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第七课
个人收入分配
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 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学情分析】
面对本校学生素质相对较差且参差不齐的情况,一开始就要用用鲜活的材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完全理解教材可能存在难度。把教材讲清楚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汇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怎样去具体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呢?着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1)公平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某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决定拿出ABCDE五套面积各异的住房分给甲乙丙丁戊五位工作积极且工作能力强的员工。ABCDE住房的面积分别是150㎡、120㎡、90㎡、80㎡、30㎡,甲乙丙丁戊五位员工的年龄分别为50岁、35岁、35岁、23岁、23岁。请问大家,如何分配才算是公平分配,让大家都接受?(让学生明白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公平也不是能轻易做到的)
教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前后两排的学生组成一组相互讨论。学生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其实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你们发现,不管怎么分,差距都还是有点大,毕竟是一种奖励性质。有没有同学可以把它们分的更加公平一点啊? 学生讨论
学生A:我们可以把房子全部买了,大家分钱,这样就可以分的一样多,这样就公平了。老师总结:这个做法可以吗? 是不是卖了房子分钱就公平啦啊?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继续总结:这种分法只是平均了,但能不能说就公平? 学生„„
老师:学生参看教材60页,并回答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分配的公平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收入分配的公平是指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注意课本上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看视频《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 通过十七大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可以分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方面。
2,初次分配是如何注重公平的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措施: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教师通过《三个和尚挑水喝》帮助学生理解“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具体教学过程略)
效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我们讲提高效率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那么我们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原因: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结果能促使人民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具体措施: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民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板书设计: 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1)公平的含义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
2,初次分配是如何注重公平的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习题反馈:
1、下面关于效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 B.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C.投入越多,产出越多,这就是效率
D.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2、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下列能体现分配问题上坚持维护公平的是
①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②扶助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③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三条保障线” ④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此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②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③应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④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据此回答5-6题。
5、从孔子的话正确的一面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高度重视生活资料的分配问题 C.必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D.必须严格防止出现收入差距
6、我们现在看来,孔子的话中不合理之处主要在于 A.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
B.违背了“平等互利”原则 C.违背了“提高效率”原则 D.违背了“等价交换”原
第二篇: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教案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理解如何坚持效率和公平原则。
3、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收入分配如何实现公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
1、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新课讲授: 知识回顾:
导入:
“十二五”期间的一个调查问卷显示民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是教育、住房和收入分配。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这节可我们就来学习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什么是公平
公平的含义较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公平,一般地讲,反映的是人们追求利益分配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我们本课要讲的公平是经济学里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是指结果公平。
2、收入分配公平
上节课我们讲了“七人分粥”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分配方式要合理,注重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学生回答)
是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继续分析“七人分粥”的故事,引导学生得出:
平均主义≠(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相对平等≠没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
收入差距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中。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一种文明能够把财产资源分配做到绝对平等的分配。关键是要防止两种极端:一是贫富差距太大,另一种是没有差距或者差距小不能鼓励积极性
补充知识: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取值范围为0-1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状态越趋于平均。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9。
《中国改革》杂志:我国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意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①协调利益关系 ②实现经济发展 ③促进社会和谐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的收入。具体的政策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制度保障
讲解: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就要有一个适合国情的分配制度,我们应该坚持基本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呢?这是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
②提高“两个比重”(初次分配)知识扩展:初次分配和在分配构成了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分配过程,我们简单了解下这两个名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等。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以保证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主要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现。国家收入通过财政和社会保障等在社会范围内再分配、劳动者通过消费再分配给提供劳务的劳动者、企业与其他生产者之间的再分配。包括国家公务员、政府雇员如教师、医生等生产总过程之外的劳动,这些不直接生产商品或剩余价值的部门,就是非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调节经济的需要。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变动。
我们要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状况。然而,目前人们的收入比重低,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依然存在,具体请看两个材料:
材料一: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8.2%,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
a材料表明我国的居民收入存在什么问题? b结合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想一想:居民收入比重过低,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由于居民收入比重过低,导致居民消费率低, 制约扩大内需,阻碍经济健康发展.c从居民收入角度,国家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答:为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必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材料二:看课本P61中的一段材料,近五年来〃〃〃〃〃〃
a如果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对企业,对职工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b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答: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结论:以上这两方面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大举措——提高“两个比重”。根据刚才的分析,试
归纳提高两个比重的意义:可以协调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平衡投资与消费,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具体措施:
a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b通过强化税收调节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分配次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告诉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重视促进“公平”,但同时,经济要发展,效率必须提高。效率讲的是我们要把蛋糕做大,公平讲的是要分好蛋糕。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呢?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小故事大道理:
想改变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就是要提高效率,那么提高效率有什么意义呢?
2、提高效率意义
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假如你作为长老,你会有何措施来改变这一局面? 长老把三个徒弟叫来说从今天起庙里的规矩改了,你们都给我去跳水去,谁挑的最多晚上吃饭给他加菜,谁挑的最少,菜减半或者吃白饭,于是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的,一会就把缸里的水挑满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好的、不好的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好的收入分配方式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公平的收入分配,那么公平和效率到底有什么辩证关系呢?说道辩证关系,我们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讲的,一致性和矛盾性。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50、60年代, 中国搞“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结果人们生活越来越穷。“一条裤子”新3年、旧3年,缝缝补补又3年,共9年。
问:a、这种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没有
B、没有效率的公平,会有什么后果?
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改革开放以后,多种分配形式的共存,促进了效率的提高,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一条裤子不再缝缝补补过9年,不喜欢就不要了。但分配不公现象增多,出现有 “三多”:乞丐多,下岗人员多,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多,还有“三大”: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很大。
问:c、分配的不公平,对效率的有何影响?
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效率。只有公平的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说:效率和公平的一致性体现在
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其矛盾的根源在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人类必须尽一切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把“蛋糕”做大,而要调动人马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则必须在蛋糕的分配上将每个人的报酬与对蛋糕的贡献挂钩。而在个人能力、机会、工作环境等差异很大的社会里,每个人得到的蛋糕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即出现不公平。要使每个人获得的蛋糕份额平均,无意会损伤人们的工作与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效率与公平的冲突,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两难抉择。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该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4、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收入差距的问题,主要在初次分配,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再分配去调节,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主要要遵循三个原则: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结束语:社会公平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公平的实现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虽然收入差距的问题目前还很严峻,但相信通过政府的努力和各项政策的实施,今后一定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
补充:当前我国存在哪些分配不公现象
比如,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据统计,从1997—2007年的10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尽管这里面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占比是呈逐年下降趋势。有学者认为,当前初次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不断强化,劳动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比如,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再比如,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滥发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一些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一些行业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出场费等。这些被称之为“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的部分,往往难以统计,也难以纳入收入调节范围。
还比如,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不及时,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不相符。一些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按规定给工人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随意压低、克扣工人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久治不绝。
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之间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7元、3000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当然,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其中也有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那些不合理、不合法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才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因此,理解分配不公关键是要明确分配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应看分配与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否相称,贡献多则收入多,反之则收入少;在再分配中,主要应看政府是否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必要的调节。
小结:“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结构。这些措施代表着,我国政府为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争取到2020年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而努力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公平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三篇: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新课程理念
立足学生学情实际,采取探究合作式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点、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把枯燥的理论思考融于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合作探究之中,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标要求及分析
(1)课标要求: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课标要求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分配原则做出了重大调整:
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针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提倡讲求效率,合理拉大收入差距,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此,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社会公平。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背景分析:学生已经在上一框题学习了我国分配制度的有关知识,但对于我国分配格局的现状缺乏深入思考。
(2)学生生活背景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观察和初步感知到了不同的分配方式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但缺少对解决收入差距过大以及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思考。
(3)学生准备情况分析:通过预习导航学生初步了解了本框的基本知识点,同时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收入差距过大的相关材料,并互相交流,鼓励学生对效率与公平问题做出思考。
(四)教材分析
1.本框地位分析
本框题从学生已知的我国分配制度出发,进一步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思考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启发学生对生产领域和国家政策的深入思考,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
2.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共设两目,分别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第一目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平,尤其是收入分配的公平,接着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在分析效率含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以及我国当前对此问题解决的政策措施。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借助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明确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能力目标: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思考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能力;借助角色扮演的体悟,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针对现实生活中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在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学习中,为学生初步了解和培养公平精神奠定思想基础;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道德良知和责任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确立依据
本框题围绕“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重点思考了两个问题: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第一,基于学情。学生已初步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感知到不同的分配方式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但对此问题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
第二,基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突出矛盾,依据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重大变化。
(五)教学方式和手段
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讲授式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学案等教学手段。
二、教学环节设计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性生活入手设置情境,通过图片强烈对比,引入本课学习,为学生了解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做出思想与情感铺垫,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社会问题。<幻灯片展示>
设问:同一种消费行为,为什么人们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推进】
<幻灯片展示>
1978—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变动情况
注:基尼系数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学生思考回答。
设疑1: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人人平均、不存在差别才是公平。
设疑2: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差别给人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又不影响社会稳定,就是公平。
(引导出公平的含义)
板书: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当然收入差距是有限度的,限度是能够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幻灯片展示>
经初次分配,国家、企业、居民收入增长比较
请问上表中国家、企业和居民收入的这种分配格局的比例是否合理?为什么?
我们在收入分配中应该做出哪些调整,才能使三者之间的分配格局比例更加合理?
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
学生按角色分组讨论:劳动者(农民工)组、生产要素所有者组、政府组、企业组。
活动说明:分组讨论,请各小组分别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场上合作讨论,在收入分配中应该作出哪些调整,才能使三者之间的分配格局比例更加合理。
设计意图:学生立足不同角色,分组合作探究,提出使分配格局的比例更加合理的措施,各组代表各抒己见,通过合作探究突破本课重难点,为学生理解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作出铺垫。为学生初步理解我国“提高两个比重”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作出思想理论铺垫,进一步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社会问题的能力。
温故而知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怎样的?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设问:这种收入分配制度对于解决收入分配公平有什么作用呢?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按劳分配为主要收入方式的劳动者。
设计意图:为了学生能够有效的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根据学情,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背景材料,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及思维的空间;同时在探讨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学生的课堂生成问题适时引导、设疑,层层深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推动对实现社会公平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设疑和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中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的结论。
<幻灯片展示>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劳动报酬与GDP增速的关系
江苏职工劳动报酬与GDP增速比较
从数据中我们看到,江苏职工的劳动报酬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尤其在2003年至2005年间,江苏职工的劳动报酬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反而是逐年下降。
那么,这种情况势必带来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设计意图:借助图表数据的变化,通过教师引导,突破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的重要性,同时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幻灯片展示>下面我们再一起看看同一城市中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据《经济参考报》对北京市农民工收入的相关调查(调查人数29425人)。
学生思考讨论:
(突破重难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直观性,为学生理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供依据,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我国税收和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意义。
<幻灯片展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学生可举一些自己了解的税收或社会保障方面的调解收入分配的例子。
2.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
(1)坚持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提高“两个比重”
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财政和税收,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设计意图:借助对实际问题的思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突破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同时为理解国家为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作出铺垫。
<幻灯片展示>分组探究
某国有一企业,2008年经济效益很好,为鼓励企业员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准备用300万元作为年终奖金,奖励以下三类人员:企业技术开发创新的科研人员;企业生产的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优秀职工。你们认为这笔奖金如何分配比较合适?为什么?
【温馨提示】
联系背景材料,企业在分配奖金时,既要合理拉开一定的差距,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但是又不能使收入差距过分悬殊,还要体现分配的公平。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二者对立统一关系简图(学生理解,老师归纳,提升)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总结、探究、提升】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课后探究】
在“三农问题”上如何理顺分配关系?
【结束语】
总之,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教学反思】
立足学生学情实际,采取探究合作式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点、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把枯燥的理论思考融于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合作探究之中,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不足之处是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生对社会问题的了解程度,讨论时有的问题讨论得不够深入和细致,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
第四篇: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朱其福
一、目标和解析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公平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理解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3.懂得效率的含义;
4.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5.理解当前我国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措施。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兼顾效率与公平,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教学重点:如何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教学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二、预习导学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是社会公平的内容。2收入分配公平:
(1)含义:指收入分配,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 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 需要。
(2)原因:收入分配公平是 的内在要求,是实现 的体现。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重要举措: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 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再分配更加。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1.效率
(1)含义:指经济活动中 和 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2)意义: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 和社会财富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探究一:
绝对公平的材料和漫画
问题 :上述材料中的分配是公平分配吗?为什么?
探究二:
妈妈带回了一块大蛋糕,出门前让兄弟俩自己分着吃。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所以兄弟两人为如何公平地分蛋糕而争执不下。这时,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问题1: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请设计一份公平分蛋糕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问题2:这个小故事,对我们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何借鉴意义? 措施1 ——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一: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劳动报酬存在什么问题? 问题二:根据本材料,归纳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措施2——重要举措: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
增加居民收入,尊重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探究三:
(1)上图中,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有哪些?
(2)从国家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措施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名词点击】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
总结:
1、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探究四:回顾近四十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的变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按劳分配的原则;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提出要在“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2002年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2007年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注重公平。” 2012年十八大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 2017年,十九大提出“做大蛋糕,实现一定水平上的公平正义”
(1)什么叫效率?引入效率有什么经济意义?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怎样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探究五:小组讨论:既然公平影响着效率,效率影响着公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练习: 1.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效率提高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积极性 ④公平有助于增加社会财富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2.某公司是一家效益很好的企业,后来,一线工人的年收入不足高层管理人员的十分之一。优秀工人纷纷跳槽。新领导上任后,大幅度提高一线工人的劳动报酬。公司又红火起来。该公司经济效益的变化说明了()①有差别就不公平,必然影响企业工人的积极性 ②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必须反对平均主义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④合理的差别内共享劳动成果有利于提高效率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第五篇: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教案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新课讲授: 知识回顾:
导入:
“十二五”期间的一个调查问卷显示民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是教育、住房和收入分配。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什么是公平
公平的含义较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公平,一般地讲,反映的是人们追求利益分配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我们本课要讲的公平是经济学里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是指结果公平。
2、收入分配公平
上节课我们讲了“七人分粥”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分配方式要合理,注重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学生回答)
是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继续分析“七人分粥”的故事,引导学生得出:
平均主义≠(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相对平等≠没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
收入差距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中。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一种文明能够把财产资源分配做到绝对平等的分配。关键是要防止两种极端:一是贫富差距太大,另一种是没有差距或者差距小不能鼓励积极性
补充知识: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取值范围为0-1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状态越趋于平均。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9。
《中国改革》杂志:我国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意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①协调利益关系 ②实现经济发展 ③促进社会和谐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的收入。具体的政策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制度保障
讲解: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就要有一个适合国情的分配制度,我们应该坚持基本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呢?这是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
②提高“两个比重”(初次分配)知识扩展:初次分配和在分配构成了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分配过程,我们简单了解下这两个名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等。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以保证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主要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现。国家收入通过财政和社会保障等在社会范围内再分配、劳动者通过消费再分配给提供劳务的劳动者、企业与其他生产者之间的再分配。包括国家公务员、政府雇员如教师、医生等生产总过程之外的劳动,这些不直接生产商品或剩余价值的部门,就是非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调节经济的需要。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变动。
我们要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状况。然而,目前人们的收入比重低,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依然存在,具体请看两个材料:
材料一: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8.2%,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
a材料表明我国的居民收入存在什么问题? b结合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想一想:居民收入比重过低,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由于居民收入比重过低,导致居民消费率低, 制约扩大内需,阻碍经济健康发展.c从居民收入角度,国家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答:为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必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材料二:看课本P61中的一段材料,近五年来〃〃〃〃〃〃
a如果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对企业,对职工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b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答: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结论:以上这两方面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大举措——提高“两个比重”。根据刚才的分析,试归纳提高两个比重的意义:可以协调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平衡投资与消费,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具体措施:
a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b通过强化税收调节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分配次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告诉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重视促进“公平”,但同时,经济要发展,效率必须提高。效率讲的是我们要把蛋糕做大,公平讲的是要分好蛋糕。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呢?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小故事大道理:
想改变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就是要提高效率,那么提高效率有什么意义呢?
2、提高效率意义
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假如你作为长老,你会有何措施来改变这一局面? 长老把三个徒弟叫来说从今天起庙里的规矩改了,你们都给我去跳水去,谁挑的最多晚上吃饭给他加菜,谁挑的最少,菜减半或者吃白饭,于是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的,一会就把缸里的水挑满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好的、不好的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好的收入分配方式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公平的收入分配,那么公平和效率到底有什么辩证关系呢?说道辩证关系,我们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讲的,一致性和矛盾性。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50、60年代, 中国搞“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结果人们生活越来越穷。“一条裤子”新3年、旧3年,缝缝补补又3年,共9年。
问:a、这种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没有
B、没有效率的公平,会有什么后果?
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改革开放以后,多种分配形式的共存,促进了效率的提高,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一条裤子不再缝缝补补过9年,不喜欢就不要了。但分配不公现象增多,出现有 “三多”:乞丐多,下岗人员多,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多,还有“三大”: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很大。
问:c、分配的不公平,对效率的有何影响?
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效率。只有公平的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说:效率和公平的一致性体现在
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其矛盾的根源在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人类必须尽一切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把“蛋糕”做大,而要调动人马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则必须在蛋糕的分配上将每个人的报酬与对蛋糕的贡献挂钩。而在个人能力、机会、工作环境等差异很大的社会里,每个人得到的蛋糕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即出现不公平。要使每个人获得的蛋糕份额平均,无意会损伤人们的工作与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效率与公平的冲突,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两难抉择。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该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4、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收入差距的问题,主要在初次分配,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再分配去
调节,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主要要遵循三个原则: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结束语:社会公平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公平的实现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虽然收入差距的问题目前还很严峻,但相信通过政府的努力和各项政策的实施,今后一定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
补充:当前我国存在哪些分配不公现象
比如,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据统计,从1997—2007年的10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尽管这里面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占比是呈逐年下降趋势。有学者认为,当前初次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不断强化,劳动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比如,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再比如,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滥发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一些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一些行业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出场费等。这些被称之为“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的部分,往往难以统计,也难以纳入收入调节范围。
还比如,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不及时,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不相符。一些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按规定给工人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随意压低、克扣工人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久治不绝。
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之间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7元、3000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当然,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其中也有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那些不合理、不合法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才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因此,理解分配不公关键是要明确分配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应看分配与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否相称,贡献多则收入多,反之则收入少;在再分配中,主要应看政府是否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必要的调节。
小结:“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结构。这些措施代表着,我国政府为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争取到2020年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而努力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公平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