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百年噩梦。《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生字新词,并注意积累和运用。
2.引导学生联系句子,品味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继续培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片段。
4.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勿忘国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增强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5.利用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单元重、难点:
1.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2.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四、单元课时安排:约10课时
《圆明园的毁灭》 2课时 《狼牙山五壮士》 2课时 《最后的一分钟》 1课时 《难忘的一课》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 2课时 回顾·拓展 1课时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段,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构建话题,激发情感。
1.同学们,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人们梦中的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是怎样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正音,学习生字。三.细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书,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⑴针对第二自然段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指什么?②结合学生回答,flash课件演示:(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课件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⑵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①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指名读第三自然段)②圆明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自己潜心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③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④请同学谈一谈,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你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
3.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吗?不!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欣赏我们的圆明园。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2.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填一个词。()的圆明园。预设词语:举世闻名、金碧辉煌、诗情画意、建筑雄伟
2.过渡: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二、深入领悟圆明园的历史文物。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
2、“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文物?
3、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请大家读一读阅读材料。课件:(出示图片、文字):圆明园是世界上最雄伟、精美的皇家园林。园内珍藏着不计其数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金银珠宝,青铜礼器,古玩陶瓷,价值根本难以估算。仅原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
4、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说。
5、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曾经就在我们的圆明园啊!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1.引导: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中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读了这段文字,你是怎样的心情?(愤慨、痛恨、痛惜„„)3.请读一读让你感觉到愤慨、痛恨、痛惜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
4.同学们,圆明园中化为灰烬的是什么?(建筑艺术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尊严。)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过渡: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体味“不可估量”的损失。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计。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惨重的损失。)
3.这一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痛惜、痛恨、悲哀)4.指名读,齐读。
五、回忆课文,感悟写法。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六、激荡情感,课堂练写。
1.同学们,老师这有电影《火烧圆明园》的一个片段,请你面对着这熊熊燃烧的大火,写出自己的话。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中一些词语。
2.播放《火烧圆明园》大火熊熊燃烧的情景,学生练写。
七、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1.交流写话内容。
2.教师总结: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筑„„不仅„„还有„„举世闻名 奇珍异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教学重难点: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从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刘胡兰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八年。这八年,我中华大地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读后交流 3.自学生字新词。
4.自学检测:①认读生字与写字。②边读边谈感受。三.熟读课文,梳理记叙顺序。
1. 1941年秋天,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五壮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感动着今天的我们。课文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动人场面,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不熟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
4本篇课文哪个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哪些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呢?(课文第一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是事情的发生;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跳下悬崖是事情的结果。)
5.课文的2—5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写的什么?能跟老师一样给每部分标上一个小题目吗?根据学生的回答。
四、反复练读,读中感悟重点词语。
1、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故事中,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读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感悟词语。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彰显着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对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
板书设计: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从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摘抄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请读给同学听。
2.过渡: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感人肺腑的乐章。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
3.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二、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雄气概。五壮士在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场面深深打动了你。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些场面有的让我们感到痛快淋漓,有的让我们感觉热血沸腾。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勾画出来,用心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①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分别指谁?(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②从描写五位壮士的语言中,从带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导学第三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3、自学4、5自然段——引上顶峰,英勇歼敌①默读这个部分,你体会到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板书:英勇顽强)你从哪里看得出来的?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三.研读英勇跳崖,感受勇于献身的精神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6—9自然段。我想读完后会有一个词跳入你的脑海里,是哪个词?(英勇壮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2.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
3.课件出示:跳下悬崖画面看到这个画面,请同学们拿好课本,再读五壮士跳崖的句子。(齐读6—8自然段)
4.引读课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声口号响彻云霄。这是„„(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5.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惊天动地”是指声音很大,惊动了天地。“气壮山河”的意思是气魄像高山大河一样雄伟、豪迈)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四、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请同学们放下笔,读一读面对着五勇士,面对着纪念碑你想说的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2.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更多资料。板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有关台湾的课文吗?对台湾你有哪些了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正是发生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难忘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指导:(“闽”是前鼻音,“诸”是翘舌音,“葛”读“gě”,不要读成第二声。)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
三、品读交流,探究体验
⒈一堂普通的语文课,为何如此让人难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后思考:整篇课文最让你难忘的话语是什么?
⒉全班交流最让人难忘的话语是什么?(“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3.“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同学们对这句话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4.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勾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并想一想这句话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激情朗读,感情升华
⒈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想你一定被台湾老师和孩子们那真挚而火热的心打动了。请再次朗读课文,抒发我们内心那强烈的民族精神与浓厚的爱国情意。自由读课文。
⒉出示课件:台湾风光、中国地图请同学们再看一看这美丽而富饶的小岛,这游离母亲怀抱的一叶扁舟!大家展开想象,此时的台湾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是否也在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⒈“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请反复读一读当时的动人情景。把最能打动你的一个画面记录下来。
⒉请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你此刻的心情。板书设计
24* 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读诗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三、诵读诗歌,激荡情感
1.指名读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àn”不是“ zhàn”。)
2.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请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说出你内心的感动。3.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①指名读第1小节。②“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③“叩问”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最后一句。④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⑤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①自主学习第2、3节,课件提示:想一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②“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资料。③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④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读。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①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②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美好祝愿指名读,齐读。
五、读中升华,以悟促写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如果你亲眼目睹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 喜悦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目标: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提高阅读能力,能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写读后感。教学难点: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精炼,感情真挚。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提高阅读能力,能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写读后感。2.在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精炼,感情真挚。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我想大家一定感触很深,对“圆明园”灿烂文化的追忆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我们难以忘怀;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动;《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字里行间饱含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让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些感受我们能用自己的笔写下来吗?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二、自读阅读提示,了解写好读后感的方法。
默读提示,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后交流。⑴什么是读后感?(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⑵如何才能写好读后感?
三、阅读范文,感悟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边读边思考:从这篇读后感中你体会到了写读后感的哪些方法?
2.小组讨论,习得写法。通过读《愤怒与惋惜》,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3.交流读后感的一般写法:⑴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来发表议论。⑵联系实际,情感真实。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⑶叙议结合,以“感”为主。读后感属议论文范围,但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教育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另外,恰当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和谚语等,也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⑷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读后感”,当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最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如: 愤怒与惋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成功=刻苦+勤奋+机遇 ──读《岳飞苦练成帅才》有感
4.归纳写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四、独立选材、激情写作
1.同学们,本组课文的学习留给你的情感激荡还记忆犹新吗?你们课下搜集的有关中华民族受尽欺凌的历史以及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爱国爱人民的故事带来了吗?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可以选择我们课文,也可以选择自己搜集的材料,你想写哪篇文章的读后感,请同桌交流一下。
2.交流写作内容,相机指导。
3.自由选题,练习写作同学们已经选择了自己所要写的内容。那就请拿起你的笔写出你的感受
五、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评价、修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参与评价;注意对语言的评价,抓住学生用的准确的语句进行积极评价;抓住学生独特的感受进行积极评价;对于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协商的形式达成共识。
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六、总结习作成果,鼓励勤写读后感
本次习作,同学们感情真挚,感受真实独特,有的写出了对侵略者任意践踏我家园的不满和痛恨,并且感受到“落后就会挨打”为了让祖国不再遭受欺凌,我们的祖国必须富强;有的写出了对革命英雄的无比崇敬和爱戴;有的写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还有的写出了自己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的思考和抱负,立志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祖国文字浩淼而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都感觉余音绕梁,深受启发。请同学们在今后读书时,时常拿起自己的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板书设计:读后感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精炼,感情真挚。教学过程
一、主持演讲比赛,激情导入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牢记历史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锐意进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绵延不息、繁荣昌盛。
2.同学们的读后感,非常震撼人心,催人奋发。写完读后感,你心中是否还有许多的话要说呢?今天我们就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专题举行一次演讲比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习作,列一个简单的提纲,想一想自己想说些什么?
二、启发思维,小组交流 1.动笔列提纲。
2.小组内试着讲一讲,互评。
三、推荐演讲,互相点评。
1.同学们在组内讲的有声有色,有些同学还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来配合演讲。下面,请每组选配代表进行第一轮的比赛。
2.各组代表演讲提醒听众注意力集中,听完以后热情鼓掌。
3.刚才的演讲中,哪位同学的演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总结怎样演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自荐演讲,自评
1.鼓励同学们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演讲思路。2.谁愿意走上讲台,尽情抒发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爱。
五、评选“最佳演讲奖”,总结
同学们,祖**亲身上的伤痕和悲痛我们怎能忘怀?但不忘历史不等于铭记仇恨,我们应该做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回顾·拓展七
教学目标:
1.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培养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3.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的熏陶与感染。4.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
教学重点: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要在学生交流搜集、整理资料方法过程中随机训练和规范语言,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引入
1.回顾本组课文,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
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一次次被强烈地撞击着。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让我们至今隐隐作痛;“五壮士”壮烈豪迈的声音仿佛依然回响在我们耳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那饱含深情的语句将我们的双眸润湿。祖国曾经的屈辱,中国民众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同学们搜集了并条理清晰地整理在了资料积累本上。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
2.交流彼此搜集的资料,教师巡视。
二、交流搜集、整理资料的经验。
刚才同学们在组内交流资料。老师到各个小组看了看,发现大多数同学的资料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经常被同学们恰当引用的资料所吸引,感到非常佩服。你能谈一谈自己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好方法吗?课件出示: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经验交流友情提示: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可任选其一①搜集资料的途径。②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③资料保存的方法,分类方法。④资料的整理与运用。小组交流。
三、共享经验,平等交流。
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在搜集、整理、运用资料时的做法与经验。
四、日积月累、展示台
1.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为国捐躯、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日积月累的中16个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3.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成语的大致理解。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提倡学生利用工具书。根据自己的感悟,再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出自己的感觉。
4.多种形式读,熟读成诵。指名读赛读,比一比谁能读出英雄的风度与气魄。5.小组赛背,评出优秀小组。
五、交流课外成语,拓展积累。鼓励学生读出搜集的成语。
读一读,背一背积累的成语
四、尝试运用成语。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我们不仅要会背、会写,也要会用,请同学们用上书上或者你课外积累中的几个成语写一段话
展示台
一、参观烈士陵园。
1.带领学生走入陵园,通过扫墓、敬献鲜花、默哀、读碑文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等活动。再次让他们感觉到革命先烈的事迹并不遥远,就是这些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争得了今天平安而幸福的生活
2.写一写参观烈士陵园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散文、诗歌等)
二、请抗日老英雄讲战争时期的故事。老英雄讲完话可组织学生与之交流。
三、围绕“祖国的昨天和今天”举办展览。整理、提炼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手抄报”。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真实。展示作品,同学评议出“最佳设计奖”。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模版)
第七单元
21课《圆明园的毁灭》
一、教学要求: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奇珍异宝”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教学难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一难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1.同学们,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人们梦中的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是怎样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正音,学习生字。三.细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书,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针对第二自然段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指什么?(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这里指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结合学生回答。(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
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①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指名读第三自然段)②圆明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自己潜心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③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④请同学谈一谈,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你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谈,感悟重点语句。)
3.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填一个词。()的圆明园预设词语:举世闻名、金碧辉煌、诗情画意、建筑雄伟2.过渡: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二、深入领悟圆明园的历史文物。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
2.“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3.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圆明园是世界上最雄伟、精美的皇家园林。园内珍藏着不计其数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金银珠宝,青铜礼器,古玩陶瓷,价值根本难以估算。仅原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
4.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说。
三.研读“毁灭”,激发情感。
1.引导: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中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读了这段文字,你是怎样的心情?(愤慨、痛恨、痛惜„„)3.请读一读让你感觉到愤慨、痛恨、痛惜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
4.同学们,圆明园中化为灰烬的是什么?(建筑艺术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尊严。)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体味“不可估量”的损失。1.指名读这一自然段。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计。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惨重的损失。)
3、这一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痛惜、痛恨、悲哀)
五、回忆课文,感悟写法。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这样写可谓匠心独运,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筑„„不仅„„还有„„举世闻名
奇珍异宝
八、教学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谈话引入。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板书课题。“狼牙山”在哪里?“壮士”指什么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默读预习要求,联系课前预习,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1.这五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
2.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3.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什么精神?
(三)自学课文。
1.投影表示自学要求,指名读。
2.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练习说段意。
5.分小组学习,讨论重点词语和分段情况,练习说段意。
6.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7.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8.分段,说段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四)指名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哪些段落写得详,哪些段落写得简略。
三、质疑问难。
四、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段落比较详细?哪些段落比较简略?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课文为什么要把五位战士称为“五壮士? 他们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二、自读课文,讨论交流。1.五位壮士的勇敢和壮烈表现在他们引敌上山、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上。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
3.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词句,从他们不同的神态和动作你感到了什么?
4.同学们带着满腔的仇恨,一起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讨论回答: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
3.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课文的第四段写五壮士在峰顶歼敌,没有了子弹,他们就用石头砸,更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分层(2)在峰顶歼敌是从几方面来写的?(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5.五壮士最后英勇跳崖,这是多么悲壮啊!(1)哪些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悲壮?(2)讨论回答:说说“屹立“的意思。五壮士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感人肺腑的乐章。
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部分。
六、教学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一、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新词,会用“真挚”、“意外”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有关台湾的课文吗?对台湾你有哪些了解? [在谈话中,让学生谈出有关台湾的美丽风光以及台湾人民盼望回到祖国怀抱的热烈愿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正是发生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难忘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指导:(“闽”是前鼻音,“诸”是翘舌音,“葛”读“gě”,不要读成第二声。)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船员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
三、品读交流,探究体验。
1.一堂普通的语文课,为何如此让人难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后思考:整篇课文最让你难忘的话语是什么?
2.全班交流最让人难忘的话语是什么?(“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3.“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同学们对这句话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4.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勾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并想一想这句话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激情朗读,感情升华。
1.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想你一定被台湾老师和孩子们那真挚而火热的心打动了。请再次朗读课文,抒发我们内心那强烈的民族精神与浓厚的爱国情意。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五、布置作业。
24* 最后一分钟
一、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对读通,遇到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三、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指名读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
2、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请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说出你内心的感动。(“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等。这些诗句,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期盼与激动、自豪的感情。)
3、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①指名读第1小节。②“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③“叩问”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最后一句。④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①自主学习第2、3节,提示:想一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②“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资料。③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④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你的感受。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①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②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美好祝愿指名读,齐读。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回顾拓展七
一、教学要求: 1.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的熏陶与感染。3.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
二、教学重点: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交流平台》。
一、谈话引入
1、回顾本组课文,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一次次被强烈地撞击着。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让我们至今隐隐作痛;“五壮士”壮烈豪迈的声音仿佛依然回响在我们耳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那饱含深情的语句将我们的双眸润湿。祖国曾经的屈辱,中国民众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同学们搜集了并条理清晰地整理在了资料积累本上。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
2、交流彼此搜集的资料,教师巡视。
二、交流搜集、整理资料的经验。刚才同学们在组内交流资料。老师到各个小组看了看,发现大多数同学的资料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经常被同学们恰当引用的资料所吸引,感到非常佩服。你能谈一谈自己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好方法吗?课件出示: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经验交流友情提示: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可任选其一①搜集资料的途径。②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③资料保存的方法,分类方法。④资料的整理与运用。小组交流。
三、共享经验,平等交流。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在搜集、整理、运用资料时的做法与经验。
四、布置作业。1.养成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2.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料。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一、激情导入。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日积月累的中16个成语,注意读准字音。2.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成语的大致理解。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提倡学生利用工具书。根据自己的感悟,再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出自己的感觉。
二、多种形式读,熟读成诵。指名读赛读,比一比谁能读出英雄的风度与气魄。开火车读。激励背诵。1.按文中的编排顺序背诵。2.分类背诵。教师提示:有表示发愤图强的,如: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豪情壮志、任重道远、再接再厉有表示团结一心的,如: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有表示勇敢顽强的,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披荆斩棘有表示英雄气概的,如:力挽狂澜、中流砥柱、大义凛然、舍生取义 3.小组赛背,评出优秀小组。
三、交流课外成语,拓展积累。读一读,背一背积累的成语
四、尝试运用成语。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我们不仅要会背、会写,也要会用,请同学们用上书上或者你课外积累中的几个成语写一段话。
四、布置作业。抄写《日积月累》的词语。
第二课时习作.略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英语第七单元教案
青墩小学备课稿纸
第1页
备课组:五年级英语组 备课人:董兆鑫
Unit7 After school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拼写单词及短语after class, a newspaper, chess,look for, join, a picture book, play with。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3.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和句型Perhaps they are.I’ll go and join
them.Where are you going? 4.了解字母元音i在单词中的读音。
教学重难点:
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拼写单词及短语after class, a newspaper, chess,look for, join, a picture book, play with。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3.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和句型Perhaps they are.I’ll go and join
them.Where are you going? 课时安排:
共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 newspaper, picture book, chess, play with, laugh 2.能运用以上词汇,并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子:Are they …?Is he/she …?
教学重难点:
1.能四会掌握单词newspaper, picture book, chess, play with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子: Are they …?Is he/she …?及其回答。
教学准备:
录音机,单词图片,句型卡片,实物。教学过程: A:Preparation 1.示图复习句型:What's he/she doing? Ss:He's/She's running/dancing/sing/…
青墩小学备课稿纸
第2页
B:Presentation 1. 复习单词。
在复习过程中用多媒体出示图片read a newspaper, read a magazine, read a picture book.等。
Show picture and ask: What's he doing? S: He's reading.T: He's reading a newspaper.Show 词组: read a newspaper Ss 学说并拼读: newspaper.T: Is he reading a newspaper? S: Yes, he is.师生问答。2.图:read a magazine.T: Is she reading a newspaper?
S:No, she isn't.T:What's she doing? She's reading a magazine.Show 词组: read a magazine Ss 学说.同理:read a picture b ook.拼读: a picture book.同桌练习: Is he/she …..? Yes, he/she is.No, he/she isn't.3. “play chess” ,“play cards”
T: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playing chess.Learn to say: play chess.拼读 chess
T: Are they playing chess?
S: Yes, they are.反复问答。
出示图片: play cards T: Are they playing chess?
S: No, they aren't.T: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playing cards.Learn to say: play cards.同桌练习: Are they …?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4. “play with a yo-yo” “play with marbles” Show a yo-yo.T: Look , it's a yo-yo.I'm playing with a yo-yo now.Learn to say: play with a yo-yo.出示图片:play with a yo-yo T: Is he playing with a yo-yo.S:Yes,he is.Show a marble.Learn to say a marble, marbles.5. 巩固句型: 1)出示句型:Are they …?Is he/she …?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Yes, he/she is.No, he/she isn't.请两生表演哑剧,其余两生配音
请5人上台连锁问答,然后四人小组练习。2)看图说话 书P 55 work in pairs.青墩小学备课稿纸
第3页
(1)Is he sitting on a volleyball? No, he's not.He's sitting on a basketball.(2)Are they playing cards? No, they aren't.They're playing chess.(3)Are they playing with yo-yos? No, they aren't.They're playing with marbles.……
C:Consolidation D:Exercise Copy the words and sentences.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听说读写单词 class, over, say, after school, look for.2 能运用以上词汇,并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子:Are they …?Is he/she …? They're … 教学重难点:
1.能四会掌握单词newspaper, picture book, chess, play with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子:They're …Are they …?Is he/she …?及其回答。教学准备:
录音机,单词图片,句型卡片,实物。教学过程: 一. Warm up: 1.Sing a song.2.师生问好。二. Review: 1.What is he/she doing? He's/She's ….Is he/she …? Are they ….? 复习导入。2.Look and read 1)教师指导第一幅图 2)教师小组讨论交流
青墩小学备课稿纸
第4页
三. Presentation: 1.出示课文挂图;
T: Look.What's the time? Ss: It is three o'clock.T: It is thre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T: Classes are over.Learn to say : class, over.2.T: What are the students doing? S: They're saying goodbye to their teachers.Learn to say: say 3.T:Who's this? S:He's Liu Tao.T: What is he doing? He's looking for Wangbing.Learn to say: look for And can spell it.4. 示课文第一部分。跟读、齐读,理解意思。5. 看图:
What are they doing? Are they playing basketball? Yes, they are.6.听录音,回答问题。
Is Gao Shan looking for Wangbing? Are Wang Bing and Mike playing basketball in the playground? 7.听录音跟读对话。四. Practise: 分小组运用所学的内容,自己组织一段对话,然后表演。评出优胜的小组给予表扬。五. Assignment: 1.熟读会话至少五遍。
2. 抄写本课的四会单词和句型并能默写。: 教学反思:
青墩小学备课稿纸
第5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句型 Are they …?Is he/she …?及其回答。They're …
2确掌握词汇和现在进行时一般疑问句的构成。教学过程: 一. Warm up: Say a rhyme : In the evening.二. Review: 1.几组学生表演会话。
2.利用图片和情景反复练习句型: Are they …?Is he/she …?及其回答。They're … 三.Presentation: 1.出示课文第二部分挂图;
看图:What Su Hai and Su Yang doing? Are they sweeping the floor? Yes, they are.2.听录音,回答问题。
Is Henlen going to the playground? What are Su Hai and Su Yang doing? Is Gao Shan going to join Su Hai and Su Yang ? 3.听录音跟读对话。4.全课朗读 四.Exercise: 完成书上练习P 56.讲解这些题目。五Think and guess: 1.讲解游戏的做法。
2.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大家一起来做这个游戏。3.全班分小组来做这个游戏。教学反思:
青墩小学备课稿纸
第6页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句型 Are they …?Is he/she …?及其回答。They're …并能总结出一般疑问句的结构。
2. 熟读对话,并初步改编或扩充本单元所学的对话。3. 了解元音字母i在单词中的读音。教学过程: 一.Warm up: Say a rhyme : In the evening.二. Review: 1.复习单词。
2.示图复习句型:What's he/she doing? Ss:He's/She's running/dancing/sing/… 三. 音标学习:
1.出示单词,让学生自己读后体会字母i在单词中的发音.2.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能熟练朗读。四. 练习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Unit7 After school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单词。
2.通过复习,能熟练地在情境中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
3.熟练完成本单元学习手册中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达到熟练运用。教学过程: 一.教学要求
1.会读小诗
2.复习现在进行时的句子结构。
四.教学过程
Step1.Free talk
Step2.Review some words, some phrases and some sentences
Step3.Read the text
Step4.Say a rhyme
1.Listen to the tape 青墩小学备课稿纸
第7页
2.Read the rhyme by themselves and think its meaning.3.Read after the tape.4.Read it together.Step5.Do some exercises
1.写一写含有字母I且I发/ai/的单词。
2.写出下列词组的英文
再见Good bye
寻找
look for
对不起 Exercise me
去加入他们 go and join them
在图书馆学习study in the library 读报 read newspapers
看杂志read magazines
看图书read pictures
下棋play chess
打牌 play cards
玩游游play yo-yo
3.写出下列句子的英文
你们打算去哪里?
Where are you going?
让我们去加入他们吧。Let’s go and join them.他们在打篮球吗?
Are they playing basketball? 可能是的。Perhaps.他正在读故事书吗?
Are they reading storybooks?
Step 4: Homework
编写一篇对话,与课文类似。
教学反思:
青墩小学备课稿纸
第8页
第七单元课堂作业设计
第一次 B部分词组英4中2 第二次 仿照C部分对话编写对话3个 第三次 写出下列动词的现在分词
play________ run__________ swim _________ make__________ go_________ like________ write________ come___________ read________ have_________ sing ________ dance_________ 第四次 用所给的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The boy __________________(draw)a picture now.2.Listen.Some girls _______________(sing)in the classroom.3.My mother _________________(make)a cake now.4.What _____ you ______(do)now? 5.Look.They _______________(have)an English lesson.6.They ____________(wash)the bags now.7.Look!The students ________________(run)in the playground.8.What is my sister doing? She is _________(listen)to music.9.It’s 5
o’clock.We _________________(have)supper now.10.______Helen____________(wash)clothes? Yes ,she is.青墩小学备课稿纸
第9页
第四篇:五年级作文第七单元
五年级作文第七单元《读后感》教学设计
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么感受?”
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二、启发点拨,指导构思 怎样把感受写成习作呢?
第一、读原文,抓重点。
认真阅读原文,多读几遍,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延伸下去,展开丰富的联想。
第二、摆好位,侧重“感”
在剧题写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又要有“感”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做到“读”“感”相连,有略有祥,有感而发。
第三、抓住“点”,联实际。
有的同学读文章后会有很多感受,而写读后感时不能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地写下去,这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舒服。
第四、定标题,明写法。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犹如盖房搭建了钢筋框架。因此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读《╳╳╳╳》有感”或“《╳╳╳╳》读后感。”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其二: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为让学生整体把握,快捷理解识记我归纳为这几个字“引 — 议 — 联 — 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重点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和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继续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相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抓住“点”联系实际)
小结:“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一本书以后,感触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只有抓住一点才能写深刻,否则泛泛而谈,就变成了空喊口号了。”
4、怎样抓住这一主要的阅读感受“点”呢? 联系自己生活是确定阅读感受“点”的最佳方法。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人们为申奥成功欢欢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一个百年的恶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就在前几天,我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在过去所受到的屈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但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那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用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而且,他们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这段屈辱的历史被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课文,我非常地愤怒。闭上双眼,我仿佛看到了:一八六零年十月十九日上空的最后一缕虚无缥缈的清烟,在向上天质问:“圆明园有何过错?可恶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把它烧毁?”是啊,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把这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园林洗劫烧毁?清政府为什么不去抵抗外来入侵、让别人在我们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太多的为什么,让我心中的那一潭静水,像被小孩丢进了一块石头,久久不能平静。
哎,圆明园,你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方能得到那无与伦比的辉煌,却在几天之内毁于一旦,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与繁华,失去了以往的耀眼与夺目。我只得仰天长叹,叹息清政府之腐败,叹息英法联军之野心,叹息你那美好的过去。
今天,我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可以尽情在开满鲜花的公园里游戏;我们可以在家中享受一切美好的待遇。但无论生活怎样好,我们还是应该刻苦读书,掌握科学知识,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让历史不在重演!请同学们永远记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感受非常深:圆明园乃一座举世文名的皇家林园、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它被毁灭了!这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三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漫步园内,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于幻想的世界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历史文物。
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凡是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连烧三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
我对英、法联军的这一行为气得咬牙切齿。圆明园里的宝贝是我们中国的,为什么却被他们这帮贼抢走了呢?可见我们当时的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啊!圆明园内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我们祖国历史文化的见证,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都被他们抢夺走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而是我国近代一百年一段耻辱历史的见证!
这个世界上的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别人不能欺负我们!
毅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地惊人的一股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更会坚强地去面对。这是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感慨。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和亲身的见闻为素材写的。它生动地描写了一代工人阶级青年在苦难中诞生、在斗争中成长的过程;在风雨如磐的沙皇暴政下,在地主资本家、反动哥萨克、外国侵略者的重重压迫下,他们懂得了爱和恨,增长了知识,炼就了坚韧顽强的性格,在十月革命的风暴中,经过共产党的教育,百炼成刚,从自发的反抗者逐渐锻炼成了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保尔的英雄主义是早期布尔什维克的理性真诚,个人价值和集体事业在观念上处于和谐状态。小说不仅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困境来塑造这位主人公,还通过激动人心的独白、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这种赤诚情怀。一次,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时,曾默默地想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才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对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响的。就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帕唯尔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凭什么使自己继续活下去呢?是毅力。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老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像他这样,十几岁就立足杀场,英勇杀敌,热爱祖国,在战场上,他受了重伤,身体稍加修养便立即投入革命工作为什么?仍然是毅力。年轻的帕唯尔后来疾病缠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疗伤的机会他也不愿意放弃工作,毅力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啊!
要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许多名人志士也是在挫折中锻炼了自己,考验了自己,使其成为千古佳话。不要以为当作家写一本书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往往在这过程中会有挫折和困难等着你去迎接。例如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花了30年时间,司马迁编《史记》历史20多年等等。古今中外,有谁能够一步登天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自卑,要有信心,因为挫折是培养毅力的必要前提。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明白了学习上遇到困难,生活上受到挫折,家庭上遭遇不幸时该怎么办了。
《窃书记》读后感
以前,我总认为,要是不用考试,傻瓜才会自觉读书,所以,虽然爸爸给我买了好多名著,可我总是随便翻翻了解一下书的大概就算完事了,我还觉得自己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林海音的《窃书记》,这篇文章深深的震撼了我,想不到这世上居然有这么嗜书的小女孩,我不禁为自己而感到自责和惭愧,同时也为一些学生感到悲哀,我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为看一本书而站几个小时,也不用为看一本书而跑好几个书店,我们随时都可以看书,只要想看哪一本书,父母总会给我钱让我去买,我还不珍惜如此优越的条件,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几遍,作者那强烈的求知欲深深的影响了我,我的脑海里闪出了这样一个影片:在书店的一脚,有一个小姑娘,正翻着一本书,目不转睛的看时,不知过了多久,可能是她饿了,从口袋里拿出几颗花生米,塞在嘴里,一会儿,她又开始看书了,眼睛还不时的盯着柜台看,注意着售货员的反应和表情,脸上陶醉着幸福的表情。仿佛在她的心里读书是世上最最美好的事。
我不由的想起了鲁迅《孔乙己》里的孔乙己说的一句话:“窃书不算偷也。”因为两人的窃书目的不同,一个为了一饱口福,一个为了一饱眼福,所以我想将其改为“窃书不算偷也。” 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办一个慈善图书馆,进去看书绝不要办任何手续,只要你怀着对书的一份真挚、热情的心。
如山的父爱——读《纸钢琴》有感
“父亲每天很早出去,很晚回来,裹着一身泥便倒头大睡。”父亲为何如此拼命?原来,它是为了给他酷爱音乐的女儿买一
架钢琴。就这样度过了五个春秋,钱终于凑够了,可是,谁又能料到,再买钢琴的途中钱被盗了。父亲无奈,只好含泪送给女儿一架“纸钢琴。”(引)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满足儿女的愿望,为了培养儿女成才,为了拯救儿女的性命,每一位父母都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也无怨无悔。(议)
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89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一所小学不幸坍塌。一位孩子的父亲一心要救出它的孩子阿曼大,不顾他人的劝告,冒着生命危险在学校的废墟中不停的挖呀、挖呀„„过了36个小时,他的双眼已经布满了血丝,两只手上沾满了鲜血,破烂不堪的衣服紧贴着他的身体。38个小时过去了,奇迹发生了:那个孩子得救了,那个班的孩子们也安然无恙。他和他的儿子阿曼尼紧紧的拥抱在一起。这位父亲不仅拯救了他的生命,还拯救了他儿子全班同学的生命。(联)
父爱是坚韧的;父爱是深沉的;父爱是厚重的;父爱如山!(结)点评:
这篇读后感是在作文指导后当堂动笔的真情细作,文章情真感深,该文尤为成功的地方是小作者能抓住生活中切实感受的“父爱”生发开去。按习作课堂所指导的“引 — 议 — 联 — 结”写法进行习作,并能所学所用,举学过的实例恰到情深处,紧扣中心,抒发真情。习作整体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无半点牵强、娇柔造作之势,令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如何写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写景和写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文中这样一个片断令我最感动:五壮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声.多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每当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却,有时甚至就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我羞愧万分,不断地责备自己.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他们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觉,我心中耸立起一座雄伟而庄严的丰碑,上面镌刻着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让我们永远记住1941年秋日的这一天吧.狼牙山五壮士向我们展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光照千秋.读《窗外的小豆豆》有感
《窗外的小豆豆》是现在很流行的一本书,我一字不拉的看了一遍。
故事中的小女孩名叫小豆豆,因为她与其他同学思考问题与行为举止不一样,就被她原来的学习开除了。于是他转到了巴学园,在巴学园中,耐心的校长接纳了她,而且鼓励她思考问题。
我也很喜欢那个叫巴学园的学校,他们的教室是用旧电车改装的,上什么课按照学生的兴趣选的。他们的午餐也很特别,每个同学的饭盒都放着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巴学园很小,全校加起来总共才五十多个人,可是在校长的带领下他们照样能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运动会、露营„„好有趣!小豆豆在着快乐的大家庭里无忧无虑地学习成长。
看了这个故事,我想如果没有巴学园那位耐心而又博学的校长,小豆豆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呢?肯定没有她以后的伟大成就。所以,我想大人都应该鼓励呵护小孩子,不要伤害他们弱小的心灵。
我想生活中的我也能得到父母、老师细心地呵护,能像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一样快乐地长大。
我爱这本优秀的文学作品—《窗外的小豆豆》!
读《童年》有感
《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我读完《童年》,觉得它记载了高尔基铅一般沉重的往事。
作者阿辽沙的父亲染上霍乱而早早过世了,3岁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人,她的爱丰富了作者的心灵,可外祖父脾气暴躁,这给阿辽沙沉重的打击。阿辽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点甜,可他的母亲却把她儿子的这一点甜一同带进了坟墓。阿辽沙读完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课堂,不久就走向人间,到人间去谋生。
在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节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慈祥的外祖母那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使作者听了大为神往,就激发了他对正义事业的美好希望。
当我读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深有感触:
“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读了这样一段话,开始我还不太理解,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它是想要告诉我们新的一代是如何坚韧不拔地顽强生长,并且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把正在沉睡的民众唤醒。我想这也是高尔基创作这本书的另一个用意吧。
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老爷爷的作品,老人与海的素材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老人在海上独自打鱼,他打了84天,还是一条鱼也没打到,在85天,他出海再次捕鱼,他钓到一条大鱼,并与大鱼较量了3天,最终将大鱼捕获,但在归程中一在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后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我读过感慨万分,受益匪浅,那老人圣地亚哥,尽管一开头就出与不利的地位,八十四天没捕鱼,认为”倒了血霉”,而别的渔夫都把他当作失败者,“消瘦而憔悴”,手上有刻的很深的刀疤,没钱卖吃食,得靠孩子送来,然而他丝毫不感到气馁,在第八十五天上决心“使向远方”去钓大鱼。等到真的钓上一条大马林`鱼,明知对方力量比他强,还决心战斗到底。等到鲨鱼来袭使,他用尽一切手段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刀子绑在桨上乱扎。刀子断了,他用短棒。短棒也丢了,他用舵把打。尽管结果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任何困难都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
虽然最后老人只带回了一个骨架,但他仍旧是胜利的,死鱼的残骸,从鼻子到尾巴足足有十八英尺长,这一点烘托出这次捕鱼的伟大。
读完《老人与海》后,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世上没有成功不了的事,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回报。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星期日早上,我坐在床上读着《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疏稀的晨星在窗外的天空闪烁着,似乎在看着我快要流泪的眼。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充满了我的整个脑海。虽然这只是安徒生写的童话,可我无法从悲愤的感情中解脱开来,眼前仿佛浮现着小女孩悲惨生活的情景。
我仿佛看见小女孩在寒冷的圣诞节前夜走在大街上卖火柴,哆嗦着冻得发紫的嘴唇叫卖着。可谁也没有买她的火柴,哪怕是一根。谁也没有给过她一分钱。
我仿佛看见小女孩卷缩着身体,坐在墙边,用冻得通红的双手划着火柴。
我仿佛看见小女孩穿着薄薄的上衣,光着双脚。
„„
为什么穷苦的小女孩会受到这么不平等的待遇呢?如果有时光穿梭机,我就要来到她的身边。我要把我的新衣服送给她,让她有衣服穿。我还要把零花钱分给她一如果有时光穿梭机半,让她可以买好吃的东西。如果有时光穿梭机,我就把她接到我家,让她和我一起上学。如果有时光穿梭机,我要帮她实现愿望。
第五篇: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说明: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七”组成。四篇课文中《古诗两首》《父亲、树林和鸟》《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是精读课文,《南极,一片净土》是略读课文。这组课文集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愿望,让我们的天空永远碧蓝,河水永远清澈,空气永远清新,草木永远繁茂,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古诗两首》中《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大雪寒江独钓图,《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诗人投宿时的冬夜景象;《父亲、树林和鸟》记叙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美好心灵;《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写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这里的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南极,一片净土》主要写南极考察队员自觉保护南极的生存环境的动人事迹,说明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语文百花园七”包括“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五个板块。目的是增加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量,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提高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紧紧抓住情感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探究,提高感悟理解能力。
3、认识、会写本单元的生字词。
三、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6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语文百花园3课时
2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宿、暮、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寒、宿、贫、柴、闻、犬、归。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感知诗歌大意。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感情。
3、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江雪》。预习提纲:
1、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分别是,2、其中《江雪》是 代 写的。收集作者资料。
3、读诗5遍,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4、从文中的插图你可以看到什么景象?你又想到了什么?你能用诗中词语来说吗?
5、你喜欢图上的什么?《江雪》是什么意思?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分组讨论、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2、这首诗写了什么?。
二、学习古诗:
1、介绍作者(展示已收集的资料)。
2、《江雪》的意思是什么?
3、自读古诗,交流划分的节奏。
千山 | 鸟飞 | 绝,万径 | 人踪 | 灭。
孤舟| 蓑笠 | 翁,独钓 | 寒| 江| 雪。
4、按划分节奏,齐读。
5、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的意思。
三、交流展示自学情况。
1、你在自学时遇到什么困难?
2、针对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3、小组内讲诗意。
4、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内容?后两句写了哪些内容?
5、朗读并背诵古诗。
四、检测反馈:
1、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没()
2、默写《江雪》。
。。
3、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要求会写的字。
2、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预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词。
2、养成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习惯,理解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预习提纲: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 代。
2、从文中的插图你可以看到什么景象?你又想到了什么?你喜欢图中的哪一个景象?诗中能找到相应的词句吗?
3、读诗5遍,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4、逢、宿是什么意思?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分组讨论、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2、朗读古诗,比一比谁读的快、准。
二、学习古诗:
1、自主学习与探究。
(1)理解题目的含义。
(2)分组自学并讨论,分析诗意。
(3)小组内讲诗意,老师点拨。
2、讨论:从文中的插图你可以看到什么景象?你又想到了什么?
3、朗读古诗,体会感情。
(1)小组讨论交流划分的节拍。
(2)反馈画节拍的情况。
(3)按节拍读古诗,体会感情。
日暮 | 苍山 | 远,天寒 | 白屋| 贫。
柴门| 闻 |犬吠,风雪 | 夜 | 归人。
三、交流展示自学情况。
1、你在自学时遇到什么困难?
2、针对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3、小组内讲诗意。
4、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内容?后两句写了哪些内容?
5、朗读并背诵古诗。
四、检测反馈:
1、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宿()
2、lǎowēng zhùsù pín hán gūdú guīlái mùsè()()()()()()
3、默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两首古诗背给家里人听。
2、每人再收集两首古诗,准备在全班进行一次古诗朗诵会。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6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习作者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表达方法。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要求会写的字有10个,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雾蒙蒙、鼻子、指着、浓浓的、舒畅、猎人、翅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先概括在具体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喜欢蓝天和白云,喜欢绿色的树木和美丽的花草,喜欢快乐的小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看看课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故事。
二、读课题说课题。
启发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后想到什么?想知道什么?全班交流。
三、出示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我读了 遍书(至少3遍),基本达到不添字,不破字,不断句,能读通顺流利。
2、字词
我会认的字词:黎明、凝神、兀立、舒畅、瞬间、掠过。
3、理解词语
(1)黎明:(2)茫然 :
(3):(4):(5):
4、我的体会:我知道课文写的是 的事。
5、细心地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6、我喜欢的句子
(1)(2)
7、从 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8、我的感悟:通过预习我明白了
四、指导学生写生字。
五、师小结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展示课)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明分段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理解课文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2)父亲是怎么指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的?(3)父亲最快活的是什么时刻?
(4)父亲说“黎明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自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挑生汇报,总结出最佳答案。)
3、组织交流学习体会
让学生谈一谈学了课文后的体会。(把学生思路引向爱鸟、护鸟。)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课文,总结写作方法(先概括,后具体)。
四、辅导练习课后第三题
五、检测反馈:
从课文中你知道“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延伸:
如果有兴趣,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7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走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曾、葱、犁、扩、括;要求会写的字有:曾、郁、葱、砍、露、减、扩、量、随、囱、消、靠、括;要掌握的词语有:曾经、郁郁葱葱、砍到、减少、扩大、大量、随着、烟囱、消失、包括。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走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教学准备:
生态环境被破环的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以画导入:
很早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想去那看看吗?(出示图画)看到这么美丽的小山村你想说点什么?在这个小山村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二、出示预习提纲并进行预习:
1、认真地把课文自由读三遍,达到把字音度准确,句子读通顺。
2、和同桌互相读一遍课文,互相评价。
3、细心地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4、我会认字词:曾经、郁郁葱葱、砍到、减少、扩大、大量、随着、烟囱、消失、包括。
5、我喜欢的词语
6、我理解词语的意思:
(1):郁郁葱葱:(2):裸露:(3):咆哮 :(4): :(5): :
7、我的体会:我知道课文写的是 的事,我的感受是。
8、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后什么也没有了,这是因为。从小山村的这个现象中我明白了。
三、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合作认字: 2.检查认字情况: 3.指导书写
4.练习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三遍。
2、搜集环保标语。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复习导入:
1、给生字注音
()()()()()
曾 葱 犁 扩 括
2、听写词语:
曾经、郁郁葱葱、砍到、减少、扩大、大量、随着、烟囱、消失
3、分组展示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小山村的这个现象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这个小山村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这个小山村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这个小山村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子?你心情怎样?
5、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6、这个小山村是怎么消失的哪?从课文中找找原因。(结合课后第三题进行引导,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大量砍伐树木,使土地裸露,致使小山村被洪水卷去,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7、组织交流学习体会
让学生谈一谈学了课文后的体会。(把学生思路引向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
8、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补充资料:树木的三个作用。
四、教师小结课文
五、交流环保标语。
六、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课外收集一些人们破坏环境而自身遭到大自然惩罚的一些事例,并互相交流一下。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8*南极,一片净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的环境。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洲、豪、属、企、扰、限、塑、卡、顾。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激趣导入:
你了解南极吗?你知道南极的哪些情况?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补充。
二、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受?
三、出示预习提纲并进行预习:
1、认真地把课文自由读三遍以上,达到把字音度准确,句子读通顺。
2、和同桌互相读一遍课文,互相评价。
3、细心地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4、认字:洲、豪、属、企、扰、限、塑、卡、顾。
5、我喜欢的词语
6、我理解词语的意思:
(1):悠然:(2):生态:(3):否则 :(4):执意 :(5): :
7、要先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通读全篇。
8、我的体会:我知道课文写的是 的事,我感受是。
四、指导认读、书写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2)小组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3)出示生字卡片,集体认读。(4)指导书写。
五、师小结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本课优美句子或你最感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充分预习了《南极,一片净土》一课,现在大家就把你的学习收获展示给大家吧!比一比哪些小组合作最有效,哪些同学表现最优秀?
二、挑写字词
自豪 惊扰 感慨 悠然自得
三、回顾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四、深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了使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人们是怎么做的?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抓住以下句子:
(1)“南极属于全人类,不能动南极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已成为所有到过南极人的共识。”
(2)“请不要拾石头!”“请不要挑逗企鹅!”“请注意,不要踩坏苔藓!”(3)“为我们驾驶小船到直到捞上来为止”
2、为什么说南极仍然是一个通话的世界?
3、读了本课以后,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4、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组织讨论、交流
5、感情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延伸:
你了解南极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有关南极的资料,大家在一起开一个“话说南极”的小小研讨会。
七、作业
把搜集到的南极资料写下来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百花园七
教学目标:
1、辅导完成各项字词和读背练习,扩大学生的词汇积累和知识的吸收。
2、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教学重点
1、基础的夯实与积累。
2、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语文百花园”,去采撷一朵朵知识的花朵、智慧的花朵。看看谁最聪明,收获最大。
二、进行交流,同时进行检测反馈。
1、交流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区别方法。
2、说说自己还知道的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字,并说说这些字都与什么有关?
3、交流量词的填写情况。
4、积少成多:
(1)老师介绍诗的作者:王冕,元朝杰出的画家、诗人,他特别喜欢梅花,还特别爱画不着色的淡墨梅花,这首诗题咏的就是诗人自己所画的墨梅。
(2)学生自读古诗,检测自读情况。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老师点拨。(4)指名串讲诗意,老师补充。(5)指导学生背诵《墨梅》。
5、阅读平台:
1、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2、交流对预习提纲中问题的理解情况。
3、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三、小结
第二课时(能说会道)
一、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二、提出交流要求。
三、课堂口头交流。
1、把整理好的有关让花草树木过冬的材料和为了让花草树木过冬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在小组里进行口头交流。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
3、班内评一评,看谁搜集得多、说得好。
4、表彰表现好的同学。
四、师小结
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可不少,为了让花草树木好好过个冬天,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再把你的行动在班上交流交流。
第三课时
一、导入课题
二、指导如何写作。
1、自读“笔下生辉”的一段话,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
2、课前准备:观察与思考
(1)你听到的声音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是微弱还是响亮?是
悦耳还是嘈杂?„„它有什么变化吗?
(2)听到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
(3)把你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写成一段话。
三、小组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征求一下同学的意见,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评价
让小组推荐出的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五、在交流评价的基础上再次修改习作。
六、把自己的习作誊写在作业上。
课后反思:
单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