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上《夏感》教学设计doc
13.《夏 感》 【教学目标】
1.感情饱满地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3.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4.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5.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文章的语言特点
2.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教学设想】
1.感情饱满地大声朗读课文。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古诗《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今天学习的《夏》,表达的却是一种紧张、急促的旋律,表现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2.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主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作品大都收入9卷本《梁衡文集》中。3.词语积累
贮满(zhù)澹澹(dàn)芊芊(qiān)磅礴(páng bo)黛色(dài)匍匐(bú fú)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二、研读课文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①乡野的景物 ②农民的劳动生活 ③夏天的旋律 ④夏天的色彩 ⑤古人对季节的描写 2.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4.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1)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旋律”前的三个修饰词“紧张、热烈、急促”,既表明作者意想中的夏天的特点,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
第二部分(2-4)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实写景象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属于文学想像。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段写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精神紧张。用农民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第三部分(5-5)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又以春秋天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别出心裁,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
★★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不矛盾。前者猜度历代文人的想法,后者表达自己的感情。夏季是春华秋实之间,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的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末段既总结上文,又顺承上文的写景进到这里的抒情。对比而言,前四段都偏重写景,此段偏重抒情,景写足了,情自然生出,写景和抒情组合融洽,成为有机整体。5.文章以“夏”这题,为什么只写自然之夏和农人之夏?
夏季,暑气炎热无所不在。繁华都市何曾不有炎炎夏季?但作者写作的视野只在乡野,一看乡野外景,二看乡野农人。或许是作者以为乡野景象更有季节特征,以为农人的夏季劳作更为紧张、繁忙。6.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如“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再有,本文语言富有书卷气,常常是文白相间,显出语言之美。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
还有,本文语言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梁衡散文的语言都有男性化风格,不显造作,风格气质自然表现出来。如第二段在描写乡野的几处景物之后,写道:“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也显出梁氏散文语言的男性化风格。
7.请仿照文中句子,用相同的句式以“夏之色”、“冬之色”开头各写一个句子。
夏之色为黄的暖,如麦浪,如玉米,象征着丰收的稀奇。冬之色为梦的白,如银霜,如飞雪,昭示着生命之安静。
三、课堂小结
1.本文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夏感》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然而,梁衡同志却凭借这为数不多的文字,构筑起如此精美的世界。它,使我们想到玲珑的雅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过去评价散文之美,有所谓“人生宝、智慧宝、美丽宝”一说,而“六六”,在我们民族习惯中,向有和顺、如意、吉祥之意谐意。《夏感》正是这样一篇三宝兼具蕴藉着和顺、如意、吉祥美好等含茹的杰作。
2.如果你来写城市之夏,你将选取哪些景物?准备写出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①注意写景方法 ②体味作者感情
4.历代文人写夏季,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就是描写农民夏天劳作情景的。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宋代苏轼《鹧鸪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课后小结】
第二篇:《夏感》人教七上
《夏感》人教七上
《夏感》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学
董雪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诗歌视频,学生随录音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认真听读,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点评朗读;2.概括每段段意。
夏天总体特点
夏天的自然景物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旋律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研读课文
了解了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齐读第一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总领全文。由此,分析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自然段中,夏天是突然到来的?还是有个过程?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朗读第三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那么第三自然段又是如何描绘夏天的色彩呢?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方法,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的使用,偶句,反复等修辞手法)
5.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试分析写法。
热爱,赞美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
普通劳动者
热爱
赞美
向往
第三篇:《夏感》人教七上7
《夏感》人教七上7
张笑天——《夏感》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识记新的字词。
2.了解对比等写景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朗读体会的写景特征。
2.品读讨论写作手法及写景亮点。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感受语言的魅力,朗读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特点,体会的主旨。
教学难点:
写作意旨的体现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注意提醒学生使用恰当、准确、优美的语言。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先生的散文《夏感》。题目告诉我们,作者喜欢的是夏季,而“感”字,就是来解释为什么的。
二.整体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文,填空下列横线。
夏
是
一
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夏。
夏
是
一
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夏。
2.讨论明确夏的特点。
紧张热烈急促麦收时期农村农民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
三.精读训练
1.明确这三个特点在中的章节分布。
2.是否整篇都应读的紧张、热烈、急促?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对比的效果。用春之色的柔(女)、秋之色的艳(男)对比夏之色的热烈(齐)。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读出热烈的气氛,要有磅礴之气,升腾之气。
以第四段为例,用朗读来表现紧张、急促。(速度快,停顿短,干脆利落。)
四.品析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夏的特点。
1.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找出你们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可就词语运用、句式、修辞、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方面评析。
2.交流讨论。
实写与虚写,调动各种感官,精彩的比喻、拟人,多处对比,动词的准确使用。
注意讨论完,落实理解后的朗读,接着进行。
五.归纳总结全文主旨。
1.齐读末段。
2.读、背末段。体会作者文白相间、简朴生动的语言,体会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语言的雅致。
2.讨论:你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明确:作者的意图是为了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
4.将“大声赞美”换一下,仅仅是赞美吗?你还可以再续写两句。如我更要投身到这个……我要抓住……我要珍惜……(写下来交流)
黄金不只是夏的颜色,也是时间的颜色。
板书设计:
夏感
感受、感触、感慨、感染、感动、感悟
六.归纳小结。
1.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学习本文的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并作业:找出一两首写夏的诗文,和本文比较一下,写出夏的什么特点,有何异同。
教学后记:
时间安排还是太紧,最后一段的背诵没能完成。只好临时改为作业。
学生回答问题的覆盖面不够。
这次备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备一定要广泛搜集资料,真正解读文本。这一最初我也读不太明白,直到最后搞懂了它是特定时间——麦收,特定地点——农村,特定人群——农民,才真正找到了切入点,找到了感情的出发点。如果老师不能真正解读文本,甚至自己还带着疑问、模糊认识,就去备,的设计肯定偏离主题,显得死板、做作;这样去讲,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抓不住东西。
第四篇:七(上)第十三课《夏感》教学设计
《夏感》教学设计
湖北省罗田县实验中学 周新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作者抓住具有夏天季节性特点的景物展开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句子(从炼字、修辞、句式角度),体会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
教学重点:体会感情,品味语句,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夏的赞美,表达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农民的赞美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春游芳草地,夏赏碧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虽然夏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秋的凉爽或许还没有抹去夏天留给我们的独特记忆。
如果要你用画一幅画来表现“夏天”,你会画上哪些景物?对于这些景物你有哪些感受?
请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要画的内容,并用两三句话谈谈你用这些景物表现夏天的原因。
(点名两三名学生交流谈感受。)
是的,每一个人对于夏天的感受可能各不相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散文就叫《夏感》,让我们一起走近当代著名作家梁衡,体会他对夏季独有的钟情。
二、交流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关键词句回答下列问题:
1、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3、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什么感情? 听读课文后,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在班上交流:
1、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紧张、热烈、急促。
2、从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夏天的自然景色(调动各种感官实写和虚写)
夏天的色彩(以春天和秋天作对比描写夏季旺盛的生命力)夏天的旋律(写农民的辛苦和忙碌来烘托夏天紧张的旋律)
3、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夏天赞美之情。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点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课前,我要求同学们熟读课文,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大家注意听,等一会儿请你从重音、节奏、语调和感情这些方面进行点评。
点名学生读。学生评价。点名学生读一遍“朗读要求”:
这篇课文要大声朗读,读出“磅礴”之势,读出“升腾”之调,读出“赞美”之情。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 方法提示:
1、动词和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要重读。
2、情感递进的句子,每句最后的部分要连读,语调逐渐上升。
3、句式短小的句子,节奏明朗,语调高亢。
4、具有对称性的句子要读出旋律感。例如:
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划线词语要重读)
2、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后两句要连读,读出逐渐上升的语调。“夏天到了”要读得斩截,响亮)
3、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语调高亢,声音响亮)
4、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读出旋律感)
2、请同学们从文章三、四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注意重读、连读、语调和节奏等,要读出感情。
点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下面我们一起把文章最后一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三)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我们能欣赏到如此精彩的散文,得益于作家的那支生花妙笔,写出了夏天蓬蓬勃发的生命力,写出了农民紧张忙碌的气氛,写出了赞美之情。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到底为什么要赞美夏季呢?他仅仅是在描写这些景象吗?还有什么内心的感觉、体验要表达?
请同学们思考:
1、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2、作者到底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方法提示:结合第四段分析
同学们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明确: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作者赞美夏天,其实表现了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三、感悟、运用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源于对劳动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激情。
文中有很多写得很精彩的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最好?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方法提示: 从修辞、炼字、句式、描写方法等角度品味。
用“我喜欢„„这句话(或者这个词),因为„„”的形式说一段话。示例一:
我喜欢“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绿烟”、“长墙”来比喻“林带的变化”,描写了一个郁郁葱 3 葱、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形象生动。
示例二:
我喜欢“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中的 “匍匐”字,因为这个词写出了瓜秧伏地生长的情态,把瓜秧旺盛的生命力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点名学生读示例。
师:同学们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这两个句子都是先说自己喜欢的词或者句子,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即这个词或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作用等。如果是修辞句,要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用黑板上的句式进行交流。学生赏析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适当总结赏析语言的方法。
四、总结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对喜欢的句子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读到这里,我们还是意犹未尽,这就是一篇好文章的魅力。
作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天的美景,赞美了辛勤劳动的农民,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夏季。
(大屏幕显示如下 片13)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感受,同样能发现,夏,也是一个美好的季节。秋的收获来自夏的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同样来源于夏的积累。希望我们每个人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人生之秋!
五、板书设计
紧张 热烈 急促
景物——充满活力(多角度描写)
夏感(梁衡)色彩——金黄(对比)赞美
旋律——紧张(烘托)语言——生动 形象 富有表现力
第五篇:《夏感》教学设计
《夏感》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芊芊、磅礴、春华秋实、匍匐、苦涩、闲情逸致”等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强调有感情的朗读,融入文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2.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魅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因为给人一种万物苏醒的愉悦;有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因为给人成熟的满足;有人眷念白雪皑皑的冬天,因为给人纯洁的感觉。但是夏天,好像没有多少人特别喜爱,能不能说说大家知道的描写春花秋月的诗句? 的确,历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诗文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放声朗读,检查生字词,了解作者: 齐读课文,完成黑板上的问题:
夏天是一个()的旺季。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的旋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研讨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思考题,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景物表现出夏天的热烈?读一读有关句子,感受。(2)夏天紧张的旋律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
(3)为什么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4)文题是“夏感”,作者的“感”是什么? 2小组汇报,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夏天的特点,体会农民的辛苦,感受作者对农民的赞美。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默读2、3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提示方法:从用词之美或修辞之美上去体会,建议用“我赏析的佳句是,它采用了(用词、句式、修辞或写法),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 的感情。”的句式来欣赏语言美。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四、美读课文,感情升华方法指导: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里想像文中的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夏天的磅礡之势,升腾之气。2 学生自由朗读
五拓展延伸,练习仿写
秋天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用美的眼睛去观赏秋天,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秋天,用你的妙笔去赞美秋天。现在就让我们来写一段《秋感》,老师相信同样精美的文章也会在我们之中产生!
夏 感
梁衡 紧 张 急 促 热 烈
自然景物 色彩美 紧张的旋律 大自然 普通劳动者 热 爱 赞 美
《安塞腰鼓》说课分析评说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概昂奋,气状山河的时代之歌。在《安塞腰鼓》这篇说课教案中,朱老师比较注重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比较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散文,朱老师在说课案中十分注重文本,整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
发了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地与课文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杨生命力的美文,在学习阅读前,老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课堂运用现代教育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状场面;空旷的黄色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3、注重课堂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朱老师在说课案中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动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二、探究说课案中的几种教学方法
本说课案分别使用了情境激趣法,点拔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读写训练法,反思体验法。这些不同形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壮阔豪放的情感美,传递磅礴的力量,激荡的生命。让学生全面品味短句、排比、反复、比喻等语言艺术带来的激烈节奏美。记得文章中有一个特殊的句子,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四句话如同一个分水岭从四个方面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住黄土高坡,这里的百姓都是古老厚重的黄土高原的儿女,他们深深爱恋黄土高原,爱她灿烂的民族文化,爱这条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安塞腰鼓。它壮阔、豪放、火热的气势,震撼、烧灼、威逼着中外读者的心灵,带给所有人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令人颤粟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