读,感受李白。教师: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学生读。齐读,指名读。2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哪些人会想着他?

教师小结: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2小组交流体会。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文学成就: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

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水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二、感悟诗境

1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反馈:第一、二句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平静无风的水潭比作未磨光的铜镜)

3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比作白银盘)4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疑难探究,深入领会

1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

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显得格外美丽。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第三课时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等。(2)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3)“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三、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第四篇:1 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诗词都描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表现了是人对山水的热爱,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独坐敬亭山》描写孤独的李白在敬亭山下的感受;《望洞庭》中诗人刘禹锡描述了美丽的洞庭湖的景色;《忆江南》的作者白居易描写了江南的美好风光。教学目标:

1、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第一课时

课前互动: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李白图片)认识李白简介。讨论汇报自己对李白了解多少。

2.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让我们一起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3.幻灯片展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学生朗读后,教师小结从三首诗中感受到:思念家乡的李白,热爱山水的李白,对朋友有情有义的李白。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老师看见了大家十分自信的笑容,相信这节课我们能够一起快乐的学习。让我们用最自信的语气读今天的课题,1、《古诗词三首》。

2、认真预习才能更好更快的学习课文。在课前预习中,你-------(幻灯片出示检查预习:(1)你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了吗?)有谁不怕老师的检查。请同学们推荐三位读书好的同学分别读三首诗词。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给他们挑点毛病。

3、学生评价。

4、课件出示检查预习:(2)你通过注释理解了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5、你有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质疑)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7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理解词语

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5、课后的五个生字朋友想要考考大家。分析“潭、谙、螺”都是左右结构,“庭、亭”是同音字,虽然字音相同,一个是山,一个是水。重点指导书写“庭、亭”。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1、大诗人李白喜欢旅游,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如果真的能够穿越时光,李白坐上时光隧道来到我们九江,你最想推荐他去哪里?(庐山)为什么?

2、让我们也坐上时光隧道穿越到唐朝,跟着李白去旅游。唐朝的江南也有一座山如同北方的庐山一样出名。(板书:敬亭山)太多的诗人都到过敬亭山,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所以,敬亭山又叫“诗山”。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

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让我们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预设: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3、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4、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1、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4、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美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5、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6、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7、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8、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词——《忆江南》。(1)简介诗人“白居易”。(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江西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其

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板书设计】 忆江南(词牌名)

珍惜 景

第五篇: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课时: 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下载21古诗词三首教案要点(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1古诗词三首教案要点(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

    1古诗词三首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

    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课题1古诗词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3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

    古诗词三首_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概要 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

    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古诗词三首(教案)

    2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体会诗词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