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Ji教育版数学四年级第49至50页。
教材分析:
有两个活动安排。活动1,教科书给出两个帽子的价格,由帽子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只是布帽价格的五倍,然后引领多个概念。这部分知识是知识的概念,学生接受一个过程,所以在研究两者之间的多重关系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理性,而不是焦虑。活动2,通过比较两组主题,揭示一个没有余数的组,另一组有一个余数,在没有一组公式的余数的情况下,被除数可以除以除数。相比之下,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多元化和决定一个数字不是另一种多重判断方法的理解和理解。实践练习2个问题,在自然数1到100中找到7,8,9,10多个,是标准的基本要求,试图找到学生的基础,引导找到方法。如7的倍数,7乘1,2,3,4......等等,也就是7,14,21,28.......教科书还设计了活动的猜测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的多重性。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由 解决方案,掌握多个概念。
2,我可以正确写入一个数字的倍数,我可以判断一个数字不是另一个数字的倍数。
过程和方法
因此,学生最初意识到一个观点,从一个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观察,分析和抽象能力。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教学内容的精彩,有趣,产生数学好奇心。
教学重点:知道多重的意义。
难以教导:使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多元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hyun我的两分钟
学生宿主:
今天我测试每个人:一件裤子80元,一件外套240元。这件衬衫的价格是这件裤子的次数?(寻找学生回答和做出适当的评价);一本书16元,一本童话书6元。这本书的价格是多少次这个童话书?(要求学生回答并作出适当的评价)。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教师做完总结后,自然会导致话题和黑板。)
设计意图:本课中探讨的多重问题与学生以前认识的时代问题密切相关。通过 有记忆本课的老知识做一个好的工作床上用品。至
第二,尝试一个小小的研究
尝试在上课前学习
计算以下两组问题。
(1)40÷8 =(2)43÷8 = 12÷3 = 11÷3 = 315÷15 = 637÷15 = 通过比较两组问题的结果,我发现两组问题之间的区别:
教师解释多元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交换以下问题:
我可以举出多组多重的例子:
2.对于多个,我想提醒你: 尝试学习小班
在1到50的自然数中,7的倍数是()。
如何快速找到所有?
【设计目的:让学生亲自通过计算确定两个数字之间的多重关系,通过自己的尝试,沟通,总结出这两个新的关系的意义。通过寻找7的倍数,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意义的理解;通过总计次数找出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求解问题的优化方案,训练学生总结出总结的能力。至
三,集团相互合作
小组沟通尝试小研究。
显示集团合作交流 建议:1,团队领导组织成员有序交流,确定团体成员的顺序;2,仔细听其他成员的演讲,对内容进行评价;3,小组讨论:什么新知识,准备上课交流。
【设计意图:有序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有序交流,仔细听,深入评价,群体沟通才真正有效。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有一种知识和概括,积极的学生思维。至
四,班级展示加强
1.班级交流,教师和学生评价。
引导深入并总结方法。
教师:如果一个数字除以另一个没有余数的数字,我们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例如,90除以18,没有余数,我们说90是18的倍数),数字可以是几个倍数(例如12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要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可以用来计数1,2,3,4,5...的数目,一个数的倍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交流,加深对获取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比较前面学到的知识,扩大,帮助学生 构建知识结构
五,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或总结:
1,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没有余数的数,我们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如图2所示,多个数量是多个。3,数字中最小的是它自己的。
4,找到多个方法:数字个数1,2,3...【设计意图: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确保学生学习的坚实有效。至
六,挑战自己
1.以下哪个问题是股息的除数?谈谈你的理由。156÷39 92÷27 351÷27
[通过实践,强调,加深理解:多重是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2.判断对或错。
(1)28÷7 = 4,所以28是一个倍数。()
[通过实践,强调,加深理解:多重是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2)6的倍数只有6,12,18,24,30。()
原因:。
[通过实践,让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几次](3)54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让学生感觉数字可能是数字的几倍] 3.找到从1到100的自然数中的10和9的倍数。
填写图像摘要(可选)
10的倍数为9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多种方法。渗透思想。至
查找朋友在以下数字中,查找多个关系的数量。查看哪个组可以找到更多。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和判断的多重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合作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至
[通过实践,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反光梳
你在本课中有什么新收获?你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总结他们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概括,自我反省的习惯和能力。至
八,延长
数字是7的倍数,30比30小于40,这个数字可能是多少?
【设计目的:让学生继续探索,巩固学到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更深入地了解使用更熟练。
第二篇:四年级《倍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倍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倍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0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教材给出了两种帽子的价格,通过计算得出皮帽的价格正好是布帽价格的5倍,进而引出倍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是概念性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有一个过程,因此在研究两数的倍数关系时,要给学生充分地思考和说理时间,不可急于求成。活动二,通过对比计算两组题目,揭示出一组没有余数,另一组有余数,在没有余数的一组算式中,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及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判断方法的认识和理解。练一练第2题,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7、8、9、10的倍数,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要在学生尝试找的基础上,指导找的方法。如,7的倍数,就用7依此乘1、2、3、4……等数,即7、14、21、28……。教材还设计了猜数游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有关倍数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倍数的概念。
2、我能正确写出一个数的倍数,我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心得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知道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学生主持:
今天我考考大家:一条裤子80元,一件上衣240元。这件上衣的价钱是这条裤子的多少倍?(找学生回答并进行适当评价);一本作文书16元,一本童话书6元。这本作文书的价钱大约是这本童话书的'多少倍?(找学生回答并进行适当评价)。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异同点呢?
(教师做总结后,自然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本节课所探究的“倍数”的问题与之前学生了解的“倍”的问题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回忆旧知蔚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计算下面两组题。
(1)40÷8=(2)43÷8=
12÷3=11÷3=
315÷15=637÷15=
通过比较两组题的计算结果,我发现两组题的不同:
教师讲解“倍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下面的问题:
1.我能举出几组倍数的例子:
2.对于“倍数”,我想提醒大家:
课上尝试小研究
在1~50的自然数中,7的倍数有。
怎样找又快又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计算确定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通过自己的尝试、交流,概括出这种新的两个数关系的含义。通过查找7的倍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含义的理解;通过总结找一些数的倍数、总结方法,使学生认识解决问题寻求优化方案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小组互助合作
组内交流尝试小研究。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的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3、组内讨论:通过探究你发现了哪些新知识,准备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进行有序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交流有序、倾听认真、评价深入,小组交流才能真正有所成效。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梳理和概括,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引向深入,总结方法。
教师点拨:如果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举例:90除以18没有余数,我们就说90是18的倍数),一个数可能是几个数的倍数(如12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
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用这个数分别乘1、2、3、4、5……,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尝试进行总结交流,加深对获取知识点认识,通过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点比较、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五、教师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或总结:
1、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4、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分别乘1、2、3……
【设计意图: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确保学生学习的扎实、有效。】
六、挑战自我
1.下面哪道题的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说说你的理由。
156÷3992÷27351÷27
【通过练习,强调、加深认识:“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判断对错。
(1)28÷7=4,所以28是倍数。()
【通过练习,强调、加深认识:“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6的倍数只有6、12、18、24、30。()
理由:。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3)54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
【让学生感受一个数可能是几个数的倍数】
3.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和9的倍数。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10的倍数9的倍数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
4.找朋友。在下面的数中,找出有倍数关系的数。看哪组找的多。
【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对倍数的理解与判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最优方法的选择。】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反思梳理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新的知识的?总结自己的表现。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八、拓展延伸
一个数是7的倍数,而且比30大比40小,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知识的运用更加熟练。】
四年级《倍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1页~52页。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经历2、5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在观察、猜想、验证和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和初步的探索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养成良好品质。
重点
掌握2、5倍数的特征,运用2、5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难点
通过探索2、5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一名学生回忆倍数的知识,请其他学生快速说出指定自然数的倍数(列举7的倍数、9的倍数);请同学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32是8的倍数吗?21是4的倍数吗?)。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为本节课做准备。】
学生完成“炫我两分钟”后,教师展示“本领”:请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很快判断出它是不是2或5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展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及时引入课题。】
二、尝试小研究
学生独立完成尝试小研究第一题,找出2和5的全部倍数。学生找完后找学生汇报,并说明找倍数的方法。为探索2、5倍数的特征做好准备。
课上尝试小研究
1、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5的所有倍数,用“△”圈出来;找出2的所有倍数,用“○”圈出来。
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成员交流,最后记录组内讨论的结果。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919293949596979899100
2、认真观察,细心发现。
①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我发现5的倍数特征是:x。
②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我发现2的倍数特征是:x。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找5的倍数和2的倍数,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及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三、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完2和5的全部倍数后,引导学生探究2、5倍数的特征,探究前出示活动建议。学生自主探究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交流前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交流,最后由记录员记录好组内讨论的结果。组长要确定好发言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梳理和概括,活跃学生的思维,在组内进行初步的总结。】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进行汇报,其他小组的同学倾听、补充、质疑。
2.引向深入,总结点拨。
汇报、交流后,教师进行及时点拨:
5的倍数个位上不是0就是5;
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或8(2的倍数都是偶数);
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
3.互相纠错。
组内同学检查一下尝试小研究中的题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尝试进行总结交流,加深对获取知识点认识,通过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点比较、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适时的点拨、总结,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让学生对关键知识进一步深化。对学案中的错误及时改正,这也保持了学生做尝试小研究的积极性,可能他的问题没能在全班展示,在在小组内得到了交流和重视。】
五、挑战自我
1、小青蛙喜欢在荷叶上玩。请你帮它选一选:
5的倍数2的倍数同时是2、5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富于趣味性的操作活动,及时巩固学生对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判断。练习中还有意设计了既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的数,加深学生对2和5倍数特征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不符合特征的数就不是2和5倍数。】
2、一本30页的画册,任意翻开后看到的页数,有一个页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想一想:看到的这一页可能是哪一页?
【设计意图:在课本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看到的这一页可能是哪一页?”的问题,引导学生先找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再思考书页码的特点,进而顺其自然的得到答案。降低问题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3、□里能填几?
(1)9□是5的倍数,□里可以填;
(2)6□是2的倍数,□里可以填;
(3)7□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里可以填;
(4)□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里可以填。
(学生回答完,教师追问:“□3”呢?怎样填是2的倍数?怎样填是5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2和5倍数特征的理解。通过追问,学生发现不管方框里填几都不能是2或者5倍数,加深学生的知识的理解。】
4、在下面的数字卡片中选出三张,按要求组三位数。
6
5
0
7
(1)2的倍数:;
(2)5的倍数:;
(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用2和5两个数字组成25是5的倍数;组成52就是2的倍数了。
用7和0两个数字组成7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2和5倍数特征的理解。】
数学游戏(拓展练习)
请你在0、1、2、3、4、5、6、7、8、9的数字中,选择数字组成新的数。像下面这样进行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游戏,寓教于乐,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六、反思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新的知识的?总结自己的表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和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第三篇:四年级《倍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倍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0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教材给出了两种帽子的价格,通过计算得出皮帽的价格正好是布帽价格的5倍,进而引出倍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是概念性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有一个过程,因此在研究两数的倍数关系时,要给学生充分地思考和说理时间,不可急于求成。活动二,通过对比计算两组题目,揭示出一组没有余数,另一组有余数,在没有余数的一组算式中,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及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判断方法的认识和理解。练一练第2题,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7、8、9、10的倍数,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要在学生尝试找的基础上,指导找的方法。如,7的倍数,就用7依此乘1、2、3、4„„等数,即7、14、21、28„„。教材还设计了猜数游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有关倍数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倍数的概念。
2、我能正确写出一个数的倍数,我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心得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知道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学生主持:
今天我考考大家:一条裤子80元,一件上衣240元。这件上衣的价钱是这条裤子的多少倍?(找学生回答并进行适当评价);一本作文书16元,一本童话书6元。这本作文书的价钱大约是这本童话书的多少倍?(找学生回答并进行适当评价)。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异同点呢?
(教师做总结后,自然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本节课所探究的“倍数”的问题与之前学生了解的“倍”的问题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回忆旧知蔚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计算下面两组题。
(1)40÷8=(2)43÷8=
12÷3= 11÷3=
315÷15= 637÷15=
通过比较两组题的计算结果,我发现两组题的不同:
教师讲解“倍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下面的问题:
1.我能举出几组倍数的例子:
2.对于“倍数”,我想提醒大家:
课上尝试小研究
在1~50的自然数中,7的倍数有()。怎样找又快又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计算确定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通过自己的尝试、交流,概括出这种新的两个数关系的含义。通过查找7的倍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含义的理解;通过总结找一些数的倍数、总结方法,使学生认识解决问题寻求优化方案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小组互助合作
组内交流尝试小研究。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的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
3、组内讨论:通过探究你发现了哪些新知识,准备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进行有序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交流有序、倾听认真、评价深入,小组交流才能真正有所成效。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梳理和概括,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引向深入,总结方法。
教师点拨:如果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举例:90除以18没有余数,我们就说90是18的倍数),一个数可能是几个数的倍数(如12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
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用这个数分别乘1、2、3、4、5„„,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尝试进行总结交流,加深对获取知识点认识,通过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点比较、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五、教师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或总结:
1、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4、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分别乘1、2、3„„
【设计意图: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确保学生学习的扎实、有效。】
六、挑战自我
1.下面哪道题的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说说你的理由。
156÷39 92÷27 351÷27
【通过练习,强调、加深认识:“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判断对错。
(1)28÷7=4,所以28是倍数。()
【通过练习,强调、加深认识:“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6的倍数只有6、12、18、24、30。()
理由:。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3)54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
【让学生感受一个数可能是几个数的倍数】
3.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和 9的倍数。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10的倍数 9的倍数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
4.找朋友。在下面的数中,找出有倍数关系的数。看哪组找的多。
【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对倍数的理解与判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最优方法的选择。】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反思梳理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新的知识的?总结自己的表现。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八、拓展延伸
一个数是7的倍数,而且比30大比40小,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知识的运用更加熟练。】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1课时
教案背景: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
教学方法: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或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开发 导入新课
1、让学生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学生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学生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学生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
理解概念
1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学生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学生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让学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学生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可能会出现0×()=0的情况,借此向学生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学生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还必须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学生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
35÷7=5
3+4=7
(1)学生回答后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自主探索
寻找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思考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办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学生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设计说明: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使学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学生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四、巩固深化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并且探索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谁是谁非。(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4×5=20,4是因数,20是倍数。
(2)18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3)1的因数只有一个。
(4)8所有的因数是2、4、8。
2、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1×4=44
12×5=60
9×8=72 3.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4.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5.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6.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7、游戏(找朋友)
(1)找8的因数朋友;找24的因数朋友找;15的因数朋友
(2)5的倍数;9的倍数;1的倍数
五、知识梳理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2、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通过探索使学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
六、教学反思:《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学有效性,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
四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人性化。许老师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
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教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先动一动,后说一说,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感受之二: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24的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24的所有因数。教学中,许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用24个小正方形想象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写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许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不过,这里老师对有序太过于细化,以至于在有序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
评课人︰秦佑广 陈婷
苗秀丽
吴纪检
张崇敬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有序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目的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本节课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课前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教师适当点拨。
2、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3、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4、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让学生针对12个正方形的摆法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情境体验,理解概念: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1)情境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根据12个正方形的不同摆放方式写出算式,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这样做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36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地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接下来结合板书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找一个数的因数,为了考查学生的动手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20的两个数是20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20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并通过找三个数的所有因数,而找出引述的特征,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接下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并在找因数特征的基础找到倍数的特征。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沙集镇白庙小学王为聪
教案背景: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课题:
苏教版(义教课标数学)四下第70-71的例题以及72页“想想做做”的1-3页
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
教学方法: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或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开发 导入新课
1、让学生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学生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学生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学生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
理解概念
1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学生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学生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让学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学生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可能会出现0×()=0的情况,借此向学生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学生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还必须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学生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
35÷7=5
3+4=7
(1)学生回答后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自主探索
寻找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思考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办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学生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设计说明: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使学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学生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四、巩固深化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并且探索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谁是谁非。(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4×5=20,4是因数,20是倍数。
(2)18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3)1的因数只有一个。
(4)8所有的因数是2、4、8。
2、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1×4=44
12×5=60
9×8=72 3.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4.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5.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6.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7、游戏(找朋友)
(1)找8的因数朋友;找24的因数朋友找;15的因数朋友
(2)5的倍数;9的倍数;1的倍数
五、知识梳理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2、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通过探索使学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
六、教学反思:《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学有效性,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