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鹤楼送别
教学时间
师:好,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呢,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叫做《黄鹤楼送别》,请看老师写的课题。(板书课题)鹤这个字笔画比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结构要紧凑些。鸟这个横折折勾。(板书”鹤”字)请齐读课题:二十五,黄鹤楼送别。生:(齐读)二十五,黄鹤楼送别。
师: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它雄踞长江之滨,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为它撰文赋诗,并且留下了一段段动听的故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去领略一下两位大师在这里的一段传奇。课前预习过课文了吧?(学生举手)预习过了。读了几遍书?读了几遍? 生:五六遍。
师:五六遍,够多的。你呢? 生:五六遍。生:我也五六遍。
师:啊,读了那么多遍的书。同学们,那么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哪些字容易读错误,给大家提个醒。请你说。(示意学生4)哪些字? 生:伫立的“伫”容易读错。师:正确的读法是? 生:zh-u zhù
师:伫立,对吧。还有么,你说。? 生:脍炙的“炙” 师:脍炙的“炙”,好。还有么?
(学生举手)那个女生,你对着那个话筒说话就行。生:按捺的“捺”。师:按捺不住的“捺”,是吧?(对学生)你发现什么字了? 生:哦,也是按捺不住的“捺”。老师:对。(对学生)你想说? 生:饯行的“饯”。
师:饯行的“饯”易错,是吧。来,老师„„一下,把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容易读错的字都列在这儿(显示列出的字词)。每个词读一遍。暂时,预备--起!学生(齐读):暂时友谊饯行伫立孟浩然暮春三月杨柳依依誉满天下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师:有一个词你们还是没有读准,这个词读作“友谊yì”,不读“友谊yí”。再读两遍,起!生(齐读)友谊友谊
师:真好!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你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生:李白和孟浩然。
师:对,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事,对不对?那么这样,把这两个人物放入到课题目当中,把题目扩展成一句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的事。你来!生: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
师:可以么?概括的真够精炼的。掌声送给她!(学生鼓掌)
师:发现了吗?题目中不但包含着这样重要的信息,我们只要把缺少的成分补进去,它就是文章的----生:主要内容。
师:这个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记住了没有? 生:记住了。
师:一般人不要外传哦。生:好!
师:同学们,李白在这送别之后留下一首诗,就是这首诗。邵慧敏,你来。生:(大声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字正腔圆,不过的话,调还差了一点点,孩子们,想提高吗?注意看:在每句诗的第四和第五个字之间,这个停顿,稍微长些。听我读一下。师:(范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鼓掌)师:再来一次。生:(大声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鼓掌)
师:太棒了,真聪明!孩子们,一起来一遍。“故人西辞黄鹤楼”起---生:(朗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不错。这篇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词评价了这首诗,请找出来,是哪个词。师:好快!找到的孩子请举手。(学生举手)
师:这个男生,你说是哪个词? 生:脍炙人口。
师:对,就是这个词。读一遍。生:脍炙人口。
师:什么意思?有人知道吗?还是你。生:好的诗词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师:这就叫做---生:脍炙人口。
师:在这里受到称赞的是— 生:李白的(停顿思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师:对,就是这首诗。对这首诗,你们觉得陌生吗? 生:不陌生。
师:在四年级的时候,你们已经接触过了,对不对? 生:对。
师:那么根据你们的理解,大致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大致说一说,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没关系。(对学生)来,拿着话筒。
生:李白的好朋友(停顿)离开了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的里面,去了扬州。(停顿)后面的不会了„.师:有点困难是不是?好,往下接力棒。(对学生)这棒传到你手上了。生:只见船消失在远方的天际。我只会这一句。师:就会这一句,行。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对学生)你来说。生:只看见长江流向天边。
师:长江流向--天边。好,传了三棒,这首诗说完了。对吧?那么。唐诗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它语言精练,耐人寻味,确实不是三两句就可以说得通的。刚才大家说的感觉有些困难,这很正常。那么,唐诗该怎么读呢?今天老师带给大家的课文,就是一篇帮助我们读懂诗的好文章。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跟着本课作者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好,请大家拿出课本纸笔,找一找哪些句子分别解释了哪句诗的意思,把它画下来。听明白了吗,大家动手吧。
(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师:既然课文已经读了五六遍,那么你对课文的内容大部分都记在心里了。根据相关的印象,可以快速的找出这些句子。(老师巡视同学阅读)
师:咱班的同学学习习惯非常好,写字的时候呢,姿势很标准。师:好,有人找到了前两句诗是哪些句子解释的。找到的请举手。(示意学生)你说。生:(读课文)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师:谢谢。请坐。自己慢慢去想,一边读,一边想象文字描写的画面,自己读。可以出点声。师:作者用了哪两个词描写了春天的景色,(示意学生)你说。生:用了“烟雾迷蒙”和“繁花似锦”这两个词。师:读一读这两个词。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师:唉,大声点,大声点。没关系。你再读一遍。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师:真好!请坐。
师:透过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生:在长江边,在长江上,烟雾都漂泊在长江上,不过岸边花儿很多,花儿开了。师:多少花?
生:很多,密密麻麻的。
师:密密麻麻的,颜色怎么样? 生:嗯,七彩的,很多的种类。
师:好,还有谁告诉我,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景象。来,(示意学生)这位女生。生:我仿佛看到了长江的旁边,烟雾很、很多,都看不清前面的路了。只能看到很大的长江,在长江的旁边,很多的花飘落在地上,像彩色的锦缎。师:说得真好!不然怎么叫“繁花-似-锦”,这像我们曾经读过的一些诗:拂堤杨柳醉春烟,万紫千红总是春。就是这样的美景,对吗?大家想一想文中对这景物的描写只用了两个词,而诗中只用了两个字,哪两个字? 生:烟花。
师:对。烟和花。大家想一想,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条水路,都是这样美丽的景色,那真是“百里画廊,美不胜收”。想一想这样的景色,再读一读这段文字,“暮春三月”起— 生:(齐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师:此时此景,你想起的两句诗就是—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大家看一看,由“烟花”两个字想象到了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进而想到了你们刚才脑子里想到的画面。读诗就应该像作者这样,从文字中去想象诗中的景象。那么,解释后两句诗的句子又在哪儿呢?谁找到了? 师:哦,(示意学生)这位女生。
生: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师:这解释的是—
生:这解释的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师:好。
生: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解释的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谢谢,请坐。你刚才所说的句子都是课文第四自然段当中。更准确地说,后三句话这些内容就可以。大家看一看,在文中除了诗人提到的“孤帆”和“长江”之外,作者还想到了什么?写了什么?
生:作者还写了杨柳和沙鸥。师:不是那个句子。
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真好!还想到了什么?
生:还想到了“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谢谢。岸边是依依杨柳,江上是点点沙鸥,渐渐远去的白帆,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再加上一个伫立在江边翘首凝望的李白,就绘成了这样一幅画面。(多媒体显示画面,音乐响起)
师:想象这样的画面,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岸边杨柳依依”起---生:(齐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此情此景,凝聚成两句诗就是---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师一起说)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我们把刚才那段话和这段话连在一块,读一遍。边读边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暮春三月”起— 生:(齐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发现了,这两段文字连在一块,其实就是什么?是什么呀?你说。生: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什么说法吗?
生:就是李白写的那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的--生:意思。
师:的意思。对不对?对。那么,和你们自己比较一下,刚才你在描绘诗意,对不对?和你自己比较一下,作者在描绘诗意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示意学生)你说。生:他用到了“间接抒情”。
师:哎呀,这么厉害!你感觉出来了是吧。还有补充的吗? 生:他用了很多丰富的四字成语。
师:是啊,写起来很美。是吧,还有吗? 生:有很多景色。
师:有很多景色,而且作者还怎么样? 生:后面还用到了诗句。师:诗句?这里没有诗句。生:作者还(停顿)、这里是解释那个诗的意思,在诗中没有体现的东西,也全描绘出来了。师:发挥了— 生:景色的美丽。
师:发挥了景色的美丽。或者说他自己发挥了—想-师生:想象。
师:发挥了想象。不过想象诗中的景色,把这样其他的内容出来了。作者很善于想象,他把自己在读诗当中想到的景色画面,生动具体地写了出来。读了以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回过头,同学们再看一下这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主要在第一和第四自然段,那么,中间的省略号,所代表二三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请你迅速默读这两段,请你从其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从二三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师:好好想想这个问题。(示意学生)你说。生:依依惜别。
师:谢谢。请坐。就是“依依惜别”。什么叫“依依惜别”呀?想一想。(示意学生)这位女生。
生:舍不得朋友的感情友谊,慢慢的淡忘,慢慢的去.....这个......这个„„ 师:去忘记。
生:就是“依依不舍”。
师:依依不舍,恋恋不舍。非常的留恋,对不对?那么着两段文字是如何描写依依惜别场面的呢?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和行为的句子。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开始吧。(学生阅读文章、圈画句子、写体会)(老师巡看学生、不时与学生交流)
师:好,谁找到了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句子,(示意学生)你说说。
生: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大家看,奇不奇?两人分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可是他们此时此刻只是在看风景不说话。这又为什么?(示意学生)你说。生:因为他们舍不得离开,就不想去触动,怕对方伤心。师:说的很有道理。嗯。谁想说。
生:我想说这两人都不希望让对方伤心。师:都不希望让对方伤心,所以---生:所以他们都藏着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师:说得好!这伤心啊,这相聚的时光实在是太短暂,太宝贵了,这大家都不希望对方离开,所以就把自己的话藏起来了。这真是:二人同心自相知,此时不语胜千言。那么他们藏在心底的有哪些情呢?请联系李白说的话,和你们所了解的课外资料。那么他们藏在心底的有哪些情呢?(示意学生)你说。生:有思恋之情和尊重之情。师:说一说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尊重之情是说李白““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来的。师:关于李白这段话是敬仰。这个稍后讨论,好吗?(示意学生)你说。生:.....李白称呼孟浩然为孟夫子而不是名字,可以看出李白很尊敬孟浩然。
师:真会动脑筋。看一个名字就看出了尊重。李白给孟浩然写过一首诗,有人知道吗?(学生不语,一学生举手)师:(示意学生)你说。
生:在《赠孟浩然》中写到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师: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不对?来,读一读这句话。读一读第一句话,读一读这句敬仰之情的话。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感情平淡)师:在表达一下。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感情充沛)师生:誉-满-天-下。
师:还有哪些情感?(示意学生)你说。生:我认为还有友情。师:哦,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下面那段孟浩然说的话里体会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开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波涛永世不绝。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他们的友谊深厚,他们友情的深厚。师:友情的深厚。孟浩然的话记好。好,谢谢,请坐。还有补充吗?李白的话很耐人寻味啊。好,来。(示意学生)你说。生:兄弟情。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师:谁来补充一下,你说。生:还有不舍之情。
师:关于这兄弟情,他们交往的情况,有谁了解相关情况。哦,你来补充。
生:孟浩然不但关心李白的创作情况,兄长般的关心李白的成长情况,据说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就是孟浩然促成的。由此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
师:你说感情深不深,老婆都是人家介绍的。是不是,还有吗,你说。生:他们还结伴出游,晚上„(听不清楚)推心置腹,磋切诗意。师:切磋切诗意。看来他们之间—
生:他们之间呢,哦„哦„.孟浩然对李白的关心,他是李白的老师
师:对,他是他的良师,也是益友。你说他们感情深不深。那么此时此刻,李白饮的还是普通的饮酒吗?有什么呀,有什么呀?有— 生:情。
师:情啊。这所有的情都在这杯酒中。同学们,你们看一看,二人分别的场面多么的感人。但是在诗当中写没写到他们怎么分别呢,有没有写到他们分别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没有?诗中写了吗?那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怎么写出来的? 生:还是通过想象。
师:想象出来的。是没有根据的随意猜想吗,怎么想的? 生:他根据诗的内容。
师:真聪明!根据诗的内容想象。还根据历史记录的关于两人记录的资料来写的,对不对?那么我们通过作者想象这两段文字,从而体会到两人的深情厚谊。(背景音乐响起)此时此刻,离别的话语还在耳畔响起,送别的场面还在,虽然李白千般不舍、万般留恋,但是分别就在眼前,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山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此时此景露胸怀,凝成两句诗就是—
师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诗中有一“唯”字,是什么意思? 生:只。师:只。“唯见”就是— 生:只见。
师:只见。为什么此时此刻,李白不再看三月的美景,不再看似锦的繁花,只是看着远去的孤舟和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呢?
生:因为李白很想念他的友人孟浩然。师:所以---生:所以,他没有去看三月的美景,只看到了长江。因为李白想念他的友人孟浩然,所以他只看长江,向天边流去。而不再去看一些繁花似锦。师:有闲心欣赏? 生:没有。
师:所以全部的注意力和感情都投注到了---生:江上。
师:江山的一只-生:小船。
师:小船,是不是。诗中还有一个词“孤”,“孤”在诗中是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你说。单独
生:一个。师:“孤”是“一个”、“单独”,是不是。孤帆就是---生:只有一只船。
师:只有一只船。独一无二一只船。大家都知道黄鹤楼所在地,是九省通衢,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长江上大大小小的船只,川流不息。难道此时此刻江面上只有这一叶白帆吗? 生:李白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注视在孟浩然的那只船上。师:所以
生:没有注意到其他的船。师:所以江面上--生:只有孟浩然一艘船。师:你来说。
生:由于这个,李白非常思恋他的朋友,所以呢,没有精神去注意其他的船,看见他友人坐的船,所以才想它是“孤帆”。
师:对。不是江上就只有这只船,而是他的眼中只有这艘船,这是一种“过尽千帆皆不见,未见天地一孤舟”的关注和牵挂啊,孩子们,再看这个“孤”字,它还有一层含义,除了“单独”之外。是什么? 生:李白自己也孤独。
师:孤独,真会体会。一个“孤”字多好,“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像这样的文字,我们要好好去体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时此刻,长江上流淌的除了江水之外,还流淌着什么?你说。生: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师:好!具体点。有哪些情感?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兄弟之情
师: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还有那些情感?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
师:思念。好,有思念的味道。还有呢?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师:惜别不舍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尊重之情。生: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
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师生情。师:这些感情都随江水向东流去。“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在这样的欣赏感受,再回过头读读这句诗。师生:(共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江风啊,吹点轻些,让我多看朋友一眼吧!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江水啊,流得慢些,让我再看朋友一眼吧!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因为这深情的离别,历史在一千二百八十二年的黄鹤楼,停留了片刻,并留下了一张经典的老照片,那就是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让我们再深情地诵读这首诗吧。(音乐响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起--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没有写到一个情字,却充满了浓浓的离情别意,诗人写到景物时,都是景中含情。这就是唐诗的一大特点。“情在景中,情景交融”。读诗的时候,我们要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用心体会景物中蕴含着的感情。就让我们把这种情装在心中,流淌在心间吧。抄一抄最后两句诗,拿出书写纸,写的时候,注意做到整齐,有一定的速度,看清楚。怎样做,才整齐呢?每个字都有一个重心点,你这些字的重心点如果连起来是一条直线,那它基本上是整齐的。明白吗?在写好的基础上,做到又好又快。开始!(学生书写诗歌)
师:拿出你们的作品,我们再读一下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起—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节课,我们本着一起读诗、品诗,享受了很多。读诗,要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在想象的时候,叫醒文字表面描写的形象画面,还要想象文字背后没有写的内容。李白一生好交友,其中留下了一百六十多首送别诗,这首诗最有名。课后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选择其中一首诗,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发挥想象力,把它创编成一个动人的故事,老师期待着和大家一起阅读欣赏,分享经典阅读。(掌声)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第二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1、2两个自然段,初步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吟诵古诗
一、古诗导入
教师过度 课前,我们一块欣赏了几位同学精彩的古诗背诵,今天这节课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谁能美美的朗读一下这首古诗?
(1)指读(2)正音(3)齐读。
2、质疑,揭题: 你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吗?相信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你不仅会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还会从学文中了解到这首古诗背后隐藏的一段动人的故事。
3、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读书。
(1)自由的,大声的把课文读两遍。
(2)放慢速度读书,难度的句子要来回多读几遍。练习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3)读书用心记,思考有凭借。
2、学生读书,师巡视,纠正错误坐姿和读姿。
3、检查词语的朗读。(刚才老师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同学们读书特别的投入,那文中的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下列词语:
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指读
(2)正音
(3)齐读
4、指读课文。(简单评读后,对个别长句子,师做适当的范读。)
5、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不能用简洁、概括的话说一说?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2)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在暮春三月,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的故事。)
老师适时板书:李白
孟浩然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教师过度 课文我们读了三四遍了,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又什么不同?(指生回答:这是一篇文包诗。教师表扬:你真是一个会发现的学生!)
那课文读过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现在知道了吗?(稍一停顿)其实,文包诗的特点就是诗的意思就隐藏在课文中。
1、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前四个小节,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作为这首古诗的意思。(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边浏览课文边用笔划一划有关的句子,然后轻声读一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合作学习:下面请四五个人自发地组成一个小组,联系刚才找到的句子,用连贯的话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老师巡视并俯下身子参与其中)
(3)班级汇报交流。
教师过度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那请同学们再来齐读这首古诗,一定会读出新的感悟!
(4)再读古诗,进一步感悟。
师问:从这一次的朗读中,你悟到了什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很深的情谊,他们不舍得分离)
师紧接着再问: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如果用上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认为那个词最恰当?(师板书:依依惜别)
四、学习课文一、二小节,初感离别情
教师过度 下面让我们追溯到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暮春三月,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课件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1、学生读文后,师问:你读懂了什么?(指生生答)还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如果学生遇到障碍,可让学生看着课件再读一读课文;也可以指学生有感情地读;教师也可范读。)
(1)引导学生体会长江边美丽的景色。
(2)理解“饯行”,体会诗人间的深厚情感。
教师过度 如此美丽的景色,他们有心去欣赏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读文后,师问:你读懂了什么? 黄鹤楼很壮观
他们不是在欣赏美景„„
他们谁都不想触及“离别”这一伤感的话题。
(通过反复研读,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悟离别情)
3、有感情的齐读第二小节,体会李、孟的惜别之情。
4、教师小结:这真是(课件出示)“眼前美景无心赏 惜别之情心底藏”。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景如画的三月,本是朋友共赏美景,共叙友情的时候,可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朋友远行后,李白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他们之间的浓浓深情吧!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下来。
板书:
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第三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用一个故事再现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境。诗话互照,古诗是故事的浓缩,故事是古诗的扩展。
教学思路
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先通过对古诗的设疑,再引导学生对文本多层次阅读,在自读中自悟,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和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背诵古诗。2.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古诗,学会抓住重要词句进行品悟和交流的方法体会文本内涵。
3.能够体会朋友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谊。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深入文本。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引读质疑
1.师:同学们会背古诗吗?在你们所背的古诗中有描绘送别的吗?请哪个同学给大家背一背。(学生背送别诗。)预设一:(没有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老师这里也有一首送别诗:出示古诗。预设二:(有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刚才有同学背诵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
2.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
师播放配乐古诗朗读。
师: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朗读哪种比较有味有感情?
师:因为大家对古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如果理解透彻了,你一定也会读的很有味道。
3.大家看一下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学生质疑。)
预设一:可能会提出很多,甚至每一个词语都会被提到。预设二:提问的人很少。(老师设疑:如,题目是什么意思?“之”怎么解释?“广陵”指的是哪里?“烟花”什么意思?“下”什么意思?等。)师:这些问题老师都不用讲,只要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黄鹤楼送别》,就会解决了。
(师板书课题)二 初读: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诗文对照,看看哪些语句是写诗句的意思的,并作出标记;
(3)边读边画,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如重点字词,不理解的地方等。(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读。
(学生分段读)相机正音。
解释重点词语。
预设:饯行、依依惜别、誉满天下、伫立、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方法举例:饯行。围绕“饯”的偏旁,理解词义,与食物有关,学生说出词义:设酒食送行。)
(词语理解让学生动手查字典)三 细读:体会诗意
1.再读课文。出示新的要求:
(1)读1-3小节,找出具体写1、2两句诗的句子;(2)读第4小节,找出具体些3、4两句诗的句子;(3)边读边画,边画边读,直到弄懂诗的含义。(学生按要求读书)2.出示古诗1、2句。
(1)指名读写1、2句诗意的句子。(学生回答)
(2)对“故人”、“西辞”、“烟花”、“下”提问。
(学生分别解释)
(预设:故人,老朋友,文中指孟浩然;西辞,东去扬州,向西辞别;烟花,烟雾迷蒙,繁华似锦;下,江水由西向东,顺江而下)(3)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练习)
3.出示古诗3、4句。
(1)指名读写3、4句诗意的句子。(学生回答)(2)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练习)4.对孤帆设疑:“孤帆”什么意思?难道浩大的长江上只有一只船、一片帆吗?谁能联系“伫立”“凝视”来思考一下?(学生思考)(指名说)
预设一:李白心里想着老朋友,眼里只看到朋友的船。预设二:朋友走了,李白心里感到孤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出示: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这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仔细读一读,感受一下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的魅力,以及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感。(学生自由品读)四 精读:进入情境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古诗的理解,相信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就会不一样了。试一试,能不能读出一些味道来。(学生自由有感情读古诗)
2.播放音乐,指名学生读,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析。3.出示课本插图。
师: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正在江边为他的好朋友孟浩然送别,想像一下此时两人的心情,试着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能不能读出他们的内心感受。我们停一会找两个同学到前面来表演一下。(学生自由练习)4.推荐学生表演。
(学生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比如加上双方的称呼、动作等)
5.现在,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李白,你正伫立江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学生有感情读古诗。)我们不但会读,还会背诵。(学生齐背)
6.大家能把古诗的题目的意思说出来吗?(学生解题。)
预设:之,到;广陵,扬州。五 作业
出示图片:窗外一轮圆月,一人站立窗前望月。
师:转眼间到了中秋节,李白又想起了远方的好友,此时内心澎湃,他有很多话想对好友倾诉,可是只能寄语明月。揣摩李白的心境,把他想说的话写下来。
第四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探索学习课文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合作、探究,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话别的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探究,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话别的的情景。
教学难点: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1、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古筝曲《高山流水》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认定目标
师:送别是一轮弯弯的月亮,洒满思念的清辉。是一艘远航的客轮,回望离别的码头。此时此刻,相信大家已经通过预习,通过阅读,走进文中去了。那么你能说说从文中读出哪些情感,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1、小组交流学案相关习题。
2、课件出示:学案中“学习目标”。
师: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亲身去感受诗人之间的离情别意。板书课题
25、黄鹤楼送别
二、精讲点拨,感悟别情。
(一)、以景惜别,感悟藏情
1、多媒体播放一段黄鹤楼自然景观的视频,同时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
2、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与视频画面对应的语句进行品读。
3、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此地此景,他们心情如何?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板书:依依惜别)。
4、你知道“依依惜别”的意思吗?你能从这个词中体会出什么吗?
5、诗人的离别如此伤感,你能读出这种离情别意吗?
6、品读“藏”
师:藏的是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师:从哪个词知道?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一藏字包含了多少深厚的心意啊。谁来读这段话。
(二)、以酒话别,感悟别情
1、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自由读李白的话,你能读出哪些情感?
⑵、小组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课件出示古诗《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赠孟浩然》)
⑸、指导学生读诗悟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孟浩然的话语吧!
2、课件出示“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此时的酒杯中,盛满的仅仅是酒吗?还有什么?
⑷、这样的孟浩然怎么不令李白敬仰?其实,李白何尝不是令孟浩然敬仰。假如你就是李白,送别你的兄长老师知己,请读出你的敬仰之情吧。(配乐朗读)
(三)、以目送别,借景抒情
1、师:不忍别时终须别,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随即课件出示“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3、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4、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诗人的目光里面是什么呢?
(四)、理解古诗,感悟别情
1、师:是呀,烟花含情,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吟出这一首名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你能结合课文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
3、江上不可能只有一只船,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小组讨论、交流)
4、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孤帆”饱含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5、“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透过这首诗,你分明可以看到什么?
三、学习总结,评价反思
1、送别,是一首诗,一首值得一生回味的诗;送别,更是一段情,一段值得用一生深藏的情。通过现在的学习,你昨天预习过程的困难都能解决吗?请同学们拿出学案,订正一下。
2、你现在还有困难吗?请你提出来!老师同学都愿意帮助你!
四、自主合作,巩固练习。
1、完成巩固案
2、小组集体校对批改,组长打分。
3、针对作业中的问题,全班再次交流,共同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吟诗作别
自 学 导 航
(学 案)
学习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试着背诵。
2.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3.通过阅读感悟,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法指导: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词;同学间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学习过程: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一课,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想考考你,看你能不能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呢?
一、学前考考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字词的理解
之:
故人:
西辞:
烟花三月:
下:
孤帆:
尽:
唯: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1)
(2)
(3)
(4)
3.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4.我从
这句话中感受到。
我还从
这句话中感受到。
5.初读课文后,你产生了什么样的疑问呢?准备怎么样解决呢?
二、互动探究、品读感悟
㈠探究方法:读,思,画相关词句,或做批注。
㈡探究问题
1、下面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说说他们的差别。你还能再写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吗?(仰望
远眺
凝视)
2、你看:“一切景语皆情语”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觉得李白和孟浩然是在赏景吗 ?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3、你听:“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孟夫子„„永世不绝。从诗人的深情离别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你想:“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李白伫立在江边„„流向天边„„”好一个“依然、伫立...”“此时,如果你是李白、孟浩然你有什么话对友人说呢” 请拿出笔来写一写吧!
5、你读:读了课文以后,你一定有千般语、万般情激荡心头,那就让你的情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千古名诗中飞扬吧!
巩 固 内 化
(巩 固 案)
1.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摘录两首你喜欢的,制成资料卡片。
2.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的其它诗作各一首。
3.假如你是孟浩然,那么请你给你远方的李白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
第五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相应成趣,旨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诗文对照学习,求融合,不割裂。让诗成为学生进入文章的桥梁,促使他们在文章中探究与发现“诗的痕迹”,扮演文中人物进入诗的意境,抓住“空白”引导学生想象练说,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深一层地了解这首诗的成诗过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⑴ 自读古诗。
⑵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㈠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㈡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b、评价
*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开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㈠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 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㈡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