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环境破坏案例
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1、1859年一个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放养了13只兔子用以打猎,繁衍至今已产生了6亿只后代,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导致其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2、美国曾经有个地方草场挺繁茂,他们养了许羊在那里放牧,可是总有一些虎狼常来这里吃他们的羊,当地人很生气,狠心要把这些食肉动物猎杀完它,后来这些虎狼终于被他们猎杀完了,他们都很高兴,他们的羊繁殖的非常快,可惜的是,草场慢慢地被食光了,羊没得吃了,也慢慢地都饿死了。
3、上个世纪,有人将小小的麻雀列为“四害”之一,于是全民总动员,一个彻底消灭麻雀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除了毒、抓、杀之外,还采取轰的办法。一见麻雀的影子,猛敲锣鼓,齐声吶喊,惊得雀儿绝无停歇立锥之地,只好不停地躲呀,飞呀,最后累得从半空跌落摔成肉饼。因为失去麻雀这个天敌,庄稼地里害虫丛生,虫灾泛滥,结果造成粮食歉收,接着,饥馑紧跟而来,人类终于饱尝了破坏生物链的苦果。
4、澳大利亚的青蛙又给人类上了生动的一课,澳洲以盛产甘蔗著称,每年都有大量蔗糖出口到世界各地,昆士兰州的麦凯市更有“糖城”之誉。然而寄生于甘蔗内的一种甲危害极大。它的繁殖导致了大片甘蔗林的死亡。于是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甲虫的天敌——青蛙。这一人类的朋友“移民”澳大利亚后,立即大显身手,一举成为杀虫英雄。很快害虫被消灭了,甘蔗产量大大提高,麦凯蔗民无不手手称快。但是青蛙格外吃,失去甲虫后,纸团、烟头等垃圾都成了它的食物。由于吞食垃圾,青蛙排泄出一种毒液,不仅伤人,而且还会使牲畜毙命。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青蛙繁殖能力超强,目前尚无法找到它们的天敌。
5、五月,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西甜瓜种植区发生罕见的虫害,专家认为大面积发生巨膜长蝽虫灾与连续多年的干旱和荒漠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蝎子抓完了,虫子就来了”当地的农民如此说。农民的这一观点,农民的理由很简单,巨膜长蝽与蝎子同生活在未开垦的荒漠草原及沙漠中的沙蒿、沙蓬、刺蓬之中,在生物链中蝎子是巨膜长蝽的天敌。近年来,抓蝎子卖钱是当地农民一个重要的增收渠道,如今蝎子被当地的农民抓完了,没了天敌的巨膜长蝽成灾顺理成章。
6、中国研究报告也显示,中国其它地区的水坝工程所拦截的上游淤泥和营养物质都直接影响到下游的水产资源和农田肥沃程度,三峡工程应该充份考虑到这些因素,对长江下游生态和入海口湿地采取足够的保护措施。
7、太湖和巢湖蓝藻大面积爆发,给环湖周边的城乡人民生活带来重大不利影响。这一事件从本质上说,是湖水水质的富营养化,而富营养化则又是污染造成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过量,严重超出水体的自洁能力。
朋友变成了敌人,澳州的蛙害引人深思,这一事例再一次告诫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代价是多么惨痛。人与自然的辨辨证关系,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把适度的原则,让自然界达到平衡,使各种生物各得其所。
一、导语:作者简介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非常有幸我们今天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正是这只狼!
1.本文从狼的角度来导入。
①你能说出有关这个狼的成语吗?比有比,看谁说得多。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豺狼虎豹 狼子野心 声名狼藉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虎穴狼巢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不堪 如狼似虎 狼狈为奸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②问: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
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与狼共舞》电影简介:影片从一个为苏族印第安人翻案的观点,白人军官邓巴在南北战争之后自愿到西部前线驻守,跟苏族战士交上了朋友。后来前往当地的白人军队反而将他视为叛徒,对他暴力相向。邓巴从此以身为白人为耻,彻底投向苏族人的阵营,并坚持自己的名字叫“与狼共舞”。
“与狼共舞”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由人对自然的破坏而受到自然惩罚的事实引入,提出问题“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比如由“人类破坏自然环境”入题。理解成语“休戚相关”、“唇亡齿寒”的涵义,领悟人与自然“不可或缺”、“息息相通”的关系。
2.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1、请看课本插图,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2、这些反应大体上可以归为几类?
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眼前的,功利性的)
长久地存在,客观地听取(知道隐藏着深刻的含义)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儵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饿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
4、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5、快速浏览课文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明确: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我”的启示;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6、文中还有一个人也留意狼嗥了,是谁?作者。作者对狼嗥的反应是怎样的?(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回答,要有一个过程,我的引导过程如下:)①品读第四节,狼的原始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这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着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点评:这些狼可爱得如同孩子一般,是鲜活鲜活的生命体。②找同学读第五节,思考加入人以后狼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兴奋地把枪弹上了膛。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点评:人无情的扣响了扳机,狼被杀。③读第六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明确】:作者一开始是不放过打死狼的机会。但在打死狼之后,作者内心有了触动,死亡带给他触动。
7、作者的认识后来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触动了他? 【明确】:狼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死亡带给他触动。这两题的设计目的是把作者的情感引入其中,以便于探究作者的情感。
8、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9、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10、作者写到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我们题目是“像山一样思考”,这里有没有写到山思考了?阅读7-10小节,思考:山思考了什么?
(这一题采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出写到山思考的语句,分析山具体思考了什么。)【明确】:从第七节,第八节找一些浅层语句 ①并不是狼越多,鹿就越多;
②狼少了,山被鹿拖垮,山在恐惧中生活 ③鹿没有食物吃也在减少
④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 ⑤狼可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⑥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以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再继续读,挖一些深层的东西:
②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圈套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
③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总结:人只顾眼前利益,眼前生活得很好,不能够长远的看问题。这一题设计的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
11、面对人肆意的残杀狼,山以什么姿态来看待这些事?
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明确】:山以静默的姿态,以智者的姿态看待这些事。
12、狼以什么姿态对待人类的屠杀?
(这一问题要联系前面的问题2,狼嗥的特点。)【明确】:“深沉的,苦难”可以看出这一声嗥叫是痛苦的嗥叫,是哀嗥;“骄傲的”可以看出狼并不卑微,不驯服,“对抗性的”可以看出狼的反抗。
13、山和狼有没有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来警示人们?告诉人们什么? 【明确】:山以静默的姿态,狼以对抗性的嗥叫告诉人们,你们现在正在毁灭你们自己,大自然早晚要报复你们。
14、为什么山能够思考到这些问题,而人不能想到?
(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难以回答出的,我的引导过程如下:)①回到问题4,对狼嗥的反应分为几种?
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眼前的,功利性的)
长久地存在,客观地听取(知道隐藏着深刻的含义)②鹿、郊狼、猎人、牧牛人和狼是什么关系? 【明确】:敌对关系 ③山与狼是什么关系?
长久地存在,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 【明确】:平等的关系,朋友关系 【明确整个题目】:山与狼是平等关系,而人与狼是敌对的,人任意地打死狼,人把自己定位在高于狼的位置,处在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宰,所以不能客观地去思考。
山并不追求眼前的利益但人是追求利益的。
此四题的设计目的通过山与人的对比,看出人在自然中没有清醒的认识,这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15、山、狼都会给人以启示,什么启示?
(老师提示:荒野中的万物是一种什么关系?自由生长,平等和谐)【明确】:作者这里的意思是人是大自然的一员,狼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狼是由生命的,人无权剥夺。人没有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人应该尊重大自然,平等地对待自然中的万物。
16、“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和前面哪句话照应?
【明确】:“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才知道”
17、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狼嗥的内涵了吧? 【明确】: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都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人要亲近、尊重、善待自然。
这三题设计的目的是对文中哲理性话语含义的深层挖掘,通过理解这些哲理性的话语,然后才能理解作者的深意,得出结论。听一听那“绿火”——《像山一样思考》的思想美
李明隆
我们把透过现象发现的普遍存在的生活本质称之为“哲理”,把富有思辨性、深刻性的思想称为“思想美”或“哲理美”。利奥波德是一位善于深思的哲人,他从“一声深沉的、来自肺腑的嗥叫”中领悟到了山的思考,从一点“绿火”的熄灭中看到了生态的危机。《像山一样思考》一文,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深刻的思想美,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让人忽视的土地、生态、资源伦理问题。《像山一样思考》是这样启迪人们的:
1.反向思考。作者在描写自己亲自猎狼的经历后,有一段精彩的文字:“„„看见它眼中那令人难受而垂死时的绿光渐渐熄灭。„„那双眼睛里有某种我前所未见的东西——某种只有狼和山知道的东西。我当时年轻气盛,动不动就手痒,想扣扳机;我以为狼减少意味着鹿会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着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那绿光熄灭时的情景,我明白: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这段反思很有思想性,它不仅反思了人类的残暴、自私和肤浅,而且以洞穿现象的忧虑启迪人们尊重生命的意识和维护生态的怜悯之心。反向的思考往往更能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作者的反向思索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火花。
2.长远思考。“一只公鹿被狼吃掉,三年后又会有一只公鹿,而一座山被鹿群摧残,几十年都无法恢复。”这是多么深远的见解,多么朴实和浅显的道理!可我们没有发现。末尾的文字告诉人们:“我们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的生活,„„但是,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件事:这个时代的和平。„„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然而,就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追求美好无可厚非,可一定得从长远来思考:土地的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无不如此。作者长远的思虑,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和生存的辩证法——“太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
3.联系思考。当人类一厢情愿地消灭一种危险时,却忽略了潜在的另外一种更大的威胁。利奥波德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山、林、鹿、狼的关系后指出,狼在捕食着荒野中的鹿,狼的消失就意味着鹿和猎人的天堂;但鹿群的繁衍很快破坏了整个荒野的植被和树木,最后鹿群也面临饥饿。作者告诉人们,大山本来赋予狼来完成这一使命,这一切属于自然的秩序。人类需要对自然有一种敬畏和谦恭的态度,从生态角度出发去思考,维护食物链的完整,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联系思考可以让我们走出狭隘的情感好恶,看到了自己行为的幼稚与成熟。
第二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显示一系列猎杀动物的图片)
同学们,请看这些图片。这些图片记录的都是人们猎杀动物时被拍下的瞬间,在如今,这种景象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人们习惯于用大自然的巨大代价去换取经济上的利益,这到底值不值得呢?这就引发了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二.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和近代环保之父,他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文本研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阅读过程中相关重点字词请看大屏幕,并在书上标注出来。然后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大致内容是什么?
重点字词: 嗥叫(háo)驯服(xǜn)蔑视(miâ)迸发(bâng)湍急(tuān)艾蒿(ài hāo)疲惫(bâi)饿殍(piǎo)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嘎啦(gā)
明确: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及被猎杀后引起的生态恶果。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二)再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请学生们齐声朗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是什么。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2.那么这声嗥叫表达出了哪些情感呢?你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明确:1)这声嗥叫是狼对人类捕杀狼的强烈抗议和不满,从“不驯服的“对抗性的”可以看出来。
2)这里表达了狼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叫出了它们抗争的决心,所以是。不驯服的”,含着“蔑视”。
3)这是对死去的同伴的哀悼,所以是“悲哀”的。
4)这声狼嗥饱含着希望与人类和平共处的“深沉的”呼唤。
3.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请大家圈出来,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的事物有两类,一是“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他们想到的是死亡、战斗、食物、金钱。这些都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而山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教师小结:到这里,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及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接下来请大家阅读第二部分,然后给这一部分分层次,为什么要这么分。明确:4-6节第一层,7-9第二层。第一层讲述的是作者观念的改变,第二层讲述的是一系列生态失衡的示例。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作者开始是对于自然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什么使作者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明确: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在接下来第7-9小节中作者记叙了在山失去了狼之后的结果,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接着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验证因为人类的太多干涉,造成生态失衡。
5.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然后思考,从“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要的安全不该只是当下的,要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待问题。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一种健康的生态系统,有天然的活动规律和生存法则,这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和借鉴意义。所以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最后让我们回到开头,“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呢? 明确: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述,作者认为只有“像山那样思考”,才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发现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课外拓展(如果还有时间)虽然同学们还只是学生,但是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从我做起,你认为你能够为大自然做些什么?
热爱大自然,爱惜动植物等。
第三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
一、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一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一篇同题散文。这套新教材最大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围绕专题进行设置。这篇课文所在的专题是“人与自然”这一向度,共分为有层次的三个板块:谛听天籁(自然纯美展示),感悟自然(人生感慨抒发),湖山沉思(生态忧患思考)。它是属于最后一个板块中的文章,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二、专题解说
1、主题内涵: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教学构想
此文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震撼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就准备以此为着眼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这一声饱含有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号叫,展开和深入全文。同时,由于本文的语言充满着诗意美,因此可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味。
五、实录部分
(一)导 语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进入这本书的压轴之戏。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涉及到了人与自然这样一个人文话题。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下面请看一组图片。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幅画面,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近处一只海豹倒在了血泊之中,不远处就是这起“凶杀案”的制造者——一位猎人,手里还拿着“作案工具”——猎枪,并且他的眼睛似乎还在盯着大海,盯着下一个目标的出现。)(背景介绍:这是发生在加拿大圣劳伦斯海湾的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加拿大出于商业的目的猎杀海豹已长达三十多年,一直为世人所争议。)
再来看下一幅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一头藏羚羊,一头神气活现的藏羚羊。它抬着前蹄,似乎在狂奔,地上还扬起了灰尘,这就将这头藏羚羊的生机活力,神气活现的模样展露无疑。)(背景介绍:其实就在一个多月前,它还是一头躺在冰面上的,奄奄一息的,接近死亡边缘的可怜的小羊。后来被当地的巡查人员发现后,经过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终于使它得以再现昔日的风采。这就是当时工作人员将它放归大自然时的情形。)
(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个极力捕杀,一个全力救治。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究竟是以经济利益为重,比如加拿大出于商业目的,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去肆意猎杀海豹,还是多去考虑一下在人类看来是弱者的感受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1、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划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附相关字词:
嗥(háo)叫:号叫,大声叫。
拾遗(y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毛骨悚(sŏ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不堪(k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辨:湍(tuān)急:水势急。揣(chuăi)测:猜测,推测。辨:饿殍(piăo):饿死的人。俘(fú)虏(lŭ)。艾(ài)蒿(hāo)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学生大致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3、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齐读第六小节,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如第九小节中所叙述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节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还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问: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5、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6、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7、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思考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梭罗的一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主张?不妨再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主张进行比照,找出两文的异同。可以请前面的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诵一下。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梭罗《瓦尔登湖》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了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这样一个愉快的傍晚。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都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当然两文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比如他们笔下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而梭罗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象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象有一反一正的味道。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特别是针对这套新教材的学习,更是如此。
(四)、结束语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展示图片,画面内容为:一个椭圆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着地球)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面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裂痕,旁边写着“脆弱的地球”。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构想,并且很好地体现了这套新教材的精神。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主要就是学生对作者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接受上。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到保护环境,这一层转变大家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但可能是大家习以为常或始料未及的缘故,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后来通过对文章相关字句的反复研读,以及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总算顺利通过了这一关。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即以后在讲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时,首先必须保证让学生充分吃透文本,其次要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地去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第四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推荐)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四、研习课文:
1、讨论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阅读并思考: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6自然段。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是不是一个人闷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不是)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从前的观点)
“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我们跟纳粹点的人皮灯又有什么两样呢?物极必反,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2)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7~9自然段。那我们就来看看,人类大肆捕杀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类的将是什么结局?“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象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
“……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什么关系?(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什么意思?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3)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1~3自然段。那么归根结底的说,导致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那么谁做到了客观的思考呢?(大山)文中哪部分有所体现?(第一部分)
朗读一二段,并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
②不同的角度写狼的叫声其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是什么?③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4)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 2 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的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而日本人更的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3、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互相讨论。
五、总结课文: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意义。
2、本文明显的诗意和浓郁的思辨色彩。
七、课后作业:
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宣传文字!
第五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来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2.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教学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丽的源泉,她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美,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柔美。那么,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二、预习检测字音
三、文本研习
1、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这种狼嗥有怎样的特点?它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学生大致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补充:狼嗥的情感? 对人类捕杀的抗议和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 对死去同伴的哀悼
对人类目光短浅的蔑视 对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希望
2、看插图,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
中。
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迫近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3、作者对狼嗥的认识是怎样的 ?
明确:“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齐读第六小节,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4、有了触动以后,作者还想到了什么?从中意识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想到了沙尘暴。从中意识到要保护环境。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
5、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思考预习问题4:谁应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6、此节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如何理解这些语言?
明确:(1)、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随意扼杀自然界的动物,破坏生态平衡。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 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在此就认识到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7、文末说“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8、主旨归纳: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明确: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山能够尊重自然,平等地看待自然外物。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应该转换思维方式,用大山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我们的生存环境,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用万物平等的思想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拓展延伸
如果人类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幻灯片打出自然被迫害的图片。图片介绍: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幅画面,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冰天雪地里,一个人正拖着一头垂死的海豹向前走,不远处,还有一个人还在低着头在雪地里找着什么。)(背景介绍:这是发生在加拿大圣劳伦斯海湾的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加拿大出于商业的目的猎杀海豹已长达三十多年,一直为世人所争议。)
再来看一幅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一头藏羚羊,一头神气活现的藏羚羊。它抬着前蹄,在草原上狂奔,生机勃勃,神气活现。)(背景介绍:其实就在一个多月前,它还是一头躺在冰面上的,奄奄一息的,接近死亡边缘的可怜的小羊。后来被当地的巡查人员发现后,经过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终于使它得以再现昔日的风采。这就是当时工作人员将它放归大自然时的情形。)
五、小结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人是万物之灵长,是宇宙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创造财富的可能,人类要善待自然,选择一条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我们一起携手,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板书
嗥叫
鹿、松林„„ “人” ——肤浅的,表面的
“山”—— 深刻的、客观的
内涵:保护自然——万物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