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石柱县南宾镇灯盏小学 余文田 设计并执教
单元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
(二)课本P48~66页。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单元课时安排: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2课时第一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5 5 × 8 7 × 9 9 ×
× 3 6 × 8 9 × 5 8 × 8× 8 3 × 6 9 × 9 6 × 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八五十六 三()二十七 六()五十四 七()六十三 二()一十八()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五、安全教育
近来禽流感感染范围扩大到了北京和河南,因此,要注意勤洗手、常通风、多锻炼、加强营养,积极预防。
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第51~52页练习十一3~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较熟练在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小朋友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趣味引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用童话故事出示第51页第3题小鸟回家主题图(1)学生独立计算(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4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2)学生独立计算(3)小组交流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减轻计算的枯燥性。【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1)出示题目
4×()=36 6×()=42 63 ÷()=7 32 ÷()=8 48÷()=6 9×()=54(2)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3)填空并说说思路
2、综合应用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35÷7 42÷6 7×7 72÷8 36÷6()>()>()>()>()(1)独立计算求出商或积。(2)比较后再填空。
3、解决问题 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1)用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2)学生自己找信息(3)解决问题并说说解决办法
(4)请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
五、安全教育
昨天,全国禽流感感染者已增加到61人,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和家禽、鸟类接触。食用禽、蛋类食品一定要加热煮熟。
第三课时 练习课
(二)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练习十一8~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会用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乘法口诀表
2.找几句口诀说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
二、展开学习1.完成第52页第8题(1)出示表格
(2)说说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数÷除数=商)(3)计算并填表
(4)说说每一题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53页第8题(1)学生独立完成(2)教对答案
(3)体会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3.完成第12题
(1)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树立加、减、乘、除我都会我能学好口算的信心。【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第9、11题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2)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安全教育
为了预防流行性疾病,洗手要用洗手液或消毒水,采用六步洗手法(示范)。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5)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6)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2、教学例3.(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在学习例2 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
【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总结
五、安全教育
近段时间,尽量不要到密闭、人多的地方去,特别是农贸市场、影剧院、网吧等人多嘈杂的地方。
第五课时 练习课
(三)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6 56÷8 32÷4 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 18是6的几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几倍”的求法。
二、展开学习
1、用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1)解答兰圆是红圆数目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2)请你给每一行的圆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涂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涂,自己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完成表格。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 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 你能提哪些问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计算,集体校对,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3.完成练习第6题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
(3)深化练习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你会算第二个问题吗?尝试解答。【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自己观察统计图并完成右边的表格。(2)解决下面的3个问题
(3)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多种问题,可以是加、减、乘、除多方面的。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去年小红几岁?妈妈几岁?”进行降难指导。【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安全教育
预防流行性疾病,一定要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服、不留长发。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两步计算)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出示主题图。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很多小朋友来到公园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些什么呢。【设计意图】: 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图上的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板书:6×4=24
然后用24÷3=8(板书)(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5)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
【设计意图】:
1、明确问题和条件为正确地解答问题做好准备。
2、通过交流解答,掌握该类题目的结构特征。
【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要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五、安全教育
天气热了,不要私自下水洗澡、嬉戏。遇有水域的地方要多留意,注意安全。
第七课时 练习课
(四)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第61、62页练习十三6~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 56÷7 32÷8 6×5 2、6的3倍是多少? 3个9 是多少? 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简单乘除法的数量关系。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买9元一枝的钢笔要花63元钱,换6元一枝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他们要买几枝钢笔?讨论两个问题的计算顺序。
(2)如果直接算6元一枝的钢笔要多少钱你会算吗?试一试。2.投影出示第7 题
(1)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2)学生尝试练习(3)交流解答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算吗?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13(在指导练习时,要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方式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兴趣。【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拓展应用
解答思考题: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安全教育
如遇雷雨天气,不要贸然在路上行走,不能上学就给老师打个电话,不要强行冒雨赶到学校。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一)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1)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2.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1)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2)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3.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4.做第65页中第5题(1)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2)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六、安全教育
在上学或回家的路上,如果突遇山洪,一定要在安全的地方躲避,积极和家长或老师取得联系,不要贸然涉水过河。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二)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2)分步解答:6ⅹ6=36(人)36÷9=4(组)生:
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1)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3)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下图)【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
五、安全教育
这些时候,蛇冬眠结束,开始出来活动,要注意预防蛇咬,千万不要去抓蛇,一旦不小心被蛇咬了要赶快就医。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质量监测试卷
1.鲁班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他有许多()创造。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质量监测试卷
一、读拼音写汉字。
qí gāněrqiěqínglǎnghūrán()()()()2.我()在河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小鱼。
优美
美丽
3.春天的公园真()。
4.同学们随着()的乐曲,跳起舞来。
zhěngqífāngbiànmíngxiǎnhóngpiàn()()()()
二、用“√”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撕.开(sīxī)皮肤.(hūfū)研究.(jiūjiù)暑假.(jiǎjià)齿.孔(chǔ chǐ)邮政.(zhâng zhòng)缝.衣(fãng fâng)差.
不多(chá chà)
三、按要求填空。
1.“陈”字是结构,部首是,除去部首有画,读音是。
2.“赵”字是结构,部首是,除去部首有画,读音是。
四、给下面的字换个偏旁部首组成新字,再分别组词。
喝()仍()该()漫()()()()()
五、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例:一(棵)大树
一()书包一()桌子一()小刀一()先生
一()机器
一()金鱼一()别针一()春雷
六、照样子,写词语。
例:牙 刷 → 刷 牙→→
→
→→
七、选词填空。
发现
发明
八、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
1.放暑假了,我和同学2.多么快乐啊
九、选择正确的答案,用“√”在括号里标出来。
《动手做做看》这一课,从伊琳娜做这验这件事中,你觉得下面的说法哪种对?(1)科学家的话一定对。()
(2)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十、按课文内容填空。
宋涛、陈丹、赵小艺都会画风,宋涛画的是,;陈丹画的是,赵小艺画的是和。
十一、把下面的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他又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动手帮助扫地板。()一天,雷锋坐火车到沈阳出差。
()火车上的人都称赞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战士。()他看到乘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
十二、你做过什么小制作?是怎么做的?请你用几句话写出来。
第三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设计
石柱县南宾镇灯盏小学 余文田 设计并执教
单元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课本P91~105页。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单元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3页。“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1、2、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教学难点: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准备:题单及课件。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口算:50+70 300+600 800-400 30+40 200+700 600+400 80+90 80-30 说出怎么计算的。
二、学习情境创设
1.春天到了,这节数学课老师安排就一次春游特别行动,你想参加吗? 2.播放展示动画。我们将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一起去看看吧。3.可是美丽的鸟岛却在海中央,我们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
【设计意图】:由谈话引发去春游的愿望,抓住孩子的兴奋点,搭建生活平台,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师生互动活动
1、组织活动1——码头乘船。(1)认真观看,回答问题。二年级一斑有23人,二年级二班有31人,二年级 三班有32人,二年级四班有39人。一艘船限乘68人。
(2)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船时将碰到哪些问题?
学习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引导。鼓励拓展思路,尽可能多提出数学问题。同时板书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去寻找有用信息,收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重点是口算方法。(4)选择书上例
1、例2的问题,加以解决。
先看第一个问题:四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我们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说原因。23+31=(5)互相交流算法。
3+1=4 20+30=50 50+4=54 23+30=53 53+1=54 31+20=51 51+3=54(6)同学们相到了那么多种方法,真能干!算一算:32+39=?怎么算的?说一说!尝试计算32+39并说说算法。
(7)对比两个算式,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提醒:注意进位!(8)引导完成。
(9)我们知道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需54个位子,现在你能不能独立完成第3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人?
(10)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后,还剩14个座位,你想怎么安排? 32-10=22 22-4=18 强调退位在头脑中算。
【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四、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评议。1.练习十九第1题。2.练习十九第2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掌握。拓展性学习1.练习十九第5题
2.把3、6、9、12、15、18、21、24、27填在方格里,每行相加的和都是45。
五、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安全教育
夏季要预防中暑,不在高温和强烈阳光下持久活动。
第二课时 练习十九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教学内容:课本第94~95页。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教师准备:
练习十九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设计意图】: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出示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2)列式计算。
58+25=83(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出示练习十九第8题的主题图。(1)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买东西的活动,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1)说说意图。(2)独立计算。(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题。(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引导读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安全教育
高温天气中杜绝私自下水洗澡、游泳、戏水等。
第三教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教学内容:
课本96页例3。“做一做“第1、2题中加法,练习二十第1、2题加法。教学目标: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绿化环境的教育。教学重点: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教学准备: 教材第96页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出示两位数加的算式卡片,让学生抢答。【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现在搜集矿泉水瓶子的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3.出示问题: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请一个同学板演,其余同学自己在练习上写出算式。5.订正算式。
6.看看这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
7.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几百几十的加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再动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2.提出要求:(1)先独立计算。(2)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流。3.组织学生汇报。
用口算。因为18+34=52 所以180+340=520 用竖式计算。百位、十位和个位分别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
4.同学们能想到两种那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竖式应该怎样计算。我们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每个数位上的竖对齐,如果满了十就向前一位进一。5.但是老师还是有个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呢?
让学生回答:因为十位上的8+4=12,向百位进了1,百位上就是应该是1+3+1=5 竖式计算时进的1要写上,算的时候不要漏掉了。口算180+340,算了18+34后要记得在末尾再写上0。„„
同学们很棒,那么你能提醒一下小伙伴们,我们在计算中哪些地方要特别小心吗? 【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2题中有关加法的练习。2.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1)说说图意。
(2)根据图上问题列式计算。(3)根据变化的数据进行计算。
五、拓展性学习
想一想:最小三位数加上最小四位数和是多少?
六、安全教育
夏季是雷电、山洪多发季节,要注意防雷、防洪。
第四教时 加、减法估算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教学内容:
加、减法估算(教材第98页例5,练习二十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站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教学准备:教材第98页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人,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米,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近似数的复习引出加减估算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交流、讨论中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体验估算策略的多样性。
二、新知研讨 1.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列表,“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2.出示问题。展示例5如下的数据表,出示“明明”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第一周240个
第二周380个
第三周192个
第四周219个
3.讨论算法。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明明提出的问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 可以了。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4.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 想的。然后全班交流。只要想的合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如: 192+219=200+200=400,192+219=190+220=410 5.出示问题二。问: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估算得出的结果,回答还需多少个。其中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也可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6.延伸拓展。师: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 【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形成应用
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用连线的方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3.集体研讨完成练习二十第6、7题。
四、课题总结。
五、安全教育
夏季温度相对较高,要注意用火安全,不要带火种进校园、进山林等地方。
第五课时 几百几十的加、减
(综合练习)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4、8、9、10、11、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相应的估算。2.使学生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3.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
1.能熟练计算几百几十的加、减。
2.能运用正确的估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教学难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练习题的情景图,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式卡。教学过程:
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题。
教师分别出示数字卡片:650,200,160,280,450,以开火车的方式要求学生连续计算 60+200-160+280-450,集体评价订正。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直接填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大屏幕出示第4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怎样列式?(2)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0—150=150(度),教育学生要保护自己的视力。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大屏幕出示第10题的情景图,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题意,独立列式解答,并指名学生 上台板演。
(2)集体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算式?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评价订正。【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技能训练。
1.完成练习二十第11题的估算。
先让学生独自估算,将结果写在书上,然后指名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引导其它学生评价该生估算是否合理,使学生理解估算策略的多样性。2.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1)完成练习二十第8题。
大屏幕出示第8题情景图。引导学生分析出本题中的隐蔽条件:“小朋友已看的页码是142—143页”,进而一起估算出结果。(2)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
大屏幕出示第12题情景图,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学生估算结果后,引导学生对估算的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如,矿泉水比冰棍卖得多,第二天矿泉水要多进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巩固、深化知识的掌握。
四、练习总结。
五、安全教育 注意用电安全。
第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02页内容,练习二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完成第103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 们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二、基本训练。
1.练习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技能训练。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 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习总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五、安全教育
上下学注意交通安全,公路上靠右行走、主动避让车辆、不闯红灯。
第四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石柱县南宾镇灯盏小学 余文田 设计并执教
单元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 课本85-90页。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单元教学重点: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单元课时安排:
克和千克„„„„„„„„„„„„„„„„„„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安全教育
不要采食不明野果、野泡等东西,以免中毒。【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称一称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自然引入新课。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课间活动】 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领会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五、安全教育
剧烈活动后不要立即喝冷水。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 40+56=56+40 ┆(学生举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b=b+a(a+b)+c=a+(b+c)课后小结:
加法的运算定律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千米)=288(千米)
(88+104)+96=88+(104+96)
(69+172)+28=69+(172+28)
(145+207)=(155+145)+207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304+215=519 215+304=()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计算: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125×2 =10×25 =250(桶)=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4×25=100(人)(25×5)×2 25×(5×2)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250(桶)=250(桶)
(25×5)×2=25×(5×2)┆(学生举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a×b=b×a(a课后小结: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b)×c=a×(b×c)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30×(□×□)125×8×40=(□×□)×□(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25×42×4 68×125×8 4×39×25(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4(25×15)×4
46×25(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6 =150 课后小结: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25 =100+50(人)=150(人)(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01×84=□×84+□×84 92×203=92×(200+□)=92×200+92×□(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1)9×37+9×63 =333+567 =900(2)9×37+9×63 =9×(37+63)=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23×12+23×88(35+45)×12(11×25)×4 25×(4+40)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38×(29+1)=(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a×b×c= a×(b÷c)a÷b÷c=a÷(b×c)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25×7)=350〇(□〇□)(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3)480-82-18(4)673-84-71-45(5)81÷3÷3(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1)1035-497-203 a+b+c= a+(b-c)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2)1035-(497+235)(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1035-497-203 =1035-(497+203)┆(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a÷b÷c=a÷(b×c)
课后小结: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课后小结: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24=()×()30=()×()36=()×()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板演:
(1)25×12=300(元)(2)25×12 =25×(3×4)=(25×4)×3 =100×3 =300(元)(3)12×25 =12×(100÷4)=12×100÷4 =1200÷4 =300(元)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P47/
4、5
板书设计:
12×25=300(元)= =3 =3 =300
课后小结: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25 12×25
(3×4)×25 =12×(100÷4)×(4×25)=12×100÷4 ×100 =1200÷4(元)=300(元)12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班级:
四年级()班
教学时间:2007年 月 日 备课教师:张会君 教学内容:
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板书设计: = =61 =122+26 =148课后小结: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2)7×21+1(31+30)×2+26 =147+1 ×2+26 =148(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