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分练习 人教新课标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
一、练习
(1)将已经准备好的18个铅笔、橡皮、尺子等东西平均分成3份,怎么分?
(2)3人获优胜奖,奖品为9块橡皮,3人获一、二、三名,奖品为9只钢笔。奖品怎么分?
二、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1)3份糖果,每份3颗。
(2)4个圈,每个圈内2个机器猫。
(3)天线宝宝1个、4个、7个
三、分一分
1.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2.16盒花摆在一个四边形的边上,怎样摆同样多?展示3种不同的摆法。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平均分1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讨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第三篇: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平均分”的关键是“每份同样多”,我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动手操作,以形象感知为主的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盒里的学具进行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探索规律,进一步认识“平均分”这一概念。
我的不足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以致于误导了学生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投入了太多注意力而再次浪费了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磨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再精简些,严谨些,教学机智再灵活些,从而在课堂上多一份从容,少一些尴尬。
第四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2.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3.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4.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可以怎样平均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环节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根据问题,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进一步的体验。】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将问题稍加改动: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操作,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规范的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这个环节从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完成13页、14页“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2.拓展练习。把12根小棒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先让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再进行交流,并规范的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开放的操作情境中,进一步深化对平均分的理解,灵活快速的应运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全课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和平均分的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说课稿
2015——2016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说课稿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圆形卡片、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均分
1、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看的图片,请动手吧图片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卡片分完。
2、各小组观察分配结果,分别汇报。
师总结: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字吗?带着这个疑问,请把课本翻到底8页 出游:糖、面包、橘子、师说:二一班同学要去春游,同学们积极地准备了食品,同学们准备了哪些食品?他们是怎样分配的呢?小组之间观察讨论一下。
总结:同学们把食品分成了3份,每份2颗糖,每份2个面包,每份3个橘子,每种食品都一样多,通过观察讨论,我们给这种分法,取个名字叫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齐读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的过程。
师:拿出手里的小棒,每人10个小棒,要求把10个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个小棒?
1、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
2、看一看页的做一做,找同学读题,思考后,小组讨论做题。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拿出手里的学具小棒,要求把15个小棒平均分成5份,该怎么分呢?边分边想,你是怎么分的,用什么方法分的?
1、小组讨论汇报,找同学来黑板前用学具演示平均分的方法。
2、总结分法:第一种方法:把15个苹果先每一个盘子里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的分,每份分3个。
第二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把15个苹果先每一个盘子里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每份分3个。
第三种分法:在每个盘子里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有3个,这样分快些。
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苹果,这就是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总结平均分的方法,板书: 一个一个的分,几个几个的分。
3、拿出手里的学具,要求吧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课后作业:练习二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