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囚绿记[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19:1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囚绿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囚绿记》。

第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囚绿记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囚绿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释题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 :(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离骚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离骚》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锁定

重难点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①重要词语(投影)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探究阅读

(1)(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3)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致橡树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 “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

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

三、说学习方法

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

四、说教具的使用

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课时)

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第四篇: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稿:囚绿记

由 中 公 教 育 运 城 分 校 上 传

欲加了解,详询度娘~~O(∩_∩)O~~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 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 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 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 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 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 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 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 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 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 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 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 文 转 自 中 公 教 育 1

由 中 公 教 育 运 城 分 校 上 传

欲加了解,详询度娘~~O(∩_∩)O~~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 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 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 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 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 :(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本 文 转 自 中 公 教 育 2

由 中 公 教 育 运 城 分 校 上 传

欲加了解,详询度娘~~O(∩_∩)O~~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2、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本 文 转 自 中 公 教 育 3

第五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鲍从彪

授课时间 2012-11-2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

“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

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

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

喜爱

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 后“绿”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的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绿的精神)

明确: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触摸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北平已经沦陷一年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为人,再想一想作者笔下的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它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五、拓展延伸

抗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绿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传。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下载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囚绿记[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囚绿记[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散文的脉络。2、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3、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4、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1、紧扣文......

    《囚绿记》经典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云阳中学,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吗:“碧玉妆成一......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的阅读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 教学目标: 1、能够以“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的形式,概括文中绿的形象特点。 2、能够抓住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简要分析“囚绿”和......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以悟情 2.品析以释旨 3.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品味作品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追寻作者的思想状况的......

    《囚绿记》教案(范文模版)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教学重点、难点 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课前准备让学......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锦集9篇《囚绿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 品析以释旨 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